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的新高地--智能制造范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信息化的先进成果和理念融合到工业化中,充分发挥其“提质增效”这一倍增器的作用,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战场,未来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经济新常态,产业新动能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两化融合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引擎”,这是对两化融合重要性的定论。但是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更是日新月异,因此跟几年前相比,两化融合的环境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发展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革。
首先,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两化融合发展迎来新空间。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为代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以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再放眼国内, 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需求迫切,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出口放缓等挑战,“十三五”时期亟须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于此同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重要力量,给两化融合发展带来新支撑。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工业云、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等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
可见,我国两化融合工作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提早布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融合路径,把握发展方向,实现重点突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即使其他行业有巨大的发展,对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来讲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业已成为我国两化融合工作的最主要抓手和突破口。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所指出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这也是所说的制高点问题。还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或者说主攻方向,那就是智能制造。在之前两化融合的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将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可以有效带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服务化发展,并促进产品和技术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制造业内部结构等四个方面的优化升级,能够逐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持续平稳发展,是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并有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后台支撑、前段裂变
2017年以来,公司组织梳理一批以提升劳动效率、改善作业环境、提升岗位安全本质化为目标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项目。通过树立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以机械化换人为手段,以提升劳动效率、提升安全本质化水平为目标,以产线、机组智能制造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抓手,着力提升公司智能化制造水平,助力公司转型升级。
具体推进的领域包括应用图像识别、远程监控、光机电一体等技术,开展原料场取料机、皮带机、焦炉四大车、高炉炉前作业自动化、炼钢保护渣加渣自动化、少人化、无人化应用;在诸如取样测温、自动标号、自动贴标、包装等场所,探索机器人替换危险、重负荷重复性劳动岗位。应用可视化交互技术,准确识别设备状态,形成从单台设备到产线群的设备状态综合监测诊断能力,实现设备故障预警和预测维修,减少设备故障损失。基于预测控制、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等技术,在关键工艺参数在线连续检测基础上,建立综合模型,采用自适应智能控制机制,实现设备状态和制造过程在作业计划层面的联动,实现制造过程关键变量的过程智能控制等。
智能制造更多的是在管理和生产环节通过企业信息系统与运营系统的融合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从而打破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是企业的内部行为,侧重后端支撑。但是,要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大目标,仅仅依靠“后端”的智能制造肯定不够的。企业在“前端”面对消费者和市场竞争时,还需要辅以新的理念和新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在提倡推广智能制造的同时大力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也就是互联网+制造。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效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成长,从而形成叠加效应和聚合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助推“中国制造2025”。
未来在这一块,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需要工作要做。新的形势,新的需求,新的挑战,两化融合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协同推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制造”,后端和前端同时发力,才可以更快更有效更健康地重塑竞争新优势。只有不忘初心、驰而不息,公司才能真正做到依托区域优势,推进转型升级,聚焦中高端棒线材,普转优,优转特,成为华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产品及服务供应商,成为高端棒线材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