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五年来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
五年来,我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做到“六个”精准,全面落实“八个”一批,狠抓产业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夯实问题整改提高脱贫质量,开展新民风建设激发内生动力,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完成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自然面积8平方公里,共有耕地3096亩,林地6745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487户1721人,现有村干部5名,党员56名,各类群团组织健全。通组水泥路、动力用电、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学校、幼儿园等公共服务项目全面达标,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280人(其中:2016年脱贫2户12人,2017年脱贫4户15人,2018年脱贫26户101人,2019年脱贫52户123人,2020年脱贫14户2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8.13%降至0%,成功实现贫困人口动态清零。2019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97元,较2015年增长36.6%,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二、工作成效
1、精心组织、精准施策,八个一批政策全面落实。突出住房安全保障,对全村农户住房开展全面排查认定,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8户193人、危房改造23户27人,农村居民安全住房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积极推进稳岗就业,累计组织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300余人次,2019年实现稳定就业93人,2020年多种途径克服疫情影响,向50名贫困劳动力发放疫情期间外出务工一次性生活补贴25000元,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就业。认真落实控辍保学各项措施,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全部入学,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对44名慢病患者逐人落实签约服务,每年不定期组织健康体检,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100%。落实生态护林员岗位9个,督促履行岗位职责,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资金全面发放到位。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按季度发放25户28人的五保金和30户70人的低保金,按时发放16人残疾人生活补贴及10人残疾人护理补贴。成立互助资金协会,吸纳会员124户,资金57.8万元,累计发放30户贫困户贷款23万元,有力支持了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实现集体经济组织从无到有,积累集体资金104万元,74户贫困户产业受益分红,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和发展产业。大力推行消费扶贫,通过龙头企业收购、举办消费扶贫农产品集中销售活动、帮扶干部上门购买等形式帮助农户出售农产品,30户贫困户参与消费扶贫实现户均增收1000余元。
2、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群众致富路径有效拓宽。结合村情实际,形成“一主两辅兴产业,社区工厂保就业,村企联姻促增收”的脱贫模式。一是“一主两辅”兴产业。以茶叶产业为主导、柿子和油料作物为辅,做到产业因地制宜,长短期结合,全村共发展茶园1500亩(改造老茶园500亩)、柿子500亩、油料作物500亩。二是社区工厂保就业。积极引进毛绒玩具社区工厂1个,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10人贫困户在社区工厂务工,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三是村企联姻促增收。支部与企业签订了《帮扶企业承诺书》,为其解决发展难题,成功将三农农业开发公司和富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为县级农业园区。企业与村党支部签订了《帮扶贫困户承诺书》,带动67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500元。
3、紧盯需求、对标补短,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紧盯群众需求,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全面补齐短板。2016年以来,新建XX小学教学楼850平方米;新建1500平方米的幼儿园1所;安装路灯100盏,主干道实现全覆盖改建;新建500㎡文化广场,LED显示屏1个;改建“四室分离”标准化卫生室1个;新建阳坡饮水工程1处;新建、改建通组公路7.5公里(烟登山1公里,熊家坡1.5公里,徐家湾1公里,阳坡2公里,柴庙沟2公里),完成3公里油返沙公路(罗群沟)整治;2018年30万元、2019年30万元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2019年投资160万XX集镇排污工程全面完工。通组水泥路、动力用电、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等公共服务项目全面达标,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4、整合力量、真帮实扶,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一是夯实驻村帮扶责任。整合“四支队伍”力量,对工作队员合理分工,会同组织部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对帮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帮扶干部每月至少上门入户走访1次以上,通过结亲交友、宣传政策、解决困难等办法帮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二是实行“三会制”。干部帮扶入户前,工作队召开培训会,发放《月帮扶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入户帮扶工作任务;干部入户结束后,工作队召开入户情况反馈会,帮扶干部汇报入户帮扶情况,收集意见建议;针对反馈的问题建议,工作队召开集中研判会,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三是转变工作作风。严守“六不”纪律要求,帮扶干部在开展帮扶工作过程中坚持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为包联户办1-2实事,增进干群关系,切实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
5、夯实责任、细化措施,问题整改工作全面提升。一是逐项对照,主动认领问题。针对中省市各层面反馈问题,驻村工作队召开专题会议逐项对照,结合村情实际,主动认领。二是认真分析研判,制定整改措施。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研判,找准问题具体表现,建立整改清单,坚持对症施策、彻改实改,细化整改措施。三是夯实责任,实行台账管理。成立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整改责任领导、责任人、完成时限和目标任务,建立整改问题台账,实行问题整改“列单、跟单、清单”“三单”工作制,实行台帐销号式管理。2016年以来各层面反馈脱贫攻坚问题全面整改完成,促进了工作全面提升。
6、严格程序、全面摸排,实现贫困人口动态清零。一是严把节点,有序脱贫退出。通过提前集中研判脱贫重点户和风险点,找出弱项,补齐短板,民主评议充分提取群众意见,广泛公开公示,扎实进行入户核实,结合县镇抽查,无一户错退和漏退。二是全面摸排,据实动态管理。每季度遍访全村农户,详细排查,掌握群众最新家庭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管理。三是真实准确,提升数据质量。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同口径,理清底数数据信息和逻辑关系,提升一手数据和信息质量,巩固脱贫退出基础。
7、建强组织、志智双扶,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加强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实施“双建双培”工程,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文化活动,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民风建设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夜校集中开展教育培训30余次,开展“院落讲习会”60余场次,提高了群众政策知晓率,形成良好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切实发挥“一约六会一队”作用。每月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动态管理“十星级文明户”,“爱心超市”、“垃圾积分站”规范运转,全面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三、工作亮点
一是党建先锋引领聚合力。加强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双建双培”工程,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推行“村企联姻”促增收模式,培育了2个县级农业园区,支部与企业签订《帮扶企业承诺书》,为其解决发展难题,企业与村党支部签订《帮扶贫困户承诺书》,通过订单农业、园区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切实发挥“一约六会一队”作用,召开道德评议会,评选表彰正面典型和脱贫标兵,2018年以来,先后表彰各类道德模范、优秀党员和脱贫标兵75名,举办道德评议会10期。通过开展扶贫扶志教育,全村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的思想已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为整村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三会三单帮扶出成效。干部帮扶入户前,工作队召开培训会,发放《月帮扶工作任务清单》,对当前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入户帮扶工作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干部入户结束后,工作队召开入户情况反馈会,帮扶干部汇报入户帮扶情况,收集意见建议,建立问题清单;针对反馈的问题,工作队召开集中研判会,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问题整改销号清单,实行销号管理,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2018以来,下发月帮扶工作任务清单35个,召开帮扶工作反馈会35次,收集问题119条,并已全部解决。通过从小处着手,重视群众关切的问题,较好的回应了群众的呼声,有针对性的解决了群众的愿望和困难,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四、意见建议
一是白界路沿线的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需要持续稳定投入资金进行常态管理;二是继续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持续加强驻村帮扶力量,有效接续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