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下农村产业扶贫发展问题探析范文
我国伟大的历史性任务要求我们2020年实现全面同步小康。全国兴趣了脱贫攻坚战役。而这场战役的战略重点方向无疑是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民脱贫致富。而贵州正好处于西部脱贫致富的关键位置。为实现“十三五”期间脱贫计划,国家规划了“五个一批”脱贫方案。2016年贵州省有农村贫困人口约493万人,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利用农村产业发展脱贫211万人,达到总贫困人口的42.8%。在脱贫攻坚艰巨任务呀,贵州省不断推进农村产业发展。通过政府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大力发展。贵州农村大力兴起产业,不断改变农村经济收入方式。脱贫攻坚下农村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在这急速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免不了会出现各种问题。
一、贵州省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1.农村产业发展的定位
徐翔和刘尔思(2011)指出,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产业集聚为依托、资源开发为基础、对贫困地区的经济事项区域化布局、工业化、一体化经营、专门化服务,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的经营机制,把贫困地区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统一为产业链体系,通过产业链建设来推动区域扶贫的方式。汪三贵(2017)指出,产业扶贫是一种建立在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上的能力建设扶贫模式,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进入由经营主体主导的产业链体系中,以解决贫困农户独立发展产业能力弱的问题,从而实现贫困户的持续稳定增收。从上可以看出,农村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扶贫,而产业扶贫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资源利用率为关键,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发展定位。
2.产业发展规划
2017年以来,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五大产业”带动脱贫。包括蔬菜种植1650万亩、茶叶产出31.8万吨、生态家禽出栏13000万羽、中药材新增50万亩(2016年统计已达599.45万亩)、食用菌100000万棒。截至2018年,关于农村产业数目17000余个,并逐渐增加。
3.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贵州农村产业的发展主要采取以政府为引导组建村级合作社吸纳贫困群众的模式。运作的形式主要是项目审批制度,包括项目申报评审、实施、验收。以“一村一品”为基础,乡镇根据农村实际需求和规划上报县政府,县政府审批后安排项目资金。项目得到后主要是通过村级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统一由农村合作社规划,与对应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政府监督和提供技术指导的模式。
4.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政府引导和规划,农村产业得到了迅速和蓬勃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了一批群众的发展致富。但是,在农村产业发展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如2016年12月黔东南州剑河县南明镇贫困户的几万羽鸡滞销;农村大量合作社处于“空壳化”或“半空壳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于打击农户的积极性和各种资源的浪费尤为明显。
(1)地方性资源丰富,但是有特色的产业经济体量小。全省除了常规农产品烟叶、辣椒等得到一定开发外,蔬菜、中药材、油料、畜牧等少数农副产品发展较快外,其他如许多香料等少有规模性开发,或者开发层次非常低。已经开发的部分农副产品也主要遵循常规发展,没有能够制造属于有地方特色的进一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更是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低廉。
(2)农村产业发展工业化程度低。目前贵州由于工业的落后,尤其工业对于农业的促进几乎停留在简单的工具提供上。导致农村农业的发展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只是得到了量的提升,而没有工业化带来引起的质变。普遍是春种秋收然后多余的拿来出售。鲜有进行进一步加工,提升资源的质量和开发资源的价值。
(3)农村产业的趋同化较为突出。贵州88个县,大部分地区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和中药材的。导致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容易导致产品的滞销,产能过剩,销售困难;二是打扰市场正常秩序,更容易出现压价行为,让各个乡村合作社处于囚徒困境,让部分企业谋取到更大利益,打击百姓的积极性;三是增加政府的行政负担,由于施策的引导,必然承担销售的部分责任,所以对于普遍的同化产品,政府对于后续发展带来群众阻力。
(4)多种资源结合发展的开发较少、较浅。贵州农村有天然的青山绿水,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旅游资源的没有深度结合到产业发展。导致普遍的山清水秀不成特色,同时,农产品的产业发展不注重美化,甚至破坏农村区域形象,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效应。
二、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秀峰指出,贵州农村产业的重点领域应该是: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和山地旅游业。农村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是要充分发挥产业的多功能作用,科学/合理利用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激发各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有机化道路。而是以田园综合体、产业综合体为载体,夯实农村产业变革、发展平台。三是高度重视农村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要素的核心作用,提供坚强的农村产业革命的人才支撑。四是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组织建设,构建好农村产业经营体系,大幅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整合农村产业发展要素,获取产业要素集聚效应。五是千方百计加大科技投入,科学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做到谋定而后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走好农村产业发展高端、绿色/集约三化之路。六是深化“三变”等改革,创新农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强化动力机制,统筹开发、利用城市优质资源。其实高度关注品牌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努力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效益。王秀峰院长从激发产业作用、夯实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党组织合作社带头作用、科学技术、“三变”改革、品牌建设六个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重点努力方向。主要可以分为可持续发展方面和优化提升方面进行了强调。农村产业的薄弱处也正是这两个方面,只有把这两个方面做好了,农民才能真正受益,进而脱贫致富。
三、贵州农村产业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追求规模效应,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产业对于获得国家资金的帮扶是根据发展规模的不断增加的,许多乡镇和农村对于产业的发展盲目追求大规模,导致农户的管理跟不上,产品质量降低,同时产出过剩,进而影响销售价格,农民付出与收益得不到有效报酬,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后续发展困难。同时,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人才缺乏、管理混乱。从而造成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极大压缩了经济效益。
2.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清晰,发力困难。
由于农村产出量可观的资源趋同化,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摇摆。许多农村合作社跟风发展,然后对于市场的把控力弱,信息滞后。适合当地环境生产的经常出现产能过剩,不适应地方环境的产量不足,导致前期投入成本无法收回。产业发展时常不顺,发力不顺,所以产业得不到持续发展。
3.产业发展扶贫社会效益,群众满意度低。
农村产业的报审、审批一系列主导权在政府手中,政府以市场最有利于贫困户的模式给你项目审批。这样导致实际上是政府帮助群众做出了选择,实际上大部分是不符合农户意愿的。农户处于被动安排的结果,所以群众内生动力欠缺,积极性不高。另外,对于产业的收益认定方面,农户在产业扶贫中取得利益主要是站在政府的为达到脱贫指标进行的计算。这样,扶贫困难户我们注重了农户获得效益,而选择性忽视了农户对于发展产业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由于边际成本得不到有效审定,政府从既得利益认定群众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所以群众满意度不高。
4.产业发展管理欠缺规范,管理成本高。
一是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农村由于管理人才的欠缺,一般有村干进行管理,村干的管理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合作社管理没有条例,导致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的浪费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人力劳动成本的居高不下,平时的劳作安排不合理,导致1人一天可以完成的工作,可能最后3个人1天才完成,所以人力资源付出占据很大比例。二是账目管理方面。目前农村产业资金主要是乡镇政府代为管理,乡镇政府管理可以保障资金的安全,但是管理层级的增加,会计人才的缺失,导致账目经常不够清晰,花费大量的精力清理账目。
5.人才的匮乏,发展较为畸形。
贵州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以中老年为主,产业的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人才短缺。首先是劳动力人才的不足,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谋生,并且贫困户都是老弱病残居多,或者劳动意愿很低。农村产业发展面临寻找当地优质务工人员较为困难。其次是管理人才的匮乏,目前农村产业发展主要以村级合作社形式开展工作,合作社的负责人主要是村干。对于管理产业发展经验欠缺,经济发展的眼界有限,对于合作社管理较为松散,催发产业发展内生活力较弱。最后是技术人才的欠缺,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通过政府的劳动技能培训过后的劳动者对于产业发展的方面专门的技能掌握仍旧较低,不能有效发挥技术人才的效用,对于合作社产业发展难以起到技术指导,而专业部门的人才较为匮乏,指导农村产业发展非常有限。
四、农村产业发展扶贫对策建议。
1.将贵州大数据的成果沉到农村。大数据的运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既有自然环境的综合分析、市场形势的判断、更加有农户偏好意愿的研究,确保产业发展定位清晰,政府做到轨道式引导而不是速度引导。二是产品销售做到应时应地,最大限度提高市场销售获得更高收益。只有大数据能够有效帮助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农村产业的发展才可能更好的持续健康发展。
2.提升工业助推产业发展力度。工业成果渗透进产业发展,让工业支撑产业高效发展。工业技术能极大的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工具上和技艺上,提高农村产业的产能,经过工业的渗透加工,凸显农村产品的特色。同时,利用工业技术力量进行深加工,最大限度的开发产业产能的潜在价值,同时延升产品效益链,减少损失。
3.培育产业发展人才,为产业发展持续造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产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管理和技术支持,所以农村合作社应该注重人才的培训培养,保障农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加快农村各种资源的相互优化效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推动效果,品牌的树立则是一个产品的方方面面的综合性能的评定。所以产业发展应该与当地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和提升,提升农村整体的形象和经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