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作者:[db:zuozhe]时间:2023-06-15 08:10:58)

概述:煤炭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煤炭调研报告多篇

【第1篇】煤炭调研报告

近年来,因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对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不但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国内多种媒体的关注。根据省、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市委办公室召集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于4月29日至5月13日,深入榆阳、神木、府谷、横山4区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煤炭开采引发的主要问题

榆林煤炭资源富集,全市石炭一、二叠纪煤田含煤面积与国土面积相当,侏罗纪煤田含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6%,煤炭资源预测储量为2714亿吨,探明储量为1470.74亿吨。全市现有榆阳、神木、府谷、横山、子洲、米脂6个产煤区县。 xx年生产原煤1.269亿吨,其中,榆、神、府、横4区县生产原煤1.237亿吨,占全市总产量的97.48%。

四区县xx年煤炭采空塌陷区情况统计表

表一 单位:平方公里、亿吨

储煤面积 生产井 煤炭

产量

(万吨) 采空区 已塌陷区

面积 占总

面积% 面积 户 人口 面积 户 人口

榆阳 5400 76 21 800 8.2 47 0.55 27 122

神木 4500 59 190 10366 170 56.2 1928 8197

府谷 1359 42 132 xx 110 6.5 89 310

横山 1838 45 30 335 51.4 10000 1 861 956

合计 373 12366 339.6 64.25 2805 9585

一、环境和社会问题

(一)煤炭资源开发引起地表塌陷

据本次调查统计,到xx年底,全市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339.57平方公里,且以每年1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增加。已塌陷面积64.25平方公里,造成大量的地表设施损毁。据不完全统计,已造成2805户、9585人受灾,已损毁和影响房屋4500多间,损毁水浇地3160多亩、旱地21500多亩、林草地55290多亩。此外,还有道路、工厂、水坝、输电线路等设施的损坏。

(二)引发地表水及地质水系的破坏

榆林地下水的蕴藏较浅,煤炭开采必然穿过隔水岩层,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造成区域性地表水泄漏、地下水位下降。据调查,神木县已有10条河断流,20多眼泉井干涸。境内主要河流窟野河全年2/3时间断流,变成季节河。中鸡镇束鸡河村受活鸡兔矿影响,3座水库、18眼水井全部干枯,当地群众被迫到10里外取水。大柳塔镇母河沟村、双沟村受大柳塔煤矿影响,造成水源枯竭,200多亩水地、100亩果园全部弃耕绝收,户均经济损失每年约1万多元。全省最大的内陆湖红碱淖近6年水位下降3米,水面由6年前的10.5万亩缩减到不足7万亩。全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现在的79个。

(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资源开发过程中,矿井建设、道路修建、露天开采、废弃物堆置、地面沉陷、水位下降等,直接间接造成了大面积地貌和植被的破坏。据市林业局不完全统计,截止xx年全市矿区直接占用和破坏林地面积已达130平方公里;定、靖的油气开发破坏地表植被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据环保局资料显示,榆林水土流失面积3.6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7%,年输入黄河泥沙约2.9亿吨。

(四)“三废”污染影响人居环境

大气污染,由于煤层气排空、煤炭加工企业废气直接排放、运煤道路扬尘等,造成大气污染。部分矿区大气中的sd2、no2、总悬浮颗粒三项污染指标严重超标。水体污染,窟野上游乌兰木伦河穿矿区流过,沿河5家煤矿和1家洗煤厂的废水、废渣直接排入该河,导致窟野河下游水质严重恶化,进而使黄河水受到污染。废渣污染,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有酸、碱、毒及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经风雨阳光及自然作用后,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对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造成污染,其影响远超堆置场所的地域和空间。

(五)煤炭资源开发引起的民生问题

在本次调查的4个区县中,榆阳、神木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府谷、横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煤炭资源的开发,不但没有使当地群众富裕起来,而且造成了新的贫困群体。采空区塌陷,使2805户、9585人受灾,眼前的生活困难和长远的生计问题,成为矿区不稳定的重要诱因。近年来,矿区群众针对神东公司上访已达100多批、4000多人次,其中有300多人次集体进京、赴省,越级上访。

二、治理环境和安置受灾群众的主要做法

(一)各县的恢复治理和群众安置工作

1、规范管理办法

在国家法律法规没有具体标准和办法的情况下,各县积极探索恢复治理的有效途径。府谷县先后出台了《府谷县煤炭采空区塌陷恢复治理搬迁补偿标准暂行规定》、《关于要求各矿山企业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整治矿山生态环境的通知》、《府谷县xx年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年度计划》等文件;神木县制定了《关于煤炭行业地企纠纷调处工作的意见》,都从规范开采、评估鉴定、补偿标准、实施办法等多方面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但只能对市县管理的地方煤矿起一定作用。

2、多方筹集资金

府谷县补偿费按煤矿的生产或销售数量提取,县境内国有、乡镇煤矿按销售数量每吨提取3元,县境内大型煤电、煤化工等项目的配套煤矿按实际产量每吨提取1元;神木县对乡镇煤矿因煤炭开采造成的耕地起旱、林草枯死、环境污染、水源渗漏的按吨煤2元提取。统一收取,纳入专户管理。但中省企业并不执行地方规费。

此外,还有动员企业捐资和政府投资等办法。

3、加强环境治理

神木县结合退耕还林等全县整体工作,十多年来累计造林360多万亩,种草18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较过去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府谷县要求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xx年以来累计投入绿化资金4643.4万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并未能遏止环境恶化,环境欠账越来越多。

4、认真解决矿区受灾群众生活问题

(1)政府主导,企业出力。府谷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动员企业捐资1.6亿元,对矿区群众进行集中搬迁,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生存、生活、生产问题。据统计,xx年以来,已累计投资20234.8万元;神木县地方煤矿xx年用于矿区塌陷治理和搬迁费用40099万元,使地方煤矿塌陷区受灾的群众得到了较好的安置;横山县按照退耕还林的补偿标准和办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2)企业主动,积极奉献。府谷县保榆煤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彪,目前已投资xx多万元,将塌陷区的新民镇芦草畔村整村搬迁,为80户村民每户修建一栋320多平方米的别墅式住宅,并统一供水、供电,配套学校、医院、戏院、书店等;为村上兴修水地300多亩,发展大棚蔬菜,绿色养殖等;为村上组建扶持一支施工队,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以井口占地,为全村每户农民每年补助4—6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长远生计。神木县店塔镇老张沟煤矿,年产15万吨,占有储量仅1000多万吨。矿长杨文清,吸收老张沟村的所有农户在矿上入股,每户年分红2—3万元;吸收所有失地村民在矿上打工,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主动出资40万元为村上修了一条水泥路。使全村户均年收入7万余元,家家都有小轿车,生活安定富裕。

(二)省属煤炭企业的恢复治理和安置工作

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榆阳煤矿,在没有发生塌陷前,提前实施地面搬迁事宜。xx年10月,建成23套新房,每套占地1亩,二层小楼,三室两厅二卫,每户还有一个牲畜圈。

目前,已投入资金1068.42万元,其中旧房补偿9户、户均18.43万元,计165.9万元;耕地补偿40亩,每亩1200元,计48.00万元;征地费用59.27亩,每亩7万元,计414.89万元;新建住房每户建筑面积200 m2,计439.63万元。由于各项工作到位,群众非常满意。

其余省属企业煤矿没有发生塌陷,也没有搬迁。

(三)中央所属煤炭企业的恢复治理和安置工作

神东公司所属煤矿8个,均在神木县境内。xx年生产原煤0.618亿吨,占神木总产量10366万吨的59.6%;已形成采空塌陷区55.3平方公里,占神木县塌陷区的93.5%;涉及人口7792人,占神木县塌陷区涉及人口8197人的95.1%。

1、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据神东公司介绍,对塌陷区环境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地表裂隙回填和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治理。在资金保障上,公司从吨煤成本中提取0.45元环保资金,目前已达每年5000万元,专门用于环境保护。截至xx年底,公司集中治理投入累计达8.1984亿元。矿区开发面积59平方公里,生态治理面积达到153平方公里。

据本次调查,煤田开发以来,神东公司在神木县境内的造林面积累计不足7平方公里,且主要集中在公司总部及生活区周围,对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大面积采空区和塌陷区没有采取任何治理措施。神东公司原煤售价及企业利润增长了十几倍,而支付地方吨煤0.2元的地表塌陷治理补偿费,十年没有改变,相对于恢复治理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只是“滴水车薪”。

2、塌陷区群众的安置工作

根据神东公司介绍,神东矿区安置工作始于xx年,主要是与群众协商,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xx年以后,调整为统一建房搬迁安置,累计用于塌陷补偿资金为15560万元,以7792人计人均19970元;截止xx年末,共搬迁26个村民小组820户约2507人,近一半的搬迁人口得到了有效的移民安置,并先后在神木境内投资800万元,通过打井和实施引水等方式,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问题。

据本次调查发现:神东公司的安置远不及地方煤矿,近年来国内各种媒体记者关于“生态灾民”的报道,均属其采空塌陷区。一是安置人数少。已搬迁安置2507人,占塌陷涉及人口7792人的32.2%,尚有5285人没有解决。二是补偿标准低。神东公司给搬迁户补偿:每户拆迁费2.65万元,砖混结构房480元/m2,窑洞补200元/ m2;收取搬迁户每户征地等杂费 1.5万元,住房均价860元/ m2。除补偿款外,入住户要每人另筹约1.1万元左右。本是件好事,却增加了群众负担,入住后的物业费、煤水电费约xx—3000元,不少户住不起,有的困难户则根本无钱入住。三是生计无着落。异地搬迁使搬迁户成了失地农民,没有经济来源,两手空空的农民长远生计成了最大的问题。记者毛海峰、丁静的报道:“陕西煤炭塌陷区见闻:谁夺走了我们的家园?”(《经济参考报》),记者陈钢的报道:“陕西神木:财政收入、生态灾民双激增”(《各界导报》xx.4.2)、“富财政与穷百姓:西部强县的艰难民生”(《瞭望新闻周刊》xx.4.9)、“谁为‘生态灾民’的长远生计埋单”(《新华调查》xx.4.18),记者原二军的报道“谁动了神木的‘根’?”(《中国环境报》xx.5.6第5版)等等,反映的都是神东公司所属塌陷区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超设计能力开采

由于近年煤炭价格一路上扬,逐利的本能使煤炭企业超设计能力开采成为普遍现象。神东公司所属8个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990万吨/年,xx年实际生产原煤6180万吨,是设计能力的3.1倍。这种超设计能力的掠夺式开采,其结果:一是使较长时期内显现的环境问题在短期内叠加,加剧了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二是企业只顾多挖快采,忽视保水采煤、综合利用、采空区的防护处理等等,使开发中增加了不应有的环境破坏。三是煤矿服务年限缩短,生态难以恢复,《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变成了一纸空文。

二、资源的无偿使用

由于市场配制资源的制度尚未形成,企业大都以无偿划拨或不合理的低价获取资源,其结果一方面是开发者不珍惜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资源浪费严重,环保缺少资金;另一方面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拉大,社会矛盾凸显。

三、恢复治理机制缺失

目前,虽有《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但只是对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损失范围和程度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对赔偿方式、补偿标准和恢复治理措施并无统一具体的规定,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外部化、社会化,“谁破坏、谁治理、谁赔偿”的机制无法落到实处,治理经费悬空,生态环境破坏无人埋单。

四、财税体制不完善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赖以进行的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属于公共产品。当行政号召和市场机制都无法保证和激励人们去保护生态环境时,就应当由政府来承担责任,但由于现行税制不完善,导致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失衡,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地方政府根本无力负担。xx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58.6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据有关专家测算,每采一吨煤,就会破坏地表水2.84吨,破坏和消耗与煤炭伴生的矿产资源8吨,破坏生态资源的总价值达66.1元;依此计算,榆林市xx年产煤12366万吨,仅采煤的环境代价81.74亿元,远大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

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榆林将面临着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等多重社会重任,然而,低下的经济效益,薄弱的资金积累能力却使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这种负担过重与可支配财力有限的矛盾,形成了榆林未来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根本无法支付修复、治理环境的巨额费用。

五、补偿安置缺乏依据

目前,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灾民”,没有一个有法律效力的鉴定办法、补偿标准、具体措施。每当出现灾情,只能是企业和群众协商,必要时政府居中协调并尽力资助。一般只是解决了群众眼前的困难,而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则没有着落,由此形成和积累了许多问题。“谁为生态灾民的长远生计埋单?”说到底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靠体制机制来回答,否则,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六、资源开发难以惠及百姓

由于种种原因,榆林能源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了中、省企业和外来资本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而在转化项目配套的大型井田中,几乎全部为外来资本。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利润企业拿走了,税费大都上划或转移到资源输入地了,只有环境破坏长留当地。既使资源开发产生的巨大利润大部分流向市外,又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矿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最终是“央企‘吃肉’,地方‘喝汤’”(《市场报》,xx年12月8日第1版,记者王欲鸣、杨一苗、刘文国),也给日渐增多的“生态灾民”的搬迁安置,以及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带来很大困难。

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和各项政策。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申请综合配套改革

榆林在近xx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税收与税源严重背离的矛盾、经济增长快与农民增收慢的矛盾、基地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等等,在资源型城市中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机制的改革。为此,建议省上,抓住国家正在部署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将榆林列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期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克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促进能源化工基地及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灾民”的生存、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二、试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建议省上,参照外省区的做法,尽快研究制定陕西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1、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当停止对各类资源的行政划拨,停止无偿或低价出让资源。国家应尽快制定资源价格体系,为开发企业配置资源,应“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创新制度设计,建立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应深化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由政府做好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用招、拍、挂的方式选择投资者,为各类企业参与能源资源开发,创造平等的准入和竞争机制;外来投资的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应吸收当地企业以资本入股,保障开发地有一定的投资权。3、制定资源综合开发的详细规划。通过国家规划、法律和法规的的权威性,解决煤、气、油、盐等资源重叠的开发和伴生资源综合开发的问题,解决超计划、超设计能力开采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开发矿产资源,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果。关键是榆林的资源开发重蹈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没有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环境并重,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榆林市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是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此,建议省上:1、组织有关专家,对榆林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普查,作出权威的鉴定评估,并研究修复方案。2、建立“谁破坏、谁付费,政府统一治理”的环境补偿机制。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全国人大或省人大制定矿区沉陷、“三废”污染等治理补偿办法及细则,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明确企业环境保护和补偿的主体责任,明确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法等,形成地方法规。3、对所有开发企业收取环境治理保证金,防止矿井关闭后所属采空区出现的塌陷问题。4、所有用于生态环境的经费全部纳入“环境保护治理基金”专户,由政府统一治理。

四、均衡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地方自我发展能力,解决“生态灾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建议省上争取国家在以下四个方面调整完善财税体制:1、按照税收与税源相一致原则,改变纳税地点。在资源地从事开发的企业,应在税源地纳税,以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防止不合理的税收转移,提高市县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能力。2、调整原煤、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收政策。将计征依据由从量计征改为从量从价合并计征。从量,要依据企业消耗的资源量而不是销量。从价,要依据市场价而不是调拨价或内部结算算价。达到合理征税,保护资源的目的。在计征依据未改之前,调整榆林资源税税额,原煤调整为5元/吨,原油调整为30元/吨,天然气调整为15元/吨。以此调节级差收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3、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对总部设在西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而总部不在西部、仅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不实行优惠,以此加快西部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4、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是适当提高地方分享比例。将增值额和所得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60%和40%进行分成,达到既保证中央又兼顾地方的目的。二是建议中央对资源输出地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地方统筹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建立资源输入地对输出地的补偿机制。

五、制定解决矿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暂行规定

目前,对煤矿塌陷区群众的搬迁安置没有相应的政策依据,随意性很大。农民是弱势群体,很难保障自身权益。政府又无法采取行政措施,只能居中调停。若是中央企业,根本不执行省及省以下政府规费,即便是属于行政属地管理的事项,市县政府也不能有效行使职能。因此,建议省上研究制定完善安置矿区受灾群众生存生活生产问题的暂行规定,并通过省人大形成地方法规。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确定损害鉴定标准;二是确定补偿标准,并细化到土地、树木、房舍、棚圈、水井等等;三是明确安置搬迁办法。属于搬迁的农户,新建房应该等面积置换;对已有损毁房屋又不能及时搬迁的,则应在迁居前补偿房租、生活费(中能煤矿每户每月补偿900元)等等;四是对异地搬迁的农户,要考虑他们长远的生产生活问题。对井田范围内的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解决他们失地后的经济来源问题;可用开发收入设立基金,定期向失地农户发放补贴。借鉴国外的“社会分红”理论,将政府投资从资源和土地中获得的利润,拿出一部分作为“社会分红”分给失地农民;可由煤炭企业创造条件,力争为失地农户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对无劳动能力的,企业要参照农村“低保”、“五保”等方式,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

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卓越企业

——对义煤集团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实践的若干思考

[摘 要]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结合义煤集团发展实践,系统提出了观念创新是先导,战略创新是方向,市场创新是目标,科技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基础,组织创新是保障的煤炭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坚持实施上述创新,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实践思考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产业环境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不激流勇进,自主创新,而是安于现状,维持现状,必将随时面临生存危机;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结合xx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集团)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卓越企业的发展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观念创新是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观念,哪有先进的实践?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讲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支配一个社会运转的主要力量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企业有了观念的创新,才能有好的管理思想,有好的发展观念,有好的发展实践。观念创新是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前提,是企业搞好一切创新工作的第一步。

我们现在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其中首先要求企业要在经营观念上领先于其它企业。只有具备领先的创新观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近年来,义煤集团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体现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的科学管理理念,在内部管理创新方面,提出了“消缺管理”的新理念;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的新理念,实践了“安全管理层次论”;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和“与你同行,竞合双赢”的新理念;在市场开拓方面,提出了“以质量争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服务赢得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的新市场观;在成本管理方面,确立了“精当的投入等于俭省,合理的节约也是盈利”的“大成本”的经营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工作出色就是人才”和“素质合格,岗位合适,团队合作”的新人才观;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了“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和“人优产品精,质优企业兴”的新质量观。随着企业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义煤集团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战略创新是方向

现在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同行业,也有国外跨国公司的同业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实行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长久生存,就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

对我国资源开采型企业来说,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许多资源开采型企业由于没有制订出一套长远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资源的枯竭企业也逐渐消亡;而也有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由于制订发展战略得当,使企业具备了持续发展和强劲生存的能力。

义煤集团借鉴内外经验,根据内外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确定了“xxx”时期的发展蓝图,制定了义煤集团“xxx”发展规划,其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托资源优势,以煤为主,实施煤基多元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循环经济,实施“大多经”和项目带动战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大资本运营和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经济增长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把义煤集团建设成为“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的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企业集团,使义煤的发展步入健康、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xxx”规划的主要目标:积极推进“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战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确保“xxx”规划的全面完成:

xx年,义煤集团的经营目标是确保翻三番,力争创百亿;xx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要保持100亿元以上的水平,利税达到10亿元;xx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要达到120亿元。

到xx年,煤炭产量达到250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矿区电力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产值24亿元;氧化铝产量达到60万吨,再加上生产铝箔等副产品,产值达到24亿元;煤化工产值达到20亿元;建材、建筑业产值达到20亿元;其他非煤产业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总之,要通过努力,到xx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达到15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0亿元。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现上述目标的配套措施,为义煤集团今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市场创新是目标

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赢得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现代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市场创新,才能巩固原有的市场,开拓全新的市场。市场创新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市场的创新,开拓新市场;二是通过对产品的创新,开拓新市场。在市场创新上,煤炭企业虽然只有一种比较单一的产品——煤,但煤经过产品创新,从纵向延伸方面,通过深加工,能生产一系列新产品,如电、煤气、焦炭、炭黑、煤焦油等;从横向延伸上,使用质优价廉的煤炭资源,可以用于金属冶炼、建材加工等,加强对煤炭的产品加工与创新,就能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就煤炭市场而言,义煤集团先后提出并落实了“以质量赢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以服务扩大市场”的销售方针,坚持做到“不管市场如何变化,用户是上帝的观念不变,用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变,坚持抓煤质提高服务的决心不变”的“三个不变”销售政策,制定了“火车、汽车一起上,内贸、外贸一起抓,集团公司和矿两个积极性一齐要”的营销策略,对销售实行“五统一”和“收购制”,并开通了三个直达专列。通过全力以赴保市场、保煤价、保货款回收、保专列、保大户,保证了充裕的市场空间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销售收入,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同时,义煤集团坚持“相关多元”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结合自身企业的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切实把企业发展的基点放在煤炭主业和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加强对原煤的洗选加工,提高商品煤的品质和使用效率;努力构建“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四条产业链,打造煤基相关产业,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切实把发展建立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以此开拓和占领新市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是核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和源泉。其劳动效率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其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科学技术,其生产成本的降低也需要科学技术。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在产品质量、品种、成本、效率等各方面取得领先优势,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并得到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按照自主创新的原则,义煤集团狠抓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义煤的发展动力。

1.创新科技运行模式。围绕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战略,制定科技创新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坚持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研究并转化科技成果,先后与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西安矿院合作,对义煤集团的煤炭开采工艺、防灭火成套技术等进行研究和攻关。近两年以来,共完成技术革新成果200余项,完成技术项目120余项,其中有多项技术革新和创新获省部级奖项。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广泛用于义煤的煤炭生产,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2.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围绕煤炭生产,加快现有矿井的挖潜改造,调整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工程设计,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做到合理集中生产,做好水平、采区和工作面的正常接替,努力实现高产高效;将关系矿井长远接续和安全生产的关键工程纳入重点工程管理,保证矿井的配套建设和生产接续;合理配置矿井机械装备,通过加大对综采设备的投入,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改善安全生产的条件,进一步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五年间投资近2.5亿元更换了12套综采支架;投入8000万元新建千秋矿一对立井,彻底解决了矿井“三难”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综采、炮采放顶煤技术,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回收率,稳定和提高现有矿井生产能力,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

3.加强科技专项攻关。围绕安全发展,针对矿井开采强度、深度增大,煤层自燃隐患日趋严重的现状,不断探索和完善束管自动监测预报煤层自燃隐患技术、阻化粉煤灰注浆充填防火技术、洛克休泡沫防火技术、远距离粉煤灰浆充填技术、氮气防灭火成套技术等研究。加强对煤炭开采工艺、瓦斯、煤尘治理技术的攻关,创新防治理念和防治思路,总结创新防治措施,补还安全欠帐5亿多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xx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矿井的安全生产技术,为煤炭同类型矿井的防灭火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抓好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电厂余热的综合利用和煤层气的综合开发。真正使义煤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科技创新的基石上。

五、管理创新是基础

科学管理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义煤集团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引领、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促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义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加强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效能为目的的“消缺管理”新理念,并应用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把管理创新发挥地淋漓尽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实施管理创新,管理就是“消缺”。企业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消除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发现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的消除缺陷的过程,所以管理就是消缺。结合企业的实际,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缺陷消除,实现管理效能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主要有:治理企业内部“四乱”;开展“双增双节”和“人均节约1000元活动”;治理“大企业病”等。

2.实行督查考核,提高企业执行力。实行每月一次的督查考核,对责任目标的进展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把目标完成好坏与单位领导及单位的工资挂钩,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全面落实。

3.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提出并落实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管理“层次论”,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四个事故”,即:瓦斯超限是事故,电气失爆是事故,无计划停电、停风是事故,安全保护甩掉不用是事故;“进入井下,只有纪律没有自由”等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抓安全模式,重点抓好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事故的产生,80%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20%源于物的不安全状态,走出过去抓安全的误区);坚持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集团公司质量标准化工作跃入全国先进行列;不断加大安全投入,补还安全欠帐5亿多元。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五年控制在0.5以下。

4.强化资金与成本管理。提出并确立了“大成本”理念,“企业的一切活动产生的是成本,只有生产和销售产生的是效益”。资金集中管理,维简、折旧基金作为投资管理。

5.积极推进接续产业发展。确立“大多经”和骨干带动战略,并提出把义煤的发展纳入地方区域经济的思路。xx年以来开工建设12个大项目,其中6个煤矿,6个非煤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xx年完成投资23亿元。目前已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xx年用于项目建设投资26亿元。

提出并运用好“优势”原则,即:有优无势上规模,有势无优抓质量,有优有势抓市场,无优无势抓转向。

抓好四条产业链的构建,即: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四个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污染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接续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接续管理理论获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在非煤产业方面确立了“十大产业板块”,主要是构建电力、铝工业、化工、建材、物流、矿建、后勤、医疗、通讯和机械制造板块,着力培育非煤骨干企业群体。

6.加大改革改制和资本运营力度。提出了“存量保稳定,增量搞改革;引进增量,盘活存量”的经营思路,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根据企业实际,提出了“6个一批”的改革思路:一是分离改革一批;二是关闭破产一批;三是要重组改造一批;四是要放开搞活一批;五是要新建发展一批;六是要做大做强一批,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

积极进行资本运营与招商引资。和美国花旗银行、雷克公司、日本欧力士公司以及台(湾)塑集团、华润公司、伊川铝电、新安铝电、天润集团、商丘中原腾达、兴亚建国、武汉凯迪集团、武汉民生银行、中国银行进行了全面合作;今年先后签署11个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了8亿元短期融资债券发行;加快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结构多元化进程。成立博通公司,由员工持股,参与企业改制。

通过以上方面的管理创新,义煤集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经营低谷快速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在“xx河南企业100强”中位居第13名;在“xx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第490名;在xx年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中位居第26名;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xx年度中国最大1000家企业集团中位居第415名。

六、组织创新是保障

组织创新就是企业组织自己的企业文化,将创新建立在自己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都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义煤集团审时度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通过组织机构的整合,进一步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着力塑造强势企业文化,以文化力激活生产力,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结合义煤实际,先后提出了:“管理就是消缺”、“经营管理科学化、工程质量标准化、矿区面貌花园化、食堂宿舍餐旅化、社会治安秩序化、文化生活多样化”、“井下文明生产,井上文明生活”、“军队、学校、家庭”、“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成功的企业首先是所学校,优秀的员工永远都是学生”等一系列企业文化新理念,在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特别是近两年,义煤集团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了“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益,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改善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企业宗旨,描绘了“创建卓越企业,构建和谐矿区”的企业共同愿景,制定了“跨越发展抓机遇,五年一百五十亿”的战略目标和“做大做强煤电铝化建,做精做优煤基产业链”的战略方针,发展丰富了义煤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的“英勇善战,创业无限”的企业精神和“忠诚义煤,开采未来”的核心理念。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推开,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有力地激发了全体员工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xx年10月16日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现场交流推进会在义煤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义煤的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晚、行动快、效果好。中煤政研会的马德庆会长称赞义煤的企业文化建设“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可靠途径。在创新工作中,煤炭企业只有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胆革新,勇于实践,积极采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12月山西煤炭行业实地调研报告

12月9日到13日我们赴山西对目前煤炭产业的生产和需求形势进行调研。本次调研着眼点主要在于目前煤炭行业的生产和需求情况以及重组过程中的上市煤炭企业投资机会和投资风险。

下游行业需求旺盛带动煤炭产业崛起

煤炭行业的下游产业以火力发电和冶炼行业为主。今年随着经济探底之后逐步复苏,工业产业也快步步入复苏期。工业产业的回复刺激了市场用电量的上涨,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来看11月份火力发电量实现同比增长38.8%,环比增长7.7%。火力发电量的提高带领煤炭需求量进入全面回升期。煤炭对于冶炼行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炼钢方面。在房地产等产业迅速回暖之下,上游的钢铁需求也在增加,其中11月产量同比增长46.4%,钢铁需求的稳步恢复对煤炭销售形成正面利好。

目前煤炭价格形势

截至12月12日,秦皇岛动力煤价格再创新高,其中发热量为5500大卡的山西混优煤价格从12月1日的600元上涨到12月12日的740元,半个月间价格涨幅达到23.3%。从价格整体趋势来看,由于需求旺盛,各地电厂和港口的煤炭存储量急剧下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求的增长仍将刺激煤炭价格进一步走高。

重组下的机遇

鉴于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特殊需要以及提高资源开采和使用效率的双重目的,xx年底山西省政府发起了该省范围内煤炭行业整合的行动。去年年初雪灾之后的煤炭紧缺形势也间接促成了国家对本次煤炭行业整合的支持。在本次煤炭行业整合行动中,山西省锁定了锁定了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潞安集团、阳煤集团和晋煤集团等5大煤炭集团为整合主体,按照地域划分,将目前的3000多家煤炭整合为1000家左右。

依照煤炭行业的要求,这次整合之后部分年产未能达到90万吨的小煤矿将被关闭。在此要求之下,几大集团计划通过各项有力措施逐步提高所兼并的中小煤矿的产能。但是在这些产能尚未释放之前,由于部分煤矿的关闭,预计产量有一定的萎缩。总体来看,重组行动将会给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带来以下影响:1.产能向大型集团集中,整合主体公司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将增加;2.关停部分中小煤矿所带来的产能缩小有望在一定时期内继续给煤炭价格上涨带来动能。

为了更深入了解山西煤炭企业的近况和煤炭整合后的发展趋势,此次我们选择煤气化、西山煤电和山西焦化三家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具体如下:

煤气化:亏损减少带来增收机会

公司是拥有从煤炭开采、煤化工到发电整条产业链的综合性煤炭上市公司。从公司的盈利结构来看,焦炭业务的销售大约占到公司所有销售收入的60%,煤炭业务占所有业务销售收入的30%。

在此次调研当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在盈利能力方面,公司净利润受到金融危机中上游行业需求减少的影响,同比有所下降,但公司三季度业绩迎来环比回升,增长幅度达到279.4%。给三季度盈利带来积极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煤炭市场需求的回升。在与公司有关人士的座谈当中我们了解到,公司第四季度盈利增速有望保持第三季度的速度,全年目标的实现情况好于预期。

【第2篇】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卓越企业

——对义煤集团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实践的若干思考

[摘 要]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结合义煤集团发展实践,系统提出了观念创新是先导,战略创新是方向,市场创新是目标,科技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基础,组织创新是保障的煤炭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坚持实施上述创新,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实践思考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产业环境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不激流勇进,自主创新,而是安于现状,维持现状,必将随时面临生存危机;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结合xx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集团)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卓越企业的发展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观念创新是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观念,哪有先进的实践?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讲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支配一个社会运转的主要力量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企业有了观念的创新,才能有好的管理思想,有好的发展观念,有好的发展实践。观念创新是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前提,是企业搞好一切创新工作的第一步。

我们现在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其中首先要求企业要在经营观念上领先于其它企业。只有具备领先的创新观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近年来,义煤集团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体现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的科学管理理念,在内部管理创新方面,提出了“消缺管理”的新理念;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的新理念,实践了“安全管理层次论”;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和“与你同行,竞合双赢”的新理念;在市场开拓方面,提出了“以质量争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服务赢得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的新市场观;在成本管理方面,确立了“精当的投入等于俭省,合理的节约也是盈利”的“大成本”的经营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工作出色就是人才”和“素质合格,岗位合适,团队合作”的新人才观;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了“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和“人优产品精,质优企业兴”的新质量观。随着企业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义煤集团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二、战略创新是方向

现在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同行业,也有国外跨国公司的同业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实行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长久生存,就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

对我国资源开采型企业来说,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许多资源开采型企业由于没有制订出一套长远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资源的枯竭企业也逐渐消亡;而也有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由于制订发展战略得当,使企业具备了持续发展和强劲生存的能力。

义煤集团借鉴内外经验,根据内外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确定了“xxx”时期的发展蓝图,制定了义煤集团“xxx”发展规划,其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托资源优势,以煤为主,实施煤基多元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循环经济,实施“大多经”和项目带动战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大资本运营和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经济增长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把义煤集团建设成为“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的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企业集团,使义煤的发展步入健康、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xxx”规划的主要目标:积极推进“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战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确保“xxx”规划的全面完成:

xx年,义煤集团的经营目标是确保翻三番,力争创百亿;xx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要保持100亿元以上的水平,利税达到10亿元;xx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要达到120亿元。

到xx年,煤炭产量达到250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矿区电力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产值24亿元;氧化铝产量达到60万吨,再加上生产铝箔等副产品,产值达到24亿元;煤化工产值达到20亿元;建材、建筑业产值达到20亿元;其他非煤产业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总之,要通过努力,到xx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达到15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0亿元。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现上述目标的配套措施,为义煤集团今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市场创新是目标

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赢得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现代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市场创新,才能巩固原有的市场,开拓全新的市场。市场创新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市场的创新,开拓新市场;二是通过对产品的创新,开拓新市场。在市场创新上,煤炭企业虽然只有一种比较单一的产品——煤,但煤经过产品创新,从纵向延伸方面,通过深加工,能生产一系列新产品,如电、煤气、焦炭、炭黑、煤焦油等;从横向延伸上,使用质优价廉的煤炭资源,可以用于金属冶炼、建材加工等,加强对煤炭的产品加工与创新,就能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就煤炭市场而言,义煤集团先后提出并落实了“以质量赢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以服务扩大市场”的销售方针,坚持做到“不管市场如何变化,用户是上帝的观念不变,用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变,坚持抓煤质提高服务的决心不变”的“三个不变”销售政策,制定了“火车、汽车一起上,内贸、外贸一起抓,集团公司和矿两个积极性一齐要”的营销策略,对销售实行“五统一”和“收购制”,并开通了三个直达专列。通过全力以赴保市场、保煤价、保货款回收、保专列、保大户,保证了充裕的市场空间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销售收入,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同时,义煤集团坚持“相关多元”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结合自身企业的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切实把企业发展的基点放在煤炭主业和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加强对原煤的洗选加工,提高商品煤的品质和使用效率;努力构建“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四条产业链,打造煤基相关产业,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切实把发展建立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以此开拓和占领新市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是核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和源泉。其劳动效率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其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科学技术,其生产成本的降低也需要科学技术。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在产品质量、品种、成本、效率等各方面取得领先优势,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并得到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按照自主创新的原则,义煤集团狠抓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义煤的发展动力。

1.创新科技运行模式。围绕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战略,制定科技创新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坚持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研究并转化科技成果,先后与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西安矿院合作,对义煤集团的煤炭开采工艺、防灭火成套技术等进行研究和攻关。近两年以来,共完成技术革新成果200余项,完成技术项目120余项,其中有多项技术革新和创新获省部级奖项。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广泛用于义煤的煤炭生产,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2.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围绕煤炭生产,加快现有矿井的挖潜改造,调整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工程设计,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做到合理集中生产,做好水平、采区和工作面的正常接替,努力实现高产高效;将关系矿井长远接续和安全生产的关键工程纳入重点工程管理,保证矿井的配套建设和生产接续;合理配置矿井机械装备,通过加大对综采设备的投入,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改善安全生产的条件,进一步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五年间投资近2.5亿元更换了12套综采支架;投入8000万元新建千秋矿一对立井,彻底解决了矿井“三难”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综采、炮采放顶煤技术,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回收率,稳定和提高现有矿井生产能力,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

3.加强科技专项攻关。围绕安全发展,针对矿井开采强度、深度增大,煤层自燃隐患日趋严重的现状,不断探索和完善束管自动监测预报煤层自燃隐患技术、阻化粉煤灰注浆充填防火技术、洛克休泡沫防火技术、远距离粉煤灰浆充填技术、氮气防灭火成套技术等研究。加强对煤炭开采工艺、瓦斯、煤尘治理技术的攻关,创新防治理念和防治思路,总结创新防治措施,补还安全欠帐5亿多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xx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矿井的安全生产技术,为煤炭同类型矿井的防灭火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抓好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电厂余热的综合利用和煤层气的综合开发。真正使义煤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科技创新的基石上。

五、管理创新是基础

科学管理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义煤集团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引领、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促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义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加强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效能为目的的“消缺管理”新理念,并应用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把管理创新发挥地淋漓尽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实施管理创新,管理就是“消缺”。企业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消除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发现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的消除缺陷的过程,所以管理就是消缺。结合企业的实际,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缺陷消除,实现管理效能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主要有:治理企业内部“四乱”;开展“双增双节”和“人均节约1000元活动”;治理“大企业病”等。

2.实行督查考核,提高企业执行力。实行每月一次的督查考核,对责任目标的进展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把目标完成好坏与单位领导及单位的工资挂钩,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全面落实。

3.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提出并落实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管理“层次论”,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四个事故”,即:瓦斯超限是事故,电气失爆是事故,无计划停电、停风是事故,安全保护甩掉不用是事故;“进入井下,只有纪律没有自由”等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抓安全模式,重点抓好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事故的产生,80%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20%源于物的不安全状态,走出过去抓安全的误区);坚持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集团公司质量标准化工作跃入全国先进行列;不断加大安全投入,补还安全欠帐5亿多元。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五年控制在0.5以下。

4.强化资金与成本管理。提出并确立了“大成本”理念,“企业的一切活动产生的是成本,只有生产和销售产生的是效益”。资金集中管理,维简、折旧基金作为投资管理。

5.积极推进接续产业发展。确立“大多经”和骨干带动战略,并提出把义煤的发展纳入地方区域经济的思路。xx年以来开工建设12个大项目,其中6个煤矿,6个非煤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xx年完成投资23亿元。目前已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xx年用于项目建设投资26亿元。

提出并运用好“优势”原则,即:有优无势上规模,有势无优抓质量,有优有势抓市场,无优无势抓转向。

抓好四条产业链的构建,即: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四个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污染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接续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接续管理理论获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在非煤产业方面确立了“十大产业板块”,主要是构建电力、铝工业、化工、建材、物流、矿建、后勤、医疗、通讯和机械制造板块,着力培育非煤骨干企业群体。

6.加大改革改制和资本运营力度。提出了“存量保稳定,增量搞改革;引进增量,盘活存量”的经营思路,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根据企业实际,提出了“6个一批”的改革思路:一是分离改革一批;二是关闭破产一批;三是要重组改造一批;四是要放开搞活一批;五是要新建发展一批;六是要做大做强一批,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积极进行资本运营与招商引资。和美国花旗银行、雷克公司、日本欧力士公司以及台(湾)塑集团、华润公司、伊川铝电、新安铝电、天润集团、商丘中原腾达、兴亚建国、武汉凯迪集团、武汉民生银行、中国银行进行了全面合作;今年先后签署11个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了8亿元短期融资债券发行;加快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结构多元化进程。成立博通公司,由员工持股,参与企业改制。

通过以上方面的管理创新,义煤集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经营低谷快速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在“xx河南企业100强”中位居第13名;在“xx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第490名;在xx年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中位居第26名;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xx年度中国最大1000家企业集团中位居第415名。

六、组织创新是保障

组织创新就是企业组织自己的企业文化,将创新建立在自己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都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义煤集团审时度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通过组织机构的整合,进一步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着力塑造强势企业文化,以文化力激活生产力,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结合义煤实际,先后提出了:“管理就是消缺”、“经营管理科学化、工程质量标准化、矿区面貌花园化、食堂宿舍餐旅化、社会治安秩序化、文化生活多样化”、“井下文明生产,井上文明生活”、“军队、学校、家庭”、“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成功的企业首先是所学校,优秀的员工永远都是学生”等一系列企业文化新理念,在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特别是近两年,义煤集团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了“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益,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改善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企业宗旨,描绘了“创建卓越企业,构建和谐矿区”的企业共同愿景,制定了“跨越发展抓机遇,五年一百五十亿”的战略目标和“做大做强煤电铝化建,做精做优煤基产业链”的战略方针,发展丰富了义煤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的“英勇善战,创业无限”的企业精神和“忠诚义煤,开采未来”的核心理念。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推开,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有力地激发了全体员工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xx年10月16日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现场交流推进会在义煤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义煤的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晚、行动快、效果好。中煤政研会的马德庆会长称赞义煤的企业文化建设“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可靠途径。在创新工作中,煤炭企业只有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胆革新,勇于实践,积极采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第3篇】煤炭资源开发引起地质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因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对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不但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国内多种媒体的关注。根据省、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市委办公室召集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于4月29日至5月13日,深入榆阳、神木、府谷、横山4区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煤炭开采引发的主要问题

榆林煤炭资源富集,全市石炭一、二叠纪煤田含煤面积与国土面积相当,侏罗纪煤田含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6%,煤炭资源预测储量为2714亿吨,探明储量为1470.74亿吨。全市现有榆阳、神木、府谷、横山、子洲、米脂6个产煤区县。 xx年生产原煤1.269亿吨,其中,榆、神、府、横4区县生产原煤1.237亿吨,占全市总产量的97.48%。

四区县xx年煤炭采空塌陷区情况统计表

表一 单位:平方公里、亿吨

储煤面积 生产井 煤炭

产量

(万吨) 采空区 已塌陷区

面积 占总

面积% 面积 户 人口 面积 户 人口

榆阳 5400 76 21 800 8.2 47 0.55 27 122

神木 4500 59 190 10366 170 56.2 1928 8197

府谷 1359 42 132 xx 110 6.5 89 310

横山 1838 45 30 335 51.4 10000 1 861 956

合计 373 12366 339.6 64.25 2805 9585

一、环境和社会问题

(一)煤炭资源开发引起地表塌陷

据本次调查统计,到xx年底,全市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339.57平方公里,且以每年1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增加。已塌陷面积64.25平方公里,造成大量的地表设施损毁。据不完全统计,已造成2805户、9585人受灾,已损毁和影响房屋4500多间,损毁水浇地3160多亩、旱地21500多亩、林草地55290多亩。此外,还有道路、工厂、水坝、输电线路等设施的损坏。

(二)引发地表水及地质水系的破坏

榆林地下水的蕴藏较浅,煤炭开采必然穿过隔水岩层,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造成区域性地表水泄漏、地下水位下降。据调查,神木县已有10条河断流,20多眼泉井干涸。境内主要河流窟野河全年2/3时间断流,变成季节河。中鸡镇束鸡河村受活鸡兔矿影响,3座水库、18眼水井全部干枯,当地群众被迫到10里外取水。大柳塔镇母河沟村、双沟村受大柳塔煤矿影响,造成水源枯竭,200多亩水地、100亩果园全部弃耕绝收,户均经济损失每年约1万多元。全省最大的内陆湖红碱淖近6年水位下降3米,水面由6年前的10.5万亩缩减到不足7万亩。全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现在的79个。

(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资源开发过程中,矿井建设、道路修建、露天开采、废弃物堆置、地面沉陷、水位下降等,直接间接造成了大面积地貌和植被的破坏。据市林业局不完全统计,截止xx年全市矿区直接占用和破坏林地面积已达130平方公里;定、靖的油气开发破坏地表植被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据环保局资料显示,榆林水土流失面积3.6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7%,年输入黄河泥沙约2.9亿吨。

(四)“三废”污染影响人居环境

大气污染,由于煤层气排空、煤炭加工企业废气直接排放、运煤道路扬尘等,造成大气污染。部分矿区大气中的sd2、no2、总悬浮颗粒三项污染指标严重超标。水体污染,窟野上游乌兰木伦河穿矿区流过,沿河5家煤矿和1家洗煤厂的废水、废渣直接排入该河,导致窟野河下游水质严重恶化,进而使黄河水受到污染。废渣污染,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有酸、碱、毒及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经风雨阳光及自然作用后,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对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造成污染,其影响远超堆置场所的地域和空间。

(五)煤炭资源开发引起的民生问题

在本次调查的4个区县中,榆阳、神木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府谷、横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煤炭资源的开发,不但没有使当地群众富裕起来,而且造成了新的贫困群体。采空区塌陷,使2805户、9585人受灾,眼前的生活困难和长远的生计问题,成为矿区不稳定的重要诱因。近年来,矿区群众针对神东公司上访已达100多批、4000多人次,其中有300多人次集体进京、赴省,越级上访。

二、治理环境和安置受灾群众的主要做法

(一)各县的恢复治理和群众安置工作

1、规范管理办法

在国家法律法规没有具体标准和办法的情况下,各县积极探索恢复治理的有效途径。府谷县先后出台了《府谷县煤炭采空区塌陷恢复治理搬迁补偿标准暂行规定》、《关于要求各矿山企业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整治矿山生态环境的通知》、《府谷县xx年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年度计划》等文件;神木县制定了《关于煤炭行业地企纠纷调处工作的意见》,都从规范开采、评估鉴定、补偿标准、实施办法等多方面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但只能对市县管理的地方煤矿起一定作用。

2、多方筹集资金

府谷县补偿费按煤矿的生产或销售数量提取,县境内国有、乡镇煤矿按销售数量每吨提取3元,县境内大型煤电、煤化工等项目的配套煤矿按实际产量每吨提取1元;神木县对乡镇煤矿因煤炭开采造成的耕地起旱、林草枯死、环境污染、水源渗漏的按吨煤2元提取。统一收取,纳入专户管理。但中省企业并不执行地方规费。

此外,还有动员企业捐资和政府投资等办法。

3、加强环境治理

神木县结合退耕还林等全县整体工作,十多年来累计造林360多万亩,种草18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较过去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府谷县要求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xx年以来累计投入绿化资金4643.4万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并未能遏止环境恶化,环境欠账越来越多。

4、认真解决矿区受灾群众生活问题

(1)政府主导,企业出力。府谷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动员企业捐资1.6亿元,对矿区群众进行集中搬迁,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生存、生活、生产问题。据统计,xx年以来,已累计投资20234.8万元;神木县地方煤矿xx年用于矿区塌陷治理和搬迁费用40099万元,使地方煤矿塌陷区受灾的群众得到了较好的安置;横山县按照退耕还林的补偿标准和办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2)企业主动,积极奉献。府谷县保榆煤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彪,目前已投资xx多万元,将塌陷区的新民镇芦草畔村整村搬迁,为80户村民每户修建一栋320多平方米的别墅式住宅,并统一供水、供电,配套学校、医院、戏院、书店等;为村上兴修水地300多亩,发展大棚蔬菜,绿色养殖等;为村上组建扶持一支施工队,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以井口占地,为全村每户农民每年补助4—6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长远生计。神木县店塔镇老张沟煤矿,年产15万吨,占有储量仅1000多万吨。矿长杨文清,吸收老张沟村的所有农户在矿上入股,每户年分红2—3万元;吸收所有失地村民在矿上打工,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主动出资40万元为村上修了一条水泥路。使全村户均年收入7万余元,家家都有小轿车,生活安定富裕。

(二)省属煤炭企业的恢复治理和安置工作

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榆阳煤矿,在没有发生塌陷前,提前实施地面搬迁事宜。xx年10月,建成23套新房,每套占地1亩,二层小楼,三室两厅二卫,每户还有一个牲畜圈。

目前,已投入资金1068.42万元,其中旧房补偿9户、户均18.43万元,计165.9万元;耕地补偿40亩,每亩1200元,计48.00万元;征地费用59.27亩,每亩7万元,计414.89万元;新建住房每户建筑面积200 m2,计439.63万元。由于各项工作到位,群众非常满意。

其余省属企业煤矿没有发生塌陷,也没有搬迁。

(三)中央所属煤炭企业的恢复治理和安置工作

神东公司所属煤矿8个,均在神木县境内。xx年生产原煤0.618亿吨,占神木总产量10366万吨的59.6%;已形成采空塌陷区55.3平方公里,占神木县塌陷区的93.5%;涉及人口7792人,占神木县塌陷区涉及人口8197人的95.1%。

1、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据神东公司介绍,对塌陷区环境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地表裂隙回填和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治理。在资金保障上,公司从吨煤成本中提取0.45元环保资金,目前已达每年5000万元,专门用于环境保护。截至xx年底,公司集中治理投入累计达8.1984亿元。矿区开发面积59平方公里,生态治理面积达到153平方公里。

据本次调查,煤田开发以来,神东公司在神木县境内的造林面积累计不足7平方公里,且主要集中在公司总部及生活区周围,对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大面积采空区和塌陷区没有采取任何治理措施。神东公司原煤售价及企业利润增长了十几倍,而支付地方吨煤0.2元的地表塌陷治理补偿费,十年没有改变,相对于恢复治理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只是“滴水车薪”。

2、塌陷区群众的安置工作

根据神东公司介绍,神东矿区安置工作始于xx年,主要是与群众协商,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xx年以后,调整为统一建房搬迁安置,累计用于塌陷补偿资金为15560万元,以7792人计人均19970元;截止xx年末,共搬迁26个村民小组820户约2507人,近一半的搬迁人口得到了有效的移民安置,并先后在神木境内投资800万元,通过打井和实施引水等方式,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问题。

据本次调查发现:神东公司的安置远不及地方煤矿,近年来国内各种媒体记者关于“生态灾民”的报道,均属其采空塌陷区。一是安置人数少。已搬迁安置2507人,占塌陷涉及人口7792人的32.2%,尚有5285人没有解决。二是补偿标准低。神东公司给搬迁户补偿:每户拆迁费2.65万元,砖混结构房480元/m2,窑洞补200元/ m2;收取搬迁户每户征地等杂费 1.5万元,住房均价860元/ m2。除补偿款外,入住户要每人另筹约1.1万元左右。本是件好事,却增加了群众负担,入住后的物业费、煤水电费约xx—3000元,不少户住不起,有的困难户则根本无钱入住。三是生计无着落。异地搬迁使搬迁户成了失地农民,没有经济来源,两手空空的农民长远生计成了最大的问题。记者毛海峰、丁静的报道:“陕西煤炭塌陷区见闻:谁夺走了我们的家园?”(《经济参考报》),记者陈钢的报道:“陕西神木:财政收入、生态灾民双激增”(《各界导报》xx.4.2)、“富财政与穷百姓:西部强县的艰难民生”(《瞭望新闻周刊》xx.4.9)、“谁为‘生态灾民’的长远生计埋单”(《新华调查》xx.4.18),记者原二军的报道“谁动了神木的‘根’?”(《中国环境报》xx.5.6第5版)等等,反映的都是神东公司所属塌陷区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超设计能力开采

由于近年煤炭价格一路上扬,逐利的本能使煤炭企业超设计能力开采成为普遍现象。神东公司所属8个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990万吨/年,xx年实际生产原煤6180万吨,是设计能力的3.1倍。这种超设计能力的掠夺式开采,其结果:一是使较长时期内显现的环境问题在短期内叠加,加剧了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二是企业只顾多挖快采,忽视保水采煤、综合利用、采空区的防护处理等等,使开发中增加了不应有的环境破坏。三是煤矿服务年限缩短,生态难以恢复,《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变成了一纸空文。

二、资源的无偿使用

由于市场配制资源的制度尚未形成,企业大都以无偿划拨或不合理的低价获取资源,其结果一方面是开发者不珍惜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资源浪费严重,环保缺少资金;另一方面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拉大,社会矛盾凸显。

三、恢复治理机制缺失

目前,虽有《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但只是对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损失范围和程度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对赔偿方式、补偿标准和恢复治理措施并无统一具体的规定,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外部化、社会化,“谁破坏、谁治理、谁赔偿”的机制无法落到实处,治理经费悬空,生态环境破坏无人埋单。

四、财税体制不完善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赖以进行的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属于公共产品。当行政号召和市场机制都无法保证和激励人们去保护生态环境时,就应当由政府来承担责任,但由于现行税制不完善,导致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失衡,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地方政府根本无力负担。xx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58.6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据有关专家测算,每采一吨煤,就会破坏地表水2.84吨,破坏和消耗与煤炭伴生的矿产资源8吨,破坏生态资源的总价值达66.1元;依此计算,榆林市xx年产煤12366万吨,仅采煤的环境代价81.74亿元,远大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

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榆林将面临着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等多重社会重任,然而,低下的经济效益,薄弱的资金积累能力却使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这种负担过重与可支配财力有限的矛盾,形成了榆林未来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根本无法支付修复、治理环境的巨额费用。

五、补偿安置缺乏依据

目前,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灾民”,没有一个有法律效力的鉴定办法、补偿标准、具体措施。每当出现灾情,只能是企业和群众协商,必要时政府居中协调并尽力资助。一般只是解决了群众眼前的困难,而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则没有着落,由此形成和积累了许多问题。“谁为生态灾民的长远生计埋单?”说到底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靠体制机制来回答,否则,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六、资源开发难以惠及百姓

由于种种原因,榆林能源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了中、省企业和外来资本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而在转化项目配套的大型井田中,几乎全部为外来资本。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利润企业拿走了,税费大都上划或转移到资源输入地了,只有环境破坏长留当地。既使资源开发产生的巨大利润大部分流向市外,又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矿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最终是“央企‘吃肉’,地方‘喝汤’”(《市场报》,xx年12月8日第1版,记者王欲鸣、杨一苗、刘文国),也给日渐增多的“生态灾民”的搬迁安置,以及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带来很大困难。

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和各项政策。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申请综合配套改革

榆林在近xx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税收与税源严重背离的矛盾、经济增长快与农民增收慢的矛盾、基地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等等,在资源型城市中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机制的改革。为此,建议省上,抓住国家正在部署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将榆林列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期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克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促进能源化工基地及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灾民”的生存、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二、试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建议省上,参照外省区的做法,尽快研究制定陕西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1、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当停止对各类资源的行政划拨,停止无偿或低价出让资源。国家应尽快制定资源价格体系,为开发企业配置资源,应“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创新制度设计,建立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应深化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由政府做好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用招、拍、挂的方式选择投资者,为各类企业参与能源资源开发,创造平等的准入和竞争机制;外来投资的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应吸收当地企业以资本入股,保障开发地有一定的投资权。3、制定资源综合开发的详细规划。通过国家规划、法律和法规的的权威性,解决煤、气、油、盐等资源重叠的开发和伴生资源综合开发的问题,解决超计划、超设计能力开采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开发矿产资源,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果。关键是榆林的资源开发重蹈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没有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环境并重,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榆林市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是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此,建议省上:1、组织有关专家,对榆林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普查,作出权威的鉴定评估,并研究修复方案。2、建立“谁破坏、谁付费,政府统一治理”的环境补偿机制。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全国人大或省人大制定矿区沉陷、“三废”污染等治理补偿办法及细则,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明确企业环境保护和补偿的主体责任,明确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法等,形成地方法规。3、对所有开发企业收取环境治理保证金,防止矿井关闭后所属采空区出现的塌陷问题。4、所有用于生态环境的经费全部纳入“环境保护治理基金”专户,由政府统一治理。

四、均衡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地方自我发展能力,解决“生态灾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建议省上争取国家在以下四个方面调整完善财税体制:1、按照税收与税源相一致原则,改变纳税地点。在资源地从事开发的企业,应在税源地纳税,以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防止不合理的税收转移,提高市县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能力。2、调整原煤、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收政策。将计征依据由从量计征改为从量从价合并计征。从量,要依据企业消耗的资源量而不是销量。从价,要依据市场价而不是调拨价或内部结算算价。达到合理征税,保护资源的目的。在计征依据未改之前,调整榆林资源税税额,原煤调整为5元/吨,原油调整为30元/吨,天然气调整为15元/吨。以此调节级差收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3、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对总部设在西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而总部不在西部、仅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不实行优惠,以此加快西部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4、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是适当提高地方分享比例。将增值额和所得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60%和40%进行分成,达到既保证中央又兼顾地方的目的。二是建议中央对资源输出地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地方统筹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建立资源输入地对输出地的补偿机制。

五、制定解决矿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暂行规定

目前,对煤矿塌陷区群众的搬迁安置没有相应的政策依据,随意性很大。农民是弱势群体,很难保障自身权益。政府又无法采取行政措施,只能居中调停。若是中央企业,根本不执行省及省以下政府规费,即便是属于行政属地管理的事项,市县政府也不能有效行使职能。因此,建议省上研究制定完善安置矿区受灾群众生存生活生产问题的暂行规定,并通过省人大形成地方法规。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确定损害鉴定标准;二是确定补偿标准,并细化到土地、树木、房舍、棚圈、水井等等;三是明确安置搬迁办法。属于搬迁的农户,新建房应该等面积置换;对已有损毁房屋又不能及时搬迁的,则应在迁居前补偿房租、生活费(中能煤矿每户每月补偿900元)等等;四是对异地搬迁的农户,要考虑他们长远的生产生活问题。对井田范围内的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解决他们失地后的经济来源问题;可用开发收入设立基金,定期向失地农户发放补贴。借鉴国外的“社会分红”理论,将政府投资从资源和土地中获得的利润,拿出一部分作为“社会分红”分给失地农民;可由煤炭企业创造条件,力争为失地农户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对无劳动能力的,企业要参照农村“低保”、“五保”等方式,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

【第4篇】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调研报告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1.煤炭企业外部环境现状

(1)政府和管理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总的来说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扶持不够,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没能提供太多的优惠政策;二是国家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不够,国家为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而颁布的专门政策、法规比较少,且涉及范围比较小;三是国家对一些促进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有效、顺利实现。

(2)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发展落后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和信息化的咨询、评价及监督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遥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如果信息化基础设施没有建立并发展起来,就缺乏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我国在针对信息技术本身及煤炭行业具体实施信息化尤其是安全信息化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信息化的咨询及监督机构发展缓慢,煤炭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咨询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再结合煤炭企业自身来实施信息化。而目前我国还很缺乏这种信息化咨询机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另外,我国也缺乏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效果的评价和监管机构,没有形成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咨询一监督-评价”机制。

(3)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开发能力有限

企业信息化建设日益依赖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由于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自身的研发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煤炭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够,有的外部供应商一味强调标准软件的通用性,不考虑煤炭企业的特点,很难开发出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产品,而且也缺乏售后服务意识,不能保证煤炭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煤炭企业内部环境现状

(1)煤炭企业的特殊环境问题

首先是煤炭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特殊,我国煤炭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而井下开采条件复杂多变,容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井下瓦斯爆炸及煤尘爆炸等都是矿井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煤矿井下的潮湿环境,会对电气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等产生腐蚀性影响,这对各种设备的隔潮性、绝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煤炭生产运用大机器体系,技术装备复杂,煤炭生产所采用的成套钻探、采掘、提升、运输、通风、供排水、供电、选煤等设备,种类之多和技术复杂程度都是其它生产企业少有的,这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难度6。再次煤炭企业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具有事故较多、风险较大的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通风、排水、供电等任何环节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2)观念和人才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煤炭企业的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对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目前,不少煤炭企业领导的信息意识不强,观念陈旧,认为购置计算机、能联网、上mis、erp等软件系统、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实现了信息化。这些观念都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不深刻造成的。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中层领导和基层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也影响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很多中层领导和基层人员消极对待信息化,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害怕信息化引起新权利分配、为了保护本部门的利益等原因,对煤炭企业信息化采取消极的态度。一些基层人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参与一些工作,认为煤炭企业信息化影响了他们已经熟悉的旧的工作方式,对采用新的技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肯接受新的事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煤炭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首先,煤炭企业员工平均知识素质低。由于煤炭行业的条件艰苦,使得煤炭企业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近几年一些煤炭企业由于效益不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信息化人才流失严重。其次,煤炭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足。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又要重视对信息化战略意识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对管理、业务及信息化理论的教育。煤炭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不足也制约着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3)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煤炭企业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开发。经调查发现,近几年来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大多集中在硬件设备上,煤炭行业在硬件上的投入占总体投入的67%,而软件的投入仅占21.2%,在服务上的投入也只有11.8%。其次,煤炭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煤炭企业应参照现行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并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不利于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再次,煤炭企业缺乏研究开发能力。引进的信息技术,只有通过消化吸收和与企业管理融合以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但很多技术并不都是现成的,要获得实际技术能力,则需要把触角仲向企业外部,在充分理解和吸收信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煤炭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差的。最后,煤炭企业缺乏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理解,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信息的内部防范和堵塞漏洞,有效阻止内部信息对外泄露和外界对信息系统的侵害。

管理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并且煤炭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缓了煤炭工业信息化的进程。第二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缺乏合理的规划。很少有煤炭企业从煤炭企业的总体发展,采用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制定规划,致使信息化工作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程序,往往急功近利,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采用实施某一套或几套子系统,从而导致后期软件系统的种类繁多、难以兼容。第三是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煤炭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模式都比较落后,并且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垂直结构,部门众多,机构重叠。第四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基础上的,它要求信息处理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安全性,随着集成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法和制度都要做相应的变化。第五煤炭企业忽略对信息资源管理。很多煤炭企业还没有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基本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利用等工作做的不够,而且对于煤炭企业数据库的建立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也不利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对于改善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制定适应煤炭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政策。而且需要外部供应商提高其研发水平,能开发出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要转变观念,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增强信息化意识。煤炭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及基层工作者要积极接受新的技术,配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对信息化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制定一些激励措施,避免信息化人才的流失,更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要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优化投资结构,制定煤炭企业信息化所需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建立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规划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也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

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会有效降低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而且能推进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构和组织结构优化,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给煤炭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煤炭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煤炭调研报告多篇范文,全文共有3502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煤炭调研报告多篇.doc》
煤炭调研报告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