驻村工作队员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驻村工作队员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新会村委会是楚雄州农科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挂包联系点。在楚雄州委、双柏县委、妥甸镇党委的正确引领下,作为新会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我认真贯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抓好工作任务落细落实。
2021年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首要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巩固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切实做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州农科院新会驻村工作队员在州农科院、双柏县乡村振兴局、妥甸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省、州、县脱贫攻坚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本着为新会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积极配合新会村委会成员,团结协作、兢兢业业、扎实工作,配合好村委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落实。现将2021年个人驻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会村委会和结对帮扶单位基本情况
新会村委会位于双柏县城东部,距县城24公里,国土面积42.3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小组,676户2622人,耕地面积3135亩,人均耕地1.2亩,海拔1650 m。新会村委会现有低保户87户179人,其中低保户一档24户28人、二档52户107人、三档11户44人,特困供养人员12人;脱贫户和监测户共206户,其中边缘易致贫户6户17人、脱贫不稳定户5户12人。通过州农科院连续6年多以来的产业帮扶,近年来主要农作物发展为水稻、玉米、蚕豆、小麦、油菜,经济作物为烤烟、荷兰豆、四季豆、鲜食玉米、小米辣和美人椒、粉秆青菜,畜牧业为黄牛、黑山羊、鸡、猪等。
2021年5月18日楚雄州农科院完成驻村队员新老交替轮换,由原来的5名工作队员(张运锋第一书记、孙继亮、赵鹏、薛国峰、符跃斌)调整为3名工作队员(薛国峰第一书记、符跃斌、李国章)。进入11月份妥甸镇结对帮扶大调整,11月份以前,新会村委会的挂包帮扶单位为6个:州农科院70人挂包64户、县医院挂包74户、卫计局挂包51户、县人大挂包2户、县政府1户、镇政府挂包9户。11月份以后,新会村委会的挂包单位调整为3个:州农科院70人挂包135户,妥甸镇卫生院41人挂包54户、妥甸镇政府8人挂包17户。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提升工作有序开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双柏县委、妥甸镇党委有关会议精神,坚持压紧压实责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积极做好脱贫攻坚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1、强组织,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党旗引领风帆劲,凝聚合力促发展,通过帮扶单位州农科院、驻村工作队、新会村委会、妥甸镇联系新会村委会的工作组一同形成合力,有效筑牢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巩固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团结协作增强整体合力。以所联系村的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增长为指导帮扶重点,全方位推动各村各项工作开展,特别注重“下得去、下到底、能干事”,形成“下村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工作格局,扎扎实实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把责任扛好,强化积极作为意识。围绕新标准、新要求,从思想觉悟、政治觉悟、行动觉悟增强相关工作。坚持和完善帮扶工作机制,紧盯政策落实不断档,围绕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强化帮扶措施、细化任务,确保帮扶政策落地生根。
2、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户动态管理工作,扎实推进防返贫监测预警工作。
认真参与“动态监测”工作,对脱贫户、监测户材料进行认真整理归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处理。认真做好县、镇党委、政府安排和要求的各轮动态管理精准识别、数据录入和档案管理工作。不定期对所有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开展全面摸排,及时了解掌握“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充分发挥村民组长、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等力量,对低收入人口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对村民进行排查、识别。对低收入人口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帮扶。重点关注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建立排查,主动上报镇乡村振兴办、县乡村振兴局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走遍辖区内21个村组,到脱贫户家谈心谈话,拉家常,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想办法给予解决。知民情,办民事,做好帮扶工作。实时掌握边缘户、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村委会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走访,及时了解村民的家庭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想办法帮扶。精准识别脱贫户和帮扶低保户。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返贫户纳入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3、落实好返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措施。
始终坚持保持工作力度不减,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工作台账,成立了村总支书记为监测站站长,驻村第一书记为副站长,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会成员为监测站成员,村组长为各村责任人的监测成员。将辖区内所有农户作为动态监测对象,确保不漏一户一人。每月通过进村入户和村组长返回的报告,及时掌握低收入家庭情况和风险因素,组织召开会议和向上级汇报,认真分析返贫致贫风险点,精准制定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帮扶。继续组织对大病患者进行摸排,确保大病患者信息准确,充分发挥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监测预警模块功能,做实健康扶贫防返贫。
4、积极宣传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APP的使用。
进一步组织村民召开会议,做好“政府救助平台”APP的宣传,提高宣传率,强化引导,力争各村组有70%的人员会使用“政府救助平台”APP。让更多的村民能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找政府”APP快速地得到救助。
5、以“六个一”为抓手,推进新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新会村委会通过历年的荷兰豆、四季豆、辣椒等农作物种植业技能培训,不断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整体提升了劳动者素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6、完成脱贫攻坚档案整理归档
3名驻村工作队员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共规范整理了2014年到2020年的201户建档立卡户的户档和39盒村档的档案整理。按时按量高质量地完成了脱贫攻坚档案移交至双柏县档案馆。
7、重视和加强脱贫户技能技术培训。
围绕帮扶村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了烟后套种早青蚕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中耕管理技术培训,培训人次累计150余人;驻村工作队员、新会村委会组织和参与了烤烟适时移栽技术和中耕管理技术、烤烟烘烤及分级扎把、家政服务、家禽饲养、荷兰豆、油菜、四季豆、小米辣、美人椒、牛奶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累计达650人次,其中脱贫户320人。
8、完成结对帮扶工作调整和相关工作。
2021年11月份,新会村委会的挂包单位调整为州农科院70人挂包135户,妥甸镇卫生院41人挂包54户、妥甸镇政府8人挂包17户。11月初,完成了挂班干部和帮扶户的信息对应和防返贫系统录入工作。11月底完成了新会村委会脱贫户和检测户共206户的2021年度收支核算表、12月15日完成了三卡“监测卡、收入明白卡、政策明白卡”的上墙工作。
(二)2021年产业发展成效
1、百亩烟后套种早青蚕豆示范样板,推进新会早青蚕豆产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会村委会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州农科院因地制宜,积极谋划和探索新会的产业发展,在新会村委会英雄村组织实施了“烟后套种100亩早青蚕豆样板示范”,共有52户农户参与。共三个品种:楚早1号、云豆早6号、云豆早7号,其中楚早1号为州农科院自育品种,云豆品种为省农科院品种。该项目为农户免费提供蚕豆种子、每亩补助农用硫酸钾15公斤、普钙40公斤。同一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楚早1号、云豆早6号各30亩,云豆早7号40亩,其中,云豆早7号于十月下旬又套种了油菜,这是一种栽培模式的探索。三个品种各具特性,植株生长健壮。生育期最早的是云豆早6号,第一次采收期是10月25日,从播种至采收共65天;楚早1号是11月9日,从播种至第一次采收,共80天;云豆早7号是11月16日,从播种至第一次采收是87天。在技术指导方面,州农科院领导和专家团队、双柏县农技中心、县植保站多次到田间指导病虫害综合防控,采取三次统防统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种植早青蚕豆经济效益显著,云豆早6号已经采收完毕,鲜豆荚5元/kg,平均每亩产量400 kg,产值2000元;截止于12月21日,云豆早6号、云豆早7号两个品种已经采收了6次,平均每亩产量分别为530 kg、620 kg,产值2500~3500元。
在新会成功实施该项目具有重要的的意义。(1)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劳动力投入,节本增效,促农增收,青蚕豆和豆糠均可出售,经济效益好,收购商到田间地头收购青蚕豆,减少了农户的成本支出。(2)试验示范辐射带动效果好,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点赞,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户种植早青蚕豆的积极性,老百姓卖到钱了,更有动力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老百姓跟着农科院发展产业的自信心。(3)通过本年度的试验示范成功,探索出了在新会发展早青蚕豆产业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发展壮大早青蚕豆产业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会产业发展精品示范村。
新会河两岸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充分发挥有利的自然资源,持续扩大“稻田养鱼”规模,本年度稻田养鱼160亩,谷花鱼60元/公斤,供不应求,每亩较单种水稻增收1200元。今后将做好稻田养鱼增收宣传,努力打造新会谷花鱼特色品牌。
3、发展种植小米辣100亩、美人椒100亩,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2020年“两椒”在新会的成功发展,2021年继续种植了小米辣和美人椒。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收购方为大庄镇农盛公司,小米辣保底价5元/kg,美人椒保底价2元/kg,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
4、发展种植四季豆100亩。四季豆产业是州农科院通过提供资金和种植技术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产业,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现已经成为新会人民的重要经济作物。本年度共种植四季豆100亩,每亩收入4500元以上。
5、持续做好荷兰豆产业。荷兰豆产业是州农科院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出来的新会特色产业,引进种植企业带领60多户农户种植荷兰豆160亩,带动35户脱贫户,实现荷兰豆平均亩产800kg,每亩平均收入4000元,已形成全村扶贫产业发展的亮点。
6、打造特色鲜食玉米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牛奶玉米因其营养价值高,可以生吃,口感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作为试种植,于7月中旬,安排了桥头塘谭正贵、会房王发勤共种植了2亩牛奶玉米,9月中旬已经采收完毕。(2)计划于2022年初春种植鲜食玉米100亩,州农科院每亩免费提供复合肥40kg/袋、薄膜5 kg。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大部分还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产业培植欠缺,规模发展力度不够,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性格局,经济效益偏低,村内无任何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受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有难度,产业发展主要以烤烟、水稻、玉米、部分经济作物、杂粮等农作物为主,产值较低。产业帮扶难以满足各类别脱贫户的需求,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2、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大部分农户思想观念陈旧,消极保守,主观致富意识差,没有危机感,观念滞后,不赶尝试新的发展,怕困难,还存在“等、靠、要、怨、懒”思想严重,加上获取信息渠道狭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难于提升,部分产业难以落实。
3、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存在难度。
新会村人口多,环境卫生、污水治理、河道治理难度大。由于村民大部分畜圈污水直接排在村主道路上,使路面牲畜污水顺路面流淌,造成村容环境污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设施不配套,环境治理工作难度大。群众讲卫生、预防疾病工作有待加强,部分农户因病导致困难的情况还存在。
4、驻村工作任务重,人员力量薄弱。
重新调整结对帮扶后,州农科院挂包户由原来64户提高到135户,工作之初的各类信息完善存在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3个驻村工作队员,加之李国章不会使用电脑处理收支核算表、“三卡”等,显得驻村工作力量十分薄弱,第一书记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工作量很大。
四、下步工作措施和计划
1、继续做好动态监测。进村入户实地查看,严格按照一月一监测,对于生病支出较大、意外事故、年老体弱等的困难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做好风险标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
2、着力抓好产业到户项目落实,加强产业发展到户项目技术培训和面对面指导帮扶。用好小额信贷、种养项目补贴等扶贫政策,鼓励引导更多的脱贫户通过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长效稳定致富。
3、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以发展产业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做好产业发展,从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单位农业科研优势,促进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
4、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进一步激发脱贫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做好“一村一品”积极引进各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进我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种养产业发展,做实产业到村到户项目,让脱贫户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楚雄州农科院新会驻村工作队员薛国峰
2021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