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名句,以前初读时还有点不明就里、一知半解,当我品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后,仿佛摸到了幸福家庭为什么相似、不幸家庭为什么彼此不同的一鳞半爪,也增强了对家庭、家教、家风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家”是最小的群体单位,它将我们个体与国家之间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家国同构”,在《大学》里早已阐述,把“齐家”作为“修身”和“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一环,正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再次清晰地证明,“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一词,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曾有过论述。“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和万事兴”等,都饱含家国情深,饱含对家庭幸福的向往。人生在世,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也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以说家庭幸福是人生幸福的基础和起点。特别在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当下,家庭给予我们休憩、修养、支撑甚至疗伤作用方面,是其他任何环境是无法比拟的。
“家教”顾名思义,家教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第一课堂,也是影响终身的资源财富。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性,父母是第一老师的角色谁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来自父母言传身教的人生第一教育,它是扎根在我们每个人记忆的最深处,深刻影响我们的思维习惯、性格特点、处世原则等。历史上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典故都反映了家教作为第一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的人生。
“家风”者,家庭之风气也,它非一朝一夕形成,却能够破坏在一朝一夕。凡一种风气,无论是家风还是其他什么风气,其形成必然是一个行为到习惯到风气的发展过程,某种行为在一个家庭被千百次重复后形成习惯,习惯久了就会成自然,变成家庭风气。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家风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都是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焉有成。说它能够破坏在一朝一夕,是因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好家风,坚持下去需要恒心和毅力,而一旦崩塌就是很短时间的事情,应当引起时刻注意、谨慎对待。
本书共对20多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品读学习,在为之而感动和鼓舞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家风的重要意义,通读每位英模的事迹,对其中启发大、印象深的家风进行梳理总结,能够发现他们身上很多类似的特征,能够为今后建好家风、传好家风,将个人作风融入家风,将家风建设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思想基础。
爱国家风的黄旭华院士始终把国家的事放在第一位,“有国才有家,有家才能尽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孝”,淡泊家风的于敏院士身负辉煌成就却在大半辈子的时间里隐形埋名、默默无闻,为子女没有留下什么财物,但他的精神,他的一言一行,却是我们做人立世的标杆,不断影响和指引着我们;医德家风的张伯礼院士在“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父母教育下,养成廉洁奉公的品格,并同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要善于学习,传承国粹,谱写爱国情怀;严谨家风的孙家栋院士在年轻时将毛主席“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员就最讲认真”的讲话深深印在脑海,此后用一生的“认真”在满天星斗中写下中国航天的传奇;自立家风的张富清每次服用完自己的降压药,就将药锁起来,因为在他看来也的药是国家全额报销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他教育培养孩子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品德,教育引导孩子知道做事情要靠自己努力,要独立自主。
书中的英模都是低调、谦和、务实、进取,不追逐名利,却无一不是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在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良好的品格源自家风的熏陶,也为家风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事业上全力奉献,家庭中温情待人,看似是生活中的两个方面,实则是“家国同构”在一个人身上一以贯之的体现。
“国之本在于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每个家庭都应弘扬优良家风,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时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