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调研报告: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的思考范文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尤为重要。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总的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总体上是健康发展的,但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基层党组织缺乏活力,基层阵地名存实亡的情况。少数农村党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五化”:即理想信念淡化、宗旨意识褪化、组织纪律弱化、思想观念僵化、知识结构老化,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党员年龄老化严重。据统计,农村党员的平均年龄近50岁,党员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村占的比重较大,老弱病残的党员就占40%,近几年由于严格控制党员发展,许多村未发展新党员。
二是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整体不高。由于家庭、本人和自然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绝大部分的党员只有初中学历,对党的知识了解掌握较少,更有甚者个别党员同志不同程度出现跑官要官的现象,导致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履职能力有所欠缺。
三是在其位不谋其职。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虽在位,但忙于抓自己的家庭经济建设,忽视了农村党组织职能的履行,大局观念、服务意识淡化,还存在小农意识,甚至极个别农村党员干部以此作为在群众当中炫耀的资本,在项目建设中捞取好处,严重损坏了党员干部形象。
四是外出务工党员增多。随着农村务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外出务工的党员也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外出务工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0%左右,有的村外出务工党员人数竟占到该村党员总数的一大半。由于打工区域的不确定及农村党员履行义务自觉性下降,导致外出务工党员这支特殊的流动群体管理难:一方面“老弱病残”党员“走不动”,另一方面务工党员外出打“游击”,一年下来难以开好一个支部大会。
由于基层政权对群众控制力的减弱,民间非政府力量逐年增大。一是宗教、宗族势力有所抬头,有的甚至严重影响村干部的选举工作。这些都导致农村基层精神文明有所滑坡。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形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个人自由度增加,对政府的依附性减少。农村新富阶层的迅速崛起,冲击了农村社会权威体系,使农村社会由以前的党政单一权威制向多元权威制转变。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
从历次自然灾害和大项行动,如:2016年街道辖区内的三次山火扑救,腊树下洪灾以及宝蓝城市综合体阻工事件处理等可以看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不但可以在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平时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各项方针政策等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农村财政经费短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减弱等因素,党政机构对社会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动员能力下降。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升基层党政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要扩大党员覆盖面。要吸纳农村新精英进入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能人中的年轻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把他们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引导他们把个人致富与群众致富结合起来,更好地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权威性。
其次,要积极拓展基层政治参与渠道。推行选举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实行直接选举;改革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分配方式,名额适当向农村精英倾斜;加强与新兴社会组织的沟通,畅通民意收集和反映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参政意识。
第三,要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程度。随着“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有必要引导农户组织和参与一些以互惠互助、发展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参与市场流通的需要。
第四,要合理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活动。比如兴修水利、修筑村道、慰问帮扶困难对象等,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使群众既得到实惠又受到教育,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