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个人研修总结多篇范文
寄语:历史个人研修总结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历史个人研修总结篇1
任教十余年,这次历史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学习,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进行总结:
一、扩展自己的舒展空间,突破自己。
此次培训中我发现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专业技术知识不足,上哪个年级看哪个年级的教材,现学现卖,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要充实。
历史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一定是:历史知识。不错,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这无疑是陷入了误区。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获。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身上的压力。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很精彩,让自己的每节课都亮起来。然而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衡量教学的标准——学生的成绩。你的课是亮了,而你学生的成绩却暗了,你作为历史教师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你的课亮了,而学生的成绩会暗呢?这两个不应该成正比吗?非也!因为我们要向学校、要向家长、要向学生有个交代,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就变得说者无味,听者无趣,考前狂背的现象。这是学生的可悲,更是教师的可怜。我们到底应怎么做?
就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我们有责任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生活。让他们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微笑面对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博览群书,不断进取,善于总结反思。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历史个人研修总结篇2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的历史工作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如: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特别是世界史的内容比较陌生,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解,课堂上又无法补充太多。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很难照顾到整体,有时课堂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个人研修总结篇3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历史教育的目标、内涵和本色,就是在通过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历史发展的基础脉络、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史实呈现的基础上,充分地阐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于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掌握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即能够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地、历史地、发展地认识社会事物,他人和自我。”简而言之,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发展能力,更要学会关心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内心,学会理解社会、他人,从而能够正确地看待、处理自身的、身边的、社会上的事和物。
初中历史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它与原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新课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以新课标为灵魂而编写的初中历史新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
新课程下,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同时,合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也应是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转变之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增强历史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感性的认识历史。如:在讲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内容时,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概况。然而,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讲解,仍可采用传统的历史讲授法,如:在讲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一内容,如果缺乏教师深入浅出地的讲解,会大大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实践证明,实施新课程,不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彻底否定,而应是一种发展和超越。毕竟,再高明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只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再新颖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历史新课程下,教师既要用好启发式、讨论式的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同时,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也提倡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稍不甚就容易异化成“以学生为中心”,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因而,在中学历史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学”历史的主体地位的确定,应该是以教师“教”历史的主导地位为前提的。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努力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摸索,在教学中改革,不断创新,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
历史个人研修总结篇4
本学期,本人任教九年级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月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临近期末,七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
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我主动向同行们学习、请教,对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与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初三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明年中招考试中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历史个人研修总结篇5
这次的远程研修,时间虽短,但是收获颇多,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给各位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内容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畅所欲言,专家指导老师也给与及时点评,把其他老师的优秀作品及时展现出来,可以说,这些天的阅读量是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无论从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学到了很多,可以肯定地说,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次的远程研修也给我很大启发,以后要加强学习。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顺利走进新课程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研修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几点认识,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转变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又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各门学科的目标主要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需要做准备,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这种培养目标并没有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强化。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种种弊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我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很显然,这种培养目标已远远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充分利用实地观察与调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几种学习方式,注重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度重视史学的教育功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历史课的基本定位是以教师为主,即教师是主讲,而学生是主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少关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压抑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逐渐丧失。课堂教学丧失素质教育的功能,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抛弃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发、质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做发现者、探索者。②努力创设最佳情境,诸如角色模拟、情景创设、模仿制作等,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感受,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让学生做参与者、合作者。③尊重每一位学生,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中,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做自主者、探究者。
三、转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是为了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误导,教学评价基本上等同于考试,考试几乎成了教师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惟一方法。其结果是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记住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在简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情感和价值观,则基本上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很显然,这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不适应,所以,要真正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
①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认真把握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在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②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不仅要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
③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问卷评价、小论文、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特长,使所有学生都应得到合适的机会来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成就。
总之,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课程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照此要求,虽任重道远,却无限光荣,而我们的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担当起时代发展赋予的重任。
历史个人研修总结篇6
我们在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历史备课组只有三位成员,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们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改革之中。经过自己的努力结合本次“国培”研修我们备课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下面我就我们的课例研修做一简单的总结。
一、研修背景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学历史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与有效教学成为我们思品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贴近生活的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理论意义有效教学需要树立以下理念:有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些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实施有效教学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策略和选择。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历史课真正达到有效。
二、研究过程
1、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发展、探究,自我封闭,不与其他学科相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适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时政热点、名人轶事等),把历史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活动课《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有意识结合国家现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本课内容进行扩展,改为“关注西部的发展”,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本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在课堂发言,从而引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就把这两大战略联系起来,既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又把握了时政热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更好地去体验社会现实。
2、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以学习者的知识的主动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一个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主动的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0分钟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是否感到安全,能否与教师、同学和谐相处,认真讨论,能否没有顾虑或顾虑较少地处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实现认识或情感演算的碰撞与融合,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与鼓励,激励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氛围。有教学的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一致、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时候,我把一言堂改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将占人口的1/4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将占绝大多数,每个人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全班交流时,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又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3、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面对开卷考试的发展趋势,既要做到扩展学生知识面,又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其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在校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竞赛、举办安全讲座、演讲比赛、创建平安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各学科之间是融汇贯通的,《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思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品课讲成纯政治理论,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品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历史个人研修总结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