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作文精彩多篇范文
【概述】民俗文化作文精彩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民俗文化作文 篇一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题记
著名演员丹尼尔曾说过:“习俗先于一切法律,自然胜过一切艺术”。中国诗词中也有过记载,比如说王安石的《元日》,韩翃的《寒食》,欧阳修的《生查子》都表现了家乡的民俗文化。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参观了期待已久的锦隐民俗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马车了,根据导游的介绍我了解到马车最初是一匹马拉的双轮车,发展到十九世纪就有四轮马车或四匹马拉的马车了,这种马车速度比原来提升了几倍。我又回过头来看看马车,只见马呈深红色,马鞍为黑色,后面座椅很简单,只用几根木条钉刻成。但是马车的车轮给人们很大启发,现代汽车的车轮就是它们演变而来的吧。再看看现在的发展: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有了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自改革开放以来,火车的发展更是与日俱增,到目前为止,高铁的速度已经达到三百公里每小时,在大城市里,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铁早已是家常便饭。
再往里走,挂在墙上的那是一件蓑衣,它是用蓑草或者树棕编织而成,披在身上作为防雨用具。书上曾讲过:以前农民要很早起来种地,早上白雾一片,农民们怕被雾打湿便披上蓑衣。我摸了摸这件蓑衣,外面是从上到下层层叠压的顺向草,摸起来虽做工粗糙,但是它不透水可以当雨衣穿。现在社会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蓑衣了,代替它的早已是塑料雨衣,但是那些被蓑衣保护过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从马车到高铁,从蓑衣到雨衣,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沧桑悠久的岁月,感谢我们那些老前辈,在艰苦的岁月中奋斗,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民俗文化作文 篇二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而越南的人喜欢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
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
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那里的小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但是因为那天可以有圆圆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饼,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
民俗文化作文 篇三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族人的性格。关注民俗,就是关注生活,也是关注文化。
去年,正月初一,我们一家四口回家乡去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顺便去拜访亲朋好友。这是家乡的习俗。
我们去拜访爸爸的好朋友——韩忠扬叔叔家。来到韩叔叔家的院子里,映入眼帘的是:院子的周围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这使我感受到了家乡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之深。韩叔叔微笑着和爸爸握了握手,接着带领我们进入了客厅,虽然客厅不是很胸有成竹,但即充满着温馨的气氛。韩阿姨为我们倒了杯茶,就连忙回厨房赶做“美味佳肴。”
一想到美味佳肴,就不禁想入非非了。我怀着好奇的心去厨房“一探究竟”。只见厨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材。韩阿姨似乎在忙着什么,我把头探过去看了看。只见韩阿姨把面团压成小圆片,将小葱、肉沫放在圆片中,把它包起来,用手在周围捏起一些皱动,再用刀均匀的切成小条状,然后把这些小条向外翻,一朵“菊花”绽开了。最后把做好的“菊花”放进蒸锅里蒸一会儿,再用盘子盛出来。凑过头去嗅嗅,一股夹杂着鲜葱味的肉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这可是招呼客人的必备之品,家家户户都会做,家乡人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菊花包子”。
这时,另一种食品吸引了我的眼球。说特别也不特别,说普通也不普通,它就是——粥。不过这粥看起来很有特色。里面放了海带、小葱、花生、肉沫和白菜。闻一闻,那种清香让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股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不一会儿的功夫,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大家一起围坐着桌子,吃着美味的食品,聊着有趣的事情。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饭。
因为爸爸工作的地方比较远,又因为马上要开工了,所以爸爸要连夜赶回去。我们一家人一起回遵义。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乡。坐在爸爸的车子里,回想着在家乡的一切。这一次回家乡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热爱土地的程度之深,热情好客的性格和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民俗文化作文 篇四
【篇一:民俗文化】
王丽娜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过年从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15元宵节结束才得以告终,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奋斗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些日子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以各种方式来企盼来年的好运。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吃腊肉,二十七,炖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备坛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早在清朝就广为流传,他让我们知道了,老祖宗过年的风俗习惯。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共同辞旧岁迎新年。
过年包饺子是年俗重要文化之一,除夕夜,各家各户的剁馅声此起彼伏,主妇们在厨房里忙着和面,和馅儿,包饺子。年夜饭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但有一样东西不能少,便是鱼,象征着年年有鱼,这一好彩头。
想必大家对“年兽”的故事,耳熟能详吧。每到年三十,人们就在门上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家家烛火通明守岁待岁。正月初一大清早,躲避了年兽的人们,走亲访友,道喜问好,流传至今。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春节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含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提前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篇二:民俗文化】
葛晓波
四溢飘香的年的味道,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匆忙赶回家的脚步声里,在和亲人急于团聚的迫切期盼里,年终岁尾,年,追赶的时间,踏着脚步,伴随着冬梅俏来的喜庆,携着喜的喜悦,扑面而来。
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已经闻到了年的味道。
印象中,到了腊月,人们置办年货的脚步也是匆匆忙忙,去往县里的车拥挤缓慢的前行着,人们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条件好坏,都憋足了劲儿,要犒劳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
年货算是办好了,又得忙活着清理、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犄角旮旯作文,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蜘蛛网,都得精心去清理,也许就是想扫去一年的晦气,过一个好年,期盼来年的顺顺利利吧!
伴随着旷野乡村零星的鞭炮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腊月二十三,小年来到了,人们早早起床吃麻糖,粘住灶神的嘴,晚上放鞭炮送走灶神,预示着来年的干干净净,甜甜蜜蜜。
接下来就是煮肉,炸年糕,包饺子,准备过年的食材。农家小院,村里四处飘逸着肉的香味,年的味道,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准备就绪,等待着年三十的到来,人们开始放鞭炮,请门神,贴对联,准备年夜饭,全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品着年夜饭,拉着家常,说着家里一年的事情和变化,计划着来年的一切,还要一起守岁到天明。穿新衣,相互拜年,彼此问候,交换红包,互换祝福。村子里,院子里处处是满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随着碎屑的四处飘逸,年,来到了乡村院落,田间四野,迎春纳福,新的一年来到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热闹和团圆,地域不同,年俗民风各有差异,但传统的中国年,有民俗乡情文化的精髓,他承载着千年的人们的情感,是特有的中国味,有着浓浓的乡音,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续。
【篇三:民俗文化】
张佩瑶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次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春节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窗帘,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着,将在宅子里里里外外人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俗称“对子”“春贴”“对联”“门对”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辟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在化简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窗帘的另一种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劳动人民一种驱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亲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陶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一个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倒贴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到福的到(倒)了。表示吉祥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就重赏了管家和其他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从达官府地进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啦!
放爆竹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冲天兴隆繁盛。
对于我们而言,最开心的莫过于拜年时收到压岁钱。压岁钱在民族文化中寓意驱邪除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是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除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儿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祥,平平安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因为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当…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到处都是欢乐祥和的景象,我们送走送走了旧的一年也将迎来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篇四:民俗文化】
李旭
所谓过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
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大年三十”,也叫“除夕”。除夕晚上的最后一顿饭,也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被称为年夜饭。年夜饭过后,会有熬年夜的习俗。这时候,一家人会坐在一起看春晚,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到了凌晨,家人会一起点篝火,新的一年便在那绚烂耀眼的篝火中降临,无声无息。
在民间,有着过小年的习俗。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将灶王画烧掉,送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报告他所在一家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上天言好事。我们会在这一天,供奉糖瓜。送行时将糖糊在灶王嘴上。待到除夕再买一张新的灶王画,将灶王迎回来。
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都会筹备过年所需要的年货,有春联、烟花爆竹,还有各种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把家里家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扫除所有的晦气,迎接新春佳节。表达了一种除旧迎新的思想,将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不如意全部抛掉,准备迎接全新的开始。随后,人们会去购置年货。每到这个时候,超市里都是人山人海,充满了年味,在收银台前,一家人大包小包的拎着,身边是自己最爱的人。远远望着,多么温馨的画面。
除夕夜过后,大年初一的早上,待洗漱好之后,穿好新衣,这时候,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拜年。重点不在拜年,而是拜过年后的红包,压岁钱,新的一年第一笔收入,承载了孩子们的欢乐与期待。早茶之前,当然少不了鞭炮,虽然在除夕夜已经放了整整一晚的烟花,但到了大年初一,人们依旧乐此不疲,爆竹的声音随处都有。
静静聆听,爆竹声中承载的是对新年的期待和新春的祝愿。
今年,我也有一个美好的新年愿望,她会一直陪伴我,直到她实现。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会有所收获,年年有余。
【篇五:民俗文化】
焦维维
春节是中国人中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性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2016年将要过去,2017年即将过去。浓浓的年味儿洋溢在我们的周围。自古以来的习语,“小儿小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腊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过年嘛,春联是免不了的特色。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贴春联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将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将吉事想物、美好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节日的装点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来到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贡品。
除夕守岁是为了迎接新年的来到,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在年夜饭饭桌上,饺子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一是因,饺子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因,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馅儿里,以及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年夜饭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岁,也象征着一年到头都有钱。放鞭炮是汉族传统的民俗,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为了驱赶叫年的怪兽,在当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中垒起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春节到了,祝福新的一年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圆圆满满。
民俗文化作文 篇五
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开幕了,我和哥哥、姐姐约好一起去参观民俗文化村。
一走进大门,道路两旁各种玉石就吸引了我。玉〖www.haoword.com〗石五颜六色,样子千奇百怪,这块玉石像块五花肉,那块玉石像朵云,看,这块还像一匹飞奔的马呢!玉石有大有小,大的像一张床,小的却只有鸡蛋那么大,真有趣。正看着,我听见一阵喜庆的锣鼓声。顺着声音找去,我来到了一座楼旁边。这座楼像古老的房子一样,这就是民俗文化村了!门口,有好多人在吹唢呐、敲锣鼓。
走进村里,一对猛犸象好像在欢迎我们来到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里,不仅外面的建筑像古代的房子,连里面也是。爸爸说这是典型的皖南民居风格。走在长长的、弯曲的青砖路上,一个个青瓦白墙的店面古色古香,窗是木花格的,门也是木花格的,门槛高高的,头上有一排排彤红的灯笼。街旁还有各种铜雕塑,我还和他们合了几张影呢!
这么多的店铺,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间可以变脸的店铺。我跨进大门,来到一个大屏幕前,投影器把我的影子投到了上面,可我的脸变成了一个黄色的脸谱。突然,我听见妈妈在喊我,我头一扭,再回头一看,呀!我的脸怎么又变成白色的了。指导员阿姨说:“小朋友,头只要摇一摇就可以变脸了。”我又一试,真的变啦,这次变的是红色。变脸是川剧中的一个绝活,想不到我居然也可以变脸了。
我玩得不亦乐乎,可我的肚子抗议了。不用担心,民俗文化村里到处是小吃,我吃了炸豆腐,又想吃豆腐脑,吃了冰激凌,又想吃大肉包。以前我总觉得肚子太大,可现在,我发现,我的肚子怎么这么小呀!
民俗文化村真好玩,妈妈说:“还有很多呢!剪纸、艺术表演……”我一听,高兴地说:“太好了!下次,我还要来!”
民俗文化作文 篇六
春节过后很快就是元宵节了,在元宵节的这一天我们可以赏花灯、吃汤圆,这一天肯定是过得非常热闹的!
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我们这里元宵节不像其他地方那样一定要吃上汤圆,但是我们这里有比吃汤圆更有趣的活动。
在元宵节的晚上,这里都会有舞龙活动,就是有两条人造的龙,一条的布龙,一条是草龙,龙体长是五十米。在晚上从十九点到二十四点,都会有人举着龙在大街小巷钻来钻去的奔跑,最后把龙火化掉!
别看我们就这么一个舞龙的活动,其实这个活动内涵意义非常大。龙在我们这是吉祥物的象征,龙被举着奔跑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跟着奔跑,会在龙体下钻来钻去。龙头会有打鼓吹笛的人带队行走。当龙快到住家门前时,那户会放鞭炮和放烟花,意思是为了迎接龙的到来。
其中布龙的周边会有专门的人在保护着龙体,因为人们在钻龙体下是会顺手的拔龙毛带在身上保平安。龙头就有更多人在保护了,因为能拔到龙丝在身上会更好,但是一般没人敢去拔那龙丝。
因为去拔的话,保护龙头的人会跟你拼了打起来。而草龙是用稻草编制而成的,草龙的是给人们插香火的。意思就是你把点燃的香火插上草龙上,龙就会保护你一年四季平安。
总之在元宵节这天,大街小巷都是人山人海的人跟着舞龙奔跑,到处是鞭炮声、锣鼓声,那场面可是非常的热闹的。到了二十四点就会在龙出的起点用火把龙烧掉,那时所有人都会围着目送龙的火化。之后大家才依依不舍的回家去了。
元宵节就是这样热闹、开心、难忘!元宵节的民俗文化就是这样的让我们印象深刻,思绪激动不已!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民俗文化作文精彩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