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调研报告(整理6篇)范文

(作者:waldenwu时间:2024-04-30 15:46:51)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6篇《乡村旅游调研报告》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乡村旅游调研报告》相关的范文。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整理6篇)

篇1: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调研的准备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组建后,分头查阅有关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我乡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二、调研的行程

201X年9月17日我们调研组3人一行来在石泉等村进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四天我们的行走线路是:石泉上古寨、古民居------金宝塘坡田------上流飞檐台、节孝坊-----霞留小水果基地,每个村一天。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之间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保证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及该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对旅游工作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乡政协旅游工作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30余名人召开座谈会,完成调查问卷。

四、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调研的初步结论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共完成问卷30余份。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举措。从此次调查来看,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景区周边村镇。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再者,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后,可以实行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马桥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而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如我乡的花豆、生姜去年吸引来了上千游人。

3、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马桥乡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它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结合起来,实现双业增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我乡有些村民的30%--40%的收入很多来自于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景区销售所得的收入。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

4、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石泉等村村民是否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时80%左右的村民表示支持。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根据马桥乡乡村旅游景区村民反映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是路变好了,村镇整洁了,水干净了,绿化好了。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马桥乡旅游资源丰富,有些质量等级也比较高如石泉古民居,但知名度并不高。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要待进一步完善。从调查看,特别是一些自驾车的游客对入景区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务设施还是不很满意的。

4、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从调查来看,半数以上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投资旅游业的欲望,但很多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可见在全区未形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

5、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缺乏。整个长清从事旅游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层次比较低,人员从业素质也不高。从导游来看,仅仅几人获得国家导游资格,同时缺乏有序的管理。

6、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不够。缺乏商品意识。全乡旅游景点除花豆、生姜外几乎没有开发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在各旅游景区所销售的产品大多为农户自发组织买卖,而且大多为初加工农产品,产品附值不高。

(3)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张扬个性,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划的编制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发展基础。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发展需要,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加快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水平。

3、重视保护利用。乡村旅游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依法管理,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制。

4、积极筹集资金。发展马桥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户要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这方面马桥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马桥乡在开发金宝塘坡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当中,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整合水库水库出险加固工程资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为景区打造良好的景区外围环境,从而激励投资开发商对景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要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到旅游村镇兴办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5、加强包装宣传。马桥乡景区很多是有高质量的,但很多却知名度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因此,加强包装宣传十分重要。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拓展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揽海内外的游客。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范文二】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和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和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和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一、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9.8%,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资源看:休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客家农家小院,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客家朋友。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我们赣州地区除了拥有具有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着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条件并不理想;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相对于那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县的范例,我们缺少的是市场的宣传力度,本地缺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公司,我们也缺少与外地知名旅游公司的相互合作。

二、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工作业绩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发展成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为此,1999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构想,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支柱产业来抓,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当年建设了旅游商贸城,邀请中科院地理所编制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xx年成立首家旅行社-五指峰旅行社;引进外商开发力源山庄;举办了秋之韵旅游周活动;编制完成五指峰、陡水湖、仙人湖详细控制性规划。20xx年成立了陡水湖景区船运公司;引进新余、千岛湖的客商在陡水湖开发民俗风情苑、鬼城等旅游项目。20xx、20xx年五指峰、陡水湖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20xx年引进深圳安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开发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大项目带动整体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综合开发,以核心景区建设带动梯度开发。开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有带动性的项目建设。20xx年县首家四星级酒店建成开业;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生态旅游论坛。20xx年成功入选中国生态旅游大县66强,同时又喜获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两项大奖。20xx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石艺之乡,成功举办首届陡水湖金秋赏枫节。20xx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成功承办赣州市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县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度假村一期项目建成并开业,陡水湖景区旅游专线建成并通车。骄人的工作业绩昭示着的旅游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发展目标及定

未来将发展成赣州新区,是赣州主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可按照魅力乡村,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的总体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乡镇:梅水乡;利用我县两茶一苗(犹石嶂万亩茶叶基地、合溪万亩油茶基地)特色种植优势,洁净水质的水产养殖优势,充分挖掘美食资源、民俗资源,并在沿高速出口,县城至陡水湖旅游公路建设开办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主要建设三个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区:梅水乡洋田葡萄基地和农博园;梅水园村生态茶园乡村旅游示范点;社溪镇沙塅桂花苗木园。将我县建设成为赣州规模最大,特色最突出的泛乡村旅游区域,成为我省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2.乡村旅游点(村)建设措施

(一)扶持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对于新获评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旅馆、饭馆,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提倡在乡村旅游点进行公务接待。

积极鼓励单位在乡村旅游点或农家乐进行公务接待,县属各单位、各乡镇的公务接待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在乡村旅游点。

(三)给予税费优惠政策。

对农家乐办理证照等方面政策性收费要依法依规给予减免,对新开办的农家乐2年内除上级明文规定的税费以外,地方实际所得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进行奖励。凡新开办的农家乐必须符合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报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认定后,方可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四)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强化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

(五)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县财政给予一定办公经费补助。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应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协会会长,经民主选举可以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担任。乡村旅游协会的设立,应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依法登记,并纳入县旅游部门的行业管理。

(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对纳入统一规划的农家乐经营业主、金融机构优先安排三户联保惠农贷款,贷款主要用于相关设施建设、房屋装修、环境美化、果园开发等乡村旅游点开发。每年整合上级相关贴息资金安排50万元,用于扶持个体业主或外来客商从事乡村旅游资金开发的贷款需要。

(七)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管理

县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策划,规划策划经费由县财政安排。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须执行规划策划的相关内容,县旅游局负责规划策划内容监督落实。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是我县已经确立的发展方针,可以说,这十二字方针精确地把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三个纬度。要真正实现旅游兴县,只有将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打造,才能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旅游兴县的目标。崭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旅游业定将取得更好的业绩!衷心希望全县30万儿女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在我县领导的带领下,向即将到来的20xx交出一份满意的新年答卷!

篇2: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自贡市政协外事联谊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委农工委、市农牧业局等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感受对象的旅游方式,包括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旅游内容。我是市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较强的需求和较好的条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历经自发发展、规模发展和规范发展等阶段,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好成效。

(一)乡村旅游发展条件较好

我市是老工业城市,城市居民对业余生活质量和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加上乡村资源良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乡村旅游需求较大。我市是一个城区人口过百万、主城区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2万的大城市,居民业余闲暇生活选择出城返乡、回归自然的方式已成为主流。按照旅游部门统计测算,去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已突破700万人次,反映出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巨大。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乡村旅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乡村旅游条件较优。我市处于川南浅丘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自然条件较好,便于开展乡村旅游。我市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盐业文化、盐帮美食风味文化和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发展契机良好。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试点市,在统筹城乡、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新村建设统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产业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同时已成为全市大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13年从事休闲旅游的经营主体已达600余个,其中休闲农庄108个、特色农家乐450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7家)、休闲农园48个,从业人员1.79万人,辐射带动4万多农民致富。已形成市区近郊南北环路沿线集中布局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出现了以贡井区长土元坝、建设固胜、大安区江姐故里、自流井区尖山农团、沿滩区箭口村、荣县双石金台村、富顺县永年镇等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其中自流井区尖山一飞龙峡景区、贡井区建设镇固胜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旅游较有特色。目前主要是以农林果渔业为基础,以农家乐和乡村酒店为载体的观光农业园、森林旅游、科技农园、渔业风情等观光休闲为内容,基本形成了农家旅游、农村旅游及农业旅游三种主要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态,具有突出的自然生态、地方人文、休闲体验等特色。

乡村旅游布局合理。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环城为重点,遍及全市农村;以重点项目为支点,带动多线多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布局。目前,基本构建起“一环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南环花卉、北环农耕、飞龙生态、古镇风情”为重点品牌,打造了19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开发了33条旅游线路。

(三)乡村旅游发展效益可观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既有较大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还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效益较大。2013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的25.6%。以全市三星级农家乐为例,一般正常年份经营收入能达到200 -400万元,利润20-50万元,税收20-40万元,吸纳就业20-30人。办十几个农家乐比办一个乡镇工业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财政收益更好。

社会效益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形成农村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局面,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新型小城镇建设。通过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把城市现代文化、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村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市郊就近参与乡村旅游,感受自然山水,享受农村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有利于创造城乡宽松和谐友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在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发展观念滞后,创新动力不足

多数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仅仅把这项事业当作一个单纯的找钱的门道,很少站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一些地方把乡村旅游发展认同为搞吃喝玩乐,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还有些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农家乐、乡村旅游是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等。

(二)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作不够

乡村旅游发展20多年来,全市规划引导总体上没有跟上发展需要,缺乏全市性的统一规划引领,发展档次、规模和布局随意性大。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分散在几个部门开展,各有一些开展工作的优势,虽然互有联系,但工作措施仍存在统筹和协调不够的问题。

(三)政策扶持力弱,发展助力不大

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总体上还是自由发展状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只是通过评选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大,导致我市乡村旅游无规划、无序、低水平发展。因目前农家乐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低,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重要项目建设受到现行土地使用政策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升级。乡村旅游开发总体上资金投入不足,大多项目都只能算是低成本开发,项目难上水平,投入不足的一大原因是融资渠道少,政府支持资金不多。

(四)总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基础配套设施薄弱,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景区点与省级、县级公路干线连接比较差,乡村道路大多是只能单车通行的村村通公路,一些乡村道路管护不力,路况差,标识缺乏,安全隐患多,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乡村旅游点上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建设不配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旅游人才缺乏,缺导游、缺服务规范、缺旅游知识、缺卫生和安全常识。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全市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休闲接待场所很少,忽视了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现有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棋类和牌类、垂钓娱乐为主,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不够。同质现象严重,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随现象,投资者及经营主体对当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研究不深入,市场调研不充分,规划设计质量较低,定位不准,盲目从事休闲农业,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脱离了休闲农业内涵,开发配套性差,品位不高,竞争盲目,经营效益不高。

(五)项目包装较差,宣传推广不够

从目前乡村旅游游客结构看,除到川南皮革城等少数几个旅游点外,其它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外游客还不多,说明对外宣传推广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三、发展建议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调研中各方面提出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促进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有利于扩大城市生活空间,舒缓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规划,促进城乡旅游有序发展

根据我市乡村旅游特色资源,进一步修订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使市县(区)两级规划衔接、配套,与基地产业互融,协调发展,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彰显地方特色,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品位。

(三)优化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依托各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整合旅游资源,积极串珠成链,紧贴市场,开发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着力打造一批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精品,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强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引进和培养懂市场经济运作的高素质人才,壮大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重点培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解说人才、民族特色用品研发和加工人才,使我市乡村旅游有一个稳定的人才集群,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激活高效生态农业新路子。

(五)配套建设,打牢乡村旅游硬件基础

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整治村容镇貌,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乡村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积极培育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六)加强宣传,着力推介乡村旅游品牌

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栏目,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西南旅游联盟年会,邀请云、贵、川、渝的旅游同行来自贡共商旅游合作,与川南五市一同开展“川南一线游”为主题的联合促销,组织各类项目推介活动。进一步办好“豆花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办好自贡旅游网络营销全媒体平台,做好电子宣传和营销工作。

篇3: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北京市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四个阶段。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并进的局面,形成了由乡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乡村节事构成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但是,北京市乡村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初级观光产品比重大、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产品营销方式较落后、乡村环境破坏较严重、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少。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加速推进北京市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构建乡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北京市应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规范各业态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北京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少蜗居都市的现代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具有清新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乡村,北京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旅游形式以郊区农村观光、学生郊游和农家乐为主;经营方式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极不完善;尚未出现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制度,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状态。

1998年北京观光农业工作会议之后,作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到2002年底,郊区已有10个区县开展了乡村旅游接待活动,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1520户。二是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北京郊区已形成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和生态健身型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三是经营理念亟待转变。乡村旅游经营者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特色、环境、服务等没有高度关注。四是经营方式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经营方式从农民自主经营逐渐转变为村集体经营、农户自主经营、政府主导经营、混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2003年,北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221行动计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乡村旅游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标准逐步完善。为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市农委、旅游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乡村旅游评定标准(试行)和扶持政策。2004年底,市旅游局同市发改委、市农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05年,市旅游局会同市农委在《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对《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进行立项,经过反复调研、专家论证,于4月30日通过北京市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批准,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二是市场竞争逐步规范。由于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逐步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为促进乡村旅游的结构优化与品质升级,北京市于2007年推出了2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带动了全市乡村旅游的整体提升。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标准规划。2007年,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13条“一沟一品”的沟(带)地域乡村旅游规划。二是高视角审视。为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多个涉及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报告,如北京环城旅游乡村休闲度假带研究、北京郊区旅游用地需求与功能配置研究等,这些调研成果已经或将对北京乡村旅游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高质量建设。北京市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旅游品质高、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传统意义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近年来通过不断培养,北京市已形成了由乡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乡村节事构成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北京乡村景区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目前,北京郊区共有144处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42处、3A级景区30处、2A级景区50处、1A级景区20处。

从分布来看,乡村景区分布呈现北密南疏、西强东弱的特征。重自然景源的乡村景区近郊很少,中郊区集中,形成从北京正北方向延伸到西南方向的环形风景名胜区带;重人文景源的乡村景区近郊集中,以博物馆、游乐园为主,远郊以长城、陵寝、宗教文化景区为主。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怀柔和密云的自然景区数量排第一位,分别占总量的18%;延庆排第二,占总量的14%;房山、昌平排第三位,占总量的13%;通州的自然景区最少,占总量的1%。北京市重自然景源的乡村景区主要依托资源有三类:一是山脉资源。北京的山按城区的方位来说,分为北山和西山。北部为燕山山脉,层峦叠翠,自西向东直;二是水文资源;三是生物资源。

北京的人文资源的等级最高,影响最大。在郊区,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十三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A级人文型景区在郊区的分布情况为:房山数量最高,占19%;昌平、密云、延庆、门头沟、通州、平谷、顺义、大兴分别占15%、14%、13%、13%、10%,5%、5%、3%、3%。北京市重人文景源的乡村景区主要依托资源有四类:一是长城资源;二是边贸古道资源;三是皇家陵寝;四是革命遗迹。

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已有17000多个农户开展乡村旅游,市级民俗旅游村达到154个,民俗户8713户。全年共接待游客1613.5万,同比增长27.2%,实现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9.2%。北京市的民俗旅游村大致分为八种类型:国际风情型、创意产业型、品牌餐饮型、新村建设型、景区依托型、生态示范型、古村聚落型和民族文化型。

从分布来看,民俗旅游村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和西南部远郊区县,以怀柔、延庆、房山、昌平为主,近郊几乎没有,其它区域较少。民俗旅游村的地域分布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西南郊区沿河流分布,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沿岸都是民俗村密集区;二是西部地区沿交通干线分布,北京通往周边地区的国道如108、109、110、111等国道沿线都是民俗村密集区;三是北部地区沿沟谷带分布,怀柔、平谷地区尤为明显。

国际风情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具有浓郁的异域乡村风情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怀柔区慕田峪村、海淀区管家岭村等。国际风情型民俗旅游村以国外特有的民俗风情等为核心吸引物,突出对异域氛围的营造,带给游客对异域风情的真实体验,能满足大多数游客追求新、异的心理,并易形成与其它乡村旅游地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是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创新与补充。

创意产业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旅游产品的一类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通州区宋庄镇、昌平区下苑画家村等。创意产业型民俗旅游村把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有效结合起来,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提高了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

品牌餐饮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延庆县柳沟村、怀柔区杨树下村等。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该类民俗旅游村抓住了旅游者对特色餐饮细致追求的心理,从旅游者的“口”入手捕获其“心”,带动乡村旅游地声誉的.快速扩大和旅游者数量的迅猛增长,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促进农民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把村镇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昌平区郑各庄村、平谷区玻璃台、将军关、挂甲峪和南宅等。新村建设型民俗旅游村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对旅游功能的开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双赢,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是农村现代化和文明化进程中的历史性迈进。

景区依托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海淀区车耳营村、房山区十渡镇、房山区中英水村、怀柔区红螺寺村、昌平区瓦窑村、延庆县西大庄科村、密云县花园村等。景区依托型民俗旅游村以乡村旅游地周边景区的客源为主要客源,并依托这些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在完善景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能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户自身的致富,从而达到景区发展与自身发展双赢的结果。

生态示范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密云县石塘路村、昌平区郑各庄村、昌平区香堂村、昌平区羊台子村、延庆县秀水湾村等。生态示范民俗旅游村以生态环境为核心吸引物,发展乡村旅游业,满足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能够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门头沟区爨底下村、门头沟灵水村、门头沟琉璃渠村、门头沟沿河城村、门头沟椴木沟村、昌平区长峪城村、延庆县岔道村、密云县遥桥峪古堡民俗村等。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以古村落的特色建筑与文化为核心吸引物,满足游客对古村历史与文化体验的需求,能够在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达到古村落建筑与文化保护的目的。

民族文化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怀柔区七道梁正白旗村、怀柔区项栅子正蓝旗村、怀柔区老西沟镶红旗村、大兴区巴园子村、昌平区西贯市村、密云县古北口河西村等。民族风情型民俗旅游村以乡村旅游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为核心吸引物,突出对民族特色的挖掘和展现,将民族文化与旅游有效地结合起来,满足游客体验民族文化的需求,能达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旅游业发展等多重目标。

目前全市已形成100余处休闲度假村,主要的依托资源有生态农业、温泉、森林、旅游景区(点)、体育设施等。

从分布情况来看,北京的休闲度假村主要分布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和延庆等山区、半山区区县以及西北六环外侧的平原区和浅山区。休闲度假村的地域分布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近郊平原地带受距离影响形成一个六环附近的度假环带,主要集中在通州和顺义地区;二是中远郊地区具有明显的“环水”情结,在各郊区分别围绕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金海湖、红螺湖、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形成了密集的度假村分布区,而具有一定人文景观或山地景观的地区分布尤为集中。

生态农业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大都采用前村后园,以园养村,以村促园的经营模式,其中90%以上的土地用于种植、养殖业,10%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康体、会议、餐饮等设施的建设。其典型代表是朝阳区的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温泉依托型休闲度假村通过开发地热温泉,建成温泉疗养地、戏水池、游泳池等,使度假者通过温泉浴达到医疗、保健作用。北京郊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型度假村较多,如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的御林汤泉度假村。

森林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即利用森林资源,在森林内或森林公园旁修建的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呼吸到城市里享受不到的新鲜空气。其典型代表是顺义区的北京绿色度假村。

景区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大都修建在旅游景点周围,游客白天可以领略风景区的秀丽风光,夜晚可以在度假村休息、娱乐。其典型代表是怀柔的神堂峪山野度假村。

体育设施依托型休闲度假村是以大型旅游设施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足球场、羽网球馆等为依托,进行配套设施开发的度假村,主要满足运动休闲的需求。其典型代表是丰台区大井体育公园休闲度假村、大兴区采育阳光休闲度假村。

旅游地产依托型休闲度假村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大部分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度假别墅群。其典型代表是密云的瑞海姆田园度假村。

除上述六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村外,北京市还有会议型休闲度假村,如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狩猎型休闲度假村,如北京天龙狩猎山庄;科普文化型休闲度假村,如地球村等。

依托特色农产品、农业高科技、牧场、水库等资源,北京郊区已建成各类观光农业园200余个。

从分布来看,各区县情况相差不大,顺义排第一位,占14%;昌平、怀柔、密云、门头沟居第二位,分别占10%;海淀、房山、大兴,分别占7%;朝阳、平谷、丰台分别占5%。北京市观光农业园的地域分布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市级农业观光农业园主要集中在近郊和中郊;二是近、中、远郊农业观光园项目各异。近郊地区的观光园以科研、观光、采摘、科普、康体为主,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现代化”为主要特色,充分体现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中郊地区的观光园以采摘、娱乐为主。远郊地区的观光园通常依托其它景区存在,项目种类繁多。

农园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是指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的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农园、市民农园或租赁农园等。其典型代表有朝阳区的朝来农艺园,昌平区小汤山的灿烂阳光少儿农庄、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等。

农园采摘型观光农业园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得果(花)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其典型代表有怀柔区的乡间情趣园、门头沟区的瑞丰花果园和龙泉香杏园等。

养殖园体验型观光农业园通过饲养家禽、家畜、蜜蜂等,开发参与功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典型代表有顺义区的神农卉康蜂情园等。

渔场垂钓型观光农业园利用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发垂钓、驾船、划艇、食水鲜和水上娱乐等内容的水域旅游活动。典型代表如怀柔虹鳟鱼养殖、垂钓点等。

生态科技展示型观光农业园利用生态示范区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游客,使他们在休闲中增长知识。典型代表有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乡村浓厚的乡村气息为市民度过传统节日提供了绝好的背景,乡村因时因地打造的地方性节庆活动也是促使市民到乡村旅游的重要动力。目前,北京乡村节事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俗型节事活动,如汤河川满族风情节等;另一类是创新型节事活动,如平谷国际桃花节等。目前北京市主要的乡村节事活动已达60余项。

民俗型乡村节事是以传统的乡村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及特殊物产为依托开发的一种乡村旅游产品。典型代表有怀柔区“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等。

创新型乡村节事是指依托各类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不同主题创新性开发的一类乡村旅游产品。典型代表有平谷国际桃花节等。

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仍以初级观光产品为主,高级休闲旅游产品比重较小,这点在乡村景区和观光农业园两类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从乡村景区来看,北京乡村景区呈现冷热不均的发展特点,大多数冷点景区的旅游活动形式仍是留在浅层面的走马观花式,未深入挖掘该景区所属地区的“地格”,缺乏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从观光农业园来看,数量众多的观光农业园大都侧重观光产品的开发,而对游客迫切需求的教育、休闲、体验等旅游产品重视不够。

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体现不足,这点在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和乡村节事三类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从民俗旅游村来看,目前北京市众多的民俗旅游村真正具有特色的少之又少。通常在一个小景区周围就布局多个民俗旅游村,各个民俗旅游村又未有自己的特色,纯属重复建设;从休闲度假村来看,休闲度假村在建设过程中大都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另外,休闲度假村市场竞争重点只是放在价格及改造升级上,仅仅靠提高档次进行竞争,未从产品特色等更高层面寻求突破,最终必将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中去;从乡村节事来看,各区县的乡村节事从名称、内容、受众等方面都缺乏差异性,真正结合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开发的成功的节事活动十分鲜见。

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仍处在单打独斗的层面,产品多为单体化布局,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体量和市场影响力。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没有意识到联手经营、共拓市场的重要性;二是政府层面缺乏相关的促进政策和联动措施;三是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各地不具备集群布局的条件。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体化布局导致各地的重复建设、同质开发,造成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外,还影响了大体量、高规格、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

目前,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同质化等问题都与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有关。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乡村旅游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如出台了《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等。但这些标准尚不能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开发类型趋同、产品文化特色不足、产品布局单体化等诸多问题。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经营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等。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资金有限,导致营销投入不足;二是由于政府层面缺乏合作,乡村旅游经营者缺乏联合营销意识,导致乡村旅游单体营销;三是由于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乡村旅游经营者水平有限,导致乡村旅游营销方式缺乏创新;四是由于乡村旅游市场分析不足,营销手段单一,导致营销效益有限。

由于各地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导致北京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旅游度假村为例,很多旅游度假村全凭开发商个人的偏好进行设计,无论从环境保护,安全管理上,还是独特个性上都没有周全的考虑。而且,休闲度假村过度密集于景区周边及旅游道路沿线,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另外,很多乡村旅游地在发展中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导致产品低层次开发,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

较之其他乡村旅游地,北京乡村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从发展乡村旅游的角度看,北京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仍有待升级完善。这不仅表现在郊区道路、郊区停车场、郊区照明设施、郊区环卫设施、郊区医疗救助设施、郊区邮电通信设施等公共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道路、停车场、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方面。

无论是开发乡村景区,还是发展乡村民俗接待、开办观光农业园、开发休闲度假村、举办乡村节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投入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宣传、人员保障等方面。但是,目前由于农民资金量有限,投融资渠道相对较窄,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等,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还比较缺乏,这也导致乡村旅游产品难以实现升级发展和集群布局。

为加速推进北京市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构建乡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北京市应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各业态发展。具体如下:

结合区县旅游资源特色,北京市可以开发八类乡村旅游新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

国际驿站(International Homestead)指以家庭(户)为基本旅游接待单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

采摘篱园(picking gardens)是指能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等休闲活动的高新农业实验基地或种植基地,具有观赏、采摘、学习和科普等综合功能。

乡村酒店(Rural Hotel)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

养生山吧 (Wellness Mountain Bar)指依托山地资源,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活动场所。

休闲农庄(Leisure Farm)是指占地100亩以上,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生态渔村(Eco Fishing Household)指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和渔业特色产业,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的乡村旅游接待场所。

山水人家(Natural Village Household)指具有一定规模,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资源实质、以游山玩水为代表活动,能够为游客提供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水环境度假场所。

民族风苑(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al Village)是指以少数民族建筑、服饰、风俗生活形式和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等为依托,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风情,以提供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综合接待场所。

为避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竞争,乡村旅游新业态也应当错位开发。结合各区县的旅游资源特色,近期:朝阳重点发展国际驿站;通州重点发展休闲农庄;房山重点打造养生山吧;大兴重点打造采摘篱园;昌平重点发展乡村酒店;密云重点打造生态渔家;怀柔重点打造民族风苑;延庆重点发展山水人家。远期:在各区县打造多种业态,丰富产品形式,提升产品档次,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结合区县的新业态开发水平,北京应该通过打造乡村新业态集聚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典型示范区的建设。如打造“朝阳区国际驿站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通州区休闲农庄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房山区养生山吧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大兴区采摘篱园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昌平区乡村酒店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密云县生态渔家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怀柔区采民族风苑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延庆县采摘篱园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等。另外,在远期可以结合区县发展实际打造多业态集聚区。

为便于京乡村旅游的整体品牌及其后期管理,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保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建议北京市旅游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推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应包括由9个部分分别为《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1部分:通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2部分:国际驿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3部分:采摘篱园》、《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4部分: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5部分:养生山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6部分:休闲农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7部分:生态渔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8部分:山水人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9部分:民族风苑》。上述标准应从环境要求、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基础设施、安全要求、服务要求、社会贡献要求等方面对各业态做出具体规定。

北京市要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方式,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新业态品牌营销,围绕新业态品牌打造设计营销活动,并实现营销理念、营销手段和营销主体的升级。营销理念升级要求乡村旅游新业态营销以“绿色”为核心,运用绿色营销手段,传播绿色理念,树立乡村旅游的绿色形象;营销手段升级表现为整合多种营销手段,打造全方位营销网络,通过口碑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关系营销、媒体宣传等各种营销方式让游客了解乡村旅游新业态,并运用广泛营销和重点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营销效果;营销主体升级表现为新业态的营销要实现行政和行业主管单位、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个体经营者等多主体的合作。

乡村环境的保护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尊重生态,其文化展现必须传承乡土。因此,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必须强调“生态性”,要求其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保护乡村原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耕文化,实现开发与保护的有效结合。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三点:一是乡村新业态产品的开发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设计,并严重执行新业态标准;二是新业态产品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标准,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旅游局等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好监督,以保护乡村环境。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的根本。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交通委、农委等部门的联合,上述部门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协同机制,对乡村旅游地的道路、环卫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照明设施、污水排放系统、自来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及燃气系统等进行规划、完善。各乡村旅游新业态接待单位也应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内的旅游接待设施,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接待质量。

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强力的资金支持,为此需要不断拓宽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新业态产品开发、生态补偿、宣传促销等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社会资本,增加对乡村旅游新业态项目的投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乡村旅游;二是充分运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的资金;三是通过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外来投资者进入。五是政策优惠吸引大项目落地。

篇4: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我县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的总体实施方案,将全力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及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实行定期调动制度。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注重利用本区域地处半山区,山、水、林、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农”为主题,以“家”为归宿,以“乐”为目的,深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县的乡村旅游取到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关注下,我县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收效显著,在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的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引领,适时推出绿色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生、冰雪娱乐、民宿风情等旅游系列产品,精心谋划和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产业链,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建设美丽现代化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以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风情园,镇果蔬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农庄、、、和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扎实推进。同时,我县以“绿色、生态、民族”为主题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渐成品牌,并形成规模化,常态化。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旅游景观名镇,乡被确定为国家级强镇建设单位,伊美生态园,,被评为“市十家生态采摘园”,镇村荣获“20xx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十家特色乡村”的称号,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已达83家,典型示范村2个,示范户20家,投资规模2个亿,20xx年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5600多万元,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920多人。

二、办法举措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注重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规划的密切衔接。

二是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旅发委,旅游协会,旅游产业联盟的统一指导,协调运营,具体操作等作用,实现乡村旅游振兴“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

三是高度重视培育乡村旅游振兴发展实用人才。使突出抓好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县财政优先保障,经营重点倾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是典型引路,不断加大培植典型,宣传推广典型的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全面突破。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培育试验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优化软环境建设,从政策入手,突出投资的吸引力,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弹性举措,推进优质服务,并配套和完善相关具体管理办法和细则,使乡村旅游战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管理工作整体升位。

三、思路与设想

(一)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要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能的乡镇,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单位。并在政府统筹、部门指导、社会参与下,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应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自身的旅游产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特色经营模式。

到20xx年,全县要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乡村旅游(农家乐)120户,创建5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0家示范户,15家晋升为省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二)增加农业生态产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要依据本区域资源禀赋,实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元化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度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身、冰雪娱乐、民俗风情旅游商品等系列产品,使之成为建设活力、法制、文化和幸福“四个”的重要支撑体。

(三)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需求、企业运营为主线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严格遵循规划方案,使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宿风情有机渗透,相互融合,崇尚“森”呼吸,让游人体验慢生活,为游人提供宜居的住宿,民族美食走入心田,快乐体验。

(四)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大研发力度

采取多条腿路径,注重突出适合本民族特色,便于携带的纪念品、工艺品的深度研发,真心让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四、有关建议

为增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活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拓宽间接或直接投融资渠道,加大专项金融扶持力度,并按一定的比例每年有所递增。

二是上级文旅行业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给予规划、设计及有力指导。

三是有关职能部门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给予必要的优惠及倾斜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健康、繁荣发展。

四是将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旅游专线序列,纳入相应的储备库。

五是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在乡村旅游道路和旅游厕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之城乡联动,一体化整合运作,快速实现乡村旅游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运营轨道。

篇5: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今年3至4月,常委会组成了以李桂珍为组长的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我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开展乡村旅游进展事情专题调研,赴我区恭城县和浙江省桐庐县、安吉县学习考察有关乡村旅游进展的先进经验。现将有关调研事情汇报如下。

一、梧州市乡村旅游进展要紧事情

近年来,梧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分别出台了相应的财税、土地、投融资政策,扶持和推动乡村旅游进展,农村产业多元化逐步形成,较好地促进了农村进展和农民增收。

(一)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蒙山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石表山景区);广西生态旅游示范景区1家(石表山景区);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9家;广西星级农家乐32家;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广西森林人家2家。其中:有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4家,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农家乐10家。全市乡村旅游年营业额6750多万元,直接带动就业6815人,间接带动就业2536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二)乡村旅游集聚区逐步形成

梧州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扶贫攻坚战的开展,明确乡村旅游进展的定位,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分类指导,促进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向纵深进展。经过开展漂亮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扶贫攻坚战等一系列活动,加大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产业与乡村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旅游业的进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逐步形成了蒙山镇髙堆村、梨埠镇沙地村、糯垌镇古河村、天平镇新马村、倒水镇三贵村、龙圩镇念村等乡村旅游集聚区。

其中:蒙山镇高堆村有四星级农家乐2家,二星级农家乐1家,5公里范围内还有广西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农家乐3家,而且邻近永安王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苍梧县梨埠镇沙地村形成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模式,带动经济进展,该村的仙迹桃花岛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为我市乡村旅游区的示范点;岑溪市糯垌镇古河村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以农业休闲、乡村度假、养生康体、休闲娱乐等为主体功能的生态乡村旅游区;藤县天平镇新马村有明督师袁公袁崇焕故里纪念碑等, xx年北京商战旅游单位,把新马村选入中国旅游风景名胜大典长洲区倒水镇三贵村依托碧浪湾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就业;龙圩区龙圩镇念村依托苍海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逐步实现旅游脱贫。

(三)品牌打造初显效应

梧州市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亮、初具规模、妨碍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旅游名村(镇),如长坪水韵瑶寨乡村旅游区、道家村乡村旅游区、仙迹桃花岛乡村旅游区、万圣和渔家乐等为广阔游客所熟知。以特色乡村旅游点为吸引物,以都市为依托,以旅游大通道为纽带,形成了生态乡村民俗游、渔家风情游、长寿养生游、古镇古村休闲观光游等特色精品线路。乡村旅游别仅创出了特色,而且发挥了品牌的市场效应。

藤县道家村原为贫困村,20xx年,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石表山景区进村投资建设乡村旅游区,修筑十多幢农家客栈,建设影视文化区,建设廉政教育基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挖掘孝文化、廉政文化策划旅游体验项目。经过政府的扶持和石表山景区的带动,于20xx年成功创建梧州市第一家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蒙山县长坪乡充分利用长坪村的独特民俗风情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大力进展乡村旅游,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招商引资建设天鹅湖宾馆,鼓舞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打造,于20xx年成功创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苍梧县沙堤村仙迹桃花岛乡村旅游区建设运营主体为农民合作社,村民以资金或土地折算入股,统一经营治理,获利分红。那个经营模式有效整合乡村土地资源,长远规划进展乡村旅游,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20xx年春节期间,仙迹桃花岛共接待游客5.46万人,营业收入达35万元。

二、梧州市乡村旅游进展存在的要紧咨询题

在我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市乡村旅游业有了较大进展,但是,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整体推进别力,进展效果还别够理想,在促进农村进展、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尚有很大进展空间。

(一)特色别鲜亮

从近两年的乡村旅游等级评定工作中能够了解到,不少乡村旅游企业没有在特色方面下功夫,特色旅游体验项目策划欠缺。乡村旅游灵魂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没有做出来,吸引力别脚、生命力别强。我市的贫困村也存在特色旅游资源别脚,旅游开辟乏力的咨询题。

(二)进展模式滞后

我市乡村旅游点大部分以餐馆、养殖小户自发经营为主,没有长远的进展目标,也没有很好地整合周边农民资源,导致乡村旅游点建设规模小、进展缓慢、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我市各部门的扶贫资金没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分散帮扶、项目分散建设,没能形成合力。

(三)基础设施薄弱

我市乡村旅游交通条件差,乡村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薄弱。大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公共交通到达,乡村旅游业损失了一大部分没有车的消费群体,造成周末集中出行的现象,周一至周五冷冷清清,周末停车场别够用的尴尬现象。

(四)经营水平别高

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本地及周边村民为主,大多数文化水平别高,整体素养偏低,经营治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别高;从全市层面来看,具有现代经营治理素养的乡村旅游企业治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十分缺乏,乡村旅游产品开辟、营销推广人才严峻别脚。

三、推进乡村旅游进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规划,推进向产业化进展进程。

我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旅游业在促进农村进展、农民增收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扶贫攻坚战的推进,对我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排查摸底,制订乡村旅游长远进展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进展、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根除乡村旅游业进展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推进别力的弊端,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向产业化进展,确保乡村旅游业健康稳步进展。

(二)政府主导,形成广泛参与进展格局。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进展的主导作用,重点挑选一些乡村旅游、人文、民族、民俗的优势资源,向社会和企业推介,充分利用好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民参与的进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业快速进展。在这方面,浙江省桐庐县、安吉县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桐庐县、安吉县政府把一些古建造、民俗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向社会和企业推介,吸引企业资金整体购买这些古建造、民俗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政府明确古建造、民俗的爱护要求,确定企业开展古建造、民俗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向,企业完成项目建设后,原古建造、民俗的农民作为企业职员,参与经营,使乡村旅游业成为促进农村进展、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进展。曾在去年召开世界互联大会的江南水乡乌镇算是这一进展模式的典范。

(三)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妨碍我市乡村旅游进展的一具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蒙山县长坪乡水韵瑶寨乡村旅游区的道路,山高路窄弯多,使一些旅客望而却步;藤县石表山景区道路达别到二级路的标准等,都严峻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展。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我区的恭城县和浙江省的桐卢县、安吉县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把有限的资金整合后向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倾歪,以点带面,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方面,乡村旅游道路多为地点管辖,单靠我们本级财政投入,财力有限,难以取得全然改善。我市有关部门要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为了促进旅游业进展,设立了旅游进展基金,在开展扶贫攻坚战中,也有一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一定要大力争取,与我们本级资金配套,加大投入,为推进乡村旅游进展夯实基础。

(四)依托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

要充分利用好我市农业基础好、优质农副产品众多的优势,自然、生态、山水等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充分体现本地乡土特色,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各县(市、区)能够挑选一些具有显著特色的景区景点,做好进展规划,设计好乡村旅游线路,稳步推进,别断完善,把优质旅游线路串联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如蒙山县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中老年养生基地、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等,优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2013年7月蒙山县被列入20个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以来,做好特色文章,逐步打造出 长寿养生、历史文化、武侠文化、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品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稳步推进,20xx年接待游客约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8亿元。

(五)强化服务,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市场宣传推广,提高我市乡村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广泛吸引游客。加强乡村旅游治理人才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好乡村旅游营销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提升乡村旅游治理水平,引导游客从食宿、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乡村旅游的进展,离别开政府的服务和引导。如浙江省安吉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服务和引导,建造设计部门依照本地特点,为农民做好几十种类型的房屋设计,每当农民建房时,都为农民提供无偿设计,经过多年的引导和服务,逐步形成了地点特色鲜亮、整齐划一的新农村村降,对游客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进展。

篇6: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湘乡旅游业的亮点,是吸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来湘乡旅游休闲的重要吸引物。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产品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因此,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近日,湘乡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发改局、地税局、卫生局、农办、水利局、工商局、电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规划局、国土局、法制办、供水管理处组成调研组,以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的形式,对我市范围内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到长沙望城县光明村学习考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类别

概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类别:按照乡村旅游活动的主题目标至少可以分为农家乐(这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体)、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六类;而按照乡村旅游这个活动存在的理由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景点依托型(这是主体,包括部分农家乐以外的旅游类型)、客源地依托型(如大部分农家乐)和混合型(即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三类。

按主题目标分类,能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区分布、吸引劳动力特点、游客消费模式和游客结构等多方面细致描述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类型,是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现阶段最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游。

二、湘乡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选择。乡村旅游,是我市较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打造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能够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乡村旅

游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猪的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变现有收入的来源渠道,改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拉动经济的增长。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湘乡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点)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区(点)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湘乡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区(点),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一个主打产品之一,和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补,成为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外部交通和区位优势

我市距省会长沙约100km,距株洲约80km,距湘潭城区40km,距韶山仅22km,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湘乡市将成为“三市一体化”的卫星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内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中心的优越条件,区域内客源市场很大。同时,我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范畴,湘黔铁路、洛湛铁路、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规划和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宁乡灰汤—虞唐、韶山—湘乡、湘潭易俗河—湘乡、209省道湘乡段、长花灰韶高等级公路湘乡段将构成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地缘文化优势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难得的红色旅游资源、宝贵的名人资源、独有的湘军文化资源、少有的佛文化资源和珍贵的古城资源,而我市乡村旅游区(点)大都在这些人文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周边,使我市乡村旅游区(点)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农业产业和山水资源优势

湘乡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涟水中游,是湘潭市两个农业大县之一,面积2012平方公里,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辖3乡15镇4个办事处,708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8102个村民小组,225493户农业户,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水田56.4万亩,旱土5.6万亩,有林地138万亩,放养水面14.28万亩。

鱼米之乡,山地和水库形成的小气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开发。褒忠山、韶峰山、东台山等山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涟水河、韶山灌区、水府庙水库等水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4、人力资源优势

湘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润使湘乡人具备了“有血性、讲义气、勤奋务实”的人文精神,湘乡人能吃苦、霸得蛮,战争时期能打仗,和平年代会读书、会做官、会经商,同样也会发展乡村旅游,湘乡作为一个县级市有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点、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湘乡历来重视教育,东山学校、湘乡一中、二中等优势教育资源是优势人力资源的源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智力支撑。

word该篇乡村旅游调研报告(整理6篇)范文,全文共有2988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整理6篇).doc》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整理6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