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孩辍学的根源及对策探讨范文
[内容摘要]在接受教育的道路上,农村女孩遭遇城乡差距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困难。大量的事实表明,农村女孩的辍学率要高于农村男童。导致农村女孩辍学的原因有重男轻女观念、家庭贫困、父母疾病、家庭不完整和上学路途艰辛等。要保证农村女孩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和更高的教育,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大力落实国家教育扶持政策,建立起健全的社会资助体系,树立良好的慈善救济的社会风尚。
[关键词] 农村女孩 辍学 升学条件
作为弱势中的弱势,在接受教育的道路上,农村女孩除了遭遇城乡差距所带来的诸多不公平外,还要比农村男孩背负更多一重压力:传统男权社会的性别歧视。大量的事实表明,农村女孩的辍学率要高于农村男孩。
一、农村女孩辍学的根源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教育方面的性别歧视大为减轻,但农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仍然低于农村男性。本项目组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展开了农村教育的实地调研,受调查的农村女性中,学历为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分别为22.9%、28.8%、15.1%;而农村男性的比例分别为18.2%、36.4%、18.2%。导致农村女性学历低于农村男性的直接原因是辍学。辍学原因诸多,其中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农村女孩比农村男孩存在更大的可能性,农村女孩此项的比例是38.1%,而农村男孩仅有18.2%。以下具体分析农村女孩辍学的根源。
(一)重男轻女观念
历经改革开放几十年,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在封闭落后的偏远山区,以传统方式耕种的农业经济模式仍然遗留着祖宗沿袭下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表面上看来不明显,但是关键时刻还是会显露出来。如果家中全是女孩,自然无所偏重;或有兄弟姐妹,但家中经济宽裕,无论男女都可以供得起上学,或是兄弟读书实在不争气,反而家中姐妹从小聪慧敏学,也就自然只能谁考得起谁读了。农村家庭在教育上重男轻女一般表现在男孩女孩天资学力不相上下的情况,家长从经济学的角度考量,认为儿子始终是自家的,日后养老还要指望他,只有供儿子上学毕业后有出息日后自己才老有所靠,而女儿读得再多书始终都要出嫁,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因此,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大多家长都会选择让儿子继续上学,而让女儿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男性的升学率(初升高)比女性显著高出6.5%[1]。而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农村女孩升学机会也普遍低于男孩。
小春,35岁,小学学历,务农 龙胜县三门镇人。小春家只有姐弟俩,她和弟弟相差两岁。小学三年级之前在村里读。每天清早走两个多小时的路上学,傍晚又走回家。四年级开始要到乡里读书,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为了照顾弟弟,家里让小春留了一级,等弟弟也读四年级了,姐弟俩好结伴到乡里读书。等到小学毕业后,家里就不让小春继续读书了,虽然小春的成绩比弟弟还要好。一是因为家里困难,二是因为家里人认为女孩只要认得几个字就够了,不读书不但节省钱还可以帮家里做事,书读得再多过几年还不一样要出嫁。
只有女孩成绩特别好,才可能继续升学。小陈,26岁,瑶族,大学本科毕业,龙胜县泗水乡人,现为南宁一所重点中学教师。她小时读书成绩向来比较好,常在全校得第一名。哥哥成绩相对差一点,家里实在太困难,哥哥放弃了学习,保证妹妹能顺利读完初中。小陈之所以能继续读书,全凭她经常考到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还有就是她在兄妹中排行在后。
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有一种倒插门的风俗,即女孩结婚不出嫁,反是在娘家招郎上门入赘,此风俗下,女孩与男孩一样成为父母与家庭中的依靠与核心,男尊女卑的观念慢慢淡化。
(二)家庭贫困
大众多辍学因素中,贫困是造成农村女性辍学的祸首。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据调查,广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地处偏远山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高山梯田耕种,田少地瘠人多,当地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约3000元左右,最低的人均年收入仅1000元左右。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较大,在所有受调查对象中,没上过学的农村女性在回答“你读书给家里的经济负担重吗”时,有30%选择了“很重”,50%选择了“比较重”;受调查的学历为本小学的农村女性在回答此问题时,高达45.2%选择了“很重”,26.2%选择了“比较重”。
小艳,30岁,初二学历,龙胜县乐江乡侗族人,辍学的主要原因是上学没有生活费。小艳家在村里很穷,山里人本来就不富裕,加上妈妈莫名得怪病,住院三个月后离开人世,欠下的医疗费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山里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小艳哥哥读到初一就去外面打工了,微薄的工资仅够自己糊口。小艳爸爸是老实的农民,爷爷奶奶身体也不是很好,一家人生活十分艰辛。小艳上学常常没有生活费,总是借别人的钱,久而久之别人也不愿再借。初二下学期她没法再继续上学了,在亲戚的介绍下到县城当保姆。
(三)父母疾病
父母不幸患上重病是导致农村女孩过早辍学的一个常见原因。因为农村普遍存在公共设施、生活习惯、医疗卫生等落后的现状,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险仍未受覆盖,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父母往往不幸染上重病,如果未能享受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险待遇,很容易因贫致穷,一下子将全家人的生活拖入困境。况且重病在身的父母一旦卧床不起甚至过早病逝,就会严重降低家庭收入,使贫困程度雪上加霜。
小梁,25岁,壮族,龙胜伟江乡人,初二学历。小时候母亲得了偏头痛的病,无法做重体力活,还长期需要打针吃药,父亲除了会面朝黄土背朝天外,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弄钱,因此,只能靠卖猪牛或借债来筹钱治病。由于家里太困难了,当年还没有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小梁初二下学期就辍学了,那一年妈妈的身体特别差。为了给妈妈治病,年少的小梁和姐姐都进城打工,把赚到的血汗钱如数寄回家。
(四)家庭不完整
父母离异或母亲出走造成家庭结构不完整是农村女孩辍学的另一个原因。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农村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情况有所加剧。离婚有的是因为缺乏感情基础;有的是因为外出打工发生婚外情;有的是因为家庭暴力;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况是,已婚妇女因不堪忍受贫困、家暴或重负而悄悄离家出走,抛下丈夫和年幼的子女。指责农村已婚妇女出走的自私和不负责,或许有失偏颇,对于身受生活与婚姻不幸弱女子,选择逃离或许只能是她们的最大抗争和无奈归宿。
今年19岁的小芳就是母亲抛家出走而辍学的牺牲品。小芳初二学历,龙胜县瓢里村人,瑶族。当她四五岁时,妈妈偷偷跑了,小芳说,可能当时家里不那么贫穷,妈妈也许就不会跑,如果爸爸胡脾气更好一些,妈妈就更不会跑了。大人为了让小芳听话读书,就哄骗她说妈妈去外面打工赚钱,只要她努力学习,读初中时妈妈就会回来的。小芳听大人的话,天天上学校,天天等妈妈回来。但妈妈一直沓无音讯。上中学后,才知道妈妈早已改嫁了。这对小芳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为了报复不负责的父母,她谈恋爱、染黄头发、无心上学,后来干脆跑出去打工了。其实,她心明白,自己是想求上进,只是被父母蒙骗了这么多年,苦等了这么多年,都等不回妈妈。小芳在发廓帮人洗头,在工地上帮人煮饭。她在彻底绝望中报复了父母却也害了自己,现在后悔莫及啊。
(五)上学路途艰辛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各个村落都设有小学,但是初中集中在镇上。家住大山深处的农村子弟,家校距离从几十里到上百里路,上初中后,往往要翻山越岭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大半天甚至一天。因此,对于山区的农村女孩而言,上学路途艰辛是造成她们辍学的又一个因素。
小艳家离学校有50里,全要走山路。来回学校各要走一天的路,她说,对于一个弱女孩,真的很不容易做到。于是,只读到初二就没上学了。苦花30岁,所在的村子在大山深远,离公路有60里路,走到镇上要翻山越岭地走上一天。村里的孩子基本都没读完初中就辍学了。秀美,33岁,苗族,龙胜县江底乡人,初一学历。秀美和小伙伴们在村里读完小学后,上初中就要到40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的学校,要翻过一座座的大山,家长们不放心小孩独自上学,小孩也不愿意离开父母,就算到学校了也整天想回家,不能安心学习。如此一来,家长们便任由小孩心意,小孩愿意上学就上学,不愿意上学就算了。秀美在小学的时候成绩还好,但上初中后住校了,一切都觉得很陌生,成天想着爸爸妈妈,有时想着想着眼泪不禁流下来,心不在焉的,课讲到哪都不知道。课后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朋友,只勉强读完初一第上学期就辍学了。秀美现在回想起那段寄宿生活还觉得害怕,怕孤独,也怕走那条漫长而艰难的上学路。
二、农村女孩继续升学的可能性
调查发现,那些能够继续升学并学有所成的农村女生,都是优胜劣汰竞争中的佼佼者,或是赶上好政策的好命人;或是获得好心人资助的幸运儿;她们都特别的乖巧懂事、刻苦勤奋、聪慧灵秀。她们能够继续升学并成为飞出大山的金凤凰,一般缘于以下几个有利条件:
(一)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我国现行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受《义务教育法》的保护,广大农村子弟普遍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教育。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拉越大。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部分贫困的农村孩子读完初三就不能再升上高中了,但在城市基本上不会出现因为贫困而上不起高中的情况。事实上,义务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程度就越差,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就越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升学率显著高出2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乡升学率差异分别为14% 和12%[2]。
小兴,20岁,初中学历,龙胜瓢里镇人。妈妈中重度残疾,爸爸只能在附近打些短工补贴家用,还要供小兴和妹妹两人读书,家里十分困难。上初中后,班主任帮她联系到好心人士的赞助,读初三的时候有了国家下发的“寄宿生生活补助”,这样才好不容易读到初中毕业。因为中考没考上正取高中,只得到个非指令生的指标,这就意味着小兴读高中每年要比正取生多花费七八百元钱。考虑到读高中国家没有免费政策,而且妹妹再过一年也要上高中,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让妹妹能安心读书,小兴无奈放弃读高中。现在一家婚纱店打工。不难设想,如果国家义务教育延长至高中阶段,小兴就会继续读到高中毕业。
当城市小孩普及高中教育司空见惯的时候,在农村,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去读高中机会的女孩为数不少,考虑到城乡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建议在农村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高中阶段,并且保证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对农村地区的公平,甚至向农村地区倾斜。
(二)国家教育扶持政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女童教育及民族教育。小学设“女童班”、初中设“女子班”、高中设“民族班”。“女童班”、“女子班”配备所在学校最好的师资。女生们每学期都能获得国家提供的生活补助,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令人欣慰的是,调查显示,不少成材的农村女性,当年都曾得益于“女童班”或“女子班”。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从2004开始实行“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4年9月,一项名为“两免一补”的政策开始在该县实施,时至今年春季学期全县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000多万元,让该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全部享受免杂费、免费教科书及补助生活费政策,有近50000人次贫困生从中受益[3]。在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子女上学不但不必缴纳学费、杂费,而且每月还能享受一定生活补助,如每月有30斤米的饭票、50元左右的菜票,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国家的教育优惠政策使广大农村女孩(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孩)进一步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收到比较显著的教育效果。那些当年获得国家优惠政策的女生,大部分都学有所成,并且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成功典范。
红菊,27岁,大专,壮族,龙胜县平等乡人。七岁那年父亲因为家贫沾上酗酒,醉后常闹事打骂母亲,母亲忍受不了长期家暴带着年幼的妹妹偷偷逃跑。母亲出走后,父亲也外出打工了,但挣不到什么钱寄回家,红菊只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供养上学。红菊说,自己比别人唯一幸运的就是遇上“女童班”,当年“女童班”在全乡小学二年级学生中选拔,自己以优异成绩考取。“女童班”配备一流的师资,部分办学经费由政府拨款。学校还积极寻求各方资助,帮助女童解决部分生活费。正是因为有“女童班”红菊才得以顺利小学毕业,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继续升学做准备。
小陈,26岁,瑶族,本科,龙胜县泗水乡人。读高二时,妈妈突然得出脑血栓,这让她原本艰难的求学路雪上加霜,她说:“如果没有学校及亲友们的鼎力资助,我真的无法完成学业”。以她当年的成绩本来可以考更好的大学,但听老师说,读师范大学可获得国家资助,只要毕业后按协议回到家乡任教,愿意支援西部教育事业,在大学期间免交学费。为了省钱给妈妈医病,也为了能上大学,小陈选择了读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小陈自觉听从国家安排回到广西工作。由于英语成绩很好,现被南宁一所重点高中聘用为高中英语教师。
(三)社会资助
国务院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意味着义务教育走向普遍免费,“两免一补”资助政策不再专门针对农村贫困学生。但问题是,新的一轮全国城乡统一的教育公平后,又衍生出另一个不公平:原来专门为农村贫困学生设立的资助政策没能及时补充而缺失。目前,我国社会财富积累水平已经很高,但社会对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的积极性和资助力度并不高。一项针对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的调查表明,没有一项资助来自非政府教育基金会组织[4],令人遗憾的是,富裕起来的中国还未建立起健全的社会资助体系,尚未树立良好的慈善救济的社会风尚。
在调查的对象中,所受到的资助来自个人或团队。这种资助方式一般由学校老师联系所得,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建立一对一的联系,虽然资助面并不广,力度也有限,但对有幸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却如渴时的一滴甘露。受资助的贫困生绝大多数都很珍惜获得的资助机会,加倍发愤学习,顺利完成学业,甚至考上大学找到理想工作,并心怀感恩以实际工作回报社会。一对一的资助除了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外,资助者还能给予资助对象更多心理关怀与学习辅导,而这三方面的物质与人文资助,恰好是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
红菊小学五年级时,学校又帮她所在女童班联系到一个资助对象—复旦大学外语系学生李素花等七位同学,她们将向募集的资金全部寄给女童班,老师再发给个人。复旦大学李素花团队从初中开始资助红菊,然后是高中一直到大学毕业。有她们的资助,她顺利完成学业。红菊常怀感恩之心,加倍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报答恩人。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政府工作,并于去年考上了公务员。
苦花读书时学校还收教育付加费、课本费、水电费生活费等。姐妹俩同时都要上学,父母都是本分农民,家里有时困难得无法形容,每周十元的生活费都不容易帮姐妹俩筹到。)上初二那年,就在苦花因为贫困面临辍学的时候,老师爱怜她的优秀成绩和表现,帮她联系到广东一个资助团队。在该团队的资助下,苦花得以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习,顺利地考上师范,并继续接受资助直到师范毕业。苦花就是因为幸运地接受了资助才逃离了辍学的命运,她的妹妹也因为家中减轻了负担而得以继续读完高中。现在,苦花回到家乡教书,就在乡政府所在地——她的初中母校工作。苦花说:“当年我没有辍学,全因有资助我的团队,我将终生铭记并感激他们!”
参考文献
[1]许玲丽.周亚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对初中升学机会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11(12):31
[2]许玲丽.周亚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对初中升学机会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11(12):31
[3]舒华钰. 龙胜“两基”:让山里娃娃上好学. 桂林教育信息网. 2007-5-25。
[4]金东海.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资助问题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