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总结多篇范文

(作者:cqhbo时间:2023-06-26 10:28:20)

[导读]课题总结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题总结多篇

【第1篇】数学课题组活动总结范文

本学期,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板块式培训的实践培训》的研讨内容定为:“数的认识”;“常见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块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各校开展的相关研讨课交流,让我收获很大。本学期,我也有幸开了一节“数的认识”板块的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学校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和课题组的研课交流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这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首先,从教材的知识结构来看,对于“小数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分了两个阶段来学习。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结合长度单位及元角分来初步认识小数;第二阶段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备课中,对于教材为什么不选用以元为单位来认识小数而选用以长度单位米来认识小数一开始就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后来在教研组集体备课中,我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也就是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不能得到整数时,更能体现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而用元作单位,可能只是为了记录的简便,生活的需求。看来,教材的情境选取,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再次,我想谈谈自己在备这节课时的一些困惑:备这节课时,自己总感觉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差不多就按照书上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书中例1的教学,也就是通过长度单位的换算来充分感知小数的含义,所以我将例1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分数的含义,他们很自然地得出1/10米,这时我认为0.1米的出现属于知识传授点,我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应放在1/10米和0.1米的关系上,所以这时老师的引导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么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后面再通过3厘米、5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让学生观察板书后得出一个共性:原来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来表示,小数实际也就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第二个层次的教学,我认为应比第一层次有所提高,因为学生利用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得出1厘米用米作单位的话,可以用1/100米来表示。但层次的略有拔高体现在书上的两道填空题上:

3厘米=(/)米=米 18厘米=(/)米=( )米

这时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的练习,感知归纳出:百分之几可以用零点几几来表示。

第三个层次的教学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我认为可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交流来完成,在反馈时,要让学生都充分理解1米30厘米为什么可写成1.30米或1.3米呢?实际上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以第二层次的教学为平台的,因为前面学生已学过30厘米就是0.30米,那么1米30厘米就是1.30米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上好课后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体会: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中表示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的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他们对分数与小数之间关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重复例题中的转化方式,,可后来在练习中发现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时,他们就有些茫然了,课后我想如果在这一环节,我能讲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强化练习,效果也许会好些。另外,我还有一个感受,例1的整体设计有些欠缺,我应该按书上例题那样,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小明身高130厘米,现在老师只想用一个单位“米”来表示,怎么表示呢?可30厘米不到1米,怎么办?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出现的,让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后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去解决老师出的问题,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强调情境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和本节课的研课过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建构的过程如果是学生自主探究所得,一定会领悟深刻,记忆犹新。而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气的课堂!

【第2篇】“小课题”专题研修暨年度汇报活动总结

xx年3月31日至4月3日,xx市首批中小学名教师培养对象于xx第二师范学院参加了为期四天的xx年度首期培训学习。本期学习内容包括小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和xx年度学习总结汇报。在这期培训里,我们聆听了xx教育专家费猛伦老师的两个专题讲座:《如何做“小课题”现状调查》《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费老师旁征博引,从“调查方法→调查分类→问卷设计与实施→如何调查”详尽地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做“小课题”研究的现状调查;从“什么叫教育案例→案例的涵义和特征→案例开发的步骤.分类→案例写作的基本规范”形象生动地告知我们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在广二师的唐志文博士生动活泼的“沙龙”式的专题讲座中,我们懂得了《如何梳理研究成果及撰写文献》。本期培训虽然时间短暂,培训内容也不多,但是我们从精品式的学习中也有所思、有所获!

小课题大智慧

小课题研究解决的是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可发现产生问题的根本。调查法是开展课题研究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访谈、学习测评等。调查研究是贯穿研究的全程的。它是发现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方法,是呈现课题研究成果的有效之道。其实,调查研究不仅仅适用于课题研究,同样适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用调查问卷掌握学情,可以借用调查问卷了解学习效果,可以用于家校互动评价……

教育案例是呈现小课题研究成果的方式之一。教育案例究竟写些什么?自己亲历的、目睹的、听说的,只要是可以触动我们的教育之心的真事、实事、好事、坏事都可以成为教育案例的素材。撰写教育案例从“发现→思考→写作→思考→启迪实践→升华”这样的过程,实际就是教育者自身在实践中思考、分析总结、指导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促进教师主动思考、积极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哪怕写下来的案例达不到发表出版的水准,但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可以给人或多或少的启迪,那它就是有价值的,也必然能促进反思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说:“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十年教育反思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说的正是此道理。

所有的中小学一线的教师都堪称实干家。每节课他们都在真抓实干,确保40分钟课堂的实效,确保每一份作业的质量,甚至一道题也与孩子们锱铢必较。可是,在课题申报表中的“文献综述”却难倒了很多老师。为什么?因为文献综述是属于理论范畴,我们的理论底子可谓是一片空白,让我们去干这实在是: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所以说,只有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完美。

年度总结不是简单重复

年度总结不是简单的重复。在xx年首期名师培训中,项目组为什么大张旗鼓组织开展年度汇报?(小组汇报→年度总汇报)我俯首沉思,年度总结汇报又何尝不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案例呢?费猛伦老师在他的专题讲座中曾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习应该是批判性学习。是的,年度学习汇报,从个人的盘点梳理总结到汇报展示,这应该是一种学习资源的共享,也是一次示范带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也是一次锤炼吗?但是,我们不仅要直接参加项目组组织的每一项活动,我们更要思考项目组组织这样学习活动的最原始的意图是什么,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习要见微知著、见贤思齐。在年度汇报中,一项项骄人的业绩光鲜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有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的,也有发表多篇论文著作的;有教学成绩名列全市前茅的,也有指导的学生作品发表、获国家级大奖的……炫目的业绩,固然令人惊羡。但是,不是所有的“成绩”都可以立竿、见影,可以量化表述。当我们把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得更科学、更人性化;因为教育观念的转变,孩子们的学习更轻松,更快乐了;年轻教师因为引领一步一步长大、成熟,科组、学校因为引领在悄然中渐显活力……这些该如何去考量呢?这些要不要考量?“教书育人”,从这个词语的结构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育人”。“教书育人”它不应是一句口头禅常挂我们的唇边,它应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常态总结!可是今年的年度汇报中,没有一名教师会重墨浓彩地描绘自己的育人业绩。甚是遗憾!

【第3篇】教师课题研究活动总结

本着“科研引领,兴教兴校”的教育理念,我校召开了“中心校课题研究展示课”活动。本次活动中心校全体教师全员参加,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四堂课堂教学展示并进行了研讨,历时一天,活动取得了圆满的结束,现做总结如下:

一、充分准备 全员参与

本次活动所有教师都参与其中,参与形式分为三种:一是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共有四位教师;二是各校课题组代表发言,共十名教师;三是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本校课题组长组织的研讨活动中。全员的参与使所有的研究人员都成为研究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实现了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二、过程连贯 目的明确

本次活动通过两个版块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版块由执教教师现场说课、讲课、反思、答辩,第二版块为各校教师集中现场研讨,由各校课题组代表汇报本课题组在对教学工作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和收获,并代表本课题组对四节展示课中对课题的探究、实践和效果进行研讨。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自己研究的题目进行分析、预设、生成、阐述、交流,使科研课题真正成为引进新理念的载体,切实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三、态度认真 取长补短

参加展示课的四位教师,分别来自于三个学校,有公办教师也有代课教师,在各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鼓励下,分别在本校进行了研课活动,说课的设计意图呈现清晰,教学展示的时间控制比较准确,教学手段运用了多媒体、教具有图卡、头饰、可移动黑板、实物、磁带,参与态度认真,反思中实事求是、谦虚严谨,答辩中勇于展示、注重依据。在集体研讨中,各校校长率先研讨、汇报,体现出重视、、参与、领航的工作作风。通过积极的引领、认真的参与,使全体教师都得到了较大的收获,进一步规范了研究过程。

四、反思不足 不断改进

在本次活动中,收获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关注和改进的不足,如:说课活动中能较为清晰的阐述教学、科研母校、意图和方法但还不十分全面;课堂教学现场展示中还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智;反思中感悟的问题不很具有代表性;答辩中出发点基本基于预设,没有清晰的感受到生成效果;汇报交流中概括还不十分精炼,条理不十分清晰,理论高度有待于加强。这些不足也正是我们今后工作中的目标,在今后工作中,我乡教师将继续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把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推进。

【第4篇】2022小学教师数学课题组活动总结

下面给大家带来文章——2022小学教师数学课题组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板块式培训的实践培训》的研讨内容定为:“数的认识”;“常见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块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各校开展的相关研讨课交流,让我收获很大。本学期,我也有幸开了一节“数的认识”板块的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学校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和课题组的研课交流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这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首先,从教材的知识结构来看,对于“小数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分了两个阶段来学习。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结合长度单位及元角分来初步认识小数;第二阶段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备课中,对于教材为什么不选用以元为单位来认识小数而选用以长度单位米来认识小数一开始就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后来在教研组集体备课中,我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也就是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不能得到整数时,更能体现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好范文网范文网而用元作单位,可能只是为了记录的简便,生活的需求。看来,教材的情境选取,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再次,我想谈谈自己在备这节课时的一些困惑:备这节课时,自己总感觉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差不多就按照书上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书中例1的教学,也就是通过长度单位的换算来充分感知小数的含义,所以我将例1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分数的含义,他们很自然地得出1/10米,这时我认为0.1米的出现属于知识传授点,我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应放在1/10米和0.1米的关系上,所以这时老师的引导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么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后面再通过3厘米、5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让学生观察板书后得出一个共性:原来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来表示,好范文网范文网手机版小数实际也就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第二个层次的教学,我认为应比第一层次有所提高,因为学生利用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得出1厘米用米作单位的话,可以用1/100米来表示。但层次的略有拔高体现在书上的两道填空题上:

3厘米=(/)米=米 18厘米=(/)米=( )米

这时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的练习,感知归纳出:百分之几可以用零点几几来表示。

第三个层次的教学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我认为可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交流来完成,在反馈时,要让学生都充分理解1米30厘米为什么可写成1.30米或1.3米呢?实际上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以第二层次的教学为平台的,因为前面学生已学过30厘米就是0.30米,那么1米30厘米就是1.30米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上好课后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体会: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中表示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的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他们对分数与小数之间关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重复例题中的转化方式,,可后来在练习中发现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时,他们就有些茫然了,课后我想如果在这一环节,我能讲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强化练习,效果也许会好些。

另外,我还有一个感受,例1的整体设计有些欠缺,我应该按书上例题那样,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小明身高130厘米,现在老师只想用一个单位“米”来表示,怎么表示呢?可30厘米不到1米,怎么办?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出现的,让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后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去解决老师出的问题,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强调情境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和本节课的研课过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建构的过程如果是学生自主探究所得,一定会领悟深刻,记忆犹新。而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气的课堂!

【第5篇】语言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子课题中期总结

20xx年9月我园接到总课题组关于申报子课题的电子邮件,积极努力申报,在园长的大力支持下,我园申报的《在语言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子课题被批准立项,立项后,园长亲子主抓,教科室积极组织实施,通过半年来的实施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这一阶段的研究情况做一个总结:

一、立项以来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1、成立课题组,对参与课题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首先,选拔课题组成员,以年级组长为主要参研人员,组织参研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其次,有课题实施负责人进行了《幼儿语言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教师培训,培训中分析了我园在语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实例讲解了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最后提出了课题相关活动要求。通过培训,明确了课题实施的目标,同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

2、通过家长会及网站向家长宣传。

由于幼儿园所处位置及家长群的文化素养结构,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多教几个字,多算几道题的层面上,这是他们评判是否聪明的标准。所以此课题的顺利实施需要改变家长的观念。因此,课题组在开学初召开的家长会上积极向家长介绍研究此课题的目的',4月25日我园邀请一杰早教研究专家李俊杰为家长做《今天我们怎样教育孩子》的专题讲座。另外,课题组利用幼儿园网站上传一些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协助课题的顺利实施。

3、开展语言教学研讨活动,促课题顺利实施。

20xx年4月,课题组根据课题计划开展了语言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有园长为教研组长,教科室、保教室及年级组长为成员成立研讨团队,通过说课、观课展开研讨,主要围绕教师活动的设计、提问以及幼儿思维活动的表现进行研讨,研讨后做课教师进行修改,修改后在进行试讲,已达到最佳效果。通过这样的研讨活动,改变了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创新教育方法,积极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使幼儿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6月份,我们从中选取了两节精品课向全区学前教育同行展示,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4、向薄弱园所送课,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

我园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我园在语言活动中把早期阅读做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大胆讲述,通过自己的思考讲述自己的想法、见解等等。通过此次研究,幼儿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活跃,同时也使他们的语言发展有了很大改善。6月底,我园选拔了4名骨干教师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早期阅读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向薄弱园所推广,通过送课活动,效果明显,得到了该园教师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使课题研究更好的向深层次推进。

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借助于远程培训、网络教研、自学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更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对我们的研究作出适时评价,为我们研究指明方向。

1、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2、在课题实施中教师的参与不能面面俱到,只有部分教师参与。

3、课题的宣传力度不够。

三、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为了课题能够顺利实施,圆满结题课题组及时做出调整。

1、通过一些奖励制度提高教师的参研积极性。如通过语言优质课比赛激励教师,论文、案例的评比,承担观摩活动进行适当加分等,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

2、鼓励教师有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为教师提供优厚的研究条件,以点带面,逐步做到人人参与。

3、加大科研宣传力度,通过信息报道,网站宣传,向家长、同行、宣传,得到家长的认同,同行的认可。

【第6篇】《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艺术画表现力》课题阶段总结-幼儿园学

《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艺术画表现力》课题阶段总结-幼儿园学

从本学期的绘画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要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能力,首先要激发幼儿“我想画”的愿望,然后学会合理布局画面,恰当地运用色彩等都是必要的因素,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幼儿绘画教学的艺术表现力。

一、激发幼儿“我想画”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本领。每当绘画活动中,我讲解示范时,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黑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我画出某一形象时,孩子们会高兴地拍手,说:“老师,您的本领真大!”,我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说:“只要你认真学,到时你也能画出很美的画”,孩子们会高兴地点头,有了想画的愿望。但真真让他们作画时,有的大班的幼儿就犯难,有的幼儿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有的干脆叫:“老师,我不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及时一一帮助指导他们,久而久之,个别幼儿产生依赖情绪,因此,我在每次作画时,总是先鼓励他们:“只要你画出来,哪怕不太像也没关系。”他们听了老师的话就慢慢的画起来了,我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象晟晨、怡怡等小朋友,原来不动手的幼儿现在也能自己独立作画了,象晓晓、静静等小朋友的作品很有创意,大部分幼儿能大胆的作画了,这就让幼儿从“想画”到“敢画”过渡了,最后达到“会画”的目的,从而为提高绘画的艺术表现力铺垫。

四、挖掘幼儿创造的潜能

在绘画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引导幼儿创造的激情。让幼儿结合主题自由作画,将自己的想法渗透在作品中。例:“有趣的手印”系列,在教师指点下幼儿画出了小鸟、云彩、小草、鸡冠花、树叶宝宝等等。绘画时幼儿神情专注,投入地自由发挥。同时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在作品中添画美丽的彩虹,表达自己的内心喜好。每个孩子都有奇妙的创造,如何触发孩子的创造火花,表现自己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成功和惊喜便是孩子们进行创造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更重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让绘画活动成为一项有创意的活

五、绘画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丰富活动形式: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们尝试的单色画、蜡笔水粉画等形式,在蜡笔画的基础上结合水粉进行底色的渲染,先用蜡笔画好后,用水粉打底,也可以在色纸上作画。打底色可以运用线条、点状、色块状及整幅涂染的方法来衬托主体,都很受幼儿的'欢迎,让孩子们看到了不同绘画方式所体现的不同艺术效果,看到了绘画中艺术表现的魅力,所以我想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多尝试不同绘画形式,给幼儿提供表现的可能。

(二)提供多种材料:材料上可以用多种形状的半成品纸,可以有不同的色彩、造型等,还可以进行一些装饰性的绘画活动,拓宽幼儿作画的思路,也可以尝试吹画,印染等形式,让幼儿的作品更丰富多彩,让幼儿有更多的表现空间。

总之,我发现要提高幼儿绘画的艺术表现力,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我从培养幼儿的兴趣着手,从构图、色彩等方面启发幼儿,看到了一定的效果,我班大部分幼儿能大胆作画,主题物画的比较大,能围绕主题适当添画相关的内容,学会了一定的用色本领,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绘画的艺术表现力,有待于在今后的绘画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共同促进、提高幼儿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第7篇】大班子课题实施总结《在手工活动中有效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研

大班子课题实施总结《在手工活动中有效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研

手工活动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美术手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不仅能体现幼儿的主体和幼儿的自主意识,还能丰富手段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将幼儿手工活动搞出特色,以促进幼儿成为健康、聪颖、富有个性的新一代,为每个孩子的成功奠定良好的素质教育。

一、与环境、主题相结合,唤起幼儿的创作欲望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认识,对主题活动的探讨,运用毛线表现,能更好地表现自己对环境和主题深入认识。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引导幼儿运用材料表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如,在春天来临之际,孩子观察到小草绿了,树叶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用毛线对春天进行粘贴和描绘,孩子粘贴出了春天的小草,鲜艳的花朵。这种联系生活进行的活动,符合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而且利于幼儿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并能较好的运用材料表现。

2、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主题活动课程,我利用幼儿园的每个月的活动,如幼儿园四月份的“环保节”,我引导孩子利用一些废旧的物品制作自己的小工具,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六一节”系列活动中,孩子们用彩纸折成开心帽,做成漂亮的挂饰来布置教室,在窗户上用打结的方法织网,挂上用毛线做成的小挂饰,用毛线粘贴跳舞唱歌的娃娃,用毛线绕漂亮的像框,将过节时的照片放在里面,还穿编出各种图案装饰教室,使主题充分地凸现出来。

二、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促进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展

《纲要》中明确指出:宽余的场地,充分的探索操作材料,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学会探索,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1、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投放不同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

我们为孩子创设了美工区,由于孩子的能力特点各不相同,一开始,我只给孩子投放了各种颜色的碎毛线,五颜六色的毛线团,孩子一开始可以将线卷成圆形做组合画面,用碎线装饰已画好的形象。经过一段时间,幼儿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后,我又投入了像框和穿编架,让幼儿用线来缠绕,又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我便投放一些难度较大的,如根据自己的想象用整团毛线的绕、贴,在圆形圈上打结织网等,形式多样,让幼儿自主选择。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能力,孩子的不同发展程度逐渐增加材料,由易到难供不同层次幼儿自由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幼儿纵向发展。

2、通过自主探索,让幼儿在在探索中发展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如在一次织网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织网,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索,然后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用了什么材料,怎么织的,再通过大家一起讨论,得出更好的方法,这样的形式,教师不做任何示范,而作为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倾听孩子心声,必要时给孩子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学期我们的实践活动选用手工方面的题材,如在我的实践课《变装的鞋刷》中,我引导孩子利用自己家里带来了刷子为题材,请他们在刷子上进行变装装饰。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也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对于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提高与锻炼。如在《有趣的手链》的活动中,我们请孩子们利用捏的技能引导孩子捏一条有规律的手链,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次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在班级的课题实施以来,孩子们的对于手工活动都有了很大的兴趣,每次晨间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努力,在手工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8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总结

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

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资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使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我校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与安排。从实验与研究阶段成果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可推广实施的。下面将我校对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及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做扼要汇报,敬请教研室领导及相关活动课程专家、领导审阅。

一、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114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xx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

(二)启动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三)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三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一“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地处葛洲坝西坝小岛上,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一,在学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学习、生活废旧物,丢之可惜,留之又无用。如何使这些废旧材料再利用,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呢?为此,“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这一子课题便应运而生。政教、少先队先后在全校开展了“巧手扮我家”、“环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运用劳动技术、绘画等手段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品。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反应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内容二“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

这一课题来源于葛洲坝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校位于宜昌市葛洲坝,紧邻三峡工程,我校千余名学生都是“三峡世纪工程”建设者的后代。工程的设施、施工技术人员、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泛的社会资源。20xx年10月15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科研课题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寻找前辈的足迹,了解葛洲坝人为祖国水利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坝人曾修建的大坝、大坝的所在地、大坝修建的时间,坝长、坝高、大坝水利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大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建大坝时的趣闻或感人事迹,与大坝有关的实物、图片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动用了身边可利用的调查手段:⑴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朋友,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⑷网上查询;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xx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六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另外,在进行第二个内容“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的实验与研究时,第一个内容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20xx年2月,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制作有8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8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3、内容三“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三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包含有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遗存,还包含有现今三峡建设者所创造的新文化。作为地处宜昌,三峡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三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亲近三峡、走进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呼吸和脉动。随着第二个内容的深入,学生对三峡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愿意探究的愿望。为此,第三个内容“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便应运而生。围绕此内容,政教、少先队组织学生参观“三峡大坝”,游览“三峡风情园”,感受农家生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努力挖掘三峡区域的诗词文化资源,提出了“三峡诗词文化探究”的课程开发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通过此内容地开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搜索、记忆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实验与研究工作打算

1.进行阶段实验与研究工作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2.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例如:开展长江水污染调查;长江鱼类资源扫描;宜昌土特产概况调查等。

3.反思本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参加20xx年湖北省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优秀成果评比。

【第9篇】《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题总结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题总结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意味着,作为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落实《纲要》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开展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的子课题,并作为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立项。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在全省8个市(区)级实验区和40多所实验学校三轮实验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城市版和农村版实验教材的研制工作。

一、课程开发的新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其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教育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同时还需要以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的形式,把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实践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既可以采取跨领域的综合主题方式融合各项内容,也可采取两两结合方式,整体设计和实施。本课程的基本构想是把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整合,力图实现对信息技术传统内容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突破。

课题组旗帜鲜明地提出,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平台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由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要作为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进行使用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一般训练,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把信息技术教育局限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层面的弊端,由原来的“专业教育”取向,转变为“大众文化教育”取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回应21世纪信息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界达成共识的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渗透于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从广义上看,要从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狭义上讲,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表达信息、运用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以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这种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课程学习把综合主题、综合项目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融合开展的实践活动,将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十分有利的环境,课程设计也必须围绕着培养信息素养的各个层面展开。

二、课程学习的新内容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课程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两方面要求,统筹考虑课程的学习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责任感;形成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题组认为,在培养信息素质方面,上述两类目标的指向完全一致。将课程内容编排为一系列与信息处理有关的任务(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在任务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选择主题方面,综合考虑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要求,将有可能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目标。

为此,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主线,安排了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广泛涉及到科学探究、社会探究和认识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三大领域,具体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这些内容既包括了社会实践学习(社会考察实践、社区公益服务),也包括了生活学习(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等),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亲身参与和社会实践,注意照顾到与本年级学科课程内容的衔接;同时也考虑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探究过程,便于融入信息技术有关学习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了与信息社会关系密切的综合主题,遴选出培养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伦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内容,如:信息社会的未来、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和应用、遥控与传感、电脑与网络文化、信息安全和电脑病毒等等。

三、信息技术学习的新思路

信息技术教育是本课程学习活动的另一主线,重点放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完成各种探究任务,突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思想,即:用计算机来学习,而不单纯学习计算机。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工具。

过去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无论是教学理念、内容编写,还是学习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沿袭传统计算机教材的编写模式,片面注重传授知识和操作要领,忽视对学生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以往的传授知识课程的不同点是,传授知识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知识进行,学生是“先学后练”;而综合实践活动课重点是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产生对计算机工具(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必须提倡知识时代“干中学”和“边干边学”的学习理念,用什么就学什么,让学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因此,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按照任务(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的需要,有计划、分阶段融入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讲授和操作技能训练。例如,在课程单元《我国的桥梁》设计中,以语文课《赵州桥》为创设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查找文献,发现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桥梁,完成信息收集的任务;继而让学生学习使用浏览器上网,边干边学,在网络中去寻找桥梁,达到了解因特网是通向信息海洋的“桥梁”的目的。

目前,许多普及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如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所见即所得条件下的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和幻灯演示、网络浏览技术等等,其入门的“门槛”较低,为小学生的“干中学”带来了可能性。课程设计改变了过去计算机教材讲授过多过细,以致成了“软件说明书”的弊端,为学生留下更多的问题空间,把扩展和提高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

目前通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其内容大多根据软件或者硬件功能,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画图软件、多媒体、互联网等模块。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学期或者学年为阶段,进行各模块的教学。这种大模块、整体化的学习思路仍属于专业教育的范畴,较适合于成人,对于小学生却不太适应。本课程则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按内容分层,组织为知识单元,并分解为不同等级的模块,然后,分散在不同年级的综合主题研究中学习,逐步加深,基本上满足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课程设计的新模式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程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探究”模式来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按照创设学习环境和任务驱动的方法设计课程单元,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选择多元化的评价和评定方法等等,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模式,课题组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许多优秀探究学习范例的方法,如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intel未来教育、7e学习模式、big6主题探究等,初步形成一种较为规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模式。

1、学习单元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学习单元”的概念下,统筹设计编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每一“学习单元”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以问题解决为主导,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为了便于操作,学习单元的内容编排是一系列与信息处理有关的主题任务,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发布、信息评价和信息应用等。每一年级的主题任务都分布了社会探究、科学探究和认识自我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逐步从单一主题(小任务)向综合主题(大任务)发展。例如,小学三、四年级必须初步熟悉和学会计算机入门的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努力寻找信息技术与主题探究的联系点和结合点,以“小任务”的方式(如单一性的“收集信息”)设计学习内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逐步增强任务的综合性,以“大任务”的方式(如综合性的“收集、加工和表达信息”)组织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综合应用已经学到的信息技术。根据不同主题任务的需要,对各年级“学习单元”的时间进行整体安排,分别规划每一单元所需的课时。

同时,主题的选择还充分考虑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探究过程,每一主题都便于帮助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学习内容。

2、探究学习活动

“学习单元”分别由“基本探究活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与交流活动”等探究学习活动有机衔接构成,在小学高年级,还增加了“扩展(或延伸)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主线是“基本探究”→(“扩展探究”或“延伸探究”)→“评价与交流”;其支线是“信息技术学习”,各类活动的组织结构参见图(略)

“基本探究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主线,包括创设情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要素;与一般主题探究的区别在于,该活动从主题选择到实施过程,都尽可能地考虑到运用电脑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各种研究任务。

“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主要意图是为“基本研究活动”的需要服务;当课程单元进展到其他活动阶段,也需要有该活动的学习支持。也就是说,课程单元的主题需要用到什么就学习什么,让学生在“干”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它同样必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任务驱动”而不是“内容驱动”。它既是本单元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探究过程,用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电脑和网络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也照顾到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推荐的6大模块分布,注意电脑网络技能的衔接,使知识逐步建构成为系统。

“扩展探究活动”或“延伸探究活动”供小学高年级选用。扩展(expand)探究即:发现本主题新的应用。包括利用以前的信息提出新问题,完成新的探究过程,寻找新答案,或者做出新的设计实验,从而加深对主题概念的理解,以新的视角应用和扩充概念。延伸(extend)探究即:使概念进入其他的.内容领域。包括:从本主题的研究领域中,发现与其他领域相联系的概念或新的主题,建立概念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在高年级增设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考虑增加主题的综合性,既可包含本主题探究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又可以包含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扩充和延伸。

“交流与评价活动”将集中进行本单元总结性的表达、交流和评价。评价和交流的内容既包括主题探究,也包括信息技术工具学习。本活动根据不同单元任务的需要,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表达与交流,对学生动手动脑“做”的表现进行“过程评定”,对以“长作业”方式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以及对在全班范围组织的表达交流活动进行表现评定等。评价采用了多元评价方法,如表现评价、实作评定、档案袋评定与量表评价,既有质性评定,也有量化评价。此外,借鉴intel未来教育“作业模式”的思想,表达、交流和评价也在全部活动中分散安排,并在课堂内完成。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甚至收集到的一幅图片或一段文字,都被视为一种“作业”,都是为完成总任务所做的工作,要求他们随时进行组内交流和自我评价。

3、活动模块

每一活动均由不同的“活动模块”组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主扩充学习的空间。各类探究活动的模块,保持了大体上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单元中,同一类型的学习活动都设置某些共同的“基本模块”,以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如:在“基本探究活动”中,各单元都设置了“情境模块”、“任务模块”、“过程模块”和“资源模块”等基本模块。所有模块均采用儿童化的名称,如:“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宝藏”、“跟我做”、“试一试”、“我们都很棒”等。各类探究活动的模块也保持了一定灵活性,在不同的单元中,各类学习活动都可以根据本单元内容需要,自行设置一些特殊模块,对名称和内容不作统一要求。除“基本探究活动”外,其他活动也不要求保持完全一致的模块。是否设置某一模块,根据内容需要来决定。

五、课程编排的新体例

课程的编写体例即学习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在编写体例方面,本课程探索了一种新的学习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其文本表现为一种“学材”而不是传统的“教材”,以利于学生和教师组织探究活动,而不是用来组织常规教学。

课程教材打破了目前信息技术教材的传统体例和编排模式,文本内容包括:活动指导书、阅读材料、探究记录本、课堂作业簿、评价手册、档案袋索引、资源导航和其他有关项目,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指导书”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成长记录。

教材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分别开发了“城市版”和“农村版”。农村版的探究主题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广义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编排;并且充分考虑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设备条件较差的现实状况,以选修方式设置了最基础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为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

六、课程实验的新经验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程的研制,是以课题研究方式组织实施的。为了保证设计和编写质量,课题组组织了以省级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部门的专家牵头,以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特级教师为核心的总课题组(主编组),精心组织框架设计,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然而,课程编制是否应该吸收广大教师参与,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中小学教师通常被人称为“教书匠”。作为一种“工匠”,他只能执行那些不从事课堂教学的人所建立的教学理论,他只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传递一般性的课程知识,判断某部分学生是否学到了这些知识。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中,把教师和学生排斥在课程教材改革之外,会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师生对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也会影响到课程制度的创新。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课程编制的“集体审议制度”,其目的就是确立教师在课程创新中的地位。应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课程改革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材的编写、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

为此,课题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8个实验区近40所实验小学的教师参与了课程编制的全过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教师协作研究的有益尝试。各学校都选择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成子课题组,分别承担不同学习单元的设计、编制和实验工作;广大教师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从框架构思开始,边设计,边实验,反复修改和完善,撰写出研制报告和实验报告。总课题组专家在各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改写和多次调整,以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材编写的质量。这种全新的研制方式,不仅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编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为课程的实施培训了骨干力量。

研制一套创新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深感力不从心。衷心期待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共同做好这项开创性的课程改革工作。

【第10篇】班级子课题小结民间饮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利用-幼儿园教研总结

班级子课题小结民间饮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利用-幼儿园教研总结

我们的子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了,根据我们的研究目标核计划,我们将研究的内容、重心放在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运用各种游戏材料制作本土食品,并为其提供了废物箱,让他们能够以物代物的进行游戏,自主的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点心店”的角色区中,我们为其准备了各色的橡皮泥来制作青团子、桔红糕、蛋糕等常见的民间小吃,此外,为了使游戏更加贴近生活,我们还为点心师准备了一次性盘子、叉子供客人在点里品尝,一次性的饭盒、塑料薄膜用来封口装盒供客人带走用,还有塑料刀、空塑料盒子、模具供点心师制作各色点心。

在“土特产商店”的角色区中,我们为其准备了更多的材料,其中更多的利用了废旧物品。制作袜底酥我们为其提供了牛奶盒子的硬纸板代替马粪纸,虽然硬了些,幼儿还是可以进行剪、画的,剪好后用油画棒涂色,聪明的他们想到再利用记号笔的点代替了洒在上面的芝麻,再利用我们提供的塑料盒子或袋子装盒打包,就是一盒与明清街街特产店一样的本土小吃了。这里也制作青团子,可制作方法比小吃店复杂,孩子们利用废旧箱中的绿色皱纹纸、废纸来制作。废纸捏团包在里面,皱纹纸包外面,再用双面胶固定,放在塑料盘子中,用保鲜膜封好,一盘好看的`青团子也完工了。糖藕也是好吃的东西,小朋友们从废旧箱中找到了破袜子和棉花,就开始动手制作,口头打结,中间用棉花塞满。尾巴打结处放上一根筷子,用绳子扎紧,好吃的莲藕做成了。

“娃娃家”中,我们也提供了他们白布和蓝色颜料,鼓励娃娃家的“妈妈”把白布染成蓝印花布做围裙,妈妈很快在玩具柜找到了积木作模子进行印制,然后放在外面晾干,很快的一件漂亮的围裙完工了,妈妈满意的笑了。其他角色区域中虽然本土化特色并不明显,但我们也是与这些本土区域相联系、流通的,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渗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只要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材料,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幼儿还是非常喜欢这些有难度的操作活动的,通过活动,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我们的本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交往能力、社会性都有所增强,很好的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操作活动比较多,幼儿专注于制作,与他人的语言交流少了,下学期,我们将继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并注意加强其语言交流,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11篇】《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艺术画表现力》课题阶段总结-

《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艺术画表现力》课题阶段总结-

从本学期的绘画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要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能力,首先要激发幼儿“我想画”的愿望,然后学会合理布局画面,恰当地运用色彩等都是必要的因素,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幼儿绘画教学的艺术表现力。

一、激发幼儿“我想画”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本领。每当绘画活动中,我讲解示范时,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黑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我画出某一形象时,孩子们会高兴地拍手,说:“老师,您的本领真大!”,我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说:“只要你认真学,到时你也能画出很美的画”,孩子们会高兴地点头,有了想画的愿望。但真真让他们作画时,有的大班的幼儿就犯难,有的幼儿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有的干脆叫:“老师,我不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及时一一帮助指导他们,久而久之,个别幼儿产生依赖情绪,因此,我在每次作画时,总是先鼓励他们:“只要你画出来,哪怕不太像也没关系。”

他们听了老师的话就慢慢的画起来了,我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象晟晨、怡怡等小朋友,原来不动手的幼儿现在也能自己独立作画了,象晓晓、静静等小朋友的作品很有创意,大部分幼儿能大胆的作画了,这就让幼儿从“想画”到“敢画”过渡了,最后达到“会画”的目的,从而为提高绘画的艺术表现力铺垫。

二、学会合理布局画面的本领

在日常的绘画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从训练幼儿绘画的基本功着手。临摹是美术教学的必由手段。

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学会布局整体画面,突出主体物,添画辅助物,养成幼儿从小画大画的习惯,围绕主体物添画与之相关的物体,并有主次之分。例如绘画“美丽的孔雀”时,我请幼儿在欣赏作品的时候,重点观察画面的布局,要用对称的方法绘画出孔雀的羽毛,注意羽毛的间距,同时,围绕主题适当添画相关的内容。在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运用点、线(直线和曲线)及几何图形来勾勒出不同的`形象,从中训练幼儿构图技能。

三、大胆运用色彩提高作品表现力

在色彩绘画活动中,色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幅成功的作品里不开色彩的渲染,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色彩很能触动幼儿视觉,幼儿往往有很好的直观形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在美术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觉,还需要认识色彩、感受色彩,培养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能力,指导幼儿恰当用色的方法,以色块渲染画面的内容,练习打底色衬托主体物,用冷暖对比色搭配画面的色彩让幼儿感受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美,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知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

在绘画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会合理、协调地搭配颜色,知道冷暖色,同种色等,感受色彩的渐变,掌握运用色彩的技能,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中的色彩美,为自己再绘画中的色彩运用铺垫。同时,要及时展出作品,点评色彩美的作品,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欣赏,发现色彩在意幅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逐步引导幼儿来创造色彩的美,提高绘画作品的色彩表现力。

色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形象生动逼真的基础上,再恰当地配上合适协调的颜色,才能成就一幅美观、有价值的作品,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四、挖掘幼儿创造的潜能

在绘画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引导幼儿创造的激情。让幼儿结合主题自由作画,将自己的想法渗透在作品中。例:“有趣的手印”系列,在教师指点下幼儿画出了小鸟、云彩、小草、鸡冠花、树叶宝宝等等。绘画时幼儿神情专注,投入地自由发挥。同时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在作品中添画美丽的彩虹,表达自己的内心喜好。

每个孩子都有奇妙的创造,如何触发孩子的创造火花,表现自己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成功和惊喜便是孩子们进行创造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更重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让绘画活动成为一项有创意的活

五、绘画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丰富活动形式:

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们尝试的单色画、蜡笔水粉画等形式,在蜡笔画的基础上结合水粉进行底色的渲染,先用蜡笔画好后,用水粉打底,也可以在色纸上作画。

打底色可以运用线条、点状、色块状及整幅涂染的方法来衬托主体,都很受幼儿的欢迎,让孩子们看到了不同绘画方式所体现的不同艺术效果,看到了绘画中艺术表现的魅力,所以我想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多尝试不同绘画形式,给幼儿提供表现的可能。

(二)提供多种材料:

材料上可以用多种形状的半成品纸,可以有不同的色彩、造型等,还可以进行一些装饰性的绘画活动,拓宽幼儿作画的思路,也可以尝试吹画,印染等形式,让幼儿的作品更丰富多彩,让幼儿有更多的表现空间。

总之,我发现要提高幼儿绘画的艺术表现力,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我从培养幼儿的兴趣着手,从构图、色彩等方面启发幼儿,看到了一定的效果,我班大部分幼儿能大胆作画,主题物画的比较大,能围绕主题适当添画相关的内容,学会了一定的用色本领,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绘画的艺术表现力,有待于在今后的绘画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共同促进、提高幼儿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课题总结多篇范文。

word该篇课题总结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456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课题总结多篇.doc》
课题总结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