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开发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它作为现代工业的集聚中心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土地利用上已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资金集聚程度、地均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远高于一般地区。然而,由于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开发区的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客观认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并研究探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因素及作用机制,对于提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根据开发区数据汇总结果,计算全省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总体现状值。全省共34个开发区,其中27个工业主导型、7个产城融合型。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平均土地供应率61.96%,土地建成率77.28%,土地开发率73.91%,工业用地率63.65%,综合容积率0.42,建筑密度23.23%,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0.52,工业用地建筑系数45.05%,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人强度2518.34万元/公顷,工业用地地均税收79.10万元/公顷,土地闲置率0%;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平均土地供应率93.82%,土地建成率91.55%,土地开发率71.64%,综合容积率0.51,建筑密度22.70%,综合地均税收63.58万元/公顷,人口密度65.16人/公顷,土地闲置率0%。
二、土地集约利用存在问题与分析
1.地域经济差距较大,产业用地配置有待优化
我省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哈大齐等几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大中型城市中,全省招商引资的大项目落地也主要集中在地域较好的城市,由于规划新增建设指标的限制,产业用地严重不足,而地域偏远的地市及县市产业用地指标充足,从全省整体分析,产业用地不均衡,有待进一步优化。
2.产业用地用途不同,土地投入产出差异较大
我省为农业大省,大部分开发区以粮食深加工和木材深加工为主导产业,此类园区企业占地面积较大,容积率较小,土地投人产出较小,影响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入区企业质量不高,影响集约利用程度
近年来,我省经济宏观走势下滑,为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有些企业难以达到入区标准,并且由于我省气候等因素,建设周期较长,影响园区整体集约利用程度。
4.资源型城市枯竭,影响原有产业的发展
我省资源型城市较多,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及林木资源的j禁采,多数资源型城市原有的加工型、提炼型企业产能缩减,替代产业接续不上,导致产业用地经济效益下降,影响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
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
1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突出产业功能定位
开发区应立足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及区位优势,加强规划引导与控制,统筹增量拓展与存量挖潜,不断加大工矿仓储用地供应,增加产业发展有效空间,切实解决因城市无序扩张、规划引导缺失造成的产业主导特征逐步减弱、土地利用功能定位出现偏差等问题,促进形成产业主导的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
2.强化内涵整合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探索改革完善土地政策,通过系统整合深度改造等方式不断挖掘现有用地潜力。强化规划控制导,积极开展用地结构性挖潜;进一步提高现有用地利用强度,增加产业空间有效供给和单位用地投入产出;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提升用地整体效率;探索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经济调节机制,鼓励和引导用地企业增容改造、深度挖潜。
3.严格执行用地标准,提升企业用地效率
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提高项目用地控制标准,优化整体用地结构。加强入区门槛控制,设置企业项目准入条件,各级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用地项目,逐步淘汰占地多效益差的用地企业,提升企业用地整体功效。
4.加强用地结构控制,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
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定位等因素,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的分类指导和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
5.健全用地管理制度,强化土地配置的市场机制
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整合工业园区;二是实施项目准人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三是严格控制单层厂房建设;四是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园用地模式,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五是强化土地配置的市场机制。
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1.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
按照规程要求,指标层权重值和指标理想值的确定主观性较强,直接影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公平性和横向可比性,建议按开发区的不同类型统一制定指标理想值和指标理想值。
2.开发区评价的延续性
开发区评价从2008年开始,经过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四次评价,每一次评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缺少纵向的对比分析。建议深入分析开发区的历年的发展状况,按照发展的时序性和连续性对比分析,真正体现出开发区的发展趋势和逐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监测监管力度的执行性
通过四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看出土地利用状况及投入产出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高。建议加大对开发区用地的监测监管力度,严格管理开发区用地方向,逐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