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工作情况的报告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健康扶贫工作精神,做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医疗保障工作,全面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在各级领导的正确引领下,在镇政府与卫生院共同努力下,我镇健康扶贫工作得到有序推进,现将健康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卫生院基本设施与人员配备
樊家川卫生院现有有医务工作人员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人,(包括:临床专业3人,全科医生2人,护理专业10人,药学专业2人,检验专业1人,影像专业1人),工勤人员1人;设有全科门诊、发热门诊、中医门诊、妇产科门诊,住院部、产房、急诊科等临床科室;检验室、放射室、B超、心电图室等功能科室;药房、公共卫生室、AAA级预防接种门诊、妇计办公室、医保办公室、财务室、党建办、院办等职能科室;有病床10张;配备数字化X光机-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心电监护仪等诊疗设备。辖区内有8个村卫生室,共有村医8名,均持证上岗;村卫生室均达到六室分设,均配有出诊箱、血压计、体温计、诊断床、药品架、资料柜、宣传面板,药品种类达80种以上。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健康扶贫责任得到落实。为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我院成立了由卫生院院长任组长,卫生院医务人员协同市、县专家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2019年度樊家川镇健康扶贫“一人一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对健康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建立了由镇政府主导,卫生院牵头,镇村两级各相关工作人员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全面靠实各项工作责任,实行分村包保,并将包保履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有效保障了健康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为提高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我镇为每户发放《甘肃省健康扶贫政策知识问答》《庆阳市健康扶贫政策知识明白卡》等资料;通过开展“户户到”“面对面”、“处处有”“全方位”宣传工作;刷写健康扶贫宣传标语;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设立宣传栏;使健康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同时在公路沿线、门诊部、住院部等醒目的位置设立宣传标语、宣传手册、电子滚动屏等形式宣传各种常见病、慢性病、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急救知识,树立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和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健康素养。
(三)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健康扶贫工作打好基础。我院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大投入,完成了对卫生院中医科、妇产科、急诊科和预防接种门诊等重点科室建设;为8所村卫生室配备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资料柜、办公桌等短缺设备。合理录用和调配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村医,实现了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加强慢病防控与管理,制定防治和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完成农村妇女“两癌”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任务、发放6-24月龄婴幼儿营养包923盒,全面实施儿童预防接种服务和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
(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各项医保政策得到落实。在镇政府的努力下,我镇实现了贫困人口医疗有保障、医疗花费应报尽报、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2019年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患病、治疗、医疗费用报销情况进行认真核查,精准统计,实行动态监管,确保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及患病人员能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服务。完成家庭医生签约1318户、504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落实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51.95万元。2019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报销达1422人次、105.6万元,平均报销比例达到55%。对符合条件的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者在我卫生院就诊按规定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减轻了贫困人口就医压力,方便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医报销。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宣传工作跟不上政策变化的需要。由于健康扶贫政策是渐进式出台并补充完善的,政策本身即多又细,使得部分医务人员及村医对健康扶贫政策理解不深、对最新变化的政策掌握不够全面,面对面宣传不清、讲解不明,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限制性条件缺乏理解和支持。部分群众对先诊疗后付费、分级诊疗、异地结算等政策知晓率低,部分慢性病患者、重症患者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策优惠。
(二)设施设备滞后,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我院基础设施落后,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尽管我院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与标准化建设仍有一定差距,缺少装修、改建和扩建等资金,村卫生室还需改善。我院因缺少对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的产科、儿科、中医科等工作无法开展,且我院只建立了心电图互联中心,我院将加快步伐与县医院协作建立建立影像、彩超、检验等互联中心,以便于能为城乡居民的健康进行更好的服务。
(三)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仍需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方面工作与健康扶贫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难以做到应签尽签、全面履约。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可行性,健康知识传播和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效果不理想,健康文明的养成教育没有形成,群众的健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