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多篇范文
【寄语】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篇1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 .paomian.net 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篇2
农村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点,是占中国教育的绝大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直接决定了提高人口素质及人均文化水平的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长期长远,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体――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然而,随着时下市场经济时代大潮的汹涌澎湃,许许多多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对自己的事也失去了应该有的信心,尽管大多数人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可还是被种。种现实境遇所困惑。教师也是人,有个人的家庭生活、情感,有跟其他人一样的发展愿望,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有自己的理想和潜能和表现欲。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心,我们最近我们对本镇中小学,从农村教育现状和教师心态的角度,对各个学校的班主任、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群众,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走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调查走访了本镇的16所中小学校,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群众100余人进行了交流访谈,带回了300多页的调查笔记。
一、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全镇16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年纪从几岁到60岁不等。
2、调查方式: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调查的时间在20xx年10月。
3、调查内容:教师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教师的思想情况、教师的身体状况以及生病遭受坎坷时的救助情况、教师的工作状况、教师的子女生活现状,教师的福利状况、教师的心理反应形成的心理疾病、教师迁移变化的动机、农村教师的现状、对农村教育的意见、社会各界对教师的看法及理解等。
二、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50余份,回收31份。其中男性占57%;女性占32%;学生占11%,青年占26%,中年占58%,老年占16%;领导占25%,教师占62%,其他人士占13%;
2、农村教育现状的基本特征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量大
调查中很多的学校领导表示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投入及态度,从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一周有20节以上的课的老师占65%,15节以上的只占23%剩下的12%就在10到15节之间。我们还发现。75%以上的老师一般上的是2门课,有些学校教师要代三门以上的科目。在村级小学,有15%的老师还在上复式班。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更多的班务工作需要处理,另外还要完成每学期教育局布置的相关校本研修和相关的心得体会等等。上课前得写教案,详细的备好课,上完课后得批改作业、研究学生、家访,所有的工作都要做相关的记录。繁重的工作不仅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事务上,还有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思想的压力甚至超过了身体的压力。除作业外,还要对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还要接受很多形式的学习培训,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复杂的学生问题,让许多教师心理劳累是不言而喻的。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教师全天候的工作之外无形中延续着,这是其它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有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许多教师身心疲惫,好的教师都想着调换环境,造成优质师资的流失,师资力量的薄弱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影响了工作热情,进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学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稳的。然而,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和城区的学校不可相提并论。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音乐课上没有钢琴、风琴……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很多教师代的是非专业的课程,有些科目就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设施落后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留守与学困儿童”现象
由于本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外出务工人员很多,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这些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被称作“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我们的调查中,65%的学校反应留守儿童现象严重。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很大的差别,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根本不懂的配合学校和教师去教育孩子。他们不闻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抱怨学校和教师,管理上时常会引起家长和学校教师的矛盾,甚至到校吵闹。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教师福利待遇低
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待遇上觉得可以的只占13%,47%的老师认为基本没福利待遇,40%的老师觉得根本没有;在我们的走访中。90%的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福利问题。调查了解,由于现在的管理政策,学校在教师节和元旦这两个对于教师很重要的节日都没有任何慰问和福利了,在调查中75%的老师认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认可和尊重。
在这次的调查中了解到,各校为了搞好双创和义务教育的很多工作,很多学校负债严重,使得学校运转艰难;而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对于学校负债也没有可行的解决政策,乡镇对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及维修全靠学校承担;社会救助、捐资办学体系在农村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给老师发放福利待遇呢?
(五)教师精神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调查显示,80%以上的老师觉得精神压力大。通过调查有近12%的老师因为精神压力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有11%的教师因为身体原因长期请假。精神压力是很多教师精神状态处于崩溃的边缘,根本无法上好课。农村教师的健康问题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精神上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体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老师的工作,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加上现在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式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贪玩好逸恶劳,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这让老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宽和严的尺度标准。越来越多的孩子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一不留神就闹自杀,一不顺心就不读书,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怎么会没有压力呢?
2、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很多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老师难辞其咎,特别是农村的家长,根本不会管你什么素质教育,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全都不重要,很多家长没有教育的理智,根本不愿接受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和严格教育,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从某种角度上讲,老师是没有目标的,怎么做不清楚,评价体系不到位。
3、学校和上级部门
来自于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压力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每学期这样那样的检查,名目繁多,这样那样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应接不暇,各种各样的教研培训活动、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会议记录、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生源问题等等,不仅让老师觉得经济上吃不消、更多的是精神上吃不消。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80%的老师觉得精神紧张。担心上级检查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学生成绩不好、很多的老师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4、社会
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把教育事业比作辛勤的园丁。教师就是无私奉献的,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特别是现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更是有着多重的要求,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指导管理学生的权威,他们又在一定时间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和情感。此外,还要协调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己家庭生活的多重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不同性质的角色,很容易造成教师精神劳累和思想冲突,公众却认为教师本该如此,他们大多认为教室就是每天上一两节课而已,玩的时间太多,每年还有寒暑假,是很多人无意之中产生对教师的心理上的讨厌和憎恨,教师的正常工作往往得不到家长和群众的理解,有点风吹草动就马上绝对的认为教师是完全的过错,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如何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舞台,这样农村教师更迷茫了和无助。
三、农村教师的心态及其形成原因
根据以上几种现状,我们把农村教师的心态归纳为以下几种:
1、积极心态
(一)“无私奉献”的决心
自古以年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焟蚷成灰泪始干”,把教育事业视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就是无私奉献的,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许许多多的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无私奉献”的决心在农村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一生!这样的心态占绝大多数。
(二)“回报社会”的感恩心
很多的老师,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师,他们曾经艰苦生活的磨砺,知道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安稳生活,当他们走进课堂,他们就格外的珍惜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不计较报酬,不受消极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追求回报,无怨无悔!
2、消极心态
(一)物欲的膨胀,精神的沦丧。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教师的心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工资待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工作轻松,连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似乎也淘到了金。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师,固守于三尺讲台,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买不起名牌,衣服永远是最便宜的,生活是清贫的,不管买什么都是想了又想……终其一生,教师都是寒酸的。物质上的清贫,但是工作却是起早贪黑,呕心沥血,让许多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消极的情绪由此而来,但是却又不舍得放弃。久而久之,许多的老师就有了混日子的打算,失去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浮躁时代动摇了很多老师“无私奉献”的决心
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辈子,但是面对现在的孩子不知所措了。关心带来误解、认真视为呆板,负责却认为多事。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谈起过这样一件事,他说读书的时候,教师对他是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他冷潮热讽,说他只有卖气力吃饭的份儿,他很恨这位教师,某一天,当他与老师重逢的时候,恰好这位老师有求于他,他显得很冷淡,虽然最终他帮了这个老师的忙,但他也对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你说我很笨,只有卖气力的份,是这样说的吗?”教师无语。听到这儿的时候,我为我们的教育者们感到心疼,觉得心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能成才,恨铁不成钢,在教育方法上,或许有着许多的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好,然而,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懂得教师的付出呢?辛辛苦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不被理解,难怪我们的教师灰心了。时下市场经济大潮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导致一向安于清贫“无私奉献”的教师开始动摇了!
(三)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诚然,许多的老师在刚走上讲台时也曾有过壮志宏图,决心扎根农村,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成为一代名师。但现实和理想差距太远了。现实的具体体现在:
(1)农村教师被不公正待遇长期困扰?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于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福利待遇觉得很不公正,同样的付出劳动和心血,甚至农村教师付出的还多得多,可是得到的回报却大有出入,很多的`人瞧不起农村老师,社会、家长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对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老师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环境的恶劣、家庭生活的困难、教师的住房问题等等长期困扰着我们的农村教师。
(2)农村孩子素质无法和城市孩子比
学习上,城里的孩子的学习家长极为重视,家长的素质也很高可以给孩子很有效的辅导,很多家长会从小就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而农村孩子你就得花数倍努力,家长也帮不上忙,所以城里学校的教学上更易出成绩;家长对待教育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农村的家长越来越多的向孩子灌输新的“读书无用论”、读书没前途,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等等。而城市里的孩子却更能明白只有依靠知识才能有未来的观点。
3、观望心态
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更大一部分老师对于目前的农村教育其实是抱着很大的观望心态的。具体表现在工作上出工不出力。这种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呼吁“尊师重教”,相应地也不断出台了相关改善教师待遇的政策,(包括一些光喊口号不落到实处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改善农村教育条、改变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已经慢慢的落实到行动上。这让我们的农村教师看到了很大的希望,但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太快,这边条件还没改善或者正在改善,生活成本早已超速前进了一大截。许多的老师就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对待工作。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做到问心无愧就算可以了。也很满足目前的生活状况。
四、思考与对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灵魂工程师”,从古至今,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人们仰慕为崇高的职业。很多的人把教师看作只思奉献不思回报的“神”,面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农村教师这么复杂的心态。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端正农村教师心态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多从“教师也是人”的角度和从我国农村教育现状的实际出发,多思考行之有效的改善办法,从软、硬环境上给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一个公平的空间。改变农村教学现状、改善教学设施、完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推动农村教育大力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看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要想做到心心相印的教育,农村教师们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我想只要教师在各方面都受到关注,不再有以上的矛盾和问题,农村教育是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
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篇3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农村xx小学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xx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xx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xx小学还没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xx中小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去的xx小学,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五、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六、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七、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篇4
关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教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教师及校长29人。经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当前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景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期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我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可是从调查情景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教师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我的家乡。
(4)教学资料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进取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应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教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研究,对教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经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调入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先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可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教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我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教师请教等等。调查证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经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我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梦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善,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能够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某某乡,拥有招商引资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景了解程度时,仅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明白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明白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先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本事。绝大部分家长是爷爷奶奶或留守妇女,大多只是初中水平,并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本事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期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翻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提议
结合调查情景以及自我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资料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本事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我的知识,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景。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供给理解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能够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可是从调查情景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以往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所以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贴合农村的条件,仅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当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就少之又少。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所以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据了解,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梦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当地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经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理解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受招生计划的限制、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忙,助他们圆自我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篇5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一样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资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能够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当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经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经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仅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提高。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经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经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异常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须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异常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并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到达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职责。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教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教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本事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日,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构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我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仅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可是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教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主角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所以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善。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必须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头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必须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立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理解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供给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所以,进取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提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必须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到达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当经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能够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理解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提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理解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所以,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
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篇6
问题选项人数比重
你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吗?知道32490%
不知道113%
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257%
你觉得在各种媒体以及现实生活中关注素质教育有关问题的频率怎么样?非常频繁32891%
比较少113%
几乎没看到过144%
不清楚72%
你觉得你在接受素质教育时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可多选)家庭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你们较好的接受素质教育33091.4%
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学习条件较差18050%
留守成风或者亲情缺失导致你的幸福指数较低25972%
你的功课长期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24768.5%
你有来自其他同学的骚扰与欺负的问题113%
你的爸妈对于素质教育不了解或者全然无知41%
你的爸妈文化水平不高,不支持你接受素质教育00
其他41%
你觉得你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由谁监管较为合适?爸妈7922%
爸妈一方即可185%
老师24869%
(外)祖父母133.5%
无所谓20.5%
你觉得以上问题会引发一些什么后果?(可多选)家庭经济困难,学业长期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你可能辍学、厌学、失学,从而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18050%
你留守家中,缺乏亲情,引发心理问题,身心健康受损,导致素质教育有名无实16947%
幸福指数较低,导致你失去接受素质教育的动力,从而致使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较差298%
不利于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当地教育水平较低4713%
你对家长的做法感到不理解,导致家庭幸福感降低4011.1%
其他72%
你认为你接受素质教育出现问题时是谁的责任?出门在外的爸妈38987%
在家的监护人4510%
学校以及相关老师92%
其他31%
你认为学校方面应该针对你们接受素质教育做些什么?(可多选)关心你们,举办一些课余活动33894%
关爱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室,关注其心理健康发展33091.6%
老师在假期进行家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走访28178%
设立助学金,一对一帮扶与资助你们27075%
定期进行素质教育的专项培养32490.1%
其他41%
你认为政府在这个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事?(可多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学生家庭经济水平35097.3%
加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你们的学习条件34595.8%
制定“贫困学生帮扶”政策,在学杂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补助32189.2%
提高对贫困学生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给与你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30284%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素质教育的调研,提升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幸福指数28378.6%
其他92.5%
由上面的调查问卷数据可以从以下问题展开对“藏区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现状、特色、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之分析,如下:
3.2.1素质教育探析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总的说,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3.2.2达孜县完全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有哪些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与内地相比有共同点,也有着差异。
1、学校实行“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大大减轻了家长在孩子们教育方面上的经济负担,虽然学生们都是免费来此上学,但学校依然在教学质量及孩子们的生活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学校努力在各方面做好,做一个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的好学校。这样孩子的家长就可以放心把孩子留在学校。
2、由于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着民族的特色,如富有特色的早餐糌粑,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学校会尊重藏族的地方特色,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同时进行教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相互都很融洽,不单是在生活上,在教学上一样也是富有特色。在语言方面,由于地区的特殊性,教学中藏汉结合是很重要的特色之一,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样在英文课教学上,也借鉴了汉语教学的方法,实行英汉结合,在教学中不单单拘泥于课本,老师也会为学生们补充英文国家的相关知识,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也为学生们拓宽了学生们的眼界。
通过听当地老师讲课,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老师们也积极认真地落实着素质教学,课堂极具特色。以五年级为例,班中58人,56人为藏族,2人为回族,且班中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一,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会在语言上选择藏汉结合的方式,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藏语再解释一遍,保证同学们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实现合理化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们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课期间贯穿讲授诚信、勤劳等优良品德,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优秀品德,老师们的教学也可谓是欢乐与知识并存,老师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趣味方式传授知识,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老师非常重视孩子们的个性培养与心理健康,不仅平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孩子出现的问题时也努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老师们会对学生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学生信息,且学校针对住宿生的特殊情况,学校设有家长开放日,住校学生家长前往学校看望孩子,保证了家长与孩子们的亲情及沟通,在家长开放日时,老师也会与前来的家长及时交流,交换对孩子教育的意见,极大提高了对学生教育的实施成效。
4、达孜县完全小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的第二节课后,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做富有西藏特色的健身操;除此之外在下午放学后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体育器材,例如足球、篮球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使得学生们积极投身于阳光体育运动中去。为保障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身体基础”。
5、该校积极开展以爱国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从小给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思想层面上,给孩子一种思想归属。
6、学校同时也设有计算机室,从小培养学生们的计算机技术,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为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打好基础,老师们也会定期进行多媒体教育的培训,学习如何利用ppt等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在教学中提高了效率,为学生们展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也极为显著。
3.2.3藏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藏区小学的素质教育极具民族特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经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1、受地区贫困和生产方式的局限,以及宗教习惯的影响, 藏区群众对文化教育的认识落后于其他地区,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又是少之又少 。藏区适龄儿童尤其是牧民子女和回族入学率很低,学生流失现象严重,使得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2、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全面素质培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有的牧区学校至今未能形成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偏多,教学方法死板,考试制度单一,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估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3、民族地区教师量少且学历合格率比较低,体育、音乐、美术教师极为缺乏,加之民族地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许多村社学校的教师离岗弃教,专营家务,校园空空,学生无法就读,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
4、教育基础普遍较差,经费需求量大,而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本身捉襟见肘,对教育难以有较大的投入,致使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校舍破旧,危房依在,教育教学必需的设施严重短缺。在这种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发学生智力,促其全面发展,受到许多限制。
5、藏区民族居住地区大都为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牧区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教育氛围低沉,劳动者素质不高,从根本上阻碍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6、家庭情况不够宽裕,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较少,藏区有些居民还没有认识到让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加之由于当地居民多为务工、务农人员,对孩子的教育参与较少,功课辅导不够关注,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及内心产生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一样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行。
从图中(图五)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接受素质教育中遇到的的问题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所导致的问题约各占一半,其中家庭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为主要原因,急需解决;其次是功课长期无人辅导和留守成风、亲情缺失;同时还有少部分是来自其他同学的骚扰与欺负。
由上图(图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条件差,教育设施和教育水平落后,留守成风或亲情缺失,功课长期无人辅导等都会影响学生接受素质教育,长期以往导致的结果有以下四点:
(1)学生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2)生活中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3)学习上迷茫的学习和缺乏老师的关心。
(4)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成果不易保证。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条件及亲情缺失,长期的自卑、压抑使贫困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在父母教养中,许多孩子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对孩子的亲情缺失,引发心理问题;学业长期得不到辅导,厌学情绪逐渐增加;幸福指数较低,导致孩子不愿接受教育,在日常学习中学习效率较低,不能保证受教育的质量。
总体来说,影响藏区素质教育水平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因此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总体上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当地发展,加大经济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细节上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帮助当地居民了解教育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健康成长,保证硬件与软件共同发展,提高当地素质教育水平。
3.2.4藏区小学素质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是中央政府和西藏各级政府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1、从“0”到“1127”
旧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依附于这种社会形态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束缚,寺院佛学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说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从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帮助支持发展西藏教育,同时还采取国家有关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发达省市对口支援西藏教育,帮助在内地省市开办西藏班(校)等有力措施发展西藏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目前,西藏共有1127所各级各类学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6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高级中学29所,初级中学93所,小学872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幼儿园119所)和668个教学点。
2、从2%到99.2%
旧西藏仅有余名僧侣和贵族子弟在旧式官办学校和私塾学习,儿童入学率不足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以上,广大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到,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初中入学率98.2%,高中阶段入学率60.1%,高等教育入学率23.4%。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数近60万人,其中西藏高校普通本专科生超过3万人、中学生超过20万人、小学生近30万人。西藏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近180万人,非文盲率上升到98.8%,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3年,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3、从“无受教育权”到全面享受“三包”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各级政府致力于“让西藏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从1985年开始,中央政府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和助学金制度,并先后10次调整标准及实施范围。目前,这一政策已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并将学前教育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纳入生活补助和助学金范围,按学生就读学校所在类区分别为年生均2200元、2300元、2400元。,“三包”、补助及助学金经费总额将逾10亿元人民币,受惠学生达50余万人。
,西藏率先实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实行免收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定量作业本的“两免一补”政策。,西藏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实行免收学费和住宿费的免费教育政策。20,西藏对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实行免除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及杂费等一切费用的免费教育政策。近日,西藏再次决定,对农牧区中小学住校生按每生每学年100元标准核定交通补助经费,组织统一接送,切实解决农牧区边远地区农牧民学生上学交通难题。
在高等学校,通过“奖、贷、勤、助、补、免”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师范及农牧林水地矿类高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并提高其生活费补助标准,目前补助标准达每人每年2000元。
西藏教育保障能力的不断加强,加快了西藏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农牧民和城镇困难家庭的负担,有力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4、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学校
60年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教学楼、学生宿舍、餐饮设施、运动场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馆(室)、实验室、医务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仅“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用于西藏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40亿元,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教学点改造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改扩建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现代远程教育西藏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即使最为偏远、条件最艰苦地区的学生,在学校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在广大农牧区,人们看到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学校。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校舍,运用着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愉快地学习。
在一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西藏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面向未来,西藏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继续给与藏区教育极大的支持力度,不光是在资金支持,还要有师资力量支持。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建立教育决策咨询体系,成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决策咨询机构,聘任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各界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就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教育质量标准、推进课程改革等重大决策提出咨询建议。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加强适应我国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科学研究和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和帮助体系。建立公益性设施免费向中小学开放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快全面免费开放公益性设施的步伐。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给孩子们更多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整体规划高中课程改革,原则上3年内逐步在全国铺开。鼓励大学与高中合作,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和对尖子学生的培养工作。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立教师奖励制度,重奖对教育教学改革有贡献的教师,加大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贡献的教师的宣传。建议中央和地方设立师范生专项奖学金,吸引优秀青年报考教师教育专业,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逐步提高新增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和专业素质。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环境和教育技术的社科变革。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机构参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鼓励形成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中国品牌。设立专项资金,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资源建设。
3.2.5通过素质教育来提升学生幸福指数的通道
学生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他们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无形当中,孩子们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也与日俱增,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考”概全,一“考”定乾坤,更注重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喜欢上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例如:我们实践所在的拉萨市达孜县完全小学,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学生们逐步培养了画画,歌唱等兴趣爱好,使孩子们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升孩子们的幸福感。
我们实践的接收学校——拉萨市达孜县完全小学,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由以前的单纯地关心学习成绩、关注自身发展到现在的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发展,思想道德层面有了质的飞跃。例如:达孜县完全小学通过开展以爱国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从小给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思想层面上,给孩子一种思想归属。
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学生们由以前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到现在自己动手探索自然规律,了解科学现象,不仅知其结果,更知其所以然,学生们通过动手做实验,既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的自然兴趣。例如:所在的达孜县完全小学的孩子每年都会举行艺术节,在艺术节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动手做出一幅幅作品。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获得精神食粮,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例如:达孜县完全小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的第二节课后,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做富有西藏特色的健身操;除此之外在下午放学后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体育器材,例如足球、篮球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使得学生们积极投身于阳光体育运动中去。为保障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身体基础”。
四、如何根据各种因素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4.1促进贫困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途径
解决藏区贫困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孩子们上学费用问题,例如在我们实践的小学——拉萨市达孜县完全小学,学校现实行国家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解决西藏贫困学生上学的门槛问题。
让贫困学生接受素质教育,一般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由国家资助贫困学生入学,使学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国家资助范围较窄,并且对于西藏特殊的社会环境,贫困人口众多,国家政策贯彻执行难度很大。能够解决典型一般的贫困学生问题,但普适性不高。造成贫困学生的上学易,坚持完成学业难的问题。所以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需要加大西藏教育的投入,将现有的政策坚持下去,并逐步将相关政策惠及更广的层面,例如西藏已将三包政策惠由最初的义务教育阶段及到高中阶段,虽然将大学教育纳入三包阶段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差别对待”,可以有学生提出申请,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学生的贫困身份进行认定,认定符合相关规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继续实行“三包”政策。
对于贫困学生上学问题,社会资助也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社会人员通过中间机构,例如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机构,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种途径确实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但由于近年来红十字会等机构,负面影响不断,挪用公款,霸占资助学生的补助等现象层出不穷,缺乏社会公信力,造成此项资助的明显削弱。增加社会慈善机构的透明度,挽救慈善机构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更需要,加快慈善立法,使慈善事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规范。此外,慈善工作者要严于律己。仅有信息公开透明不能解决慈善公信力的所有问题,还要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保障。对于资助贫困学生,慈善机构应积极做好资助者和学生的桥梁,使双方能积极沟通交流,使资助者能时刻关注受资助学生的情况,使他们感受到所做的善举,做到资助全程透明公开。
贫困学生的身份,并不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解决此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从家庭入手,使家庭脱贫。只有家庭富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如不解决此问题,即使学生入学的门槛再低,也会由于家庭因素辍学,不能完成教育的学生不在少数。支持和引导贫困家庭就业,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使贫困家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解决此问题根本出入。
对于学校层面,关心和爱护贫困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问温暖,不歧视和嘲笑贫困学生,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切实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去学校,喜欢读书。
在西藏地区,加强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形成重视教育,尊重教育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使的贫困学生的家庭支持学生接受教育,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4.2促进孩子接受素质教育、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方法
经过入户调研,从家庭考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促进素质教育在藏区的推行。
首先改善藏区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家庭不至于为温饱问题发愁,有精力和实力投入孩子的教育,切实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推广的难题。调整藏区居民单一的收入来源,提倡多元化经营,引导藏民择业创业,从事手工业生产,告别单一的农业模式。
其次,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同时也是限制素质教育推广的重要因素,经过走访,大部分学生家长几乎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大多小学,初中学历。文化水平影响一个人的视野和看待事物的眼光,由于藏区大部分居民尤其是现在的家长,大部分学历较低,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尤其是贫困的家庭,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种植,大多为体力劳动,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认几个字就行了,稍大点,就在家里帮忙。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培养下,孩子渐渐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排斥学习。由政府和社会,积极宣传教育对人的影响,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消除来自家庭的阻力。
然后,家庭的支持力度深刻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其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程度关系密切,经过走访调研发现,一般受过教育的家长十分支持孩子接受教育,并对孩子的教育不吝惜。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3改善藏区素质教育现状的措施
从政府来说,素质教育重在课堂,关键在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所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可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就必须要求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然而在西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学校教师待遇不高,一些责任心强、素养较高,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纷纷往地方经济发达,教师待遇好的学校“跑”。凡此种种,均严重地导致了西藏地区学校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与不均衡。政府应从政策上增加教师的薪资,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从学校来说,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推行其它选拔人才的方式之前,绝大部分地区仍是以“考”为手段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来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往往是一“考”概全,一“考”定乾坤。这种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教学评价制度也就致命地导致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仍必须以考试为指挥棒,也继续扩大了应试教育滋生的领域。而在西藏地区学校也是“一切围绕考试,一切服从考试;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围绕应考科目,学好应考知识,掌握应考技巧,提高应试技术。于是,在老师的教学工作上也有了这样的教学观: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在学生的眼中自然也就滋生了这样的学习观:应试科目至上,考试分数至上,课堂教学至上,书本知识至上,重点班级至上,重点学校至上。应试教育气氛之浓厚可想而知。自然,学生幼时那种“爱学习,乐学习”的学习热情也就变成了“厌学习,怕学习”的学习观自然,厌学,逃学的现象也就此伏彼此,见怪不怪了。西藏地区的学校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如雪上加霜。例如在我们支教的小学,学生主课为藏数,藏语,数学,英语,汉文,六一班(实验班)一周只上这几门课,其他班级对于“副科”也不够重视。经与学生交流,很多科目像自然科学等,大部分课,学生在操场上度过。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
可以说,良好完善的教学设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将现代化先进技术引进课堂,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转折。譬如,我们把多媒体电脑引进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制造思考的情境,创造必要的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能把一些静态物景动态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真正化“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我爱学”的主动学习观,真正把“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体现得淋漓尽致,臻于完美。然在西藏,有的学校教学设备仍极端落后,有的甚至连让学生做做实验的最起码的仪器设备都没有,更不用奢想要用现代化的语音室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而只能困守在以“一本书、一根笔”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调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落后的教学设备严重地阻碍了西藏地区素质教育的开展力度和深度。
从家庭来说,由于藏区大部分居民尤其是现在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尤其是贫困的家庭,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种植,大多为体力劳动,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读书是无用的,只会浪费孩子帮家里干农活的时间。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培养下,孩子渐渐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排斥学习。由政府和社会,积极宣传教育对人的影响,使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消除来自家庭的阻力。并且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管的局面。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从家庭层面入手,把素质教育的课堂由学校拓展到家庭,形成新的局面。
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篇7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正日益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在我的家乡甘肃临洮,许多小学中学都在补课,我的不少同学也纷纷加入补课大军,充当假期老师。8月6日在农村的党家墩小学,我对补课学生以及周边补习班学生总共10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大家都很期待假期,可当假期真正到来时却又不得不奔波于各个补习班。有的是看见同学都去补课,有的是家长的个人意愿,有的是学校的强制要求,那么学生自愿去补课的有多少人呢?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补课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
1、你的补课形式是?
a、学校统一70%
b、校外补习班21%
c、家教9%
2、你每年都参加补习吗?
a、是65%
b、否35%
3、今年暑假补课是自己自愿的吗?
a、自愿20%
b、学校要求60%
c、家长要求10%
d、看见大家都在补课自己也补10%
4、补课的费用高吗?
a、高10%
b、能接受90%
5、你的补课时间是多长?
a、2个月0%
b、1个月80%
c、10—20天20%
6、你认为补课有用或者有必要吗?
a、有93%
b、没有7%
7、你是否支持“农村教育落后,要补课多花时间才能在和城里学生竞争中获得机会”?
a、支持52%
b、不支持48%
8、你认为农村就应该“笨鸟先飞”吗?
a、认为9%
b、不认为91%
9、针对现在的补课热潮,你有何看法?
a、正常25%
b、也许是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9%
c、或许是竞争激烈63%
d、没什么必要3%
10、你认为暑期补课盛行的原因是?
a、社会原因17%
b、家庭原因6%
c、综合原因77%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自愿的,而是学校硬性规定的,而且每年如此。当然学校假期都是有偿补课,至于费用大多数农村学生都能接受。补课的时间一般都是一个月,也给学生留了半个月的休息放松时间。对于补课的实际操作,学生很大一部分是迷迷糊糊上学,稀里糊涂放学,要么就是老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或者更有甚者,老师和家长稍有疏忽就溜之大吉。
三、调查分析: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暑期补课都很反感。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
★ 会计现状的调查报告
★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报告
★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 盲道现状的调查报告
★ 全国保健品市场现状调查报告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 国内出口灯具现状调查报告
★ 民办学校招生简章范文
★ 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00后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