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范文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农业发展状况: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8°27′——119°39′,北纬24°59′——25°46′,整个地势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悼,中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平原广阔。著名的兴化平原与逶迤的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构成了江南水乡秀色。莆田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18—21℃,年均日照时数1995小时,无霜期300-350天,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常年多为东南风,气候宜人,温暖湿润,终年鲜花争艳,四季佳果飘香,物产丰富,品类繁多,是福建著名的粮食、蔬菜、食用菌、畜牧和水果产区之一。莆田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较突出,据统计国民收入有24%来自农业,70%的原料依赖农业提供,可以说农业生产是莆田市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是关系民生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下,在上级部门的文持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的三农工作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调高、调优、调外为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莆田市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龙眼、荔枝、枇杷号称“三大名果”。据统计,全市现有果树面积45万亩,历史生产最高水平的年产量达10.03万吨,产值8亿多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2%左右;蔬菜种植异军突起,是发展城郊型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目前全市产量已突破70万吨,且在闽中蔬莱脱水厂、黑龙食品有限公司、台富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短、平、快”项目,在福建省了占着重要之地;食用菌以其经济价值高而成为广大农民优先选择的开发,2001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9.6万吨,总产值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许多贪困山区由于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而迅速脱贫致富,目前莆田市已形成以大济、度尾、新度、黄石、华亭等为主的平原蘑菇基地,游洋、钟山、庄边、大洋为主的山区香菇、花菇生产基地,以度尾、大洋、凤山为主的半山区、山区姬松茸生产基地,姬松茸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显著保健功能的珍稀食用菌,其产品60%出口日木等国,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经过“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期间的产业化发展,畜牧业已成为莆田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2001年全市生猪存栏83.82万头,出栏96.8万头,家禽存栏914万羽,出栏2038万羽,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14.63万吨,牧业产值近16亿元,经过品种改良后的白番鸭禽苗,每年可以产出1亿羽左右,占有全国市场的70%以上;200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62.9万吨,其中:海洋捕捞13.2万吨;海水养殖46.3万吨;淡水产品3.4万吨,在鳗鱼产业化开发方面独领风骚,涵江地区经营销售的鳗苗达60吨,占全国一半,经营黑仔亿尾以上,占全国80%,收购成品鳗7000吨以上,成为鳗苗购销、活鳗出口和烤鳗原料来源的重要基地。
(二) 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状况
莆田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起步虽晚,但进步很快。90年代初,计算机才开始在莆田市农业上应用,主要是用于文档打印。在省农业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经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莆田农业信息网”(网址而www.ptagri.gov.cn)于2001年试运行,其宗旨是:“服务政府宏观决策,引导农业走向市场”。农业信息网开通运行以来,栏目不断改进、完善,内容不断充实,目前己初具规模。特别是近期正对信息网进行全面改版,增加了网上用户注册、供求信息自动提交系统、电子购物系统、政策法规数据库、市场启示等应用模块和栏目,为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提供了优质的农业信息服务,在加强政府的宏观决策与调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引导农业、农民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涉农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以及推进农业厅系统政务公开等方面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2002年筹集部分资金建设市农业局局域网,目前硬件环境已经基本建成,作为主干网的局域网传输速率为100M(交换到桌面)的高速以太网,实现了局机关内部联网,应用环境和办公自动化环境正在建设当中,为推进我市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服务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市农业局的影响和带动下,新度、常太等一部分乡镇也开始关注农业信息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但推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通过方方面面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莆田市农业信息工作还存在了不少问题,主要有:
1.农业信息基础网络远没有建成,农业信息应用缺乏硬件设施。目前农业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仍停留在写信、打电话、发文件和人员下乡上,现代化的信息几乎没有。作为信息双向交流桥梁的乡镇农技站计算机拥有量严重不足,上网则更少,乡镇农技站以网站为依托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还相当薄弱,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显薄弱。
2.农业信息应用技术研究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生产条件信息服务基础没有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的信息服务(包括农业气象服务、病虫害及灾情预报)服务处在启蒙阶段。对于莆田的广大农村来讲,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没有引起农民的响应。其中不仅有农业专家系统本身的技术问题,还有发展的政策问题。
3.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地区差异显著,各个地区种植的作物特性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条件,确定不同的措施,需要根据各种信息加以判定,目前莆田市从事农业软件开发的人员根本没有,同时农业应用软件的需求量在目前情况下还很小,经济效益就不好,限制农业应用软件的发展,这种供求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而且目前还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许多网站都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发布栏目,但很少发布对市场需求的评价或预测,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这种信息,因为这种信息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综合运用三农服务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农村面向21世纪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适应市场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综合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和信息网络,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技术、农产品价格等信息,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三农服务信息化体系是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改造我市传统农业,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三农服务信息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难于给广大农民在作出生产决策时以有效的指导,使他们在安排生产时带有盲目性,市场风险很高,"多了砍,小了赶"的现象常有发生。据初步测算,2001午由于缺乏全国供求市场的分析指导,枇杷销售由于种果大户盲目跟进批发市场,互相杀价造成价格暴跌,全市损失在1.5亿元上下,类似情况在其他主导农产品如蔬莱、禽苗、食用菌等也不同程度存在,因农民难于掌握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而产生的生产盲目性,导致每年上6亿元的损失。因此建设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要事。莆田市作为农业高产区,历来是福建省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应首先实现信息化。由于莆田市农业的基础条件不均衡,农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业高新技术投入较少,近年来农业整体效益增长缓慢,为了尽快找回莆田农业的优势,必须大力提高技术含量和信息含量。
(二)可行性
莆田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服务信息化工作,将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为今后几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已专门成立三农服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副市长陈金扬任组长,统一组织协调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莆田市农业局为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市数字办、水利局、林业局、科技局、海洋与渔业局、气象局、粮食局、物价局、供销社、农调队、莆田学院、农科所参与项目实施。
项目组织实施单位莆田市农业局是莆田市农业行业主管单位,承担着"拟定主管行业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的行政管理职能,多年来积极筹备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莆田市农业信息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网络建设和农业专家开发和应用,软硬件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已初步建立内部 Intranet网和莆田农业信息网站,对外发布农业信息,对内使用电子邮件交流信息,同时还能访问Internet众多的信息资源,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备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条件。2001年以来,市农业局开展了农业155热线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产业政策、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取得了教好的成效,为农业信息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莆田市经过近10年、特别是 "十五"期间的发展,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村村通”等工程,无论是在信息传播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农业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莆田市有不少示范园区、农业专业户和农场,农业基础较好,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
总之,项目实施单位拥有完成项目建设所必须的技术力量、管理经验和基础设施。
三、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及网络通讯、信息资源和数据处理等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的全面渗透,对现有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为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其各自所需的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知识信息和服务信息,以加快莆田市农村信息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设原则
1、因地制宜的适用性原则,考虑本地农业的特殊性,网络建设的定位和重点,建立有本地特色的三农服务信息体系。
2、前瞻性、先进性和扩展性原则: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在体系建设方面如果没有前瞻性和先进性,很可能该系统的建立落后于时代,或者功能、技术不能适应农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由于受资金投入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三农服务信息化建设,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案,但在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功能的升级和扩展性,与网络技术发展主潮流相一致,为今后的扩展留下余地以免重复建设,推倒重来。
3、兼容性原则:由于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的特殊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系统本身与其他地区、行业、政府等信息系统联接的兼容性,也要考虑网络与传统的信息收集、发布、传输系统的兼容性,还要考虑网络通路与接收终端的兼容性。
4、长远规划与近期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分清轻重缓急,既考虑长远规划,注重把握全局,还要有水快流,有网快通。
5、技术成熟、运行可靠原则:在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先用技术成熟、可靠的产品,把功能造价比降到最低,不盲目求新、贪大求洋,追求形式。考虑网络安全、管理方便、技术可靠和供货商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响应能力等方面因素,确保网络的可靠性。
6、集中化的复杂性与分散化的简易性:一方面在网络中心配备具有大规模数据传输处理能力的中心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在网络边缘则希望简化网络的配置,以便于网络用户的使用,降低网络管理维护成本。
7、智能化监控管理:网络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就必须为网络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通信服务。网络需求的变化带来网络负荷的变化,为保证网络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性能,需要网络中心动态地监控网络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网络中心的设备故障和异常现象,对网络负荷进行动态平衡,及时消除网络瓶颈。
6、安全保密原则,使用合理的技术机制,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三)建设目标
1、通过实施全市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工程,建立起以市农业局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以各县、区农业信息网或信息工作站为中枢,以乡镇、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及专业市场信息工作点为依托和纽带的三级三农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并与部、省联网。
2、建立起莆田市的三农服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建立市级农业信息资源库、农业气候条件数据库、动植物保护信息库、土壤肥料信息库、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文献数据库等。
3、研究开发推广一批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对象的生产全过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是选择莆田市有优势的产品如枇杷、龙眼、生猪、白番鸭等开发应用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
4、初步建立起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将应用农业技术用简单、易懂、易学的多媒体方式表现出来,提高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的效率。
5、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聘请市、县乡三级有关干部,以及村组干部、农产品经纪人、专业户,建成多层次人员组成的信息员队伍,把基层把各方面的要求和情况搜集上来。
四、建设内容
莆田市三农服务信息网络,是以莆田市农业为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及应用系统,其建设内容包括以莆田市三农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行业管理智能化决策系统开发为主的数字政务工程;以农产品网上贸易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为主的数字商务工程;以建立农业数据库群,开发专家咨询、科技服务和生产管理应用系统为主,直接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生产的信息服务工程;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数字农业模式,等等。莆田市农业局将从2003年起分阶段实施农业信息网络项目建设。主要有五个建设内容(子项目):
(一)全市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和三农服务信息网WEB网站开发与建设。
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由三个部分构成:市级网络平台、县区信息工作站和乡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信息工作网点。
(1)市级网络平台建设。根据农业部《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2001年度技术指导书》,市级网络平台由农业局办公业务网(办公自动化网、局政务信息网)、农业系统信息交换网(市级与县区、省、部交换网络)、莆田农业信息网(农业局网站)三部分构成。
办公业务网络建设采用超五类星形布线,建立一套基于高速以太网的局机关计算机网络,局域网传输速率高达每秒1OOMBps,采用运行集中式管理。高档计算机以Clien/Server方式与服务器Window2O00 Server相连,其它用户采用廉价的终端与服务器相连;办公自动化系统采用国办和农业部建设技术规范要求的基于Loutus Domino/Notes 软件平台开发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主要功能以文档管理为核心的办公信息管理应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工作流控制为核心的公文管理、信息文档管理、上班工作管理、数据通讯和视频会议功能。
农业系统信息交换网是三农服务系统的内部网络,通过光钎或其他方式连接省农业厅、县区农业局、龙头企业,通过防火墙、安全监督系统与公众信息网(因特网)进行有限制的连接。市级网络中心、县区农业信息工作站与信息工作点之间地理位置分散,距离较远,如何接入网络中心是个难点问题。有三种方案可供参考。①拨号接入,即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利用电话线进行数据传输。其优点是成本费用低,经济可行;缺点是数据传送速率慢、质量差,语音、图像等信息难以达到实时效果,现阶段来说,无法实现远程可视网上会议等功能。②通过公网接入。即各级单位均采用DDN专线接入公网;通过公网实现得层次有效的数据交换。其优点是数据传送速度较快,质量较高;缺点是月租费用较高,数据保密性差。(网络拓朴图见附图)
莆田三农服务信息网建设,申请莆田市三农服务国际互联网Internet域名,将莆田市农业基木资料和莆田市业务工作全部上网,并根据专业分成多个专业子网以方便查询,要求能实时发布全市、全省及全国各大市场农产品信息,能查询各种农业数据库,并能支持远程发布和远程管理,供莆田市参与实施的各系统发布主页和信息,支持网站的全文检索。网站设专门栏目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指向中国农村经济信息网的“供求信息”发布窗口,实现农业部要求的整合全国供求信息资源,实施供求信息 “一站式”联网服务的要求。
(2)县区农业局信息工作站。参照市级网络平台的方式建设,建立一套基于高速以太网的,采用传输速率每秒1OOMBps超五类星形布线 的局机关计算机网络,与市级网络平台采用根据需要采用DDN、ISDN或其他方式相连。
(3)乡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营销大户信息点建设采用 “六个一”的方式建设,即有一间房子,有一套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一条上网电话专线,有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
(二)莆田市三农服务系统数据库平台及数据库建设。
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下建立各项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计划使用Sql Server2000作为平台和标准,遵循《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标准化规范》,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结构模式,可多人同时建立并共享数据库,解决以前数据库只能单机使用,容量较小,不能动态增加数据的问题。拟建立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多媒体音像等各类数据库群,将录入所有历史资料,并可即时保存和补充更新,为用户提供快速查询、统计、打印服务。
(三)农业生产智能应用软件建设。
1、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并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优化模拟、虚拟现实等多方面高新技术,汇集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采用适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运用多媒体技术并能以信息网络为载体,选择诸如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等市内主要农作物,进行项目攻关研究,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咨询服务,指导科学生产,为大面积推广智能化农业技术奠定基础。
2、农业统计网上运用系统。统计软件以CGI或ASP形式放在INTERNET服务器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 INTERNET和洲览器输入试验原始数据,按需要点击相应统计按纽,统计结果以WEB形式出现在工作站上。拟准备上方差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常用的农业统计方法。
3、莆田市动植物疫病远程诊断监测专家系统,本系统开发拟把传统的动植物病虫害文字检索改造成多媒体ASP网页,同时建立主要疫病防治对策数据库,为广大种养业经营者提供远程诊断和最佳防治方案,达到有效控制动植物疫病、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的效果。
4、传统纸介质档案的数字化技术及开发应用。全市农业系统拥有多年积累的生产和科技档案数千万页,保管和查询利用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对传统纸介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是解决网络信息缺乏的最有效途径。计划引入美国Adobe公司的PDF技术,对传统纸介质档案数字化,并把内容放在网上或作成光盘进行保存和利用,支持超文本链接,支持INTERNET网络使用,支持多人同时调用建立起在线电子档案室或图书馆。
5、农业系统多媒体图像库及CDROM制作。总体采用Authorware为主进行编程,文字部分采用ADOBE公司的PDF电子书格式。系统采用OLE技术和Authorware程序进行无缝链接,图片全部采用第二代jpg形式。最后的光盘可运行于Windowsg5、Windowsg8、WindowsNT等各种操作环境,并可自动运行。
(四)信息员队伍建立和培训。
每个信息工作站确定3-5名、每个信息工作点确定1-2名专职或兼职的相对固定的信息员;同时积极发展有条件的农民和种养大户为信息员,建立起一支覆盖全市的信息员队伍。计划发展80个信息工作点和500人信息员,同时通过学习、培训、交流、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提高有关人员计算机、经济、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使之真正做到资源会采集、信息会筛选、微机会操作,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信息的采集、上报和传播服务等任务,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市场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五)选建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和专业示范农户。
吸收多方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大型企业和公司为龙头,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全市选择10个基地和20户专业示范农户开展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以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设施为载体,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边试验边应用,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以基地带区域,以区域牵动全局,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
(六)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
一是信托现有农技推广网络,通过调整和扩大信息采集点,增加信息采集内容,改进调查方法和信息处理手段,重点进行覆盖主产区、销区和重点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二是针对莆田市区域特色农业布局,逐步形成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花卉等规模农业生产产地价格信息采集。加强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农业生产和加工贮藏技术等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整理。三是加强信息发布,主要利用以下四条渠道:农家155服务热线,在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开辟农业信息专栏,通过乡镇农业信息工作点和信息员在乡镇、村建设农业信息黑板报等手段,通过农业信息网站发布信息。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811.63万元,其+:农业系统自筹111.63万元,各级财政配套40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投入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