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求职面试自我介绍(通用多篇)范文
[说明]会计求职面试自我介绍(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生遵守的学校规章** 篇一
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处理,预防学校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特制定此**:
一、指定班**教师负责每天早晨对本班学生进行晨检;
二、晨检时应认真、细心,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对未到学校的学生要及时想办法了解缺勤的原因;
三、每日晨检情况要做好记载,特别对异常情况更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异常情况纪要以及采取的。确措施办法等;
四、对晨检中发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出现发烧、头疼、咳嗽以及不能确定的症状、现象,要及时报告学校;
五、班**教师对病症学生在治疗期间的情况要跟踪,多了解、多关注,做好记载。
窦娥冤的故事 篇二
一、带着问题去阅读,了解冤情
阅读前介绍一些戏剧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对杂剧有个了解。杂剧每折限用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未或正旦独唱。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戏剧本身的特点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与戏剧常识和文本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对窦娥的冤情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在文中注上记号)
1.课文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根据这些词牌和故事情节,课文分成几个层次?能分别归纳一下吗?
3.《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讳饰,实际上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一句是哪一句?(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握生死权);它采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了兴的手法);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什么作用?(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本曲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概括地说说本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5.《快活三》《鲍老儿》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情节上起什么作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铺垫);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激起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6.“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设疑前对所提问题的有关内容作一些必要的知识讲解,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进而快速的进入文本阅读。通过简单设疑,学生对人物有个初步认识,并对主人公窦娥产生了同情之感。
二、讨论问题细分析,走近窦娥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预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困难的地方提出疑问,再引导他们探讨。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曲调阅读、形象分析、誓愿剖析三个方面设置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在阅读时引起注意,有目的地进行思考、探讨,带领学生渐渐走进窦娥这个人物。
1.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
2.怎样理解窦娥说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句话?
3.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讨论,见仁见智)
4.“无头冤”是什么意思?“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
5.“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典故的意思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6.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下面是课堂部分实录。
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对窦娥有了认识,请就“窦娥冤屈”提出自己疑问,作进一步探讨。(学生拿出质疑本,同桌互相交流质疑话题,准备参与讨论)
师:请大家看清讨论的话题,最好不要超出这个范围。
生: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冷场)
师:窦娥觉得自己冤吗?她知道受冤的根源吗?她想到冤屈日后能平反吗?”
生1:窦娥有冤,无法申诉。
生2:窦娥冤屈,内心充满怒火。
生3:表现窦娥敢于反抗。
师:大家说得都对。窦娥临刑的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这既是本折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亢旱三年”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窦娥的三桩誓愿能实现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回答,要说出为什么。
生1:不能实现,因为这是窦娥的愤激之言。
生2:能实现,六月天下雪,即为证明。
生3:能,因为窦娥冤屈太深,激怒了上帝。
生4:不可能,六月天下雪是巧合,现在不是也有这样的恶劣天气发生的吗。(学生点头赞同)
阅读是一种文字信息产生强烈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上下功夫,就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起情感的鲜明爱憎。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把情感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一环来抓,深刻挖掘文中的内涵与情感因子。问题提出后,不要让学生急于回答,要留有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对“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多数学生不理解,改问“窦娥觉得自己冤吗?她知道受冤的根源吗?她想到冤屈日后能平反吗?”通过层层发问,学生渐渐理解了窦娥当时的心情。
三、探究问题深思考,辨清善恶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对窦娥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对她的冤屈寄予了同情。再设计一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便提高他们辨别善恶的能力。
师:“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判成杀人死罪的,剧作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弄明白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痛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激烈言辞中,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生1:作者同情窦娥,让违背天理的人受到惩罚。
生2:作者对统治者深恶痛绝,借窦娥的冤屈抒发一腔怒火。
生3:黑暗势力强大,人们无法抗争,只好借助神灵的力量。像孟姜女哭倒长城三百里,董永与仙女成亲等神话故事,最终的结局都是由上帝办成的。
师:说得好。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上,窦娥的鬼魂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里发生了,并且显得那样地合情合理,一点也看不出有牵强的痕迹,以致我们读了之后,相信它符合于生活的真实,这完全得益于作≤www.haoword.com≥者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它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作者所创造的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地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从学生点头称是中,看出学生对文本的主旨已基本掌握,此时,再深究一下,会使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得到提升。“《窦娥冤》是悲剧,读后留给我们的除了同情、愤怒,还有些什么呢?请就造成窦娥冤屈的原因作深入思考。”
师:由“窦娥含冤负屈”大家想到了什么?(开放式探讨)
生:想到了如今好人受气。
师:举例说明。
生1:买到假货,受气。
生2:帮助别人做好事,不被理解,受气。(学生笑)
生3:想到了执法不严,坏人趁机使坏,欺压百姓。
生4:想到了人们不敢讲真话、做真事,到处造假。
生5:想到了人们虚伪,说的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譬如学校搞调查,常常让我们说假话。(学生小声议论,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常有的事,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师:真够大胆。(学生笑了,一个女生还加了一句:“本来就是这样”)
生:当今像窦娥一样受冤的例子还是有的,那些有权的、有钱的欺压百姓的事常有发生。近来媒体报道的富二代、官二代们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不平。我们这些穷二代、贫二代今后走上社会拿什么和他们拼呢?(鼓掌)
师: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怎么办?
生1:除了拼命学习,还能有什么呢。
生2:越是这样,越要拼命学习,我们虽然失去了外部环境的优势,但是,我们还有远大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意志等这些绝对优势,这是我们今后立足社会的资本,也是与富二代们抗衡的法宝。(鼓掌)
师:真棒。为同学们的这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豪气而感到欣慰,这是深入阅读的结果,如果坚持下去,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由窦娥含冤负屈想到的”训练题,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从学生的回答中,教者看到了当代高中学生身上所肩负的沉重的使命感、责任感,他们从窦娥的冤屈剖析中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官府的罪恶,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公。
会计求职面试自我介绍 篇三
尊敬的各位考官:
您们好,我叫XXX,将于今年七月毕业于XX学院会计专业。很荣幸给这样一个机会介绍自己,我希望能到您单位做会计及其相关的工作。
我将用两个关键词来介绍自己,学习、实践。在学校期间已经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并将于今年考取初级会计证。我已经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证书考试。通过了解贵公司是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单位。我也会利用我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助贵公司一臂之力。
作为一名应届生,我最缺乏的就是经验。现在我渴望能到贵单位去工作,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质的的飞跃。
选择单位,工资和待遇不是我考虑的首要条件。我更重视单位的整体形象、管理方式、员工的士气及工作气氛。我相信贵单位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我很自信地向您承诺:选择我,您绝不会后悔。
窦娥冤的故事 篇四
《窦娥冤》观后感一:
我在观看《窦娥冤》时,对一些地方产生了疑问。如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判成杀人死罪的,剧作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观后才明白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以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朝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剧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浊清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痛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看到了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剧作家思想的光辉。
《窦娥冤》是悲剧,我在观看时对窦娥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尤其是她在押赴刑场时发下三桩誓愿,直至誓愿一一应验的情节。我也敬佩其为人,并对封建社会极力批判。剧中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为我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当今像窦娥一样冤的例子比比皆是,因而很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
《窦娥冤》观后感二:
记不得是第几次观看河南豫剧《窦娥冤》了,每次看后都会心情沉重,随着剧情发展心境键入。为古人担忧、悲泣。一曲千古流唱的窦娥冤,感天动地,让人断肠。
窦家之女名叫端云,自幼丧母,父亲将她抚养成人,并许配蔡门为妻,完婚之后,父亲便依依不舍的前去京城赶考。端云嫁入蔡门后,婆婆将其改名为窦娥,谁知窦娥天生的苦命,新婚不久,丈夫就死于天命,丢下她们一老一少两个寡妇。一日婆婆出去讨帐,债主为了赖账,将窦娥婆婆骗至郊外,欲将其勒死,被前来此处的张驴父子救下,当张驴父子知悉窦娥婆婆家境之后,便心起歹意,硬逼窦娥婆媳嫁于张驴父子为妻,窦娥婆婆羞辱难当,坚决不从,张驴父子威胁老婆婆说如若不从就将其勒死,老婆婆无奈,将张驴父子带回到家中,张驴父子对窦娥婆媳百般调戏,怎奈窦娥生性刚烈,弄得张驴父子难以如愿,所以张驴之子就心生歹意,趁窦娥给婆婆端羊肚汤之机,便将毒药放至汤中,让窦娥端于婆婆服用,本想借窦娥之手除掉婆婆,然后逼窦娥与其成婚,谁料窦娥婆婆身体欠安,不思茶饭,张驴父亲正在眼馋,见婆婆不思饮用,便端起一饮而尽,结果一命鸣乎,张驴见状,便将窦娥告上公堂,硬说窦娥药杀公爹,在重金收买之下,可恶的昏官硬判窦娥死罪,重刑之下窦娥宁死不招,无奈昏官欲将窦娥婆婆大刑加身,为了不让年迈的婆婆身受皮肉之苦,窦娥无奈含冤招认。被打入死牢。赴刑场之时,窦娥柔情满怀,苦苦思念父亲,“一腔恨压心头怨气难消,佩枷锁赴刑场怎能心甘,临刑前望京师苦苦思念,血泪啼啼久等待,心急煎烈盼父来,早来片刻咱能见,迟来一步相见难”。行刑之前窦娥满腔悲愤指天骂地许下三桩誓愿,“善恶错堪你枉为天,清浊不辨你枉为地,苍天若知我窦娥冤,誓愿应在这山阳县,第一桩,穷尽东海千倾水,难洗窦娥一身冤,沾沾青天神灵显,收去甘露旱三年;第二桩:热血不把大地染,血溅白廉挂高竿;第三桩:满天乌云为我聚,西北风儿为我旋,苍天若知我窦娥冤,皑皑白雪把我掩,一身清白留人间。果然窦娥死后,六月天下大雪,楚州旱三年,鲜血飞溅挂高竿。
常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自古就有无道的昏官,为了蝇头小利,不惜闷着良心草菅人命。老天爷也有打瞌睡的时候,所以就有了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发生,还好,窦娥的父亲在她死后终于为她平反昭雪,惩治了恶人,总算皆大欢喜!
《窦娥冤》观后感三:
虽然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然而,事实上人们对元曲的认知要远远少于其他两者,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中文课本鲜少提及的缘故还是,人们对此本就缺乏兴趣,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里的惊鸿一瞥。突然觉得有些可惜,这些曾在历史上散发过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历史协商赞誉的一笔,便消失无踪。好在,现代的那些戏曲大师们还没有摒弃他们,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人记得它们。也许在人文的历史上这些东西会渐渐淡去光泽,但在戏曲的舞台上却愈加光芒万丈。
窦娥冤的故事 篇五
[关键词] 《窦娥冤》 封建文化 悲剧
《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②”。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则认定它是表现“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③”这个主题。总之,学术界大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反封建。对这个学术界比较笼统的看法,我不敢苟同。本文拟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从而揭示《窦娥冤》的悲剧实质。
一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就应由此入手。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张驴儿这样的恶棍流氓和桃杌这种贪官污吏的产生,固然与封建社会有关,但他们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化身,何况封建制度对他们也是严惩不贷的。只有在封建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这些人渣才可能肆意横行而逍遥法外。因此,惩治流氓和贪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恢复封建秩序的努力,当然也体现了人民的某些愿望。我们不可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反封建的表现。窦娥反抗张驴儿和桃杌的行动,是一种善与恶的斗争,而不是反封建的表现。
如果再结合窦娥的形象作一些分析,这个看法就会显得更清楚明了。窦娥的抗争举动依据的思想武器是封建礼教对它灌输的“三从四德”。她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的悲剧性格是封建文化道德塑造而成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贞节和孝的思想行为上。
七岁的窦娥被生父窦天章以四十两银子为代价,卖到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可是还不到二十岁,她就与婆婆一道守寡了。经历了幼年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的窦娥,在遭受深重苦难时询问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④”显然,她独守空房,对“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尘皱”死水般的生活是哀怨的。但她把这种悲惨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认为今生苦难是前世注定的。这是典型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季氏》里告诫人们要敬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世儒家紧步其后尘,把知命、畏命、安生立命当作共有的人性要求。这样,命定观念在中国也就影响深远,它让人消极处世,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消蚀了人掌握自身命运的愿望,把人变成了天命的奴隶,导致人性萎缩。窦娥在悲剧命运面前,没有想到改变现状,她为了脱离苦海,情愿逆来顺受,尽孝守节:“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一副活脱脱对天命小心敬畏的神态。
有的学者列举窦娥在第三折里唱的曲词,即(正官·端正好)“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以此断定窦娥不信天命,“是她对封建秩序所表示的怀疑⑤”,这种说法值得推敲。其实,窦娥在这里怨天恨地只是一种愤怒感情的抒发,窦娥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善良女子,竟遭冤刑,不能不产生一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式怨愤。还有窦娥指责天地昏庸糊涂,并不意味着她不信天命,说明她还是承认有天地这样一个神在,她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就是明证,并坚信“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的天命观并没有动摇。在这里,不管老天是糊涂得善恶颠倒、贤愚不分,还是清醒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都统一于窦娥主体意识丧失的精神状态,既然一切皆由命定,皆天数,那么希求脱离人世苦海,只能借助于超现实力量的实现,当然是一种虚幻的实现。这种宿命论式的心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封建文化塑造窦娥另一个性格是贞烈观念。面对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逼婚,蔡婆婆无奈只好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这是她倔强个性的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死其父并以此来要挟时,窦娥仍大义凛然地严辞拒绝。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促使她反抗张驴儿的道德力量来自封建礼教的贞烈观。豆蔻年华的她想的是:“我一马难将两鞍,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他人,其实做不得。”极力克制人的自然本能的要求。虽然她曾有过空房难守的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从未想到也不敢想寡妇再嫁的事。她不但是贞节观的自觉遵守者,还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她对婆婆“妇道”的动摇进行指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这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并用“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非议她婆婆的行为,极力用“妇无二适之文”的妇道坚定其婆婆的封建礼教立场。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假如窦娥不是面对张驴儿,而是碰上怜香惜玉如贾宝玉那样的英俊少年,同样也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再嫁对窦娥来说,是奇耻大辱。
这是一种扭曲的人性。自宋代二程和朱熹对贞烈态度加严后,夫死守节,差不多成为每个妇女应尽的义务。但即使是提倡“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的程颐在家族面前也会恢复一点人性。程颐的甥女丧夫后,程怕胞姐过于伤心,遂即迎甥女归家,后再嫁他人。他不恪守自己倡言的信条,说明他也知道节烈观违背人性。窦娥自觉抵制正常欲望。从某种程度看,这种悲剧烈似法场屠戮。
关汉卿着力描绘的窦娥性格是孝。在《窦娥冤》第一折里,我们看到,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她劝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礼教的立场,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我替你到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在大堂下被打得皮开肉绽,她没有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却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宁可冒被杀的危险,也要尽力保护婆婆,表现她性格的善良。在她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请求绕道走后街,不要走前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这样好减轻她的痛苦,写出悲剧主人公的心地高洁。冤案平反以后,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曾和自己相依为命,眼下年老衰迈、无依无靠的婆婆。她嘱咐父亲收养她婆婆。她这种温顺、善良、孝顺的品格,千载之下尤令人动容。这样一个温顺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黑暗势力蹂躏而死,悲剧也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哀, 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封建社会,孝与不孝,既是伦理问题,又是法律问题。在古代,一方面通过行政表彰孝,对孝子孝女摇着甜蜜的橄榄枝,另一方面又用刀剑惩处不孝之人,不孝是“十恶不赦”之罪。在教化和屠刀的强制下,孝终于积淀为中国人普遍的伦理精神。子女在这种文化气候中,被训练成循规蹈矩小心敬畏的义务型人格,没有个体意识。这种礼教对女性要求尤严。《仪礼·丧服》中最早规定“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限定了女子终身处于卑贱的地位。在《礼记·昏义篇》有所谓“妇顺者,顺于姑舅,和于室人”的说法,并要在出嫁之前三个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亦即“四德”。班昭的《女诫》是“女四书”之首(其他三部是唐宋若莘《女论语》、明成祖的徐皇后《内训》、明刘氏的《女范捷录》,这几部都是女人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对“三从四德”进行详尽阐述。其中有所谓“曲从”,就是公婆的意愿,不管对否都要俯首贴耳,不可失其欢心,否则就可能被丈夫遗弃。窦娥为了“孝”,竟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更是一种悲哀。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这当然与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的熏陶分不开。透过窦娥温驯、倔强的个性,我们可以感到她人性扭曲的一面,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要求,压抑个人的正常欲求,只知守着清白宁静的生活,没有肉体的感情冲动;只知尽孝义务,从没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剧,当然,这也许并非关汉卿原作的本意,他不可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理解人生,可幸的是他按生活本来的样子记下来了,窦娥的形象也就显得血肉丰满,给后人留下了分析思考的空间。但窦娥决不是反封建的形象,这是可以肯定的。
二、仅仅从人物形象理解悲剧主旨是不够的。按照西方新批评派人物罗兰﹒巴特的理论,读者分析作品的主题不一定是作家的本意。为了进一步探索《窦娥冤》的作品主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作家对原型的改造。
众所周知,关汉卿是借助“东海孝妇”这个原型创作了震耳发聩之作——《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样,《窦娥冤》也可看成是历史剧。“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说苑﹒贵德》,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他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锻炼成词。于公(于定国之父)虽对此有疑议,但“数争不能得”,“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此后的干宝《搜神》里除上述内容外,又有新情节,孝妇周青行刑时,车载十丈竹竿,上悬五幡,对众人立誓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⑥”。此外《淮南子》有段话对关汉卿也有启发:“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谗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霜。”此事也被关汉卿移用到窦娥身上,也可看成是《窦娥冤》的原型之一。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载体。集体无意识是凝聚着几乎人类有史以来的情感经验而又是很难被个体意识证明的心理层次。而作为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人类不仅在血缘上继承着祖先的传统和历史,而且在文化上也继承着祖先的传统和历史。不过,这传统同我们的主体意识中的传统不是一回事,因为原型所包含的传统存在于人类无意识的范畴中。精神分析理论者认为:“艺术家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始意象,并对它加工造型精心制作,乃有一部分完整的作品的诞生。⑦”这里的原始意象即原型。荣格认为,太阳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新说皆有其历史的原型,关汉卿创作只是让原型复活,赋予传统美德的讴歌,那么,《窦娥冤》中也就不会有反封建的主题。
仅从理论上讲还显得空泛,我们不妨看看关汉卿是如何进行艺术构思,重新诠释这个古老的故事的。
“东海孝妇”旨在表明于公断案公平。关汉卿同时的杰出作家王实甫、康进之都是根据这个故事写就一个同名剧本——《于公高门》。从剧目中就可看出他们太过依赖原型,这也许是他们的这部剧作没有流传下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关汉卿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着眼点并不仅止于故事的传奇性,而是让孝妇作为悲剧主角,并赋予悲剧深刻的社会内涵,使窦娥的悲剧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戏剧效果。
在剧中,孝妇作为主人公,并名之为窦娥,关汉卿在她身上加上多重社会悲剧成份,作家把自己的时代复活到古代去。关汉卿在此创作过程中对原型孝妇作了较大的“变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窦娥因高利贷而成为童养媳。蒙古人打到欧洲,也带回了西方民族善于放羊羔利(高利贷)的那一套方法。朱东润先生对此在《元杂剧及其时代》有详尽的考证和论述,这里就不赘言⑧。高利贷在当时对朋友也不例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蔡婆婆被关汉卿作为高利贷者而存在,当然蔡婆婆不同于那些茹毛吮血的恶棍,她听天由命,是一个敦厚、善良的老人。窦娥因父亲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而成为蔡家童养媳,开始了她人生的悲剧旅程,这是她的第一层悲剧。
其次,窦娥吃官司不是因为婆婆自杀被姑子告发,而是由于流氓的无理取闹。在剧中,蔡婆的放贷对象蔡卢医因无法还钱,便将蔡婆婆骗至荒郊野岭企图杀她灭口赖帐,正巧张驴儿父子路过,救下蔡婆婆。这对无赖的爷俩儿遂以救人之恩要挟蔡婆婆和窦娥招之入赘。这样蔡婆婆引狼入室也就顺理成章,显出关汉卿的艺术手段的巧妙。窦娥也为此吃官司。与“东海孝妇”中的婆婆自杀而死相比,这样更突出窦娥的“孝”感天动地,强化了戏剧效果。写张驴儿的横行无忌,也写出那个时代的秩序扰乱。关于流氓横行,《元史》中也有记载,据陆德阳著的《流氓史》载⑨,流氓集团在元代达到鼎盛时期,元代有著名的扁担社集团。我们不妨看看元代对流氓众多的专称。无徒,《救风尘》第四折“淫乱心情歹,凶顽胆色粗,无徒,到处里胡为做。”以光棍和棍徒在元以后的书籍中广为使用,并加上修饰词,均专指流氓,如大棍、滩棍、青皮光棍、讼棍、恶棍、奸棍、流棍、赌棍、讼棍等等,由此可见元代流氓的猖狂。身受流氓的欺凌,是窦娥身上的第二层悲剧。
再看窦娥的第三层悲剧。张驴儿嫁祸于窦娥,企图用“官体”和“私体”来逼窦娥顺他,窦娥天真地相信官府“如明镜、清似水”,情愿与张驴儿见官。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她。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贪官。张驴儿向他跪下,他也跪下,祗候道:“相公,他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太守道“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几句插科打诨勾勒出元代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虽夸张,却真实。我们知道,元代郡邑正官完全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接受中国文化,如此郡邑正官,其治绩也可想见。元初军官与州县官都没有俸给,其必然的结果是掳掠、贪污。还有,元代科举制中断,由士人进身的官员很少,而由胥吏进身的却司空见惯,即使恢复科举后,“由进士入官者百之一,由吏致显要者十之八九。重要胥吏的情形仍十分严重。这些成年累月“手挚哭丧棒,囊揣滴泪钱”胥吏,上台以后,只会大行其搜刮之能事。这一切造成元代吏治的黑暗。你看,当窦娥辩诬时,桃杌的审判方式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在太守眼里,老百姓只是一条虫而已!这也是漫长封建社会人民地位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妇女,还有“三从四德”的法律折磨着精神和肉体,如窦天章在剧中首先对女儿施以一连串的呵诉,怕女儿有违礼教,然后才代为伸冤。这里,窦娥在这位青天大老爷兼做父亲眼里,仍然是一条“虫”,一条循规蹈矩的“虫”。太守的“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这句直白暴露了 封建官僚严刑逼供的反动实质。窦娥捱尽严刑拷打,昏了又醒,醒了又昏,太守就是想屈打成招。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不再复勘,法律野蛮、粗疏于此可见一斑。所以窦娥的一曲“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喷射血泪的呼号是对草菅人命的封建吏治的强烈抗议,也是元代吏治黑暗的真实写照,据元史载,大德七年,一次就查勘出贪官污吏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而当时元代官吏总数不外两万六千人⑩。
这样,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窦娥遭受社会黑暗势力的层层压迫,她因高利贷的剥削而卖身为童养媳,因地痞流氓的横行霸道而吃官司,因贪官污吏的残民以逞而被冤杀。而官场的黑暗是悲剧的根源。联系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这样,人性的悲剧也就有了具体的社会内涵和历史背景。
对《窦娥冤》悲剧主旨分析,我们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对扭曲、异化人性的封建文化不进行清理,而单单依靠好皇帝和清官来为民作主,那么,类似窦娥这样的悲剧,还会在中国大地上以生动丰富的形式一次次上演,经久不衰。
注释: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 P99
②⑤中科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P727、P729-730
③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P347
④吴因钦编选《中华古典观止》《窦娥冤》引文皆出此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8
⑥滕云编《汉魏六朝小说选释》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P195
⑦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1998 P110
⑧吕微编《名家解读元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P32、33
会计求职面试自我介绍 篇六
本人有两年多行政工作经验,对人事考勤、后勤,办公用品采购、员工心态交流及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熟悉。有责任心、执行能力强,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肯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如能加入贵公司,我将全力以赴。
本人诚实守信,工作细心,积极主动,有责任心,有上进心,能吃苦耐劳。性格开朗,很好相处,适用能力强,原则性较强,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对数字**及具有敏锐觉察力。熟练计算机,熟练使用金碟财务软件,经过多年的会计工作实践,本人已能熟练的处理各行业会计全盘账务,具备一定的财务基础。
窦娥冤的故事 篇七
2、当地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3、张驴儿怀恨在心。没过几天,蔡婆婆生病了,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不舒服要呕吐,就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几下就咽了气。张驴儿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父亲,恼怒不已,便把杀人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4、楚州知府贪赃枉法,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不问青红皂白便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窦娥受尽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5、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大了,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下毒。于是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去处决。
6、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死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7、刽子手行刑后。窦娥的鲜血竟然一滴都没有落在地上,全部飞溅在了高挂的白布上。当时围观的百姓暗自称奇。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密密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那时候正是六月夏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惊呼:“这窦娥真是冤枉的!”
窦娥冤的故事 篇八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从窦娥的性格、窦娥与环境的必然冲突到窦娥的毁灭过程三个方面体会这部悲剧所展现的人物、社会时代以及民族文化三个层面上的悲剧美。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处细节给我和学生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原来将“历史的真实”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这部悲剧振聋发聩的力量。
在带领学生分析窦娥与所处环境发生的必然冲突产生悲剧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用一段导语(不幸但又让人钦佩的窦娥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历经磨难,却与世无争,对生活没有些许奢求,只想孤苦寂寞地与婆婆相依为生。而这竟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如花的年龄,她的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谁是折断这朵花的凶手?谁酿造了如此的冤案?)总结上一环节,然后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窦娥的生存空间是怎样的?从窦娥的遭遇看,元代都有哪些社会状况?(此问题意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分析窦娥与所处环境发生必然冲突所形成的社会时代悲剧)
2.在这样的社会,窦娥真的是非死不可吗?她能不能不死?
第二个问题让课堂突然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可以”。当我让学生们帮窦娥想个不死的理由时,学生们更是跃跃欲试地给出他们的理由:
生:窦娥嫁给张驴儿就行了。
生:窦天章可以不卖女儿,不卖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
生:窦娥可以“打死也不招”的,任凭狱吏打死蔡婆也就能保全自己了。
生:蔡婆可以不答应张驴儿父子啊。
生:关汉卿可以把桃杌写成“包青天”似的为民做主的好官儿,就不会冤枉窦娥了。
……
这些理由让我欣喜,学生们已经在设身处地为窦娥这个可怜的人着想了,而且还联系到剧中多个人物,多个情节,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一边称赞他们的设想,一边发出反问:窦娥有可能同意嫁给张驴儿吗?窦天章抵押女儿背后是怎样的社会现实?窦娥会忍心看婆婆被打死?蔡婆不答应张驴儿父子会怎样?学生们在我的反问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设想,很快便以窦娥的贞洁、善良,元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地位低下,高利贷现象普遍,流氓横行等理由将原来的假设一一。这时,我趁势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数字:
300人
18473人
5176件
学生们对此很是惊异。他们不解,为何在语文课上,老师突然写出这几个数字。于是,我收回刚才和学生对话交流时兴奋的语气,语速也放慢,严肃而低沉地说:“这两个数字的意思是――据《元史》记载,元代的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这一个月内,仅京师发现的犯有贪赃罪的官员有300人。元代大德七年,被罢免的贪官有18473人,冤狱5176件。”听完这段解释,学生们目瞪口呆,唏嘘一片,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知道,这些实实在在的源于历史真实的骇人听闻的数据震撼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我对一些问题已毋需多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些是记载于史书中,被发现的贪官和冤狱的情况,那么没被发现的呢?”我想,对于“在元代这样的社会,窦娥真的是非死不可吗?她能不能不死?”以及“桃杌是否可以写成一个青天大老爷?”的问题已无需解答,学生们对答案已了然于胸了。
古今中外的哲人、文豪对悲剧做过各种各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很显然,让一个高中生去透彻、深入地理解悲剧的这几种定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窦娥冤》的教学中,我适时引入三个数字,却让学生们顺利地理解了这三句话。学生们在三个冷硬的数字当中,看到了这个似乎荒诞的故事背后的历史、社会现实。于是,他们意识到,冤案的发生、窦娥的悲剧便不再是“无巧不成书”了。在这样一个不断制造贪赃枉法的官吏,并纵容流氓恶棍横行霸道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里,像窦娥这样的弱小善良者只能战战兢兢地活着,她今天可以不碰见张驴儿,但谁能保证她明天不碰上赵驴儿、李驴儿呢?同学们也就自然可以领悟到“窦娥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形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会计求职面试自我介绍(通用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