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作者:[db:zuozhe]时间:2023-06-14 14:53:03)

【概述】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多篇

【第1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

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2篇】农民消费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xx大精神,弘扬道德新风,教育农民群众保持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住房、婚丧、交通工具、高档消费品等大的生活支出方面,在穿衣吃饭、居家过日子中,重实用,戒虚荣,不攀比,反对铺张浪费,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节俭观意识。xx年9月9日至17日,由州委宣传部、州委州政府政策研究室、州文明办组成联合调研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山区、半山区、坝区,涉及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的乡镇,对全州农村消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调查了景洪市基诺山乡的巴亚村委会扎吕村、茶地村,景哈乡搭亥村委会回卡村、莫南村委会曼坝河村、勐罕镇曼法村委会曼桂村、曼累讷村委会曼团村,勐海县勐混乡曼蚌村委会曼弄村、曼广村、曼迈村,勐阿镇嘎赛村委会城子村,南朗河村委会南朗河6组,格朗河乡苏湖村委会丫口村等6个乡镇9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36户农户。调研主要采取了座谈、听汇报、走访农户等方式。调研内容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的消费状况、好的典型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家村消费的指导建议等,调研得到了市县委宣传部、政研室、文明办及各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_____州辖1市2县、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2203个村民小组。至xx年底,农业户131850户,农业人口609395人,劳动力375981个,外出劳动力12264个。全州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777.49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9.2845万亩;园地 39.7257万亩;林地297.5659万亩;草地2.66万亩;水面6.8294万亩;其他301.4265万亩。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农村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各项改革。近年来,中央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xx年我州全面兑现了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橡胶良种苗木、能繁母猪等各种补贴补助,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特别是茶叶和橡胶价格飙升,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4072.75万元,农民经营所得总额 159013.56万元,占总收入55.98%;总费用125186.49万元,占总收入的 44.07%,增8.84%;净收入总额 158886.26万元,占总收入55.93%,增15.48%;农民人均纯收入 2727元,比xx年增加311元,增13.53%。粮食总产量3.2万吨、干胶产量21.8万吨、茶叶2.5万吨、食糖97万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都盖起了豪华的楼房,购买了各式各样的车子。农民户均拥有1辆摩托车和拖拉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小轿车已经进入农户,村民喜气和知足溢于言表,以前狭窄的路面,也经过挖动慢慢扩宽,到处闪烁着繁荣与文明的光芒。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理财观念,一些农民产生了“小富即安”乱消费、奢侈浪费讲排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的村民利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机大摆宴席、大吃大喝,花费大量钱财铺张比阔气,有的村民不求实用图虚荣,花不该花的钱购置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如有的山区的农民,由于村寨的道路基础设施还没有配套,就买了轿车,结果车子上不了山,只好寄存在山下,花费了大量资金后,却没有多大用处;有的村民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让他们任意乱花钱、逃学旷课、游手好闲、酗酒斗殴、惹事生非。不合理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开始出现一些。群众面对突然增加的巨额财富,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科学、合理消费意识及理财知识,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消费上“低收入、高消费”、“请客送礼”、“寅吃卯粮” 的现象,进入消费的误区。但从总体来看,我州农村经济处在一个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阶段(全州恩格尔系数为0.45),大多数农民都是刚刚走出节衣缩食的困境,绝大多数的农民手里有了钱以后,都是用于添置各类生活用品,改善生活条件,消费是理性的,是符合农村及农民现状的。

二、全州农村、农民收入及收入构成情况

_____是一个农业州,农村(含农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全州农村人口(不含农场)人均经济作物面积约5亩,其中,橡胶和茶叶面积超过2/3,传统支柱产业胶、粮、糖、茶仍是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的收入也来自第一产业。

(一)农村经济收入情况

xx年,全州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4072.75万元,比上年增 30561.38万元,增12.06%。其中,农业收入113523.15万元,增 11.86%;林业收入89739.24万元,

增14.59%;牧业收入30302.41万元,增18.64%;渔业收入5953.82万元,增22.55%;第二产业收入21496.21万元,增0.2%;第三产业收入23057.92万元,增3.76%。(表一)

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表

指标名称

收入(万元)

比上年增(万元)

增减(%)

总收入

284072.75

30561.38

12.06

农业收入

113523.15

12033.25

11.86

林业收入

89739.24

11425.38

14.59

牧业收入

30302.4

4761.89

18.64

渔业收入

5953.8,尽在好范文网范文网。

【第3篇】暑假实践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省沿江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发展的南延东进,尤其是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逐步深化,区已经成为我市沿江大开发的主要战场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区正面临着实现经济发展提档升级、二次腾飞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强力推进作为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外向型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近期我们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从具体因素分析:我们采取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抽样调查的方法,先后召开两场座谈会(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和从事招商引资工作街道分管领导座谈会),向比较有规模的驻区三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走访了部分三资企业。从企业发展状况、投资环境、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外向型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约70%以上的外向型企业都处于盈利状态,但也有个别企业因产品营销或内部管理等问题,出现了亏损,有的甚至已经停业。对于是否在区追加投资,占54.5%的企业表示还没有确定,只有27.3%的企业明确表示要追加投资。多数企业盈利而又对未来追加投资持观望态度,说明既看好中国的市场前景,坚持做好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又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应对措施。因此,我区外向型企业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喜中有忧。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分析。

调查显示,69.7%的外商对政府办事效率、政府官员及公众对外资的态度、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廉洁自律和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较为满意;65.5%的外商认为在我区投资的一般管理成本、劳动力成本、当地员工素质、短期资金的可获得性和基础设施属中等水平;对于中方履行合同的状况,90.9%的外商还是比较认可的。这说明,政府对外商服务的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在提高当地员工素质和短期融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上还应进一步挖掘潜力。对于在华投资动因,74.2%的外商认为是利用母公司的特有优势和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高成长性,并且预期有好的投资回报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很重要;66.7%的外商认为这是其母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要为已在华的其他子公司供货、服务和建立海外市场出口基地;75%的外商把投资的低成本、分散风险、克服贸易壁垒和母国政府的促进政策作为一般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这说明对外商来说,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开拓中国巨大的市场,并从中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是最重要的。因此,吸引外商过来投资的招商工作固然重要,而为引进来的企业提供后续服务也不容忽视。对于投资所在地的选择,88.5%的外商对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员工来源、低运作费用和便于开拓市场等五个因素看得较为重要,而对合作者的要求、外籍人员子女的安排等属于次要考虑因素。这说明招商引资与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互动过程。招商地区既要做好硬件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又要做好软件工作,如对当地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机关运行效能等。

3、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4、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分析。

5、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竞争环境分析。

对于在华竞争优势,93.8%的企业对公司产品系列、制造技术、资金实力、员工培训、母公司品牌、协作企业等六个方面相当有信心。对于今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与困难,主要是担心法律环境不完善、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和政策不连续、不一致等,其次则为走私与假冒产品、地方市场保护主义、当地员工协调、文化适应等方面的因素。这说明我们要学习并适应在wto的游戏规则下开展经济活动,要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连续性、公平性,要倡导诚信守法,努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从而让外商放手投资、安心经营。

二、加快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今年是全面实施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加速之年。我们建议:

1、要注重对产业规划的后续研究,以科学的产业规划引导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产业规划,明确的功能定位,是发展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前提,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根本指南。没有科学的产业规划作指导,经济发展就没有重心,招商引资就没有方向。实际上,我区已经尝到了注重产业规划的甜头。这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根据全市总体规划和地域及经济发展潜力,特别是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产业规划,提出了构建一带两区三大板块生产力布局和三集中的规划思路,以此引导全区的经济工作,突出强化配套功能,抢抓大道、疏港大道、仙新大道建成通车有利契机,高品位搞配套园区规划,严格按照配套功能化布局,编制控制性详规。仅年-年,我区先后累计拨出1000多万元,用于对接开发区产业规划,编制了全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园区的规划,并重点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攻点,搞好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产业与环境相映衬,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生态园区,从而做出了配套经济的特色。在编制全区规划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又立足全市、全省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专门编制了《区开放型经济专项规划》,针对期间产业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期间面临的重大机遇,对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发展措施、产业布局和行业选择等进一步明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符合区情,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我们今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根本指南。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规划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多选符合产业规划、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后劲足的项目落户,不选低技术、没潜力、没后劲的项目。多选具有产业集聚效应、龙头潜力的项目落户,不选产业关联度差、没有带动效应的项目。多选土地集约、生态友好的项目,不选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项目。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对详细产业规划的后续研究,根据全市、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和产业规划的推进情况,及时对有关指标进行修正和调整,使产业规划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2、要善于引势、借势和造势,为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如果单从我区自有的发展资源来看,似乎空间越来越小,优势越来越差,发展壮大经济越来越困难。但区域内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蓬勃发展的仙林大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特别是平板显示器的集群,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显示器产业基地;仙林大学城则具有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如果能很好地从他们那里引势、借势,经济的发展必将是附之青牛,一跃千里。区委、区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整合三区优势资源、实现三区共同发展方面大胆创新,尤其是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间,还以此为专题,在三区干部群众中进行了一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讨论活动。经济部门也积极探索,定时定期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沟通联系,互通信息资源。在每季度的招商会上,还专门邀请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管招商的领导和具体招商人员以及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老总座谈,互相交流,并将的投资环境和区内资源进行介绍,重点推出与之相配套项目。在招商策略上,也紧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利用其已有的产业集聚效应,从适应其发展趋势和延伸产业链上进行招商,从而引进了相当一批配套项目。在项目选择上,主攻其工业项目引进同时,加大配套项目和服务项目的引进,努力营造研发在总部、组装在开发区、生产配套服务在这样一个工业经济联动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今后,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搞好服务和对接,明确定位、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实现政策上互动、优势上互补、发展上互促。我们还要善于造势,根据规划,将加快建设5个中心,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东部城市绿化中心,这5个中心都和我区有极大的关系。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中,把能源产业主要布局在区,沿江规划了5个电厂。这些,都是我们营造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因素,必须认真进行研究,科学加以利用。

3、要创新体制、统筹协调,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整体效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全区上下一盘棋,整合资源,统筹发展。我区现行的招商体制,在一定时期成效是非常好的,调动了全区上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积极性,但其弊端已经逐渐显现。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提高全区招商工作的整体效能方面大胆创新。一是招商政策要一致,避免无序竞争。要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全区协调统一的招商政策,在土地出让金、税收减免等方面都一致起来。不能再单纯地强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街一策、一企一策、一时一策。二是招商信息要互通,避免资源浪费。要建立招商信息通报、协调机制,可以区招商部门为中枢,以各街道、部门为节点,建立招商信息的交流系统。三是发展利益要共享,避免利益失衡。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要从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高度,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使提供招商资源的各方,都能合理地分享项目落户发展带来的收益。四是招商形式要创新,避免守株待兔。要积极探索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招商活动。要加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等方面的合作,组团出击,壮大声势,联合招商。五是招商队伍要专业,避免才疏心浮。招商引资工作涉及项目论证、营销策划、金融贸易、商务谈判以及注册登记等广泛知识,要求招商人员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力度,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经济、法律、金融、外语等专业知识,也有广泛的公关、谈判等技能的高素质的专业招商队伍。要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招商人员的积极性。

4、要优化硬环境,进一步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工业向园区集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近年来,我区主要围绕服务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好配角,大力实施专业化协作配套工程,以园区为载体,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工业为核心的配套产业。到年底,全区投入工业园区的资金就达2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重点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配套企业相对集中的配套园区,并实施市场运作,按照五通一平标准要求建设园区。今后要进一步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为全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和自身发展、项目承载能力等方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我区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承接经济技术开发区辐射奠定坚实的基础。

5、要完善软环境,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一要完善一条龙服务流程。对企业来讲,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周到高效的服务,可以减少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企业竞争活力。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大胆借鉴外地好的做法,从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工商税务注册到各项检查验收,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使招商项目尽可能快地落成投产。二要建设一站式服务窗口。目前我区机关部门相对比较分散,企业人员办事很不方便,有时难免跑冤枉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关工作整体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政务大厅的建设,使所有涉及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部门集中办公,并按照工作规律,合理安排部门顺序,科学设计工作流程,使企业人员不出政务大厅就能方便快捷地办好所有事情。三要切实保证有关政策落实。充分用好用足用活省、市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各项政策,让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政策利好的实惠。四要努力维护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公正执法,公平执法,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要加快征信体制建设,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五要加强与企业的跟踪联系,搞好延续服务。我们不仅要在引的过程中热情周到,也要在进以后热情不减,使企业感到我们始终在关注着他们,为他们服务。要与进区企业保持经常性的密切的联系,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4篇】2022年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根据甘州区农村经营管理局文件【xx】31号文件要求,我镇精心组织,安排专人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现将本次调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集体资产资源出租经营方式多样化,以xx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调查表为例,数据显示:

(一)经营收入方面。全镇制种服务费收入1436160元,出租经营收入503275元,其中:机动地出租70220元、房产出租160800元、固定资产出租18000元、建设用地出租176005元、集体园地、林地出租63000元、专业合作社投资570000元,共计1949635元。

(二)经营成本。全镇出租经营成本14000元,其它经营成本273000元,共计287000元。

(三)经营收益。全镇经营收益为1662635元。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镇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目前,镇辖村98%修建村委会办公楼,97%配设农家书屋,96%的行政村修建了新农村小康住宅楼,村上文化广场等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正在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迈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现在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表现在:部分村干部对待自己的事情劲头十足,干集体的事情“庸、懒、散、慢”,不能充分发挥“双带”作用,村上没有主导产业,没有新气象,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新点子,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思路,影响全镇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不充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本意在于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但是现实中由于部分村干部和种养殖大户不重视合作社项目,看不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再加上自身没有申报经验,顾虑重重不愿意发展专业合作社。部分村集体也不向已经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提供强有力地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的投资支持。导致我镇专业合作社力量薄弱,发展缓慢,现有专业合作社不能充分发展和利用,存在“空巢”现象。

(三)集体公益事业发展建设不积极

近年来,由财政局、减负办和乡镇经管站等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的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惠民项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给我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地资金支持,带来了春天般的“福音”,进一步推进了我镇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的步伐。但是部分村村干部不够重视,再加上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上级部门审批、申报项目资金严格,办理一事一议资金的的环节复杂等原因,致使争取项目资金不主动、不卖力,从而一定程度上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导致我镇发展集体经济速度变缓。

三、解决方法

(一)创建村级品牌,加强村级队伍建设

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需要现代农业这张“王牌”做模型、做向导,目前我镇的经济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科学发展。但是还有一段距离,要进一步创建村级一村一品牌,建立示范带动,以点代面,努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每三年的村级换届选举,真正把一批想干事,干实事,敢干事,作风正派,思路清晰,点子多,优秀的、复合型年轻村干部纳入村级组织,从而进一步加强村级队伍建设。

(二)眼光要有前瞻性,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做为村干部和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眼光要具有前瞻性,要牢记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成员的宗旨,把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要补漏洞,杜绝盲点。创条件,改变现状。拓展工作思路,成熟一批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正真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亮点。对于部分村出现“空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深入调查研究,查明问题,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计划,找准发展路子,使其健康发展。真正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

(三)加强集体公益事业发展建设

镇农财中心要抽调得力干部,搞好宣传。首先,必要时召开专门会议组织村社干部学习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相关知识,充分认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的益处。其次,要做好群众工作,改变村干部和群众的认识误区,村级组织要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到所属村的各社直至农户,争取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再次,争取项目资金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把每一个环节都走到位。促使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又好有快发展。

【第5篇】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XX年全乡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年人均收入按4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204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二)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

(三)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来我乡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乡镇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乡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占总数的86%。

三、对策建议

**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人口2.4万人,农村劳动力1.68万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8亩耕地),全乡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0.3万人,还有0.8万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方有活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向发达的大、中城市输出,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3.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4.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乡农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乡在发展蔬菜产业、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借县城移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5.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要搞好用工信息服务。要与广东等发达地区建立用工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二搞好是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外出务工者了解各种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劳务纠纷,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打造创业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三是留守后方保障服务。关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和儿童教育,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包或出租承包地经营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乡人民政府乡长

【第6篇】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西部如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描绘西部最美的图画,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 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以现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东西部之比为7。08∶7.52。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占国土面积13.5%的东部地区占65%以上,而国土面积占全国56%的西部仅占13%左右。

2、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以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却以手工劳动、半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东部,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十分明显。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所有制结构看,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尚未很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点的作用。

3、文化教育科技事业落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每千人中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数,东部北京为125人,江苏273人,广东168人,西部四川为237人,贵州为323人,云南为339人,宁夏西海固地区高达435人。正由于此,西部地区长期陷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难以集聚科技人才,难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4、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大面积毁林(草)和滥砍滥伐,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和自然灾害频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宁夏、内蒙古的荒漠化、沙尘暴,西南山区的泥石流与山体坍塌便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同时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公路、铁路干线不成体系,通车里程十分有限,通讯、邮政设施缺乏,供水供电设施不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改变过去西部地区粗放、低效发展传统模式、经济振兴崛起的有力支撑。因为西部地区,无论是整体推进,还是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对外开放,最终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特色经济。

西部省区虽然资源优势有所发挥,并开始形成了某些支柱产业,但远未发展为较强竞争力、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区域特色经济,完全可以说,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在于未能实现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与较好地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尽快转换为经济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有利于防止和解决重复建设,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形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三、发展西部特色经济的思路

1、基本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立足现有经济基础,发挥潜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名特优新产品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带动地区经济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2、寻找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口

(1)立足产业先行优势,通过优势延伸强化特色,从全国的经济形势看,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失衡,能源材料生产严重滞后,西部地区开发应沿着重化工方向推进,更多地向能源材料及其制品业倾斜。应该说,西部众多能源、原材料产品稍加综合就可发展成为特新材料产品,不少特新材料再略加工就可成为高附加值的元器件制成品和最终消费品,这种产业综合和优势延伸几乎是无止境的,大有文章可做,这既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衔接,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和已有重化工资产存量的作用。

(2)从西部产业的区位优势看,西部45个产业中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有23个,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有7个,其中属于重化工的黑色金属资源采选、有色金属资源采选、采盐、木材采运、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5个,占70%,总体上看,西部重化工产业的区位优势大于其它产业。

(3)从市场需求看,能源原材料产品国内市场广阔,供不应求的趋势长期存在,在全国每年花500—600亿元大量进口工业原材料情况下,西部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也是西部地区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4)选择知识含量合理的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不会产生就业压力。甚至会增加就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棉花种植业,运用高新生物技术,生产出带颜色的棉花,使该产品知识含量提高了,同时因种植复杂程度提高,扩大了就业。

(5)立足潜在资源优势,通过优势挖掘培植特色,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升级,不少被原有优势掩盖的潜在优势不断突现出来,成为新型特色经济的现实基础。

综上述原则,西部有望利用既有的相对优势,就下述系列产业群培植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国内外大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1)农畜产品特别是西部特有农畜瓜果山货土特产和中药材的加工与深加工工业。

(2)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多种能源俱备,形成强大的能源工业和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等。

(3)依托矿藏资源和丰裕能源,在一系列有色金属(铝、铜、铅、锌、钒、锶、锂、镁、钠轻金属)、稀土金属材料工业,新型合金与功能材料工业,超微细碳化硅、氮化硼、氮化硅等金属材料工业上,构建竞争优势。

(4)磷肥、钾肥、磷酸盐类和钾盐工业。

(5)依托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特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型医药工业的某些领域上抢占制高点。

(6)西部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业。

(7)为高技术下局部战争服务的国际装备工业。

3、开发时序:由点到轴到网

区域开发首先要由“点”开始,即在某一特定范围的区域开发之初,必须建立若干区位、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优越的“点”作为区域开发的依托和基地,这类“点”就形成了城镇。“点”与“点”之间必然发生人流、物流等经济社会联系,联系的途径就是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就成为区域开发的“轴线”随着区域开发的逐步深入,现有的“点”“轴”均得以扩大和发展,并沿“轴”产生新的“点”。新老“点”之间又形成新的轴线,从而整个区域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点轴网络,并有效推动整个区域开发不断深入与发展。

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的对策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对西部实行政策倾斜,带动西部特色经济发展

(1)建议中央成立西部开发机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大开发法》、使中央实施的优惠政策有法可依。

(2)加大资金投入到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和旅游为主的西部优势产业并相应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扶持特色经济初期的扶持效应。

(4)灵活运用宏观金融政策,为西部特色经济提供有力的资金支付。

一是采取倾斜政策,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适当增加区域性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

二是在西安、成都设立西部开发银行以及其他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

三是设立西部开发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农业开发基金、旅游业发展基金。

四是中央政策放宽外资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经济范围,并在期货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办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5)出台《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给予法律保护,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6)采取优惠的区位开发政策,如赋予省会城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议设立一定数目的开发试验区和资源综合开发区,在城市建制审批、城市户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

(7)赋予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更大的自主权,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

3、西部各省区制定优惠政策,并且用足用好,为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发挥作用

(1)非公有制企业方面的平等与优惠政策。

(2)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3)教育科技方面的优惠政策。

(4)吸引外来人才与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5)企业家选拔、激励、淘汰方面的优惠政策。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742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多篇.doc》
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