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要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稳定脱贫逐步致富范文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干部驻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强化驻村工作与脱贫攻坚精准对接”,梳理政策宣讲、健全帮扶措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培训、结对帮扶等方面办法和措施,为驻村干部提供了脱贫攻坚的“利刃”。在此基础上,驻村干部应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更加有效地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逐步致富。
一、切实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使命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扶贫任务艰巨繁重,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驻村干部要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脱贫致富道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圆满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二、立足思想解放,打破思想障碍。
在分析致贫原因时,其中重要一项是“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很多贫困户不找配偶、不打工、不送小孩读书、不参与集体活动等,归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未得到解放,“要想富,先扶志”。解放几个层面的思想。驻村干部首当其冲是自身的思想解放,当好参谋助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跳出区内看驻村、跳出驻村看驻村,既了解所在村村情,又能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优劣势;既能立足当前办一些实事,又能谋划长远,在各个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其次是村干部的思想解放,要让其当好执行者。村干部常年在基层,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但也有难以改变的惯性思维,驻村干部要积极致力于让其突破旧思维,确立新思维,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知识,全面领会上级的意图,做到执行有力、创新发展;再次是贫困户思想的解放,要让其学习榜样,当好实践者,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贫困的根源,树立敢闯敢干的意识。做好几个方面的结合。驻村工作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必须要做到几个结合。一是结合发展形势,善于运用好政策,有敢于弄潮的勇气,看准的事情,马上办、不犹豫;二是结合发展需要,善于谋划规划计划,要有做就做好的才气,看好的事情,无论多难,都要去办;三是结合发展能力,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韧劲。村干部的思想改变难,贫困户的思想改变更难,驻村工作队队员要反复做工作、经常做工作、示范做工作,不厌其烦,让群众看到好处、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才能使群众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意识。
三、建立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建立分配机制,促进良性发展。良好的分配机制的建立在农村是头等大事。当前贫困村有两种利益分配,一种是国家给的各项政策利益,贫困户均能享受到;另一种则不然,就是集体利益的分配,普遍存在“谁强谁得到的就多”。如何建立良好的分配机制,对助力打赢脱贫攻坚至关重要。
运用好政策性利益。既用好显性政策,又用好潜性政策,是驻村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驻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显性政策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基本保障需要,潜性政策关系到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显性政策靠宣传落实,潜性政策靠争取落实。在两个政策的落实上,主动与村“两委”班子做好分工,将显性政策交由村“两委”班子落实,自身加强潜性政策的研究,两方共同发力,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政策。
分配好集体性收益。针对集体利益分配无序的状态,导致弱势群体得到的集体利益越来越少、越来越弱的情况,驻村干部必须加强对公共政策的系统研究、统筹分析,改变分配形式,调整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方向,帮助增加就业能力,对项目建设劳务用工按一定比例硬性划分给贫困户,对集体分红采取一定权重比例分配,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多组织、多动员贫困户参与集体活动,特别是组织公益性岗位劳动,让其有其位,真正享其果,坚决杜绝坐享其成。
四、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发展集体经济,解决瓶颈制约。“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农村要以农业为根本,适度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体思路应是“立足农业经济,发展工业经济,融入知识经济”。
调整种养结构。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增产增收”。一是调整粮经饲的比例结构。认真分析村庄的特点和优劣势,做好产品定位,坚持“有所种,有所不种”,调整自身的种植结构,打造自己的品牌。二是推动农林渔牧的生态循环发展。驻村干部要积极宣传,打破思维障碍,在林业与渔业上下功夫,在农林渔牧循环共促发展、生态环保发展上做文章,拓展群众的增收渠道。三是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从小处着眼,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从大处着手,善于借力借势,主动融入一县一品,引进新品种,使种养业实现特色化、异质化。
兴办农村合作社组织。农村合作社组织经过多年的实践,让人“又爱又恨”,但其本身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在于项目的选择、运作以及合作组织内部的组织、管理。发展村级集体合作社,既能集中拳头、发挥优势,增强竞争力,又能引进先进生产手段和工具,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鼓励和引导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放开胆子,迈开步子。针对致富带头人和能人“不想带、带不了”贫困户的问题,驻村干部要“扶上马、送一程”,帮助解决组织建设、章程订立、技术服务、信息提供、市场对接等,鼓励带头人和能人发展集体合作社组织。对参与集体经合组织的贫困户,要鼓励他们在技术上提升,在合作上加强。
开展短期教育,实现目标管理。以问题为导向,处理好农学矛盾,开展好短期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实现目标管理,关系到长远发展,更关系到把群众培养成“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以受益受惠为方向。部分群众存在重视短期利益、忽略长远发展的问题,设计教育培训时,一定要关注其兴趣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好选择能边培训边增收,教育培训的“短、简、快、多、实”是其鲜明特征,否则“剃头担子一头热”,效果很差。
以基地教育为平台。“实践出真知”,短期教育要想取得成果,基地教育的特点在于实,是最理想的一种教育平台,能够实现基地发展与农民学知识“双丰收”,特别是在本乡、本村有培训基地的更佳,既能使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学到技能,又能将学到的知识马上运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基地建设可以是一个移动办公室、一套固定人马、一个项目、一个厂房、一块试验地或一户人家,起于简单、落在实践。使学习运用实用技术和技能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最终依靠自身技术和技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定脱贫逐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