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范文
2021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扣“六稳”“六保”任务要求,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决策部署,在抓好疫情防控和助推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着力强改革、提质量、促竞争、保安全、固根基,市场监管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一、筑牢法纪红线,强基固本从严从实。强化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一是着力夯实政治建局工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周二夜学制度,围绕当好建设“重要窗口”排头兵的模范生,开展“不负韶华,攻坚担当”责任大讨论,查找问题513条,梳理建议595条,基层党组织功能不断强化。二是全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延伸末端、覆盖全员。巩固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完善制度机制11项。开展纪律作风专项教育整顿,邀请市纪委监委领导作廉政授课辅导,组织干部违规参与民间借贷行为等专项整治,防范履职、廉政风险。三是奋力锻造市场监管铁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结合事业单位整合,选任中层干部15名。出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干部“以师带徒”培养办法等措施,健全党内谈心谈话、干部职工家访、人脸识别打卡考勤等制度,促进干部职工岗位履职、积极作为。通过选派送学、跟班学习、岗位练兵等形式,提高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和业务能力,1名干部代表省局参加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市场主体数据分析大赛获一等奖,2名干部参加全省系统业务竞赛分获优秀奖和三等奖,7名干部参加宁波系统和余姚市相关竞赛斩获奖项。
二、坚守履职一线,防疫复工两战两捷。聚焦“两手硬”“两战赢”全面发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是落实防疫举措有刚度。有力落实严禁野生动物和活禽非法交易、“食安封签”“无接触配送”等举措,药店疫情防控得到宁波市“三复”疫情防控第七检查组高度肯定。扎实推进冷链食品“物防”工作,加入“浙冷链”系统企业143家,累计扫码赋码40401条,“浙冷链”激活和扫码赋码工作走在宁波前列,食品安全管控得分连续16周居宁波第一。二是保障物资供应有力度。坚持容缺受理、特事特办,协调办理全省首张通过应急审批发放的红外耳温计《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全省首张免于现场核查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截至目前新设防疫物资生产经营企业2101家,实现余姚医用口罩生产企业零突破,全市现有主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20家。三是推进复工复产有精度。发布企业扶持措施15条,印发惠企政策汇编2000册,抽调50%以上机关党员干部由6名局领导带队,下沉3个乡镇“联企、走街、破难”,助推企业复工复产,获评余姚第二批战“疫”先锋团队,助推专业市场复市的做法在省局专报刊发,获省局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三、聚力发展主线,优化环境加速加码。重点打造宽松高效的营商环境。一是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深化“证照联办、多证合一”“先证后核”“证照分离”改革,开展“简易注销”登记,打造无证明部门,梳理“证照分离”事项518项,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事项7项,取消证明事项6项,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办结,企业开办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税务Ukey同步免费发放,企业简易注销缩短至20天。1-11月,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3387户、注册资本(金)226.08亿元。二是助推转型升级精准务实。牵头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办理个转企360家,其中转公司制企业占比93.8%,新增八大万亿重点产业小微企业1412家。积极培育和激活企业信用资产,申报、续报“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35家;新认定宁波市信用管理示范企业11家,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三是优化服务举措重点发力。牵头成立市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班,有序完成1.6亿元中央“两直”资金、1494.6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的兑付,纾困工作获奚明书记批示肯定。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新增“三押一贷”融资167.21亿元。
四、追求品质高线,赋能发展提质提效。大力实施“三强一制造”战略,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优势。一是强化高质量支撑。组织实施“质优余姚”建设和质量提升“双百示范”工程,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8家,动员4家企业申报余姚市市长质量奖、4家企业申报宁波市市长质量奖和创新奖。梳理上报2021-2022年宁波市“品字标”培育企业名单,已有6家企业通过“浙江制造”现场认证。二是强化高标准引领。开展标准研制,指导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2项,推动企业开展“浙江制造”标准研制,其中7项标准发布、1项报批中,企业采标率达70%以上,位居宁波前列。夯实标准化基础,推动五金机械行业63家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提高产业质量水平和标准话语权。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荐五金协会申报工业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指导预验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2个,推动建设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三是强化高品质供给。深入开展“3.15”“4.26”“5.10”等主题活动,激发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全市新增注册商标4637件、发明专利344件,新申报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分别累计达3.78万件、3029件和14件。加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行政指导番薯粉丝、韵之堂分别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现有地理标志商标、产品14件,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疫情期间指导企业恢复商标、专利等即将终止权利56件,通过商标超市购买转让或许可商标29件,为权利人带来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五、立好公平标线,监管执法有力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加大打击力度,为市场秩序保驾护航。一是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实施。完善信用分类监管,市企业信用共享平台入库数据1586万条,开放信用关联查询3.3万余次,纳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220户,清吊市场主体3414户,强制注销企业186家。开展年报及公示信息抽查,通过多点位对接、多方式指导和多途径代办,推动市场主体年报工作呈现进度和质量双突破,全市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分别为98.55%、92.23%和96.02%,各项指标均居全大市前列。加强“互联网+监管”,牵头全市32个部门推广应用省统一行政执法平台,设置“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任务404个,完成347个,其中跨部门联合检查任务41个,占比10.14%;已抽查6001户次,应用信用规则抽查率77.92%。二是打假治劣行动主动亮剑。立体推进假冒伪劣打击治理,贯彻落实新《反不正当竞争法》,集中组织“亮剑2021”保护知识产权综合执法行动等专项执法,截至11月15日,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9件,商标侵权、侵犯商业秘密案件50件。全维推进重点领域产品质量执法,开展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各类产品质量、冒用认证违法案件49件,罚没款67.75万元。一体推进网络与广告导向监管,线上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查处网络制假售假、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等违法案件104件,罚没款133.46万元;线下突出医疗机构、保健市场、房地产领域等重点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立案查处112件,罚没款110.02万元,入选全省十大疫情防护相关产品广告违法典型案例1件。三是重点领域执法雷霆出击。价格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开展价格巡查、转供电环节电价重点检查、涉企收费专项检查,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8件,罚没款43.45万元,入选宁波市首批防疫用品价格违法典型案例1件,查处疫情以来全省首例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口罩价格哄抬案件、余姚首例转供电价格大案,监督企业退降水电气费2亿余元,国有资产房租减免2380万元。无照经营行为查处力度超常,结合平安建设、电视问政等契机,从严从快查处无照经营案件115件,罚没款22.01万元。涉房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行政约谈房地产企业43家,立案查处14件,罚没款51.2万元,查处余姚首例房地产价格违法大案,相关做法获徐云市长批示肯定。此外,还集中开展了“亮剑2021”系列专项执法行动等执法检查,今年共办理各类案件739件,其中大要案267件,罚没款905.94万元,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起,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秩序。
六、坚守安全底线,除患促稳落地落细。着力防范重大风险隐患。一是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更加严格。严格夯实责任,压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的做法获奚明书记批示。严格创建示范,推动9家名特优食品作坊和亮化达标小微食品生产企业实施“5S”管理,创建三星级食安办6个、阳光厨房80家,学校阳光厨房建成率100%。严格专项整治,紧盯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省食品安全市跟踪性评价等三场大考,突出“一老一小一农”三个重点,狠抓重点食品质量安全、餐饮质量安全、食品抽检监测质量三项提升,集中开展重点餐饮单位整治与规范、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等系列行动,完成食品定量抽检5369批次,合格率98.73%;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04件,罚没款220.9万元。二是药械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有力。抓好阳光药师考勤工作,建成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4个、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7家。推进美妆小镇建设,成立化妆品包装行业协会,指导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质量管控,化妆品包装产业得到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颜江瑛充分肯定。加强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252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240例。完成药品抽样285批次、医疗器械抽样30批次,暂未收到不合格报告;查处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违法案件35件。三是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安全攻坚行动和明查暗访活动,推动1978家企业实施分类评价工作,查处特种设备违法案件51件,罚没款176.85万元。周密开展民用口罩、线缆行业、减压阀等区域性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产品和网销产品、CCC认证产品的质量专项执法,查处不合格产(商)品42批次。四是社会共治格局构建更加多元。结合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时机,开展“你点我检”“网民看看看”活动,组织3.15“你消费,我买单”线上体验、“爱肤日”小故事有奖征集活动,浓厚共治氛围。发布餐饮及食品生产小作坊“红黑榜”12期和2期,公示食品监督抽检信息9期,倒逼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动136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商业食责险、3个乡镇街道开展食品安全第三方协管;推广“保险+服务”电梯安全综合保险,共有1511台电梯参保,提升了共治水平。
七、聚力民生要线,回应关切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一是主动有为抓好民生实事项目。放心消费行动有力推进,培育发展放心消费单位3931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217家、放心工厂936家,建设放心消费街区2个、放心消费乡(村)2个,超额完成创建任务;改造农村家宴放心厨房13家,建成中小学校和等级幼儿园“阳光厨房”57家,数量与进度均居宁波前列。市场提升行动接力推进,创建省放心农贸市场16家、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15家,推动3家商品交易市场通过省首批“五化”市场验收。实事利民行动加力推进,结合主办7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在宁波率先出台农村家宴饮食安全管理指导意见,助推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综合保险工作列入2021年余姚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接受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总评位列3个部门首位。二是依法分类处理企业群众诉求。健全归集处理机制,建立受理、流转和反馈的统一平台,办理信访投诉举报14625件、举报及诉转案270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05余万元。探索“诉调对接”机制,主持参与调解消费纠纷41起,全部予以司法确认。推广灵活维权机制,培育消费维权服务站17家、消费维权绿色通道企业39家、全国12315平台ODR企业39家,消费纠纷自行和解率大幅提升。三是精心打造“计量惠民”服务品牌。开展计量宣传和便民计量服务活动,疫情期间成立计量小分队核查红外额温计460支。开展计量器具检定及产品检测工作,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0824台(件),减免检定费用89.04万元;受理产品检测业务109批次,开放实验室2期,减免检测费用近万元。
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将贯彻法治和底线思维,积极创先争优,重点落实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与党政同心,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夯实基层基础,优化履职保障环境。一是深化政治建局固本。学深、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争当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开展模范机关、清廉机关创建活动,提升全系统战斗力。创建特色党建品牌,实现一支部一品牌、一党员一面旗。二是依据规章制度严管。健全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后备干部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年轻干部成长路线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激活干部队伍源头活水。严格实施谈心交心、打卡考勤等制度,促进教育管理常态化、制度化。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一线摔打考察干部。三是浓厚机关文化激励。打造争优文化,明确考核市局综合优秀、全市争先进位的目标定位。打造廉政文化,加强家书家训、家风家教传承引领。打造机关文化,组织球棋书画类比赛,设立网上亮相台,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四是创设家庭氛围厚爱。健全“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奖励激励,实施更多关心关爱措施。开展干部职工家访、慰问、帮带活动,营造拴心留人氛围。
二、坚持与大局同频,服务市场主体激发新活力。聚焦中心任务,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化商事改革不停歇。深化涉企“一件事”、企业注销便利化和“证照分离”改革,对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4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一事项一范本”,并将食品经营许可等7项事项由优化审批调整为告知承诺,提升审批事项网办率至80%。二是助推转型升级不懈怠。抓好“个转企”工作,力促公司制企业占比早日达到90%以上。加强投资服务,引导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线上线下一体化,指导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协同推进“新批发+新零售”、跨境电商等贸易方式发展,提升“余姚制造”市场份额。三是落实企业减负举措不含糊。聚焦堵点痛点问题,加大价格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加强涉企业收费检查,推动各级降费减负措施落到实处。拓展“政银合作”融资服务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三、坚持与发展同步,打造质量品牌提升竞争力。深化“四送一增强”活动,赋能高质量发展。一是夯实质量基础,让产业“聚而活”。深化“质优余姚”建设,在电线电缆、五金工具、小家电等领域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政府质量奖培育和卓越绩效导入力度,促进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开展织物蒸汽机产品质量整治提升行动,提高区域块状产业产品质量水平。开展“优化计量、提质增效”帮扶活动,为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标准引领,让企业“专而强”。与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免费为企业提供标准文本,动员企业采用先进标准进行生产和技术改造。激励企业开展标准研制,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发动优秀企业申报“浙江制造”标准研制与产品认证,力争8项标准完成制订、7项认证通过评审。三是净化知识产权生态,让行业“特而优”。帮扶行业龙头、“单打冠军”和特色优势企业申报驰名商标、PCT国际专利,力争全市注册商标总量达4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达3200件。积极培育地理标志商标和产品,打造更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拓展“保险+维权+服务”商标保护模式,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维权调解和法律援助,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四、坚持与安全同进,防控重大风险强化落实力。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不遗余力。持续推动冷链食品“物防”工作,建立全链条闭环管理、全覆盖溯源倒查、清单式管控机制,严格执行人员管控等“人防”要求,防控疫情风险。二是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留隐患。开展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抽检和举报奖励力度,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以建筑工地食堂、小餐饮单位、网络订餐和保健食品等为重点对象,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筑牢安全底线。三是开展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不打折扣。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广安全管理分类评价工作,前移关口抓好流动叉车监管,确保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可控。推进区域块状产业产品质量风险排查,重点监督抽查防疫用品、电线电缆、儿童玩具等产品,严防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
五、坚持与民生同行,维护竞争秩序形成震慑力。严厉打击危害群众人身财产安全、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一是加快突出问题整治。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电商平台等部位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开展打假治劣、打传规直行动,推进价格监管、亮剑知识产权执法、流通领域扫黑除恶等专项整治,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三是加大执法打击力度。聚焦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建立案件查办周督查、月通报、季讲评、年考核制度,快查严办社会影响大、公众反映强烈的大要案,实现执法办案数质量新突破。
六、坚持与时代同向,创新监管手段提高效能力。健全四大机制,提升监管效能。一是智慧监管机制。探索“智能监管+保险+服务”模式,试点将场车加装智能监控集成装置,实现场车远程监控、实时预警、智慧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用好省“浙冷链”“浙食链”系统,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二是信用联惩机制。全面归集企业信息,构建以企业信息公示为基础、企业信用约束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对守信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建立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异常名录和信用修复制度,逐步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三是综合执法机制。发挥综合行政执法的体制机制优势,强化行刑有效衔接。编印“执法办案信息”,定期通报执法动态、典型案例及办案情况,从快从严办结案件。四是社会共治机制。用好食品安全“红黑榜”“食责险”、第三方协管和电梯安全综合保险有效抓手,发挥行业协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作用,探索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企业“吹哨人”等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市场监管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