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作者:[db:zuozhe]时间:2023-06-14 14:56:27)

导读:课程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程调研报告多篇

【第1篇】2022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调研实践报告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提高到3%以上。 转贴于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时代性,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第2篇】中学课程开发情况调研报告范本

我校自20xx年实行课改以来,始终以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了学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 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第3篇】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问题调研报告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xx年9月英语新课程已登堂入室,正式走进全国九个省份的高中校园。它除了遵守语言教学规律,渗透思想情感教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充分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真正把英语教学转变到了“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新教材走出了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心智潜能等主体意识的培养,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要使每个教师都能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全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不走样,有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一个过程。新课标从理论上讲无疑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存在着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的冲突,使相当一部分在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常常感到难以把握,常常被困惑所烦恼。如何使教师们解除困惑,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摸索出适合国情、省情的教学路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下列四个问题与英语同行交流。

一 、关注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均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跟过去的大纲是有区别的,过去大纲是先写基础知识,后写交际运用的能力。现在反过来,先写非智力因素,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新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质量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教师很难,甚至不可能去考虑兴趣培养,从培养能力的态度及建立长远计划的角度体现发展观的问题。高中的新课程一开始,教师在同行竞争的压力下,都采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用上,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和内容,给学生当头一棒,致使相当一部份学生由此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若降低起点,减小坡度,放慢速度来激活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心智潜能,无疑是正确的,但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学校管理制度使教师在这二者的选择时,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要真正落实新课标新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摒弃功利思想,牢牢记住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观。新课标的实施受到现实价值观的阻挠。看来,全面实行新课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和现存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相配套。只有对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同时启动,才有助于对学生学习信心培养把开发心智潜能落到实处。

二、关于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新课程进入课堂后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其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模式的确体现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发展观的教学理念。它对打破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有令人可喜一面的同时,在众多中学校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笔者在全国各地中学听了不少课,总体来说授课老师有着良好的教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基本功。从整堂课的环节来看,似乎非常完美,无懈可击。但最大的通病就是对学生来说,没有体验的时间,信息输入量对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都不够。整堂课似乎也很热闹,但学生所获不多,而是被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牵着走。我和几位老师在听完我校一些青年教师的观摩课都有些同感,缺少足够的输入哪来足够真实的输出?这些通病看似环节的问题,其实本质是理念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完美,而牺牲学生体验,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在课堂上真正会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这种课堂行为说到底还是没有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是不是全体学生都有没有参与课堂活动来衡量,要看是这种课堂活动对他们是否有效来决定。

最近,我看专家讲话,讲话人是高中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编者,特级教师夏谷鸣。他受人民出版社委托,对在长沙参加英语优质课比赛的十二位教师进行点评。在评课讲话中,他认为这十二名教师的有一个共同的典型的问题,那就是,一堂课下来,究竟要达到什么语言目标呢?——不明确。我们这些老师都追求什么呢?——纯粹的活动。

如果长期都是这种课堂模式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策略。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教师优质课尚且如此,一般学校的创优课出些毛病,也就更不足为奇。问题是我们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力度。

三、关于教材处理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已不再是只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设计,而是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真正变教材为“学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既然就课标精神说学生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能动的实践主体,那么教师就可跟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大胆进行取舍。跟我同年段的老师经常觉得我的教学进度飘忽不定,有时快,有时慢,那是因为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有的舍去,有的教材虽然还没有要求,但根据学生的实际必须补充。因此造成教学进度有时快,有时慢。

我很赞同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夏谷鸣先生关于教材与教科书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包括到现在为止,存在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把教材与教科书等同起来,讲教材就是教科书,讲到教科书就是教材。他认为,全体教育界的同仁都必须反思,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部份,如果一个老师把一本教科书从头到尾教下来,什么东西也没有落下是误人子弟。我认为要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英语周报是极好的教材,它形式生动活泼,内容新颖,体裁广泛是很好的教材。除了文字教材还应该有听力教材,包括磁带都应该发给学生。但是这个理念的转变光靠老师转变没有用,首先分管教学的领导观念也要转变,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必须先转变。

四、关于教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途径。这途径是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规律而言,另一个层面是指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具体的办法。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有法,教学定法”。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时代性,它的产生和存在在当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比如任务教学法是我国最流行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反映了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法转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结构,功能,系统)转到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改革与趋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任务教学法在学生母语与外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能开掘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激发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目前我们国家尚缺乏以任务型活动为主线来编写的教材,设计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符合教材总体框架要求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的编者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是总的需要,很难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任务性活动必需靠第一线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组织实施。再则,作为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主体教师,我们往往对任务教学法的理论缺乏一定深度的研究学习,同时缺乏必需的资料,研究条件也不足。再者,目前任务型设置,难易度的确定以及学生成绩评估尚无法与目前一卷定终生的考试制度接轨,因此,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对教学法的采用应博采众家之长,对传统的教学法不应一律抛弃而应该扬弃,即取其合理的面,去其过时不合理的部分。比如我国著名外语教学专家刘道义就曾经说过,她并不排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在她所编写的教材中,都有翻译练习。而语法翻译教学法就是传统教学法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xx年九月刘道义老师为福建省中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做了一场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她再次重申:“语法教学不可过分强调,也不可太淡化。过去几年我一直强调淡化语法,但现在我觉得各阶段不一样,小学可以淡化,但到了初中就得加以重视了。语法教学很重要,其作用就在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最实际的是笔试,考试确实需要语法知识,不然的话,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只能是词汇的堆积。”联系我们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淡化语法确实有点过了头。看一看学生写的文章,大部分句子没有语法,可读性很差。这值得反思。笔者认为在任何时候只能是“优化语法”而不是“淡化语法”。教学方法从总的来说,授学生与“渔”是对,但有的时候,对有的学生来说,不妨先授之与“鱼”,然后授之与“渔”,因为没有一定知识的铺垫,没有可行的方法做依托,没有扎实的基础,再聪明的学生也难以高飞。

新课标的实施已拉开了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更新理念,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转为教学与科研型相结合的教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有发展后劲的人才。

【第4篇】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调研实践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调研实践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提高到3%以上。转贴于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时代性,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第5篇】2022年课程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日记是学生练笔的重要途径,是致力于学生个人情感世界、生活轨迹以及见闻感受忠实而自由的记录,也是积累素材、练习写作和提升生命质量常用且重要的方式。我校开展的日记课程已半年有余,为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生日记写作水平,特于xx年04月10日—04月16日下午的“日记课程”时间,进行了日记调研。

二、调研方法

(一)班级走访

与日记老师座谈,同部分学生交流,现场查阅学生日记。

(二)问卷调查

在三至六年级同学中,对日记课程现状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

三、调研反馈

(一)走访反馈

1、在班级走访中,与日记老师座谈了日记课程开设的整体情况,及需要完善的地方,老师们认为日记课程地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写日记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孩子在每天的自我对话中,充分认识自我,不断增加自己的正向需求。日记课程让学生收获良多。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将这项工程坚持到底!

2、同部分学生交流了日记的格式与内容,对写日记的认识。学生们对日记格式与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日记格式要求去写,效果明显。学生都很有成就感,学生们都能够认识到日记除了是一种生活的记录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

3、通过现场查看学生的日记,发现部分学生日记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几乎写一样的话题,甚至连句子、句式等都惊人的相似。学生的日记书面表达有困难。具体表现在:句子不完整,语言罗嗦,表达不准确,语句不通顺,容易出现多漏或错别等“低级困难”。有的同学书面表达没问题,但写的日记没有意义。

(三)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来看,96%的学生在日记课程时间里都能坚持写日记,95%的日记老师都能正常开设日记课程,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87%学生感觉自己的日记水平提高了,84%的学生表示自己课下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日记,62%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写真情实感,38%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写,在记流水账。97%学生都表示写日记好处很多,作文水平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在提升。

1、有些老师对日记课程开设思想上还是不够重视,有应付现象。

2、部分学生的写日记兴趣不够高。日记不知道写什么,写日记有畏难情绪,不愿尝试去写。写的话,很多在记流水账,只有少数同学写真情实感。

3、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写日记,日记水平有所提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努力方向

1、传授知识,打好基础。

要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必须让学生掌握写日记格式和内容,写日记的意义,明确如何写日记。

2、阅读优秀日记,开拓视野。

在学生了解日记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书馆,给学生借阅部分优秀日记,让学生阅读,看看日记怎么写的,学生从中一定会吸取营养,开拓视野。

3、加强练习,提高能力。

学生了解了日记写作知识,阅读了部分优秀日记后,要让学生大量练习,多写多练,才能提高写日记水平。

4、精心辅导,促进发展。

要提高学生日记水平,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教师要精心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多读好书,从而找到写日记的材料。

5、开展日记比赛,共同提高。

老师可以在班里适量地开展日记比赛,以此促进学生日记水平提高。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写日记能力有促进作用。

扎实有效地开展日记课程,我们任重道远。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日记课程一定会成为一种自然常态,一定会硕果累累!

中学课程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我校自xx年实行课改以来,始终以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了学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 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数学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调研目标:基本状态,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调研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调研对象:××市××中学。

调研方式: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座谈、研讨。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运行基本没有达到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虽有所变革,但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情况

××××××××××××××××××××××××××××××××××××××××××××××××××××××××××××

二、分析与结论

××××××××××××××××××××××××××××××××××××××××××××××××××××××××××××

三、如何改进新课改的建议

××××××××××××××××××××××××××××××××××××××××××××××××××××××××××××

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问题调研报告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xx年9月英语新课程已登堂入室,正式走进全国九个省份的高中校园。它除了遵守语言教学规律,渗透思想情感教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充分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真正把英语教学转变到了“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新教材走出了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心智潜能等主体意识的培养,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要使每个教师都能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全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不走样,有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一个过程。新课标从理论上讲无疑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存在着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的冲突,使相当一部分在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常常感到难以把握,常常被困惑所烦恼。如何使教师们解除困惑,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摸索出适合国情、省情的教学路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下列四个问题与英语同行交流。

一 、关注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均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跟过去的大纲是有区别的,过去大纲是先写基础知识,后写交际运用的能力。现在反过来,先写非智力因素,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新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质量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教师很难,甚至不可能去考虑兴趣培养,从培养能力的态度及建立长远计划的角度体现发展观的问题。高中的新课程一开始,教师在同行竞争的压力下,都采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用上,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和内容,给学生当头一棒,致使相当一部份学生由此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若降低起点,减小坡度,放慢速度来激活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心智潜能,无疑是正确的,但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学校管理制度使教师在这二者的选择时,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要真正落实新课标新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摒弃功利思想,牢牢记住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观。新课标的实施受到现实价值观的阻挠。看来,全面实行新课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和现存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相配套。只有对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同时启动,才有助于对学生学习信心培养把开发心智潜能落到实处。

二、关于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新课程进入课堂后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其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模式的确体现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发展观的教学理念。它对打破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有令人可喜一面的同时,在众多中学校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笔者在全国各地中学听了不少课,总体来说授课老师有着良好的教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基本功。从整堂课的环节来看,似乎非常完美,无懈可击。但最大的通病就是对学生来说,没有体验的时间,信息输入量对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都不够。整堂课似乎也很热闹,但学生所获不多,而是被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牵着走。我和几位老师在听完我校一些青年教师的观摩课都有些同感,缺少足够的输入哪来足够真实的输出?这些通病看似环节的问题,其实本质是理念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完美,而牺牲学生体验,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在课堂上真正会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这种课堂行为说到底还是没有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是不是全体学生都有没有参与课堂活动来衡量,要看是这种课堂活动对他们是否有效来决定。

最近,我看专家讲话,讲话人是高中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编者,特级教师夏谷鸣。他受人民出版社委托,对在长沙参加英语优质课比赛的十二位教师进行点评。在评课讲话中,他认为这十二名教师的有一个共同的典型的问题,那就是,一堂课下来,究竟要达到什么语言目标呢?——不明确。我们这些老师都追求什么呢?——纯粹的活动。

如果长期都是这种课堂模式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策略。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教师优质课尚且如此,一般学校的创优课出些毛病,也就更不足为奇。问题是我们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力度。

三、关于教材处理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已不再是只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设计,而是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真正变教材为“学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既然就课标精神说学生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能动的实践主体,那么教师就可跟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大胆进行取舍。跟我同年段的老师经常觉得我的教学进度飘忽不定,有时快,有时慢,那是因为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有的舍去,有的教材虽然还没有要求,但根据学生的实际必须补充。因此造成教学进度有时快,有时慢。

我很赞同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夏谷鸣先生关于教材与教科书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包括到现在为止,存在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把教材与教科书等同起来,讲教材就是教科书,讲到教科书就是教材。他认为,全体教育界的同仁都必须反思,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部份,如果一个老师把一本教科书从头到尾教下来,什么东西也没有落下是误人子弟。我认为要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英语周报是极好的教材,它形式生动活泼,内容新颖,体裁广泛是很好的教材。除了文教材还应该有听力教材,包括磁带都应该发给学生。但是这个理念的转变光靠老师转变没有用,首先分管教学的领导观念也要转变,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必须先转变。

四、关于教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途径。这途径是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规律而言,另一个层面是指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具体的办法。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有法,教学定法”。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时代性,它的产生和存在在当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比如任务教学法是我国最流行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反映了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法转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结构,功能,系统)转到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改革与趋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任务教学法在学生母语与外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能开掘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激发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目前我们国家尚缺乏以任务型活动为主线来编写的教材,设计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符合教材总体框架要求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的编者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是总的需要,很难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任务性活动必需靠第一线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组织实施。再则,作为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主体教师,我们往往对任务教学法的理论缺乏一定深度的研究学习,同时缺乏必需的资料,研究条件也不足。再者,目前任务型设置,难易度的确定以及学生成绩评估尚无法与目前一卷定终生的考试制度接轨,因此,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对教学法的采用应博采众家之长,对传统的教学法不应一律抛弃而应该扬弃,即取其合理的面,去其过时不合理的部分。比如我国著名外语教学专家刘道义就曾经说过,她并不排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在她所编写的教材中,都有翻译练习。而语法翻译教学法就是传统教学法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xx年九月刘道义老师为福建省中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做了一场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她再次重申:“语法教学不可过分强调,也不可太淡化。过去几年我一直强调淡化语法,但现在我觉得各阶段不一样,小学可以淡化,但到了初中就得加以重视了。语法教学很重要,其作用就在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最实际的是笔试,考试确实需要语法知识,不然的话,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只能是词汇的堆积。”联系我们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淡化语法确实有点过了头。看一看学生写的文章,大部分句子没有语法,可读性很差。这值得反思。笔者认为在任何时候只能是“优化语法”而不是“淡化语法”。教学方法从总的来说,授学生与“渔”是对,但有的时候,对有的学生来说,不妨先授之与“鱼”,然后授之与“渔”,因为没有一定知识的铺垫,没有可行的方法做依托,没有扎实的基础,再聪明的学生也难以高飞。

新课标的实施已拉开了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更新理念,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转为教学与科研型相结合的教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有发展后劲的人才。

【第6篇】2022中学课程开发情况调研报告范本

我校自20xx年实行课改以来,始终以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了学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 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第7篇】课程改革实验调研报告

一、概述

城关区位于兰州市中心,人口约为100万人。它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该区自20xx年9月开始整体进入实验,至今已有两个月的时间。为了了解实验工作的进行状况,同时能予实验工作以一定的学术指导,我们在城关区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城关区是教育基础比较厚实的地区,各方面条件优越。经过上上下下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该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在兰州属于上乘。在这,不仅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教学质量也是一流的。在这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作为西北地区一个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的实验区,与其它地方的实验区一样,担负着验证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适应性,同时作为基地向其他地区推进新课程的双重任务。

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在全国11所师范大学设立的中心之一,其基本职能是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推动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服务。我“中心”承担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的任务是在充分了解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的前提下,以项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各地解决其在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和学术支持。基于“中心”的职能和项目的要求,我们在西北地区分别选择了一些联系学校作为我们的实验基地和重点予以学术指导的点,以求以点代面,推进实验工作。城关区宁卧庄小学和兰州第43中学就是我们与城关教育局协商后共同在城关区选定的实验基地。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相关研究工作已在这两所学校启动。

本次调研所运用的方法是访谈、搜集有关材料,调查对象是城关区参加新课程实验的任课教师代表和各校校长。我们以座谈会的形式请教师代表和校长们畅谈新课程进学校后的感受,介绍自己的做法,诉说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和苦恼。在座谈会上,我们也对有关问题做了解答。

本次调研是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其间得到了甘肃省教育厅基教处、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城关区教研室及耿家庄小学、宁卧庄小学的合作与支持。

二、变化

通过与近50位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和20余位小学校长的座谈,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随着新课程进入学校,学校生活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它所带来的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了希望。这些变化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教学体制以及课程自身的原因,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圈定在讲台上,三尺讲台就是教师的活动空间。受制于此,教师自身也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独尊”的位置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是以此为基本准则展开的。于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地模式化,一切都变的“有板有眼”,课堂生活是千人一面。这样一来,教师无法把自己内心中的真情实感充分和自如地表现出来,教学中“表演”的色彩很浓,教师也无法充分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更无法与学生实现平等的交流。而就学生来说,教师行为的模式化也致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模式化,一切听命于教师的设计和规范,充满生气的教学活动被沦变为“套路化”般的机械性活动。多年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做出过许多努力,但多是浅尝辄止,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新课程进学校后,新的迹象开始出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地开始发生变化。在座谈中,教师和校长普遍反映,在新课程实验开始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隔绝的,他们之间也不象以往那样是为“表演”而捏在一起的。相反,现在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自发和自主的,是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建构的。有教师说,现在上课如果还象以前一样教的话,课就没法教。这种不一样的重要表现就是教师为了能上好课而想了很多办法。中山路小学的一位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活泼课堂气氛,创设探究式的学习氛围,想方设法设计出了一些师生互动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实现合作学习。红山根小学的一位教师,从改变学生的座位编排顺序入手,将以往“按部就班”的座位编排方式改为马鞍型,使师生间、生生间能够实现参与和分享,她也能够切实走到每一位学生面前进行有价值的指导。她说,在刚开始这样做时,学生们还不太适应,相互间常常会出现一些纠纷,因此,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向老师告左右邻座同学的状。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告状的内容不再是相互间的纠纷,而是“老师,他刚才没发言”、“老师,他说的不对”。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悄悄的、令人欣喜的变化。有一位教师说,由于班额大,无法把座位编排成马鞍型,她就因地制宜,把前后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参与式教学等等。通过这样一些努力,教师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比以前学的活了,一个问题往往会涌出几种答案,学生的发展空间被大大拓展。

2.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在新课程中,实现教师职业角色由“我教课”转向“课由我来教”的转变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的落后,加之历史的原因,教师多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在努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式”的理想模型上,总是期望自己能成为博学者。如果一位教师在某个知识点上被学生问住了,他会感到十分难堪和内疚,以致把此上升到师德的高度去责问自己。教师在知识上自我高标准、严要求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知识信息的飞速增长,教师还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作为职业目标的话,他将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和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因此,在旧课程模式中,教师们普遍以无耐的心态来从事越来越难的教学工作,其创造性亦受到相当大的桎梏。有研究表明,在这种体制下,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大部分时间关注的是解题技巧和策略,而对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发展的关注则很少。新课程进学校后,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近三个月以来的实验工作,他们感到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不过,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不同于过去的无耐,它更多地表露的是教师对挑战的态度,是涉及到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从观念、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因此,有位教师说:“现在真知道什么叫教育了。”以往,教师对压力的感受总是来自于外力,它多是以规章制度、守则之类反映出来的,带有强制性。而现在的压力则更多地是源发于教师内在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体现在教师本人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正由“教”转向“导”。教师们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新课程对教师产生的压力与其是说在知识或学历达标与否上,不如说是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上。在座谈中,有教师说,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但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候觉得无所适从。新课程刚开始实验,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或许还是值得首肯的,它表明教师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正在发生我们所期望的变化,这是多年来我们试想学校中看到但又未能看到的。

3.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发生变化。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历来都受到重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往的教师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形式上看,以往的教学研究活动除了教师个人带有强烈的“师德”色彩的活动外,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各校自己组织的教研组活动,制度化色彩浓重。就内容而言,教研活动要么被理解是撰写与教师本人评聘职称、职务升迁有关的“理论文章”;要么就是探讨解题技巧与方法。这样一些做法固然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形式化色彩浓重。在以往的教学制度作用下,有些教研活动是按照某种既定工作计划“预定”好的,而这种“计划”往往被认为是值得首肯的,计划一旦制定好,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实施。这在表面上看是有序和有步聚的,无可挑剔。但是,其中隐藏着很大的误区。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都能被纳入到计划中吗?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都是有“序”,有因果关系且能够被我按“序”来研究吗?显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以往的教学研究因此而多流于形式,不能完美地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形式与内容脱节。二是问题意识不强。有些教学研究活动虽然也能有声有势地开展起来,但所研讨的课题与真实情景中进行的教学活动间联系不紧密,“两张皮”现象严重。例如,选择一大家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请专家学者做报告。报告本身也很精彩,但结果往往是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下来以后依旧如故。究其缘由,多是由于报告内容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可操作性低。三是功利目的过强。在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下,为了职称的评聘、职务的晋升等,所谓的教研活动被理解为就是写文章。于是,与本人实际的教学活动无关的“成果”便孕育而生。上述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教师教研活动中存在的积弊。然而,在调研中我们感到,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新的迹象开始教师教研活动中发生。

首先,教研活动不再是象以前那样严格按某种“计划”亦步亦趋地展开,而是完全出自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需要、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展开的。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和校长们普遍反映,新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如果象以前那样按某种“套路”、“样板”进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适应教学需要,教师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常常自发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而不是等着上面来安排。耿家庄小学一位数学教师讲,为了上好课,她们三位一年级实验班教师几乎在每讲新课前都要进行研讨,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感到颇有收效。中山路小学则很重视参加实验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集体备课,把教研作为自发和经常性的活动。

其次,教学研究活动的内容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某种理论或阅读书刊,而是紧密地与新课程实验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教师们以“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解决”的心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同时,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自新课程实验开始后,城关区参加实验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在不同范围召开过多次研讨会、座谈会,全部话题都是围绕新课程实验及推进展开的,教师们普遍反映,参加这样的活动很受益,他们身边发生的、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得到解决,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自觉性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成为教师的主动行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工作,参加实验的教师已逐步感到主动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行教学研究成为他自觉自愿的行为,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也不再是“教学+研究”式的,而是与教学活动本身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教学与研究不再是“两张皮”。西北新村小学一位女教师,自参加新课程实验后,每次上完课,总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思记录下来。翻开她的“教学小记”,既有对某个问题的困惑,也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她自己的感悟。象这位老师的教学研究如果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和积累下去,其价值就是不或几篇“应景”式文章能相比的。

教研活动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的重要展现形式,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科学、合理、恰当的教研活动是必由之路。然而,由于以往无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把教学研究这样一种专业化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或其它领域的科研活动等量齐观,简单地以论文的数量或刊物的等级作为评价标准,致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其本身的特性,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新课题进学校后,我们看到,教学研究活动正逐步成为教师自觉自愿,且受益匪浅的活动,新课程为教师思考、探索和发展其专业素养提供了宽广的可研究和发挥的空间,其所关注和解决的就是教师自身所遇到的、真真切切的,也是他感兴趣、有助于他的专业发展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学校也在发展。

3.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的积极性高,认识到位。多年来,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学改革时不时地涌入学校,各种尝试和努力层出不穷。但以往的各种类型的实验和改革都没有象此次课程改革一样深刻和全面,没有象此次课程改革的涉及面那样广。对长期束缚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来讲,要加入到新课程实验的行列中去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的,城关区教育局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甘肃申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时,原本未把城关区列入其中。尽管城关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优势明显,各项统计指标在兰州,乃至在全省也名列前茅,但该区教育局的领导还是具有前瞻性地认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早进入实验比晚进入实验好,会处于更主动的位置。如果此次未能进入到国家级实验区,待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开来时,就不得不放弃现在所谓的“优势”而向早走一步的地区学习,其境况事实上表明自己已经落后了。因此,该区教育局局长亲自到有关部门争取,使城关区成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为继续保持优势、获得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始后,该局主管领导除了积极参加有关培训活动外,还经常到学校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座谈会上,城关区教育局领导说,城关区曾经涌现出了以谢瑞*同志为代表的一代名师,但目前似乎是青黄不接。他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实验,能够培养出一批专家型教师。这表明,城关区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此次课程改革的认识是深刻和到位的。

4.重视课程改革的社会动员工作。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学校文化重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能否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课程改革有重要影响。新课程实验开始后,各实验学校普遍重视社会动员工作,以召开家长会、给家长的于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扩大课程改革的社会影响。有的学校为了使家长亲自感受新课程,以公开课的形式请家长来学校观摩。通过多种努力,有关调查表明,家长们对新课程实验是理解和支持的,普遍反映孩子们的兴趣广泛了,学的比以前活了。

在两个月的时间,课程改革在城关区实验区能发生以上一些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使人对新课程充满了希望。

三、存在的问题

在考察中,我们也看到在新课程新实验中,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对新课程中的认识还有待于一步深化。形成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发展的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不是知识所能包容得了的。但长期以来,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在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上,而该课程的唯一载体又是教科书,结果,教师的任务就是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倾力解决的是解题技巧与方法,日常的教学研究也多围绕此而展开。在这样一种观念钳制下,学生的发展与知识的拥有量是等价的,至于学生的情感、个性、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则极少被关注。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较之于以往的课程理念,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飞跃。由于两者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教师要在较短时间里缩小,甚至消除这种差距是不现实的,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例如,在座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感到棘手的是教科书中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是关于教学技巧和方法问题,有位教师问:“现在的阅读课文怎么教?要不要分析?”我们发现,对教科书发问的教师占大多数,而能对《标准》发问的几乎没有。由于其视野中的问题是在教科书层面而不是在课程层面,阻碍了其去思考所教课程与学生发展间的内在关联,淡没了教科书的内在价值而一味关注教科书的外在价值,学科本位意识还很强烈。又如,随着实验工作的逐步推开,教师们普遍感到了压力。对此,有些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策略是“能不能给我们上几节示范课?”还有些教师对自己缺乏信心,寻找“标准”和“套路”的意识强烈,经常忐忑不安地问:“我这样教对不对?”

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固然与新课程实验推开不久有关,但它也表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新课程基本理念是不断地发展着的,是支撑新课程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对它的深刻认识,推进新课程将是一项困难的工作。

2.对教科书的认识不正确。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说,教科书是很重要的资源,对它的认识和使用与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密切相关的,但它决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科书的地位被人为地拔高到独尊的位置,成为教学活动的“圣经”。这种做法使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淡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亦使学生的发展受限,教师的专业能力无从成长。新课程则要改变这种状况,为此,必须提升课程资源的地位,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但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唯教科书是从的现象还很严重,有些教师受传统课程观念影响,在教学中还是依照教科书的逻辑行进,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有位教师抱怨说:“现在教科书编的很好,活动很多,学生们兴致很高。但经常出现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活动与计划间的矛盾说明教师还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灵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意识还很强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无法充分展开自己的专业能力,只能在教科书的有限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华,发展是有限的。

教科书是课题的重要载体,但它决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其发展的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漠视这一点是不恰当的;而且,学生要获得全面发展,也有赖于多方面条件和力量的支持。就此而论,教科书的价值十分有限。在新课程实验中不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妥的。

3.科学评价观的缺乏和对评价的忧虑。课程评价是关涉新课程实验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实验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予课程评价以极大的关注,迫切希望在课程评价方面能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座谈中,很多校长和教师都谈论到评价问题。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建构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由于受传统评价观的制约,有些校长和教师在对评价的理解上还带有显著的急功近利色彩,考虑问题还是从“比较”出发,没有充分看到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的是评价的甄别、“比较”功能。例如,当我们讲到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要求评价也必须着眼于学生长期发展,不必进行经常性的考试、评价时,许多校长认为太理想,与现实情形不符。她们现在需要的和所希望的就是能回答“现在怎么办”的东西。这个例子反映实验区的校长和教师们对评价的忧虑:如果不知道如何评价,我怎么教?由于实验的评价工作相对滞后,使校长和教师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过去寻找参考座标。

课程评价对于课程实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一个带有极大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以往,课程评价多是自上而下的,给予式的,而新课程实验则不是这样,它更强调自上而下,强调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的首创精神。而且,站在鼓励特色,促进优势的角度,课程评价更应该是各地、各校自己摸索,走自己的路,如果还一味“等、靠、要”,必然会拖实验工作的后腿。

4.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工作滞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其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在《纲要》和课题计划中规定了、有确定的课时比例的部分。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城关区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在座谈中,校长和教师们所谈论的全部是有关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辅材料及其实验,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等方面的工作在实验区几乎未启动。该区教育局一位参加过国家级高级研修班的同志对此感到忧心冲冲,担忧地说:“如果不开展这方面的实验,优势和特色是看不到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的课程结构亦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实验工作能够整体推进,各部分之间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特别是对综合类项目来说,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特色的部分,更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如果这方面的工作一再滞后,必将影响到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和特色学校的建立。

四、原因分析

城关区实验工作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的观念及以往的成就束缚了头脑。实验工作刚开始二个多月,想要一下子肃清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城关区是一个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实验区,位于省会城市的中心,教学条件,设备先进,师资力量强,因此,很容易把以往的一些在其看来“好”的做法或观念继续用于课程改革实验。应当说,以往的做法和观念中有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的部分,但也有与新课程相抵触的部分。但由于以往的基础和成绩,很容易把历史当作包袱,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例如,在传统课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达到“懂、透、化”是值得赞赏的,教师们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心血,摸索出了一些“好路子”。在座谈中,当教师们提到新教材时,以往的思路和观念又浮现出来,不由自主的以某种“套路”来思考问题,结果束缚了手脚。因此,她们对《课程标准》的关注根本赶不上对教科书关注,熟悉和理解程度亦是如此。

以往的经验和成就很重要,是财富,但不能当做包袱,更不能作为今天立论的依据。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以往的经验和成就之于今天的实验工作是很重要的,且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2.前期培训工作还不够。自确定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后,该区就很重视教师及校长的培训工作,先后派人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多种研修班、培训班,讨论会等,也派20多名介入实验工作的教师参加由西北师大课程中心组织的研讨会,此外,有关出版社也派员到实验区进行了教科书使用前培训。上述这些培训工作对于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上述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培训的面有限。能到北京或西北师大课程中心接受培训的只能是少数教师,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无缘接受这种培训的。城关区全区教师3000多人,但直接参加新课程实验一级培训的教师约400多人。由于培训面的原因,使相当一部人教师能够接受到的培训有限,效果受到影响;其二,培训方式单调。在面向全区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多为演讲式、报告式。虽然也使用了参与式培训方式,但由于该方式费时长,难度大,因而使用的面有限。演讲式,报告式的培训往往很难使听众投入其中,既便演讲者,报告者的报告水平很高,但要转化到听众的教学行为上却是很困难的。其三,培训内容难以切合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由于时间等原因,培训内容多是依据多数人的需要来组织和安排的,而教师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致使培训内容与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间存在着相当距离。此外,城关区实验区的前期培训工作亦存在着重教科书分析培训而轻通识培训的现象。

3.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还停在狭义的“课程”上,新的学校文化有待于重建。从质的意义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它涉及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一部分教师和校长还是从学科或教科书的更替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改革,还仅仅是在课堂的意义上来看待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内涵把握过窄,从而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正是由于对课程概念理解的偏差,部分校长和教师仅仅把自己的目光盯在课堂和教科书上,不能关注课堂和教科书以外的事物,不能从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来看待课程改革。例如,教师们和校长们在谈论课程改革时,多是谈论教科书,谈论课堂生活,能够谈论在此之外事物的很少。

除以几点原因之外,诸如校长和教师的“实验”意识不强,在实验区“双轨制”并存等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从实验入手逐步推开的。而实验就意味着《课程标准》、教科书乃至某些规章制度等存在着不确定、不完善、不全面之处,对此,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有部分校长和教师的“实验”意识不强,对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排头兵”的角色认识不够,通过实验去找《课程标准》、教科书乃至某些规章制度中存在问题的观念不强,不由自主地把它们当作自己工作的既定前,从而不由自主地又回到老路上。

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但由于实验工作刚开始不久,在实验区还存在着“又轨制”、以往的“惯例”、“规定”、“模式”、经验等对实验的页面影响和干扰作用还很大,使实验工作受到影响。

五、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看到了新课程实验在城关区带来的新气象,但也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实验工作,我们建议城关区实验区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届时,西北师大课程中心在学术上将予以更多的指导。

1.切实重视的加强综合类项目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在构建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目标中是无以取代的。为了能深化课程改革,城关区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建议城关区实验区能够应项目的方式确定若干所学校,相应地开展相关实验,特别是要鼓励那些原先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方面有建树,办学有一定特色,校长和教师有积极性的学校积极承担综合类项目的实验。此外,为了保证综合类项目实验的正常展开,在这方面应有一定的专项经费。复次,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学术指导。应当看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城关区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过去的兴趣小组、校运会、科技日、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大扫除等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雏形,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串”起来、形成系列,随意性很强。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它是纳入到课程计划的。它虽然没有大纲、教科书,也无固定的形式,但目的是十分明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形式上,它是灵活和多样的。例如,它的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在方式上,它要列入到课程表中,且有专人来组织;因而,随意性被大大降低。此外,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方案》,陈述自己承担本课程的设想和理念。对此,我们又会觉得陌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遵守以下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2.进一步加强《纲要》的学习,深刻领会各《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经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领会《纲要》与课程改革实验及推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标准》是学校课程要达到的国家要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尺度。为了能更好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对《纲要》的学习,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课题。根据前一段工作的经验,在今后,除了在各类教师培训、进修中把《纲要》和《课程标准》作为主要内容外,关键在形式上要进行创新,要充分结合在职教师的实际需要选择培训方式,诸如宣讲、演讲、自学、讨论、参观、观摩等都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加以选择使用。为了提高培训学习效果,要制订出比较详尽的培训计划安排。

3.积极开展校本教师培训。高素质的教师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工作布暑,在今后几年内,课程改革实验将以较快速度在全国推广开来,教师培训将是一项很重要、但亦是很繁重的工作。在这种情形下,一味依靠外部力量来进行教师培训是有难度的。因此,应当在教师培训方式有所创新。校本教师培训是立足于教师实际,面对实际教育问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旨趣的师训方式。必须认识到,教育中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真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决不是事先“预设”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对此用模式化、系统化或理论化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是无用的,只有突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体制的基础理念,建议城关区实验区在以往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普遍推行校本教师培训,以求取得“三”赢:问题得以解决,教师得以成长,学生得以发展。校本教师培训的特别强调使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专业水平。也就是说,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不断生成的问题展开和实施的。在这层意义上,“问题意识”之于校本教师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情境中,能够不断捕捉问题和观察现象,并将一个个的具体问题、现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

如何进行校本教师培训工作呢?首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展开的,这是它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活动的关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要求在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时,每一所开展校本教师培训的学校都必须具有十分明晰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并能以此来指导本校的各方面工作。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既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存在标准化的尺度,每一所学校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来阐述它,并实践它。只有如此,才能使全体教师具有明确的专业成长目标,从而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如果缺乏这一点,校本教师培训就很有可能因失去“校本”而夭折。其次,必须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体制。对培训工作来说,教师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甚至与培训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民主、和谐、融合的氛围是其生长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培训者,又是受训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校长而言,他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不断带领本校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管理风格。这样,才能是目标明确,积极性高,校本教师培训才能落到实处。第三,必须认识到教育中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真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决不是事先“预设”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对此用模式化、系统化或理论化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是无用的,只有突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校本教师培训的特别强调使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专业水平。也就是说,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不断生成的问题展开和实施的。在这层意义上,“问题意识”之于校本教师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情境中,能够不断捕捉问题和观察现象,并将一个个的具体问题、现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第四,必须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是为学生发展设计的“跑道”。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作用将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上,课程开发能力将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这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总是被定位在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课程上,其自身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及评价等环节中几乎都是被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换,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不再被囿于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课程上,他自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把别人编制好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多么地完美),按照某种设计好的套路和方式机械地传递给学生。他本人就是课程的设计师、课程实施的工程师、课程的评价师,他在课程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是无以低估的。在校本教师培训中,应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4.及时总结和推广有关经验,确保和加大课程改革的投入。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广大教师有极高的热情,在其中也努力展现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些有益的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因此,应在已有的《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创建更多的、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应增加交流次数,使交流逐步成为校本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要确保和加大课程改革的投入。尽管城关区地方财力有限,但为了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正常推进,地方政府应责无旁贷地为其创造条件,保驾护航。为此,应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并确保其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到实处。

5.重视并开展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工作。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整体推进的,是以课程为着眼点,涉及基础教育诸多方面的改革。城关区实验区教育基础和条件相对是比较优越的,在策略上应当重视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在这个方面要组织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强化专家指导,力争有所突破。

6.树立教师的“实验”意识。城关区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它的任务不仅仅是完好地执行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它所担负的还有“实验”的任务,要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并对《课程标准》(试行)进行验证,为今后的修改作好准备。因此,应当树立教师的“实验”意识,知道他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实验”。还有,为了使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得以想以前之不敢想,做以前之不敢做。要看到,对实验工作来说,教师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甚至与实验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民主、和谐、融合的氛围是新课程生长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实验者、研究者,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校长而言,他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不断带领本校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管理风格。这样,才能是目标明确,积极性高,实验才能取得成效。

【第8篇】嵌入式课程设计调研报告

导语: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 设计目的

(1)通过理论学习、查阅资料、软件设计、系统调试等环节,巩固和提高

所学的知识和应用水平,进一步学习和领悟嵌入式程序开发的方法和流程。全面 综合的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的概念。

(2)了解wince 操作系统的概念。学会在embedded visual c++集成开发 环境中开发应用程序。

(3)通过做实验,测试应用程序功能,直观的了解pxa270 实验设备的组 成部分,尤其是课程设计中经常用的一些外部设备。

(4)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嵌入式编程的特点,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 嵌入式编程的各种问题。

(5)通过完成这个课程设计,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

手操作的能力;查阅中外文献的能力;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并能从中得到 一定的收获与启发。

2 设计功能与设计特色

2.1 设计功能

本次嵌入式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试图将老师提供的课程设计题目综合在一起, 以对话框为主界面,利用evc 编程,尽可能的实现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 合小设计。其功能包括:

(1)创建了一个计算器,可以实现顺序计算与判别优先级计算;可以自动

判断数据的正确性(如:参加计算的数不多于10 位,否则提示“数据溢出”); 提示“算术逻辑错误”,在一些常见的错误方面,如:数字以0 开头,被除数为 0;有括号优先级运算。

(2)创建文本编辑框,用于显示运算式及输出结果,并将文本框的背景色

设置为黑色。设置“清零”按钮控件,用来清除输入框内容,以便重新输入新的 内容;设置“清除”按钮控件,用来将前一步输错的内容删除,可以接着输入正

确的内容。

(3)创建了一个led 数字显示控件,该控件可以显示输入框内输入的内容

及计算器输出结果,此外结合pxa270 八段数码管,将计算内容同时显示在数码 管上。创建了一个循环模块,其功能是将计数器的计算结果在pxa270 的4 个八 段数码管上循环显示。循环方式为右循环,设置循环间隔时间为任意输入值。

2.2 设计特色

本次设计不仅能够完成课程设计题目的其中计算机的基本要求,并且我们小

组精益求精,将3 项要求结合在一块,并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实现了更为理想的功能,实现了计算器的各种功能,我们主要的设计特色有:

(1)本设计功能丰富,分模块进行,分为计算器、显示、颜色三个模块,界面设计以group box 控件划分,界面显得清楚明了且整齐大方。

(2)在显示模块中,含有“清除”、“清零”按钮,可以方便重新输入新的

内容,而不必关闭对话框再打开输入,同时这也是考虑到pxa270 实验箱上键盘 部分没有清除键而增加的。

(3)在颜色模块中,用户通过改变是三个滑条的值,来改变计算机显示文

本框中数字的颜色。在改变滑动条的同时,可以在右边的编辑框中显示当前红、绿、蓝三原色各自的数值,这样可以十分准确的改变颜色为用户需要的颜色。程 序设计时分别编写有改变字体颜色的函数和改变背景颜色的函数(已注释),通 过简单修改即去除注释,也可完成改变背景颜色的功能,或者同时使用两种功能。

(4)在数码管显示模块,可以轮流显示多于四位的的内容和小数点,且循

环间隔的时间都不是固定的,可以进行修改,这样更加有利于用户在使用时,当 不满足其需求时可以方便修改。

(5)为了处理异常情况,比如说编辑框未输入内容或输入不正确的内容, 将给出报错信息,提示输入正确的内容。

【第9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二差师资:教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教师履职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差,不仅差在任教者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活动方案的指导,当前更差在数量上。

1、安排的搪塞化,导致任课教师的质不高

由于认识和定位上的偏失,往往任课教师的安排多为遮眼,常是退居“二、三梯队”的人员。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较之其他课程领域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涉及更加广泛复杂的课程资源。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是高不是低,特别在管理、组织、研究、指导能力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教师的专职化,导致任课教师的量不足

教育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专任而非专职。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所决定。然而,绝大多数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安排上,来源渠道窄,并有专职化的倾向。

这无形地限制了任课教师来源的面,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人有责、优势互补、合作提高”的选教原则。当遇到专业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涉及跨学科领域时,难以沟通与合作。

3、角色的错位化,导致任课教师的导不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活动化,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要求教师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然而,所有学校均将综合实践活动囿于课堂内,不敢让学生到社区调查、观察收集材料。同时,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存在一包到底的现象,没能体现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更有甚者走向另一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教师的指导。

三差资源:主动实施欠缺,导致研究不实,课程资源开发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国家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无教材,只有《指导纲要》,加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高度开放,实施的全身心投入。若依本上课,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围绕“服务社区,走向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我”五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并对之予以有效管理。但目前大班额、缺财力、怕出事的共生,校本研究的空化,以及对该课程实施主动性的丧失,致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仍停留于嘴上。

四差方法:教学模式僵化,导致评价不高,实施过程畅通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在落实“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理念,善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但绝大多数学校仍固守接受性学习,不能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不能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内容,将该课程同其他课程机械割裂,课程意识和课程观缺失,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无从下手,不知怎么上,何时上。

在评价方式上,多数学校没有这个概念。即或是个别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仍以知识为本位,偏重于结果,完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课程意识

认知的缺失,认识的错位,特别是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同化的乏力,是我县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为全面有效推进课改,端正领导的认知是关键。故须清洗头脑,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关注学生实际,重视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特别是课题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来源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特长,体现每所学校特色,反映所辖社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问题与课题,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并提升为课题,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组)基础上,施行小组教学。

3、加强校本研究,落实三维目标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常规教研功能,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中,应制定实效性研究方案,指导学生细化活动计划,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资料积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与合作,授之以渔,教给探究方法,提供交流机会和展示自我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第10篇】二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实习的中后期,本人对任县第二中学的数学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过程与结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了使调查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本次调查的对象确定为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一)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情况

1. 学校教师概况

学校女老师偏多,年龄和教龄都偏小。学历都是本科,所教班级的人数51人以上,无兼教科目。大多数教师参加最高级别的培训是省级并认为参加课改培训对其作用很大。

2.他们在教学上的变化

(1)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变很大但是业务能力基本适应适应课程改革。(2)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增加一些。(3)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发生了一些改变。(4)和同事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有所增加。(5)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利用教材,对新教材基本适应。(6)在本校主讲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由以前的老教师转变为年轻的教师。

3.教研活动方面

本学期所参加的教研活动,主要侧重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听课评课,讨论改进,听课评课后,再上课改进自行确定教学研究主题,展开研究。在集体教研活动中,他们比较经常或擅长做的是梳理出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听别人发表意见。认为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他们心中希望进行有专家指导的教研活动。对数学教研员的命题比较满意,并希望教研员的指导方式是作为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组织教学观摩、评比。

4.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

认为对他们成长最有利的方式是既有专业化培训又有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学研究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促进他们专业成长的最有利的形式是教师间的及时交流、专家指导、自我反思。促进他们专业成长的最有利的交流形式有组织的教师交流和教师和专家交流

5.教学评价方面

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应该通过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

学校领导实质意义上重视课改基本满意,对本校开展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是比较好。

(二)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情况

我抽取了初二年级3个班级50名学生、初三年级3个班级50名学生,3个班的数学成绩、学习风气和班级纪律分别处于优秀、中等和一般三个层次。在有关教师回避的情况下,我对学生讲明了调查意图,消除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喜悦与收获、苦恼与挫折真实地予以告知,客观反映自己的想法。总体来看,调查气氛活跃,学生配合比较好。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答卷250份。

1.对新课程的整体感觉

数学教材内容新颖,知识容量大、教师讲多,学生练多。数学学习方式的最大变化是经常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经常整理做笔记喜欢老师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喜欢老师用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数学学习中,愿意与他人讨论交流,数学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多。

2.新课改下的学习状态

在数学学习时,遇到难题,成度较好的学生反复思考,不轻言放弃,直到弄懂为止,程度较差的学生马上询问周围的同学、老师或家长。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对课本例题的学习状态是先独立思考,再看书上是怎么做的。计算能力稍差,原因是初中的公式总是套用混淆。没有养成及时订正作业或者试卷中错误的良好习惯,原因是这些错误还是不知道怎么改正。希望学校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例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补差、智力竞赛活动来锻炼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

希望自己在数学上取得成就,得高分,受老师表扬或者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这里衷心的祝愿任县第二中学桃李满天下。

【第11篇】课程调研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二差师资:教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教师履职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差,不仅差在任教者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活动方案的指导,当前更差在数量上。

1、安排的搪塞化,导致任课教师的质不高

由于认识和定位上的偏失,往往任课教师的安排多为遮眼,常是退居“二、三梯队”的人员。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较之其他课程领域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涉及更加广泛复杂的课程资源。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是高不是低,特别在管理、组织、研究、指导能力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教师的专职化,导致任课教师的量不足

教育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专任而非专职。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所决定。然而,绝大多数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安排上,来源渠道窄,并有专职化的倾向。

这无形地限制了任课教师来源的面,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人有责、优势互补、合作提高”的选教原则。当遇到专业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涉及跨学科领域时,难以沟通与合作。

3、角色的错位化,导致任课教师的导不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活动化,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要求教师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然而,所有学校均将综合实践活动囿于课堂内,不敢让学生到社区调查、观察收集材料。同时,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存在一包到底的现象,没能体现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更有甚者走向另一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教师的指导。

三差资源:主动实施欠缺,导致研究不实,课程资源开发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国家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无教材,只有《指导纲要》,加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高度开放,实施的全身心投入。若依本上课,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围绕“服务社区,走向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我”五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并对之予以有效管理。但目前大班额、缺财力、怕出事的共生,校本研究的空化,以及对该课程实施主动性的丧失,致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仍停留于嘴上。

四差方法:教学模式僵化,导致评价不高,实施过程畅通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在落实“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理念,善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但绝大多数学校仍固守接受性学习,不能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不能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内容,将该课程同其他课程机械割裂,课程意识和课程观缺失,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无从下手,不知怎么上,何时上。

在评价方式上,多数学校没有这个概念。即或是个别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仍以知识为本位,偏重于结果,完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课程意识

认知的缺失,认识的错位,特别是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同化的乏力,是我县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为全面有效推进课改,端正领导的认知是关键。故须清洗头脑,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关注学生实际,重视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特别是课题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来源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特长,体现每所学校特色,反映所辖社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问题与课题,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并提升为课题,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组)基础上,施行小组教学。

3、加强校本研究,落实三维目标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常规教研功能,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中,应制定实效性研究方案,指导学生细化活动计划,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资料积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与合作,授之以渔,教给探究方法,提供交流机会和展示自我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中学课程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我校自xx年实行课改以来,始终以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了学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 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中学课程开发情况调研报告范本

我校自20xx年实行课改以来,始终以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了学生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兼任教师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资金、设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先后共开发出多种校本课程。经过研究最终成功开发、编印并安排了《校园安全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新生入学读本》、等符合实际、学生又感兴趣3个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与设置上,硬性规定了校本课程的课时和课型比例。落实七、八、九年级2课时,要求其中必须有1节是必修课。学生根据教导处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前教师进行点名并做好考勤记录。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正在逐步趋向规范。学校对课程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需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育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对现在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学习。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 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老师上课我们也做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激发教师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热情,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中来,我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情况和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我们对教师每次的上课情况进行登记,每学期搞一次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年终考核中我们根据教师的上课节数及成果展示的成绩给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急需加强行政督导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较浓地挖掘和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思想意识。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3、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自主创新开发的课程不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特色,校本化开发内容不够丰富、建构不完善,与相关学科选修内容很难清晰分离。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实施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始于xx年9月,迄今已整整三个年头了。三年中,我们经历了目标的确立、方案的制定、初步尝试、阶段总结、改进提高的过程,全体教师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更加坚定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决心,锁定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现代文化潮流中,如何使这些艺术瑰宝重新被青少年们解读,使它绽放出崭新的光彩呢?是我们驻操营小学全体教师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许多唐诗历经时间的考验,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用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与方式去解读那个朝代的古人心境,去领略唐诗的境界,使学生取得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审美效果,在品味中感悟出古今文化碰撞的火花,感受汉语言文的魅力。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的走进唐诗,感受唐诗的光彩,避免“新版唐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拿出敌敌畏,蚊子哪里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的再次出现,我校实行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的研究活动,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用小学生所喜欢的优美散文笔法重新解构唐诗

诗歌的美,美在意境。许多唐诗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简洁凝练的五言或者七言在平平仄仄中传达出了丰富的意蕴,营造了如画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如果单纯地用现代文去兑换古代词句,就不能扣住诗歌的灵魂,抓住其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意象,保持原诗的风格和韵味,营造出意境美,使人们在品味诗歌时感受到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这时就需要我们用较优美的散文笔法去尝试营造原诗的意境美了。

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

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唐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诗意深重,意境空灵,这种风格在散文中能够很好的保留下来,如果使用了现代句法和词汇,会变得更活泼鲜亮:“就这样,夜轻轻地跌入了山林。

春桂把一些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间,一些花开了,一些花又悄悄地谢去。黑暗被花朵击破,又很快归于清寂。

今夜,谁会在空灵的春日里忘却来路?谁会洗净一身尘世的喧哗,谛听生命的真实?诗人瘦瘦的手支着腮,凭栏远眺,深思的目光穿过了千年的驿道。朦胧中,露水不知不觉打湿了往事。

而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躲进云层躺了一会儿,又迅速钻出了圆圆的头。莹莹月光涌进树巢,惊醒了一群睡熟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是梦,还是现实呢?

一只鸟叫了,又一只鸟叫了;一些鸟叫了,又一些鸟叫了。在溪边,在树上,在空旷幽远的山谷里,这群小小的精灵,又在深夜弹奏起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本散文描绘出了一幅恬淡而不失鲜活的水墨花鸟图,想必王维“诗中有画”就是如此吧!学生由此也体味出了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感受到了意境美和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试问:读此优美、清新而又富于创意的散文,感受古今情感如此完美的结合,又有哪个学生不愿再回归原诗去领略古人的心境呢?

我们今天所解读的许多经典唐诗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其艺术造诣的结晶。认真解读一首诗,可以看出山水,可以读出爱恨。用散文笔法解构唐诗,不失为一种将古代文化和现代审美方式相结合使其重放光华的一个好办法。

二、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曲调唱出唐诗

唱,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开展儿童唱唐诗活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试想,如果给唐诗配上合适的曲调并由学生唱出来,岂不是比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去记唐诗更好吗?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此方法的确有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听到孩子们唱唐诗的声音。《塞下曲》、《出塞》、《忆江南》、《风》这些都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我们还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就是天生的发现者与创造者,他们能用《世上只有妈妈好》、《学习雷锋好榜样》、《童年》等多首儿童歌曲、流行歌曲或京剧来演绎唐诗,而且融合的是那样完美,诗中古人的心境表达的也是淋漓尽致。此外唱唐诗这种形式还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效:

1.以“唱诗”的形式来学习唐诗,既可以提升音乐听赏和歌唱学习的文化内涵,又可以深化、美化对中国经典诗歌的学习,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儿童唱唐诗”既追求古风古韵、又追求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并适合于广大少年儿童歌唱。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简单易行,容易为孩子所模仿和接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唱唐诗”既古色古香又现代时尚。

3.以学校教育来说,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科综合,“唱诗课”正好是融合了“语文”和“音乐”的一门综合学科。是语文课或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

4.在配乐朗诵和歌唱的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并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唱诗”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能力和识谱视唱能力,并最终使孩子获得独立吟唱古诗词的能力。

三、抓爱好画画契机,画、诗相融

小学生天性爱动手,乐实践。画画是学生表现自我最好的形式之一,动手画画,小学生特别喜欢。学生通过涂涂抹抹,用以表现自己感受体验和心理需要,实验中,我们充分尊重这一特点,优化方法,唐诗和画画活动相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为学生兴趣的迁移。

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抓住“朝雨”“浥轻尘”“客舍”“柳色新”这几个词,进行理解,想象,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画画,在画的形象再现和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根据画面读出了诗歌的高低起伏,达到了技能的迁移。现在,我校学生除了喜欢唱唐诗,还迷上了唐诗配画,一幅幅神奇的唐诗配画从他们手中飞出,令我们教育者也为之震动。唐诗——这一艺术瑰宝在校园中的确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少年中华唐诗行》,蕴华夏儿女情。用一种文化去解读另一种文明,这种古今的碰撞,情感的融合是我们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的一颗最好的种子,只要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他们潜藏于心底的中华之魂就会喷薄而出!

【第12篇】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调研实践报告范文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提高到3%以上。转贴于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时代性,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第13篇】课程与教学实践调研报告

课程与教学实践调研报告

一、素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xx中学是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以从学生角度来调查来看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果,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否真的起到作用。调查显示,初三级的学生99.5%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式各样课外活动,有体育、艺术、竞赛等,但是只有4.55%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22.7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提高,而超过一半54.55%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18.1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兴趣不大,从中得不到提高。素质教育还包括全面提高每个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道德素质。经过调查发现,45.45%的学生并不认为自身的道德思想素质有提高,甚至有18.18%的学生认为与上一辈相比,思想道德素质有所降低。笔者了解到,有些教师 认为现在的初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

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素质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xx中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但现实中,农村家长 们的观念常常是'读书--考大学--当官'的思想,所以把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考试与素质、智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分割开来。错误的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就不可能走上正途。

二是教师队伍。素质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它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一个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教师状况的根本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三是课程建设。且不说课程的内容改革是个难题,单就课程的形式而言,要实现由教师的'教材'向学生的'学材'转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是考试制度。中考 作为选拔初中学生能否到高中学习的一种比较公正的手段是不能取消的,只要考试存在,应该就具有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考试能把学生真正的'素质考出来,减少偶然性和片面性,这又是一个难题。

五是教育评价。评价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内容能否评价出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谁来评价,是社会还是学校?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素质教育的尴尬局面就很难改变。

三、针对以上问题及制约因素在可采取以下措施: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的结合。

重视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就是要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把整个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并自觉履行这些义务。可以通过教学、共青团、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会、班主任 工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开展教育。

第二,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注重养成教育。

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如互助学习活动、参加家务劳动等。学校可建立家务劳动制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家长给予具体安排落实,学校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家务劳动竞赛和表演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

第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调整和规范教育行为。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哪些提倡做,哪些反对做,哪些禁止做,都要有章可循。修改完善中小学校的教育评估制度。切实通过评估,引导、调控和激励基础教育行为,保证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完善师生互评制度,赋予学生实在的评价权利。奖惩制度要面向全体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要改善办学条件,搞好学校建设。

第四,突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学校必须按照教学计划 的要求开设课程,坚决制止那些只重视开设应考学科,忽视甚至放弃那些不参加考试的课程的应试教育现象。要深化教学改革,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素质教育必须承认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落后山区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方面要体现出这种差异,使不同的地区有较大的选择弹性。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敬业爱岗,关心、尊重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必须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必须努力钻研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必须尊重和关心教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课程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课程调研报告多篇范文,全文共有5869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课程调研报告多篇.doc》
课程调研报告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