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关于县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职中)。该校隶属于教育局管理,是一所集中等学历教育、成人本专科函授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82.2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0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88人,其中在职141人,专任教师115 人。2014年春季学期有3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835 人。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16个专业,累计为社会输送20140余名各类技能人才。2014年以来,先后被省相关单位确定或评为“512工程合格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州广播电视大学咸丰分校,学校可进行专科和本科函授教育。
(二)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该校隶属于农业局管理,现有1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675人。现有教职工34人。农广校还没有自己的教学场所,暂租借县委党校教学。开设有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软件应用、电子应用、平面设计、电子商务、文秘等专业。2014年与巴东农广校联合办学,2014年学校与北大青鸟集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联办实习基地。2014年届毕业生已分别安置到珠海伟大集团和苏州成方电子有限公司就业。2014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培训咸丰工作站”、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品牌基地、县退耕还林农村技能培训学校、县库区移民培训学校。学校设立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三)民族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工学校)。该校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于2014年3月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新成立的民办全日制中等民族技工学校,学校占地20余亩,总建筑面积12014余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实习区、运动区相对独立,教学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实习指导老师4人。在籍学生429人。开设有电气自动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现代物流等12个专业。教学用计算机达200余台,模具、数控设备和场地价值达80万元,汽车维修设备、机电、电器、电焊、氩弧焊、车、钻等设备齐全。学校已与富士康、比亚迪等多家“世界五百强”集团签订了《校企业合作人才培训协议书》,实行“订单式”办学。经县政府批准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扶贫开发办确定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
二、主要成绩
(一)领导重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谋划。一方面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职中现场办公,解决征地和扩校问题,对职中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意见;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民办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在筹建过程中,县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解决建校过程中的征地和建设问题。 2014年4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发〔2014〕16号文件,鄂政发〔2014〕37号文件要求,城市“三税”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近三年来,职中多渠道争取投入4462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三所职业学校都落实了贫困生国家资助政策,仅职中就发放各项资助金800多万元。这些政策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整合资源,职教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县政府将原二中、职业高中、农机学校整合为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将县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合并到职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完善了职教职能。2014年秋,县编委发文认定县内13所初中学校为该校分校。 2014年春季,全县职业教育共开设52个教学班、30个专业,在籍学生达到3939人。几年来,全县各类职校共为社会输送各类技能人才51500余人。
(三)创新机制,职教办学形式多样。一是走政府、部门、民办职业教育之路。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原则,按照“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独资或以股份形式合资办学;二是走校企联办劳动就业市场对接之路。充分发挥职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后,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备,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留厂就业。托宽了就业渠道,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实行“订单式教学”;三是走强校联办之路。县职中与恩施州职校、农广校与巴东农广校联合办校,实现了强校联合,资源共享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工学结合、带薪实习”的路子,为我县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农广校丁寨籍学生郭萍带薪实习5个月,获打工收入 13200多元,扣除学费后,给家长退款达5000多元。带薪实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减轻了贫困家庭负担,很受学生家长欢迎。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突出。从社会层面看,“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认为职校招录的学生都是 “淘汰生”,用升学率评判职校,用能否考上大学来衡量学生,忽视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执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从学校层面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情况较为突出,专业教师难招聘,实训操作无设备,学生厌学,老师烦教,忽视了职业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特性;从家长层面看,“重学历,轻技能”现象相当普遍,认为读职校低人一等,读高校让人高看,职校毕业生是打工仔,高校毕业当干部,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读大学,其结果大学没考上,职校不愿读,没有任何技能就去打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才之路。
(二)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奇缺。我县职校专职教师大多数是由基础文化课教学和普高转行而来,有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或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从普高转行的老师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学模式,实习指导老师高校分不来,社会聘请实训指导老师又没有教师资格证,职校仍延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技能,毕业生仍是普通的打工仔。因此,职校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的奇缺,严重地影响了技能教学质量、职校生源、实用型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特色不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缺品牌。全县3所职校,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雷同,所设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教学成本低,不需任何实训设备的专业,有实训设备的只有计算机专业。因此,学校没特色,专业缺品牌,学生无专长,毕业生就业只能当普工,不能当技工,更谈不上当技师。如教学成本相对较高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量大,劳动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强,毕业生每月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但因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实训设备而没有开设,或开设得不完全。一个机电专业的车、刨、钻、镗、铣、钳、电焊、氩孤焊等工种的毕业生,只要精通上述1-2门专业技能,就可享用终身。
(四)招生不规范,有偿招生愈演愈烈。中职招生管理不够规范,招生计划、学籍档案管理规定执行不严。一是有偿招生现象突出。我县每年有初中毕业生约4700人,除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招收2800人外,大部分被招生贩子以每生2014元-800元不等的价位招收到外地就读,导致当地部分职校“吃不饱”。如技工学校今年秋季应招600人,实招200余人,缺口400人;二是招生秩序混乱。由于中职、中技招生实行自愿进校,导致招生贩子有可乘之机,“自愿”逐步演变成无序竞争,招生工作越来越困难;三是冒牌招生现象突出。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短训班,打着职校招生的幌子,走村窜户虚假承诺招生,学生在不明真假的情况下报名入学,上当受骗。甚至的有乡村干部也帮了冒牌招生的倒忙。
(五)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前几年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欠帐太多,职中负债近800万元,部门办、民办的职业教育政府基本上没有投入,办学条件较差。目前,办学条件除民族技工学校比较好以外,职中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县农广校无办学场所,租借在县委党校,教学、实验、生活场所十分拥挤,必需另选校址,才能达到办学条件。技工学校除计算机教学设备外,有车床和钻床供学生实训,职中除计算机外,实习车床、钻床都是老式淘汰设备,驾培专业虽有场地,但只有5台大车4台小车,必须改造升级为二类驾校才能达标。3所职校存在不足的共性(除计算机专业外)都是实训设备不足。其它无实训设备的专业只能进行理论教育,在没有实训设备和没有投入的前提下,要办好职业学校是不可能的。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领导,规范投入与管理。一是要继续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督促相关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职责,继续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一谋划,把职业教育放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位置去实施;二是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年人均30元提高到人50元”。把这些经费集中起来,用于职中的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实验楼的建设,用于3所职业学校的教学仪器、实训设备添制;三是要加强管理,建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资金保障、设备购置、师资配备与培训、日常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不断提升我县职业教育水平;四是要进一步规范职校招生行为,继续将中职招生计划下达到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保证各职校生源。对有偿招生,买卖生源等现象,相关部门要联合调查取证,对违反招生规定的学校及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二)正确引导,转变观念。职业教育是我国执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的重要制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帮助学生树立“一技在手、就业无忧,身有特长、成就有望”新的成才理念和“以特长成就人生,以技术服务社会”新的价值观念。因此,要着力解决社会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正确引导家长把学习基础理论差,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送到职校进行职业教育,发挥其所长。各职校要因人施教,真正做到“以课堂知识传授为辅,技能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过硬的技能本领,有理论基础知识,深受社会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努力把理论上的差异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的特长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提高职校办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人才。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逐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进修制度。每年要组织培训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选拔县级骨干教师。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工作。建立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完善职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职校教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评审应将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实习实训指导能力作为主要依据。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人员到职校任专业或兼职教师,要采取聘请兼职、特邀、客座、顾问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教师的比例。职校不仅要面向社会招聘人才,也要内部培养专业教师,把那些有理论功底、有操作能力、热爱教师职业的学生留校任教,多途径多渠道地解决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促进我县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四)突出职校特色,创办品牌专业。突出职校特色,创品牌专业,要有精品专业为支撑,精英教师领衔任教,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完备的实训设备和基地,畅通的就业渠道为基础,这是各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重要的前置条件。因此,全县各职校都要根据自身优势,研究制定建特色职校,创品牌专业的规划和措施。把教学成本相对偏高、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专业作为首选专业课程设置。如职校传统的基础课程车、刨、镗、铣、钳、焊和现代科技电子专业等,作为创品牌专业的主攻课程,使职校形成传统基础专业与现代科技专业相结合的发展潜质。上述这些专业课程都是工业制造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各职校要在“特色“和“品牌”方面狠下功夫,树立特色立校,品牌兴校的思想,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备仪器配备、品牌专业课程设置融入建特色职校理念之中,努力培植鲜明的职校特色,把我县的职校建设成为高级技工、高级技师的摇篮!
第二篇:关于全市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全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1万人;归属教育部门管理28家,普通中专7所,成人中专1所,职教中心5所,职业高中15所。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班)105个。专业设置遍布一、二、三大产业的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龙头,民办学校为补充,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全市职业教育已有2.7万名毕业生进入社会各个工作岗位,为铁岭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定发展政策。下发了《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铁岭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了加快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整合了职教资源。按照省政府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从2014年起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014年的38所调整为33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2014年的116人提高到了642人,增长了455.2%。
面对新的办学格局,市教育局及时采取了分层推进、打造名校,提升中职办学水平的措施。2014年,信息工程学校,卫生学校、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已通过了国家级重点校的评估。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昌图县、铁岭县、开原市、西丰县四所职教中心已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到今年年底全市5所职教中心都将进入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的行列(全省共33所)。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产力。我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坚持改革、创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中、初级实用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采取"订单式教育"、"定向培养"、"2+1+1"、"3+2"、"3+x"等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空间。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使我市职业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了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高考升学与推荐就业,订单教育与定向培养的多层次办学模式,使职业学校学生基本实现了 "升学有望,就业有路"的办学新格局。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已接受了中央新闻媒体"职业教育采访团"采访,重点采访了我市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铁岭外事服务学校及部分职教中心,对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各大新闻媒体将在近期做相关报道。
总结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市委、市政府从铁岭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加大了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力度,着力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一是制定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意见"、《铁岭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讨论稿),《关于贯彻省职教会议精神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市委、市政府在研究铁岭市经济发展战略时也多次明确提出: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和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各县(市)区政府也都下发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制定了加快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措施,从而使全市的职业教育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强化对职业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主管委、办、局一把手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到三次会议,研究情况、制定政策,规划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市人大、政协每年分别(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组织委员视察职业教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亲临职业学校,对学校的发展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对于职业教育都给予优先办理、优先照顾,提供优惠政策,为职教的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全面整合职教资源。根据省政府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意见,我市从2014年起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优质的职教资源得以整合。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014年的38所调整为33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2014年的116人提高到642人,增长了42%。四是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各级政府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支持个人和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目前我市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校生3895名,教学质量较高,就业前景好。
(二)改革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几年来,我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中、初级实用型人才取得了新的成就。一是创办示范专业。从今年起,我们积极开展示范专业创办活动,市信息工程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专业;市卫生学校的护理专业;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均已通过了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评估组的考核验收。2014年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和铁岭外事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也都将通过省级示范专业评估。我们还将开展市级骨干专业评估工作。二是调整专业设置。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市经济发展实现"三个新突破"和实施"五大战略"的目标,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量小、办学质量差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基本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 "一产业"专业相对薄弱,"二产业"专业寥寥无几,"三产业"专业相对过多的状况。并要求职教中心必须办好2——3个为农服务的专业;普通中专与技工学校要对接产业需求开设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紧密联系的紧缺人才专业;职业高中办好高水平高技能服务人才专业。四是改革课程结构。各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初步建立了专业理论与技术水平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应用型理论授课,在加强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就业率由2014年的70%上升至2014年91.7 %;高职升学由2014年267人上升到2014年716人,形成了良性循环。五是加强师资培训。针对现有1803名中等职教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技能不强的现状,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先后开展了学历达标、专任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班、选拔青年教师到高校对口进修、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习等工作,进一步拓宽了中职校教师录用的绿色通道,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初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素质高、技能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达到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30%。六是加强就业指导。招生与就业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两大主题,职业教育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我们加大了就业工作指导力度。2014年成立了铁岭市职业教育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全市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成功地举办了首届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共有150家企业为学生提供了2100个就业岗位。当场有1150名学生与用工单位签订意向性协议,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与用工单位之间搭建起桥梁,深受学生欢迎。各学校坚持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普遍加大了就业指导力度,成立了负责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采取走出去,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请进来,把用工洽谈会开在校园等方式,畅通用人信息,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方便。市信息工程学校、铁岭县职教中心等先后与市内各大幼儿园(所)、四海制衣有限公司、北京凯迪斯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大连旅顺军利汽车维修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起稳固的就业基地;铁岭农职院、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铁岭卫生学校以及涉外旅游学校、人才学校、外事服务学校等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就业网络,使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逐年攀升。
虽然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当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观念相对滞后,全民办职业教育的大教育观尚未形成。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仍把上高中、考大学看作正统教育,有的学生甚至只考200多分也高价去普高"博一下"。特别是近年来高中、大学扩招,增加了普高的吸引力,学生、家长还误解为上职高低人一等,客观上造成了职高招生难、管理难、办学难的局面。
(二)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全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多头管理、统筹乏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问题。特别是由于铁岭经济发展不快,各县(市)区财政困难、对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县(市)不仅20%的教育附加费不能按时到位,而且还把学校正常的收费沉淀25%,这就使本来收费很低的职业学校经费更加困难。目前全市除农职院、农机校、卫校、信息工程学校、昌图、西丰县职教中心等少数几家重点学校教学设施较完备,尚能满足教学需求以外,其余绝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设施陈旧,硬件不达标,软件不配套,实习基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我市在高中阶段的招生中,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文化课的总成绩往往只是普通高中的1/2至2 /3,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到职高就读的学生,大多是考不上高中又无钱自费的困难生。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一是职高教师待遇低,其工资仅是普高教师的1/2或1 /3;二是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到铁岭甚少,而且大多数不愿到职业学校任教,全市职校的1803名专任教师中,全日制本科生仅占20%,"双师型"教师仅占30%;三是外聘教师缺乏资金,而且现有教师队伍也不稳定,有能力或有门路的都想办法去普高甚至到初中去任教,有的校长反映,现在的职业教育是"剩人"教"剩人"的局面。
(四)、职业学校规模小,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教育资源分散浪费。对专业设置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小而全的专业设置方法,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专业建设难以形成合力的原因所在。有些专业的设置具有短期行为,无论是否符合办某一专业的条件,只要有学生就办,缺少前瞻性。目前,除了农职院、农机校、信息工程学校、铁岭卫生学校、铁岭工程技术学校和5所等学校有千人以上的规模外,其余职业学校均不成规模,有的只有几个班,规模不大,造成资源的分散浪费。
三、 建议
(一)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第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领导应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实质性的有效措施,要坚持普教职教一起抓,"两头都要硬",解决目前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战略思考和宏观规划。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担当起全市各级各类、各行各业有关教育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任务。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办好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和劳动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新观念。第三,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和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一是要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确保职业教育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市和县(市)区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实行专款专用。积极争取省拨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本着"奖优扶强"的原则,合理安排教育资金向职业教育方面倾斜。二要认真实施《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按省政府的要求,制定好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在积极争取省职教发专项资金的前提下,市和各县(市)区的职教专项资金要保证到位。职业学校的经费要全额用于学校,严禁挤占、挪用、沉淀、平调学校的合法收费收入,不能把职业学校当企业对待。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今后新增职业教师应力求专业对口,切实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制定提高职业教师待遇的政策,以减少优质教师资源流失。逐步建立起职业学校教师绿色通道,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来源,可视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而定,有实际教学能力的大专毕业生和有特殊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等可以到职业学校任教。政府应特许一些虽无学历但就职教某方面有特殊专业技术的人员调入学校或政府出一定较高的资金聘用。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逐步建立起"铁岭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努力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真正使教师成为理论上的讲师,实际操作上的技师。
(四)坚持以政府统筹职业教育为重点,强化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的责任,优化组合教育资源。
政府统筹是关系到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方案。各级政府要切实强化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各领域职教资源的统筹工作,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一要统筹规划好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总体布局。合理确立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数量和比例,使职教和普教均衡协调发展。要打破部门界限、隶属关系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把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把布局调整工作落到实处。二要统筹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针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雷同、办学缺少特色的现状,各级政府要把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统筹结合起来,合理设置专业,使学校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三要统筹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专业类别,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充分挖掘统筹好现有的实习实训资源,避免新的浪费。充分吸纳省教育、劳动部门的资金,2014年在市区内建成一个高标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四要建立健全就业市场准入制度,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市场的准入情况进行检查,对国家有规定和用工公种有标准的工种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不培训不就业的制度。五要重视市体育学校和市艺术学校的发展。市体校和艺术学校是打造铁岭"四张名片"的实用学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予重视和支持。
第三篇:关于县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政协常委会xx年度工作要点和主席会议安排,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于xx年7-8月,深入到县职中、农广校、民族技工学校进行走访座谈,就我县职业教育的现状、设施配置、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生源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职中)。该校隶属于教育局管理,是一所集中等学历教育、成人本专科函授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82.2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0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88人,其中在职141人,专任教师115人。xx年春季学期有3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835人。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16个专业,累计为社会输送xx0余名各类技能人才。xx年以来,先后被省相关单位确定或评为“512工程合格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州广播电视大学咸丰分校,学校可进行专科和本科函授教育。(二)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该校隶属于农业局管理,现有1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675人。现有教职工34人。农广校还没有自己的教学场所,暂租借县委党校教学。开设有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软件应用、电子应用、平面设计、电子商务、文秘等专业。xx年与巴东农广校联合办学,xx年学校与北大青鸟集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联办实习基地。xx年届毕业生已分别安置到珠海伟大集团和苏州成方电子有限公司就业。xx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培训咸丰工作站”、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品牌基地、县退耕还林农村技能培训学校、县库区移民培训学校。学校设立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三)民族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工学校)。该校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于xx年3月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新成立的民办全日制中等民族技工学校,学校占地20余亩,总建筑面积1xx余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实习区、运动区相对独立,教学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实习指导老师4人。在籍学生429人。开设有电气自动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现代物流等12个专业。教学用计算机达200余台,模具、数控设备和场地价值达80万元,汽车维修设备、机电、电器、电焊、氩弧焊、车、钻等设备齐全。学校已与富士康、比亚迪等多家“世界五百强”集团签订了《校企业合作人才培训协议书》,实行“订单式”办学。经县政府批准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扶贫开发办确定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二、主要成绩(一)领导重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谋划。一方面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职中现场办公,解决征地和扩校问题,对职中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意见;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民办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在筹建过程中,县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解决建校过程中的征地和建设问题。xx年4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发〔xx〕16号文件,鄂政发〔xx〕37号文件要求,城市“三税”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近三年来,职中多渠道争取投入4462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三所职业学校都落实了贫困生国家资助政策,仅职中就发放各项资助金800多万元。这些政策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整合资源,职教规模不断扩大。xx年,县政府将原二中、职业高中、农机学校整合为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xx年将县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合并到职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完善了职教职能。xx年秋,县编委发文认定县内13所初中学校为该校分校。xx年春季,全县职业教育共开设52个教学班、30个专业,在籍学生达到3939人。几年来,全县各类职校共为社会输送各类技能人才51500余人。(三)创新机制,职教办学形式多样。一是走政府、部门、民办职业教育之路。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原则,按照“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独资或以股份形式合资办学;二是走校企联办劳动就业市场对接之路。充分发挥职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后,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备,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留厂就业。托宽了就业渠道,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实行“订单式教学”;三是走强校联办之路。县职中与恩施州职校、农广校与巴东农广校联合办校,实现了强校联合,资源共享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工学结合、带薪实习”的路子,为我县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农广校丁寨籍学生郭萍带薪实习5个月,获打工收入13200多元,扣除学费后,给家长退款达5000多元。带薪实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减轻了贫困家庭负担,很受学生家长欢迎。三、存在的问题(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突出。从社会层面看,“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认为职校招录的学生都是“淘汰生”,用升学率评判职校,用能否考上大学来衡量学生,忽视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执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从学校层面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情况较为突出,专业教师难招聘,实训操作无设备,学生厌学,老师烦教,忽视了职业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特性;从家长层面看,“重学历,轻技能”现象相当普遍,认为读职校低人一等,读高校让人高看,职校毕业生是打工仔,高校毕业当干部,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读大学,其结果大学没考上,职校不愿读,没有任何技能就去打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才之路。(二)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奇缺。我县职校专职教师大多数是由基础文化课教学和普高转行而来,有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或“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从普高转行的老师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学模式,实习指导老师高校分不来,社会聘请实训指导老师又没有教师资格证,职校仍延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技能,毕业生仍是普通的打工仔。因此,职校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的奇缺,严重地影响了技能教学质量、职校生源、实用型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三)特色不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缺品牌。全县3所职校,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雷同,所设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教学成本低,不需任何实训设备的专业,有实训设备的只有计算机专业。因此,学校没特色,专业缺品牌,学生无专长,毕业生就业只能当普工,不能当技工,更谈不上当技师。如教学成本相对较高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量大,劳动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强,毕业生每月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但因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实训设备而没有开设,或开设得不完全。一个机电专业的车、刨、钻、镗、铣、钳、电焊、氩孤焊等工种的毕业生,只要精通上述1-2门专业技能,就可享用终身。
(四)招生不规范,有偿招生愈演愈烈。中职招生管理不够规范,招生计划、学籍档案管理规定执行不严。一是有偿招生现象突出。我县每年有初中毕业生约4700人,除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招收2800人外,大部分被招生贩子以每生xx元-800元不等的价位招收到外地就读,导致当地部分职校“吃不饱”。如技工学校今年秋季应招600人,实招200余人,缺口400人;二是招生秩序混乱。由于中职、中技招生实行自愿进校,导致招生贩子有可乘之机,“自愿”逐步演变成无序竞争,招生工作越来越困难;三是冒牌招生现象突出。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短训班,打着职校招生的幌子,走村窜户虚假承诺招生,学生在不明真假的情况下报名入学,上当受骗。甚至的有乡村干部也帮了冒牌招生的倒忙。(五)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前几年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欠帐太多,职中负债近800万元,部门办、民办的职业教育政府基本上没有投入,办学条件较差。目前,办学条件除民族技工学校比较好以外,职中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县农广校无办学场所,租借在县委党校,教学、实验、生活场所十分拥挤,必需另选校址,才能达到办学条件。技工学校除计算机教学设备外,有车床和钻床供学生实训,职中除计算机外,实习车床、钻床都是老式淘汰设备,驾培专业虽有场地,但只有5台大车4台小车,必须改造升级为二类驾校才能达标。3所职校存在不足的共性(除计算机专业外)都是实训设备不足。其它无实训设备的专业只能进行理论教育,在没有实训设备和没有投入的前提下,要办好职业学校是不可能的。四、对策及建议。(一)加强领导,规范投入与管理。一是要继续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督促相关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职责,继续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一谋划,把职业教育放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位置去实施;二是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年人均30元提高到人50元”。把这些经费集中起来,用于职中的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实验楼的建设,用于3所职业学校的教学仪器、实训设备添制;三是要加强管理,建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资金保障、设备购置、师资配备与培训、日常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不断提升我县职业教育水平;四是要进一步规范职校招生行为,继续将中职招生计划下达到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保证各职校生源。对有偿招生,买卖生源等现象,相关部门要联合调查取证,对违反招生规定的学校及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二)正确引导,转变观念。职业教育是我国执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的重要制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帮助学生树立“一技在手、就业无忧,身有特长、成就有望”新的成才理念和“以特长成就人生,以技术服务社会”新的价值观念。因此,要着力解决社会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正确引导家长把学习基础理论差,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送到职校进行职业教育,发挥其所长。各职校要因人施教,真正做到“以课堂知识传授为辅,技能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过硬的技能本领,有理论基础知识,深受社会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努力把理论上的差异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的特长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提高职校办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人才。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逐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进修制度。每年要组织培训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选拔县级骨干教师。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工作。建立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完善职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职校教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评审应将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实习实训指导能力作为主要依据。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人员到职校任专业或兼职教师,要采取聘请兼职、特邀、客座、顾问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教师的比例。职校不仅要面向社会招聘人才,也要内部培养专业教师,把那些有理论功底、有操作能力、热爱教师职业的学生留校任教,多途径多渠道地解决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促进我县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四)突出职校特色,创办品牌专业。突出职校特色,创品牌专业,要有精品专业为支撑,精英教师领衔任教,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完备的实训设备和基地,畅通的就业渠道为基础,这是各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重要的前置条件。因此,全县各职校都要根据自身优势,研究制定建特色职校,创品牌专业的规划和措施。把教学成本相对偏高、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专业作为首选专业课程设置。如职校传统的基础课程车、刨、镗、铣、钳、焊和现代科技电子专业等,作为创品牌专业的主攻课程,使职校形成传统基础专业与现代科技专业相结合的发展潜质。上述这些专业课程都是工业制造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各职校要在“特色“和“品牌”方面狠下功夫,树立特色立校,品牌兴校的思想,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备仪器配备、品牌专业课程设置融入建特色职校理念之中,努力培植鲜明的职校特色,把我县的职校建设成为高级技工、高级技师的摇篮!
第四篇: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汇川区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等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
我国现今的职业教育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但职业教育将一直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他对于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汇川区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历史情况
遵义市地处黔北,自古以来都是入黔的重要交通要冲。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有一大批重工业从东北、上海、天津等地内迁至此。而汇川区前身是1992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汇川区,它是一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历史的根源上讲,汇川区的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附属学校转变而来的。
现在区内包含有四所中等专业学校?、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其中有两所学校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一所原属于长征电器集团。
(二)政策支持
从2014年起,为更好贯彻国发二号文件关于“加强建设贵注?及?:中等专业学校即中专,中等职业学校即职校。它们原是隶属于两个不同部门的学校形式。具体情况见第3页“2”。下文混称,不再注解,其表意相同。
州教育”的要求。贵州省教育厅每月安排一位班子成员赴京申请各种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开展“9+3”九年义务教育与三年职业教育全免费工程。实行免费三年中等职业教育,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学费。计划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员额,于2014-2014年分别招生人数达到27万、30万、33万。另外扩大奖学金政策覆盖,60%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
汇川区积极响应省教育厅部署,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努力完善其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现存问题
1、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
许多群众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及歧视,认为只有上高中,参加高考才是人生唯一的上升途径。事实上,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都高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例如汇川区内的遵义航天工业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达到98%以上。同属汇川区的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中等部,就业率也达到80%以上,还有部分学生可以在该校高等部继续深造,获得大专文凭。
但是大部分群众并不了解职业教育的情况,盲目寄情于高考与高中,为未来国家的就业埋下隐患的同时,也算是自毁前程。
2、学校归属上的历史问题;
以前,职业技术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负责颁发工人等级认证及毕业证。而中等专业学校由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门颁发毕业证及技能等级认证。这使得学校在经费的申请上面临一种窘境。
3、部分企业办学造成的公立非政府学校的问题;
由于遵义的特殊历史原因,汇川区现有的5所中等职业学校有2仍属于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有一所原属于长征电器集团。这些由国企创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在人事任命和经费支持上,本应由国企负担。由于国发办[2014]4号和财政部[2014]21号文件要求企业将所属学校分离移交给地方政府。但是学校转地方需要一个时间的运作,在此期间许多学校面临企业和地方政府都申请不到经费的窘境。
4、学校教育缺乏实习场地的问题;
职业教育本质而言是对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而技能的训练与学习是最最需要实践去磨练的。汇川区现存的中等专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经费紧缺。而与职业教育的低廉相对应的是其实习场地建立的昂贵。经费的稀少使得这些学校别说健全实习场地,许多学校根本无法建立可供使用的实习场地。
(四)发展方向——德国模式
1、优势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德国的职业教育,其一大特色在于其与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本科教育的直接联系。对于就读于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命运绝对没有决定,通过努力的学习他们完全可以继续去高等职业院校、大学深造与读高中在未来是一样的。而其又具有高中不具备的优势,中职教育的毕业生通过结业考试成为技术工人,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就可以考取技师证。这样,如果想继续深造,最后完成大学学位学习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比起同样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职业技能,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需要。但是同样的,他们也要比普通大学生多读3年的书。
即使不愿意继续深造,德国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可以考取技师、技术员、工程师甚至通过努力成为企业的领导人。他们的未来并未定性,仍然不可限量。
与之相比,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就业率还比较客观,但主要是培养产业工人,普遍开始时薪资待遇较低。而且,大多数中职教育毕业生是与高等职业教育无缘的,和本科教育那就更是隔了千山万水了。
2、优势二:企业、政府、学校三方合作,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利益;
德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由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学校负责保证学生的能力素质过硬,企业负责保证学生获得合适的报酬,一般在130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
币10000元),而政府要做到监督和保障的功能,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确实提高技能水平,确保学校提供的实习生确实符合一个标准,确保企业不会过分压榨剥削学生的劳动力。这种三位一体,互相监督、保障的模式使得德国中职教育拥有了广大的实习场地,而非像我国的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大量经费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
3、优势三:“双元制教育”——巧妙的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还实行了一种称为“双元制”的方法,即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学校和所有公民直接联系,接受任何需要学习某种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的需求。这种结合既满足了终身教育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人本位思想。人们对自身的职业不再需要“从一而终”,一个人也可以更大发挥其潜力。比如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规模较大的职业培训基地兰道职业培训学院。这所学校,既开设全日制的班级,也开设一月、两月的短期培训。它与周围60余家企业都有实习培训协议,既将学生送至企业实习,也可以为企业专门培养自己需要的工程师、技术员。该校内的学院,也是老少皆有,上至年过半百的老学员,下至青春正茂的年轻人,都在此学习。如今,德国全国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为20%,而剩下的80%都选择了职业教育。 相比之下,以汇川区2014年中考结束后的统计来看,有60%的初中毕业生都继续在高中学习。更糟糕的是,剩下的
40%初中毕业生,并未全部都继续在中等职业学校深造。可见,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还很艰辛漫长。
三、十八大的新要求结合调查结果的启示
十八大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从十八大的新要求来看,结合汇川区职业教育的现状,我想我们军校学员优先还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的同时,更加以身作则地、言传身教地宣传党的最新政策,在实现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定会实现!
第五篇:阜阳市农村职业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阜阳市农村职业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阜阳工业经济学校凌 新
阜阳辖一市四县四区,面积9775平方公里,耕地58.5万公倾,人口930万,其中农村人口827万,占 89%,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余万人,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农村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农村职业学校主要由教育、农业、劳动等部门以及社会力量举办,其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64所(普通中专学校10所、成人中专8所、技工学校4所、职业高中4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5所,市级示范职业高中10所),专兼职教师近3000人,在校生8.0841人;农村职业初中163所,在校生132014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11所,专兼职教师1102人,年培训8万余人;农业类培训机构有一所农业类普通中专学校,三个教育培训体系即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职业教育培训有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开设专业主要有种植、养殖、畜牧、兽医、农经管理、机电、汽车、数控、机械加工、电工电子、财经、市场营销、物流、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图象处理、影视艺术、工民建、建筑装饰、艺术、法律、服装设计、旅游与宾馆服务、妇幼卫生、护理、社区医学、药品营销等30多个专业。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长、短期培训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基本满足了农村青年和广大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
二、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
阜阳是农村人口大市,为了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我市始终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对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行政保障机制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领导机构和领导机制。1999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阜阳市农科教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一协调、领导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力度,2014年三月又调整充实了阜阳市职业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农经委、劳动社保局、教育局、财政局、计委、扶贫办等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市的职业教育工作。同时,针对每一个专项教育培训工作,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如:阜阳市“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阜阳市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阜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等,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真正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二是出台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科技能教育、切实办好全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通知》、《关于印发阜阳市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方案的通知》、《阜阳市2004-2010年农民工培训实施意见》等,在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实施意见”中,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了专项安排。三是狠抓落实。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议事制度,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参加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各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同时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工作总体目标进行检查、考评,这些措施促进了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保障必要的财政投入。自2014年起,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严格按农村教育经费2%的比例,安排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同时保证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正常性经费。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拨1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中职“三重”项目建设。 1
全市去年用于农业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费总额为446万元。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近年来,我市先后争取省农民科技教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资金80万元,国家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项目资金320万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项目资金40万元,合计540万元。三是鼓励和支持其他资金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前,市政府从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中每年切出5%用于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兴办了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100余所。
(三)办好农村职业中学,加强对农民的职前教育
近两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农村职业中学建设和招生工作,实行职教招生“一把手”负责制,教育综合评比一票否决制,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村职业中学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全市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0000余人,职业初中招生58000人。职业初中结合农村实际,开设了“乡土教材”课程。同时,在农村普通初、高中开展了“3+1”、“3+x”绿证教育试点工作,学生在学完初、高中课程后,再学习一段时间农业及其他职业技能。
(四)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在市农广校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初步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业远程教育网络。“九五”以来,全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开展农业中专教育共培训1.9万人,实用技术培训每年保持在6万人次以上。二是大力办好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目前,全市有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70多所,年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三是实施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几年来,全市农民“绿色证书”培训3万多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培训农民6250人。四是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培训功能,全市农技推广系统每年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五是实施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全市各地在电台、电视台插转了农业科教节目,培训农民达200万人次。
(五)大力开展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转岗就业能力
近年来,一是逐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劳动输出组织网络,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用工信息指导,培育劳动中介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逐年形成面向市场的培训机制,形成培训输出一条龙的培训格局。二是加强面向农民的宣传引导,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县对参加培训的贫困农户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农村信用社还开办联户担保贷款,支持务工农民学习技术。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开展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多少次,共培训8万人,占转移输出劳动力总数的4.8%。“阜阳市2014-2014年农民工培训实施意见”要求全市每年投入培训经费1200多万元左右,计划用7年时间,培训农村劳动力40万人,将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工作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从农民自身来看,还较为缺乏职业教育意识,许多人没有一技之长,宁愿盲目外出务工,也不愿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从社会角度来看,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转岗教育、轻农技教育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税费改革之后,原用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切块5%经费已取消,2014年市政府确定的按农村教育经费2%的比例安排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政策,因各级财政困难问题无法兑现。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按照省要求,每年要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切出20%的比例,也因财力所限而无法兑现。近几年,国家虽增加了跨世纪青年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经费,但远不能满足我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
(三)成人职业教育薄弱
当前,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职前教育和转岗技术培训上,农业类成人职业教育
资源较为缺乏,且因投入不足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农业科技教育更为薄弱,主要依靠农广校和农技推广机构支撑,因经费缺乏,许多教学设施陈旧,远程教育设备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三)实行倾斜政策,营造共同富裕的和谐环境。
(四)职业培训要与时俱进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