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父母良好品格的无声延续范文
习近平主席曾言:“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于每一个家庭都如同植物的根、动物的心脏,是每个生命在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底色。于我家而言,家风是一本无字箴言,它是父母好品格的无声延续,无私浸润着我们的心田!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我的父母亲均是庄稼人,他们勤劳质朴,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曾絮絮叨叨对我们讲什么大道理。父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情感,对我们三姐弟的默默关爱与教育从来都藏在行动中。
“莫道君行早,自有早行人。”他们二人实在算得上是早行人了!自记事起,父母每日都起得很早,我们尚在美梦之乡,他们早已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了。熹微晨光中,他们那并不高大的身影被拉得老长:春日耘田,夏日烧砖,秋日收粮,冬日铲雪。雨雪日的清晨早起烧上一锅热水,燃起一盆炭火,即使不比做什么,只是呆坐于弄堂,或与邻里拉上几句家常话,如此便安好!我们慢慢长大,慢慢懂事,听着老师的教导:“一日之计在于晨”,模模糊糊中似乎对父母坚持早起之事若有所思。他们不甚懂这些格言名句,却早已躬身践行,用勤劳与坚毅在践行。
不禁想起曾公的家训:居家以不晏起为本。这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持家、居家过日子,以做到不睡懒觉为本。要忧患,不要安逸;要勤劳,不要懒惰。是啊,中国人自古以勤俭持家,“勤则寿,逸则夭;勤则兴,逸则败”,庸人必以惰致败。
早起并非难事,贵在有恒。很庆幸,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这么勤劳又坚毅,他们的品格在我们三姐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我们把早起当成自己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的重要生活习惯,因为我们深知:勤才能不败身,不败身才能不败家,不败家才能更好地为大家!
吃亏是福
“老实人吃老实亏”,不少人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吃亏是福”这四个字在“精明”二字面前就相形见绌了。可在我家,“吃亏是福”仍然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双亲将之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教会我们为人要谦和忍让、与人为善、以德报怨。
土地之于农人,如若乳汁之于婴儿。80年代出生的农村儿女对这一幕应该不会陌生了,每年农忙时节,村里偶或有因田丘过水之事闹得鸡犬不宁的。凭什么你家田地水汪汪的,我家田地就得杵在那旮旯弯里,等几天都过不到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趁着四下无人何不在你这田垄划拉几口子,解解自家庄稼之渴?在这个当口,父母也会经常去田间看看,也会发现自家田头好不容易放到的水被拦腰截走。但父母从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谁都这么做的话,一来伤了邻里和气,二来费时费力,我们再等一等,总会放到水的,吃点小亏算不得什么!
父亲的老实更是在村里头出了名的。房前的桃子经常不见了踪影,父亲不会追究;屋后的竹子长到别人家的花生地了,父亲会把他连根挖起;要上交国家粮时,大家会想着不把粮食晒那么干,父亲不会;父亲自学了竹制品编织,邻里有需,会慷慨相送.......父亲老实,又不爱说话,邻里都觉得父亲太懦弱。然而,路遥知马力,父亲为我们家带来了福报,尽管家里的经济仍是拮据,但我们从来都不会被卷入无谓的纷争,虽清贫却幸福。
让他三尺又何妨,以德报怨!一直以来母亲也是这么教育我们的。婆媳关系似乎真是个千古难题。父亲有三兄弟,他排行老大,比我的两位叔叔要大了一轮多。奶奶那时是偏爱两位叔叔的,明里暗里的都会给两位叔叔更多的关爱和物质上的便利。生活中妈妈和奶奶难免也会有些摩擦,但妈妈从未和奶奶大闹过,还是一如既往孝顺奶奶,也从未当我们的面说奶奶的不是,更不会唆使我们去疏远奶奶。奶奶重病后,妈妈更是挑起了整个大家的事务,全心全意陪护奶奶的度过最后时光。临终之时,奶奶一度挂念还未娶妻的叔叔,她知道妈妈是可信赖之人,嘱托妈妈操持叔叔的大小事情。长嫂如母,母亲从未有负奶奶之托,就是到了如今,妈妈待叔叔一家也如同至亲,我们叔侄之间也是其乐融融!
双亲用他们的大半生教会了我们这个简单的道理,谦和忍让、与人为善、以德报怨,这就是我家的家教。我们三姐弟,或许都是现代人眼中的“老实人”,但是我们从未觉得这是个贬义词。能让的时候让,能帮的时候帮,吃点亏算不得什么。大道至简,进入而立之年的我,在经历了做人、做事的种种之后,对吃亏是福的家教感悟得更深。“吃亏是福”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在名、在利面前的宽容大度和淡泊。在得与失之间,也许放弃那一时的执着,目光和步伐会走得更远一些。
虽然没有家谱家训,可父母身上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已经在烙印在我们心里。什么是家风?何为好家风好家训?我想,好家风的实质便是父母优秀品格的无声延续。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言传濡耳,身教动情,境教熏习!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把父母带给我的好家风传承下去,慢慢用心浇灌,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