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网络募捐质疑缠身亟待加强监管范文
基层反映网络募捐质疑缠身亟待加强监管
近段时间,王凤雅事件持续引发关注,一场没有赢家的“爱心”撕扯令人痛心。尽管事实真相已经浮出水面,那些炒作者、质疑者也出面道歉,但围绕网络募捐的争议却还没有消散。经梳理,网络募捐面临着三大质疑,亟待加强监管。
一是募捐信息存在作假的嫌疑。很多时候,捐赠人只能通过求助人在网络上所发表的求助事实的表面现象进 行判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大多数人无法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考证。据2017年12月26日“搜狐网”报道,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众筹项目刷屏朋友圈。按照项目设计,网友输入自己的生日信息后,系统会出现一位与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贫困儿童。此时,网页会鼓励网友向这位贫困儿童捐款1元。不过,有网友发现,一些贫困儿童的资料互相矛盾,有的生日日期不存在,有的生日有好几个,甚至大多数小朋友的理想都一模一样。后经民政部门调查,此次募捐活动涉嫌违反了慈善法有关募捐信息发布的规定。另据2017年9月8日“搜狐网”报道,2017年8月29日,微信朋友圈被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活动刷屏。网友每购买一幅画,就向活动组织平台上的“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捐赠1元钱。活动在吸引点赞的同时,也引发了种种争议:一是质疑活动的性质,称其背后存在“分成”,担心慈善公益被商业所利用;二是质疑自闭症这个特殊群体是否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画作会不会是有人代笔。
二是平台信息审核不严格。大部分慈善募捐平台都会声明:求助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真实性由信息发布者负责。导致募捐发起人只要提交平台需要的资料就可以通过审核,平台不会去实地审核情况是否属实。据2018年5月31日“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南都记者以自己的身份实测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三大网络募捐平台,发现用虚假诊断证明及住院证明,即可轻松通过三家平台的身份证明审核、医疗证明审核,对外发起筹款求助。为测试项目完成后能否提现,南都记者将项目链接转发给了几位同事,同事们分别进行了小额捐助。此后,南都记者在三家平台上均提现成功。另据2017年2月16日“新华社”报道,2017年2月,“轻松筹”平台出现为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对个人求助信息审核把关不严、对信息真实客观和完整性甄别不够等问题而被民政部约谈。
三是善款的使用去向不透明。网络募捐所得善款要专款专用。然而,如何保证网络募捐的善款专款专用,如何保证善款余额的使用不违背捐赠人的意志,在当下的网络募捐监管体系下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据2018年5月25日“齐鲁网”报道,近几日,河南周口市太康3岁女童小雅去世的消息备受关注。小雅的离世引发一些网友针对其家人的质疑,其中包括小雅家属是否利用小雅病情筹集善款后放弃对她的治疗,是否将筹集资金用于小雅弟弟的唇腭裂手术,以及筹集善款去向等。另据2018年4月17日“法制网”报道,2018年3月份,河南省周口市一对夫妻以3岁女儿患疾病为由发起网络募捐,这对夫妻拿到捐款后并未及时送孩子就医,然而医院给出的建议是:孩子还有救、请立即住院。因未见父母带孩子就医,几天后,孩子不幸死亡。
基层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造谣传谣的打击惩处力度,一旦发现网络骗捐行为,要严肃惩处,同时对诈骗行为人的所作所为,报送个人征信评价部门,载入个人诚信记录。二是网络募捐平台应加强项目发起的资质审核,从源头上规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等的弊端,同时要明确平台的法律责任,对没有尽到审核义务的,应该要承担法律责任。三是建立完善的网络慈善募捐监管体系,对募捐组织资质、项目信息发布、具体形式、款物使用分配等,实施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并及时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