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工作总结范文
“安全知识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工作总结
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校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县教育局关于安全知识进校园、进家庭的有关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活动,落实各项防卫措施,使安全进校园、进家庭工作得到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全校师生的疫情防控意识、法制观念、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消防意识等其它安全意识显著增强。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有力措施。
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结合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生安全和家庭安全的工作都有对应的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校长,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二、安全制度保证,实施扎实到位。
1、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影响恶劣的安全责任事故,或在各级工作检查中,受到批评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如下处理:
(1)本学年不得评为先进,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
(2)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同时还要承担经济责任。情节和后果严重的,将由有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2、签订责任书。学校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校舍管理、值班值守、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对涉及学校安全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重特大食物中毒事故、洪水灾害事故、重特大交通事故、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重大疫情、以及发生恶性治安事故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及应对措施。
三、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护能力。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周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
1、认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危化品、防骗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以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通过公开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疫情期间提倡学生步行上学,乘坐公共交通车辆的学生要做好自我防护。做好一盔一带安全教育宣传。
四、活动内容
l.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2.学校利用宣传专栏、黑板报,少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题材丰富的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3.发放一封信、家长微信群、召开家长会,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学校。
4.组织一次以安全为题材的安全手抄报比赛活动。
5.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使活动有内容,活动有效果。
6.组织学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7.学校组织一次安全自查自检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加强期末的各项安全工作。
五、工作落实,管理到位。
本着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并重原则,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1.安全专项整治三年活动和校园安全防范标准化创建活动。
2.七项安全整治行动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打算。
我校在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安全防范工作得到加强,但是安全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学校安全工作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1、社会育人环境存在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职能部门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集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好转。但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和不良文化对师生安全的影响还比较大,试图干扰学校及学生的社会恶势力和人员还存在,社会上的黄、赌、毒、非法出版的图书、音像及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影响还非常大。
2、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安全工作,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