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铁物流园”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公铁物流园”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市中区辖5个镇、6个街道,111个行政村、60个社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人。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64.1亿元,增长5.2%;财政收入完成23.1亿元,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
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市中区是中华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中国第一支工业股票诞生地、铁道游击队发生地和孔子主持齐鲁夹谷会盟故地,拥有143年中兴工业历史文化。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枣庄中心城区东城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城市转型示范区。
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市中区紧临京台高速、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枣临铁路、枣临高速五大陆路通道和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周边200公里半径内有济南、徐州、临沂、连云港、曲阜五个机场,距离在建的西集机场仅30公里;周边有青岛、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形成了10分钟到高速、20分钟上高铁、1小时达机场、2小时入海港、2个半小时进京赴沪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三、资源独特、优势明显。市中区是市委、市政府原驻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枣庄市50年的投资、800亿元的城市资产,占全市五区城市资源总和的三分之二,拥有全市30%以上的商业资源,是五区中城市人口最多、商业资源最集中、人气最旺的区。此外,拥有枣庄学院等重点院校20余所,医疗卫生机构30多家,文化产业机构100余家,大型专业市场、超市50余处。
四、产业发达、基础雄厚。市中区拥有1个省级开发区枣庄经济开发区,以及水处理剂产业园、税郭纺织工业园、孟庄民营科技园、齐村新型建材产业园4个特色园区。枣庄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建成道路近20条,初步形成了“十纵十横”路网框架,总里程36公里,共有企业200余家,安置就业3万余人;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8个,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先后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余人。2020年度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排名位于全省16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第33位。市中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经过多年的企业改革改制发展,积淀了大批产业技术工人,是承载枣庄工业辉煌的集聚区。目前,全区工业企业职工达到4.5万人,占全区所有在岗职工的55.6%。二手车交易、建材装饰、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已具备较大规模。
我区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决定大命运”理念,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多证合一”“一次办好”等商事制度改革,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畅通政企对接机制,结合全省法治政府示范区建设,充分借助法律服务团队、专家智库等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精准服务,促进企业快速成长、行稳致远。建立重点项目联席会议、提级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围绕手续办理、附着物清理、土地供应、基金保障、专项债争取、政策性贷款投放等要素,实行专班推进,确保项目快速落地投产,全面提升惠企利企“软环境”。
市中区交通运输特征
市中区枣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枣庄市成为全省继济南后第二个拥有绕城高速的城市;新台高速通车运行,进一步缩短了市中区与周边城市快速连接时间,到省会济南的时间实现两个半小时快速直达。市中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 21.83 公里,形成了“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路网结构。国省干线路网中,G206国道、S103省道、S515省道、S241 省道、S321省道、S322省道贯穿境内。国道通车里程19.3公里,省道通车里程96.3公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枣庄市是全省重要煤炭工业基地之一,有一大批企业因煤碳工业的发展带动着相关行业发展,拉动了枣庄铁路运输的繁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能源结构不断改革以及城市煤炭资源枯竭,使得枣庄市煤炭工业经济日益边缘化,城市产业面临转型,铁路运输量相对应的减少。现状市中区物流运输主要依靠公路网络实现对外联系,国家铁路只有枣临铁路一条线路,运输量相对较小,铁路利用效率低,没有形成网络,航空运输尚未起步,一体化运输体系尚未构建,交通运输通道对物流业发展支撑不足,导致物流成本持续偏高。市中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产业结构以煤炭、化工为主导,从而使物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运出与运入量严惩失衡的约束,主要能源的运出量要远大于运入的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量,再加上受污染和破损等因素影响运煤车辆不能运日用消费品,更进一步加大了物流进出的不对等。
市中区现有物流市场及物流企业现状
市中区以东环路、北环路、枣木高速便捷交通为依托,在城市东、北部北马路北、东环路西、北环路南区域初步形成以东大物流、顺丰枣庄中转场、贵诚物流中心、盛北商贸等等为代表的城市商贸物流集聚区,区域内分布有大量建材、五金、机电、钢材等商贸 设施,以及几十家中小型物流企业;另一方面,围绕“互联网+”, 依托覆盖全区的公交设施,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已形成区、乡(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覆盖全区农村的物流网络初步建立。建立了以客运东站为分拔中心(一级物流网点)、各乡镇为节点(二级物流网点)、辐射各村(三级物流网点)的农村物流网络。
随着枣庄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提出,在“产业+项目+ 交通”的发展模式强劲拉动下,市中区物流发展速度大幅增长,物流企业无论是数量、规模都有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涉及物流的商贸、交通运输、邮递、仓储等企业注册有222家,个人运输192户,合计运输车9500余辆,重型和半挂牵引车占70%,规模以上企业29家,运输车3000余辆。电子商务氛围越发浓厚,许多传统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结合电商优势,进行线上与线下融合。据第三方数据统计,2021年全区网络零售额达 21.16 亿,电商企业1092家,电商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齐村镇、永安镇更是被评为2021年度淘宝电商镇,投资20亿元的未来易购跨境电商总部基地暨跨境电商创意产业园项目落户永安镇。枣庄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现有入驻电商、运营服务等各类企业120余家,各类电商企业、网店已达200余家,年销售总额超过10万元的电商企业超过10家,销售估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不含销售额 10 万以 下企业和网店),产业园被认定为“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 阿里巴巴国际站鲁南区域运营中心即将入驻,将对全区跨境电商行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2020 年枣庄市社会物流总额3717.5 亿元,物流业收入165.7亿元,物流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全市公路里程达到9354.86公里,其中国省道里程1057.31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 204.97公里/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五。全市港口拥有泊位34个,港口直接腹地航道总里程 113.4公里,内河港口码头泊位通过能力达2058万吨,船舶总吨位为 200万吨,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运大格局。市域内铁路里程344.3公里,铁路客货运站10个,成为山东东西南北贯通的关键节点。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1.22亿件,同比增长48.15%,快递业务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25.77%。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236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物流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459户,枣矿物流中心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证为 5A 级物流企业,培育了弘祥运输有限公司、矿业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枣庄市九洲快运有限公司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物流骨干企业。
全市已建、在建物流园区18个,总投资额近600亿元,初步形成“龙头带动、多点支撑、特色互补”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有限公司鲁华物流园被认证为全省三级物流园区,枣庄市银光置业有限公司鲁南(山亭)农产品物流园区被认证为全省一级物流园区。青岛港枣庄公铁水内陆港区、鲁南公铁水联运物流产业园、峄州港航产业园、台儿庄临港物流产业园、枣庄港台儿庄港区涧头集作业区、滕州市临港物流产业园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项目正加速建设运营,物流园区特色化、集群化特点凸显,物流枢纽布局与类型逐步趋于完善。依托全省互联网一级节点城市地位和鲁南大数据中心技术优势, 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物流业战略,推动现代物流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实现“快递+电商+仓储”零距离发货,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滕州县级服务中心并开展运营,全市9个村、10个镇入选2020中国淘宝村、淘宝镇。推动邮乐购、滕州申鲜、鲁南网商谷等电商平台与快递深度融合,培育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杂粮等一区一品特色品牌。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国家、省、市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全力补短板、强弱项,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更加有力。物流行业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简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和进出境快件通关手续,快递企业工商登记“一照多址”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物流行业市场监管标准规则体系,重点领域物流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加快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与“互联网+监管”有效对接,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