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导语:农资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农资市场的调研报告
农资市场与农村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它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办法》和省局农资市场监管10制度30条措施,我局根据省局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全市农资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_____市农资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农资市场的现状
_____市辖15个县(市、区),除_____风景管理区外,其他14个县(市、区)的经济对农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其中_____、_____、_____等地是农业大县,_____的棉花,_____的桑蚕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全市共有农资经营户1822户,以个体工商户、农资连锁店、供销合作社、乡镇农技推广站等多种形式经营。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活跃度逐步提高,全市对农资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据调查统计,2022年农业生产所需农资产品化肥46.9万吨,农药3.33万吨,种子2503吨,且销售价格呈上涨趋势。
(二)农资市场呈现的特点
1、农资销售旺季不旺。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农资销售除2月份至3月中旬增长外,其它几个月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气候影响。今年从3月中旬开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多雨少晴,气温长期偏低,是近几年来少见的“倒春寒”天气,使一度旺销的种子和化肥市场陷入了低迷,出现农资商品滞销现象。
2、农资市场放开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农资市场营销渠道拓宽后,经营门槛降低,在乡镇上涌现了大量的农资经营小店。例如_____县磨溪乡人口不足2万,办理了营业执照的农资经营户就有12户,农资店不仅开在村里还开在组里。不合理的布局,造成各经营主体之间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相互杀价,形成了恶性竞争,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也开始出现,使农资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3、农资经营资金短缺矛盾更为突出。由于经营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以降低价格和赊帐来争夺市场,造成大量农资商品资金沉淀,形成“三角债”,购买者欠经营户,经营户欠生产厂家,使农资经营户只有借款或贷款来维持经营。
4、非法经营农资的情况仍然存在。少数农村小食杂店在购买自用的农资时有意多进农资,私下销售给他们的邻里亲朋;在农资销售旺季,也有少量游商窜贩利用监管空档,在节假日期间贩运农资走村入户,挨家挨户上门兜售,其售价往往比正式农资销售部门的价格低,且又送货上门,对农民很有诱惑力。不论是小食杂店还是游商窜贩,其所销售的农资都未建立购销台帐,这导致我们无法监控其非法销售的农资来源,给监管造成很大困难。
(三)农资商品质量监测情况
1、为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今年以来,我局对全市化肥、种子、农药市场进行了多次专项检查,共检查农资经营户1770户,取缔无照农资经营户35户。监测重点以新闻媒体披露的、农民投诉突出的、进货渠道不明的、信誉差的农资商品和经营企业为主。共抽检农资720批次,合格514批次,合格率为71.39%。其中,抽检化肥636批次,合格466批次,合格率为73.27%,抽检农药84批次,合格48批次,合格率为57.14%,对于不合格的农资产品我局均已依法处理。
2、由于种子抽检要从播种到收成才能出结果,耗费时间很长,加之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鉴定经费高,难以承受,所以相当部分县(市、区)没有进行质量抽检。就_____县联合当地农业部门进行抽检的20个批次结果来看,种子的合格率很高,检测结果均合格。
(四)农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资经营者对如何使用农药、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没有告知农民或告知不全,售后指导服务不到位;二是流通领域农资市场存在工商、农业、质检等多头执法的现象,增加经营户负担。
二、农资市场监管情况
(一)农资市场监管的做法
农资质量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也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营造农资放心消费的环境,我局不断完善农资监管模式,严格把住“市场准入”、“商品质量”以及“经营信用”三道关口,切实提升农资监管效能。
1、抓市场准入,确保农资经营主体合格。我局积极规范农资经营主体,结合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和企业登记注册及年检工作,对农资经营单位和经营户主体进行全面清理检查。对不具备前置审批文件或证明的,坚决不予登记;对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从而达到净化农资市场秩序的目的。
2、抓流通领域监测,保障上市农资商品质量。为防止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市场坑农害农,我局加大对农资商品的监测和抽查力度,实行农资商品售前报检制,即农资经营户每进一批货主动向县市区工商局报检,经县市区局检验许可后再进入市场销售,各基层分局对已售前报检的该批农资销售到零售网点的不再抽检。此外,市局与县级局、县级局与基层分局层层签订了农资市场监管目标责任状,同时基层分局与每个经营户签订了农资商品质量承诺书,要求每一个农资经营户建立健全“两票一档”,层层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农资经营户自律。
3、抓维权,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我局充分发挥红盾护农12315维权进村执法体系和“一会两站”的作用,建立健全红盾护农“三级执法、四级维权”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村级维权点联络员作用,快速调解或及时反映涉农纠纷,及时解决因农资消费引发的群体性投诉,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2022年共受理有关农资投诉26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92万元。
【第2篇】农资价格管理调研报告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特别是今年春耕生产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的迅速攀升,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根据区物价局的检查工作部署,我县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对全县农资生产供应现状及价格变化情况进行调研,并组织人员开展专项检查。按区物价局《关于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的通知》要求,对我区部分化肥和农药实行价格干预措施,随着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的加大和价格行政干预措施的逐步落实,目前,我县农资市场供应趋缓,市场价格稳中有略升。
一、基本情况
(一)产、供、销情况。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权放开多年,在价格管理上,国家只是对大型化肥、农药、农膜生产企业的化肥出厂价格和部分进口化肥的口岸交货价格实行指导价管理,流通环节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已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因此,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的产、供、销已发生根本变化。就我县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省化肥、农药、农膜批发成为我县农资经营的主要方式。我县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分布到县、乡、村,基本上有一个良好的供销环境。
2、本县内主要化肥生产企业有镇骏威复合肥、镇复合肥和镇复合肥等,主要用途是用于甘蔗、果蔗、和山林生产等方面。但我县生产企业规模小、产量低,质量难于保证。这些厂家投资规模小,生产设备差,技术落后,没有一家采用喷浆技术生产复合肥的厂家,均是搅拌式作坊生产,产品质量难于保证,且生产分散,难于管理。由于投资规模小,产量、销量有限,多数厂家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化肥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原因二,国务院出台系列措施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和农业企业积极性增强,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投入,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在市场供应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发生较大变化必然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
原因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化肥市场供求关系被彻底打破,化肥出口急剧增量,而进口减少,市场供应趋紧,呈现卖方市场。
原因四,公路、铁路价格上涨,带动进口化肥到运输成本提高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扬,拉动国内化肥成本提高,价格上升。
三、值得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
国家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一部分已经被农资涨价所抵消,随着现在重要商品的不断上升,相比之下种粮户农民得不到政策实际好处。
四、规范涉农价格和收费的对策
通过这次调研使我们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农民是工农联盟的基石,只有把“三农”问题真正解决好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认为,对于物价部门来说,规范涉农价格和收费,服务新农村建设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农资价格的成本监测和价格监管。完善农资价格成本监测体系,加大价格监管力度,防止价格过快上涨,避免本应由农民得到的实惠,由涨价的“黑手”掏了去。在化肥等农资价格的管理方面,对经营环节(含批发、零售)有必要采取综合费率管理办法,建立长效价格管理机制。
2、从严审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慎重审批涉农收费,不符合收费条件的,坚决取消收费项目;不是收费主体的,坚决取消收费资格,把中央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对农资零售价格的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推迟执行最高零售限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实行提醒、告诫或罚款处理,取得一定成效。
3、深入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乡(镇)、村两级要向农民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使涉农收费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同时,要加强对公示内容的审查,根据收费政策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公示内容,确保收费公示的时效性。
4、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收费进行清理,该降低的降低,该取消的取消,有浮动幅度的执行最低标准,并对清理后的各项收费项目标准向社会公布出去,增加收费政策透明度,象保护重点企业一样保护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5、建立一个快捷有效的县乡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以县级价格主管部门为依托,在乡级建立物价管理所或物价监督站,在村级聘请物价监督员,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物价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发挥“12358”举报电话的作用,鼓励农民群众监督举报涉农乱收费行为。
今后,应继续保持对化肥等农资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的高压势态,加大查处力度,依法对不执行规定的政府指导价或价格行政干预措施,或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的查处,并予以曝光,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假冒伪劣化肥、掺杂使假等各种坑农、害农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统
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价格秩序。
【第3篇】垫江县农业局关于农民农资补贴的调研报告
一、垫江农业概况和农民农资补贴情况
1.全县农业概况
垫江位于重庆市域中部,地处重庆、涪陵、万州等大中城市中心结合部,县城距重庆主城区120公里,幅员面积1518平方公里,下辖21镇4乡,总人口93.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89万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33元,垫江县农业局关于农民农资补贴的调研报告。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物产丰富。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生猪基地县、种子建设示范县和重庆市优质出口猪肉项目县,素有“巴国粮仓”、“丹皮之乡”等美称。名优特产“垫江白柚”多次获全国金奖。重庆11个百万农业产业化工程中,垫江入围9个。县内外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渝宜高速、沪蓉高速纵横交汇境内,渝万城际铁路开工在即,各乡镇已通水泥路,全县基本实现村通公路。
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的新要求,我县提出了农业产业化“443”工程。 xx年,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统筹,加大投入,农业农村改革步伐、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推广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种极性空前高涨。xx年,整治土地4.6万亩,新增耕地4300亩,播种面积达79809公顷,较上年增长0.9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2285公顷。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7.5%,增加值16.8亿元、增长7.4%,粮食总产量达到38.05万吨。生猪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成效明显,新增规模养殖户300户,全年出栏生猪80.6万头,增长4.4%;引进恒河、汇源、美国熙可等龙头企业发展柑橘产业,高峰、包家、白家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柑橘基地建设成效显现;肉鹅工程按计划推进,新建父母代种鹅场1个,推广种鹅2万只。蚕桑、榨菜、蜜本南瓜、藠头、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51座病险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利设施得到整治和改造,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全县农民农资补贴情况
xx年,农业政策性保险顺利启动,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各类补贴6062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补贴标准为每亩75.85元,共发放4290万元,履盖全县25个乡镇,288个行政村和1999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165536户,面积565617.459亩;种粮大户359户,面积10644.75亩,补贴标准每亩159.85元,补贴资金263万元;水稻综合良种补贴164881户,面积374307.786亩,补贴标准为每亩15元,直补资金561万元。其他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惠农性补贴948万元。由于提高了农资综合直补补贴标准,并对种粮大户实行补贴倾斜,大大激发了群众种粮积极性,水稻实现了满栽满插,一些果园及菜土也种上了红苕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提高了复种指数,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种粮大户数量剧增,摞荒地现象得以有效控制,调查报告《垫江县农业局关于农民农资补贴的调研报告》。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得以加快,农业机械数量快速显著增长,农机推广速度加快,良种推广、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粮食政策执行过程中,全县周密部署、规范操作,农民满意,粮食直补工作开展顺利。粮食直补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关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稳定农村社会起了重要作用。
二、农民直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及种粮直补政策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矛盾渐渐浮出水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直补资金到位较晚。种粮直补工作有一套规范的程序,要求逐条逐项录入身份证号码、土地面积、银行帐号等基本数据,要经过“初核、张榜公布、复核、再公布”这样一个过程,其次还牵涉到补贴资金的实际发放。整个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因此牵涉单位较多,比如农业部门、粮食部门、财政部门、农村商业银行等,增强了合作协调难度。偶有登记和录入的身份证号码、账号或补贴面积发生错误或不一致,导致银行不能如实将直补资金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直接影响直补工作的进度。此项工作量相当巨大,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所以,对种植户而言,直补金到位时间较晚,资金到位时间一般都在作物收成时,错过了农作物黄金生长期,影响了直补政策落实的最佳效果,农民反响强烈,用农民的话说:“我们需要买生产资料时,补贴却没有下来。好钢没能用在刀刃上。国家的政策很好,但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也制约了农民对农资的储蓄和下季庄稼的投入。
二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粮食直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操作成本高,仅垫江县每年就涉及农户近17万,积极面积达38万余亩,并且有一套严格、系统的程序,需要很多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需要有多个部门的审核与协作,因此,执行成本高,费时、费力、费钱是必然结果。高昂的行政成本,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可行性和延续性,特别是乡镇和村干部,他们处在粮食直补工作的第一线,负责面积登记、公示、汇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仅付出了辛勤劳动,也花费了很多资金,但粮食直补经费严重不足,干部积极性受挫,影响了粮食直补工作实施的成效和进度。
三是面积核算公平性差。xx年,我县种粮直补面积是按计税面积内实际播种面积计算,今年改为按实际播种面积计算。尽管在面积计算上还有相应的要求,但无论按照哪种方式计算,面积的基数都源于村社,都可能与实际面积不一,实际操作中,个别人为操纵的机动性大,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一些村社在进行分户申报种植面积时,不是按实际种植粮食面积申报,而是按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各户的面积进行申报,当前全县有不少农户举家外出,无偿将土地让给别的农户种植,但仍然有领取补贴资金的现象;部分村干部在落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时,不是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入户调查签字盖章,而是先根据农户承包土地面积数,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凭自己的想象把所有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臆造在粮食直补表上,再分头入户盖章;有的干部不想让农户得到粮食直补资金或者怕麻烦就干脆不报,也有的报在村集体的户头上,更有甚者,报在村干部家属头上,谎报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详细核查,根本就发现不了这些问题。正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部分直补资金有可能不能真正兑付到实际种粮农民手中,有悖直补政策的初衷。
【第4篇】全县农资市场管理调研报告
农资商品事关农业生产效益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切实抓好保障服务工作。目前,我县登记注册农资经营者117户,其中经营化肥93户,种子3户,农药9户,农机具及配件11户。近日,我们工商局组织调研组,对全县农资市场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资市场存在问题
(一)违法经营现象仍有发生。化肥经营渠道多样,有厂家直供,有二级代理商批发,也有经销商向小厂家定制,再加上有些经营者专业素质较低,违法经营现象仍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少数不法经营户以次充好,经销劣质化肥、农药、种子坑农害农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把浓度低的农药和浓度高的农药同价销售;种子销售中大小包装同价销售,短斤少两,蒙骗消费者。
(二)农资价格猛涨难以抑制。近几年来,农资价格的飞速暴涨,冲抵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各项补贴,影响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据农业部门四月下旬的调查数据显示,氮肥上涨了60%,钾肥上涨了131%,磷肥上涨了93.4%,复合肥上涨了62.9%,农药、农膜等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近期还在上涨。农民种田成本逐年增加,农业效益不断下降,出现了局部抛荒现象,种粮亏本的现象又重新抬头,“谷贱伤农”转变为“本高损农”,同样导致农业不稳,农民不富。
(三)行政综合执法氛围不浓。农资市场是一个需要多部门管理的市场,由于职责不同,重复执法现象较多,加重了被执法者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执法成本,同时还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形象,有时还会造成有利就互争案源、有责相互推诿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使得不法经营户有空可钻。
(四)执法人员经费相对不足。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工商部门担负农资市场监管责任,全县农资市场经营点多面广,而全县工商执法人员平均年龄超46岁,现行的执法体系、机构设置、人员年龄均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农药、肥料、种子、农产品质量等又很难从直观上判别产品质量优劣,质量抽样检测需要较大的化验费用,加之缺乏相应的交通、取证等工具,执法工作难度大,农资市场管理工作急需改善。
(五)农资商品包装标准不规范。农资商品具有特殊性,对它的生产要求和使用特别严格,在说明书上必须注明使用地区及范围(地域和气候的差异,使用地区及范围不同)、使用方法及使用条件等,而我们在检查时,却发现相当部分农资商品说明标含糊不清,造成农民消费者使用不当、利益受损。
(六)农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农资商品的销售对象是农民消费者,而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低,识假辩伪的能力有限,在购买农资商品时不主动索要信誉卡、发票或相关产品说明,受低廉的价格吸引,极容易上当受骗,出现问题时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相关凭证或依据,给工商部门依法处理造成许多困难。
二、关于农资保障的几点建议
(一)整合优化农资市场资源。目前,全县农资市场销售网点、点多面杂、参差不齐,游商游贩不断涌现,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建议县政府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深入对农资网点建设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我县目前的农资市场状况,对现有农资市场资源进行整合,着力培育几家能够主导我县农资市场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资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全县农资经营网点的布局,满足农户需求,更好服务群众。加快建立农资行业协会,不断完善协会章程,充分发挥协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弥补执法管理漏洞,净化农资市场,促进我县农资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
【第5篇】2022农资市场调研报告
农用物资简称农资,本文将介绍2022农资市场调研报告。
2022农资市场调研报告
一、我县市场的基本情况
1、农贸市场的情况。目前全县农贸市场47个,其中县城7个,2022年集贸市场成交额约为17.2亿元,今年1至10月份,集贸市场成交额约为16.9亿元,同比增长约18%。
2、超市及万村千乡农家店情况。目前,全县有一定规模的超市150多家,其中大型超市12家,永丰城区一般标准超市(400平方米左右)和便利店(100平方米左右)分别为7家和18家。现全县拥有连锁企业3家,年销售额达1.5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的7.7%;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22年到2022年在乡镇共建成标准化农家店554家。农家店在乡镇覆盖率达到了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57%,超市走进了乡村。
3、机电大市场。机电大市场门店数200余家,年交易额约15亿元,以零售为主,批发为辅,交易的主要产品为:农用机械、五金、工具,利润为销售额的5%10%之间,税收上交方式为定税,每月220元,年销售同比增长约为20%。
4、建材市场。建材市场拥有门店300余家,年销售额约为16.4亿元,利润为销售额的20%左右,利税上缴方式为定税,每月350元。销售的主要为中档装饰材料,产品产地主要来自广东。其中钢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全县钢材的年需求量约为72000吨,交易价格约为4650元每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钢材的价格波动较大,目前我县拥有大小钢材店100余家,主要分布在县城郊、湄水、三塘铺、太平寺一带,一年利税约为100万元,利润为销售额的2%-5%,可安排就业600多人次。
5、家电市场。从家电下乡信息系统反映的数据来看,今年19月份,我县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01102台,销售金额约为2.45亿元,补贴金额约为3110万元,利税约为730万元,销售数十去年同期销售数的1.6倍。
6、典当、拍卖、二手车市场。锦宏典当行从2022年3月成立至今,业务笔数69笔,交易金额约4511万元,上缴税收约9.7万元,创利润约83万元,安排就业10人。其中今年110月份,业务笔数40笔,交易金额约2600万元,上缴税收约6.48万元,利润约23.3万元。鑫达拍卖公司从成立至今承担拍卖14场,交易金额3758.6万元,安排就业10多人,其中今年承担拍卖1场,交易金额820万元。华泰二手车交易市场交易二手车910台次,交易金额约382万元,营业收入29.6万元,创税收约5万元,安排就业人员8人。
7、汽车市场。目前xx拥有大、小汽车经销商10个,一年的汽车销量为2000台左右,交易金额约为1.6亿元,利润为销售额是5%-8%之间,税收上缴方式为增值税,为17%。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为中、低档产品,由于去年12月31日汽车下乡政策的终止,因此目前我县汽车市场的销售现状为,抵档车辆呈下降趋势,中、高档车辆呈上升趋势。
8、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目前我县还没有正式批准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中心,据调查了解,我县每年的报废汽车约为300台,以的士、公交车为主,因此我县申报一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势在必行。
二、我县市场体系的特点
1、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流通业的主要标志是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有关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政策在我县深入推进,新华联超市、天客超市等一批流通企业在我县不断壮大,554家连锁农家店的建设,对传统的经营方式产生很多变革,开架经营,先进的流通经营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2、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这几年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上中央为渡过世界金融危机出台一系列扩内销、刺消费的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消费。几年来我县商品市场不断扩大,到2022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亿元。到今年9月底全县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36621台,销售金额约5.1亿元,补贴金额约6654万元;销售汽摩下乡产品约43366台,销售金额约4.6亿元,补贴金额约4470万元。真正达到了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商家得发展、财政得税收的目的。另外城区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市场业态也得以发展,城区百货、五金、副食、服装、电器、家具、建材、餐饮、娱乐、洗浴等行业种类齐全、业态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保障 [] 了市场供给。
3、专业市场建设初具规模。2022年末,全县有专业市场的乡镇3个,占乡镇总数的17.6%;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市场的乡镇有7个,占乡镇总数的41%。其中农机机电大市场从2003年正式投入营运至今,农机机电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年出口额约达500万美元;占地115亩的新城建材大市场2022年正式开
业,短短几年时间,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青树坪富厚商业步行街的正式运营填补了全省乡镇步行街的空白;这些都为我县专业市场的建设指引了方向,对提高我县市场竞争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调查了解发现,将一个产业集聚一起成立专业市场,能发挥产业优势,吸引顾客,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如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湘中建材大市场是我县专业市场的成功典范,就我县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成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家具家电大市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农资大市场等专业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三、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然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前进,老百姓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市场的发展也受到了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一些制约市场发展的潜在问题逐渐凸现出来。
(一)市场内部环境与外在要求的不适应。一方面市场作为全县商贸业的主要源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全省各地市县加强对市场的提升改造,给我县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市场内基础设施老化、消防安全隐患突出、道路交通拥堵严重、整体环境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各市场外墙斑驳破损、道路高低不平、局部墙体发生结构性走样;消防设施毁损较多,市场电气线路老化,个别市场多合一现象仍有存在;市场停车位严重不足,陕窄的市场主干道影响车辆的通行等。这种现状不仅阻碍了市场的全面提升,也影响了我县的整体形象。
(二)市场监管任务和监管职责的不明确。各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由于人员众多,经济活动和生活的配套齐全,俨然一个小社会,因而存在消防、交通、城管等大量社会化事务,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管理。但由于诸多原因,管理很难实施到位,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越位错位管理,管理职能模糊,管理效率低下。
(三)市场业态面临着诸多挑战。受经营者文化素质、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制约,市场的经营业态仍停留在传统的小商品批发零售、现金交易等方式上。小规模批发零售、传统守旧的经营业态已显示出发展疲态,而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却不断加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模式迅速推广。电子商务比之传统商务有着大幅度增加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等优势,特别是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交易,使中间商的地位弱化乃至消失,因此对于处于中间商地位的专业批发市场而言,其潜在的冲击和挑战不言而喻。
(四)市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市场投资主体较多,市场又缺乏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导致市场资源浪费、优势分散,同时,市场自身也存在一些体制、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如至今尚未实行企业化运作,市场经营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的发展;市场管理、服务收费的依据不足,政策法规已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实际;市场产权私有化模式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外在剧烈的竞争中,市场缺乏地方特色商品,也将会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四、几点意见建议
1、合理规划。我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的农业生产大县,市场的建设及合理布局至关重要,政府应按照我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对不符合标准的市场予以改造,新建市场则要按照规范化市场的标准,适当超前,立足长远。
2、加强领导。市场作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准公益性设施,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此,建议政府将市场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落实。
3、加大投入。商品市场的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既要鼓励民间融资,争取银信部门支持,也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共同开发格局。商品的市场发展与标准化改造工作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可参照先进地区成功模式,设立市场发展基金,对市场新建或标准化改造验收合格的按比例进行配套补贴。同时出台扶持政策,减免相应费用,提供全程服务。
4、规范管理。 要搞好市场管理,首先要把住市场进入关,对进入市场的流通主体要加强审核,必要时候要具有一些企业的担保,进而提高商品交易市场的档次,提高市场的信誉。在市场管理中应该以人为本,建立为顾客着想的服务之道;要充分运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管理技术,实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在各级市场间要加强沟通和联系,通过沟通和联系,来实现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的合理的分解和整合,形成一套能控制成本至盈利水平的有效的营运和管理机制,最终达到整体计划,整体协作,整体管理和整体效益的目标,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5、严格制度。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商品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要不间断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行两书(《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责任书》、《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保证书》)四制(市场交易实行索票制、公示制、退场制、明码标价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市场管理者也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齐抓共管机制。增强经营者法制意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氛围,促进业内良性竞争,避免坑蒙拐骗现象的出现,杜绝竞争中的不当行为。同时市场经营者集体对市场诚信度的支持,也是营造共赢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看到,应对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不法问题的有力的武器是法律,积极支持和促进公平、公开、合法的市场开发,维护正常的发展,对市场开发活动实行管理、监督和必要的调控。政府在促进市场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规划市场发展布局,做好监督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三重角色。促进市场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内部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监控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传递信息;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6篇】农资市场调研情况报告
为全面掌握全市农资市场情况,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市供销社于xx年三月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供应货源充足。今年,全市全年化肥总需求量120884吨,可供应总量121971吨。其中:氮肥需求量56095吨,可供应量60360吨;磷肥需求量22592,可供应量28004.2;钾肥需求量9868,可供应量12202.2;复合肥需求量22329,可供应量21405。全市市场化肥可供应货源充足。
(二)农资质量整体较好,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在市政府的强力领导下,农委、质监、科技、供销社等部门持续开展农资打假活动,联合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一是在销售旺季进行抽样检测,不断增加抽样的覆盖率;二是要求零售商做好进货、销售台账,从正规渠道进货,提供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产品证书、产品检验报告,保证产品三证齐全(农药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
(三)农资经营网络日趋完善,群众购肥方便。近年来,供销社积极推动“新网工程”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运行中的农资配送中心5个,连锁经营店234个,75%以上的村有农资店或加盟的农资连锁经营店,各配送中心和部分经营店配备了送肥下乡专用车辆,送肥进村,农民购肥方便。
(四)经营主体较多,供销社优势突出。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格局逐步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个体经商户等多渠道经营格局。我市有各种类型农资经营网点619家,其中供销社网点292家,农业“三站”网点37家,个体工商户290家。龙头企业主要是供销社系统的辉隆集团分公司、东升农资有限公司、东农农资有限公司等;供销社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占市场份51.4%,其中化肥经营市场份额达到65.1%,超出全市市场份额的一半以
(五)价格波动幅度不大,总体平稳。
进入xx年春季,农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非常理性,价格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合理引导了市场;商家在采购中也没有盲目跟风,避免尿素价格出现虚高。市场在有需求拉动时价格平稳上涨,预计在用肥结束后,价格才出现回落。
二、存在问题
(一)市场供大于求,农资市场完全进入买方市场。由于农资生产行业管理缺乏前瞻性,管理制度没有规范化,使得农资产业进入极为容易,再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农资行业有着较高利润空间,大量行业外资本流入,从而使得农资生产企业数量剧增,形成产大于需。
(二)经营渠道纷杂,市场管理仍较薄弱。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格局打破,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个体经商户等多渠道经营格局。我市有各种类型农资经营企业和个体户600多家,分布面广而散,市场管理难度大,一些过期、无效农资产品或达不到使用效果的劣质产品,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
(三)竞争激烈,市场监管难度大。农资经营是投资大,利润小的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量赊货,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商商之间的竞争使得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经销商已无利可言,于是反过来又向生产厂家索要利润,迫使厂家再次降价,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当某种农资产品畅销,市场价格上涨时,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当农民需要某种产品又没有利润时,又买不到,人为造成市场混乱,市场管理难度增大。
(四)化肥储备有待加强。xx年,市供销社与市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市市级救灾化肥储备办法》,但我市农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政府储备,除供销社企业每年冬季储备外,其他企业都没有储备。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求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改变,农资化肥储备期相应拉长,储备资金大幅度增大,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储备量减少,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五)农资经营品种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从我市农资经营企业看,目前大部分只经营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品种较单一,特色农业生产需要的专用肥几乎没有,同时农药和农膜供应相对较少。
(六)农资推广技术难,科学施肥水平较低。我市农资技术推广主要有供销社兴办的“庄稼医院”、农村综合服务社以及乡镇农技推广站。由于供销社农资技术服务网点比较少,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减少和老化,并划归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推广和服务活动逐渐减少,农民需要的农资技术服务很难。
三、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动实施“新网工程”,建立农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通过发展连锁经营,保障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杜绝假冒伪劣、高毒农药的滥用。通过连锁服务大力普及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化生产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水平,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管理力度。探索建立农资市场管理长效机制,要加大农资有关知识普及和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的知假辩假能力,增强经营者守法意识;要坚持经常性执法检查,打击取缔违法经营活动;要建立农资来源追溯、责任追究制度。
三是建立农资供应应急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救灾化肥分级储备制度,加强和完善农资宏观调控,通过淡储旺销、调剂余缺来稳定市场,确保农业生产用肥。
四是加快农资技术推广。在60%以上的农资连锁网点建立“庄稼医院”、农村综合服务社,长年开展农资服务;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备农资经营和管理的为农服务队伍,做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第7篇】2022农资市场调研情况报告格式
为全面掌握全市农资市场情况,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市供销社于二0一三年三月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供应货源充足。今年,全市全年化肥总需求量120884吨,可供应总量121971吨。其中:氮肥需求量56095吨,可供应量60360吨;磷肥需求量22592,可供应量28004.2;钾肥需求量9868,可供应量12202.2;复合肥需求量22329,可供应量21405。全市市场化肥可供应货源充足。
(二)农资质量整体较好,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在市政府的强力领导下,农委、质监、科技、供销社等部门持续开展农资打假活动,联合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一是在销售旺季进行抽样检测,不断增加抽样的覆盖率;二是要求零售商做好进货、销售台账,从正规渠道进货,提供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产品证书、产品检验报告,保证产品三证齐全(农药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
(三)农资经营网络日趋完善,群众购肥方便。近年来,供销社积极推动“新网工程”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运行中的农资配送中心5个,连锁经营店234个,75%以上的村有农资店或加盟的农资连锁经营店,各配送中心和部分经营店配备了送肥下乡专用车辆,送肥进村,农民购肥方便。
(四)经营主体较多,供销社优势突出。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格局逐步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个体经商户等多渠道经营格局。我市有各种类型农资经营网点619家,其中供销社网点292家,农业“三站”网点37家,个体工商户290家。龙头企业主要是供销社系统的辉隆集团分公司、东升农资有限公司、东农农资有限公司等;供销社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占市场份51.4%,其中化肥经营市场份额达到65.1%,超出全市市场份额的一半以
(五)价格波动幅度不大,总体平稳。
进入2022年春季,农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非常理性,价格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合理引导了市场;商家在采购中也没有盲目跟风,避免尿素价格出现虚高。市场在有需求拉动时价格平稳上涨,预计在用肥结束后,价格才出现回落。
二、存在问题
(一)市场供大于求,农资市场完全进入买方市场。由于农资生产行业管理缺乏前瞻性,管理制度没有规范化,使得农资产业进入极为容易,再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农资行业有着较高利润空间,大量行业外资本流入,从而使得农资生产企业数量剧增,形成产大于需。
(二)经营渠道纷杂,市场管理仍较薄弱。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格局打破,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个体经商户等多渠道经营格局。我市有各种类型农资经营企业和个体户600多家,分布面广而散,市场管理难度大,一些过期、无效农资产品或达不到使用效果的劣质产品,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
(三)竞争激烈,市场监管难度大。农资经营是投资大,利润小的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量赊货,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商商之间的竞争使得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经销商已无利可言,于是反过来又向生产厂家索要利润,迫使厂家再次降价,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当某种农资产品畅销,市场价格上涨时,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当农民需要某种产品又没有利润时,又买不到,人为造成市场混乱,市场管理难度增大。
(四)化肥储备有待加强。2022年,市供销社与市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市市级救灾化肥储备办法》,但我市农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政府储备,除供销社企业每年冬季储备外,其他企业都没有储备。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求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改变,农资化肥储备期相应拉长,储备资金大幅度增大,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储备量减少,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五)农资经营品种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从我市农资经营企业看,目前大部分只经营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品种较单一,特色农业生产需要的专用肥几乎没有,同时农药和农膜供应相对较少。
(六)农资推广技术难,科学施肥水平较低。我市农资技术推广主要有供销社兴办的“庄稼医院”、农村综合服务社以及乡镇农技推广站。由于供销社农资技术服务网点比较少,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减少和老化,并划归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推广和服务活动逐渐减少,农民需要的农资技术服务很难。
三、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动实施“新网工程”,建立农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通过发展连锁经营,保障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杜绝假冒伪劣、高毒农药的滥用。通过连锁服务大力普及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化生产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水平,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管理力度。探索建立农资市场管理长效机制,要加大农资有关知识普及和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的知假辩假能力,增强经营者守法意识;要坚持经常性执法检查,打击取缔违法经营活动;要建立农资来源追溯、责任追究制度。
三是建立农资供应应急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救灾化肥分级储备制度,加强和完善农资宏观调控,通过淡储旺销、调剂余缺来稳定市场,确保农业生产用肥。
四是加快农资技术推广。在60%以上的农资连锁网点建立“庄稼医院”、农村综合服务社,长年开展农资服务;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备农资经营和管理的为农服务队伍,做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农资调研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