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
紫马乡新洋村为晴隆县深度贫困村,全村有国土面积18.33平方公里,耕地5123亩,林地12000亩(覆盖59%),荒山7500亩。18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寨。新洋村属于深度贫困村,总人口1056户4152人,2014年精准识别进入建档立卡系统贫困户567户2313人(贫困发生率55.70%)。2014---2018年脱贫515户218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3%。现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30人。主要民族汉族、布依族、黎族、苗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1%。有正式党员65名。村级小学1所,在校坪鱼小学生205人(小学生132人、幼儿园73人),教师14人,在读高中生73人,在读大学生57人。全村有60岁以上老年人405人,其中80岁以上45人。常年有留守儿童387人、留守老人180人、留守妇女70人。农户主要收入靠种植玉米、水稻、茶叶,养牛、养猪和外出务工收入生活,有劳动力2881人(实际劳动力2230人)、常年外出务工900人。属国家一类贫困村。
近年来,新洋村党支部以大党建为统领,围绕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不断克服自身困难,瞄准贫困靶心精准施策,补齐党建和民生短板,采取“党支部+N”的运作模式,带领广大群众发展产业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阵地得到进一步夯实,全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科学谋划,全面推进,做大做实扶贫主导产业
一是新洋村坚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以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作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通过土地资源入股分红、聚集闲散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承接工程项目、土地流转服务等,致力将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着重抓好种草养羊、蜂糖李、烤烟、薏仁米等特色产业,以农民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以“一村一策”为总抓手,深入挖掘各村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按照入股比例提取分红,拓宽了收入来源,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公司、土地农户、村集体、精准脱贫户 “四方”共赢。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难题,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蜂糖李1500亩,覆盖贫困户155户627人;种植巨菌草面积320亩,覆盖贫困户45户185人;青贮饲料3500亩,覆盖贫困户397户1785人,并同步建立青贮玉米饲料加工厂一个;种植茶叶3000余亩,覆盖贫困户210户987人;建成年出栏13000羽的生态养鸡场一个,实施350万元因户施策养牛、养猪项目,500头肥牛、200头猪长势健康,帮助农户200余农户贴息贷款1000余万元发展产业、以及合作开发旅游业,依托“产销一条龙”的方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二、整合资源,狠抓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组组通”“互联互通”“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的机遇,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整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全村共修建油路2条约20余公里、通组硬化路20公里、串户硬化路45公里,机耕道路25公里,全村通村油路覆盖率达100%,通组路硬化率达99%,实现18个村民组全部修通水泥路,全村山山寨寨通“连户水泥路”, 群众出行“难”问题全面解决。二是通过集中式饮水与水窖工程相结合,修建集中供水点5个,小水窖12口,正在建设龙井、湾丘等地小水窖173立方米,有效解决全村4100余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实现群众安全饮水全覆盖。三是借助省民政厅、黔西南州外事办、县委组织部帮扶的机遇,修建山跃文化广场2200平方米、坪鱼文化广场1800平方米,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产生活。四是投入100余万元新建党员活动室,建设面积418平米,运动场所面积1000平方米,配套建设了五小工程,宣传长廊,篮球场,健身设施等,都进行了绿化,配齐会议座椅,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室设备,以及鼓、琴、二胡等娱乐设施,按照党员活动室的建设标准,各类制度已安装上墙。五是坚持把改善“农村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群众住房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工作,解决群众“居有所安”问题,截至目前,实施危房改造444户,同步实施三改155户。六是扎实推进“小康讯”“小康电”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1100余盏,通讯信息基本全覆盖,宽带进组,电力有保障。
三、扎实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脱贫攻坚见成效
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战开战以来,在紫马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新洋村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五个一批”要求,科学制定脱贫攻坚系列作战工作方案,特别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首战任务,率先在打响了跨区域搬迁硬仗。全村干部分期分组到田间、到地头、深入农户家中做易地扶贫搬迁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开村民会、院坝会、家庭会等共商会形式,宣讲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深入宣传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谋生之道、发展之道,更是致富之道、和谐之道、幸福之道等等重要内容。目前,新洋村已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到兴义309余户1383人(其中新增任务1228人)。
四、强化党建统领,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以抓基层组织建设为统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一是不遗余力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聚焦村“两委一队三个人”,在“选、育、管、带”上下功夫,提升党员发展质量,优化村级干部结构,把更多懂农业、爱农村、勤思考、听指挥、善落实的党员群众选配进村两委班子。培养入党员积极分子5名,经改选其中一名年经有为的大学生进入村党总支委员会并担任总支部书记,同时选举一名年富力强的老党员担任总支副支书,大大增强了新洋村党总支委员会的组织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大村级运行支持保障力度,扎实推进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调整优化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统筹做好村干部的养老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根据县委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要求村“两委”干部平均月报酬支书、主任达4200元,副主任平均月报酬达3400元,更加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拓展村党组织书记“学谈数比”经验,常态化组织他们到县内县外先进村去学习培训,打造一群善抓党建、会抓产业、巧抓治理的村级“领头雁”。四是积极开展“三会一课”、“两学一做”、“道德讲堂”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活动,使村支“两委”真正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宣讲阵地、学习阵地,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和战斗堡垒。
五、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统揽谋划“三农”新发展
依据中央提出“三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和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新模式、新理念。一是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民俗、历史建筑传统,统一农村院落布局,在建筑特色方面,通过对建筑色彩、屋顶形式、标示性构件等,形成新洋村特色风貌。二是积极推进村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通过深化“三变”改革,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的有效使用方式、开发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新洋村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积极发展电商农业。三是抓好“四个两”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打造“两个基地”,即“万亩红茶果园基地”和“万亩牧草花卉基地”;建设“两个长廊”,即“十里松杉观光长廊”和“十里河滩休闲长廊”;操办“两个养殖场”,即“万羽养鸡场”和“千头养牛场”;挖掘“两个文化”,即开启布依族“八音座唱”和“铜鼓舞”等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渊源研究及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