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御书面调研报告范文
山洪灾害防御书面调研报告1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2处,其中滑坡隐患84处、崩塌隐患116处、泥石流隐患2处,被确定为中型隐患点2处;现有群测群防人员93人,地质灾害潜在威胁人数1145人、威胁财产1764.25万元。
(二)建设成效
我县属山洪和地质灾害极发区,共有20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了将山洪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确保我县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落实,我县先后安装自动雨量站30个、自动水位站2个、广播主站34个、广播分站266个、简易雨量站265个,发放手摇报警器108个,发放铜鼓号口哨1886个,同时还制作安装了山洪灾害防御宣传栏99个、警示牌36个,发放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5900余张。为了提高山洪灾害防御预警责任人清楚预警条件、熟练掌握监测预警设施设备使用能力,我们已于3月25日开办了防汛抢险暨山洪灾害防御培训班。
(三)防御体制和机制
1、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体制机制情况。
我县属山洪和地质灾害极发区。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山洪及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编制了《***山洪及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实行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的联防责任制。我县水利部门主要是通过雨水情预测预报和统一调度,确保水库等防洪工程安全。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通过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和预警。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雨水情和工险情监测、预警信息收集、组织调度、应急转移和后勤保障等工作。村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设广播员、监测员、铜锣员、口哨员及应急搜寻分队,分别负责雨水情、工险情监测和报送、预警信息和紧急转移命令的播发、鸣锣吹哨示警、险情抢护、应急转移和殿后搜寻等工作。
2、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必要性。
当前,我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雨水情监测预报设施和预警手段仍然不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和人员转移较为困难;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地区山洪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基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自防自救能力不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充分认识到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努力提升我县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3、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维护体制机制情况。
我县围绕“突出重点,综合发力”的原则,注重主动预防和避灾自救,对严重威胁城镇或集中居民点、重要设施的山洪沟、泥石流沟和山体滑坡,突出重点,抓紧开展治理。在不断提高山洪灾害专业预测预报水平的同时,把建立健全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加快预警信息传递、提高群众自救互助避险能力作为重点,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机动灵活地应对突发山洪灾害事件。在重点做好应急转移避险、避免重大人员伤亡的同时,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实施避灾安居。当前,我县山洪灾害防御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运行维护经费难以得到保障。
4、山洪灾害防御群测群防现状。
我县建立政府领导负责制,将责任制贯穿到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建设实施、系统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水利部门牵头,财政、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我县简易监测预警设施主要由乡镇水管站负责维修管护。今年以来,我们制作山洪灾害宣传栏99个,印发山洪灾害明白卡5930张,并于3月份开办了防汛抢险暨山洪灾害防御培训班,于6月份在鸣山乡和三汊港镇开展了防汛抢险暨山洪灾害防御演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防御难度大。我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2处,其中滑坡隐患84处、崩塌隐患116处、泥石流隐患2处,被确定为中型隐患点2处。据统计,全县山洪灾害隐患点危及114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山洪灾害隐患大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
(二)监测手段难,预报水平低。山洪灾害因突发性强,来势迅猛,加之近年来气候变暧,单点暴雨多发,破坏力较强,往往防不胜防。同时,简易雨量站锈化严重,相应的维修经费难以保障,大多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我县建设无线预警广播300处,但能正常运行的仅有14处。
(三)群众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倒、乱建、乱挖,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知识宣传。广泛利用宣传牌、宣传栏、电视向山洪灾害易发区人民进行山洪灾害、法律、法规宣传,使群众能掌握相关防御常识,当灾害发生时,能及时避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组织安全检查。明年汛前,及时组织对全县重点工程、河道、渠道、滑坡易发区域进行大排查、大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整改,及时排除存在安全隐患,并制定应急措施,以确保来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安全。
(三)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确保汛期全县水利设施水雨情监测和山洪灾害预警,建议上级部门每年都对我县的水雨情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及山洪灾害监测系统进行检查和维修,从而确保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正常运行。
(四)加大资金投入。在经费投入上,建议上级部门实施政策时加大对水利大县及贫困乡镇的倾斜力度。同时,建议整合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经费,将山洪灾害防御机制体制建设纳入财政支持项目。
***水利局
2019年10月24日
山洪灾害防御书面调研报告1
一、基本情况
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居湘江中游左岸,南岳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全境,地处东径112°27′—112°57′,北纬26°58′—27°28′。南北长54.8公里,东西宽48公里,面积934平方公里。衡山县17个乡镇。县域全境属湘江水系,水体总面积48.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6.2%,分布较均匀,河网密度1公里/平方公里。有湘江大小支流185条,共900多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8条,其长468.7公里,发源于南岳山体的有58条,其中较有影响的河流7条。本县河流多流经红色岩系及红土地区,地表径流多呈浊红色,汛期含沙量都较高。
衡山县地貌基本特征是内高外低,将衡山最高峰祝融峰围在中间,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步降低。衡山县以丘岗山地为主,兼有河溪平原,其地貌组合具有带状阶梯式分布特点。衡山县地质结构较复杂,主要地质构造体系有纬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华厦构造带、新华厦构造带等四种,土地构成大体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村庄。
衡山县地处衡阳盆地与白果盆地之间,整个地势中高侧低,处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寒短暑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7.5℃,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8.9℃。山区年日照时间约1200—1300小时,山下日照时间约1620—172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70—286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363.9毫米,年总降水日150天左右,终年偏北风(七月偏南风),年平均风速2.9米/秒。衡山县每年暴雨频发(日降雨量250mm以上)。1959年—1980年平均每年暴雨量3.7天,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暴雨日的88%,其中6月最多,占年暴雨日的29%,8月占18%。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暴雨有10次,机率为32%;150mm以上的有2次,出现在1960年和1962年,机率为9%。
衡山县水资源丰富。境内年平均降水总量为11.81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614mm,径流总量5.01亿立方米。湘江衡山县段,年平均径流量505.4亿立方米,汛期一般在4—7月,枯水期一般在当年11月至次年1月。1924年湘江最高水位55.89米,超过警戒水位8.99米,建国后最高水位54.88米(1994年)。
由于衡山县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地质结构,高强度暴雨洪水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日趋严重,工程防洪标准低等原因造成衡山县极易暴发山洪,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治迫在眉捷。
二、防御工作现状
1、宣传培训情况
为了更好地落实省、市防办的指示精神,加强对我县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全县范围内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报纸、广告、传单和墙报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大力宣传活动,从而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普及地质灾害的基本常识,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2008年因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而造成损毁的工程加大防御宣传力度,力争避免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安全事故。与此同时,每年由水利、国土部门组织乡镇、村、组相关人员进行应对紧急避灾技术培训10余场次1000余人,发放紧急转移明白卡2700多张,还对有明显突出的专题山洪地质灾害区现场勘测预警及防治示范措施。
2、防御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
针对我县不同程度地质情况可能发生山洪暴发的马迹、望峰、店门、萱洲、白果、江东、东湖、福田、贯塘、开云、岭坡等11个乡镇划分为11个区域,均以“防汛为主,防重于抢,抢重于救,常备不懈”的总指导思想,从而达到团结治水,共同抗灾,保安全、求稳定、促发展为目标。每年对11个乡镇、82个村相应制定了山洪地质灾害紧急避灾预案,在已显示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崩塌和需抗洪抢险的地区开展演练活动3-4次,其中,2008年由县国土部门牵头,水利、财政、气象等部门参与,在萱洲镇老街成功举行了省级山洪地质灾害演练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群众反想良好。除外,每年水利部门还在望峰、白果、岭坡等乡镇开展了小规模山洪灾害紧急避灾演练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3、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情况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建立好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我们按照紧急避灾的预警戒从县—乡—村—组—户的程序,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紧急避灾信号,要求和各乡镇在各管辖区域内设置1—2个雨量观测站,配备专人做好测量记录,上下通报。同时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并做好详细的值班记录,随时要对本区域内经常或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区进行跟踪监视,加大监测力度,及时预报,落实好防范措施。2007年,县财政部门投入3万元,对11个乡镇82个村建立了乡、村监测体系和群测群防网络,发放铜锣70面,口哨110个,并落实了村组铜锣长、口哨长,同时,每年,县里专门举办了一次铜锣长、口哨长培训班,对遇险时如何发出警示信号、组织群众转移和疏散进行了专题培训,确保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防汛责任制落实情况
每年,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召开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由各乡镇行政一把手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签订了责任状,县级领导为县管中型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的第一责任人,乡管小型水利工程、骨干山坪塘分别由乡镇、村两级乡镇长、村委主任或其他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并负责各辖区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矿山、学校等均由各单位一把手负责,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防汛抗旱、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同时抓好工作负责制和工作目标,把抗洪抢险、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级负责一级,层层落实到位,明确具体责任人,对事故第一责任人也有相应的责任和处罚措施,从而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5、山洪防御机构建设情况
各乡镇、村级防御指挥机构的建设,主要是按照衡山县山洪地质灾害紧急避灾预案的要求,成立了以马迹、望峰、萱洲等11个重点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山洪防御指挥部,均由各乡镇一把手担任小组长,各村的村主任成立支部书记作为指挥部成员,明确了专人负责遇险时的转移安置工作,采取就近、迅速、安全的原则进行具体安排,做到集中对户,搭棚等多种形式异地安置,同时成立村级防御指挥机构总数为82个。
6、开展山洪防御督查工作
为督促各乡镇全面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每年从4月下旬,由县长、主管农业常委、副县长带队,水利、财政、国土、气象等部门主要负责参加,对全面11个乡镇24个村开展了山洪灾害防御督查行动,对未能按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总体要求完成的乡镇,提出了整改措施,并要求各乡镇财政一级安排相应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经费,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的准备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基层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全县山洪地质灾害确定较大隐患点80多处。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隐患点以外区域也曾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防不胜防。
二是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灾害易发区大都位于边远山区,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工程多,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抗灾能力弱。
三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限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小尺度、短历时、局地强降雨”预报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够满足防灾避灾的需要。
四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
五是预警系统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有关部门反映预警系统建设中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防灾能力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一)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全县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实际,在防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注重发展我国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山洪地质灾害的普遍性,严重性,而防灾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指挥调度方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确保防灾抗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在灾害预警方面,坚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建设土洋结合的预警系统,有效解决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的问题;在组织动员方面,坚持采取超常规措施,尽最大努力转移受威胁人员,切实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
(二)必须突出防御重点,狠抓基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山洪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预测难的特点决定了其防御重心在基层,主要以乡、村、组、户为防御单位。这就要求必须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针对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必须狠抓基层预案体系建设,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指导县、乡、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必须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防灾组织体系,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必须强化保障措施,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强化科技保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测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程度,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保障。二要强化工程保障。做好灾害易发区工程治理规划,加大对灾害防御工作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灾毁工程,病险工程以及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夯实工程减灾基础。三要强化协调配合。加强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等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防灾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形成防灾抗灾工作合力。
(四)必须着眼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要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既做好当前灾害防御工作,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禁止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注重长远利益,在考虑群众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鼓励处于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做到主动避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威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