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产业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概述:竹产业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竹产业调研报告篇1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
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
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xx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
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xx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
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
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
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
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
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
“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
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
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
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
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
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
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
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
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
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
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
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
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
二是积极招商引资。
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
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
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
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
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
三是要建立国家级茶叶科技示范场。
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完善市场网络。
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
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
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
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
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
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
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
“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
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
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
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
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
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
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7、弘扬茶文化我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要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积极筹建三大中心:茶艺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岛湖茶推介中心。
组建茶艺表演队,寻找一套适合千岛湖茶特点的品茗茶艺,在茶艺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岛湖茶的风采;挖掘、收集整理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游人、客商介绍我县茶叶文化,提升千岛湖茶文化内涵;建立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设置推介载体,向外推介我县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我县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8、发展茶旅游我县拥有举世闻名的千岛湖,为发展茶文化、茶旅游提供不可多得的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做优做强茶旅游文章。
一是要开发茶旅游产品,制作开发适合旅游销售的茶叶产品及相关纪念品,创新营销模式,与旅游紧密结合,即促进茶产品的营销,又提升旅游内涵;
二是要开辟1~2条茶旅游观光线路,依托千岛湖强大的旅游优势,在茶叶生产、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关注茶叶,宣传茶叶;
三是开发休闲观光茶园,选择交通较便利、茶园景观秀美之地,配套相应的供游人采制设备、品茶休闲场所,积极拓展茶园休闲观光游;四是推进茶馆业的兴起,千岛湖镇作为“休闲度假胜地”,要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味浓、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馆,增添城市休闲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的和谐发展。
竹产业调研报告篇2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茶机械之于茶产业,正如发动机之于火车。作为全国茶叶重要产区,宣州区茶叶生产和加工环节机械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传统和规模。茶叶机械制造企业也一路相伴、共同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全区茶叶机械产业化发展情况,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先后到溪口、杨柳、洪林、孙埠等地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机械制造企业实地走访,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对茶叶机械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建议;同时到省内六安市金寨县、黄山市祁门县、徽州区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茶机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努力,全区茶叶机械产业化发展在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在省内处于第一方阵。全区现有茶叶机械生产企业7家,其中所生产产品进入国家和省级农业部门推广目录的共有6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年度累计生产加工机械近万台;主要涵盖红茶、绿茶、黄茶等单机加工及生产流水线;销售范围覆盖省内及贵州、云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实现年度产值約1亿元,纳税約500万元。
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绿源机械和三九茶机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坚持市场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开发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机械新产品,其中部分产品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部分企业积极参加宣城市20xx年、20xx年和安徽省20xx年茶叶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全区茶叶机械制造企业共拥有专利104件。
20xx年,由绿源茶机投资的安徽茶之源机械研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投产后将实现年产5000台(套)机械产品目标。茶之源机械与安农大李尚庆教授(全国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研发团队合作,经过多年科技攻关,研究开发的最新一代采茶机已经取得关键性突破,在采摘环节的机械产品研发上抢占了先机,前景可期。
二、全区茶机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对茶机产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茶机产业化发展规划引导和政策帮扶、资金支持等方面明显滞后和不足,基本上企业发展主要以自身打拼为主,导致区内茶机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缺少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领军本土企业。
(二)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提档升级力度不够。多数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品种单一,多以茶叶加工环节机械为主、生产环节机械少,技术含量不高,生存的市场空间低端、狭窄。少数高新企业由于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在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流水线产品设备研发投入方面不足,产品提档升级力度不够,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不快。加之茶机行业标准滞后,也客观上影响茶机企业规范化发展,几个茶机企业没能报团取暖,有时市场竞争无序,多款茶叶加工机械科技含量不高,易于模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即使取得专利证书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力度不够。如谢裕大等众多老字号茶叶生产企业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均产自浙江省,安徽省包括宣州区在内的茶机企业在高端茶机生产领域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三)企业扩大再生产与土地等要素制约矛盾突出。我区绝大多数茶机企业规模小、研发力量弱、装备水平低。由于受到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困难重重。如三九茶机根据发展需要,亟需扩大厂区建设,虽然拟扩建区域涉及的土地已完成前期主要工作,但因为土地调规等手续未批复落实,只能延缓开工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商机。
三、推进全区茶机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要素保障力度。建议政府层面把扶持茶机产业做大做强作为推进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茶机械行业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茶叶机械科技含量,对那些勇于自主创新的企业,积极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聚焦发展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精准发力、落细落实。制定茶机产业化发展规划,力争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远谋近施;通过筹建茶机企业产业园、在两园区三集中工业区中划定一定区域建设园中园、“腾笼换鸟”把园区闲置厂房租赁给茶机企业等方式,破解企业扩大发展与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发挥企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知名度、产品竞争力;多措并举积极争取农业专项资金,强化金融帮扶,鼓励涉农银行、担保机构加大对涉茶企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帮助茶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加强产学研融合力度。事业兴衰、关键在人。政府应加大农业部门招录涉茶专业技术人员力度,保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稳定;茶机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着眼,以优厚待遇聚人才用之。政府要服务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有机深化融合工作;引导扶持规模化茶叶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成为茶机企业产品研发的实验基地、展示基地,着力提升研发成果到市场运用的效能。茶机企业要聚焦茶叶采摘、植保、施肥等环节的机械研发短板,聚力科技攻关,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标准下好先手棋,抢占产品创新制高点,弯道超车开新局;向研发自动化的单机和清洁化、智能化、连续化的流水线设备挺进,以实力定势力。
(三)加强新产品推广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广茶园标准化改造和管理工作力度,为茶机新产品在本区域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部门要做好茶机研发专利申报工作的服务。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农业部门沟通联系,力争更多茶机新产品纳入推广目录,确保购机补贴政策全面兑现、应补尽补。加大茶机新产品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售后服务质量。政府搭台举办茶机博览会、茶机推广现场会、茶机理论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区域知名度,打造宣州茶机品牌。
竹产业调研报告篇3
都江堰猕猴桃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11.5万亩,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量2.3万吨。按当前市场价,产值超过1.5亿元。20xx年以来,我市猕猴桃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xx年我市被评为“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并顺利通过国标委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目前我市猕猴桃已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猕猴桃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出,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国际和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认真分析我市猕猴桃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国内猕猴桃产业发展及市场分析
目前全球猕猴桃种植总面积200万亩,我国占到100万亩,全球猕猴桃产量约150万吨/年,我国产量约80万吨/年。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河南。种植面积最大的为陕西省,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发展历史较久,但产业化程度较低,多为分散式生产经营,至今未形成强势品牌。单从面积看,陕西已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全国的60%。从产量看,陕西省猕猴桃产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四川猕猴桃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主要集中在成都、广元、雅安等地。从品质而论,以成都地区都江堰猕猴桃为最佳。在猕猴桃行业中有“南有新西兰,北有都江堰”之说。
目前,国际猕猴桃市场总需求量以每年10%的比例递增,全球猕猴桃总产量却增幅不大,同时,由于猕猴桃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昂的劳动力价格也给西方主要猕猴桃生产国带来了压力。随着我国猕猴桃品质的提高和国际知名度的上升,我国将会成为更大的猕猴桃产销国。目前,全球猕猴桃产量约150万吨/年,国际进出口贸易交易量约为50万吨/年。未来3-5年,全球猕猴桃产量将达200多万吨,中国猕猴桃产量将接近100万吨。猕猴桃主产区除中国外,还有新西兰、智利、意大利等国家,从品种上分析,新兴的黄肉品种以新西兰的黄金奇异果(hort16a)和意大利的金桃为主,但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小,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当前海沃德还是主流品种,但价格出现下滑趋势。而红肉品种已成为市场的新亮点,在国外超市推出的都江堰红阳猕猴桃深受消费者欢迎,价格也高于黄肉品种。猕猴桃主要消费市场欧美等地区,因近年生产成本上升较快,意大利、新西兰等猕猴桃主产国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已开始逐年减少,欧美市场缺口越来越大。
据意大利猕猴桃协会的相关市场分析报告表明,目前猕猴桃国际市场的理想市场容量为15万吨/月。有关专家预测,如猕猴桃能平民化,价格降到普通水果的2倍,其市场容量将可扩大2倍;价格降到普通水果水平,其市场容量将可扩大10倍。南半球的新西兰猕猴桃上市时间为5-11月,我国猕猴桃上市在9月-次年5月,与主要供应地猕猴桃上市时间互补,同时我国猕猴桃具有生产成本低、品种好、品质高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二)全省情况及周边市县发展情况
⒈主要栽培区域。猕猴桃是四川的优势特色产业。在30余年发展历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以苍溪县、都江堰市、什邡市、彭州市、蒲江县、邛崃市、大邑县等地为中心,以安县、北川县、雅安市、汶川县等地为辐射区的猕猴桃产业带,20xx年栽培面积已达1.94万公顷,年产鲜果11.8万余吨,产值近10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
⒉品种与结构。四川在80年代初进行猕猴桃经济栽培时只有海沃德一个品种,这种现状维持了近20年,后来随着我国自主培育的猕猴桃品种不断出现以及新西兰新品种的引入,先后发展了红阳、川猕系列、金魁、庐山香、米良1号、秦美、华美、武植系列、华光系列、绿魁、金艳等品种。但这些品种中,目前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为红阳猕猴桃,占全省栽培面积的60%以上,海沃德由于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等突出优点,仍为四川省主栽品种之一,占总面积的30%,剩余只有10%左右为其他品种。
⒊成熟期、产量及效益。红阳为早熟品种,在四川各产区栽培,成熟期主要集中于8月下旬-9月上旬,由于平均单果重较小,盛产期株产只有15-20千克,亩产1-1.5吨,但其市场价格较高,近年来优质果平均价格均在16元/千克以上,亩产值近2万元。海沃德为中熟品种,成熟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平均单果重145克,亩产1.5-2吨,按单价5元/千克计算,亩产值0.8万元左右。
⒋采后处理与市场销售。自20xx年以来,四川省先后引进、成立了20余个猕猴桃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成都市、苍溪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什邡市等地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10余个,这些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市场宣传、果品采后处理、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生产的猕猴桃在各级政府支持与各企业推介下,40%左右的果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国内大中城市,10%左右出口至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剩余的50%以川内的成都、德阳、绵阳等大中城市及甘、阿、凉地区销售为主。
(三)我市猕猴桃产业情况
⒈基地发展情况。目前我市已形成了虹口乡、向峨乡、青城山镇、紫坪铺镇、中兴镇、胥家镇、玉堂镇、蒲阳镇、龙池镇、大观镇等十个重点发展乡镇为核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约11.5万亩。种植品种海沃德和红阳,其中海沃德猕猴桃7.1万亩,主要分布在虹口、向峨、紫坪铺、中兴、龙池、玉堂等中、高山地区;红阳猕猴桃4.4万亩,主要分布在胥家、蒲阳、青城山等平坝和浅丘区。从种植和经营规模上看农户散种面达9万多亩,占总面积80%以上,专业种植生产企业约2万亩,不足我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的20%。20xx年全市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量2.3万吨,其中海沃德1.8万吨、红阳0.5万吨,在地产值超过1.5亿元,销售收入在2.5亿元左右。
⒉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基本情况。截止20xx年我市共培育和引进了都江堰市金色阳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伊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聚爱公司、成都青牛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等10家专业猕猴桃生产和销售企业。发展猕猴桃专合组织12家。全市已建成猕猴桃气调保鲜库万余吨。金色阳光农业、伊顿农业、禹王生态实业3家企业近万亩基地获得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和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备案基地认证;伊顿农业300亩基地获得了欧盟有机认证。
⒊品牌的创建情况。都江堰猕猴桃20xx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成功入选“奥运推荐果品”,先后获得“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北京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20xx成都市民最喜爱的成都味道品牌”、在成都市首届猕猴桃果品鉴评会上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和三等奖3个。20xx年都江堰猕猴桃被评为“十大市民最喜爱的成都品牌”,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都江堰猕猴桃基地顺利通过国标委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都江堰猕猴桃已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盟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沃德猕猴桃生产出口基地。猕猴桃产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优势产业之一,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⒋发展前景及产量预测。到20xx年全市将建成12万亩的猕猴桃生产基地,标准化基地达10万亩、其中基地认证面积达5万亩。优质商品果率达90%以上,年产优质商品果3.5万吨,产值2亿元,出口8000吨以上,气调保鲜库容量达到3万吨,培育引进一家实力较为雄厚的深加工企业。到20xx年,标准化基地达12万亩,其中基地认证面积达7万亩。年产优质猕猴桃达到10万吨,亩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气调保鲜库容量达5万吨,建成一套完善的猕猴桃深加工生产线。
二、我市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果品品质和产量难以保障
由于我市猕猴桃种植主体为农户分散种植,占猕猴桃种植量的80%以上,在品种选择、建园选址、土壤改造等方面,缺乏技术指导,造成部分坝区果园夏秋季涝害严重,红阳品种叶斑病普遍发生,提早落叶现象突出;坡地果园早春季节性干旱严重,海拔一千米区域的红阳猕猴桃溃疡病、冻害等普遍发生,部分园区出现投产迟、植株长势弱、产量底、品质差等问题。加之,在日常管理中由于技术传导和标准执行方面存在差异性,造成全市总的投产面积较少,单产低,优质果率不高。全市现有猕猴桃11.5万亩,挂果面积仅6万余亩,年产仅2.3万吨,平均亩产还不到500公斤。优质果率仅85%,残次果年约3000吨左右,极大地影响了我市猕猴桃产业的效益。
(二)服务体系不完善,组织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尽管我市有专业猕猴桃企业十家,专业合作社十二家,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农户”的组织形式,但由于我市猕猴桃普遍是散户经营模式,加上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使我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难以真正落实,品质参差不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缺乏严密的组织,各自为政。面对大市场,企业和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猕猴桃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还不强。
(三)产业链条连接松散,果品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差
在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首先,由于配套资金不足,有的企业或种植户缺乏配套的贮藏保鲜库以及果品商品化处理车间,这在未来几年必将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次,现阶段我市每年约有3000吨残次果,这些残次果在目前市场相对较好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入鲜销市场,以满足中低层消费,只有极少数进入深加工生产。但随着猕猴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各地园区大量投产后,猕猴桃的深加工水平必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在果品处理环节上,多数采取简单的人工分级、包装,低温贮运设施少,保鲜技术还不高,鲜果供应期较短,有个别企业为了延长保鲜期,在保鲜库中喷洒药物,虽然延长了保鲜期,但却极大的损坏了猕猴桃品质。
(四)产销市场混乱,需进一步规范
一是近两年由于猕猴桃鲜销市场走俏,部分果农注重短期利益,尽早占有市场,早采现象屡禁不止,极大的降低了果实品质;二是部分果农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产量,滥用膨大素,导致畸形果增加、肉质粗糙、降低果实耐贮性;三是由于我市猕猴桃鲜果销售主要采取果农自销、客商贩运、企业收购等方式,部分农户通过专合组织统一销售,但在果实成熟季节,有的营销商也无视合同和订单的存在,行情好时哄抬收购价格、哄抢原料,行情差时压级压价或不予收购。当然也会出现企业与专合组织难以从农户那里收购到优质果品的情况,没有建立完善的营销机制和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极不利于形成品牌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品牌宣传和保护工作还较薄弱
品牌保护没有成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觉行为。都江堰猕猴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产业品牌推广营销力度小,品牌资源挖掘不充分。目前,我市虽然有十多个专合组织,十家生产型企业,但缺乏知名品牌,要真正实现标准化生产,打造我市猕猴桃知名品牌,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六)产业高端和产业的附加值还需进一步挖掘
我市主栽品种仅有海沃德和红阳,其中海沃德7.1万亩,红阳4.4万亩,海沃德产量居高,但由于种植面积大,口感稍差,市场价格偏低,红阳猕猴桃虽然市场价格较高,但抗病和耐旱性较差,单果小,产量低,总之我市猕猴桃品种单一,缺乏优良的配套品种。种源收集和新品种的引入、推广、培育工作尤为薄弱。而且对可衍生附带产业和附加的经济效益未加以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一、二、三产业互动尚未形成,深度开发还要进一步研究。
(七)果品深加工潜力不足
我市猕猴桃将在2xx年至20xx年进入盛产期,年产鲜果将达到10万吨以上。在产品的深加工上,没有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研发和加工企业。
三、对我市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
对我市猕猴桃产业扶持的着力点,要从扶持产业规模,调整到扶持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和区域品牌的创立,调整到扶持新品种的培育和专用肥料、药物的使用。要通过对全市猕猴桃基地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技术改造方案,对低产低质猕猴桃果园进行改良。制定和完善系列标准,加强对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的指导,切实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合作社进行基地备案和出口基地认证,要规范散户的种植标准,鼓励加入合作社,实现规模化。建立调控机制,实现标准化,政府的扶持要为标准化、品牌化服务。促进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有效规范生产秩序
由行业机构统一组织生产,加强投入品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合作社与农户联系最为紧密,易于开展指导和监督的特点,对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指导,再由合作社对其社员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逐步规范生产秩序。
(三)引导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提高生产者和营销商的整体素质
在行业机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营销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形成由合作社管理和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质优、量丰的猕猴桃鲜果;农户委托合作社寻求信誉良好的营销企业进行果品销售;营销企业反馈市场信息,由合作社形成优化生产技术对农户进行指导,从而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
(四)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引进深加工项目
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猕猴桃选果、包装线和气调库,提高猕猴桃商品化处理水平。培育引进企业实施猕猴桃深加工项目,有效利用残次果、非标果,增加产业附加值,延长猕猴桃产业链。
(五)加大我市猕猴桃品牌的创立和保护,拓展营销市场
一是政府扶持,依托猕猴桃专业协会,制定猕猴桃生产标准,政府要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创立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优质知名品牌,如“青城山”牌、“都江堰”牌,完善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二是进一步细化品牌保护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行业规范,遵循品牌形象维护“八个统一”的原则,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由质监部门牵头,联合农发、行业机构、工商、公安等部门,严厉制止早采,擅自使用、滥用或伪造地理标志名称及专用标志等有损我市猕猴桃品牌形象的行为。三是依托专业协会,构建营销体系,拓展营销网络,加大都江堰猕猴桃品牌营销力度,提升产业知名度。要以上海市场为基地,开拓华东地区市场,以广州为基地,开拓珠三角地区市场,包括香港、澳门等地区。
(六)打造产业高端,夯实猕猴桃产业发展后劲
收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猕猴桃资源,建成全球最大的猕猴桃资源圃,选育市场需求的2至3个新品种,建立种源补充基地,解决品种退化矛盾。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打造产业高端,夯实猕猴桃产业发展后劲。
(七)挖掘猕猴桃产业发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产业附加值,形成一三产业互动
发展以猕猴桃产业为观光点,一三产业互动的乡村旅游,开发猕猴桃旅游产品,积极探索不同时节的观花、赏绿、采果等链条式三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猕猴桃产业旅游文化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园区,扩大附加值,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猕猴桃种植风险。
(八)要加大猕猴桃产业扶持力度
为促进我市猕猴桃产业进一步发展,市财政可在以下环节进行补贴扶持:
⒈鼓励支持企业或合作社在本市建立种源基地,生产优质、纯正种苗,以供自身和农户需求,可按每亩制定补贴标准。
⒉依托企业和合作社对现有基地进行技改,提高品质、产量和效益。可按每亩所需的.架材、投入品制定补贴标准。
⒊继续执行良好农业操作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品牌建设奖励。增设对企业猕猴桃出口备案基地认证奖励。
⒋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猕猴桃气调保鲜库建设,并适当配置建设用地指标。
⒌对出口猕猴桃和进行开发利用猕猴桃深加工产品的企业进行适当奖励。
⒍鼓励三产业发展,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
竹产业调研报告篇4
县山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着精湛的传统酿造工艺和深厚的山葡萄(酒)文化底蕴,目前拥有全国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品质较优的山葡萄种植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山葡萄产业创业基地”、“国家级葡萄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中国优质山葡萄酒之乡”、“省级山葡萄酒产业特色园区”,成为全国优质山葡萄基地的主产地之一,并设有国家葡萄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同时,“柳河山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柳河山葡萄”和“柳河山葡萄酒”分别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产业发展现状
xx县委、县政府依托县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山葡萄酒产业定位为柳河未来的支柱性产业,编制“山葡萄酒产业振兴规划”,以“民族、特色、差异化” 为发展方向,结合地域与品种优势,突出发展山葡萄酒和冰酒,提出并打造“通梅公路30公里山葡萄产业发展走廊带”发展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县山葡萄酒产业积极向前发展。
(一)山葡萄种植产业发展现状
从2010年到2014年年末,全县山葡萄种植基地面积从24,500亩发展到32,000余亩,上涨30.6%,主要品种为公酿一号、双优、双红、左优红和北冰红等,带动农户3100余户,2010年至2014年葡萄产量分别为23,262吨、24,000吨、25,600吨25,200吨和 25,500吨;预计到2016年,目前栽植的山葡萄全部成园后,可年产山葡萄汁约3万吨,山葡萄实现产值约1.08亿元,带动农户实现增收约4,500 万元。
为加快山葡萄种植产业快速发展,xx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引进了“左优红”、“北冰红”、“爱格丽”和 “公主白”等葡萄新品种,及先进的栽培技术与栽培理念,丰富我县山葡萄栽培结构,提升山葡萄酒品质,为我县山葡萄酿酒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原料。
(二)山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通过qs认证的葡萄酒企业有21户,其中清木园、紫隆山、雪兰山等9户企业获得市以上行业龙头企业称号;可生产甜酒、冰酒、干酒、露酒、爽口起泡酒和无醇葡萄酒等六大系列、20余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近11万千升,清木园、雪兰山、天池山、东特、源之王、斯普瑞、紫隆山等重点龙头企业的产品品质上乘,在国内外各种产品质量比赛中不断获奖,同时,许多产品也在国内外广大市场享有盛誉,已经成为知名品牌。清木园公司生产的浓缩山葡萄汁销往日本,雪兰山公司生产的山葡萄酒远销港澳地区,深受客户好评;清木园、特产、斯普瑞等公司生产的山葡萄酒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斯普瑞公司生产的无醇葡萄酒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山葡萄干红酒和半甜酒远销俄罗斯;天池山酒业、清木园酒业分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研究生产山葡萄利口酒和山葡萄桂花酒,积极打造高端山葡萄甜酒系列产品。
xx县还利用新建的国家级山葡萄酒研发中心这一技术优势,开展了山葡萄白兰地与山葡萄起泡酒酿造工艺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进行改良山葡萄冰酒酿造工艺的研究;对xx县的山葡萄与山葡萄酒中各种微量元素与营养成份(香气物质、酚类物质等)进行分析;正在进行“山葡萄新品种“北冰红”后熟阶段香气物质变化的研究”、“左优红葡萄成熟阶段果实糖酸含量的变化研究”、“xx县主要山葡萄品种果实与葡萄酒中20种单体酚含量的研究”等科研项目。
目前,xx县山葡萄酒企业发展信心越来越强,种植基地建设扎实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稳步进行,产区品牌与影响力逐渐提升,山葡萄酒产业正逐步转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产业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健全产业管理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为科学整合产业发展要素,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引导扶持企业优化发展,2008年初,县政府组建了“三支队伍”:即县山葡萄酒产业服务中心、葡萄酒研发中心和山葡萄酒商会。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截至目前,葡萄酒办、研发中心和商会在制订政策、发展基地、规范监管、引导投入、技术研究与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产业管理、研发及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奠定了组织管理基础。
(二)加大种植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
2008年以来,xx县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量力而行”的原则,出台鼓励政策,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北冰红等冰葡萄种植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酿酒原料。
1、在资金筹措上,坚持多元化投入。为充分调动企业及农户发展积极性,xx县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大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对发展面积达到要求、符合县发展山葡萄种植基地验收标准的企业,县政府连续三年给予每亩500—700元资金补贴。二是协调贷款投入。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协调金融部门为农户贷款,对信誉好的企业和农户因抵押物不足的,由政府出面提供担保。三是引导民间投入。以社会人士租地集中连片发展为主要形式,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发展山葡萄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园。四是企业和农户共投。企业和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双方共同投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种植发展模式。
2、在种植技术上,强化标准规范种植。对基地地块、发展品种、栽植规格、田间管理等均做了详细的规定,通过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发放技术手册、召开现场会、中心户带动及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向种植户宣传和传授技术及管理知识,确保山葡萄种植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绿色无害化。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合作,规划建设了100亩的长白山山葡萄试验示范园,先期发展7个品种,其中处于中试的品种1个,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和试验平台。
(三)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在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山葡萄产业发展,出台鼓励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规模与力度,积极进行厂房改扩建、异地迁址重建和机器设备更新换代。对骨干企业,以打造“通梅公路沿线30公里山葡萄产业带”为目标,支持其在通梅一级公路沿线迁址重建,积极借鉴其他产区发展经验,围绕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建设集山葡萄种植、山葡萄酒生产销售和休闲观光、文化推广于一体、能够体现山葡萄特点的新型企业,不求“大而全”,突出 “特而精”,着重发挥产业特色。目前,通梅一级公路沿线建成、在建的企业共有十余户。对迁址重建和改扩建等投入较大、存在资金困难的企业,县政府积极帮助其协调贷款。
(四)积极打造技术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县政府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首家山葡萄及山葡萄酒研发中心。中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实验室按照省级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主要功能包括试验研发、技术人才培养、产品及文化展示和行业管理等。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力度,柳洒县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等高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础研发人员;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等科研院所保持密切联系,在山葡萄新品种选育推广、葡萄栽培管理、山葡萄酒技术工艺新品种研发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做好示范带动。
(五)加大产区宣传推介,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保障。
坚持 “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原则,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外出参加相关考察学习,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和行业内各类比赛,突出宣传山葡萄酒“民族、特色、差异化”特点,集中展示山葡萄酒特色品牌。并利用走出去的机会,和该县山葡萄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12年3,经过3年时间反复洽谈,县委、县政府与北京汇源集团在北京成功举行汇源龙韵酒庄5亿元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其中一期项目投资2亿元,种植葡萄5,000亩,年产葡萄酒3,000吨,建设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葡萄酒庄;二期项目投资3亿元,建设葡萄汁及葡萄皮渣深加工项目,年产浓缩葡萄汁10,000吨。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6亿元、税金9,000万元。目前一期建设项目已完成50%,预计2015年年末建成并投入使用。
(六)加大监管整合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管理保障
针对企业户数多、生产规模不大、个别企业生产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实施了“三完善、三强化”,有效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三、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产区发展缺乏统一科学规划。对产区发展定位、产业发展规模以及本地区合理产品结构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与其他产区相比,xx县企业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差,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没有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三是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滞后。我县拥有稳定葡萄种植基地和可控原料的企业较少,种植方式仍然粗放,农户经济收益不稳,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近年来山葡萄的收购价格一直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发展葡萄的积极性。四是缺少龙头企业的大力带动。虽然xx县有省、市级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多户,但仍缺少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发展建议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定位,通过产业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全省葡萄酒产业发展定位,加强对葡萄酒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葡萄酒产业发展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编制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落实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的产业发展理念,引领产业科学发展。
二是完善准入监管制度,通过严格制度体制规范发展。根据2012年7月国家工信部出台的《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要求和全省产业发展实际,建议进一步研究、制订全省行业准入门槛,明确新建企业准入条件和现有企业完善内容,加大规范职能部门执法监管和行业自律力度,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举措来规范发展基础。
三是整合完善资金使用政策,通过重点企业引领发展。建议制订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选择发展基础较好、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经营管理健全、产品结构合理、质量较为稳定的骨干企业做为行业重点扶持对象,整合财政、发改、经济等部门项目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加快发展。
四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强化科技研发促进发展。山葡萄酒相对于以赤霞珠、霞多丽等为酿酒主体和主流的欧亚品种葡萄酒来说,业内了解的人不多,几乎没有专业的科技人员,也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建议强化财政投入,在有关高校开设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课程,培养基础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多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积极进行关键性技术工艺研究,完善山葡萄酒相关生产标准,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
五是挖掘整理产区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推广促进发展。建议以“民族、特色、差异化”为导向,承办、召开相关行业会议及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六是加大产区整体推介力度,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建议“走出去”,组织参观考察,积极参展参赛参会,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产区发展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省山葡萄与山葡萄酒;主动“请进来”,邀请行业媒体记者和业内专家来柳采风、考察,推介骨干企业,彰显产区特色,努力争取行业话语权;积极“交朋友”,紧盯行业内外大企业,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区加快发展。
四、产业发展下步打算
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柳河“十二五”发展规划,xx县将坚定这一发展方向不动摇,依托柳河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及现有产业发展基础,整合现有资源,加大行政领导及市场推动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招商引资引入域外强势企业为产业发展龙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将山葡萄与山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差异化特点的支柱产业。
竹产业调研报告篇5
调研总结:
1、从环保影响来看,目前多数钢厂都已经完成了基本环保设备配臵,环保对生产影响不大;但随着环保要求的进一步加强,后期在设备改造和维护上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环保的常规检查企业已经基本能够应对,但重大会议的强制限产无法回避。
2、从淘汰落后产能来看,徐州的少数小型生铁生产企业,唐山的少数小型调坯轧材企业,确实在退出市场;但高炉企业退出极为困难,唐山春节前停产的高炉,近期逐渐全面复产,并且由于当前原料价格低位,新开高炉税前铁水成本能做到1330,远低于主流1450的成本。而这部分企业之所以能复产,主要因为涉及了很多国企央企的资金,此种情况江苏也存在。换言之,由于国企资金在钢铁行业中牵涉较深,所以去产能的过程也会非常漫长而纠结。
3、从国内订单来看,多数钢厂反馈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或有所下降,价格高位持续时间短、接单困难;而出口订单来看,春节期间有过一次出口放量,但是3月以来国内外价格持续倒挂,供需僵持严重,导致接单较为困难。不过,最近几天钢坯大幅回落,方钢出口有所回暖。
3、从钢厂利润来看,目前钢厂不含税铁水成本1330-1500不等,不同钢厂盈利从几十到200不等。但整体盈利从3月下旬之后才恢复,整体一季度亏损情况较为严重。
4、从钢厂产量来看,由于生产有利润加之当前订单尚可,钢厂都是满负荷生产为主,部分前期停产高炉也在陆续复产,可以认为,由于国内产能基数较为庞大,钢厂调节生产较为快速,产量供应不会成为障碍。
5、从钢厂库存来看,3月中旬以后,钢厂进入到销大于产阶段,库存逐渐下降;但是3月底以来,随着销量的下滑,库存压力又开始上升。不过整体而言,目前钢厂库存压力较春节期间已经明显减轻。
6、从下游消费来看,实地考察的结果,徐州和唐山当地新开楼盘极少,以在建和即将封顶楼盘为主,但有部分地铁、高铁、桥梁项目正在实施;而为了剔除钢坯、螺纹的炒作以及囤货成分,我们特意找了架子管、门框、散热器等下游消费指标来看,均呈同比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一季度新开工形势确实不好。
7、从铁矿石库存来看,调研钢厂表示目前库存并不高,但仍有继续去库的空间,并准备以低库存作为常态,厂库前移至港口,随采随用为主,达到效益最大化。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一方面近期港口库存持续下降,说明钢厂复产增多,但另一方面平台成交和港口成交却并不活跃,导致港口现货矿价格单周下跌接近50,这两种背离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钢厂以加快提货、消耗前期库存为主,并没有加大采购行为;而铁矿贸易商由于掉期和实货之间存在套利机会、加上确实出货困难,也普遍愿意降价去库。
竹产业调研报告篇6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林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产业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云林计财〔20xx〕4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以来的林业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情况
(一)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至全县完成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45、2.96、2.59、3.07亿元,结构比分别为99:0:1,47:0:53,63:10:27,52:16:32。总体来看,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今后林业发展应当在抓实一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其产业比重。
(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龙头带动力逐渐增强。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要求,积极建设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着力打造木本油料、木材加工、生态旅游、苗木花卉“四大产业”。 至累计造林58万亩,全县建成公益林95.4万亩,商品林基地146.5万亩,商品林中:用材林面积114.8万亩。经济林10.5万亩,薪炭林面积20.8万亩,竹林面积0.4亩。
同时,通过龙头带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快速,形成了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加工业基本形成(仅华海木业年销售收入就达5000余万元),以双禾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海晏科技园为代表的绿化苗木培育业逐步壮大,经营面积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和生产性苗木2500余万株。以为例,全县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企业总数37个,从业人数6240人,总资产8230万元,年实现总产值7809.9万元,年销售收入7385.2万元;特色经济林产业企业总数2个,从业人数216人,总资产170万元,培育核桃2万亩;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企业总数8个,从业人数137人,总资产460万元,总产值560万元,销售收入485万元。以菌子山自然保护区为主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年旅游人次达到35万人次 , 产值达到9859万元。
(三)林业投入增加,发展后劲提高。林业投入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各级政府投入、企业自有资金投入、贷款投入和林农投劳折资。经统计,各级政府累计投入2178万元(不含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投入),至分别为165、365、624、1024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1.6亿元,主要是引进龙头企业,对原料林基地和林产品加工方面的投入;贷款投入375万元,主要由林业企业、造林大户及林农通过金融借款,对林业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从投入看,各级政府对林业产业建设高度重视,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林业产业建设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及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一)健全和完善统计机构。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公益事业,事关农民增收致富、事关农村经济发展,详实准确掌握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建设,科学分析经济效益,是谋划林业发展的基石,因此统计工作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为搞好林业统计工作,县林业局在财务室、营林股各设置了兼职统计人员,负责严格按照统计制度对全县的林业建设进行全面、准确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执行力。林业局始终把加强林业统计能力建设,规范林业统计制度,提高林业统计工作水平纳入林业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贯彻《云南省林业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等林业统计的有关规定,积极搞好与县统计部门和有关业务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在提高林业统计数据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注意抓好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用好用活统计资料,为林业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林业统计工作在促进林农增收的支持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增加。当前,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林产业发展,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城乡间收入的差异化,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对象不仅数量成倍增加,而且变动频繁,统计工作量逐年增加,难度加大。
建议:加强统计管理,改革统计方法,科学合理制定统计报表制度,达到既便捷,又实用,更科学。
(二)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缺乏。近年来,林业工作繁杂,任务艰巨,而我局从事林业统计工作仅有兼职的2位同志,由于统计人员的频繁调整,水平不一,人员较少,加之培训教育跟不上,统计口径的理解差异大,不能适应统计工作需要。
建议:规范设置专门林业统计机构,划定编制数额,专业化发展统计事业。
(三)培训教育亟待加强。目前,全县林业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法律法规及林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不是很熟,对报表理解常有偏差,导致报表填报经常出现错误,无法做到及时、详实、全面。
建议: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统计人员水平。
竹产业调研报告篇7
调研时间:xx/10/14-10/16
调研方式:实地走访
调研目的:了解当前贸易商经营状况和市场资源情况以及对于后市看法
调研人员:陈士虎
调研对象:钢厂驻杭办事处和大型贸易商
调研总结:
1、关于钢厂资源情况:由于价格持续下跌,大量短流程钢厂停产减产,市场供应量大幅减少,而长流程钢厂也考虑生产成本,转炉、部分产线也出现了停产,市场供应出现相应减少。目前无论钢厂设库的资源还是贸易商资源都处于相对历史地位,仅个别大户库存量能在5000吨以上,大多数贸易商库存都在xx吨以下。钢厂厂库里库存也处于低位,个别钢厂厂库降至xx吨以下,仅仅有两三个规格,规格严重短缺。
2、关于贸易商经营状况:今天春节后价格一路下行,贸易商上期亏损,不敢盲目备货,采取快进快出的经营模式,确保不亏损。
3、关于厂商关系:由于今年钢材价格持续下跌,钢厂和贸易商生产和经营都遇到较大困难,厂商关系逐步转变。钢厂广泛实行保价政策,确保贸易商不亏损略有盈利,销售渠道畅通。
4、关于代理模式:钢材流通行业从xx年开始全面开始洗牌,贸易商倒闭、破产和跑路等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所代理钢厂品牌因为经销商变动而影响力下降。钢厂为了保证销售渠道稳定,确保品牌影响力持续上升,开始逐步转向设置区域总代理或者独家代理营销模式。
5、关于后市看法:本周杭州市场建筑钢材部分资源价格涨幅超过110元/吨,市场由于缺货价格有进一步上行趋势。但是终端下游需求并没有好转,市场呈现有价无市迹象,市场对于上涨持续性表示担忧。
6、关于房地产:9月底10月初,房地产调控全面放开,实行“认贷不认房”政策,并且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也放松,但是钢材市场参与者认为目前浙江房地产库存严重过剩,短期难以消化,并且目前楼市下跌趋势已经形成,投资水分几乎已经完全被挤出,因此房产政策虽然放松,但是楼市恐难以好转。
1、某江苏钢厂办事处:
钢厂概况:杭州投放量和影响力最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定价模式:按旬定价,每旬根据市场予以补差。
杭州市场投放量:正常15万吨/月,高峰可达20万吨。
经销商结构:大中小经销商均有,大型经销商xx0吨/月以上,中型经销商5000-10000吨/月,还有部分拼盘的小型经销商,平均在xx吨/月。
钢厂杭州库存:目前库存在8万吨左右,处于相对历史低点,规格齐全,但是部分规格存货较少。
对涨价看法:由于目前市场规格短缺,库存偏低,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
明年工作计划:今年部分经销商持续亏损,明年可能退出协议,计划开发浙江周边区域市场,温州和台州新设办事处,也可能拿出部分资源办事处自行销售,尝试钢厂直售。
2、某安徽钢厂办事处:
钢厂概况:杭州投放量和影响力大,占据市场三线钢厂主导地位
定价模式:每日发布市场销售指导价,经销商按照指导价统一销售。
杭州市场投放量:正常7-8万吨/月,高峰可达10万吨。
经销商结构:大型经销商为主,月协议量基本都在万吨以上。
钢厂杭州库存:目前库存在1万吨左右,处于历史低点,规格严重紧缺,经销商无货可售。
对涨价看法:认为终端需求不佳,虽然目前缺货,但是由于整体形势较差,对于后市市场不看好。
明年工作计划:今年其经销商整体盈利能力较好,经销商合作积极性高,明年计划扩大保价销售区域,逐步向宁波、温州、台州和上海推广,提高其品牌影响力。
3、某杭州大型贸易商:
贸易商背景:以前为钢厂设立的销售公司,钢厂拆迁后全面进入贸易商流通领域。
经营规模:钢厂月协议量6.5万吨。
代理模式:三家钢厂区域总代理,一家钢厂直接代理
经营状况:其凭借资金实力强劲,库存量大,规格齐全,迅速在市场立足,但与此同时也引起原有市场贸易商高度警惕,担心进入自身所经营的钢厂,占领自身市场份额。
当前盈利状况:10月以来,由于其库存较大,资源相对充足,在价格上涨过程中盈利较好。
对涨价看法:目前价格快速上涨主要是缺货,整体情况并没有好转,而且随着年底临近,市场系统性风险将会加剧,可能更多破产和跑路事件可能会发生,防范风险很重要。
后期经营策略:扩展宁波、温州和台州等周边市场,和当前贸易商成立合资公司,扩大市场份额。
4、某杭州大型贸易商:
贸易商背景:某大型钢厂重要代理商之一,在流通市场经营超过xx年,最近两年快速发展。
经营规模:钢厂月协议量2万吨。
代理模式:两家钢厂代理
经营状况:其资金实力强劲,但是近期由于其代理钢厂近期减产检修,尤其是其中一家钢厂由于杭州价格低,今年发货量很少,库存始终处于低位,甚至出现了无货可售的情况,自身下游客户供货都难以保障。
当前盈利状况:其代理钢厂实行报价政策,在今年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盈利能力较好。
对涨价看法:资源短缺导致本次价格上涨,但是长期来形势仍旧不容乐观。
后期经营策略:积极和大钢厂进行接触,争取获得稳定的钢厂资源,保证自身配送渠道畅通,注意资金安全,扩展绍兴等相距较近的周边市场。
5、某杭州中型贸易商:
贸易商背景:温州来杭州经营钢贸将近20年,传统大户,但是近两年重心转移,规模相对缩小。第二代开始掌权,已经充分认识原有的贸易商模式将会走向终结,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经营规模:钢厂月协议量1.3万吨。
代理模式:两家钢厂代理
经营状况:由于其代理钢厂都为大型主导钢厂,实行按旬定价模式。今年经营策略以“快进快出”为主,因此略有盈利,但是整体效益相比往年大幅下降。
对涨价看法:涨价只是短期的,但是由于缺货,价格可能在10月继续上涨,但是进入11月以后,资源到货以后,价格没有需求支撑下可能下行。
后期经营策略:积极探索转型之路,考虑向上走还是向下走或者向左走,向上走和钢厂形成战略合作,成为钢厂办事处,获取基本营销费用,不考虑赚取差价。向下走,绑定至少一家下游企业,凭借资金优势,全国范围内为其配送赚取辛苦费。向左走,回到温州,争取垄断一个县域城市,全面配送服务,赚取服务费。
竹产业调研报告篇8
一、调研路线:
11月3日:柳州—柳江—柳城—柳州
11月4日:柳州—象州—武宣—来宾
11月5日:来宾—宾阳—青秀—南宁
11月6日:南宁—扶绥—上思—崇左11月7日:崇左双高基地(双高:亩产8吨以上、含糖量14%以上)
二、各主产区调研情况汇总
1.柳州地区
从考察沿途来看,柳州地区受台风影响很小,几乎没有倒伏,反而因降雨较多,甘蔗长势较好;面积方面,改种现象较为普遍,像柳城地区,主要改种桔子树,据广西糖网统计,整个柳州地区面积减少10万亩左右,去年160万亩,今年在150万亩;单产方面,从实地测量看,部分地块估产能达到5.5吨/亩,多数地区单产正常或略偏高水平,仅个别地区因新植蔗缺苗严重,单产较低,估产仅有3.5吨/亩,结合糖网10月份调研数据,估计整个柳州单产较去年同比略有增加,大约每亩增加0.2吨左右。
2.来宾地区
来宾境内甘蔗整体长势良好,有甘蔗地改种桉树和木薯现象,据糖网估计,今年甘蔗面积减少20多万亩,去年甘蔗面积在260万亩;驱车南行逐渐有倒伏现象,但整个来宾境内倒伏比例不大,多数轻微倒伏,少部分地块有中度倒伏现象,倒伏严重地块一方面会影响甘蔗的生长高度,另一方面影响甘蔗糖分的积累,据我们实地测量单产,来宾普遍估产在5吨/亩左右,田间锤度基本在21-23的水平,有倒伏地块,锤度在20以下,影响后期入榨的出糖率;据广西糖网对比去年数据,来宾境内整体单产略高于去年。
3.南宁地区
来宾与南宁交界地带,仅有轻微倒伏,估产普遍都在5-5.5吨/亩,属正常单产水平;进入南宁周边地区,倒伏现象较为普遍,多数中度倒伏,据糖网人员介绍面积略减,改种玉米和花生较多,据伶俐镇农户介绍,甘蔗价低于400元/吨的话,会大幅度改种,单产受倒伏影响较去年减0.5吨/亩左右,我们实地测产4.8吨/亩,去年普遍在5吨以上;对比去年数据南宁蔗区单产略有下降。
4.崇左地区
从南宁往崇左调研途中,倒伏现象较为普遍,多数为中度倒伏,部分地块严重倒伏,但因蔗农扶直捆绑生长有所恢复,株高低于正常水平,基本在2.5-2.6m,锤度偏低,平均在20左右,每亩有效茎的个数差异较大,整体看,受台风影响有效茎普遍低于正常水平,实地估产基本在4.5-5吨/之间,个别宿根地块估产仅3.5吨左右;途经上思县七门乡一带,据糖网人员介绍,7月份时候,甘蔗地基本完全倒伏状态,是全区当时倒伏最严重的区域,从现在看,基本都呈l型重新生长起来,单产肯定会受一定影响,但比之前7月时候的预估情况要好。
5.双高示范田的推广目前仍处于推广初期,今年50万亩的任务并未完全落实,有形象工程之嫌。
三、种植成本、收益与替代品种植:
农户走访:南宁青秀区伶俐镇蔗农种植成本与收益(按新植1年,宿根1年计算):据了解,该村98%的农户都种植甘蔗,归属南宁糖业伶俐糖厂收购。每亩甘蔗地每年种植成本明细:尿素两包合计180元,复合肥150元,肥料50元,农药25元,新植蔗需要0.5吨甘蔗苗(新植额外成本)。该村一般用牛打垄,没用机械,如果用机耕每亩需要100-120元,种植行距约60-70厘米,比较密。其他费用:地膜每亩地一捆10-20元,绳子20元,砍蔗人工费用100元/人/天,约砍0.8吨。交收到伶俐糖厂集中收蔗点短途运费10-20元/吨。这个村农户的种植成本相对较低,总计1250-1300元/亩。
关于甘蔗收购价格:在13/14榨季,每吨甘蔗440元的收购价格,实际上伶俐糖厂以435元/吨结算(包括财政补贴10元,扣除装卸费用15元)。按这户农户家7亩地计算,其中4亩多种植甘蔗,13/14榨季收获27吨,减去成本纯收入6500-7000元。这个收入并不高,农民还是接受的,新榨季种植面积还是保持4亩以上,由于是第二年宿根蔗,加上台风天气出现倒伏现象,今年收成会减少,估计约22-23吨,若甘蔗收购价格下调到400元,他们收入将大幅减少,明年继续种植甘蔗的意愿将很低。另外,在12/13榨季时,农户在4月份已全部收齐甘蔗款,而13/14榨季,糖厂资金压力的原因,到8月份才全部收到蔗款,这也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意愿。
关于替代品种的'种植:目前桉树的收益确实明显比甘蔗高,但只能种山坡上,甘蔗地政府明令禁止改种桉树。甘蔗地改种替代品最大可能是选择玉米或花生,也有小部分套种香瓜和西瓜。种植花生或玉米每年两次收成,纯收益在1200-1300元/亩左右。一旦改种花生或玉米,隔年可以转回种甘蔗,如果改种桉树和其他水果,转回种甘蔗的机会就小的多,种植桉树需要7-8年才能重新种植甘蔗。另外广西旱地居多,玉米受干旱影响大,甘蔗抗旱性较强,所以还是选择种甘蔗的农户较多。伶俐糖厂蔗区的土地情况比较好,新台糖22号是主力品种,第一年新植,第二年宿根,农户注重管理,第一年新植每亩最高能收8吨,第二年宿根收成约6吨。
四、政策方面信息
从广西农业厅糖料处林影副处长了解到,根据农业厅的数据,去年广西甘蔗面积1600万亩,今年甘蔗面积减少50万亩左右,受灾面积300万亩,其中有40万亩绝收,因此实际甘蔗面积减少约100万亩;单产方面,近些年来广西平均单产基本维持在4.5吨-4.8吨/亩,今年预估在4.5吨左右,认为台风整体影响不大;关于甘蔗收购价的问题,目前还是在调查研究中,之前410元/吨和5500元的联动价的方案被广西自治区政府否定,理由是该价格农民会接受不了,种植面积会萎缩,但实际根据当前的食糖市场状况,410的价格,糖厂是最难以接受,制糖成本将达到4800左右了,对农户来讲,还算比较合理可接受的价格;关于直补的相关政策,目前还尚未有较成熟的预案,仍在讨论中,正式的方案出台还无明确时间。
五、调研总结以及产量预估
通过本次对广西四大产区的调研,广西单产较去年持平或略有下降,产量减少主要集中在面积上面,按照糖协的数据,广西种植面积减少250万亩,按官方农业部门的数据减少100万亩左右,市场其他机构的调研基本减少140万亩左右,从沿途看,甘蔗面积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但改种的品种较为分散,没有哪个品种适合大面积改种,另外,440元的甘蔗价农户还仍有一定收益,个人观点广西种植面积减160万亩左右;调研中实地测甘蔗锤度发现,受倒伏影响的甘蔗锤度较低,会影响后期入榨的出糖率,综合考虑,预估2014/15榨季广西产量在760万吨左右;广东和海南受此次台风影响较大,参考糖协以及其他机构的调研,预估广东80万吨,海南25万吨,加上云南230万吨,甜菜糖70万吨,最终2014/15榨季食糖产量预计在1170万吨左右,较上榨季减产160万吨左右。此报告将随天气等变化修正。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竹产业调研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