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认同教育 推动职业教育民族团结进步范文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部党支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
南宁市四职校创办于1965年,2007年、2010年先后与南宁市第八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二师范学校合并。形成现有的竹溪和邕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0亩、建筑面积7.48万平方米的南宁四职校。三校合一,一校两址,共同发展又各具特色,和睦雅静里蕴藏活力,欢乐燃烧中启迪智慧,焕发勃勃生机!
学校专业建设和而显优,定位于立足协调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建设思路,建设形成了一批优秀品牌和特色专业。如: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用与检修、高铁乘务、工业机器人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等16个专业。
来自十几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6000多名莘莘学子在不同的专业上竞技前行,从初出茅庐到技术能手,从技术专家到企业精英,出色的四职学子们,以过硬的本领和辛勤的努力,向世人展示着四职风采。
职业学校是教育单位,对全区各级学校乃至其他领域具有重要风向标作用,必须深刻认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民族认同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走在前、作表率。南宁市四职校强化使命担当,牢牢把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根据学校的实际,加强民族认同教育,推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进步。
一、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学校民族管理制度,着力加强民族认同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三、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增进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进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好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坚持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聚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之成为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
四、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
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把各民族学生凝聚在一起的牢固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彼此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民族工作要顺应这种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学生工作来做,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研究制定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建美好校园、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