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调查报告【新版多篇】范文

(作者:szcy2009时间:2023-07-06 12:35:53)

[寄语]园区经济调查报告【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园区经济调查报告【新版多篇】

经济调查报告 篇一

“结合的实际,我市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什么产业优势不明显,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我市有优势的区位优势,为什么召不来大客商丶大企业?我市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人才,为什么培育不全省乃至全囯知名的大企业家?”这是市委谭书记在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讲话中提出的问题。这“三个为什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明确指出了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同时也为我市今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

一、“市区社情以及自然资源,结合的实际,我市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什么产业优势不明显,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一问调研。

市位于省最西部,南邻潇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峡。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市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区域优势、良好的基础优势、特殊的人文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大、旅游产业开发后劲大、特色生态农业开发空间大。同时,有着特殊的气候资源,平均海拔1100米,气候独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还有丰富的烟叶、草场、水能、风能、天然气等天然资源,素有“坝漆之乡”、“黄连之乡”、“水杉之乡”、“纯菜之乡”、“药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

我市我市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什么产业优势不明显,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原因在于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没有很好的配合。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企业缺少大型的投资扶植等原因。就拿本市畜牧产业来说,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生产总量仍然相对较低。牛羊的发展与丰富的草地资源相比很不相称。草食牲畜的发展步伐仍嫌太慢,与我州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很不相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畜禽产品开发兼顾不够。由于对地方良种的保护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畜禽产品的开发兼顾不够,造成部分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存栏数量日渐减少。特别是由于恩施黑猪数量的减少,对以恩施黑猪胴体作原料,制作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乳猪、火腿、香肠、土腊肉等肉食品受到了原料不足的限制,只能用杂交猪胴体作替代品,使得这些久负盛名的生鲜产品、腌腊制品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和特色。

二、我市有优势的区位优势,为什么召不来大客商丶大企业?二问调研。

我市有优势的区位优势,但是招商引资方面确没有办法吸引到大企业大客商投资,原因在于我市产业存在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具体如下:

(一)工业块头小,企业经营压力大。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兴市任重道远。二是企业融资困难。三是企业缺乏竞争力。多数企业装备水平落后,技改投入少,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差。四是企业人才匮乏。我市经济尚不发达,人均工资水平低,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选择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就业,本地企业无法聘请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人才匮乏导致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无法发展壮大。

(二)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增速放慢。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95%以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受诸多因素影响,增长速度放慢。

(三)缺乏大项目,投资后劲乏力。投资目前还没有大项目支撑,后劲乏力,难以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四)受多方影响,财政收支困难。财政资金紧张,资金调度艰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三、我市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人才,为什么培育不全省乃至全囯知名的大企业家?三问调研。

企业家阶层的兴起,或者说企业家权利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国家的开放,企业家阶层的成长以及他们的发展和生存环境,都与对外开放所需要的规则体系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家阶层崛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而我市对于优秀大企业家人才的培养在政策上说明还不够。

四、几点建议

(一)抓好工业经济,促进全市发展。工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抓好工业经济,将有力地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生产运行的管理,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控、预警分析,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及时解决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是要制定政策扶持优势企业,培育新的经济支柱。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增加政策的倾斜度,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扩大企业规模。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突破性发展特色工业,盯准能源开发、矿产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四大产业,强力推进工业兴市进程。四是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把引进外资和企业整改、结构调整、产品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是一个农业大市,自然资源丰富,要切实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是一个有效途径。一是要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品种、质量,使农产品生产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二是要积极开展技术服务。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把农业实用科技及时传播到农户及田间地头,要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户用学习到新的栽培技术。三是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强信息收集,进行资源整合,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农民,确保农民生产出的东西能够以合理的价格销售出去。

(三)加快旅游发展,培育经济支撑。加快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的支柱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要进一步巩固旅游业取得的成果,积极发展旅游产业链。要努力配置好旅游要素,引导景区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要素产业全面发展。二是要强化宣传,拓展客源市场。要高起点、大手笔做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营销策划,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抢抓两路开通机遇,开展丰富多彩,有影响力的旅游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济调查报告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 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20xx年11月23日

2、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家长(家长到会率98%)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问卷,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到有效卷487份,无废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家长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为本科学历的占2.5%,大专学历占10.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7%。

2、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条件以中等收入(即父母平均月收入为1000——20xx元)为主,贫富两极也占一定比例,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49.1%,在20xx元以上的占24.3%

(二)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投入情况: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1)经济投入:家庭订阅杂志、报纸一份以上占3.1%;每月给子女购买课外书3本以上占22.6%。

(2)时间投入:每月经常陪子女去新华书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占37.5%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但经济的投入明显高于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投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还是不够,实质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的理念:72.1%的家长认为对子女严厉,要求严格,孩子听话;71.4%的家长认为谁对孩子溺爱,孩子就不听谁的话。

(2)教育子女的途径:以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教育为主的站96.8%,3.2%的家长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教育方法。

(3)督促子女看课外书的方法:鼓励的占28.1%,采用物质奖励的占42.7%,引导的占13.4%,进行陪读的占16.8%。

(4)在家进行英语、家庭辅导的占12.7%,在家进行钢琴、电子琴辅导的占

8.3%。由母亲承担的占68%,由父母一起承担的为24%,父亲单独承担的占3.6%,祖父母承担的占4.4%。

(5)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占58%。

(6)20.6%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

说明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的观念、方法日渐成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方法越来越多。但仍表现出对孩子智力学习重视的倾向。

3、特长培养情况:

23.2%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心的乐器、书法、英语、绘画辅导班。

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较为重视,兴趣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投入较多。

4、家校联系情况:

100%的家长希望每学期与老师沟通1次以上,联系方式一发短信、打电话、利用网络、写便条、上门家访为主。说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师、学校的心理。

四、措施与对策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2、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议家长多学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要尊重,但不是听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独断专横。对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细心观摩孩子,发现有异常要及时想办法给以处理。

3、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子女教育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习惯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议家长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多与学校保持联系,从而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自身也适当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创造家庭学习的良好氛围。

4、加强家校联系。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但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优势。学校应加大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给家长教育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形成校——家教育阵地,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教育环境。

五、对学生家庭教育调查现状的思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强有力的辅助和补充。以上资料和数据表明,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容乐观的一面。

第一:总体住房比较宽敞,能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敞的学习环境。70.9%的家庭居住的是2-3层的自建房,是独门独户的住房,这样的住房有利于孩子相互交往,增进交流与合作。将近50%孩子能相互串门,这能增进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合作交流。5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比较强,38%的孩子一般,只有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较弱。

第二:家长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比较充足,平时与孩子每天住在一起的占97.4%,每天与孩子一起吃饭的占94%,父母与孩子吃住均在一起的76.9%,这能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了解。对孩子负全部责任和负主要责任人之一的达97%左右。在这其中,母亲对孩子负主要责任的占65%左右。这说明母亲对孩子的关注更多一些。

园区经济调查报告 篇三

调查项目:由盛乐居民经济生活变化看园区经济发展

调查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县盛乐经济园区

调查时间:20xx年3月——4月30日

调查人员:盛兴、田蕾、陆晗、严夏年、辛建虹、田鹏、胡春燕、刘丽媛、李鑫、杨海欣、白乌恩其

调查对象:盛乐经济园区三铺村、四铺村村民

调查方式:分类抽样问卷和实地调查采访

总计调查经费:50元

盛乐经济园区位于内蒙古209国道36公里处,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始建于1999年5月,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地区。盛乐历史悠久,曾有汉置郡、唐设府的记载,北魏曾以 “盛乐”命名都城。20xx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更名为“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盛乐经济园区为什么能在短短7年内先后晋升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和自治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并带动和林县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想通过对这里的居民进行经济生活调查想要了解到的,也希望对全国其他经济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有一点启发。

在向盛乐经济园区居民投放的110份关于收入、支出和满意度三方面调查的问卷中,有效问卷达86份,抽样合格率为78%(三铺、四铺村居民有250多户)。在有效调查的86户居民中,我们发现:认为盛乐经济园区的开发建设对自己(家庭)生活有影响的占有效调查总数的78%,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4%,说不清楚变化的占5%。在有影响的78%的比例中,认为是有利影响(即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占73%,认为是不利影响(即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不如从前)的占5%。

由此分析,73%的满意度集中在园区的开发建设对自己(家庭)生活有有利影响。为什么会出现有利的影响?这些有利影响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利影响的出现?园区开发建设前后生活没有变化又说明什么呢?

此外,我们还对居民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做出了系统的比较。去年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10%,这一收入段在1999年以前(即园区建设前)的比例份额是55%;去年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占27%,1999年以前为27%;去年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是38%,而1999年以前是15%;去年年收入在20000—30000元的是16%,而1999年以前仅为3%;去年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有7%,而这一段的比例在1999年前为0%。而支出部分,去年花消在20xx元以下的有3.5%;20xx—3500元的是0.5%;3500—5000元的是26%;5000元以上的是60%。

对比以上数据可以发现,99年以前55%的居民生活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而去年这一比例大大降低。去年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较之99年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有利影响首先显著的表现在年收入的明显提高上。但是仍然有10%的居民去年年收入还在5000元以下,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园区建设后有些居民生活水平没有变化或反而降低。对去年收入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表示很满意的是10%,满意的是17%,认为一般的占34%,不满意的是34%,很不满意的是2%,认为无所谓的比例为1%。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稍多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内在动因和潜在希望。

除了收入情况,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也是园区建设对居民生活有无影响的又一表现,以下数据可以证明。以手机为例,86户中没有手机的占20%;有一部手机的37%;两部的为32%;三部的。为8%;四部为4%。手机作为新媒体其普及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信息的通晓程度。再看看近两年的购买情况:购买住房的9%,购买家电41%;购买手机的29%;购买机动车的15%;其他为6%。有能力购买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是现象。

为了探究一开始所提到的疑惑的原因,我们按照居民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行分类,统计得出:

①以种地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居民占28%。其中78.4%的土地是自己经营,21.6%的土地是出租给别人经营,而且大多数土地是种植玉米和土豆,也有少数是种植牧草、蔬菜和向日葵。近两年土地上的收入大致分布为:5000元以下的占52%;5000—10000元的是32%;10000—15000元的是8%;15000—20000元的是4%;20000元以上的是4%。这部分居民的收入受园区开发建设的影响基本不大,但是有村民反映园区曾征用土地进行建设的情况,政府给予了少量的补偿。有一位村民种植的蔬菜在师范大学和蒙牛食堂进行销售,收益颇丰。这表明园区高校、企业自身开发建设的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融入了园区经济生活中。

②在园区高校、企业工作,以工资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28%。其中在园区蒙牛企业工作的36人,在师范大学工作的5人,在兆君企业工作的2人,此外还有在万世宝、宇航人等企业工作的。月工资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居多,从事清洁工和打零工的居民月工资最少,每月500元左右,此外有进入管理层的居民月工资为20xx元左右。这反映了园区高校、企业自身成为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工业园区+高等院校”的发展模式为当地居民的就业提供了帮助。高校、企业被吸引来此建设是因为园区的政策相对开放:建厂用地不花钱;前三年减免部分税费;对入园企业所需的水、电、汽、暖等按企业需求供给;免收配套增容费用;基础设施较完善。

③靠做生意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占15%。经营第三产业的主要项目是:通信服务、餐饮服务、日用百货、农机五金、服装洗化等,年收入均为万元以上。

④出租房屋户为17%。每间出租的房屋平均收入600—1000元不等。租房的主要人员的比例为是:蒙牛员工50%;其他企业员工23%;师大学生22%;镇上的商人5%。

由③④两项可以看出高校、企业带动当地形成市场,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员工。②③④也是园区建设带来有利影响的表现,其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因素:即99年后入住园区的企业和高校自身成为当地的市场;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商品服务市场的繁荣。

⑤饲养奶牛户为7%。这一部分居民园区建设初的几年收益是十分明显的,蒙牛乳业的迅速崛起对他们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为奶户提供贷款,蒙牛企业也对奶户有优惠措施。但是近年粮食饲料涨价(饲料多为自己家种的玉米和购买的饲料),养牛成本提高,但牛奶的收购价格涨幅很小,所以养奶牛的收益已经不可观了,许多牛户都托人代养。市场的变动对居民的生活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这有可能也是居民填写园区开发对自己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养奶牛本身也是企业带动周围形成市场的印证,曾经使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①和⑤分别说明了两个因素:土地和牛——经济发展的资源区位优势。

⑥以其他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占5%。

以上我们探究出了一个有利影响的产生因素:市场。对园区经济发展的市场因素进行分析就不能忽略了“园区小市场与外界大市场”的关系,这就又涉及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因素:交通。

209国道穿过盛乐经济园区,一端是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另一端是和林格尔县。毗邻209国道的三铺、四铺村要比周围的村镇经济发展迅速,这本身就说明了交通的发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想富,先修路”的成功经验在这里也是适用的。有一项调查说明了市场和交通两方面的问题:居民一般会选择在在盛乐镇购物的占42%;在和林购物的占39%;在呼和浩特购物的占19%。园区对于周边的辐射和吸引作用,也可以表现出来。

既然谈到与外界的联系,就不能回避区位经济发展的又一因素:信息和观念。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该地居民手机的占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认为从报刊、广播和电视获取信息的是76%;交谈聊天是22%;网络是6%;公告和通知占5%;其他是1%。广播电视还是当地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信息环境的开放程度可以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对去年花消最大去向的调查显示:用于日常支出的为49%;用于教育的为28%;用于“人情”礼节的为8%;购买大件商品的为0%,用于其他的为15%。农村居民认为经济支出中花消最大方面是用于教育的占28%,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于教育花费,小学500—20xx元不等,初高中1000—8000元不等;大学则在万元以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到市区读书,反映了镇上小学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许多居民反映希望提高镇上的教师素质,改善教学环境,设立初中等意见都是观念进步的表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识字的居民思想更为开通。

区位经济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质量则是与教育程度息息相关的,并且决定了当地潜在的经济增长力。重视教育就是重视发展的根本。思想观念的变化还有一个表现是对于基层民主的了解和参与,对于园区建设的关注。对于农村的低保制度:很清楚的有3%;知道一些的有27%;听说过但不清楚的是28%;不知道的占40%。对盛乐园区的建设项目都是不知道。对村委会的选举很多人都不关注。有13%和6%的居民认为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策落实亟待解决和完善。

劳动力的质量除了教育之外,还有文化生活方面的素质。对于平时参加的休闲娱乐活动:选择看电视的占67%;串门聊天的20%;阅读报刊杂志的19%;打牌、打台球和上网的13%;逛街的6%;不参加的占13%。这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侧面反映,而我们了解到村上没有集体的文化生活活动。

在对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还涉及了住房状况、水电状况、医疗条件、交通状况、教育状况、购物环境、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问题。居民对各项中表示满意的是:住房状况有39.5%,水电状况有52.3%,医疗条件有48%,交通状况有47%,教育状况有42%,社会治安有30%,社会风气有32%;表示很不满意的是环境卫生,比例为43%。随意堆放的垃圾和无专人管理垃圾,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给健康带来威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对于如果有一笔闲钱的处置,36%的人会用于做生意;28%的居民表示会买房;8%的人会买车; 7%的人会存入银行;6%的人选择入股到企业; 19%的人还有其他用途。这项数据表明居民们更希望把闲置的钱用于做生意,希望收入还有增长,对新住房的需求,表明还有潜在的市场等待开发。

我们耐心的询问了居民们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对园区建设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有些居民提倡大家讲究社会公德;有些居民认为本地居民对外地居民有歧视,希望人人平等;有些居民反映厕所简陋且数量少;有些居民土地被征用的补偿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有些居民拆迁的费用还没有落实,希望公平处理拆房补偿;有些居民希望镇上建设一所全日制中学;有些居民希望村委会选举透明化,不要“暗箱操作”,“内定”干部;有些居民不放心镇上的医疗卫生所,更不放心孩子们的看病就医;有些开店的居民抱怨停电不能及时通知,造成经济损失……

群众们在反映各自的问题,其实也暴露了园区的发展仍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重点,它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希望盛乐经济园区在今后的发展中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切实把惠农富农、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我们也希望盛乐经济园区可以持续发展,实现大家共同的良好愿望——建造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为自治区60年大庆再增添一抹亮色。

经济调查报告 篇四

响应学校本假期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求,利用本假期时间,采用上网查询、走访地方领导、询问当地百姓等方法对所在龙居镇经济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龙居镇经济发展状况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着。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招商力量,分解招商任务,全力组织好现代农业、纺织、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项目招商,目前已完成投产项目5个,分别是润丰棉业2万锭赛落纺、瑞华工贸400型打包机棉花加工、鲁英化工轻烃石脑油分离、海振伟业棉花加工及海滨工贸棉加工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在建项目3个,分别是海辰伟业150低温棉蛋白项目、晨曦商贸渣油沥青项目、阳光园林花卉苗木项目。正在进行重交沥青、化工物流、光伏太阳能、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的洽谈。

二、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特色农业规模小,品牌农业建设与先进地区比差距较大,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增效不大,农民收入增势不快,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和优化。

在此,期待龙居经济日益繁荣,家乡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将来家乡建设的大军中必定会有我的身影!

经济调研报告 篇五

西部如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描绘西部最美的图画,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 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以现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东西部之比为7.08∶7.52。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占国土面积13.5%的东部地区占65%以上,而国土面积占全国56%的西部仅占13%左右。2.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以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却以手工劳动、半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东部,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十分明显;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所有制结构看,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尚未很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点的作用。3.文化教育科技事业落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每千人中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数,东部北京为125人,江苏273人,广东168人,西部四川为237人,贵州为323人,云南为339人,宁夏西海固地区高达435人。正由于此,西部地区长期陷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难以集聚科技人才,难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4.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大面积毁林(草)和滥砍滥伐,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和自然灾害频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宁夏、内蒙古的荒漠化、沙尘暴,西南山区的泥石流与山体坍塌便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同时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公路、铁路干线不成体系,通车里程十分有限,通讯、邮政设施缺乏,供水供电设施不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改变过去西部地区粗放、低效发展传统模式、经济振兴崛起的有力支撑。因为西部地区,无论是整体推进,还是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对外开放,最终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特色经济。

西部省区虽然资源优势有所发挥,并开始形成了某些支柱产业,但远未发展为较强竞争力、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区域特色经济,完全可以说,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在于未能实现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与较好地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尽快转换为经济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有利于防止和解决重复建设,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形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三、发展西部特色经济的思路

1、基本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立足现有经济基础,发挥潜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名特优新产品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带动地区经济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2、寻找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口

(1)立足产业先行优势,通过优势延伸强化特色,从全国的经济形势看,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失衡,能源材料生产严重滞后,西部地区开发应沿着重化工方向推进,更多地向能源材料及其制品业倾斜。应该说,西部众多能源、原材料产品稍加综合就可发展成为特新材料产品,不少特新材料再略加工就可成为高附加值的元器件制成品和最终消费品,这种产业综合和优势延伸几乎是无止境的,大有文章可做,这既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衔接,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和已有重化工资产存量的作用。

(2)从西部产业的区位优势看,西部45个产业中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有23个,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有7个,其中属于重化工的黑色金属资源采选、有色金属资源采选、采盐、木材采运、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5个,占70%,总体上看,西部重化工产业的区位优势大于其它产业。

(3)从市场需求看,能源原材料产品国内市场广阔,供不应求的趋势长期存在,在全国每年花500-600亿元大量进口工业原材料情况下,西部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也是西部地区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4)选择知识含量合理的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不会产生就业压力。甚至会增加就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棉花种植业,运用高新生物技术,生产出带颜色的棉花,使该产品知识含量提高了,同时因种植复杂程度提高,扩大了就业。

(5)立足潜在资源优势,通过优势挖掘培植特色,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升级,不少被原有优势掩盖的潜在优势不断突现出来,成为新型特色经济的现实基础。

综上述原则,西部有望利用既有的相对优势,就下述系列产业群培植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国内外大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1)农畜产品特别是西部特有农畜瓜果山货土特产和中药材的加工与深加工工业。

(2)依托煤炭、

石油、天然气、水能多种能源俱备,形成强大的能源工业和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等。

(3)依托矿藏资源和丰裕能源,在一系列有色金属(铝、铜、铅、锌、钒、锶、锂、镁、钠轻金属)、稀土金属材料工业,新型合金与功能材料工业,超微细碳化硅、氮化硼、氮化硅等金属材料工业上,构建竞争优势。

(4)磷肥、钾肥、磷酸盐类和钾盐工业。

(5)依托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特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型医药工业的某些领域上抢占制高点。

(6)西部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业。

(7)为高技术下局部战争服务的国际装备工业。

3、开发时序:由点到轴到网

区域开发首先要由“点”开始,即在某一特定范围的区域开发之初,必须建立若干区位、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优越的“点”作为区域开发的依托和基地,这类“点”就形成了城镇。“点”与“点”之间必然发生人流、物流等经济社会联系,联系的途径就是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就成为区域开发的“轴线”随着区域开发的逐步深入,现有的“点”“轴”均得以扩大和发展,并沿“轴”产生新的“点”。新老“点”之间又形成新的轴线,从而整个区域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点轴网络,并有效推动整个区域开发不断深入与发展。

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的对策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对西部实行政策倾斜,带动西部特色经济发展

(1)建议中央成立西部开发机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大开发法》、使中央实施的优惠政策有法可依。

(2)加大资金投入到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和旅游为主的西部优势产业并相应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扶持特色经济初期的扶持效应。

(4)灵活运用宏观金融政策,为西部特色经济提供有力的资金支付。一是采取倾斜政策,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适当增加区域性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二是在西安、成都设立西部开发银行以及其他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三是设立西部开发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农业开发基金、旅游业发展基金;四是中央政策放宽外资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经济范围,并在期货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办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5)出台《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给予法律保护,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6)采取优惠的区位开发政策,如赋予省会城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议设立一定数目的开发试验区和资源综合开发区,在城市建制审批、城市户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

(7)赋予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更大的自主权,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

3、西部各省区制定优惠政策,并且用足用好,为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发挥作用

(1)非公有制企业方面的平等与优惠政策;

(2)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3)教育科技方面的优惠政策;

(4)吸引外来人才与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5)企业家选拔、激励、淘汰方面的优惠政策。

经济调研报告 篇六

(一)发轫于群众自主生产。**村位于**、**、西三十铺三镇交汇地带,历史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作物种植以春红芋、一麦一红芋为主,是传统的红芋种植专业村。上世纪50、60年代,在农民口粮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中午剌、晚上剌、一顿不剌红芋茶”,红芋曾为**村群众免受饥饿做出过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粮食问题解决了,但仅抱着大红芋增收越来越困难。粉丝加工虽然有,但仅是一家一户少量加工,除自家食用外,换点零用钱。红芋全身都是宝,可加工成淀粉、粉丝,粉渣也可作为动物饲料和化工原料。于是村里一些善于动脑筋、思想比较超前的能人,开始到山东、河南学习“三粉”加工技术,利用秋冬季农闲收购其他农户的淀粉,形成了专门从事“三粉”加工的小作坊,并率先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

(二)发展于产业集聚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的富民政策更加宽松,一部分长期从事“三粉”加工、销售的能人,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知外界的信息,已不满足于一年挣几千元、上万元的收入。主动学习加工技术,购置较为先进的加工机械,开始较大规模的加工生产,淀粉纯度、粉丝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催生了一部分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村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作坊200个,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50多人,部分经纪人还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设置了直销摊位和网点。这一阶段,**村人彻底摆脱了以卖初加工淀粉原料和一家一户自产自销为主的历史,“三彭”等品牌粉丝开始在县内外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和较受客户欢迎的**土特产。与此同时,该村有近五分之一的农户从事“三粉”加工、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

(三)壮大于规模企业起跳。进入本世纪初,**村“三粉”加工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部分经营户发现他们的粉丝虽好,但进不了超市,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小作坊、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卫生不达标、外观不好看,且“三粉”加工形成的水污染、烟尘污染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必须注重产业升级,走高标准、高质量、规模产业经营之路。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多次到外地学习粉丝加工经验,成立了**村“三粉”加工协会,制定章程,对小作坊、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合并,纳入协会统一管理。按照卫生、质监、食品安全生产的要求,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流程,使“三粉”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目前,该村原有的近200家小作坊、小企业已整合为45家,年均产值在100万元、利税20万元以上,其规模龙头企业——三彭粉丝有限公司已进入县级规模企业行列。**村“三粉”加工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市场上倍受青睐,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销售,部分品牌已进入大城市的超市。

(四)得益于“三粉”立村增收致富。由于**村“三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了希望,2006年以来,已有20多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实施“凤还巢”工程。村民徐汉平投资800多万元,创办了**光辉灯饰品有限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和进入大型宾馆、饭店、会展中心,年产值100多万元,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近百人;余明军从上海回乡引进的种猪厂,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目前的**村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建成投产。2008年**村村民人增纯收入达7217元,成立全县名副其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村。据不完全统计,全村790户几乎家家拥有摩托车、农用车近百辆,私家轿车和运输汽车30余辆,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公交车通过颍红公路开到村口,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三粉”产业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经济调研报告 篇七

**村“三粉”生产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整体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目前,全村仍有“三粉”加工企业45家,虽较原来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生产有较大改进,但生产分散,产品质量控制不易把握,整合空间仍然较大。淀粉、粉渣仍以卖原料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生产工艺落后,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目前,45家加工企业中,仅有一家为县规模企业,生产条件尚可,其他加工企业工具简陋,需尽快改进工艺流程和卫生条件。

(三)品牌意识不强。好的产品需要好品牌才能打得响,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资金瓶颈制约因素较多。由于生产企业较多,融资困难,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五)环境污染问题亟需解决。“三粉”加工形成的废水、污水乱排乱放,严重污染环境,影响群众身心健康。

经济调研报告 篇八

XX年是“”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但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突出财源抓项目,围绕民生促发展”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实施“转方式、保增长,攻两翼、推两型,抓财源、强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原则,全市经济呈现较好发展态势。

经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0.1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7.53亿元,同比增长3.3%,二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同比增长20.7%,三产业增加值14.79亿元,同比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21:40.9:38.1调整为18.8:44.4:36.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60.4%、31.2%,。

一、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一)发展速度加快。

1、农业生产增长平稳。一季度,实现农业增加值7.53亿元,同比增长3.3%。春耕生产正常开展,备耕物资准备充足。调查显示,全市农资货源充足,共入库早稻杂交种子25万公斤,常规稻种子3万公斤,晚稻杂交种子30万公斤;农户化肥入户率81.5%,农膜和抛秧盘入户率90%。畜牧业保持平稳发展。一季度,全市出栏肉猪53.59万头,同比增长5.8%;期末肉猪存栏88.63万头,与去年持平;能繁母猪8.19万头,同比增长3.7%。

2、工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0.52亿元,同比增长41.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4.77亿元,同比增长27.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6%,比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9亿元,同比增长45.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2.43亿元,同比增长32.5%。

工业园区发展强劲。一季度,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27亿元,同比增长72.6%,入园企业达到62家,投产47家,新签约企业3家,上交工业税金1504万元。

大厂矿来势看好。一季度,五大厂矿完成产值7.49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氟化学公司,增速达到105%,其次是韶峰南方公司,增长51%。

3、消费市场旺盛。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亿元,同比增长13.9%。按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5亿元,同比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4亿元,同比增长25.3%。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87亿元,同比增长18.3%;零售业零售额9.34亿元,同比增长12.6%;餐饮业零售额1.22亿元,同比增长17.1%。

外贸出口升温。一季度,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92万美元,同比增长64.8%,其中出口创汇1933万美元,同比增长55.9%。怀琪集团出口414万美元,同比增长288.7%,氟化学公司出口1019.7万美元,同比增长75.6%,化工冶金公司出口104万美元,同比增长203.2%。金子箱包出口额为159.8万美元,同比下降25.8%。

(二)发展质量提高。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53.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6亿元,同比增长65.5%。税收收入中,营业税增长37.2%,企业所得税增长81.1%,资源税增长198%,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长66.4%,土地增值税增长57.9%。总收入中,国税征收0.48亿元,同比增长23%,地税征收0.83亿元,同比增长32.8%,财政征收1.26亿元,同比增长90.9%。

2、金融市场运行平稳。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7.94亿元,比年初增加15.84亿元,增长13%。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储蓄存款利率上调和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储蓄存款大幅上涨。

全市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春耕生产的投放力度和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贷款总量增加。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4.36亿元,比年初增加8.73亿元,增长15.7%,同比多增4.09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本季末人民币存贷比例为46.7%,比去年同期高出3.9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9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其他劳动收入增长176.1%,经营性收入增长37.4%,财产性收入增长14.1%,转移性收入1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03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37.7%,转移性收入增长56.6%。

4、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5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5.16亿元,同比增长3.6%。城镇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2.27亿元,同比下降15.3%,房地产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76.3%。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逐渐成为主体。一季度,非国有经济投资3.76亿元,同比增长38.2%。从产业结构看,资金主要投向三产业。三产业完成投资2.75亿元,同比增长35.5%。从投资结构看,民生工程完成投资0.36亿元,同比增长99.9%。

二、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农资价格上涨,抛荒情况仍然存在。种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杂交种子32-38元/公斤,同比上涨2-4元/公斤,常规稻种子6-8元/公斤,同比上涨1-3元/公斤;尿素价格为2150元/吨,同比上涨13.2%,复合肥价格为2700元/吨,同比上涨12.5%,农药价格略有上涨。抛荒情况仍然存在,据调查,各乡镇办仍不同程度存在抛荒问题。

(二)工业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盈利空间缩小。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同时上涨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小,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一季度,五大厂矿亏损2125万元,同比增亏1064万元。其中五矿湖铁由于优惠电价取消,电价比上年提高0.18元/kwh,预计全年增加成本1.2亿元,煤价比上年同期上涨120元/吨,而主要铁合金价格仅上涨200元/吨左右,一季度五矿湖铁亏损1209万元,同比增亏1241万元。久大湘碱一季度其产值同比增长27.5%,其产品价格也比上年略有上升,纯碱一季度平均价格为1500元/吨,比上年提高200元/吨,但其利润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季度只盈利39万元,同比减少75万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进度不快,重点工程项目开工不足。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完成投资5.75亿元,不足全年目标任务的10%,已开工项目中,投资额也较小。82个重点项目中,开工35个,完成投资2.5亿元,仅占全年目标的5%,今年新增新建重点项目42个,现开工仅10个。

三、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措施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一是要加大对市人民政府2号文件的宣传和抓落实的力度,实施好“四大工程”、落实好“五项制度”,确保早稻播种面积增加1.5万亩任务的完成,把早稻抛荒面积降到最低程度。二是要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狠抓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初加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抑制涉农物资的物价水平,解决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各种问题,防止农民增产不增收。四是要切实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有效缓减物价上涨压力,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一是要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加强对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二是建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价格上涨补贴,减轻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力求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价格上涨水平。

(三)加大重点项目的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一是加大融资力度,对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支持,引导非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资重点项目,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包装一批项目,争取国家、省的资金支持。二是有效推进重点项目按计划工期实施建设,保证新开工项目早开工、续建项目按工期推进、竣工项目按期完成。

(四)突出财源抓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紧对处于产业链高端、带动就业好和税收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项目落地。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引资、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传统工业的转型和产品升级。我市传统工业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主,受能源和环境制约的问题日益突出。要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技改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升级;通过节能降耗,推动企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升级;通过树立品牌意识,推动企业向科技型升级。

经济调研报告 篇九

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15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5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15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15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

经济调研报告 篇十

(一)完善竞争机制。**村作为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出企业生产区,建立企业准入制度,只有在企业规模、产值、质量达到卫生、质监、食品安全生产规定的前提下才准进入,通过优胜劣汰,力争把现有的45家加工企业整合成10家左右的县级规模龙头企业。

(二)强化品牌意识。品牌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就是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下,要下功夫培养,申报自主品牌,通过宣传推介品牌,提高知名度,力争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大中城市超市。

(三)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增加企业投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

(四)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三粉”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的桥梁纽带和辅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搭建信息平台,加强行业内部自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

(五)治理环境污染。通过改进“三粉”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减少污水排放,在规划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发展农村沼气,开展高温堆肥,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环境美化。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园区经济调查报告【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园区经济调查报告【新版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176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园区经济调查报告【新版多篇】.doc》
园区经济调查报告【新版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