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作者:欢乐马95547时间:2024-01-02 09:51:41)

日喀则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西藏的1/3,历史上就是西藏的粮仓,三农工作在西藏占有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时代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逻辑关系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小农经济主体最大的差异在于生产组织方式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努力实现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新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把脱贫群众放在农民增收大格局中统筹考虑,把更多资源力量聚焦配置到产业就业、创业兴业上,多措并举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因此,新时代日喀则农牧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关键在于发展完善农牧业经营体系,积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在坚持农牧区土地和草场家庭承包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规模经济,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提升特色农牧业生产力,增加特色农牧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我市农村经济和农牧业生产运行特点

(一)农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202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81亿元,实现增加值58.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3%。其中,农业产值43.60亿元,林业产值1.88亿元,牧业产值29.13亿元,渔业产值12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7亿元,除渔业外,分别增长3.8%、68.6%、9.1%、和4.0%,“四大构成”同步协调稳步增长。

(二)主要农产品规模化增产。2022年,粮食作物产量44.83万吨,同比增长1.7%,占比全区41.8%,农业强市地位稳固提升。其中,青稞产量40.86万吨, 同比增长2.9%,占比全区49.1%,青稞大市名副其实;油料产量2.26万吨,同比增长6.3%,占比全区48.4%;蔬菜产量 37.62万吨,占比全区46.2%;青饲料产量19.85万吨,同比增长6.4%,主要农产品持续稳产增产推动粮经饲“三元”结构优化升级。

(三)主要畜产品转向集约化。2022年,牲畜存栏465.64万头(只、匹),同比增长3.6%。其中,牛存栏99.80万头,同比增长1.2%;羊存栏361.40万只,同比增长4.3%;猪存栏0.6万头,同比下降14.0%。年内,畜禽出栏130.85万头(只、羽),同比下降7.5%。其中,牛出栏18.31万头,同比增长14.9%;羊出栏101.44万只,同比下降3.6%;猪出栏0.23万头,同比增长7.9%;家禽出栏10.87万羽,同比下降45.9%。牛羊猪肉产量3.79万吨,同比增长10.2%。其中,牛肉产量2.15万吨,同比增长14.4%;羊肉产量1.63万吨,同比增长5.8%。奶产量12.02万吨,同比增长4.2%。

农牧业生产保持稳粮畜改集约高效态势,有力有效激发农牧业内生动力:一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升。努力克服有效降水偏少不利因素,积极客土改良,确保土壤保湿保墒,农业农资投资持续加大,惠农利民政策落实到位,灾情病虫防治措施及时有效,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22年选派469名市县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落实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面积6.26万亩、良种推广87.7万亩,完成73万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和7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粮食播种面积69.29千公顷,占全区播种面积的36.0%,粮食产量44.83万吨,占全区粮食产量的41.8%。依托农机合作社,落实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17万亩,在拉洛灌区着力打造13万亩集中连片种植基地。二是牧业应对严寒气候影响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监控草场返青,应对严寒气候影响,牲畜有序转场,接羔育幼,安全越冬度春,加强生态畜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适龄母畜防寒能力,实施规模化圈养,加大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有机饲草料喂养力度,防止掉膘,提高母畜繁殖率,增加仔畜存活率。2022年,在康马、吉隆、岗巴3县改造提升2.9万亩集中连片人工饲草,全市人工饲草保留面积达到32.47万亩,黄牛改良完成配种1.14万余头,牦牛经济杂交完成配种806头。

二、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2022年,全市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96元,同比增长7.7%,增速比全区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位列全区第一。其中,工资性收入5575元,同比增长6.1%,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0%,拉动收入增长2.1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7.3%;家庭经营净收入7177元,同比增长5.4%,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8%,拉动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1.0%;财产净收入313元,同比增长8.3%,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拉动收入增长0.2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0%;转移净收入3331元,同比增长16.3%,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3%,拉动收入增长3.0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9.7%,在2022年,转移净收入作用尤为突显。

四大构成收入增速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净收入主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达到77.8%,拉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推动位次持续稳居全区第一。一是就业技能培训是推动增收的加速器。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农牧民劳务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劳务工资标准快速增长,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起到积极支撑作用。2022年,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405期、23725人,其中,创业培训1142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15865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性地在拉萨、那曲、阿里以及广东惠州、江苏扬州、无锡成立6个农民工工作服务联络站,输送3321人到区内外就业。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26.24万人,创收34.52亿元。二是产业稳步发展是推动增收的压舱石。农业强市、牧业大市地位持续稳固,特色产业发展有序,“两只羊”“两头牛”标准化养殖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到36家,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4亿元,助力全市农牧民实现增收,有效支撑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支撑经营收入较快增长。三是财产性收入是推动增收的新引擎。小康示范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加速,推动土地确权登记,加速流转见效;融资门槛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推动合作社发展,集体分红增加,扩大再生产,农牧民量入为出,自发储蓄意愿和能力增强,带动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通过合作社实现了1.15亿元分红,惠及9.24万人,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系列惠民富民政策是推动增收的定盘星。帮扶政策持续发力,惠民收入不断提标,边民普惠性补贴、草原生态“五补一奖”、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危房补贴、社会临时救助等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性惠民补助资金不断提标扩面,拉动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

三、影响我市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因素

(一)农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农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沿袭“逐水草而居,靠天种养植”的模式,部分高海拔地区草场退化、沙化加剧;家庭经营收入受气候条件、疫病、价格波动影响,近年来气候、环境突变,不可预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密,粮食产量提升潜力有限,种粮增收空间收窄,一定程度上抑制种粮积极性,农牧民增收压力加大,同时饲养设施落后,标准化程度较低,生产水平不高,牲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前瞻预警,牲畜养殖效益时有波动,家庭经营净收入增速由2020年12.8%下降至2022年的5.48%。二是农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到位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牧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强,直接影响现代农牧业发展后劲,“藏青2000”“喜马拉雅21号”优质青稞种植面积推广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区域亩均产量严重失衡,年河流域江孜、白朗、桑珠孜3县区青稞亩均产量达到1100斤左右,雅江中游河谷地带昂仁、定日、拉孜、谢通门、南木林、仁布等县青稞亩均产量仅为750斤左右。

(二)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不高。一是专业合作社仍处于起步爬坡过坎阶段。我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主体数量较多,截止2023年2月,达到4793家(养殖类1518家,实现分红的793家;种植类377家,实现分红的176家;农畜产品加工类561家,实现分红的224家;农业机械类149家,实现分红的83家;其他类2188家,实现分红的691家)。但大多数合作社由农牧民自发创办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主体文化素质整体不高,缺乏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应变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部分带头人和管理人员在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水平不足,资金原始积累少,满足于小富即安,看摊守业。二是专业合作社仍未实现质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同质化、零散化、碎片化、空壳化严重,难以突破规模瓶颈制约,产业链短,外延辐射受阻,连接农牧民增收不够紧密,有769家合作社无实质性经营活动;有511家合作社经营不善停止运行;有1309家合作社尚无分红能力。

(三)农村居民增收压力加大。一是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单一。依赖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拉动,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基数小,来源单一,易受政策波动影响,增长空间受限。二是农民工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影响工资性收入。根据日喀则市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监测的1210人中,19人持有初级技能证书,1人持有中级技能证书,3人持有高级技能证书。三是家庭经营收入触及“天花板”。第一产业是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占比高达45-50%,当前农牧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不断递减,农作物种植成本逐年攀升,农牧产品尤其粮食价格与市场物价尚未实现“双联动”,缺乏稳定、高质的销售渠道,加之农牧民惜售,商品转化率较低,增收难度加大。四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农产品基本上以粗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较慢,附加价值不高。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相似影响,农畜养殖、建筑施工队同质发展,难以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同时,2022年全市经济受疫情短期冲击,对农牧民从事的建筑、运输、餐饮等行业影响较大,旅游带动收入红利大幅减少。

四、对策建议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在“稳粮、兴牧、强特色”上下功夫,促进农牧业提档升级、农牧业发展加速、农牧民收入稳定增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日喀则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保障,保持农牧业稳定生产。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市场调控体系。加强化肥、种子、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监管,控制价格上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管理有序的农资市场。同步加强牲畜价格监测,以需求端为导向,引导养殖户及时对接市场,适时出栏、合理补栏,避免价格大起大落损害养殖户收益。二是抓好日常农牧业生产。构建温室(大棚)、露天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实现稳生产、保供应、促外销的良好局面;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科学防范干旱、大风、低温冻害等灾害;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外堵内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检并重,筑牢免疫防护墙,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三是强化指导引导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做好种养企业和农牧户生产指导技术服务,加大对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有效控制农牧业生产成本,让农牧民获得更多实惠,提高农牧业产出效益。

(二)打基础,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针对我市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抗灾能力弱的问题,要持续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稳定江孜优质青稞和提高白朗有机蔬菜、南木林“艾玛”土豆等经济作物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的步伐。进一步提升“满拉”“恰央”“拉洛”等水利枢纽保灌能力,加快推进“湘河”“帕孜”建设力度,早日竣工见效,及早启动“桑德”“康卓”等水利项目,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瓶颈制约,增加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三是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分区域、分时段,推广“白朗”土地流转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公司+农户”模式,加快规模化种养加殖培育,确保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便就业增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粮食安全和蔬菜、油料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农牧业资源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

(三)兴科技,增强农牧业发展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大对农牧业技术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技术培训机制。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满足技术培训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农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更新。立足转变传统农牧民,引入新型农牧民,推动农牧业经营主体职业化,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做致富带头人;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农牧业科技人员“双创”。三是建立健全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体系。采取现场培训农牧民,强化指导服务;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和用工市场需求状况及变动趋势,适时动态调整培训内容,提升农民工劳动技能和职业的适应性,推动农牧民增收。

(四)扶龙头,推动农牧业品牌建设。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区域形成农牧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是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发展壮大西藏旺达青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日喀则市百亚成农牧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西藏年河乳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区内名牌农产品等,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区域品牌,提高农牧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提高农民牧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大力推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建设,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建园区,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牧业,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牧业产业“强县大区”建设。一是突出发展庄园经济,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经济、旅游、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实现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推动萨迦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加快实施绒山羊产业集群,申报岗巴羊产业集群和桑珠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发展“数字”农牧业。在青稞产业大数据一期建设成熟应用基础上,实施一批“智慧农牧业”试点工程,把平台推广覆盖到整个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及青稞产业集群,把经验逐步复用到畜牧养殖领域,积极打造数字化农牧业示范基地。

word该篇日喀则市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全文共有636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日喀则市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
日喀则市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