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版多篇范文

(作者:原来的快乐时间:2024-05-16 12:30:35)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版多篇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一

【摘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其建设必要性和思路。

【关键词】 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述

思想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 ,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也明确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一个方面,都不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发展物质文明又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大力量。

3.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总书记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和现实要求,充分认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发展大繁荣。

三、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路

1.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主导地位。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曾经几度泛起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力主张全盘“西化”,这一思潮的影响至今并没有完全消除。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搞多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和教育就搞多久。资本主义性质的西方精神文明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封建主义性质的儒家思想也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思想。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只能以社会主义为旗帜,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不能搞“西化”而倒退到资本主义,更不能搞“儒化”而倒退到封建主义。

2.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为首要任务。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则是首要任务只有用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使我们增强战斗力,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肩负起伟大历史使命。

3.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要使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就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作用。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来,它的负面效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冲击也不可低估。在认识上既要克服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也不能把当前的消极腐败现象归结为因为发展市场经济上,又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自身局限性,不能希望一切问题都靠市场经济来解决。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属于经济领域的问题,就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属于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问题,就要按这些领域的规律来办,使精神文明建设在总体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依靠全党和全社会的整体合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金畅。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辽宁经济。2009(10):102~103

[2]张晓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J].才智。2009(23):23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二

关键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人为本” “三贴近”

一、“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分析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原则是在批判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别是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哈人本主义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其人本主义,抛弃其人本主义,而是通过批判,建立科学的人本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历史的人。以人为本强调要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如果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可以说“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体现在以下三对关系中,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人为本要求社会发展必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精神文明建设是指国民的素质建设,国民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素质;一是道德文明素质。科学知识的普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因此科学普及是一个民族的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可见,精神文明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它的发展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是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前提。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以人为本”在内涵上要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这体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历史观与价值观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3]即精神文明建设是关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建设,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此外,“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征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面对人们利益追求多样化的当今,精神文明建设更应该时处体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的要求,而“以人为本”肯定了人的价值,承认了人的生存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建设高质量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这就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落到实处。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指导原则。

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以人为本”内涵中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即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斗争,就有矛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可以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与人相关的一切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在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会面临不同的情况,会遇到不同的时代问题。如在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社会公民,以及如何实现从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等现实问题,就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又如,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文化的自主创新,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保障我国文化安全等都已经成为我们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可见,“以人为本”思想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导向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空间。

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践行“以人为本”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思想理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是人们行动的方向指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这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明确认定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类特性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主观能动性。[5]由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观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无论是人类个体,还是人类整体,其活动所追求的终极目的,都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使自身“全面自由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一种高级活动,其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比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早就有“以民为本”的主张。孟子在《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中也有“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人的心脏与身体的关系,意指君主有了人民才得以存在,也会由于人民的叛离而灭亡。而后又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至理名言,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古人尚且如此,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作为现代人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2.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式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坚持‘三贴近’,其实质就是贴近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展现人文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三贴近’的时代性和实效性”。[6]要做到“三贴近”,关键是“三深入”,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而深入的关键在于创设以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的社会氛围,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如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和发挥人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可以在各个行业中开展以“共铸诚信、同创文明”、“明礼诚信、优质服务、拒绝假货”、“创诚信单位、做文明市民”万人签名等为主题的活动,在“三贴近”中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3.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目标转变

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不仅是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而且是检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体也是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此外,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进行,通过他们来实现。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可以说在我国人人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是根本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让人民群众自己组办一些社会团体和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即让参与者成为组织者。如在社区的各项建设,可以让居民自己管理社区成立宣传队、健身队、合唱队,设立文化室、老年人活动站,等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居民认识到自己是社区建设的负责人之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深入到一项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最终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翠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J].前沿,2005,(10).

[2]符本清,李可可。中国科普大观园――“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出版访谈录[J].中国图书评论,2000,(01).

[3]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新华文摘,2008,(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1):1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9,(42):96-97.

[6]李家庭。“三贴近”要以人为本。[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0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思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常抓不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该说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趋势是负重爬坡。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一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腐朽观念,腐蚀一部分人头脑。二是不少地方“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三是假冒伪劣、诈骗活动在成为社会公害。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深度不够带来的恶果。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才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我们搞市场经济,我们搞精神文明,一定不能忘记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离开了这四个字,就会走错方向。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推动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同时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健康发展。这个过程充满了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完善这个过程,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原来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出现,这就必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抓住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症结。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从人的社会价值看个人价值思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常抓不懈

人是社会人,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密切相关,争取人类解放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社会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人类的解放主要是指人从自然力的控制和社会关系的压迫这两个方面解放出来,同时也包括同这两个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

人在历史上的解放程度,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这种进步和解放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准备。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发达也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级,这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脱离人在社会中的劳动,脱离个人同他人、集体、阶级社会的关系,抽象孤立地看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一个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也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人。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导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说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具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等的统一。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统一关系。防止在人的价值问题上的片面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并不否定更不反对个人的正当利益。相反,社会主义制度将通过不断发展经济和文化来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人正当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成员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利益是指个人在享受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的利益,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权益的客观范畴。个人主义则是一种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与尊重正确的个人利益,反对的只是个人主义。每一个国家公务员应自觉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四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必将更加赢得党心民心,进一步引导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一、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满足新要求,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高举的旗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既一以贯之,又充满创造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 ,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也明确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一个方面,都不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结合新的历史任务,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加强的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

二、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大力量。

三、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五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既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需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和重要动力,它关系到我们能否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并顺利实现2010年的远景目标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有序推进。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负有重要使命和责任。这项工作的侧重点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长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条件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参与性需要由民主法制来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也是以全体人民为主体。社会主义民主越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越广泛,精神文明建设就越全面,越有效,也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要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只靠党和政府的号召不行,只靠群众本身的参与热情也不行,还必须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的重要保证。它赋予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权利,并要求每个公民切实履行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既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为依据的,又是以国家意志为保证来贯彻执行的。它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变更,也不以领导人个人看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越发展、越健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越可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越能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持久活动。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性需要由法制来规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有序和有效地开展起来,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处理好它的内部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辩证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但是,单纯地依靠人们的理智在工作中具体地把握还不够。只有把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和处理纳入法制轨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打乱仗”,合乎其内在规律地稳定有序地向前推进。例如: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它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软件与硬件建设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优秀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等等,我们过去把握得不够好,造成了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大量浪费。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对这些问题的把握和处理还没有实行民主和法制,工作的随意性很大。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要使这项工作活而有序,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把民主法制引入精神文明建设领域。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需要民主法制来强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主动地学习和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历史过程。它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制度化、习俗化过程。通过制度化、习俗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普遍性要求和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习惯。作为制度化过程,它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要求成为国家意志,被强制性地贯彻到人们的社会活动当中,并带动整个制度化、习俗化过程的深入。不依靠民主和法制,国家意志就不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全面的支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就很难深入人们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变革的领域,教育成果就很难得到巩固。一个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思想滑坡、政治腐败、道德秩序混乱的社会。而要建设一个思想活跃、政治清明、道德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必须形成依法治国的局面。

总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政治资源和重要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民主法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运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运用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这里边有许多工作要做。我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法制形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六

关键词:社会主义 学校 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02-02

1 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三个重要”、“一个更加突出”,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正如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家赋于每个基层党组织、每个基层单位的根本任务,要求每个党员、每个公民都要积极地毫不含糊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念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形态的文明社会,不仅要求实现经济的繁荣,而且要求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中就包括思想文化即精神文明的进步。同志首倡“五爱”为基本要求的“国民公德”,邓小平同志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公德要求,同志主张“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这些都是我们党根据精神文明的具体实践,为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所提出的价值导向,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这些价值导向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新概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途径的新拓展,是社会风尚形成的底线和价值基石。在目前社会深刻变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某些领域某些人群当中,还存在荣耻不明、善恶不分、美丑不辨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因此,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和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会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3)学校从古至今就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传播、发展的基地,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它既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又传播先进思想道德。因此,学校对于社会文明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是社会主义学校,学校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决定和要求学校必须认真抓好、切实加强精神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校的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思想道德的基地作用。

(4)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学校要出好“产品”、要出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要抓好教学质量,二要抓好教育质量,即要围绕教学这一中心,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向社会输出又红又专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5)学校教师是实施对学生培养教育的主体,教师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教育质量和对学生的培养。因此,必须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抓好师德教育,使其能够充分正确地发挥示范、熏陶、表率、引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搞好教师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说,要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带动教师队伍的建设。

鉴于以上,使我们充认识到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也为我们找准了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即:充分重视,加强领导,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认真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师德教育,全方位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2 扎实有效全方位抓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2.1 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多年实践证明,要抓好这项工作主要领导必须亲身抓,在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学校应长年设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身抓,做到任务明确,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常抓常新。学校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中,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内容,并设有专人负责,学校形成领导挂帅,各部门有人抓有人管的齐抓共管的局面。

2.2 有计划,抓落实

学校党政工青组织,要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各自的根本任务来抓,学校要制定出长远规划,各级组织部门要从各自的角度制定出年度工作计划,并十分注重计划的落实。要有定期检查评估,年终有总结。

学校评优评先进晋级,都要把集体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和个人思想政治道德表现情况,列为首要条件。凡这方面表现不佳者,绝不予评优评先进和晋级。

2.3 加强班子建设,领导以身作则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与差,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在于班子成员自身的精神文明程度的表现,要坚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要坚持发扬优良作风,争做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好公仆,为师生树立榜样。

3 加强师德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努力提高教工思想道德素质,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点,学校应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入手,以加强对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认真地开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系列教育活动。

3.1 加强思想建设

学校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作为加强教工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认真地组织教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2 强化师德教育

学校要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为指导,以《决议》提出的“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根本内容,以开展各项有益于教工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活动为载体,认真扎实地开展师德教育工作。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法》、《长春市市民守则》、《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依法从教,以德执教的自觉性,树立爱岗敬业的观念,增强和发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奉献精神,使之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市民,讲求职业道德的好老师,具有良好家庭美德好家庭成员。

3.3 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学校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注意抓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又要注重抓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以此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4 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四有”新人

中央《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格”。遵照党中央这一要求,学校应毫不含糊地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建立起由学校为龙头,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体系。

4.1 健全机构,切实加强领导

学校要设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研究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学校设政教处,负责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组织开展积各项教育活动。学校要设立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样,就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在组织上有了切实地保证。

4.2 把握重点,突出思想教育

学校要认真组织师生贯彻落实党中央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并按照这些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到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决议》指出:“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鉴此,学校思想教育就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来开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为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动力。

学校在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适宜地开展教育活动以外,要十分注重抓好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学校要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教书育人,不能只当教书匠,要有教有导,会教会导,积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立志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3 找准难点,抓好养成教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七

关键词:文明;精神文明;华侨文化;侨乡建设

文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多个文明。改革开放至今,文明的建设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相联的,而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把文明放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上,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全面贯彻精神文明,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明内涵的解析

人类思维用概念来反映客观现实,并把概念作为基本单元来构成逻辑的理论体系,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关于文明的理论同样如此。所谓文明,指的是市民文明状态的进步,是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脱离野蛮状态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集合,是社会发展到较高层次表现出来的状态,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状况与价值追求,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明是人类的创造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强调了观天象并以其作为指导来建立制度,以促成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形成。西方的“文明”来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指城邦,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在城市和社会集团中所获得的能力。后来引申为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以及达到这一高级状态的过程,其涉猎复杂广泛,包括知识、道德、法律、信仰、风俗、艺术以及技术的发展等。

对文明内涵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正确理解文明的内涵,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看作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无限发展过程的状态和趋势。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曾说过:“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①马恩认为,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劳动是文明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文明并推动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城市的出现促成了分工的产生,而分工推动了商品生产。文明时代随之产生。文明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阶段的文明。在当时的状况下,资本主义文明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文明。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害,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文明中掩藏着野蛮,预测了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无产阶级开创的共产主义文明将开始文明的新阶段。

我党的文明观是与时俱进的。党中央的历届领导人都对文明进行了阐述,并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拓展文明的内涵。把文明作为进步的一种状态来理解,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中国的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明先进的中国”。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把“文明”写到了国家发展目标中。文明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明建设,文明在国家发展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文明的理解需越来越全面。“文明”一词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这就为把文明上升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定了大众认同的心理基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文明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目前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观念体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我国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同的价值。我们要把文明作为实现中国梦和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标准。因此,文明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并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它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一脉相承并赋予了时代精神的文明,是继承和发展了中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是与富强、民主、和谐相统一的价值追求。

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充分体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我们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要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人们的精神,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要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一些优秀文明成果,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尽管文明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但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坚守文明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华侨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全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道德与智慧的进步状态。要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华侨文化是形成于异国他乡的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化结构,主要体现了爱国爱乡、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特质。它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变异和分支,其根源仍是中华文化。因此,保护华侨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华侨文化始终与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众多华侨百折不挠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华侨文化包含着多种文化,如:民族情义文化、宗乡会馆文化、华文汉语文化、华侨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民族情义文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民族情义文化最好的诠释。发展先进文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人的集体人格即国民性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种国民性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气度。不论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时刻关切着祖国的兴衰荣辱,饱含着深刻的民族情义。他们认同孔子所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民族遭遇危难,华侨总是与祖国同胞紧密团结、共同应对。他们始终保持着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本民族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的同化进程,有利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能够加强华侨与祖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宗乡会馆文化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是指一切言行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原则。很多华侨到国外生活始终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他们尽可能选择聚众而居,以便团结互助,疾病相扶。他们虽身在异国他乡,但心中却仍然保持着一颗中国心。他们以“团结互助,敦宗睦族,共谋福利,服务桑梓”为宗旨组成了血缘关系的宗亲会和地缘关系的同乡会。

中国众多地区的同乡会也在一些大城市中成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如此,宗乡会馆也创办学校,弘扬中华文化,带动华人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认识新时代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要不断开展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加强创新与发展。尊重华侨的宗乡会馆文化,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华文汉语文化

华文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海外华人为了坚持中华民族固有的特性,继续传承中华文化,始终锲而不舍地开展形式各样的华文教育。在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更加注重汉语的学习。我们不仅鼓励华侨学习和研究汉语文化,还吸引众多外国人了解和学习华文汉语。为了提高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使汉语走向全世界,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国外兴办以传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盈利性机构“孔子学院”。据统计,到2014年,中国已经在1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学堂,注册学员累积达到345万人。由于孔子学院的推动,61个国家和欧盟已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而且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到1亿人,比十年前增长了3.3倍。这种趋势有助于继续推广华文教育,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立。

(四)华侨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国外的华侨老一辈喜欢群居,儒家“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集体思想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华侨居住地的选择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欧美华侨倾向于居住唐人街。其中一些老华人住唐人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不懂英语,居住在唐人街能够更好地团结互助,使生活更加方便。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众多海外同胞都像国内人民一样发自内心的依照习俗举办活动,尤其是清明节,许多华侨不远万里回到家乡扫墓祭祖,表达对死者的孝道与思念,体现了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归属感。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时千百年,并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呈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维护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纽带。

另外,粤剧、潮剧、闽剧、京剧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同时也是华侨喜欢看的文艺节目。更为重要的是华侨还保持着与国人相同的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如日本、菲律宾、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关公的信仰相当盛行,信仰他的忠义;妈祖信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海外华侨祭祀妈祖,根本目的在于不忘祖先不忘根本,在福建建立了妈祖庙,甚至于泉州的一些西餐厅也供奉着妈祖;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也为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马来西亚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造了郑和庙。

民俗文化对增强民族认同、加强民族精神以及塑造民族品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尊重与保护这些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华侨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明,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

三、华侨文化是推动侨乡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之源,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源流。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侨乡建设之“魂”,是推动侨乡文明建设的动力,是促进侨乡建设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如何借助华侨文化来推动侨乡文明建设呢?

(一)以华侨文化融合当地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里,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态势,我们要增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接触和交流。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和融合当地文化,能够让住在国尊重华侨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在吸收其它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本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华侨用儒家的“和为贵、忍为上”思想主张与当地居民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并且这种思想使中华文化融合当地社会成为了可能。我们在尊重自己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兼容并蓄,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并在其环境中持续发展,因此华侨文化又带有其它的某些特色。马来西亚华人把中华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相融合把它叫做马华文化,与新加坡文化互相融合称为新华文化。这些文化经过时间的累积在某些方面移风易俗,在与各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创造出某些特色,形成了一种大家欣赏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形态。许多华侨把国外文化思想传回自己的家乡,同时侨乡人民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善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侨乡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兼收并蓄、富有特色的侨乡文化。这种开放互融的文化能够更加凝聚侨心,能够让其它各族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是推动侨乡建设的精气神。

(二)以华侨文化增进侨乡人民的感情

我们应当借助华侨文化的资源优势来增进侨乡人民之间的感情,使海外侨胞在侨乡建设中化为一股力量,同政府与侨乡人民一道构成“三合力”。为此,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营造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其次要通过华文教育、华文报刊、汉语电影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介宣扬中华文化,不断加强华侨文化的公共设施建设,使本民族文化深入侨心。同时,我们也可以制作和拍摄一些带有华侨文化和华侨名人的电视连续剧或记录片和宣传片;编撰华侨史志,在侨乡建立华侨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这些都能展现出华侨对祖国的历史贡献,同时能够弘扬侨乡文化、凝聚侨心。从而广大海外侨胞愿意情系祖国,兴学育人,捐资慈善,为家乡奔波各地而招商引资,生产发展物质文明的硬件基础设施。任何文明形式的存在只有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底上方有可能,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动力。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为侨乡建设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政策与措施使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等具体内容渗透到文化成品中,有助于中华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并走向世界。

(三)以华侨文化发展侨乡的村风文明建设

华侨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侨乡建设中我们要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海外侨胞愿意团结一心、竭尽所能支持侨乡建设。华侨成立的同乡会和宗亲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团结互助、服务家乡,回报祖国为目的。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而核心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守诚信、艰苦奋斗等的传统道德理念一脉相承。华侨文化重视发扬中华文化的品德修养。诚信是每个人的处世立身之本,所谓“诚者有信”,华侨在国外则更重视开展诚信品德教育,否则将无法立足。加强诚信教育是侨乡村风文明建设一个及其重要的举措。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华侨文化的艰苦奋斗代代相传,众多华侨不怕艰难困苦,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爱国华侨陈嘉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倾资兴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以及联络各地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祖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侨乡建设中,侨胞和侨乡人民应该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为侨乡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但在侨乡建设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华侨文化中的宗祠、祖墓、族谱等,这些是海外侨胞同祖籍相联系的纽带。保护华侨祖坟和宗祠以及修族谱有助于凝聚侨心,有助于调动华侨建设祖国和家乡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侨乡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理论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发展,但是诸如如何正确认知和建立公共空间,增强实证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中华文明的时代性等问题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究。文明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明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但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努力。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努力成为一名文化创造者,增强科学和创新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倡导并践行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推动侨乡和现代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的建立,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2.

②.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8-1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8.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田心铭。文明、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8]徐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文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5).

[9].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10]Skeldon,Ron.The Overseas Chinese of South East Asia:History,Culture and Business[J].Journal of Ethnic&Migration Studies,Aug2010,p1193-1194.

[11]Wad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Memories of an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 and Social Activist[J].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Sep200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八

论的形成与系统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它孕育于时代,发展和系统化于1978年至1992年期间,理论框架形成及理论的系统化分别以《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及《关

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标志。研究这一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支撑。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

一、改革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和理论的提出

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始于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加强,我们可以从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提法上日臻完善看出。毛泽

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表述为“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文化”;196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基本定型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可见,作为现代化

的目标之一的科学文化现代化,占有了重要位置。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开拓性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仍处于探索阶段。1978至1982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念;1982至198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1987至1992,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时期。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学概念。他指出,实现现代化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在同年10底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次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都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

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②到了1981年6月,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总结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强调并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③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条基本结论之一。至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便和社会主义的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从1979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党和国家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就如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的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

面》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④至

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论,改革初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并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

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长期的实践、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从理论发展的角度上,辨证地论证了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关系,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

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指出:“在当前以至整个新的历史时期,都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认真维护和坚决执行宪法、法律和

政策。”⑤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化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

2、改革开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在这次会议上,只是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并科学地论证了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的相互

关系,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却依旧停留在好与坏、包含与非包含等层面的判断上,而没有深入的研究关系模型的形成、生存环

境和衍变模式以及关系模型变量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根据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精神,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

衰成败的大事。”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写进了。

4、抓精神文明建设与党风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

1986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邓小平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⑥⑦李先念也在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

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都必须做到两个任务一起下,两副重担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精神文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是建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相

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有机配合、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三、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滑波、滞后现象,最根本的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

必要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⑧因此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1、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

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2、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石

中国梦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

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只有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同步前进,才能真正做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

梦。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精神文明,必须坚持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九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

2、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今后十五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后五年,围绕这一宏伟目标,以开展“干部进状态”工作为契机,以实施奇台县“六进”工程为重点,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提高职工的素质,使每个职工具有远大的理想,良好的素质,文明的举止,使单位环境整治有序、安全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

3、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着重抓好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标,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镇和文明单位活动,以当好喉舌,服务人民为宗旨,以站为单位,全力开展创文明活动。

二、今后五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1、认真学习、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今后五年,在全站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后五年,围绕这一宏伟目标,以开展“干部进状态”工作为契机,以实施奇台县“六进”工程为重点,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提高职工的素质,使每个职工具有远大的理想,良好的素质,文明的举止,使单位环境整治有序、安全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

3、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着重抓好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标,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镇和文明单位活动,以当好喉舌服务人民为宗旨,以站为单位,全力开展创文明活动。

二、今后五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1、认真学习、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今后五年,在全站党员干部职工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的学习,不断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崇高的时代精神。今后五年,要加大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整治吃、拿、卡、要等丑恶现象,提高人们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要在全站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规范行业行为,广泛开展优质服务,爱岗敬业活动。

3、大张旗鼓的地开展学科学,用科学活动,用先进实用的科技知识武装全体职工,要大张旗鼓地开展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破除陋习的宣传教育活动,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4、抓好环境治理,做好单位内部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创建花园式的单位。

5、大力宣讲《中国公民手册》、《奇台县文明市民守则》、《奇台县党员责任义务教育读本》等。

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民族教育,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公民行为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光荣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要以42311工程为重点,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激发职工热爱祖国,建设奇台,热爱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和巨大力量。积极参与团支部开展的“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寓教于活动中。

2、充分运用报刊影视,文艺节目表演和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运动会、“七。一”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抓好全站干部职工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要制定出优惠政策,鼓励职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文化业务水平。

4、深入进行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教育。在干部职工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提高党员、干部职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要加强军民共建活动,加强教育职工热爱人民军队的意识。

5、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认真抓好“五五“普法工作。要继续强化本行业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势的宣传教育,使职工的法规观念、法律意识有显著增强,形成人人讲法、学

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6、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一方平安。要把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到职工头上,实行一级向一级负责,发生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要认真执行安全保卫制度,确保一方平安。

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水利行业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热点问题引导和舆论监督,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的优势,改进工作,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使我站工作进入全区先进行列。

五、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

1、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按照支部安排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请记住我站域名/总结。

2、全站党员、干部职工要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青团员、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争取在20__年将我单位创建为县级文明单位。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出发点,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必要资金,逐步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投入的体制。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版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778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版多篇.doc》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版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