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范文
(作者:haoword时间:2013-11-03 09:44:28)
关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全市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后的现状(包括相关产业现状、“十一五”工业投资情况、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描述和回顾;对我市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做法、成效、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市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一是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转型升级路径。二是要制定政策规划,加强工作引导,牢牢把握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三是要做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四是要建设重大基地,提升集聚水平。五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六是要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模式。七是要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八是要加强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机制。九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借力共推。
【关键词】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思路建议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报告涉及的数据取于2010年度):
一、我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强市、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突出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名优产品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创造了一批名优产品,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优势。
2003年,时任***市市长徐建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走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第三产业旺市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提出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思想,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扶强扶优、改革创新,尽快把工业做大做强,振兴***工业。
2006年,时任***市市长郑振涛提出,***要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进一步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一是抓好优势产业,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支持***钢、***冶等优势企业加大创新和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二是抓好工业招商,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壮大园区工业;三是抓好民营工业。
2011年12月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坚持绿色发展、振兴工作经济”为主题,作出了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
2012年1月召开的市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艾学峰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将发展大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的位置。
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我市的传统产业才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稳步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我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可支撑工业大产业发展。近年来,更是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做强钢铁、有色冶金工业、做大电力工业、做优烟草工业、振兴装备工业、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和培育玩具、五金、医药等三大产业,做好发展县域经济、对接广州、培育产业集群三篇文章,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的地位,将过去涵盖包括采掘、冶炼、机械、化工、电力、医药、电子、轻工、皮塑、建材、冶金、烟草、纺织等30多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制造业,整合成初具特色的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铸锻件、建筑材料、电力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以机械制造、烟草、玩具、化工等行业为主的传统加工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并初步已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七个产业为主、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我市发展大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钢的“节能减排”、丹冶的“氧压浸出铅锌冶炼工艺”技改、***电的“上大压小”技改、***铸集团的“大铸钢”项目、中机重工的“动车组传动装置超高强度、超硬齿面齿轮和齿轮轴生产技术改造”、 起重机厂的“大吨位随车起重机产业化技术改造”、***配动力的“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特大型滑动轴承生产技术改造”、东南轴承的“第一代汽车轮毂轴承精密冷辗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深圳比亚迪公司的“比亚迪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宏大齿轮、液压件厂、东南轴承等企业的搬迁,并成功帮助这些企业打进广汽日野和深圳比亚迪零部件配套圈。同时,我们还支持和协助有关县(市、区)政府大力培育曲江区LED产业、市区和***县生物制药产业以及南雄市精细化工基地、乐昌市钟表产业、仁化县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始兴县制笔产业、新丰陶瓷基地、翁源华彩化工涂料城等。***铸集团总投资18315万元的“大型铸钢件生产工艺技术改造项目” 主体设备已试运行,华南地区最大型的铸造基地已经基本建成。这批项目将进一步推进我市传统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四)加大对工业投资的力度和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没有大的投入就没有大的产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据对《规划纲要》外投资上千万元的已投产工业项目调研统计,从2006--2010年上半年止,全市共完成计划外工业投资84.7184亿元,建成工业项目120个。将这120个项目和***钢投资74.9582亿元节能减排打包项目以及《规划纲要》所列并完成的12个项目合在一起,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工业重点建设项目133个,完成投资203.61亿元,对全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5%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另外,传统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资金的保障是前提。除了企业自筹和银行融资外,政府财政的扶持尤为重要,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传统产业技改和创新项目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共16327万元。这批资金发挥了重大的“撬动”作用。特别是成功协助南雄市政府和******工业园管委会争取到省财政竞争性扶持资金2亿元,为加快推进南雄精细化工园和******工业园装备零部件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抓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依托地方资源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全面对接珠三角抓好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节能减排,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与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努力降低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导地位日益显著。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36.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2.44亿元,突破200亿关口,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标志着工业经济跃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著。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74:42.58:43.6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96%,占第二产业的86.79%,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
(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202.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551户,出现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58亿元,工业经济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同时,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充分显现出来,2010年,钢铁、有色金属、卷烟和电力等支柱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77.04%。七大支柱产业对***经济摆脱金融风暴的影响发挥了重大作用。省定义的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59.60亿元,增长19.2%。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9.1%,食品饮料业增长12.4%,家具制造业增长3.5%,建筑材料增长19.7%,金属制品业增长34.8%。
(三)产业承接与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大了产业承接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至2010年底止,全市产业转移园完成工业投资37.16亿元,同比增长84.7%。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2.31亿元,同比增长37.5%。南雄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实施省“双转移”战略的成功典型;引进与瞄准大企业招商取得突破,深圳比亚迪公司决定在我市兴建汽车零部件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与***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经营汽车铝箔的合作。同时,全市大力打造优良的创业环境,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民营工业经济在“十五”期间朝着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2010年民营工业增加值达36.89亿元,目前民营工业正朝着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出现了年产值上亿的大企业20多家。
(四)工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工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积极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特色经济与县域经济呈集聚化发展趋势。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装备制造基地基本成型,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在汽车及零部件、铸锻件、液压油缸、发配电设备、机械设备等方面已与省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进行对接,并在液压油缸、铸锻件等产业方面形成了一批企业较多、销售收入较大、资产较多,从业人员较多的产业集聚区。县域特色经济集聚化初现端倪,南雄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大量企业开始集聚,目前进园企业已达到80多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有所增强。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与主体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铸“大铸钢技改项目”为重点的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顺利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与全国9家院校和市20多家生产企业成立了“液压机械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全市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名牌带动”战略成效凸现,目前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名牌产品3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7件,在相应行业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六)节能减排有序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大力推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与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积极有序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目前,有近30家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近20家,同时围绕***钢、***冶等大型企业建设了一批余热、余压的热电联产发电机组项目,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
三、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成效明显。但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加快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工业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虽然得到一定调整,但基于资源依赖的、国有经济主导的产业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以中省属企业为主的钢铁、有色、电力与烟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对***工业经济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且受国家政策主导,地方政府对这些产业影响有限。
二是传统产业发展不平衡。如虽然医药工业全市只有6家企业,但是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01%、4.45%、2.24%;而家具工业虽然全市有12家企业,但是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0.26%、0.45%、0.27%;家用电器更是可怜,全市仅有2家,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0.02%、0.022%、0.013%。显然医药工业是我市工业传统产业突破的重点。
三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相互间关联度较低,整体抗冲击、抗波动的能力差。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生产居多,最终产品生产数量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而且产品档次偏低,大路货多,缺少市场畅销的高档产品。(详见表四)
表四: 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与全市工业行业比较一览表(规上)
单位:万元
项目
企业单位数(个)
比例(%)
增加值 (收入法)
比例(%)
资产总计
比例(%)
利润总额
比例(%)
利税总额
比例(%)
全市规上工业
551
100.00
2021000
100.00
8399700
100.00
265800
100.00
735400
100.00
部分规上工业
422
76.59
1447504
71.62
7317897
87.12
124709
46.97
527120
71.67
★纺织服装
38
6.89
53874
2.66
145334
1.72
4907
1.84
11841
1.60
★食品饮料
14
2.54
48193
2.38
100327
1.19
17977
6.77
23958
3.26
★建筑材料
52
9.44
49851
2.46
162574
1.94
7720
2.89
22039
2.99
其中:水泥
33
5.89
29603
1.46
80622
0.95
3340
1.24
12283
1.67
★家具
12
2.18
5320
0.26
11718
0.14
1195
0.45
2015
0.27
★家用电器
2
0.36
468
0.02
798
0.01
59
0.02
95
0.01
★轻工造纸
43
7.80
134823
6.67
331872
3.95
5997
2.21
10134
1.37
医药工业
6
1.09
22061
1.01
47474
0.57
12900
4.85
16536
2.24
其中:★中成药
4
0.73
20050
0.99
37782
0.45
12417
4.68
15439
2.09
★金属制品
14
2.54
27619
1.37
212552
2.53
10726
4.03
14293
1.94
钢铁工业
14
2.54
294236
14.56
2658859
31.65
19292
7.26
79871
10.86
有色金属工业
23
4.17
31006
1.54
828625
9.86
-66299
-60203
电力工业
42
7.62
146376
7.23
1288290
15.34
6990
2.51
39937
5.43
烟草工业
4
0.73
337937
16.72
412571
4.91
61921
26.04
301471
40.98
机械工业
144
26.13
192274
9.52
947874
11.29
38301
14.41
61686
9.09
玩具工业
14
2.54
103466
5.11
169029
2.00
3023
1.14
3447
0.47
(二)产业集聚程度较低。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处于离散状态。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联系偏松,企业间无法做到资源和利益共享,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企业间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配套。大多数产业群的产业链较短,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全市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大企业偏少,企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能力也不强,目前***还没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政府引导创新的机制建设不足,在引导同行业合作,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不够;对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孵化”机制尚未完善,特别是联合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这些缺陷,导致工业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直接危及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四)县域工业经济偏弱。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实力,还是重点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上,***县域工业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2010年,***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83.24亿元,占全市的41.18%;各县(市)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始兴、翁源、新丰、南雄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处于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各县(市)的特色产业的表现也不突出。
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
(一)土地因素。一是项目用地不落实的影响,如曲江拓璞家电项目等;二是征地进展不顺利的影响,如新丰新法水泥建设项目等;三是土地供应不足的影响,如产业转移的一批项目想落户我市,但因缺乏用地指标导致项目“流产”。
(二)政策因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产业调控政策,影响我市大工业产业和优势传统工业产业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水泥)产业发展。
(三)资金因素。主要是工业投资项目所需的建设资金不足,一是企业难融资;二是政府难注资。
(四)发展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受用地、融资、税收、招投标、开工等政策上条条框框过多的限制;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如物流配送、安装维修、工业设计、品牌建设、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较少,且专业水平不高。
四、对我市优势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委关于“振兴工业经济”的决策部署,在深入推动“工业强市”战略进程中,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一批企业或项目进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行列,加快建设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转型升级路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我市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利契机。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的要求,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推动传统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着力推动六大转型升级路径:一是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传统产业由个别优势向规模效益转型升级。二是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升级。三是通过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传统产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四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由资源消耗向生态环保转型升级。五是通过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传统产业向内需和出口并重转型升级。六是通过品牌建设、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价值,推动传统产业向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复合发展转型升级。
(二)制定政策规划,加强工作引导,牢牢把握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要认真总结“十一五”以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成绩和经验,准确判断“十二五”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把握传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厘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结合实际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中,落实已制定的《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案》。
2.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链整合,大力促进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和改造提升,重点在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制药等优势领域,着力引进发展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大项目,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推进优特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玩具等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部分重点优势企业争取进入省“优势传统产业100强”和“先进制造业100强”。在钢铁产业方面:主要支持***钢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种钢材以及在周边打造以***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在有色冶金方面:主要围绕***冶、丹冶和凡口矿铅锌系列产品的深加工,积极延伸产业链,使其产品向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加快丹冶二期40万吨产能建设和***冶易地迁建工作。在机械装备业方面:加快推进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加强技术研发、结构调整、开发产品、品牌建设和招商引资,力争在汽车零部件、液压油缸、建筑和工程机械、发配电装备、大型铸锻件、铝箔6个板块有所突破。支持比亚迪汽配产业在***建设项目。在医药产业方面:重点扶持已通过GMP技术改造、发展后劲较强的利民制药、丹霞药业、集琦药业、雷霆国药、翁源青云山等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支持东阳光公司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电子与新型材料工业方面:支持东阳光、至卓飞高、金悦通、建滔、龙飞等企业产品升级,加快ITO靶材等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铝箔、铜箔、积层板、磁性材料、印刷电路等电子基本材料的生产,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开发新丰的稀土新材料。在建筑材料方面:按时全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支持曲江台泥、翁源中源、新丰鸿发、乐昌南方、南雄彤置富等公司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利用我市石灰石资源丰富,煤渣、炉渣、矿渣数量大,交通便利,临近珠三角市场的优势,发展陶瓷、墙体材料和耐火材料。
(三)做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
一要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目前我市传统产业主要分布为:钢铁产业主要集中在曲江区;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分布在浈江区、曲江区、仁化县;装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主要分布在市辖三区、***县、乐昌市;制药(中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武江区、浈江区、***县、翁源县;玩具主要分布在武江区、始兴县;建筑材料(水泥)和化工涂料主要分布在曲江区、南雄市、乐昌市、新丰县、翁源县;纺织服装主要分布在乐昌市、曲江区、武江区。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升级工作思路,树立“错位发展”的意识,对上述地区重点传统产业,制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明确转型升级的载体和项目,并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
二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传统企业。要设立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对目前各行业优势传统产业销售收入、税收前五名的企业,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手段,集中资源加以扶持,培育成为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大对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与大企业集团的配套协作,推进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上水平。
三要加强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要结合省“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制定我市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规划,加强对传统产业名牌企业的培育,充分调动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落实各项奖励措施,使我市传统产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数量不断增加。
四要促进传统产业企业参与制定和应用标准。一是要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二是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广泛采标生产。加强传统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四)建设重大基地,提升集聚水平。
推进重大基地和重点项目建设。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加快推进大型高端铸锻件生产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高端液压油缸制造基地、乘用车配套轮毂轴承生产基地等重大基地建设,积极组织扶持有条件的重大基地、园区和龙头企业申报省重大基地和重大项目。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要根据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扶持南雄精细化工产业申报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对有条件成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传统产业群进行精心培育,选择重点产业的产业群为试点,推进产业群内传统产业链条的完善和企业间的协作,探索建立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
(五)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
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打造一批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组织实施一批信息化提升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实施传统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利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技术中心研发、设计、试验、检测、产业化等建设,使其成为传统产业突破和解决关键技术的平台。加大新产品开发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落实进口设备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性。
实施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改工程。选取工业、服务业中的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利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进行扶持,同时,积极组织推荐我市传统产业优势项目申报省和国家有关项目,争取省和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协助优势传统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传统产业项目。
(六)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模式。
推进节能降耗,既是基本国策,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在抓投资、抓生产、保增长的同时,毫不松懈地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体制节能、管理节能等有效途径,确保我市节能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这次金融危机,既对我市产业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机遇。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逐步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产业和企业淘汰出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低碳经济,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努力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是加强节能降耗。鼓励传统产业利用先进工艺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开展企业落后耗能产品、设备专项监察,加快落后产品、设备淘汰进度,促进节能产品、设备的应用推广。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及时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产业拥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在传统产业中组织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突破传统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在传统产业中,力促一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申报“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
(七)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要以经济和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将“两化融合”向纵深推进。在继续抓好信息化工程建设,搭建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平台,建立畅通有序、高效便利的信息网络的同时,更加重视信息化在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层面,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和技术改造等重点环节,支持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在行业层面,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节能降耗中的应用,推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八)加强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资源保障。为顺利推进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市国土资源局每年适当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环保局给予一定的增量排污指标,用于传统产业转型和产业链延伸的新建、扩建项目。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人才等要素引进力度,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更大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加强政策资金保障。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要制定《***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考核奖励办法》,并依据其对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进行考核和奖励。
(九)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借力共推。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加强领导。一是成立全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落实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日常工作。二是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参照市的做法,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辖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三是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共同努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全市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后的现状(包括相关产业现状、“十一五”工业投资情况、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描述和回顾;对我市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做法、成效、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市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一是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转型升级路径。二是要制定政策规划,加强工作引导,牢牢把握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三是要做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四是要建设重大基地,提升集聚水平。五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六是要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模式。七是要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八是要加强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机制。九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借力共推。
【关键词】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思路建议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报告涉及的数据取于2010年度):
一、我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强市、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突出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名优产品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创造了一批名优产品,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优势。
2003年,时任***市市长徐建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走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第三产业旺市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提出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思想,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扶强扶优、改革创新,尽快把工业做大做强,振兴***工业。
2006年,时任***市市长郑振涛提出,***要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进一步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一是抓好优势产业,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支持***钢、***冶等优势企业加大创新和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二是抓好工业招商,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壮大园区工业;三是抓好民营工业。
2011年12月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坚持绿色发展、振兴工作经济”为主题,作出了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
2012年1月召开的市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艾学峰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将发展大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的位置。
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我市的传统产业才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稳步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我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可支撑工业大产业发展。近年来,更是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做强钢铁、有色冶金工业、做大电力工业、做优烟草工业、振兴装备工业、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和培育玩具、五金、医药等三大产业,做好发展县域经济、对接广州、培育产业集群三篇文章,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的地位,将过去涵盖包括采掘、冶炼、机械、化工、电力、医药、电子、轻工、皮塑、建材、冶金、烟草、纺织等30多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制造业,整合成初具特色的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铸锻件、建筑材料、电力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以机械制造、烟草、玩具、化工等行业为主的传统加工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并初步已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七个产业为主、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我市发展大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钢的“节能减排”、丹冶的“氧压浸出铅锌冶炼工艺”技改、***电的“上大压小”技改、***铸集团的“大铸钢”项目、中机重工的“动车组传动装置超高强度、超硬齿面齿轮和齿轮轴生产技术改造”、 起重机厂的“大吨位随车起重机产业化技术改造”、***配动力的“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特大型滑动轴承生产技术改造”、东南轴承的“第一代汽车轮毂轴承精密冷辗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深圳比亚迪公司的“比亚迪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宏大齿轮、液压件厂、东南轴承等企业的搬迁,并成功帮助这些企业打进广汽日野和深圳比亚迪零部件配套圈。同时,我们还支持和协助有关县(市、区)政府大力培育曲江区LED产业、市区和***县生物制药产业以及南雄市精细化工基地、乐昌市钟表产业、仁化县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始兴县制笔产业、新丰陶瓷基地、翁源华彩化工涂料城等。***铸集团总投资18315万元的“大型铸钢件生产工艺技术改造项目” 主体设备已试运行,华南地区最大型的铸造基地已经基本建成。这批项目将进一步推进我市传统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四)加大对工业投资的力度和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没有大的投入就没有大的产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据对《规划纲要》外投资上千万元的已投产工业项目调研统计,从2006--2010年上半年止,全市共完成计划外工业投资84.7184亿元,建成工业项目120个。将这120个项目和***钢投资74.9582亿元节能减排打包项目以及《规划纲要》所列并完成的12个项目合在一起,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工业重点建设项目133个,完成投资203.61亿元,对全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5%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另外,传统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资金的保障是前提。除了企业自筹和银行融资外,政府财政的扶持尤为重要,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传统产业技改和创新项目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共16327万元。这批资金发挥了重大的“撬动”作用。特别是成功协助南雄市政府和******工业园管委会争取到省财政竞争性扶持资金2亿元,为加快推进南雄精细化工园和******工业园装备零部件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抓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依托地方资源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全面对接珠三角抓好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节能减排,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与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努力降低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导地位日益显著。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36.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2.44亿元,突破200亿关口,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标志着工业经济跃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著。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74:42.58:43.6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96%,占第二产业的86.79%,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
(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202.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551户,出现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58亿元,工业经济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同时,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充分显现出来,2010年,钢铁、有色金属、卷烟和电力等支柱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77.04%。七大支柱产业对***经济摆脱金融风暴的影响发挥了重大作用。省定义的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59.60亿元,增长19.2%。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9.1%,食品饮料业增长12.4%,家具制造业增长3.5%,建筑材料增长19.7%,金属制品业增长34.8%。
(三)产业承接与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大了产业承接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至2010年底止,全市产业转移园完成工业投资37.16亿元,同比增长84.7%。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2.31亿元,同比增长37.5%。南雄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实施省“双转移”战略的成功典型;引进与瞄准大企业招商取得突破,深圳比亚迪公司决定在我市兴建汽车零部件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与***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经营汽车铝箔的合作。同时,全市大力打造优良的创业环境,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民营工业经济在“十五”期间朝着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2010年民营工业增加值达36.89亿元,目前民营工业正朝着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出现了年产值上亿的大企业20多家。
(四)工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工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积极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特色经济与县域经济呈集聚化发展趋势。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装备制造基地基本成型,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在汽车及零部件、铸锻件、液压油缸、发配电设备、机械设备等方面已与省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进行对接,并在液压油缸、铸锻件等产业方面形成了一批企业较多、销售收入较大、资产较多,从业人员较多的产业集聚区。县域特色经济集聚化初现端倪,南雄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大量企业开始集聚,目前进园企业已达到80多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有所增强。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与主体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铸“大铸钢技改项目”为重点的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顺利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与全国9家院校和市20多家生产企业成立了“液压机械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全市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名牌带动”战略成效凸现,目前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名牌产品3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7件,在相应行业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六)节能减排有序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大力推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与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积极有序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目前,有近30家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近20家,同时围绕***钢、***冶等大型企业建设了一批余热、余压的热电联产发电机组项目,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
三、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成效明显。但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加快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工业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虽然得到一定调整,但基于资源依赖的、国有经济主导的产业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以中省属企业为主的钢铁、有色、电力与烟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对***工业经济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且受国家政策主导,地方政府对这些产业影响有限。
二是传统产业发展不平衡。如虽然医药工业全市只有6家企业,但是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01%、4.45%、2.24%;而家具工业虽然全市有12家企业,但是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0.26%、0.45%、0.27%;家用电器更是可怜,全市仅有2家,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0.02%、0.022%、0.013%。显然医药工业是我市工业传统产业突破的重点。
三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相互间关联度较低,整体抗冲击、抗波动的能力差。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生产居多,最终产品生产数量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而且产品档次偏低,大路货多,缺少市场畅销的高档产品。(详见表四)
表四: 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与全市工业行业比较一览表(规上)
单位:万元
项目
企业单位数(个)
比例(%)
增加值 (收入法)
比例(%)
资产总计
比例(%)
利润总额
比例(%)
利税总额
比例(%)
全市规上工业
551
100.00
2021000
100.00
8399700
100.00
265800
100.00
735400
100.00
部分规上工业
422
76.59
1447504
71.62
7317897
87.12
124709
46.97
527120
71.67
★纺织服装
38
6.89
53874
2.66
145334
1.72
4907
1.84
11841
1.60
★食品饮料
14
2.54
48193
2.38
100327
1.19
17977
6.77
23958
3.26
★建筑材料
52
9.44
49851
2.46
162574
1.94
7720
2.89
22039
2.99
其中:水泥
33
5.89
29603
1.46
80622
0.95
3340
1.24
12283
1.67
★家具
12
2.18
5320
0.26
11718
0.14
1195
0.45
2015
0.27
★家用电器
2
0.36
468
0.02
798
0.01
59
0.02
95
0.01
★轻工造纸
43
7.80
134823
6.67
331872
3.95
5997
2.21
10134
1.37
医药工业
6
1.09
22061
1.01
47474
0.57
12900
4.85
16536
2.24
其中:★中成药
4
0.73
20050
0.99
37782
0.45
12417
4.68
15439
2.09
★金属制品
14
2.54
27619
1.37
212552
2.53
10726
4.03
14293
1.94
钢铁工业
14
2.54
294236
14.56
2658859
31.65
19292
7.26
79871
10.86
有色金属工业
23
4.17
31006
1.54
828625
9.86
-66299
-60203
电力工业
42
7.62
146376
7.23
1288290
15.34
6990
2.51
39937
5.43
烟草工业
4
0.73
337937
16.72
412571
4.91
61921
26.04
301471
40.98
机械工业
144
26.13
192274
9.52
947874
11.29
38301
14.41
61686
9.09
玩具工业
14
2.54
103466
5.11
169029
2.00
3023
1.14
3447
0.47
(二)产业集聚程度较低。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处于离散状态。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联系偏松,企业间无法做到资源和利益共享,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企业间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配套。大多数产业群的产业链较短,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全市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大企业偏少,企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能力也不强,目前***还没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政府引导创新的机制建设不足,在引导同行业合作,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不够;对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孵化”机制尚未完善,特别是联合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这些缺陷,导致工业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直接危及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四)县域工业经济偏弱。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实力,还是重点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上,***县域工业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2010年,***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83.24亿元,占全市的41.18%;各县(市)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始兴、翁源、新丰、南雄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处于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各县(市)的特色产业的表现也不突出。
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
(一)土地因素。一是项目用地不落实的影响,如曲江拓璞家电项目等;二是征地进展不顺利的影响,如新丰新法水泥建设项目等;三是土地供应不足的影响,如产业转移的一批项目想落户我市,但因缺乏用地指标导致项目“流产”。
(二)政策因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产业调控政策,影响我市大工业产业和优势传统工业产业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水泥)产业发展。
(三)资金因素。主要是工业投资项目所需的建设资金不足,一是企业难融资;二是政府难注资。
(四)发展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受用地、融资、税收、招投标、开工等政策上条条框框过多的限制;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如物流配送、安装维修、工业设计、品牌建设、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较少,且专业水平不高。
四、对我市优势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委关于“振兴工业经济”的决策部署,在深入推动“工业强市”战略进程中,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一批企业或项目进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行列,加快建设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转型升级路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我市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利契机。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的要求,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推动传统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着力推动六大转型升级路径:一是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传统产业由个别优势向规模效益转型升级。二是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升级。三是通过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传统产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四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由资源消耗向生态环保转型升级。五是通过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传统产业向内需和出口并重转型升级。六是通过品牌建设、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价值,推动传统产业向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复合发展转型升级。
(二)制定政策规划,加强工作引导,牢牢把握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要认真总结“十一五”以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成绩和经验,准确判断“十二五”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把握传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厘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结合实际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中,落实已制定的《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案》。
2.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链整合,大力促进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和改造提升,重点在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制药等优势领域,着力引进发展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大项目,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推进优特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玩具等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部分重点优势企业争取进入省“优势传统产业100强”和“先进制造业100强”。在钢铁产业方面:主要支持***钢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种钢材以及在周边打造以***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在有色冶金方面:主要围绕***冶、丹冶和凡口矿铅锌系列产品的深加工,积极延伸产业链,使其产品向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加快丹冶二期40万吨产能建设和***冶易地迁建工作。在机械装备业方面:加快推进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加强技术研发、结构调整、开发产品、品牌建设和招商引资,力争在汽车零部件、液压油缸、建筑和工程机械、发配电装备、大型铸锻件、铝箔6个板块有所突破。支持比亚迪汽配产业在***建设项目。在医药产业方面:重点扶持已通过GMP技术改造、发展后劲较强的利民制药、丹霞药业、集琦药业、雷霆国药、翁源青云山等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支持东阳光公司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电子与新型材料工业方面:支持东阳光、至卓飞高、金悦通、建滔、龙飞等企业产品升级,加快ITO靶材等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铝箔、铜箔、积层板、磁性材料、印刷电路等电子基本材料的生产,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开发新丰的稀土新材料。在建筑材料方面:按时全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支持曲江台泥、翁源中源、新丰鸿发、乐昌南方、南雄彤置富等公司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利用我市石灰石资源丰富,煤渣、炉渣、矿渣数量大,交通便利,临近珠三角市场的优势,发展陶瓷、墙体材料和耐火材料。
(三)做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
一要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目前我市传统产业主要分布为:钢铁产业主要集中在曲江区;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分布在浈江区、曲江区、仁化县;装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主要分布在市辖三区、***县、乐昌市;制药(中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武江区、浈江区、***县、翁源县;玩具主要分布在武江区、始兴县;建筑材料(水泥)和化工涂料主要分布在曲江区、南雄市、乐昌市、新丰县、翁源县;纺织服装主要分布在乐昌市、曲江区、武江区。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升级工作思路,树立“错位发展”的意识,对上述地区重点传统产业,制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明确转型升级的载体和项目,并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
二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传统企业。要设立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对目前各行业优势传统产业销售收入、税收前五名的企业,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手段,集中资源加以扶持,培育成为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大对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与大企业集团的配套协作,推进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上水平。
三要加强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要结合省“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制定我市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规划,加强对传统产业名牌企业的培育,充分调动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落实各项奖励措施,使我市传统产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数量不断增加。
四要促进传统产业企业参与制定和应用标准。一是要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二是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广泛采标生产。加强传统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四)建设重大基地,提升集聚水平。
推进重大基地和重点项目建设。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加快推进大型高端铸锻件生产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高端液压油缸制造基地、乘用车配套轮毂轴承生产基地等重大基地建设,积极组织扶持有条件的重大基地、园区和龙头企业申报省重大基地和重大项目。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要根据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扶持南雄精细化工产业申报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对有条件成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传统产业群进行精心培育,选择重点产业的产业群为试点,推进产业群内传统产业链条的完善和企业间的协作,探索建立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
(五)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
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打造一批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组织实施一批信息化提升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实施传统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利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技术中心研发、设计、试验、检测、产业化等建设,使其成为传统产业突破和解决关键技术的平台。加大新产品开发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落实进口设备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性。
实施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改工程。选取工业、服务业中的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利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进行扶持,同时,积极组织推荐我市传统产业优势项目申报省和国家有关项目,争取省和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协助优势传统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传统产业项目。
(六)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模式。
推进节能降耗,既是基本国策,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在抓投资、抓生产、保增长的同时,毫不松懈地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体制节能、管理节能等有效途径,确保我市节能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这次金融危机,既对我市产业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机遇。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逐步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产业和企业淘汰出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低碳经济,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努力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是加强节能降耗。鼓励传统产业利用先进工艺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开展企业落后耗能产品、设备专项监察,加快落后产品、设备淘汰进度,促进节能产品、设备的应用推广。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及时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产业拥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在传统产业中组织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突破传统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在传统产业中,力促一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申报“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
(七)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要以经济和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将“两化融合”向纵深推进。在继续抓好信息化工程建设,搭建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平台,建立畅通有序、高效便利的信息网络的同时,更加重视信息化在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层面,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和技术改造等重点环节,支持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在行业层面,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节能降耗中的应用,推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八)加强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资源保障。为顺利推进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市国土资源局每年适当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环保局给予一定的增量排污指标,用于传统产业转型和产业链延伸的新建、扩建项目。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人才等要素引进力度,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更大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加强政策资金保障。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要制定《***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考核奖励办法》,并依据其对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进行考核和奖励。
(九)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借力共推。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加强领导。一是成立全市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落实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日常工作。二是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参照市的做法,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辖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三是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共同努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
该篇关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范文,全文共有1333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关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doc》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