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范文

(作者:hechangbao时间:2023-12-26 08:11:48)

摘要:党课讲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党课讲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

党课讲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再次强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战略性任务,更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在多民族国情和多变世情的复杂背景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要求,对于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崭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一)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是一种民族认同,它建立在文化认同之上,也通过文化认同表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都创造和传承了各自丰富的民族文化。正因为此,我们说中华文化多元,有色彩、有活力,是一个绚丽多姿的大花园;也正因为此,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学习和交流,多元互鉴互融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我们的民族政策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每个民族都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也都在自觉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同时,每个民族在强调自我文化认同的同时,应对本民族文化有理性的认识。不能把一些外来文化,尤其是明显有害于现代文明和社会稳定的外来文化当作本民族文化加以认同和推崇。同时要注意分辨哪些是能够代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哪些是影响本民族形象和进步的糟粕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各民族文化的统称,也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是覆盖中国各民族的共性文化。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中国各民族形成了很多的文化共性或同一性。这些文化共性或同一性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族人民的共同生产生活中,体现在共同生活和交流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中,比如文学、哲学、宗教、史学、音乐、舞蹈、建筑、军事、医药等。

由于汉族在中国人口中占绝对多数,中华文化呈现出较多的汉文化色彩是很正常的。但这绝不等于中华文化就是汉文化。这和中华民族不能等同于汉族是一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注重民族利益认同和命运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包括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包括民族的利益认同和命运认同。与其他多民族大国相比,中国的各民族之间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和一体性联系。不论原本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民族,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辗转而来的外来群体,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早已在居住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离开谁的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为各民族之间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合作机遇,文化交融、利益交织空前深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于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属性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句话既包含了文化认同,也包含了利益认同和命运认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独享其荣、独善其身,而只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丰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中发展加强。

(一)萌芽与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土地革命时期,党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知处于萌芽状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当时我国民族工作的方向。恩格斯认为,“我们的对外政策很简单:支持一切革命民族”。根据恩格斯这一理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曾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示对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这一时期,党从残酷的现实中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因此,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二是全面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知逐渐形成。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党领导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废除一切民族压迫制度,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这一时期,如何把经济文化差异很大的各个少数民族联合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党在工农学运、统一战线、长征等政治实践中逐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并在上述活动中探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观念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并成为我国境内各民族之共同称谓。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动员各少数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没有巩固的和平与团结,没有人民的动员,抗战的前途便会蹈袭阿比西尼亚的覆辙。”全民族抗战的经验超越了阶级、阶层、党派、民族,把“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整体。中国共产党逐步接受“中华民族”这一现代民族符号,以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为基础思考中国现实问题。

(二)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种进步力量奋力实现民族独立的政治目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全面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通过确定国旗、国歌、国徽等现代国家的标志性政治符号的方式展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另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若干“中央访问团”赴西北、西南、东北、内蒙古等民族地区调研。除了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外,访问团的主要任务是拜访各地少数民族,调研了解他们的民族名称、人数、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为民族识别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在全国进行“一化三改”的形势下,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任务是从阶级对抗转变为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团结各民族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纠正了此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随着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政策。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恢复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恢复各级民族工作机构的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保护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等,这些措施为进一步开展民族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中央先后在1992年、1999年、2005年召开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05年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2010年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基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个不容”(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超越阶级、阶层、民族和党派之上的符号来凝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四)创新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理论,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它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不仅是深刻总结建党百年民族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得出的重要结论,而且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一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目前,中华民族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中华民族与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深度融合,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实现互持,三方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站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相衔接,作出更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战略布局。

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这“四个必然要求”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深刻揭示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

(一)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根本条件,也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政治前提,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实现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感召和凝聚人心,激发各民族自觉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各族人民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只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引导各民族共同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才能有效防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团结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70多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结束了旧中华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归根结底,是我们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构建并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最深厚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石、精神之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养分、理论依据、精神动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结果。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四)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西部高原、雪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向东部倾斜的区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民族工作仍然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的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依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的暴力恐怖活动依然活跃多发并存。新时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坚持基本民族理论政策不动摇的基础上,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针对性地改进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适应的薄弱环节,推动党的民族工作跟上时代节拍,推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

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才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广大人民心灵深处,凝聚民族精神共识、构筑民族精神家园,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强大力量,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筑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准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民族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工作,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切身利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自在”走向“自觉”,再到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出色的治理能力。“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升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水平。一是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民族要有政治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举党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56个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向同行,确保民族工作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关系到民族工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关系到党的政治基础。要发挥基层党员、驻村第一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大力选拔和培养符合“四个特别”标准的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坚定依靠、大胆使用,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战斗力,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各种利益关系,让团结的旗帜在基层上空高高飘扬。三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多民族国家,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只能走符合自身特点的民族发展道路,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处理民族关系必须走自己的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作为民族工作的“纲”,各项具体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向此聚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总之,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组织保障。

(二)推动经济社会共建,夯实物质基础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意识的觉醒程度和发展高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现实中,意识的这种限制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因而是同财富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只有在高度发达、均衡发展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社会意识才能够达到高水平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我国物质生产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它由物质生产水平所决定。当前,我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正阻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我国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总量,更要加强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民族团结工作建设中推动物质生产共建共享,夯实物质基础。一是在宏观战略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我们要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影响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我国西部地区,因而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我们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以宏观性的发展战略提振民族地区经济,助推其现代化建设。此外,我们还需适度加强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倾斜力度,以完善的政策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由于地理地形、气候环境及民族文化等因素,仍有一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缓。因而,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要适当加强民族地区在教育、医疗、交通、卫生等社会民生方面的政策倾斜,积极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水平,促进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交通通达力、就业保障力等。

二是在微观实施层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强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要素短板,解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短板。在某种程度上,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当前,民族地区由于地形、位置、气候等原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落后。而新基础设施,诸如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是各要素尤其是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基础和保障。因面,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地区激活新生产要素、促进各要素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还需深化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其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和藩篱。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建设与改革,提高其丰富资源的配置率和转化率,完善其产权制度、竞争制度,加强其与非民族地区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经济交流,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繁荣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

(三)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增进政治认同

作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保障,政治认同是各族人民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道路、制度、治理的赞同、支持和心理归属。因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政治认同,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努力。

一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民族团结,提升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增强其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认同。国家意识是各族人民对自身政治身份归属的认同,它体现为各族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我们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以模范区的成功建设为各族人民树立鲜活榜样,提高各民族对国家的信任感、归属感、责任感,提升各族人民的政治安全感、社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

此外,“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因此,我们还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过程、全方位完善法律法规,在国家法律层面确立和保障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细化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认同,增强各少数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政治认同的本质是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增强各民族对党的执政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改革实践中开辟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富强之路和幸福之路。对这条正确道路的认同、支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还需要增强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国家治理的认同:提升制度的民主性、政策的普及性、实施的科学性,增强各民族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认同,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加快推进各民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对民族地区治理模式、框架、制度进行现代化政治改革,强化现代化治理主体,培育现代化治理理念、部署现代化治理制度,更新现代化治理设施,全过程全方位提升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我国民族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各民族对我国国家治理和民族治理的认同。

(四)强化文化情感归属,系牢精神纽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层次的体现。文化包容、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这三重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是提升文化认同的三大方向。

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推动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民族特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先进时代文化。我们要积极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互动繁荣,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综合性与包容性;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保持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筑牢中华民族意识的过程中,坚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担当、敢于自我革命的伟大传统;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时代文化,丰富文化的时代内涵,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各民族价值共识。在多民族价值文化差异以及西方多元价值的冲击背景下,凝聚各民族的价值共识已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生活中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善发展的民族财富,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导向,理应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该通过普及教育、创新宣传、实践培育等多种方式,“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价值认同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三是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认同,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情感的认同,即“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对本民族利益、语言、居住地域、历史习俗等的亲近、喜爱和维护,对本民族的敌人和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的憎恶、鄙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涵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来源于各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往,是民族团结、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汇聚。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通过强化情感认同、增强各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以合力应大变。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在共同生活、革命、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民族情感资源,并通过教育、实践,唤醒各族人民的民族情感、民族记忆,培育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情、眷恋等美好感受,从心理、精神、记忆等更深层更内在的方面提升其情感认同。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党课讲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范文。

word该篇党课讲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范文,全文共有1090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党课讲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doc》
党课讲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