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居民区社工能力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加强居民区社工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作者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今年,社建办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社区治理能力建设项目,拟在全面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针对街道分管领导、相关机关干部、居民区书记主任、居民区社工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下面,主要就前期开展有关工作,以及社工能力培训的初步设想作个汇报。
一、开展全覆盖调研,形成初步的社工能力测评报告
在充分听取街道、居民区各层面意见的基础上,与华理专家共同设计制定了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调查问卷,对社工基本信息、工作情况、培训需求、能力建设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并针对居民区书记、主任设计个性化题目。5月份,通过区社区治理信息系统微信平台,发布问卷。最终有1554名社工参与调研(占注册用户的92.3%)。从调研问卷结果分析发现:
一是从基本情况看,社工年龄结构越来越合理,学历越来越高,大专以上学历已占78.5%,但是持证社工比例较低,仅占27.7%。
二是从工作情况看,工作时间比较合理,69.8%的社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0-50小时之间,60小时以上的仅占5.9%;走访居民方面,77.4%的社工月均走访居民30户以上,7%的社工月均走访居民20户以下;岗位吸引度较高,82.8%的社工明确表示不愿离开,仅有5.4%有转行意愿。
三是从培训需求看,社工培训次数较少,64.2%的社工每年参加培训次数少于10次;培训存在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形式单一(53.5%)、内容枯燥乏味(31.1%)、不符合社区工作实际需求(28.7%);最需要培训内容是社区治理案例分享(57.9%)、人际沟通方法和技巧(54.1%)、社工专业知识与技巧(46.7%)、心理咨询与情绪调节(46.1%);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实地参访(82.6%)、模拟创作与训练(34.9%)、沙龙专题(34.8%)。
四是从社工能力建设状况看,社工最欠缺的能力前三位的是:主动服务居民、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工作,组织自治、开展议事协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社工认为自身最需提高的能力是统筹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及依法治理能力。
五是从居委会主任能力建设看,近一半居委会主任暂时没有认识到社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的作用,主任们认为实际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各类矛盾纠纷的协调化解(83.2%)、民生实事项目的开展(75.2%)及开展居民自治(68.1%);做好居民自治最困难的是社区领袖的挖掘与培养(40.7%)、居民自治意识和规则意识缺乏(31%)、缺乏专业的指导(16.8%)。
六是从居民区书记看,书记们认为实际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关系处理(52%),各类矛盾的协调(37.7%),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37.7%);最难撬动的资源是楼宇、园区、市场(71.4%),小商铺、小业主(70.3%),行政力量和共建单位、大型企事业单位(均为38.9%);遇到棘手问题最习惯用“三会” 制度,发动居民通过自治解决(64%)、协调所、院、办力量,或约请职能部门解决(49%)。
在对社工能力测评后,华理团队又深入居民区开了若干场座谈会,并且找了部分资深的书记进行深入访谈,对能力测评问卷中的部分问题进行更深入了解,相关情况会在最终的测评报告中体现出来。不过从访谈情况来看,总体感觉我们的社区干部普遍自我感觉较好,尤其是一些老书记,自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力甚至比公务员、社会组织社工都强。还有部分社工把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归结为各类客观原因,比如社会变化、居民心态、小区条件差等,没有认识到自身在工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6月份,又分别召开街道自治办分管领导、街道自治办主任两场座谈会,听取其对自身能力及居民区社工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两场座谈会共性情况是分管领导和科长们觉得自己比较欠缺的是创新能力、法治能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最希望的培训方式是外出学习参观,开拓眼界和思路。同时普遍反映自己这个层面培训与否关系不大,社工层面培训非常必要,但同时又认为现在社工工作压力很大,培训如果过多占用工作时间,会影响工作,希望采取不打扰式、派驻式、陪伴式等培训方式。华理团队最近还在实地走访,对部分街道分管领导、自治办主任、干部人事办主任进行深度访谈,以更精准地剖析问题,更深层次挖掘需求,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黄浦区社会治理能力测评报告。
二、根据测评和调研情况,初步形成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方案
1、主要目标
围绕黄浦区建设社区治理新高地的总体目标,以社区营造为切入点,以“1+6”文件提出的社区工作者的“统筹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服务群众能力、依法治理能力、组织共治能力、引导自治能力、信息化运用能力”等七大能力为重点,探索建立分类化、多样化、陪伴式和实操性的培训方案,做强“班长”工程、培育优秀骨干、提升团队能力,为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2、主要做法
(一)建立分类分层的培训体系
对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进行全面梳理,分别对街道分管领导、自治办主任、居民区书记主任、其他社区工作者进行调研,根据他们的岗位属性、能力特点设计培训方案。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特别注重以解决社区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情景模拟、实战演练、小型沙龙、主题研讨等方式为主开展互动式培训。充分整合区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的培训内容,避免重复培训,增加社区工作者的负担。(具体内容附后)
(二)探索建立实训基地
在全区选择不同类型的若干个优秀居民区,建立一批实训基地,抽调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社工进入实训基地进行锻炼,由优秀的书记主任带教,手把手指导年轻干部开展工作。探索“短期挂职”、“轮岗交流”,促进不同居民区社工的互动交流,取长补短。
(三)实施专业陪伴成长计划。(附后)
(四)依托黄浦小智等智能化平台促进互动交流
充分利用各种线上交流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各种载体,定期展示汇报社工能力建设的各项成果,促进社区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探讨。
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1、关于居民区书记主任
主要通过现场培训和工作坊完成,现场培训与工作坊交替进行,一方面可以帮助书记主任先通过培训进行理论学习,再参与工作坊进行方法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也避免过于集中式的培训或工作坊给社区一线工作者造成工作上的负担和学习上的乏味。
(一)现场培训
全年组织5-6次现场培训,在系统原理与实务操作的具体阐述中,帮助居民区书记主任了解社区治理的原理、案例以及相关体系;学习如何建立多元化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学习如何充分挖掘在地社区治理资源。
初步计划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社区营造概述、案例及体系 | ④社区动员及自组织培育(志愿者管理等) |
②社区问题诊断和社区需求分析 | ⑤社区工作者心理减负 |
③如何开展社区议事协商 | ⑥社区信息立体化传播 |
(二)工作坊
全年6-8次工作坊,选取我区社区治理中的典型案例,采取案例解剖方式,帮助大家更具体透彻地分析出项目推动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行动背后的原因等。工作坊由各街道优秀社区干部来分享,其他社区书记主任共同讨论。
工作坊的主题初步考虑如下:
①停车难工作坊:打浦桥街道银杏居委
②社区“微更新”工作坊:南东街道贵州居委、淮海中路街道西成居委
③垃圾分类工作坊:豫园街道果育居委
④五违四必工作坊:小东门街道西姚居委
⑤物业管理工作坊:老西门街道明日星城居委、半淞园路街道耀江居委
⑥加装电梯工作坊:五里桥街道桑城居委
2、关于骨干队伍培养
实施专业陪伴成长计划。借助华理专业社工的资源优势,探索实施“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融合项目。分批选拔100名左右优秀的社区工作者,与华理的专业社工组建项目团队,围绕黄浦区社区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如为老服务、物业管理、安装电梯、停车难、矛盾调解等进行项目设计,以公益创投的方式进行项目资助,由华理专家团队指导项目运作,通过针对特定社区问题的实战方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1、前期准备。区级层面上统筹协调,通过自荐、推选等方法,遴选第一批优秀后备社区干部(约30名),后期视情选拔第二批、第三批。将遴选的后备干部与学校的社工专业学生,及社区部分自组织团队骨干,组建“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自组织团队骨干”的联合团队。
2、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社区营造概述、案例及体系,社区问题诊断和需求分析,社区资源挖掘、社区治理项目设计等。
3、实地调研。联合团队进入社区调研,了解社区、接触居民群众,挖掘社区治理资源,分析社区主要问题等,整理形成社区治理档案。
4、工作坊。各团队定期开展社区问题诊断讨论会,依托华理专家组对团队进行专业督导,梳理出黄浦区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居民诉求,探索解决对策,形成本团队项目方案。
5、学习考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社区治理难题进行归类汇总,然后组织不同的团队赴外区或外地对相似案例进行学习考察。
6.整理优秀案例。每个团队访谈若干名资深的社区书记,记录他们的心路历程,整理他们的故事,收集他们社区治理的典型经验,撰写心得感受,结集成册。
7、形成公益创投项目。举办全区层面的公益创投大赛,由各团队汇报展示前期调研成果和项目方案,由社建办或街道对优秀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启动项目运作。
8、项目实施。在华理专家组指导下,各团队开展项目运作,年底进行项目评估验收,对优秀团队、优秀项目和优秀的社区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
9、跟踪评估。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连续的跟踪评估,发布社区工作者能力测评指数2.0、3.0版。
10、最终形成一批特色自治项目,有意识培养一批社区自组织团队,在优秀的项目团队和自组织团队中,孵化若干个社区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