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 实践与思考范文

(作者:壹月13905时间:2024-03-16 10:17: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结合二十大精神学习,我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和系列批示指示,并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对创新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苏州市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区域政策的政策叠加交遇期,把握好重大政策机遇,更好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在十四五期间提高文化软实力、通过文旅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文旅资源丰富,“十里青山、七溪流水”的城市形态、优渥的山水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十分契合旅游消费需求。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远距离出行受限,本地游、周边游成为出行主流。今年国庆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62.6万人次,其中本地及周边地区游客比例达90%以上,旅游总收入7429.2万元。面对这种新变化,全市按照“文体赋能旅游,旅游传播文化,融合提升能级”的发展思路,在理念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不断发展完善全域旅游,持续推进风景区向度假区转变。今年11月,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深化“旅游+”文化,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今年8月,**与姑苏签约“双城联袂”,姑苏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文旅融合、文化IP开发等方面有许多先进经验。两大历史文化名城的联动碰撞,可以迸发出新的思路、带来新的机遇。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市“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通过深度挖掘文化特色,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形成文旅产业链,有助于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一是活化文化资源,在载体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特色小镇、研学基地等旅游吸引物。推动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展现千年古城传统风情。打造铁琴铜剑楼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文旅融合新地标。修复**文庙,精心策划成人礼、开笔礼、启智礼等儒家传统文化礼仪体验项目和演出,修复言子旧宅并打造政德教育基地。挖掘中小学研学点,形成经典研学路线15条。二是创新产业集群,在项目上下功夫。加强载体旧改更新,重点打造环虞山文化创意产业带,不断推进“山前坊文旅创意街区”“蓝·原葺森林文旅产业园”“山湾里文化创意园”等载体活化。打造“虞歌畅晚”夜间经济品牌,运营沙家浜“横泾不夜天”沉浸式演绎、尚湖“遇尚·夜宴”等项目,打造琴川塔弄等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连续多年举办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尚湖牡丹花会等特色节庆活动,持续提升项目影响力。三是布局团建IP,在细分领域上下功夫。成立沪虞团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团建标杆城市品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昆承湖(小鲨鱼)露营派对等11个团建游产品。截至目前,已接待18批次团队800人来常活动,营收达160万元。同时,推动筹建**市团建产业协会,主动融入长三角团建产业发展朋友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信息互通机制,最终实现内部客源互送、基础配套共享、信息资源互通、旅游产品共创、旅游商品共销。

2.推动“旅游+”农业,做强乡村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顺应乡村振兴时代潮流,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村产出率。一是深挖乡村文旅资源。策划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沙家浜风景区、蒋巷村“芦荡星火 富民燎原”线路入选全省20条“喜迎二十大 见证新江苏”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江海风光、田园农趣体验之旅”线路获评2021年苏州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开发运营农文旅项目,莫凡庄园成为集民宿餐饮、团建拓展为一体的新兴网红打卡点,碧溪街道吉礼葡萄家庭农场上榜“苏州市十佳家庭农场”。挖掘乡村多元功能价值,持续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2019年,蒋巷村成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今年,铜官山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二是大力发展旅游民宿。利用闲置房产改造民宿,构建农家乐、艺家乐等特色民宿体系,打造特色民宿集聚区。截至当前,全市共有备案登记旅游民宿28家,主要分布在沙家浜镇、虞山街道、古里镇和支塘镇,共有总计416个、床位591个。其中7家被评为苏州市级精品民宿。同时,加快创建苏州市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对恒洋澳龙、林禾农业、金辰农业等开展现场踏勘和业务指导。三是全面推动富民增收。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促进富民增收。现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0万人,其中“虞山人家”休闲片区建成农家乐100多家、直接带动就业近千人。自实施千村美居工程以来,实施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同步”行动,共计投资5亿余元,370个村庄人居环境实现历史性改善。开展寻找**“三农新地标”和“富美新农人”活动,进一步推广全市乡村新地标美食美景,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3.打造“旅游+”工业,拓展工业产业链条。我市工业游起步较早,在工业旅游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隆力奇产业园获评“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2017年隆力奇养生小镇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工业游成为全省标杆。波司登获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圣百合食品工业园、东方红木等获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一是创新工业旅游模式。以隆力奇、波司登等一批规模大、前景好、特色明的工业企业为主,指导和服务开展工业旅游创新发展,打造“工业+旅游、旅游+体验、体验+购物、购物+推广”的灵活模式,将工业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强化基地载体建设。依托“苏州·中国声谷”、欧洲绿色产业示范园虞城科创谷、漕河泾绿洲芯城、UWC+创新岛、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等新型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工业旅游,提升**工业旅游影响力,在业内树立起工业旅游新标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建设成创新型工业旅游目的地,打造**“未来科技世界”。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会生产更加丰富,文化结构的多维性愈发突出,体现到文旅市场中,就是需求变化加速。政策层面全域旅游、“千村美居”带来的产业融合,需求层面观光与休闲度假逐步兼容带动的文康旅融合等一系列变化,为文旅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特别是疫情冲击下,文旅行业供给侧、群众需求侧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我们围绕这些变化采取了多项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要看到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文旅服务质量还有待提升,城乡景区之间的不均衡不平衡发展仍然存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域旅游格局有待提升。全市发展文化、康养、研学、红色、乡村等特色旅游的基础资源丰富,但是核心景点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旅游资源还未真正转化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旅游产品,虽然“酒”的确香,但还没完全飘出“巷子”。各景点小而散,尚未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旅游产品、市场和运营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但尚有提升空间。

2.产业融合程度有待加强。**拥有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但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方面,产业融合带动不足,难以发挥联动效应。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优势产业跨界融合不够,产业融合项目落地存在缺乏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等问题。

3.旅游公共服务有待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游客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游客的情感体验。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旅游基础环境的维护有待加强,旅游氛围有待进一步深入营造。

4.特色旅游发展有待推进。以康养休闲为主题的民宿、周边居民休闲目的地的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尚未形成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且存在旅游季节性较强,四季旅游产品形象、营销、产品及线路套餐等有待创新开发。

三、下一步打算

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以四色“精品美游”为核心,决心打造全域旅游,推动“旅游+文化+农业+工业+体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增长所在。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涌现出了旅游新地标“琴湖·溪里”,山前坊文旅创意街区等融合平台。旅游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结构、战略布局、发展基因的全面优化,“旅游+”“+旅游”的新兴发展理念人心,做好融合发展文章,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1.加强统筹领导。健全市级统筹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全域旅游领导体制机制作用,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党委政府统筹、人大政协督办、部门板块联动”的全域旅游推进机制。形成全面联动发展格局。全域旅游创建作为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分考验统筹全局和资源配置的能力。要加强信息的有效沟通和资源的有效衔接,坚决杜绝各自为战的情况。将全域旅游创建与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等相结合,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主线,打好组合拳。凝聚镇村创建合力。进一步落实各板块统筹推进建设的领导小组制度,强化街镇文化旅游部门职能。统筹推进行动计划实施的协调机制,构建“市级统筹、街镇落实、乡村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2.优化政策保障。深化人才梯队建设。着力实施旅游重点人才引进计划,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推行特人特招,加紧引进旅游紧缺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方式,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完善各类人员激励分配及考核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文旅企业设立专业人才奖励基金,并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优化服务环境招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亲商安商、便商利商服务举措,做优发展环境、做优服务环境、做优人文环境,在强化项目要素供给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加快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项目代办服务,强化营商环境监督。

3.强化业态赋能。推动文化赋能旅游。以江南文化、吴文化遗产为核心,利用虞山画派、虞山琴派、虞山印派、虞山派书法、评弹、花边等文化资源为底蕴,与旅游相融合,打造**传统江南文化特色文旅产业链。推动农业赋能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乡愁、文化、田园、红色等为主题,创新性打造红色历史乡村、绿色生态乡村、民俗风情乡村等特色乡村,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态”的乡村旅游景观,打造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科技赋能旅游。纵深推进“智改数转”,探索“一镇一特”精研行动,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展现新兴产业中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导入VR、AR虚拟产业,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市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团建赋能旅游。承办2022中国(**)团建产业峰会,以“影响力塑造”为核心关注点,通过体验式设计让与会者感受别具一格的2022峰会——拥有团建基因和活力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团建之城——**”的标签认知,时间拟定12月1日至5日。推动教育赋能旅游。在秋冬季节组织20家学校的800名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游体验活动,以点带面在全市开展研学游活动。同时委托沪虞团建公司整体统筹,动员全市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培训机构、旅行社积极加入研学项目,不断丰富研学产品供给,为“常塾·研学堂”注入新的品牌内涵。推动体育赋能旅游。进一步塑造精品赛事吸引力,充分发挥尚湖半程马拉松赛、龙舟城市公开赛等体育赛事,实现体旅互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以护城河水上游、尚湖、琴湖水上运动基地、“小鲨鱼”水上运动基地、大湖甸村龙舟基地等为重点,打造“蓝色游”产业爆发点。

word该篇创新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 实践与思考范文,全文共有459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创新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 实践与思考.doc》
创新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 实践与思考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