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治理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寄语】乡镇农村治理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关于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示例
根据xx市农委关于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通知(遵市农发〔2022〕12号)精神,为贯彻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加快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xx县“十三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依据《xx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遵府办发〔20**〕147号)要求,xx县农牧局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如肥料养分、农药、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土壤或存于地表所引起的污染。
当下,xx县农村社会、经济水平已得到长足发展、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xx县农业面源污染问已日益突显。根据xx市农委关于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建设工作的要求,为贯彻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加快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xx县农村面源污染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提出了开展治理的初步建议及“十三五”治理目标。
1 基本县情
xx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中段xx市东北面,国土面积2546.40平方公里。县城距离xx市区40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5.6℃,年均降水量1160毫米,雨热同期。海拔多在800—1200米之间,境内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有不少坝地,万亩大坝4个,千亩大坝5个。全县有耕地总资源73127公顷,统计常用耕地面积27387公顷,其中田14131公顷、土13256公顷。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65条,总长936.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6.16亿立方米。xx县属于中亚热带植物区,森林覆盖率现有50.8%,境内宽阔水原始森林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仅存的一片原始森林。xx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辣椒之乡、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中国金银花之乡。
xx县下辖12个镇、3个乡、1个自然保护区、2个工业园区,12个社区、105个村民委员会,238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54.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2万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73.17亿元,财政总收入8.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0元,粮食总产量27.1万吨。
2 xx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从产生渠道来看,xx县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生活源这些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薄膜等投入物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二是畜禽饲养排泄物、污水的污染;三是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污染;四是农村生活垃圾、排污的污染。
2.1 种植业面源污染概况
xx县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蔬菜、辣椒等农作物为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全县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约76934公顷。当下,xx县农作物种植中农家肥施用量大幅度减少,而化肥、农药、薄膜使用量大大增加,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
2.1.1化肥施用的污染。
肥料主要通过流失进入水域或地下水而致水体污染。据统计,近年xx县年肥料施用量21648吨,其中:氮10694吨,占施肥总量的49.4%,磷 5690吨,占施肥总量的24.9%,钾5264吨,占施肥总量的25.7%,氮、磷比例为1:0.53。以全县农作物年种植总面积76934公顷计算,平均施用量每公顷281.4kg。xx县的施肥状况,一是施用量偏高,与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kg/公顷相比,超了25%;二是与科学施肥要求相比,氮、磷比偏大,比广泛推荐的化肥安全施用氮、磷比1:0.4高了0.13,造成肥料施用不平衡。这种施肥状况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肥料流失量大。据统计,xx县肥料利用率总体上约为37.2%,预示着另62.8%的施用除一部分被土壤固定外,相当一部分被流失而致污染。
2.1.2 农药使用的污染。
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虽然保住了一定量的产量,但同时也致使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且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以及造成土体、水体、农产品的污染。经调查,县内主要使用的农药为毒死蜱、吡虫啉、阿维菌素、辛硫磷、敌敌畏、菊酯类、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三环唑、粉锈灵、敌克松、草胺膦、百草枯、稻田除草剂等农药。近年全县农药年施用量约28.23吨,折算年亩用量有68.7克。农药通过作物吸收、自然降解后,流失率微乎其微,但调查发现,由于施药器械和方法限制,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或飞散入空气,农药的利用率一般不足30%,而废弃农药瓶、袋一般都被置于野外,余留药物会随雨水冲淋进入土体、水体。
2.1.3 秸秆乱堆乱放也带来污染。
经统计,近年全县秸秆年生产量89.98万吨,其中:秸秆还田量13.01万吨,占14.46%;秸秆田间焚烧量3.56万吨,占3.96%;秸秆弃置乱堆量4.16万吨,占4.62%;秸秆饲料量57.64万吨,占64.06%;秸秆作为家庭燃料量8.18万吨,占9.09%;秸秆原料量3.43万吨,占3.81%。
统计表明,一是目前xx县秸秆还田率较低,秸秆使用量最大的为饲料,最小的为做原料;二是弃置乱堆的秸秆造成环境污染,每遇大雨,即有大量秸秆被地表径流冲入沟渠、河道、坑塘、水库等水域,在水体中腐烂而污染水体。另外,随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展,而蔬菜等农作物所伴生废料,其产量大、含水量高、腐败时间短,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污染,局部地点废菜叶污染问题已有表现。
2.1.4 农膜的污染。
当下,xx县农业生产使用农膜已较为普遍,用量较大,据统计,全县种植业年使用农膜量约为402.7吨,以全县27387公顷的常用耕地面积计算,年亩用量约0.98公斤。所使用的农膜中,仅有约4吨为可降解农膜,仅占总用量的不到1%,绝大多数属于不可降解农膜。农膜使用后,均未开展回收利用,也未进行规范的回收处置,一部分残留在田间,残留量约为35%,即年残留140余吨,直接对土体造成来得的污染;一部分随意收置在田边地角,每遇大雨,即有废膜集入河道、低地、坑塘、水库、田坝,造成环境污染。
2.2 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xx县畜禽养殖以猪、牛、羊、禽为主,除传统一家一户自养外,近年来,畜牧产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得到一定发展,相当数量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户、场逐步增加,畜牧业将成为xx县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当下全县已有规模养殖户261户,养殖场89个,已建养殖小区11个。主要畜禽年出栏量生猪31.84万头、牛1.02万头、羊1.83万头、家禽107.27万只。主要畜禽的粪便年产生量约23.62万吨、尿液与养殖污水年产生量约3.96亿升。
传统一家一户养殖模式下,畜禽粪便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是xx县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后来所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户、养殖场、养殖小区,其所散发出的臭味,所排放的污物、污水,对人居环境造成明显污染,也对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已成为了xx县农业面源污染源头之一,对其不可轻视,治污工作需要跟上。xx县自2022年起着手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改造,解决其治污等问题,但至今,据统计,还有30%左右未改造到位。
2.3 水产业污染情况。
xx县水产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流水养殖等。全县有适宜水产养殖水面10140亩,其中山塘、池塘养殖面积2268亩,水库养殖面积2600亩,河流管护养殖水面5272亩。近来,全县水产品养殖产量约1872吨,水产业饲料总用量约2000吨,渔药总使用量约2吨。
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量大,循环使用量小,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在水体中分解,污染水体。一些水产养殖户,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存在滥用药物现象,造成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和对水环境污染。
2.4 农村生活源污染情况。
据调查,xx县农村人均日产生生活垃圾1公斤、日排放污水20公斤、日排放粪便0.8公斤计算。按xx县现有农村人口49.3万计算,全县农村每年产生垃圾50余万公斤,生活污水1000余万公斤,粪便约40余万公斤。其中尤为严重的,一是各种塑料包装物垃圾大量出现,带来的污染更是明显;二是生活污水中,普遍溶含各类化学洗涤用品残余,污染性较强。而当前xx县农村废弃物、废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基本未开展,普通存在垃圾乱放、污水乱排、粪池处于开放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及农村环境卫生。
3 对xx县“十三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3.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和市委四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贯穿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及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坚持源头防控、过程控制、终端治理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构建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安全优质化,促进xx县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工作目标。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全面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整治、农田清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县农村山绿、水清、田洁、村美,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建成美丽乡村。
3.3 主要工作任务。
3.3.1大力推行“清洁”农业。
全面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等项目,实现主要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全覆盖,提升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增加有机肥用量,尽力减少化肥用量,从而显著减少肥料养分、农药的富余,将肥料、农药引起的污染控制到低微的水平。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普及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使肥料施用量降到225kg/ha的安全标准以下,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开展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改造。要对养殖场进行合理布局,划定禁养区、控制区和养殖区。对高密度养殖区,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对新建、改扩畜禽水产养殖场(户)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到2022年,实现全县规模养殖场、区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全达标。
大力推进田园清洁工程,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防止低于一定厚度的农膜流入市场,并尽力减少农膜的使用,增强对废旧农膜的回收与管理,防止在土壤中积累。建立废旧农膜收购和加工企业,通过适当提高收购价格、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激励农民回收售卖及促进企业回收废旧农膜。
3.3.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xx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要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营造全县齐抓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二是要重抓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保障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在农药方面,必须要100%查禁售卖、使用禁用农药。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大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认证,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到2022年种植面积达到72.5万亩以上,占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115.4万亩的62.8%以上。四是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打造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环境,到2022年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常态化。五是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队伍建设,切实提高x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3.3.3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面开展沼气工程建设。
发展循环农业,以沼气工程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为纽带,以辣椒、蔬菜、精品水果、茶、优质稻米、石斛种植,乌骨鸡、肉牛、肉猪、黔北麻羊等特色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养殖—沼气工程—种植”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养殖场粪污能源化、肥料化利用,对规模养殖户(场)建有机肥加工厂、沼气池进行补助,对分散养殖农户(场)的畜粪则建立畜粪收集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通过资金补助等形式建立简易的有机肥加工点,将畜禽粪便处理和有机肥的生产、沼气池的建立有机的结合起来。
普及“一池三改”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到2022年,沼气池使用户率达到80%以上;全面开展畜禽养殖场的沼气工程建设,建设率达到100%,使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大力抓秸秆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还田、贮饲料生产、食用菌栽培等秸秆再利用工程。到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3.3.4 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提升农村生态大环境。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支持,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xx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林茶、林药等模式,开展“玉米下山,生态林、经果林上山”行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3.3.5 大抓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状为目标,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条件的可建设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建设排污管网及小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中心,处理的废水还可用于农田灌溉;建造垃圾中转站,配套安装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采用“户收集、村运转、镇处理”的系统化模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并着力改变广大农民的生活习惯,落实清扫保洁、垃圾收集、集中处理制度,形成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到2022年,完成全县主要村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农村人居环境,达到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庭院没有随地流淌污水,村间、野外没有散放的垃圾。
3.3.6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造成土壤污染。大力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在已完成的土壤污染调查基础上,对土壤污染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确定土壤污染防控重点领域、区域,开展典型污染土壤尤其是化学污染场、主要农产品产地、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工作。摸清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开展日常监测和预警。到2022年完成农产品产地污染等级划分,实行分级管理。
4 组织保障建设
4.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员队伍。
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领导机构,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并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队伍,配备人员、设备,成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办公室,制订工作计划,分解工作责任,指导工作开展,并开展农村环境常态化监测。还建议全县分片区设立环保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来开展工作。
4.2 提高认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崇尚绿色gdp绩效意识,建立农村环保责任制,促政府、部门树立“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清山”理念。各镇乡村对本辖区农村环保负责,把广大农村的生态环保问题提上日程、纳入工作计划,建议各镇乡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
4.3 争取资金支撑。
大力争取资金投入,一是争取本级排污费资金的征缴返回,每年预算专项资金投入;二是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投入,三是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
4.4 加强政策宣传与科学普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结合农民培训、科技下乡等载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宣传力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建议农村环境保护、防止污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展相应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第2篇】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调研报告范例
农村“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为此,特以近年来建设的新村聚居点空心化问题为例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县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民新村聚居点30个,涉及农户1328户,其中:新建点16个714户,改建点14个614户。正在建设有的23个1227户,其中新建点16个974户,改建点7个253户。建成镇吊脚楼村、镇立山村新村综合体2个123户。据调查,建成的新村聚居点中住房空置率在50%以上的聚居点3个,占10%;空置率在30—50%的聚居点2个,占6.6%;空置率在10—30%的聚居点2个,占6.6%;没有空置住房的聚居点23个,占76.8%。造成其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举家外出户增多。
当前,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或谋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导致农村人口密度逐年递减,直接导致了“人去房空”现象的出现。全县大多数村外出务工人员人数高达80%以上,其中举家外出户达30以上。县2022年建成的镇村聚居点共25户85人,其中:村10户38人,吊脚楼村15户47人。该聚居点外出人口66人,其中季节性外出27人,占总人口的31.8%,常年外出39人,占总人口的45.9%,该聚居点新建农房常年无人居住9户,占总户数的34.6%,季节性无人居住10户,占总户数的40%。
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先富起来的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在城市站稳脚跟后,举家迁往城镇生活。国家大力推进“一主三化”发展,城镇吸引力增加,各项就业、就医、就学、文化等环境条件良好,加之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空心村”现象日趋加重。目前,县镇、镇、镇、镇、镇、乡等6个乡镇都在进行场镇开发,邻近场镇或有能力的农户都在集镇购房。如,镇骑龙寨村农民新村聚居点共30农户,就有7户在城镇购买房屋,占总户数的23.3%。
三是政策执行不到位。
部分群众对老宅一直恋恋不舍,总认为老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保存老宅就是留住了“根”。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一户多基、超标准占地,占用耕地建房,农房迁建后旧宅基地普遍闲置,致使农村长期以来“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房不拆旧房”,致使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没能很好落实,许多村民建新房而未拆除旧房,占新基不退老基,造成一户多宅。所调查的县镇村、镇骑寨村、吴家桥村三个新村聚居点,建了新房未拆除旧房将宅基地还耕的建房户达到15户,占新建农房户数的25.4%。
四是早期规划不合理。
一些新村建设规划比较简单,对村庄功能分区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群众生产生活习惯考虑不周,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加上执行规划的法律约束力不强,村民建房存有很大的随意性。如县已建成的镇村农民新村聚居点,村组织就没考虑到农户的耕作半径,将150户农户集中到一起,造成农户生产不方便。
二、县治理农村空心化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新村建设“建得起、住得下、不空置”,在新村建设中坚持“四个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突出乡村特色,统筹推进全县新村建设。
一是群众申建与政府指导相结合。
县委、县政府创新提出新村建设“申建制”,统一制定出台新村建设奖补政策,发动群众自愿申建,对30户以上群众提出申建要求,经村组申请、乡镇审查、部门评审、县级审批等流程审核通过的,纳入全县新村建设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由建房户成立业主建设管理委员会,自主选择施工单位、负责材料采购、监督资金使用和建设质量,既赋予群众新村建设的监管权和话语权,又减轻了政府工作压力,实现了政府意图与群众意愿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县在建的23个新村聚居点的1227户农户都是采用“申建制”建设的。
二是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产业促新村、新村带产业,产村相融互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优质柑橘、绿色蔬菜、现代畜禽、道地中药材和高效经济林等特色优势农业,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县新发展优质甜橙、油桃等优质水果3万亩,绿色蔬菜3万亩,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等高效经济林2万亩,道地中药材1万亩,建成工厂化生猪繁育基地18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88个,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5516户,发展特色家禽规模养殖户254户。初步形成了郪涪两江流域优质蔬菜产业示范区、蓬乐路优质甜橙(柠檬)产业示范区、射大路优质干果产业示范区、罗桂路优质生猪产业示范区等“四大”产业区和隆盛现代农业园区。
三是规划引领与尊重民意相结合。
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统筹谋划新村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及基础设施,做到新村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等多规融合。同时,充分尊重群众喜好,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征求群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民意调整规划,着力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村情趣、农家特色、群众满意”的新农村,水村幸福美丽新村规划2022年获得了国家住建部“美丽乡村”称号。
四是新村建设与新村开发相结合。
在新村建设中,县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村建设,建设农民新村安置房的同时,打造开发新村旅游商贸等产业,着力培植新村产业,繁荣乡村经济。如在建设药香小镇新村综合体中,通过公开招标吸引永逸集团投资5亿元参与新村安置房建设、场镇开发建设,着力打造集养生、养老、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知名药香小镇”。
三、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建议
治理农村“空心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一)科学规划,完善基础功能。科学规划是治理农村“空心化”的关键。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精心设点,合理布局。按照集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在新村户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确保长远发展与农民的实际需要。建议将治理农村“空心化”与农村环境整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宅基地复垦、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农民市民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向大中城市、中心集镇与中心村集聚,同时统筹农村的水电、道路、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生活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文体娱乐及商业设施,既村解决民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优化农村的环境质量,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第3篇】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调研报告范例范文
农村“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为此,特以近年来建设的新村聚居点空心化问题为例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县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民新村聚居点30个,涉及农户1328户,其中:新建点16个714户,改建点14个614户。正在建设有的23个1227户,其中新建点16个974户,改建点7个253户。建成镇吊脚楼村、镇立山村新村综合体2个123户。据调查,建成的新村聚居点中住房空置率在50%以上的聚居点3个,占10%;空置率在30—50%的聚居点2个,占6.6%;空置率在10—30%的聚居点2个,占6.6%;没有空置住房的聚居点23个,占76.8%。造成其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举家外出户增多。
当前,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或谋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导致农村人口密度逐年递减,直接导致了“人去房空”现象的出现。全县大多数村外出务工人员人数高达80%以上,其中举家外出户达30以上。县2011年建成的镇村聚居点共25户85人,其中:村10户38人,吊脚楼村15户47人。该聚居点外出人口66人,其中季节性外出27人,占总人口的31.8%,常年外出39人,占总人口的45.9%,该聚居点新建农房常年无人居住9户,占总户数的34.6%,季节性无人居住10户,占总户数的40%。
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先富起来的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在城市站稳脚跟后,举家迁往城镇生活。国家大力推进“一主三化”发展,城镇吸引力增加,各项就业、就医、就学、文化等环境条件良好,加之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空心村”现象日趋加重。目前,县镇、镇、镇、镇、镇、乡等6个乡镇都在进行场镇开发,邻近场镇或有能力的农户都在集镇购房。如,镇骑龙寨村农民新村聚居点共30农户,就有7户在城镇购买房屋,占总户数的23.3%。
三是政策执行不到位。
部分群众对老宅一直恋恋不舍,总认为老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保存老宅就是留住了“根”。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一户多基、超标准占地,占用耕地建房,农房迁建后旧宅基地普遍闲置,致使农村长期以来“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房不拆旧房”,致使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没能很好落实,许多村民建新房而未拆除旧房,占新基不退老基,造成一户多宅。所调查的县镇村、镇骑寨村、吴家桥村三个新村聚居点,建了新房未拆除旧房将宅基地还耕的建房户达到15户,占新建农房户数的25.4%。
四是早期规划不合理。
一些新村建设规划比较简单,对村庄功能分区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群众生产生活习惯考虑不周,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加上执行规划的法律约束力不强,村民建房存有很大的随意性。如县已建成的镇村农民新村聚居点,村组织就没考虑到农户的耕作半径,将150户农户集中到一起,造成农户生产不方便。
二、县治理农村空心化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新村建设“建得起、住得下、不空置”,在新村建设中坚持“四个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突出乡村特色,统筹推进全县新村建设。
一是群众申建与政府指导相结合。
县委、县政府创新提出新村建设“申建制”,统一制定出台新村建设奖补政策,发动群众自愿申建,对30户以上群众提出申建要求,经村组申请、乡镇审查、部门评审、县级审批等流程审核通过的,纳入全县新村建设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由建房户成立业主建设管理委员会,自主选择施工单位、负责材料采购、监督资金使用和建设质量,既赋予群众新村建设的监管权和话语权,又减轻了政府工作压力,实现了政府意图与群众意愿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县在建的23个新村聚居点的1227户农户都是采用“申建制”建设的。
二是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产业促新村、新村带产业,产村相融互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优质柑橘、绿色蔬菜、现代畜禽、道地中药材和高效经济林等特色优势农业,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县新发展优质甜橙、油桃等优质水果3万亩,绿色蔬菜3万亩,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等高效经济林2万亩,道地中药材1万亩,建成工厂化生猪繁育基地18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88个,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5516户,发展特色家禽规模养殖户254户。初步形成了郪涪两江流域优质蔬菜产业示范区、蓬乐路优质甜橙(柠檬)产业示范区、射大路优质干果产业示范区、罗桂路优质生猪产业示范区等“四大”产业区和隆盛现代农业园区。
三是规划引领与尊重民意相结合。
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统筹谋划新村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及基础设施,做到新村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等多规融合。同时,充分尊重群众喜好,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征求群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民意调整规划,着力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村情趣、农家特色、群众满意”的新农村,水村幸福美丽新村规划2013年获得了国家住建部“美丽乡村”称号。
四是新村建设与新村开发相结合。
在新村建设中,县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村建设,建设农民新村安置房的同时,打造开发新村旅游商贸等产业,着力培植新村产业,繁荣乡村经济。如在建设药香小镇新村综合体中,通过公开招标吸引永逸集团投资5亿元参与新村安置房建设、场镇开发建设,着力打造集养生、养老、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知名药香小镇”。
三、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建议
治理农村“空心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一)科学规划,完善基础功能。科学规划是治理农村“空心化”的关键。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精心设点,合理布局。按照集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在新村户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确保长远发展与农民的实际需要。建议将治理农村“空心化”与农村环境整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宅基地复垦、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农民市民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向大中城市、中心集镇与中心村集聚,同时统筹农村的水电、道路、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生活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文体娱乐及商业设施,既村解决民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优化农村的环境质量,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有了钱,才有建新房的意愿。加快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一批优质水果、绿色蔬菜和道地中药材等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小规模与大群体相结合的产业基地和生产体系,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千家万户增收致富。同时,要鼓励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拓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为推进农村“空心化”治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大投入,加快治理进程。雄厚的财力是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根本保障。一是将农村“空心化”治理与农村环境整治、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向治理农村“空心化”倾斜。同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整理置换和竞价选位,发挥农村宅基地的一部分物权功能和价值潜能,使新农村建设产生内生动力,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和公一事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空心化”治理提供低息贷款,以扩大资金筹集渠道。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采用由工商资本与村民共同出资改造“空心村”,例如让房地产开发商介入“空心村”改造,让房地产开发商承担部分资金,然后将新建农民公寓的部分物业用房或尾房作为其收益,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利双赢,以解决改选资金不足的问题。发动在外成功人士资助“空心村”改造,调动在家村民参与积极性,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四)强化管理,构建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坚决制止农村建房无序局面,逐步引导农民居住向新村聚居点集中,推进新村建设进程和建设水平。一是农房建设必须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建新房必须拆除旧房并复垦。二是严格执行农村宅基地政策,控制农房建设用地标准,禁止违法占地建设。三是农村个人建房必须申报设计方案或选用新农村标准图集方案。四是农村个人建房不按审核通过的设计方案或标准图集建房,则取消其享受国家一切补助资金的资格。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乡镇农村治理调研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