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范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xxx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xx〕36号和国发〔xx〕5号文件,做到建设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我们对全乡8个村1398个村民作了深入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xxx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表”、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座谈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就业收入等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的**个村共有**人,其中劳动力**人(劳动力系指男16周岁至60周岁、女16周岁至55周岁的农村人员,下同)占总人口的**%。经过各种职业培训和参加过正规职业学校培训几乎没有。
二、劳动力在本乡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其中农业生产达**人,高居**%;从事专业养殖**人,仅占**%;从事农产品经营**人,占**%;从事专业农产品加工**人,仅占**%。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省外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人,占**%)、广东、福建(**人,占**%)、其他地区(**人,约占**%)等。
四、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五、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六、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务工人员月均工资一般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资300元,仅有少量劳动力月均工资可达近1000元。
[nextpage]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xxx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4〕36号和国发〔2014〕5号文件,做到建设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我们对全乡8个村1398个村民作了深入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xxx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表”、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座谈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就业收入等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的**个村共有**人,其中劳动力**人(劳动力系指男16周岁至60周岁、女16周岁至55周岁的农村人员,下同)占总人口的**%。经过各种职业培训和参加过正规职业学校培训几乎没有。
二、劳动力在本乡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其中农业生产达**人,高居**%;从事专业养殖**人,仅占**%;从事农(请关注www.HAOWorD.com)产品经营**人,占**%;从事专业农产品加工**人,仅占**%。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省外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人,占**%)、广东、福建(**人,占**%)、其他地区(**人,约占**%)等。
四、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五、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六、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务工人员月均工资一般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资300元,仅有少量劳动力月均工资可达近1000元。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解是:由农村人口变成非农人口,要在城镇定居下来,并且有就业场所,下岗、退休后应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县大力推进“兴工富县”的新时期,政府部门应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这才叫“离土不离乡,挣钱最荣光”!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并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政府也应组织相应部门专门引导。要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农民富起来,而不是把职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作为我们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工作是求真务实的,我们是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公民!
三、抓住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引导与培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发展种养业。但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还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加强引导与培训,从种植养殖入手,用先进技术培训种养能手,致富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不要把农业技术作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而应成为我们农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钥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见成效。
四、职业教育机构应拓展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段,鼓励对青年农民进行长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中年农民短期培训。青年农民,特别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不久的农民,应大力鼓励他们进行长期职业培训,学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职业培训。中年农民民,应提倡进行短期培训,诸如外出务工的必知法律法规,一般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这批农民工,我们应重点加强建筑业的培训等等。
五、解决资金缺口,抓好培训技术关,为农民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我们在调查中得知,不少农民不是不想培训,而是担心培训费过高、技术不过硬等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应从解决“三农”问题,切实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高度,投入资金,补充职业培训的资金缺口,并督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把好培训质量关,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必须注重实效、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同时,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为个别职业培训机构和政府个别有关部门赚钱的手段。我们认为,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要遵循“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致;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政府部门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开展、切实培训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最大力量。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统计部门组织调查专班,从今年5月初开始,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入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涉及到全市(含市开发区及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所有乡镇(场、街道办事处),全面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状况,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从业状况
截止2014年6月底,全市实有农村劳动力236.4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9.01万人、占41.87%;从事第二产业人数77.0万人、占32.57%;从事第三产业人数60.44万人、占25.5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
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13.39万人。按性别划分:男性63.63万人、占56.12%,女性49.76万人、占43.88%。按就业年龄划分:16-25周岁35.78万人、占31.55%;26周岁以上77.61万人、占68.45%。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89.84万人、占79.24%;高中和中专20.41万人、占17.99%;大专及以上3.14万人、占2.77%。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分布
(1)建筑业44.50万人、占39.24%;
(2)电子通讯及软件业11.86万人、占10.46 %;
(3)机械制造业9.14万人、占8.06%;
(4)纺织业7.94万人、占7.0%;
(5)服装业10.94万人、占9.65%;
(6)其他行业29.01万人、占25.59%。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按地域分布
东北26.88万人、占23.7%;
江浙20.88万人、占 18.41%;
西北8.67万人、占7.64%;
西南10.52万人、占9.28%;
武汉城市圈25.84万人、占22.79%;
其它城市20.60万人、占18.18%。
二、农村劳动力调查的基本方法
(一)、成立工作专班,抓好衔接协调
这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农村工作决策依据,是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城乡统筹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因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发出专门文件、多次下乡协调督办,保证了此项工作园满完成。一是发专文、开专题会。5月5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孝劳社
[2014]22号),并于5月7日在孝南区召开了全市劳动局长、就业局长和统计人员动员会,专题部署农村劳动力调查工作。孝昌县以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农民工普查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7个协调专班,使调查工作全面有序推进,提前完成了调查工作任务。7月3日,又在孝
昌县召开了现场会,推广孝昌调查工作的经验和作法。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市劳动保障部门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一大批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及时督办检查指导调查工作。局长张永国同志先后到汉川、孝南、安陆等县市,直接深入乡镇村组,检查指导农村劳动力调查工作,多次参加调查工作协调会,具体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三是抓好业务培训。组织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普查工作专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市统计局相关专业人员,讲解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明确了具体事项和细节问题,对整个普查工作作了精心部署和安排。同时,为了使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家喻户晓,积极寻求农户配合,我们在各类媒体上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工作的公告,在各乡镇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实行“三级”联动,确保措施到位
此次调查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工作量大、接触面广。为保证普查工作进度快、标准高、数据准,我们要求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通过争取政府协调,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以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和村组干部为依托,开展进村入户调查登记。各县市区先后召开了乡镇分管领导、村支部书记和普查人员培训及动员会。县市区政府办公室根据各乡镇的调查工作进度,定期下发督办通报,通报各乡镇的工作情况,形成了各村你追我赶的氛围,确保了调查登记工作进度。在实际调查登记操作中,各乡镇抽调镇(乡)村两级人员建立了“三支队伍”:入户统计调查员、基础数据调查员、资料查询调查员。他们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保证了调查工作的高效、快捷进行。
(三)严格工作标准,确保数据质量
6月底,各乡镇基本完成入户调查登记工作,随即转入录入汇总阶段,为保证调查数据录入及时、层层审查把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了三个汇审小组,
巡回到各地进行指导汇总工作。对统计数据的逻辑关系、衔接关系进行把关。在录入之前,要求各乡镇对采集的调查资料认真整理,对汇总数据有明显差错的,要求进行再次调查和复核。孝昌县和汉川市还专门投入专项资金开发了数据统计录入软件,大大提高了录入汇总的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率。在这次调查工作中,各地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及下步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转移就业人数的79.2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7.9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2.77%。二是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全市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38.7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4.21%,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9.65万人,仅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8.51%,整体来看,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严重缺乏一技之长。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自发性。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农村劳动力是跟随亲朋或熟人介绍引导而实现外出的,转移的随意性较大。四是农民工外出就业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大多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农民工需求。
(二)对策及建议
1、以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为重点,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乡镇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公平的现代劳动力资源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六统一”的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和业务指导,加快区、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尽早贯通市、县、乡(村)就业信息网,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
元化信息网络。延伸就业服务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完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外出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原则,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竟争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农村劳动力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开发工作,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规划实施过程中,把项目建设与本地农民工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尽力做好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规范用工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合同不规范、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等
问题。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用工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四是加强市场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5、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从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方面积极为回归创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建立一条龙、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帮助各类回归创业主体了解投资形势和创业环境,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必备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将回归企业纳入工作重点,提供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性补贴。对劳动密集型回归企业提供不超过200万元担保贷款扶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回归企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相关政策,健全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县市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支持回归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市县(区)编号:
第五篇: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07春行政管理班:何小平学号:20147430011327
摘要:通过对花明楼镇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就该镇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产生的效果、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实现农民就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还能为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发挥积极作用。要更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从制度、政策、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有序规范。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
本人自8月20日至9月10日就花明楼镇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主要以上户调查为主,走访了全镇17个村的部分村组干部和部分长期外出打工人员,在镇属各部门如花明楼镇党政办、经管站、统计站、招商办等部门查阅了相关资料,掌握了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汇总,写成了此篇调查报告。
花明楼镇位于宁乡东南部,距长沙28km,距韶山20km,毗邻湘潭、望城等地,该镇辖行政村17个,居委会2个,总人口45200人,耕地面积46000多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力不断增多,因而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外出劳务收入已成为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现状。根据农村住户调查,2014年度,花明楼镇总人口45200人,劳动力人数为26990人,外出务工人数为8688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32.2%,常年外出务工人员6705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4.85%。有组织输出劳动力人数500多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76%,经培训输出的688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 .92%。1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地点现状。由于沿海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经济较为发达,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加上高工资、高收入的吸引力,使我镇许多劳动力转向广州、深圳及沿海地区。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如我县房地产业的兴起,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新城区的扩建,金洲新区的建设),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纷纷落户宁乡等均为解决本地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花明集镇的建设,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也吸引了部分回流人员,据调查,花明楼镇2014年外出转移劳动力的分布状况约为30%分布在广州、深圳及沿海地区,25%分布在县外省内其它城市,45%分布在本镇本县。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业现状。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大部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家政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制衣、餐饮服务,商贸营业和家政服务业等工作。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一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成为临时性劳动力转移人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效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搞活本地经济。它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一)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一些村、组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如竹湖村吴文明,长期在外承包基建业务,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男壮劳力基本上跟随他在外打工,人平年收入实现万余元。根据全镇经济收益分配统计,2014年度实现劳务总收入达到5200多万元,全镇人平1150元,占人平纯收的25%(2014年度花明楼镇农民人平纯收入为45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搞活本地经济,促进本镇民营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有一部分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先进的管理
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回家创业的打算。为此,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佳宁农机、富诚机械、乐邦纸业、湘宁耐材、花明耐材、五星耐材、螺丝加工等一些规模企业纷纷落户花明楼,大热门超市、百顺超市、金龙超市、家家乐服装超市、心连心服装超市等商业物流迎运而生,花明宾馆、福利宾馆、农家乐等餐饮服务业异军突起,促进了交通运输业、流通商贸业、机械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的繁荣和发展,搞活了本地经济,促进了本镇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劳动力转移加快了该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个体私营企业的兴起,镇域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一方面,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员投资创业,2014年度,花明楼镇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6000多万元;另一方面,本地剩余劳力也涌入了镇区经商、从业,为镇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镇区人口逐年增多,镇域面积逐步扩大,有效地加快了小城镇的建设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外出劳动力转移人数虽然逐步增加,但转移速度却有所趋缓,据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经营模式制约了农村劳力的转移,一部分人员舍不了几亩田地的收入,他们无心外出劳务,甚至不愿外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从事的行业一般体力型的较多,技能型的较少,制约了转移空间。农村劳动力中受过技术培训的较少,一般文化水平也不高,他们因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市场意识,转移出来后大多从事苦、脏、累的工作,一方面,收入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同时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2014年,花明楼镇有组织输出劳动力人数500多人,仅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76%,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致使外出人员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如农民工工资难以按时发放、发生劳
务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等。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一般技能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低学历较多,高学历较少,专业技术的学习也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大多数外出人员没有一技之长,技能水平较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二)缺乏综合管理部门,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难以及时全面掌握,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协调解决。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劳动力转移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是“亲靠亲”、“邻帮邻”。一些中介机构也不规范,重利益、轻服务,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度。
(四)农村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调查,去年,花明楼镇在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约占66.5%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懂技术、有特长的只占1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人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培训内容为缝纫、电脑、家政、保安、幼教、电工、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职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镇、村部门举办各类中、短期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他们符合就业条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技之长,既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二)建立镇劳务输出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工作站和流动人口管理站,相应制订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措施和目标,并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逐步与县联网。加强对劳务信息中介机构的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互通信息,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平台,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便捷的服务。
(三)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实现农村劳动力规范、有序流动。要
逐步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制度,降低劳动力外出转移门槛,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制订优惠的政策,简化外出劳务的各种手续,要走出去,多与用人单位联系,与中介机构合作,逐步建立和扩大就业渠道,实现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通过调查分析,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同时,依托资源,建立和扶持龙头企业,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建立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建立劳动力转移人员保险制度,并能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转移;二是尽量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就医难问题及子女就学难问题;三是着力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出租房问题,使用廉租房方式;四是及时处理和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劳动纠纷,对弄虚作假、欺诈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及时查处,对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工资、收取押金、扣押身份证、签订无效合同条款等进行及时调处,并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总之,农村劳动力更快更好转移,关键是要从制度、政策、机制和市场等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实用技术和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用工信息,制定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严厉打击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欺诈行为,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田走出来,农村走出去”,从事经商、办企业、务工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