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移民群众后续管理与发展的几点思考范文
对**镇**村搬迁至***移民群众后续管理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为妥善解决***村农户*****问题,将******农户整组搬迁至******,形成了不同规模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传统乡村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这些社区在改善搬迁贫困户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区和贫困户的管理也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做到未雨绸缪,及时解决,将会大大削弱此项民生工程的效果。
这些问题主要有:
1、移民群众迁入******小区后,行政区域界限被打破,原来的以村级组织管理为主,以宗亲关系起辅助作用的管理模式无法发挥作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也被打破。出现了居民管理、子女就学、矛盾调处等许多新问题。
2、大多数搬迁户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恋乡情结严重,工作技能缺乏,对新环境适应过程较长。比如,搬迁户原来都分散居住在偏远山区,生活习惯也有所差异,集中到新社区后,这些有些不良习惯被聚集、放大,对小区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公共安全等造成不良影响。而原***村的搬迁农户(现居住在******的农户)基本上无固定收入,加之年龄普遍偏大,对社区服务按社会化模式管理,在思想上仍存在小农思想和意识,和对社区管理需要缴纳的水费、电费、取暖费、以及物业费等普遍欠交,甚至拒交。
如何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何让群众“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成为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小社区、大社会,建议加强移民群众安置管理,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及早成立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党员职责,原所在支部主动帮助建立社区党支部,可以探索通过工作组+党支部的合力,扎实解决******小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创新管理服务。一是成立社区互助管理委员会,将会拓宽搬迁群众与迁入地居民以及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协商议事途径,有序建立健全所在工作组+党支部为核心的“多元”治理主体,以“共有、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为载体的“五共”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移民自治制度,推进搬迁群众融入社区、融入城市。社区互助管理委员会采取群众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通过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3—5名,成员由本小区群众认可、威望较高、处事公正的搬迁群众组成。二是在运行模式上,采取“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网格化管理,通过推行楼长、单元长,进行基本信息采集,政策宣传、环境卫生督导、反映居民诉求,协调矛盾纠纷;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困难需求和意见建议,第一时间通过向搬出地和搬入地政府反映情况,由搬出地和搬入地两地党委政府共同解决。等,真正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让移民群众住的安心、过得开心。
3、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切实减轻群众生活成本。建议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公益岗位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有一定劳动能力)、贫困户按照公益岗位要求,聘为社区协管员、保洁员、配合物业维护社区基础设施、卫生保洁。既解决了部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益,同时一并解决了这类群众的水电暖费用之忧。
4、开展搬迁群众的综合教育,尤其尽快展开对有赡养能力的子女在市区居住,而让其父母居住政府的安置房中,却对父母所在的社区管理产生的水费、电费、取暖费、物业费等不积极配合缴纳,对于此种推脱逃避赡养义务的子女,建议多部门联合开展治理,敦促其履行赡养义务,全面落实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采取教育引导、司法调解等形式,对未尽到赡养义务的行为人进行现场训诫,限期内主动履行赡养义务,摸排梳理一些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导致老人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典型,进行反面典型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