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进一步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范文
今天,好范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进一步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时期新的卫生与健康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基层就是全体百姓,以基层为重点就是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卫生服务要全民共享”。健康脱贫工作是当前全国贫困县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2017年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764人,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26475户,合计57428人,占贫困人口45.66%,贫困人口医疗救治人数多,任务重,而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等多种因素限制,难以真正承担起健康脱贫、医疗救治重任,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整体素质不高。2017年全县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数为1424(其中执业医师596人,助理医师828人),乡村医生1453人。注册护士636人,全县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3276张(包括民营医院698张),学历以中专、大专为主,占85%以上,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达83%左右。由于体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仍有一部分内部职工子女安排及退伍军人安置等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卫生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服务体量不够。
2.基层设施落后,医疗设备不足。70%以上村卫生室面积狭小,房屋破旧,没有消毒灭菌等基本设施,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无生化机、DR、彩超等,无法开展常规检查,部分贫困患者只能到上级医疗机构就医。
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目录不一致。基层缺药现象明显,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采购或药品配送不及时,影响贫困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救治工作,同时无法完成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恢复期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
乡镇卫生院普遍未落实绩效考核工作。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未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存在吃大锅饭现象,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同时畏惧医疗纠纷,从最初不愿看病,到不会看病,最终不敢看病,弱化医疗服务能力,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已不开展外科手术,部分中心卫生院很少开展二级以上手术,大量病人外流。
村医保障机制不健全,年龄结构老化,人员断层严重。一直以来,村医未建立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退休后的村医只享受每月300元生活补贴,生活十分艰辛,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村医平均年龄46岁左右,大于50岁占36%,年龄结构老化,由于保障机制不健全,村医引进工作十分困难,人员断层严重。
民营医院不正当竞争,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由于缺乏有效行政监管手段,民营医院存在不正当竞争现象,存在虚假宣传、买卖病人,小病大治等现象,挤压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
建议:
进一步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逐步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为群众提供以预防到治疗、康复的连续、协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移。
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在保证医疗用房、医疗设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同时,加大引进人才的经费投入。
调整现有医保政策,实行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建立与完善区域内转诊转院管理,用医保的杠杆扭转病人就医习惯,调节病人流向,加强就医管理,把县域医共体真正建立成为利益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不断提升医共体牵头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医联体建设,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医院品牌,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
拓宽医共体内人员引进渠道,实现用人方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人才周转池”制度,落实“县管乡用”的用人方式,逐渐扭转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缺乏的局面,真正为能够“能进人,用好人,留下人”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探索建立县域影像中心、病理中心、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健全医共体内培训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师带徒”关系,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定向培养,适宜技术推广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进行乡村医生培训,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探索建立医共体内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不断提升乡村医生满意度和获得感,激发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