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14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
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
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
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14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14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14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
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14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14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
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dya
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14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14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dya
第三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14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
第四篇: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收,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014年
11月初到2014年元月中旬,我们组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调研课题组,深入全市17个县市区,临汾、侯马两个开发区和多家企业调查研究,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召开研讨会,反复征询意见,最终形成这个报告,希望对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
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依靠我市面临的发展条件,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非常多,只能从中选择重点扶持发展。可以肯定地讲,未来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要准确的把握特色,就必须清楚资源状况和发展条件,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前提。
我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区域内地形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水果、核桃、枣、牛、羊等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明显优势。2014年,全市农村牧渔业总产值累计6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累计4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粮食总产量累计172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9%。2014年末,猪出栏1235412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2%;羊出栏667403只,比上年同期减少2.7%。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市特殊的的干鲜果产品,永和枣子、隰县贡梨、古县核桃质地优良,久负盛名,快速发展的吉县苹果近年来誉满全国,我市已经成为国内枣子、贡梨、核桃、苹果等优质干鲜果基地。最后看中药材生产,由于山地多,气候适宜,我市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有一百多种而且大部分生长在山区,质地好,无污染,是发展中药材加工的优质原料。近年来安泽、襄汾、曲沃等县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有些品种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要产区,例如安泽连翘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襄汾生地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有着明显优势。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依据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6家(资产总值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流通贸易型、基地型企业(包括合作社)29家,年交易额超过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38亿元,加工型企业年销售总额32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17万人,带动农户64.9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增收237826万元,户均增收3664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42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面积120万亩,认证产品41个;绿色认证面积42万亩,认证产品114个;有机认证企业4家;gap认证企业5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在近三个月的调研中,我们总的体会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较快的,正在成长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受煤、焦、铁产业高利润影响,民间投资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业要快速发展,需要民间增加投资。然而,多年来受煤、焦、铁等产业高利润吸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14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54850万元;而同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6954万元,只有第二产业的4.6%。随着煤、焦、铁资源供应日趋紧缺,今后若干年内煤、焦、铁产业继续保持高利润,民间投资仍加速向这些产业流动,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仍将不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解决农产品加工业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涉及领域宽阔,优势产业不突出。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加工涉及粮食、畜牧、干鲜果、蔬菜和中药材五个领域,但没有一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今后必须解决好全面推进
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三)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整体上看企业规模还是偏小,在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如上述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其中进入省“1311”规划重点企业的只有一家
。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的资源实力、技术能力都很弱,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产品研发机构,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当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见到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扩大企业规模。
(四)管理水平落后,产业素质不高。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特色明显、质量上乘,市场销路也不错,但企业发展却困难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发展轨道。深入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认为只要质量好,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殊不知,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认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区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还缺乏营销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生产,千方百计更新设备、扩大规模、上新产品,对市场营销投入很少,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规划,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队伍。形象地讲,就是“正规军”式的生产,“游击队”式的营销。再如缺乏标准意识,许多企业产品规格不标准、包装没档次,甚至没有条形码,更赶不上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标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五)没有发展规划,重复建设严重。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某些领域加工能力已经超过我市现有的农产品产量。以玉米加工业为例,到2014年底全市正投资、在建和筹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产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没规划,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编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市政府编制的《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今后五年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市委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落到实处,确实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使之成长为优势产业,就必经编制并实施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二)找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立足点。
目前,全国有许多地方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加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据明显优势。例如内蒙古的奶制品业和羊毛加工业。这种形势下,我市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就必须找准立足点,应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针。特即特色,我市盛产多种特色产品,如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在这些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变成市场优势;精即精细,不因为特色农产品为我市特有而粗制造,要精工细作,把质量提高;高即高标准,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来推广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可研究制订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三)找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领域非常广,但都没有做强做大。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一把抓,都变成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只能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选择特色和重点进行深加工,并全力做强做大。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及今后若干年我市应重点扶持三大产业:一是核桃加工业。以古县、安泽一带特有的核桃产品为原料,制订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产品开发,使核桃加工业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枣子加工业。永和枣子个大肉厚不生虫,别具特色,多年来畅销不衰,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特色产品,最近又被国际组织认定为绿色环保产品,但多年来一直卖的是原产品,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产品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也上不去。应充分发挥永和枣子这个历史名牌产品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市的红枣产业成长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现代新型产业。三是中药加工业。近年来襄汾生地和安泽连翘产销量已占全国市场的1/3和1/4,在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红枣一样,卖的是原产品,产销量虽然大,但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影响却不大。应借助已占有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渐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中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吉县苹果、隰县梨、浮山小米和蒲县莜麦也很有特色,可鼓励相关县和相关部门发展深加工。
(四)确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
综观国内市场,目前在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不外两种形式:一是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例如河南以双汇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业和内蒙以伊利、蒙牛为主体的奶制品加工业;二是企业集群,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产业和我省太原一带的陈醋产业。分析我市情况,我们认为这两种形式都符合我市实际。也就是说,今后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可采取两种战略,即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和企业集群战略。对那些产量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采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对那些产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开发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艺品等等,应采取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即鼓励众类中小企业或同时生产相同产品或相互协作生产相同产品,通过大量中小企业同一集群形成的规模优势,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产业优势。
(五)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近年来我市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地看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优势,对企业投资尤其是外部大企业投资缺乏吸引力;二是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是几百年上千年传下来的老品种,很难适合现代化的流水线加工;三是有污染,目前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要做强做大,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其产品就必须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检测标准,而我市绝大多数农产品处于煤焦铁铸电等产业包围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根本达不到生产有机绿色产品的要求。我市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产业、企业、要素的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体系。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没有完成,要加快发展,政府还必须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应着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煤焦铁铸电等产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业流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市煤焦铁铸电等行业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资金。尤其是煤矿企业,近年来面对市场短缺,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市政府应研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这些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成立由政府牵头,企业、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或协调委员会,在银企之间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银企之间交流增强、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双方之间的信用合作。三是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形成长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确保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的增加速度高于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涉农部门的联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信用资金;重新审视资金投入办法,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此提高现有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领导是否重视,特别是各地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否重视,对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宣传工作,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重新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在今后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够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使农产品加工业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深入审批制度改革,在严格落实产业政策的同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克服政府宏观管理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第五篇: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日,为全面掌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该县组织专人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找到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瓶颈,悟出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止目前,该县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共有6家,实现产值10810万元,同比增长9%;实现利税405.7万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802.6万元,同比增长8%;合同订单直接带动农户数4435户,同比增长6%;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脐橙加工和水产品加工以及畜禽加工等产业上。粮食加工企业有**县合成米面制品有限公司、**县龙丰粮食加工厂、**县宝兴米业和**县誉兴粮食加工厂;水产品加工企业有开元鳗业公司;畜禽加工企业有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来,该县大力引进并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基地快速扩展。依托"三带一园"(脐橙带、无公害蔬菜带、花卉苗木带、蚕桑园)和生猪、工业原料林产业,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划,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依托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组建经济合作社,加大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发展规模种养业,扶持兴办专业养殖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如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猪产业链建成实施后,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辐射带动了1600户以上农户步入致富养殖的行业中,并可年增出栏生猪50万头以上。二是品牌优势初步形成。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创立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经营范围,逐步占领了一定市场,形成了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名牌,如该县合成米面制
品有限公司通过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所创立的"粤霸牌"米排粉,极大占据了珠三角市场。三是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多年的原始积累和滚动发展,已不满足停留在小规模和粗加工上,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和判断,加快了设备更新、厂房建设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在生产、销售和利税等方面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效果。如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年可屠宰生猪150万头,生产冷鲜肉5万吨、肉制品3万吨,填补了该县生猪加工、冷藏产业链的空白,对于做大做强做优生猪产业,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龙头企业不多,带动能力不够
该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六家,但总数少,且规模不是很大,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二)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不高
现代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近年来该县也产生了像“**”、“**”等农产品品牌,但其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珠三角,虽然在珠三角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整体来说还不算高。
(三)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该县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该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尤还显得势单力薄,产品销路不太顺畅,效益不够高。因此,亟需做大做强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一是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全面开展和利用县域资源优势。要根据本地加工业的现实基础、生产要素资源的客观条件、市场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制定出县、乡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一是规划出本地重点发展的农产品加工类型,求优不求多;二是规划出本地农产品种养的区域布局,种优不种次;三是规划出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宜长不宜短。就该县来说,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着力培植粮食、猪禽、水产、脐橙、蔬菜、花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并做大以"粤霸"为龙头的种粮及粮食加工产业链、以"雨润"为品牌的生猪加工产业链、以开元鳗业公司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以"赣南脐橙"为龙头的脐橙及脐橙加工产业链、以及茧丝绸加工和蔬菜加工产业链等几条链条,把全县70%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是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企业树立做大做强品牌的意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与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二是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
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注重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四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治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治理、质量治理、成本治理和经济核算。
三是要以农业招商为抓手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调查结果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仅靠财政和内资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还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招商引资是解决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最有效的办法,是壮大企业规模扩大农产品加工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招商引资应当是有导向的。要结合加工基础,联系资源条件,围绕产业规划,有针对性开展产业招商和链条招商。要贪大求多慕名追洋,规模要大,投资要多,千方百计引进大龙头,洋龙头,名龙头,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如该县近年来先后引进的正邦科技,开元鳗业,江苏雨润等一大批规模性的企业都起到了龙头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答应的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应按照上级精神,继续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一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在与农户签定合同订单中实行最低保护价,在种子、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农户提供无偿或低偿等系列化服务,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
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二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与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龙头企业由面对千家万户,变为面对一个或几个合作经济组织,降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三要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同类加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价格协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功能,切实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