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总结范文
某县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总结
一、2019年产业发展情况
1、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情况
我县主导产业主要有大蒜,种植面积45万亩,年产量67.5万吨,辣椒15万亩,年产量3.75万吨,棉花33万亩,总产3.3万吨,肉鸭养殖宰杀,日宰杀量16万只,林木加工业,现有各类加工企业30多家。特色产业主要有甲鱼养殖,番鸭养殖,樱桃种植等。
2、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
2019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亿元、利税7.8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31家。***食品有限公司肉鸭第二条日宰杀量5万只的生产线正在建设,项目投产后日宰杀能力可以达到10万只,可增加劳动力就业400多人。**果蔬有限公司积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大蒜深加工技术合同,计划投资1700万元建设大蒜深加工生产车间和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大蒜素60余吨,大蒜多糖1200余吨,蒜粉6000吨。**面粉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新上日处理500吨的全自动面粉生产线,采用国内先进中粮面粉生产设备,可日加工挂面240吨.预计年产值3亿元.**食品有限公司正在建设肉鸭熟食制品生产线,项目建成后不但延长了肉鸭加工产业链,而且可增加就业200余人。****面粉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日产500吨面粉生产线正在建设。
3、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龙头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县食品加工,木材加工,棉纺加工等各类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共带动各类生产基地80余万亩,带动农户20余万户。涌现了一批产业基础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的镇和村。**镇的大蒜和辣椒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镇被评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地瓜、**村苦瓜、**村番鸭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此外,还有14个村被评为省市级示范村。我县的**食品有限公司、巨**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公司与我县及周边县市100余养殖户签订回收合同,确定最低回收价,保证了养殖户的收益。**镇的**家私有限公司规模快速膨胀,产品在国内展览并多次获奖,有力带动了我县的林业的发展。
4、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趋于紧密
利益连结机制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纽带,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我们积极探索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多种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连接机制,通过改造传统模式,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联结机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果蔬有限公司领办创办农民种植合作社联合社,涉及5个镇12家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给家庭困难的农民提供担保贷款,并负责产品销售,解决了种植户种难和卖难的问题。联合社的成功经验得到了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肯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主体。
5、农产品品牌意识逐步提高
**食品有限公司肉鸭冷冻分割系列产品获得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山东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省级新六产示范企业,公司董事长张**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和**市第二届菏泽十大新农人。此外,我县新获得省级新六产示范主体3家。**镇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和先进县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主要表现在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加工中运用一般技术的多,高新技术较少。
2、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一是产地初加工水平低。二是综合利用不足,农产品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的60%没有得到循环利用。三是布局比较分散,产业聚集度低,资源不能共享。四是创新能力不足、模仿多、创新少,引进多、自创少,单打独斗多、联合创新少,多数企业缺乏品牌宣传推介资金。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服务机构少,针对性不够强,难于与企业有效沟通与对接。
3、知名品牌产品少,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粗放,营销人才匮乏,市场开拓不足。加之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够健全,手段落后。因此,全县优质农产品加工的比重偏低,知名品牌产品较少,影响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科技投入少,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经费投入偏少,加工技术力量支撑缺乏,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居多,小、散、弱、差情况突出,难以做大做强。
5、资金困难。由于新旧动能转换和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因投入较大造成了资金上的负担。同时银行贷款难,资金周转不开,有的经营出现困难。
6、对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助推力。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少、力度小,营商环境有待优化,职能部门对企业索取多,支持少,有些优惠政策落实难。
三、对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1、把握乡村产业振兴重点,着重扶持优势产业。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充分立足我市实际,尽快编制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规划,重点扶持主导产业,明确工作任务,设定完成时限,并给予政策倾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到实处。
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过程全覆盖。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包括产、供、销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议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围绕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经营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家庭经营,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此外,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形势、气象、病虫害等信息的发布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3、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质量促进科技升级。积极搭建平台,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及生产实验基地,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推广模式。加大“引资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来菏发展。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
5、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效。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优化政策导向,吸引社会协同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深化“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建立健全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其开展投资、代理保险等涉农综合业务。设立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面,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设施果蔬、特种水产、休闲农旅等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
三、下步工作计划和打算
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内部设立政策协调组、运行监测组、金融服务组和五个行业小组。粮油、畜禽、果蔬、纺织、林木加工五个行业小组分别负责各行业发展情况的调度、调研和政策研究。二是明确任务目标。各行业下达年度任务目标,出台考核办法。三是加强运行监测。由县统计局对产业发展重要指标、企业运行等情况一月一分析,形成运行监测报告。
2、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培育
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培育30家重点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十大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的意见》,对重点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加工园区、原料基地建设。
3、统筹推进农副产品品牌建设
一是提高质量,争创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省级标准化基地2个,其他标准化基地15个,面积 24万亩;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监测,组织农资打假、农药管理等专项整治活动,二是培育主体创建品牌。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商标注册、质量管理、科技创新等手段,创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
4、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依靠科技进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我县大蒜、辣椒、棉花、小麦等主导优势产业,进行科技攻关,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特色名拍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品。鼓励龙头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改变我县农产品初加工、低附加值的现状。不断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5、着力培育市场,健全市场网络体系
一是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把眼光从过去只钉在资源上转移到资源与市场结合上,不断完善市场网络体系,扩大农产品流通;二是抓好市场建设,结合城市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大农产品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要尽快启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三是结合信息入户项目的实施,建设覆盖县镇村的信息网络体系,更好的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等提高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