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优化营商环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六个方面政策举措。目前,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其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策略之一,旨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梅列区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推行“放管服”改革,开展“六最”营商环境等活动,优化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率,有效促进民营经济繁荣发展。区政协常委会经区委、区政府点题,常委会议研究确定,将“优化梅列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2019年专题协调课题之一。5月初,我们成立调研组,吸收部分政协委员、区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开展走访、实地考察、外出学习等调研工作,通过走访本地工业、商贸、餐饮、住宿、大卖场等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开发区以及区发改、财政、商务、税务、市场监管、统计等职能部门,组织到将乐、龙岩新罗区、漳平市等地考察学习。采取听、看、座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资料,全面了解梅列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梅列区营商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准症结,借鉴外地经验,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为区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民企经济贡献逐步上升
我区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截止2019年6月,全区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9151家,注册资本45.76亿元,从业人员6.4万人,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0.61%、34.03%和30.61%;个体工商户10945户,注册资本2.103亿元,从业人数1.69万人,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07%、0.21%和20.79% 。全区民营企业完成税收10.25亿元,占比为79.23%,与上年同期比增长22.91%。其中,纳税100万以上的民营企业128家,占比为1.4%,税收总数8.59亿元,占民营企业税收83.8%。全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94家,占比为81.7%,实现工业增加值(现价)占比为33.1%,与上年同比(现价)增长12.9%。民营企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突出。
(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1.优服务,行政审批更加高效。我区多措并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责任”“三集中”“并联审批”等工作制度和机制,开展“六最”营商环境对标等各项活动,实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四个轮次梳理,目前,进驻部门单位22个(成建制入驻单位4个),设立窗口61个,进驻事项644项(行政处罚87项、行政审批408项、公共服务149项),实现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共有“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593项,占审批和服务事项644项的92 %,名列全市前茅。办事流程和环节得到最大限度精减压缩,大大缩短企业开办时间,提高群众办事便利度。如: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事项全部当天办结;内资备案类项目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联审联办事项时限平均缩减61%;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减半再减半,由国家法定时限200天压减到90天再减为50天。
2.减税费,发展动力更加充沛。税务部门采取对标梳理、对接协作等措施,充分利用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网上税务局功能,创新“线上申请、后台审核、线下取件”新型办税模式,简化流程,缩短时间,提高办税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据统计,2018年,共减免各项税费1.79亿元,辖区企业减税5200万元;2019年上半年,累计减免各类税费款2.07亿元(其中,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减免7838.92万元,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1047.39万元,受益6890户),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让税源企业信心指数止落回升,发展信心和动力更加充沛。
3.宽准入,市场活力更加激发。我区“商事制度”改革重点从登记准入环节发力,实行“审核合一、一人通办”“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制度,采取“简易、简化”流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推行证照、档案电子化及应用,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制度性成本显著降低。解决了“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实现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的分离,大大激发了大众的创业热情,新设立企业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个体工商户、企业注册登记数增幅较大,2018年分别增长2223户、754家,分别比增17.42%、16.68%;2019年1-6月,分别增长1293户、507家,分别比增43.34%、23.05%,至今年6月底总数分别为15794户、5404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比改革前明显增长(见表格)。
项目 | 商事制度改革前基本情况 | 商事制度改革后 | ||
基本情况 | 比增数 | |||
企业 | 家数 | 4155家 | 9161家 | 120.48% |
从业人数 | 64564人 | 97302人 | 50.7% | |
注册资本数 | 417.68亿元 | 689.26亿元 | 65.02% | |
个体工商户 | 家数 | 5211户 | 15159户 | 190.9% |
从业人数 | 10879人 | 35593人 | 227.17% | |
注册资本数 | 3.51亿元 | 13.96亿元 | 297.72% |
4.强法治,发展预期更加稳定向好。区市场监管、税务和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公检法等单位,依法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办案、扫黑除恶、消费维权、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力度,规范市场行为、整治市场乱象、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二、存在问题
我区存在人气不旺、规划定位不优、基本配套不全、市场要素和政策缺乏竞争优势、政务服务有待提升等问题,造成诸如温商和浙商回流、建筑企业外流、中介机构外迁、存量工业企业抽资外投等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
(一)“放管服”改革还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主要是“放”得不开、“管”得偏紧、“服”得不够到位等问题。
1.部门授权不充分。政务中心入驻人员有的能力不强、业务不精,聘用人员待遇低,缺乏激励机制,教育管理难度大。“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部门专网没同网上办事大厅端口对接,审批事项名称、时限、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群众和企业跨地区层级办事仍不方便,行政审批和服务无法真正实现“一站式”审批,“互联网+政务”纵深推进受到制约,并联化审批程度不高。
2.市级部门权限下放有限。市、区衔接还不畅通,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和环节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偏长。“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3.政企沟通渠道不够顺畅。“清有余”而“亲不足”,企业的利益诉求提的多、解决的少,特别是企业办证难等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怕担责任、怕风险成为一些干部的工作心态。
(二)政策落实还存在障碍,需要进一步理顺
主要是政策实用性还不强,知晓率不高,兑现度不够。
4.惠企政策针对性不强。更多针对规模以上企业,而我区多数民营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无法满足申请条件,政策“闻着香”,却“吃不到嘴”。许多政策信息分散在各部门,信息宣传发布渠道传统、单一,没有传达至关键点、关键人,“抽屉里的政策”、申报准备时间不充分、错失时机、先考虑国有企业等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生产要素制约还较大,需要进一步扩大保障
5.人才供给不足问题突出。一是人才引进困难。据统计,我区超六成民营企业存在包括普工和高级技工在内的用工短缺,引进高层次和科技创新型人才更是困难重重。二是人才队伍不稳定。经济发展、区位环境等因素,用工和人才流动性较大,流失严重,尤其技能型人才和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向沿海城市。三是人才政策不够健全。对民营企业用工特别是外来用工人员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养老等方面保障政策举措仍然缺失,不利于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6.融资贷款难问题突出,一是贷款门槛较高。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贷款程序多、利率高、额度低,条件相对苛刻;“政府采购贷”等金融产品审批时间太长。二是金融产品偏少。对企业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或变相抵押贷款,在外地能开展的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本地金融机构不愿涉足;银行、保险、证券各类金融机构各自分口经营,没有形成紧密联系、支持民营企业的金融合力。三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有些企业信用意识差,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有效预防、治理措施不健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打交道有顾虑。
7.土地供应矛盾问题突出。一是供地率不足与项目无地可供的矛盾。园区供地率达不到省、部级的要求,影响年度项目供地和报批工作,使得不少意向投资项目外流到周边县(市);二是园区用地储备不足与土地闲置矛盾。僵尸企业、批而未建、建而未用等闲置、空置土地较多,而园区用地储备不足,使得新项目无地可供;三是项目供地缺少“比较优势”。与本市兄弟县(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项目用地价格、优惠政策、交通区位等均没有优势。
(四)公共服务还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配套完善
8.平台建设须进一步完善。小蕉工业园区供水、道路、交通等生产、生活配套相对滞后,瓶颈制约突出;已建成的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平台还存在配套不全、功能性不强,服务性和基地化程度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9.对存量企业服务缺失较多。存在“重招商、轻服务”现象,特别是对存量企业的服务失之较多,招商服务队伍专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强,情感投入和积累不够,项目招商和服务无法做到厚积薄发。检查、视察仍然繁多,且多数集中在正常生产、效益较好的个别企业,使企业疲于应付。涉企执法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充分考虑政策延续性、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没有给企业缓冲期,有时处理问题简单化,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转型、技改无望,反映强烈。
三、意见建议
面对竞争和差距,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措施,优化环境,提升竞争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
1.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研究。要明确主管部门,抓紧组织人员学习研究,及时对标查核,积极探索我区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
2.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队伍建设,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立教育、管理、监督、整改、考核等机制,不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入驻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提高待遇。继续对标中央、省、市“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整合、挖掘创新,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简化审批、办事流程,真正实现《条例》规定的“三减”“三办结”“四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要求;突破“并联审批”这一难点,保证工业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真正实现“四个阶段”、全流程并联审批审查,实现对办理时限“再减半”的承诺。
3.强化一体化平台建设。《条例》明确国家将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主体维权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等体系,我们要积极准备,推动并做好政务服务大厅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全面对接整合,保证市场主体对政务服务的受理渠道和方法的选择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依托国家建立的在线服务系统和监管系统,进一步整合、完善我区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线上线下载体功能,建立公共政策信息发布、政务事务办理、数据共享、服务与监管统一的一体化平台,真正实现“一网通”,提升行政服务和行政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4.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政企沟通机制,形成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关系。要尊重企业意愿,听取企业的反映和诉求,了解并实实在在帮助解决企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存量企业办证难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持续强化要素保障
5.加快建设补齐短板。小蕉工业园区建园之初便是市、区共建、共享园区,是市区协同发展重要平台,我们要将其提升到战略性地位,争取省、市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其水、电、路、交通、生产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因素和短板问题。支持园区与供电企业建立直供电关系;二期供水建设项目要尽快启动建设、尽早实现供水,破解即将面临的制约瓶颈;在完善基本生活配套的基础上,以较大力度解决公共交通问题,发挥市区生活大配套对小蕉园区的辐射作用,以较少投入解决园区职工出行和生活配套,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创新思路和方法,着力破解园区项目用地供求矛盾问题,以政府依法回收、二次供地、管理层持股、兼并收购、债转股、破产清算、二次创业等方式方法,处置好“僵尸企业”,利用好闲置存量土地,加大盘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6.强化平台功能性建设。突出小蕉标准厂房、小微创业园等平台的孵化功能,重视引进项目的产业关联度,为中小企业入驻、创业提供便利,为园区培育新生力量、促进产业链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好园区土地,借助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三钢劳服、台明铸管等现有辖区内龙头企业的资金和产业优势力量,打造小蕉园区“政企空间合作平台”,提高园区土地供应,培育、拓展园区产业链。翁墩城市物流园在解决好闲置用地和厂房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理清园区目前不明确的规划定位问题,让入驻经营企业有明确的身份认定和发展定位。
7.保障人才供应。加强人才引进、留住人才的保障政策和机制建设,以全方位、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人、留住人,引导大学生、专技人才、返乡人员在本地就业创业,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建议学习漳平市出台《加强企业用工十九条措施》,从毕业生和返乡人员就业补贴、以工引工奖励、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就学保障、免费午间托管服务、园区企业员工保障性住房待遇和解决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或购房补贴等方面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学习将乐做法,集中抽调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作为项目专员,加强培训,明确责任,全脱产专门从事招商项目服务,为业主和企业全程代办项目手续。以传帮带方式,培养、积累一批懂招商、懂项目、懂服务,有干劲、有韧性、有能力的年轻项目工作者,作为优先提拔对象重点培养。
8.提升三产做旺人气。充分利用目前梅列房地产、教育、医疗卫生、万达新商圈、城投连锁酒店、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等第三产业发展旺盛势头和三明绿色生态资源,着力规划好人口发展目标、整体功能定位和三产重点项目、道路交通连接办法、教育卫生文化酒店配套设施等,大力整合,做旺徐碧六路新片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三明、梅列的新标志和新品牌,形成市区新的人口聚集区、商贸中心区和新的增长点,辐射三明全市和周边地市。
(三)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9.强化政策落实。加强中央、省、市和兄弟县(市)及周边地市有关政策的研究,全面梳理我区过往制定的政策,及时更新优化完善,形成较为科学的政策体系。加强减税降费和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税收奖励要向商贸、工业企业倾斜,特别是落地扎根在梅列区的存量企业,要减少和弱化对房地产企业的奖励,以鼓励制造业发展、存量企业成长,保证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发展“长短结合”。学习龙岩、宁德做法,在政务中心开设政策奖励(补贴补助)兑现窗口,主动、认真兑现落实政策优惠奖励、补贴补助,用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对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含有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内容进行清理,严格履行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严禁对民营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和公示机制。将国家规定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有关标准下限执行。加强对部门和行业商(协)会培训、评比、达标、赞助和订阅刊物等各种收费监管,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四)持续拓展金融服务
10.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新型金融产品研究和应用,加强银政、银企对接,发挥新金融产品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激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落实信用贷、合同贷、知识产权抵押贷等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押物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对特级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倾斜配置信贷资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增加银行授信额度。继续发挥我区兴业担保公司以担保基金通过转贷方式对辖区企业的金融扶持。加大力度推进“担保解圈”等风险化解工作,积极协调法院和债权银行,按“先主债务人后担保人”、“比例代偿”、“分期代偿”原则进行处置。对仍在经营但负债沉重的企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债权转股权的方式,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11.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纳入“五比五晒”项目竞赛考核体系,建议由市金融监督管理局牵头对各商业银行的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额度、贷款增速、融资成本等方面实行专项监管考核,对成效显著的银行和主要负责人进行表扬,并将结果通报各省行。加快建立诚信奖罚机制,落实好失信受罚、守信奖励措施,对诚信企业和企业家在工程项目、资金补助、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正向激励。
(五)持续打造法治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应当用心打造。
12.推行联动、柔性执法。建立完善市、区两级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提升监管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立并推广“宁静工作日”制度,除涉及重大违法案件查处,突发性安全、食品、药品检查等情况外,有关部门不得进入企业检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应本着“重教育、轻处罚”的原则,提出整改措施与意见,给予企业整改时限。对涉及承担联保责任且正常生产的企业,建议法院执行时给予一定缓冲期,慎用“黑名单”。对履行还款义务的“黑名单”企业,建议由市金融监管部门协调法院给予暂时屏蔽等保护措施。对于坚守至今、有发展意愿和转型升级项目与条件、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存量企业,要想办法在规划和用地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与帮助,让企业找到新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