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驻村民情日记范文

(作者:小编时间:2014-10-26 08:41:08)

目录

正文

第一篇: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下 乡 住 村 民 情 日 记

县委常委、武装部长张凯瑞

2014年12月22日。早晨7:00起床,洗漱完毕,站在窗口,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已然变亮,感受着微风吹动枝条的动静之美,空气是那样地清新凉爽,人也感觉特别轻松。草草吃过早饭,我便领着副部长冯树田和政工科几个干事来到下喇叭乡冻牛坡村进行了调研。下喇叭乡位于山阴县的西北方向,低处山区,紧靠虎山线,境内地形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冻牛坡村位于乡所在地西约五公里处,总人口764人,总耕地面积5095亩,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433元。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又没有矿产资源,村里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开展以来,如何为农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使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见到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是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冻牛坡村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高速公路占地出现了矛盾隐患造成了不稳定;二是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战斗力不强。走访中看到李培祥、李怀珠两位老党员家居简陋,生活十分贫困后,我当场拿出了1000元送到了他们手中;对高速公路占地纠纷户进行了协调与调解,帮助他们认真分析问题,找根源找和解结合点,经过调解,多数村民表示愿意协商解决自己的问题。1

座谈会上,不大的村委会挤满了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村里的困难和发展思路,近距离的接触,使我感受到老百姓的淳朴与亲情,军民之间,官民之间在那一刻已融为一体。我围绕“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等话题,与大家共同商讨项目建设和发展规划。并就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困难,提出了四点发展思路:一要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只有把吃水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山区农村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二要充分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发展以养羊、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大胆探索“土鸡”散养,通过规模化土鸡饲养,使土鸡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要做劳务输出文章,发展打工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群众进行劳务输出,能稳定提高农民收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四要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快村种植业转型步伐。

中午,在村民王二家,就着一盘萝卜丝,喝着调和饭,吃着莜面窝窝,和老王拉起了家常。“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今天有您这么大的领导能住在俺家的土窑洞里,真想不到啊。”“老王,全市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农户,解民忧,帮助你们脱贫致富,转变我们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一席话感染和打动了老王,也让我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冻牛坡村是我的下乡住村联系点,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来之前我心里很有些担忧,但通过住村以来的所见所闻,改变了我的认识,也增强了帮扶的信心,感觉收获很大,体会很深。

1、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农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多是由农民自发而成的,形不成规模或规模较小,也缺乏长远规划。开展下乡住村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调产、转思路、上项目、兴产业,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2、 在农村,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一支战斗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谈发展和增收无异于纸上谈兵。要在为党支部输送新鲜“血液”上下大功夫,培养后备人才,特别是要抓住这次村委换届契机,把农村的致富“能人”选进班子,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推动村转型跨越发展步伐。

3、农民思想的解放程度和观念的更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在下午召开的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上,我向大家简要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县会议精神,看着大家聚精会神舍不得离开的情景,我深有感触。我讲的这些内容不是有多新,电视、报纸上都能听到看到,但为什么村民愿意听,关键是村民很少听到来自上级面对面的声音。如果我们每个下乡住村干部,都能自

觉做一名宣讲员,把党的惠农政策、发展信息、致富思路说给群众听,群众不是会接受的更快吗?

4、让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亲身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这是群众对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迫切期盼,也是检验下乡住村活动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下乡住村联系的都是贫困村,发展问题、增收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了的,需要我们发挥优势、协调优势,靠前服务,多下乡,常住村,带着感情解难题,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干部作风的大检阅。

天色已晚,由于明天县里还要开会,便踏上了归途。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提的许多建议,特别是解决山区农村发展难题的独到建议,对我深有启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多和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发现并运用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二篇: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10月23日星期三 天晴

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已到九点了,今天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上午下田收割玉米,体验农活,下午到四社走访农户,并把村里的黑板报办起来。这些也是我昨夜思考良久的。特别是作为从机关下村的干部,下田体验农活很有必要。村委马主任忙于村里的工作,三四亩玉米还在田里,所以我们决定到马主任田里收割玉米。

到了田里,我学着马主任的样子掰玉米棒子。虽然小时候帮家人下田劳动,但是老家那边种的都是小麦、豌豆等作物,所以掰玉米棒子还是头一次。不过这活一学就会,就是一手抓住玉米棒子,另一手拿小刀在包叶上面划一道口,然后顺着那道口子剥开包叶,再把里面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工序就这样简单。由于海拔较高的原因,每株只结一个玉米棒子,偶尔也有两个的,不过其中一个很小。掰了一会儿后,我的手法越来越娴熟,速度也很快了。这时,海东农牧局科技推广站洪站长打来电话,让我今天赶紧领上昨天我给他说要办养殖场的村民马哈比,到民和县畜牧局补报家庭养殖项目。我一联系马哈比,他正好在县城。而且我们的帮扶组成员小孟从县城还没向村里出发,所以我让他领马哈比去县畜牧局。不一会儿,马主任夫人也干完家务活到了田里。随后,我们帮扶组的老谢、小罗,还有村支部马书记都到了,田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人多力量大,我们七个人每人占一个垄,一垄一垄掰,马主任负责铲秸秆,一下子加快了收割的速度。收玉米不太累,大家又说又笑地干到了中午。回头望去,身后金黄的玉米堆越来越多,腾出的空地也越来越宽,很少劳作的原因,大家兴奋不已。

下田劳动的原因吧,中午大家吃饭很香。马主任夫人给我们做的是熬饭,一个个都吃了两碗,还把一大碟子油饼吃到底了。

下午我们走访的是距马主任家所在的二社两公里多的四社,即小库土社。这个社是个自然村落,坐落在一社山梁下边的阴山根,地势较低,但坑洼不平,庄廓布局杂乱。我们的车歪歪扭扭地行走在村道上,好像在流水似的白土里游泳,又好像在厚厚的白土尘烟里腾云驾雾。村民们很热情,不管以前见没见过都会打招呼,并往家里邀请。我们先后走访了五户农户,了解的内容基本一样。但是今天走访的一位老农,让人心酸。他叫马索来么,已六十九岁了,家里只有长病在家的老伴,也快七十了。四个儿子都不争气,一个个在外过自己的日子,根本不顾两个老人,用当地的话说就是“不上路”。为了维持贫寒的生活,这位老大叔耕种13亩地,还当村里的护林员,管护大家的退耕还林地。尽管如此,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享受到农村低保。我的心里很酸楚,能为他做点什么呢?我从兜里摸出一百元钱塞在他手心,让他买双鞋,因为他穿的鞋实在是太破了。他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转过头悄悄的对村支部马书记说下次调整低保,一定不要忘了他。

从四社小库土返回到一社山梁时,时间已不早了。我们把村里简易的公开栏用墨汁刷了两边后,大家一齐动手,划线的划线,写字的写字,画边的画边,不一会儿把黑板报办了起来。黑板报的右下角还写上了让村民们抓紧开展秋季覆膜等工作的通知,左下角我用彩色粉笔画上了一朵红牡丹,远远望去还有点意思。

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回想起来,感到农村工作虽然苦点,但也十分充实。

10月24日星期四 天晴

屈指算来到xx村已12天了。这些天来,走村串户,访贫问寒,与这里的村社干部、党员和村民谈心、交流、拉家常,收获颇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有贫有富,但更多的是贫困。农民们很辛苦,家家户户几乎都耕种着三十亩以上的耕地,有的还耕种四五十亩,这在我的家乡及好多农村是少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繁忙的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一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即使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这些乡亲们一个个都活的挺有精神。写到这里,我就想起现在的许多城里人,吃穿不愁,但总拉着一张苦瓜脸,无精打采,生活在郁闷的世界里。我们的“上班族”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一脸茫然,好似有无尽的烦恼。在这里,我们与贫困户聊天,他们说有许多寒苦,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我想,这就是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缘由吧!

九点半(更多请搜索:wWw.HAowoRD.coM)时,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都到齐了。今天我们去走访的是三社,也叫松把社,距离我们的根据地村委马主任家还有两公里。我们向东徒步行走十来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道大坡,这个自然村刚好社坐落在山腰上。放眼向前望去,这里都是一道道的大山梁,山成排、沟成行。我这时才突然明白,xx村的名称可能就是这样得来。顺着山坡土路向下继续行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三社。向下望去,废弃的庄廓随处可见,真正像样的农家不多,巷道里也不见个人影。一路上听老谢说原先这个社有26户,现在只剩10户。我们连走了三户,但家家都锁门。在老谢的提议下,我们径直来到原村支部书记孙万发家。走进他家时,他正要出门去收割玉米,见到我们他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看上去家里条件并不好,像样的只有一台电视机,上边还赫然写着“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收视器”。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前些日子有人说村上有个电视在孙x家,但大家都怕得罪人,谁也不愿去要回来。老谢说他家在这个社还算最好,以前这个孙书记工作干得也不错,青海《党的生活》还专门报道过他,可是后来群众反映不好,换届时没能当选。攀谈中我们得知以前他当过民办教师,如果再坚持两年就转正了。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在外跑车,收入也可以,但因为他们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已过结婚年龄的儿子一直说不上媳妇。他说这个社、包括整个xx村的小伙子们都很难说媳妇,姑娘们没人愿意到这个山大沟深的穷地方来当媳妇。好在他的二儿子很争气,现在上天津石油大学,快毕业了,工作已签约。谈到村里的工,他说这里的群众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自己搬走了,留在村里的都是最困难的,大家都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搬出大山沟。我在心里想,xx村也算大村,整体搬迁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政府适当扶持鼓励自行搬迁还是可行的,作为帮扶工作组我们还是多反映吧!

走出孙书记家,我们连走了七八户,但有人的只有四户。和孙书记说的一样,这个社的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异地搬迁。在走访中,我们也真遇到了两个没媳妇的大龄青年,一个还是村里最年轻的党员王长寿,他说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二人。我动员他搬迁,他说自己一没钱二没弟兄帮忙,没能力搬。说到这里他一脸的茫然。

今天的走访让我感触很深,心情也很沉重。在很多时候,我们坐车下乡只看到的是公路沿线的新农村,可又有多少干部知道这些困难群体还生活在偏远的穷乡僻壤呢?

10月25日星期五 天晴

和马主任一家吃过早饭,我又跟着马主任到他家的玉米地里掰玉米。农村工作不象机关,我们工作组约定每天在村里集中的时间为上午十点。马主任家的两个儿子都在县城打工,家里的农活都是他夫妇二人完成。大儿子已结婚了,可是儿媳妇不会下田劳作,只能在县城租房居住当“家属”。所以,我总在早晚闲暇的时候帮他们到田里掰会儿玉米棒子。

刚到田里掰了不到一个小时,仲副乡长打电话说乡党委马书记要来村里看望我们,顺便还要督促一下近期的秋季覆膜工作。我想马书记来了也好,顺便汇报一下我们帮扶组近期的工作。快到十点时马书记和我们的其他同志都到了。到马主任家后,马书记察看了我们的住处兼驻村帮扶组简易办公室及有关资料和民情日记。之后,我们召开汇报会,向马书记汇报工作。作为帮扶组组长,我简要汇报了驻村帮扶组近期在村内开展工作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对村民们提出的整体移民搬迁、村道硬化、学校教育等问题作了重点汇报。听了汇报,马书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们反映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复。关于整体移民搬迁的问题,他说去年县扶贫局已向省、市打报告,申请列入易地移民搬迁项目,但至今没有下达;关于硬化村道的问题,他说县上虽然列入了“十二五”规划,但为了早日下达,希望我能帮助争取。我也说明了我的打算,即通过我们的人大领导,给我以前化隆的领导,也就是如今的省交通厅副厅长陶永利说说,能不能特事特批,早日下达。关于学校的问题,马书记表示近期和乡中心学校校长商议解决。同时,马书记要求我们加紧开展就秋季覆膜工作,为确保明年的农业丰收打好基础。对此,我当即表示明天到乡上领取地膜,后天正式开始。

开完汇报会,马书记一行走了,我们继续走访农户。今天我们走访的是二社和一社的农户。在去往一社的路上,我们看到路上沿有一个布局整齐的大院子,里面是一排不算太旧的瓦房。包村干部老谢说那是前几年的学校,可惜以前卖给农户了,要不然可以直接利用起来,修建村级活动室。xx村没有村“两委”活动室,这也是一大困难,我也在常常思考。虽然村民们没有提出,但是作为一级村级组织,没有活动阵地影响村级工作,所以我们把此事也列入了近期工作计划。从这个大院前继续前行,到了清真寺。清真寺后边又有一个院子,听老谢说那是清真寺的。但是院子的最里有三间破平房,老谢说那是原先的村党员活动,如今已废弃。我心想,假如村里有钱建个村级活动室,可地点是个大问题。

随后我们在沿途走访了马有福等四户农户。这些家庭大同小异,家家都种着30来亩地,而且养了三两只骡子、毛驴等劳动用的大牲口和为数不多的绵羊。走访到老党员马忠福家时,天也不早了,但是这个老党员非要让我们留下来吃饭。听老谢说这个老人当过村支书,人又通情达理,在村里很有威信。我说那就和他好好聊聊。老党员说他今年76岁了,是八十年代当的村支书,家里如今有8口人。今年他家除了耕种17亩承包地外,还耕种了23亩他人的撂荒田。他还说种全膜玉米好,去年种了13亩,明年准备种20亩以上。说到这里,我们不失时机的鼓励他的儿子马吉虎今年多覆膜,争取明年播种50亩以上,乡上和我们全力扶持。他没有表示,我们留了电话,让他好好考虑考虑。聊起村里的工作,老党员很感慨!他说:“我们那时候的党员是真正的党员,可是现在的党员不行啊!如今我们村里的党员和干部大多都享受低保,这说不过去啊”。我赶紧给他解释说村里的低保马上要调整,我们会尽力做到公平的。关于调整低保这个事,乡上也交代过我们要抓紧进行,因为去年xx村许多村民为此事到县民政局上访了。这些天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曾问过村支部马书记,他说他家也享受低保,但他表示真应该调整村里的低保了。在我们聊天的中间,老党员的儿媳妇端来了一般洋芋菜和馍馍。老党员很热情,三番五次的让吃,我们有点不好意思了。临出门时,我给老党员说:“你是老党员、老干部,我们非常看重你。在今后村里的工作你要继续发挥作用,支持我们的工作”。他连连点头。

因为是星期五,我们走访完后准备回家。可是,因为仲副乡长今天在乡上接受计划生育工作验收,我们回去时没车。我说大家今天就走走,走上一个小时就到山下了,那里有班车。大家都同意。刚走出村子,村委马主任来电话说有个便车,他说好了,拉我们回去。不一会儿,一辆桑塔纳轿车停在路边,让我们上车。我们人多,车里很挤。可是在说笑中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乡政府了。

 

 

第三篇:真挚的民情日记——《一位副省长的“下乡驻村”日记》

一位副省长的“下乡驻村”日记

——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

(来源于《人民日报》及网络媒体)

做群众工作与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可是,一段时期以来,这些优良传统有被一些领导干部生疏和遗忘之虞。从本期开始,本版将摘登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同志的系列“下乡住村日记”。通过这一日记,我们能看到,重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党的领导干部切实到农村等一线调研,是何等重要。要想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诉求,只有沉下心去深入考察,力戒那些漂浮作风,才能把握住群众具体的现实的眼前的利益,避免以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为借口抹杀这些真实的利益诉求。这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权重,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因为刘维佳的如此之举,对于出生70、80、90后的青年来说,认为是一件很新鲜的事,可是对于出40、50、60后的中老年人来说,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50、60、7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领导们下乡,几乎都是与老百姓同吃、同住,连吃一餐饭临走都要付饭菜钱(粮票)。

原文(节选):

这些年我经常下乡,有时起早贪黑一天跑五六个县,但往往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了解实情不多,研究难题不透。最近省委对干部下乡住村作出了具体安排,这才使我弥补了以往农村调研的缺憾。

(一)尽可能“村不扰民、县不扰官”

2014年4月26日,晴转多云,西北风三四级转五六级。一大早我就赶赴沁县的温庄。这一次可算得上“轻车简从”,不但没带秘书,而且是搭乘省扶贫办的公用车,只是带上了住村所需的被褥。为避免层层陪同,不干扰市县乡同志的工作,也就一概没和他们打招呼。我是想一竿子插到底,悄悄地在村里住下,尽可能做到“村不扰民、县不扰官”。

一个半小时后,汽车路过沁县县城,同车的省扶贫办刘昆明主任接到沁县扶贫办同志发来的一条信息:“昆明主任,我看到省扶贫办的车了,您来沁县了吗?”我提醒昆明,不能让县里知道我来下乡住村,否则会惊动不少人。昆明马上回复:“我在太原,车到沁源办事。”汽车顺利驶出县城,透过后车窗没有发现其他车跟随,这场巧遇没有影响我们的行程。

(二)温庄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上午9点刚过,我们来到了册村镇温庄村。这是长治市沁县东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村民的房子依地势而建,翻过山就是沁源县的太岳林区。温庄全村70多户200多口人,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去年人均收入1700多元,在册村镇属收入偏下,但也不是最穷的村。这里的村容村貌还算整洁,建设新农村的标语随处可见,但看到简陋的房屋就知道农户还较为贫困。下乡之前,省扶贫办提供了四五个村的情况,我选择收入偏下但又不是特别穷的温庄住村,就是为能了解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贫困状况。

(三)“三同”的难点在于同劳动

省委要求干部下乡住村实行“三同”,我觉得同吃、同住好办,同劳动可能会有点难。所以,进村后我没有先找住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支书提出,“现在正忙着春耕,吃住的事情不急,先给我安排点农活干吧。”村支书老霍 60来岁,朴实厚道,只是听力较弱,我们

说话要大声喊。“现在村里多数户都用农机种地了,你到地里也插不上手,还是别去了”。老霍对我的要求不以为然。明媚的阳光下,我望见远远山坡上有人用牲畜耕地,就说:“走,到那里帮老百姓种地。”老霍还是不想让我去,“那里看着近,可走起来很远,要绕过沟底才能到对面山上。”我坚持要去,“没关系,我不怕走路,今晚就住在你村了,时间肯定够用。”

(四)帮助三位老人种玉米

真的是绕了挺远的路,我们才走到用牲畜种地的地头。一位60多岁的老汉赶着一头“西门达尔”品种的牛,两位老大娘跟在犁的后面种玉米,两亩多的地块已种过半。这样一幅老者“农耕图”,使人心情沉重,但这又的确是当今农村的现实。

我上去和老汉搭话,他和我打着手势。点种的老大娘解释说,“他的耳朵聋,20多岁就听不见声音了”。牛犁停了下来,老霍上前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三位老人挺高兴。和我说话的老大娘今年68岁,和善而热情,我们边说话边跟着牛犁种起了玉米。和我同去的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在前点玉米种子,我提着一只筐在后施化肥,干了一会就满头冒汗。我把外衣脱下,扔在了地头的草丛中,老大娘马上拾起衣服抱在怀里。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动。

(五)农机作业涨价农民用牛耕田种地

“西门达尔”牛吃力地拉着犁,但很听使唤,耳聋老汉每喊一声,牛都能准确反应。老大娘告诉我,“这头牛再过10来天就要下牛犊了,不能让牛犁走得太快,怕累坏了它”。我不由地问,“为什么不用农机种地呢?”另外一位老大娘接过话,“今年农机种地的价格每亩又涨了10块钱,柴油、种子、化肥的价格都涨了不少,玉米涨价还没有农资涨价高,用牛种地也是为了少花点钱。”看来乡村的老年农妇也面临着通胀的现实压力,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应对好的首要问题。

干农活时间过得快,播完种还要“耱”一遍,老汉站在牛拉的“耱”上把地压平整。这是个技术含量高的活,昆明和我俩人就成了“剩余劳力”。于是,我和68岁的老大娘坐在荒草半米高的田埂上聊起村里的事情。

(六)农村人没地种心里就不踏实

这位老大娘和另一位种地的老大娘是妯娌,村里的年轻人在外面打工,种地就成了老人的事情,今天她是来帮妯娌种地的。我问,“你家的地种完了吗?”老大娘说,“我家只有两亩多地,昨天就种完了”。说起土地来,她向我诉说起自己的苦恼,“家里4口人,女儿出嫁,儿子在外打工,丈夫是退休职工,10多年前村里把儿子和女儿的地收回去了,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两亩多地”。“为什么收?谁都说不清。”她用手抓起一把土抚摸着,“农村人没地种心里就不踏实呀!”说到这里,老大娘怕田埂荒草划破我的脸,伸手折断了我眼前的几根荆棘。土地承包各村都有些特殊情况,我给她讲解了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老大娘似乎听懂了,表现得很是通情达理。这就是朴实的老区人民。

(七)“百亩喷灌”及“千女水库”的尴尬

种地时节,村里的午饭要到中午 1点多才吃,上午可利用的时间比较长。我想知道农户的存粮有多少,就走进了村支书家的仓房。两袋面粉是从集市上买的,我还发现十几根崭新的喷灌水管放在墙角,得知前年温庄新上一个谷子喷灌项目。顺藤摸瓜,我来到村北头,喷灌面积有一百余亩,地里的喷灌管整齐完好,但看不出用过的痕迹。我询问,“天这么旱为啥不喷灌?”老霍环顾左右,“电表坏了”。我觉得这不是个理由,“一块电表要不了多少钱,换上不就行了吗?”老霍答道,“现在也不急浇地。”后来,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告诉我,这个“百亩喷灌”项目建成后一直未用,可能是机井和管线连接有问题。站在机井盖上,我看到东面七八公里处有一座水库,蓄的水还不少。“那是"千女水库",1958年上千名妇女修建的,早些年渠道就坏了,有水也用不上啊!”老霍望水兴叹的心情溢于言表。目睹这两项工程的命运我很自责。

“百亩喷灌”和“千女水库”如此尴尬的境地,暴露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盲点,项目建

设必须解决好配套、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沁县虽然是全省少有的富水县,但工程型缺水和水利工程利用不好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个共性问题。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不仅要增加投入建设工程,而且还要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及机制。

(八)进村第一顿饭吃得很香

从地里回来已中午1点多,支书的老伴在灶屋煮好了面条。上午干农活,山路也走得多,加上没有菜,我吃了两碗面还觉得不饱,又连吃两个土鸡蛋。没有人陪餐,也没有客套,午饭只用了 10多分钟。相比之下,在一些公务活动场合,吃饭成了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负担。其实这种负担“两头都难受”,改变公务接待的办法可以很简单,就是一不要人陪,二要自己掏钱。做到这两条,“吃喝顽症”就能迎刃而解。

(九)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记录

饭后,我来到副支书的家。院子里停着一部40马力的拖拉机,是2014年靠农机购置补贴买的,已经很破旧。副支书当过兵,厚道真诚又不失精明,普通话说得也不错。他从屋里找出几本材料,有支部生活会记录簿、党员办好事登记簿,还有红白理事会活动记录簿。我对这些原汁原味的“乡土文本”很感兴趣。翻到村支部最近一次民主生活会的记录,2014年12月15日,内容是对支书、副支书等3位村干部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3位均得15张“工作成绩肯定票”。可见温庄党支部是得到党员信任的。

我又往前多翻了几页,2014年1月9日,温庄支部生活会的内容是批评 与自我批评,记录了一位叫郭晋宏的党员发言,“我今年经常在外打工,很少参加组织生活,更谈不上起带头作用或帮助群众,希望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给予帮助。”接下来还记录了一位叫霍守英的党员发言,“我作为一名女党员,也很少参加生活和组织会,只认为搞好自己的家庭就行了,对村里的事不闻不问,今后一定要努力工作。”无需多说,两位党员直白的话,客观反映了一些地方农村党员的现状。

(十)村会计的家境贫困

我在副支书家看到的主要是村党支部的一些活动记录,并没有全村的档案材料。随后,又到了村会计家,因为老霍刚才说村里其他档案资料由会计保管。

会计家里有5口人,3个女孩,大女儿是妻子改嫁带过来的。两间石头砌成的窑洞是曾祖父在民国初年建的,他弟弟在外面打工,耕地留给了会计种。我问,“你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会计无奈地说,“大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二女儿上学前班,村里没有学校,到外村上学得有大人来回接送,最小的女儿刚出生,离不开人。”

他家种9亩地,玉米亩产500多斤,谷子亩产300来斤,还有5.3亩退耕还林地,加上当会计的工资,全家人均年收入也就是1000来块钱。愁眉苦脸的会计才36岁,头发花白驼着背,可见生活压力确实不轻。

在会计家里,我见到了土地承包和户籍档案。全村 1500亩耕地,地块非常小而且特别分散。一位叫李苏维的农户,家里28.89亩耕地,由13块组成,最大的一块5.62亩。会计说,“这些耕地都是自然地块,分地的时候亩数用步来丈量,好地240步一亩,坏地270步一亩”。这些鲜活的情况提醒我,山区丘陵的农村需要小型农机具,土地规模经营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尤其是每亩地的实际面积并不一样,更使我体会到农村的数字概念有较大弹性,甚至可以由村里人约定俗成。

户籍档案因多年没人查看,许多页粘到了一起。我翻来翻去,看不出农村人口的流动,户籍人口除了新生儿和嫁到本村的媳妇,几十年没有变化。但具体一打听,有 10余个农户已不在本村居住了,只是户籍档案未能及时准确反映。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瓶颈迟早要打破。

(十一)农民工的另一种境遇

从会计家出来,我又顺路随机走访3户农民。其中一户老两口两个儿子,大儿子 37岁了,前些年在煤矿打工肩部受伤,如今在家待着,娶不上媳妇。小儿子最初在市里的饭店干

活,老板说第一个月给160元,第二个月给600元,第三个月给 1000元,最后还是没给发。小儿子一气之下去北京打工,但也赚不到什么钱,过年回村是空手进家门。现在老两口想给小儿子找个“倒插门”媳妇也找不到。这个家庭的境况,是农村打工者某种不幸的缩影。反思过去“输出1人,富裕1家”的提法,看来有些幼稚和理想化。以前我也调查过一些农户,多数出去打工的未婚年轻人,经济上对父母几乎没有什么资助,自己能成家立业就算不错。不言而喻,农民收入翻番的“账”还要重新算算,切不可盲目乐观,要采取多渠道综合增收的措施。

(十二)支农项目的境遇

走访完3户农民,我发现村边有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投资应该在几十万元以上。一把锈蚀的锁头把门,从门缝看到里边是荒草和垃圾,墙上写着“亚行架子牛育肥项目”。老霍对此好像也有某种不满,“这样写是为了争取亚行项目,其实并没有被列上。”

这个大门紧闭的项目从一个侧面说明,前些年农业项目的成功率不是很高,有的项目管理经营得不好,造成了投资浪费和资产流失。我感觉,有关部门之所以好心未办成好事,主要是两个问题常被忽视,一是政府投资项目如何转为集体经济实体,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承接政府投资项目。我和昆明商量,要想方设法把这些不成功的项目“激活”,尽可能发挥作用形成效益。

(十三)到册村镇政府调研

下午,风越刮越大,浮尘扬沙接踵而来。从村外走来三四个戴森林防火红袖标的人。原来这些人是乡镇干部,到温庄检查森林防火。说话间,其中一位认出了我,他是册村镇的书记,去年我到沁县调研时见过。这位书记很惊讶,回过头批评老霍,“省领导来了,为什么不向镇里报告?”老霍连赔不是。我说,“别怪老霍,是我不许他告诉你们的。”

既然镇上的同志知道我来了,那就干脆到镇政府搞点调研吧。从温庄到册村的路不远,坐上车20多分钟就到了。我最关心的还是农民收入,找来镇统计站、经管站的同志,查看了一些统计报表,询问了有关情况。这些年来,农民收入的统计主要是农村调查队的抽样调查和村及乡镇逐级上报两个渠道。一方面,抽查面较小,数据的覆盖性差;另一方面,和乡镇乃至县市上报的数据,则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比如为保住贫困“帽子”就会有意把数据压低。

对于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省政府正在设计新的目标考核体系,重点强化农民增收的政策导向,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十四)县委书记县长闻讯赶来

也许这是预料之中的,大约半个多小时以后,沁县县委书记田志明和县长张斌风风火火来到册村,显然是镇里同志向他们报告了消息。这就使我的“县不扰官”想法打了折扣。

我对志明说,“你快去忙吧,我这次下乡住村就是要切身体验农村生活,不给基层同志添麻烦,更不用你们陪同。”志明和张斌还是想陪我在镇上吃晚饭。我说,“如果你们实在想陪我,那就今天晚上开村民座谈会,商量农民收入翻番规划时来一下,我们共同解剖温庄村这只‘贫困的麻雀’。”

(十五)开在农家的座谈会

我今晚住处的房东也姓霍。晚饭比午饭多了点“内容”,除了合子饭,还有烙饼,没人陪的农家饭吃什么都可口。

晚上八点半,座谈会在我住的农户堂屋里召开,房东特意换了一个度数高的灯泡,照亮满满一屋子人,虽然劳累一天但大家兴致很高。村民们发言很热烈,有人主张养羊,有人说种核桃收入高,有人觉得还是种玉米谷子才保险。来山西的时间长了,我对村民们说的土话也大体能听得懂。说来说去,最难的是缺少启动资金,各家基本没什么积蓄。

我看了老霍的储蓄存折,当村支书一年的工资5000元到账后,当天就还了信用社2900

元的贷款利息,其他就是卖谷子的收入。他说,2014年修通村公路时,资金缺口找农信社贷款,但只能以个人名义贷,这些年本金是没法还了,只能偶尔还些利息。

座谈会开到晚上10点多,时有争论,时有笑声,村民们形成了养羊、种核桃、育树苗增收的共识。我和昆明承诺,帮助村里协调信用社贷款和引山泉水,下一步抓落实的任务还挺重。

(十六)下乡住村既蹲点又跑面

2014年4月27日,是一个大晴天。早晨4点多,村里就传来发动拖拉机的声音。昆明和老霍过来,我们与房东一起吃早饭,小米稠饭烙饼加咸菜。饭后,我按规定交了两天的伙食费。

我这次下乡住村既蹲了点又跑了面。早晨八点多,我从温庄出来,开始对沁县郭村镇南沟村、大沟村等几个贫困村进行跑面调研。快到中午的时候,我来到了池堡村。由于郭村镇书记和我们一起调研,池堡村的午饭甚至还上了一小盘“平遥牛肉”,可能是从镇上商店临时买来的。这顿饭吃得不如在温庄那几顿饭舒服,有人陪餐即便是派饭也变了味。

在池堡村,有一处据说宋代就很有名的泉水,妇女们正在泉边洗衣服。我问,“过去的泉水比现在大吧?”她们争先恐后地说,小时候泉水比这大得多,当时这里的水稻最好吃,现在不能种水稻了。站在泉水边,我更坚定了加快山西“大水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太阳快落山了,我告别村里的乡亲们,离开沁县返回太原。这次下乡住村两天一夜,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再见温庄!再见沁县!过些日子我还会来,争取帮助温庄把农民增收规划落到实处。

第四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

2014年1月7日,房产管理中心主任***带着领导班子成员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乡*村的贫困户家中进行慰问。对韩保良、韩大山、韩保新、韩小勇等贫困户、留守户一一带去了食用油,方便面等生活必需品作为过节的礼物,询问了大家的生活难处,鼓励大家要努力生活。对韩有福等致富户询问了致富经验,赞扬其带头模范作用,鼓励他们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来到贫困户的住地,走进了他们的房间,看了他们室内简陋的陈设,***主任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住的感慨“不容易!”,“人们需要帮助,我们的工作做的还是不够,我们还是不够体贴……”他不断的这样自责着,我知道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碌,好不容易今天可以休息,但一大早就嚷嚷着要去探望他们,他说年底大家都很忙,但是群众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我们不能懈怠。

韩大山的家里是破旧的青砖房,门口大门是两块木板经历了岁月的摩挲已经露出道道刻痕,放佛是两个老仆人,多少年风雨不改的为他的主人守护那小小的庭院。开门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地地道道的农民的脸,憨厚,淳朴中洋溢着满脸的微笑。

“你们是政府的人?我认得你们。”

“韩大山,快过年了,准备年货了么?”

“呵呵,呵呵!”

韩大山乐呵呵的接过***送给他的生活慰问品,挥动着手让大伙进他的屋子。***仿佛发现了什么,把油从他手里拿了过来。

你的身体可又不好了啊,我来替你拿着吧。

韩大山依旧是那样乐呵的笑着,我这时才发现他走路时腿脚有些不灵便。他的身板有些佝偻,头发也白了很多,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走起路来却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

屋门敞开着,虽然说是大白天,但是屋里的光线依旧很昏暗。里面的东西很少,除了两个水缸几乎看不到什么家具,更不用说什么家用电器了。但是正门口的那张八仙桌子却收拾的干干净净。韩大山坐了下来,

“还是收秋落下的毛病?”***质问他。他不好意思的低了下头,笑着点了下。

“你要照顾好孩子,有困难找党,找政府,不要再这样一个人承担了,你要是身体不好,孩子怎么办,你要多为孩子着想。”

原来韩大山的媳妇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走了,他一个人抚养着孩子,加上自己常年病患不断,身体状况愈加的恶劣。他有两亩地,本来他这样的困难户每到农忙的时候村里都要帮忙的,***主任也多次向村里、乡里反应了他的情况。但是淳朴的他不愿意麻烦别人,一个人不声不响的就把东西收到了家里。劳动量一大,他的身体就受不了,以至于现在连

走路都有些摇晃。

这时候一个孩子跑了过来,一上来就要拆方便面,被韩大山给挥斥住了。

“呵呵,吃吧,就是买给你吃的。”***笑着把包装袋撕开递给了孩子。孩子躲在韩大山的怀里,有些胆怯的接了过来。

出去的时候***拿出了爱心卡,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我们要走了,这是我的电话,记住,有什么事你就直接打给我,老韩,你的身体不好,遇到事情千万不要再一个人扛着了。”他握住了韩大山的手,韩大山有些激动,两只手都团了过去。在门口我们向韩大山挥手告别,他和他的孩子使劲挥着手,动作有些夸张,但那瞬间我看见他的眼圈有些发红。

再见!

风依旧很大,路面的水坑已经结了冰。嘴边的哈气让眼前感觉雾气蒙蒙。***和班子成员已经离开,这时我回过头看了一下,韩大山和他的孩子在站立在风中,不住的挥着手,那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像两尊雕像一样伫立在风中,他佝偻的身体在远处看来更加微小了。

再见!再见,我们还会回来的……

贫困户中,韩和平媳妇常年卧床,儿媳妇走失,儿子常年在外务工,自己一个人照顾痴呆的孙子。

韩保新离异,自己轻微脑瘫。家中无劳动力。

韩平定六十二岁,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家中无劳动力。 万秀花,男人早逝,自己在外务工,七十多岁公公在家照顾孩子……

此一行一共对二十户贫困户、留守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进行了慰问,其中对突出的韩小永,韩保新等人进行了座谈。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发展中阶段,还有很多人需要党、需要政府的关怀,我们也会不懈努力,竭我们所能的尽自己的一份力,也希望社会各个方面都伸出援助之手,尽我们所能,共同去关怀这个大家庭中落后的人们,让我们共同携手,发展社会主义,奔向幸福。

第五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范文

干部下乡民情日记范文

201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晴

今天终于挤出点时间,吃过午饭,便带领相关人员深入联系企业丹棱万平纸业有限公司去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面临的困难。

丹棱万平纸业有限公司位于丹棱县城东工业园区内,现有总资产8800万元,公司注册资本1680万元。占地面积76.8亩,拥有员工近200人,主要产品为施胶瓦愣纸,年生产能力5万吨,年产值1.5亿余元,年税利超过2014万元。该企业率先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废水循环使用零排放工艺流程,被省、市列为重点关注企业,连续三年荣获丹棱县委、县政府先进企业表彰;连续两年被ms市政府授予“ms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获四川省农业发展银行aa+信用等级。

公司正投资7800万元,新建第二条2.5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该项目属秸杆综合利用工程,采用热电联产工艺,被列为四川省火炬计划,我见到了正在施工的现场。目前公司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流动资金不足。

通过实地了解,我感觉到这是一家底子很好,发展前景可观的企业,下一步我将积极协调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将其纳入技改项目规划,向省上争取污染治理和技改资金,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临走时,留下了电话号码,并表示有任何困难可以直接联系,我将尽全力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很感动,说“市委作出的主动作为创一流为民服务当先锋的决定就是好,让他们找到了主心骨,看到了希望”。

默认推荐更多范文:

下乡民情日记

书记下乡民情日记

下乡书记民情日记

下乡民情日记

驻村民情日记

word该篇下乡驻村民情日记范文,全文共有1687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下乡驻村民情日记.doc》
下乡驻村民情日记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