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多篇)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范文

(作者:hpwjs时间:2024-03-25 07:26:14)

【前言】(4多篇)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4多篇)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

目 录

民革中央:

调动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1

致公党中央:

协调推进工业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 2

王桂林委员: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3

许明金委员:

商会组织应发挥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4

顾学明委员: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5

张桃林委员:

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综合施策提升种粮效益 6

宋青委员:

提升绿色贸易质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7

付诚委员:

加强科技强链补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8

李心委员: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9

龚俊龙委员:

发挥港澳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10

曹鹏委员:

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11

吴旭洋委员:

进一步激活林业经营发展促进林农致富增收 12

谭文英委员:

深化国内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13

滕佳材委员: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14

胡文容委员: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15

陈寅委员:

以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6

申长雨委员: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17

燕瑛委员:

深化京津冀产业协作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 18

民革中央:

法治赋能强保障环境优化促发展 19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名誉主席房兴耀: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孙大伟:

主动服务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2122.海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苗延红:

立足长远放眼未来筑牢侨界青年“根魂梦”… 22

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蒋鹏举:

支持制造业储能降本培育千亿级新兴产业 23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24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陈四清:

聚焦培育外贸新动能支持“新三样”扩大出口 25

澳门特区行政会委员邱庭彪: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吕涛:

以侨为桥汇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合力 27

香港义工联盟主席谭锦球:

发挥香港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28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马跃祥: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9

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席、党组书记王芳:

在妇女群众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0

深圳市政协主席林洁:

密切联系界别群众画好最大同心圆 31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

聚焦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佳实践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32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鄂崇荣:

同心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3

大湾区金融科技促进总会会长庄紫祥:

便民利民促融合携手共促心联通 34

香港汕头社团总会主席高佩璇:

凝聚华侨华人力量共襄民族复兴伟业 35

香港菁英会主席凌俊杰:

凝聚港澳青年力量助力国家蓬勃发展 36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

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7

云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马文亮: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38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户思社:

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39

民革吉林省委会副主委邓健: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新局面 40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

举办中国长江流域国际博览会推动世界大河文明对话 41

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会长吴华江:

发挥爱国爱港力量作用提升凝聚力引领力 42

香港弦乐团艺术总监姚珏:

文化自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43

联合出版集团董事副总裁吴静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香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4445.香港青年联会主席杨政龙:

香港优势助推国家文化建设启新程 45

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汇编

(人民政协报,2024年3月13日)

调动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民革中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保证。

据调研,2016年至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缩减,稳产保供任务艰巨。我们认为,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充分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两方面积极性,切实做到“有地种、有人种、种得好”。为此,建议:

完善粮食补贴方式,有效降低种粮风险。提高补贴政策的集中度与精准性,粮食补贴政策要聚焦规模经营主体和优质粮食生产领域,逐步形成“补贴粮食生产、补贴优质粮食、支持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高质量农机”的补贴体系。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全国产粮大县的全覆盖,在总结推广试点地区成熟经验基础上,优化险种设计,简化理赔程序,实现种粮风险可控、损失可定、收益可保。

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民售粮收益。支持农村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统筹落实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补助,优化粮食烘干能力布局,规范烘干设施装备建设与操作流程,增强农户获取烘干服务的便利性。支持农村储粮设施建设,加大储粮设施补贴力度,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者的规模化储粮需求,并鼓励其发挥设施优势,满足农户择机售粮需求。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维护粮食主产区发展利益。优化粮食主产区粮食奖补政策,在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提高奖补标准的同时,丰富支持手段、健全支持体系,提高奖补政策精准性。探索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地区间的粮食产销合作和粮食安全合作,推动粮食主销区向主产区的利益转移。探索建立粮食主产区发展利益补偿机制,设立发展补偿基金。

协调推进工业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

致公党中央

近年来我国工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议将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将生成或预训练Transformer模型(GPT)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相结合,赋能中国式工业现代化新征程。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工业智能化发展基础。由政府主导建立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机制,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进算力资源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定期发布可公开数据;建设高质量的行业共享数据集,建立数据生产、流动和保护机制,实现数据标准规范、流动畅通、存储安全。系统性规划布局,构建基于根技术的生态体系。

强化产业培育力度,助推工业智能发展提质增效。发挥政府统筹和主导作用,着力研究人工智能的工业适配性,支持行业推广人工智能及其装备在制造、能源等工业领域示范应用,通过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突破关键技术,加快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核心技术支撑力。注重原始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底层基础理论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基础模型的研发,算法、数据和算力的创新,重点聚焦人脑科学、脑机接口技术和自主无人系统技术等。同时夯实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自主生态创建。

加强服务型研发设计,推进工业专用模型发展。重点推动以模型即服务

(MaaS)为代表的模式,实现“人工智能+制造”对产业的渗透。推动建立数字驱动的协同供应链,实现全供应链信息的整合与及时分享。

加强工业数据的采集、利用、开发,围绕工业生产、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对传感器数据和生产数据分析,通过专用大模型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调度和故障预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专用大模型的不断积累过程中,打造高智能新型工业产品,实现工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深度融合。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王桂林委员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从“培育”到“加快建设”,体现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

让持续创新成为企业“DNA”,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企业一旦站上创新的潮头,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创新。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者”作用,从制度设计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优化企业研发经费统计方法,统一企业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加计扣除税收规定三类口径,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建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机制,强化企业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融通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让“世界地图”深入企业心中,推动“国货出圈”向“国货出海”转变。积极帮助企业扩大“朋友圈”,支持企业深耕欧盟、东盟、美国、日韩等传统市场,强化“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产业合作,重视发展新兴市场及RCEP成员国市场,推动产品、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树立“品高价优”的产品理念和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十余载,但大部分国货的产品力、品牌形象暂时未能满足高端高质的消费需求。因此既要做高端产业,也要做产业高端,把企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低价胜出引导到提升质量溢价与品牌效应上来,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开展质量攻关。

为企业家创造“一池最适宜的水温”,以“一流生态”成就“一流企业”。政府要给企业家稳定的政策预期,营造依法保护企业意识和举措,让企业家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打造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金融家交融共生的生态。

商会组织应发挥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许明金委员

在全国工商联的全力推动下,地方各级工商联坚持自上而下、协同推进工商联所属商会建设,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商会在政企沟通的桥梁作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的纽带作用不断提升,商会经济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商会自律诚信和社会治理作用逐渐显现,商会组织活力日益增强,成为政府管理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对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建议: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各地商会组织要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写入商会章程,在商会中建立党支部,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把思想引领体现在服务之中,以全国工商联“四好”商会建设为载体,使一大批商协会组织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

充分发挥商会地缘作用。商会以地域为联结纽带,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以福建为例,多年来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一直重视异地商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闽商“回归工程”,凝聚海内外闽商支持家乡发展、投身家乡建设的强烈共识,推动一批龙头民营企业来闽投资。这是商会地缘优势的重要体现。

搭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平台。当前,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了经济领域重要会议邀请商会代表参加,涉及民营企业重要决策时,事先听取商会的意见建议。大部分省份建立了省领导联系商会制度,定期走访商会,听取工作报告和行业发展诉求。在一片乡情下,共议家乡发展大计,正是“亲”与“清”平台的重要体现。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剂。全国工商联已经推动“四好”商会团体标准化建设,民政部门也推动“5A”评价制度促进商协会行业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地方一些商会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等服务。广东、山东、浙江、福建等多地更是支持商会发挥企业集聚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促进当地产业生态链的发展,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剂。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顾学明委员

十年来,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和创新领域试出了新经验,闯出了新路子,改出了新成效,在步入第二个关键十年的重要阶段,建议:

加大自贸试验区开放压力测试力度,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在特殊物品进出自由便利方面加大试点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重点领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推进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探索构建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优化国际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自贸试验区国际规则对标水平,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达到新高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探索建立政府采购信息常态化公示制度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规则、数据保护能力认证规则、跨境数据交易规则等。

强化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集聚能力,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新发展。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定制政策制度监管模式。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赛道,在补链强链延链方面精准发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高端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App、信息安全等信创产业,推动自贸试验区落地更多数字化场景和项目,强化数字治理。

加快完善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合力。定期召开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赋权清单制度,完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激励机制。设立自贸试验区专项扶持资金。构建以鼓励改革创新为导向的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统计指标体系,健全自贸试验区考核评估体系和退出机制。

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综合施策提升种粮效益

张桃林委员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底线思维、注重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施策,让产能基础更牢固、种粮收益有保障、产区抓粮不吃亏,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建议:

坚持不懈夯实产能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布局,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统筹粮食与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品种结构和时空布局,促进粮食生产与环境生态良性互动。同时,拓宽农业生产空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加快耕地保护立法,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完善占补平衡制度和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和建设水平,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坚持科技引领绿色发展。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综合产能提升,集成推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配套。

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价格体系要更精准,统筹做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完善粮食优质优价机制,构建分类分级的收储价格体系。补贴机制要更灵活,建立与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及粮食生产成本动态挂钩的补贴触发机制,及时有效稳定种粮收益预期。保险服务要更普惠,突出粮食生产战略性定位,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力度,扩大粮食生产保险种类和覆盖范围。产业政策要更有力,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考核强化奖补激励。调整相关统计口径,设置大豆和青贮玉米产量折粮系数,科学考评粮食安全责任,促进玉米大豆轮作、种地养地结合。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和省级财政统筹力度,建立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横向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层面统筹的专项基金,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提升绿色贸易质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宋青委员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提升绿色贸易质量,加快培育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等为特点的外贸新动能,是拓展绿色化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建议:

完善外贸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搭建专项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与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相关的数据库和出口贸易信息网络体系,及时汇总并发布相关法规政策动态。探索推进同欧美等互认的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对应的核算与报告机制。强化绿色产品认证对象培育,对标碳减排标准,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参与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的行业话语权和市场议价能力。

立足“双循环”,提升对外贸易发展韧性。以国际循环为通道,优化海外经贸网络布局,增强企业环境责任风险履责能力。编制对外贸易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增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调控和化解能力。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以全球视野推动建立多边交流机制,建设更高水平、更为安全、更具韧性的对外贸易绿色化发展体系。

拓展绿色化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焦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加大低碳科技创新力度,打造绿色贸易“新高地”。持续建设服务贸易对接交流云平台,提升服务贸易数字化应用水平,重点完善绿色产业评级体系,促进产业链碳排放核算、碳价衡量及减排降本机制构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产业市场互联互通。让绿色低碳基因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在全球范围讲好中国绿色经济故事。

加强科技强链补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付诚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但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基础材料过度依赖进口。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韧性,国家经济才能安全、平稳运行。建议: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要运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科研投入,在制造业重点领域继续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和装备完成进口替代,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跨产业、跨行业的供需机制,加快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

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打通科创与应用的桥梁。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延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创造中国服务的国家品牌,还需要进一步给民营企业以支持,在项目准入上更加“松绑”、在重大领域上更加“开放”,让企业更好发挥自身创造性。在整个制造业领域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国有资本、专业院校的对接,让技术和产业化同频共振。

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打造优质企业梯队。优化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让更多民营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科技研发中;推动国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资源共享、渠道共用,带动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各级财政加大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民营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力度,不断做强市场创新主体。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李心委员

新型工业化以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将显著加速各学科、各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催生更多更具时代特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建议: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新老并举,大力开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分类出台鼓励性政策措施。加快集群数字化升级和新技术赋能,加强产业集群组织协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强链延链补链,集中政府资源、引导市场投入关键环节和领域。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面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群。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计划。开展中小企业育苗行动,培养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全面打造吸引全球重大项目和投资的首选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高质量“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各省制造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滚动谋划、储备、推进百亿级的重大制造业项目。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方向,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资。

全面建设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土地、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精准对接、协同发力。用好“数字政府”“大数据”等抓手,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制造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宽松氛围。

发挥港澳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龚俊龙委员

中共二十大报告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作为未来五年我国主要的目标任务之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顺应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选择,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港澳在制度、市场资源、资本、人才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应该发挥平台、示范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发挥平台作用。港澳作为技术、资金、货物进出中国的桥头堡,在国家内外双循环经济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一带一路”枢纽地位,立体交通体系和经贸服务体系、资本金融服务体系、信息融合体系、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成,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畅通起到积极作用。

发挥示范作用。国家颁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全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同时,坚持聚焦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构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市场准入体系和市场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要充分利用港澳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金融制度与国际广泛接轨的条件,为大湾区发展引资引智,在发展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构建、推进国际国内规则融合上,更需要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深化与港澳在金融、科创、人才等方面的规则衔接与机制协同,促进大湾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跨境双向流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曹鹏委员

作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持续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建议:

民营企业应进一步融入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建设创新链。在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利用科研资源的有序开放,在政策支持下建立与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的产业化合作模式。在人才流动方面,顺畅产学研人才的双向流动。在政策引导方面,在政府主导的科技类目和科研基金中为民营企业预留份额,并建立创新项目的容错免责空间;对民营企业投入长周期和高风险的基础科研项目,加强政策鼓励,加大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力度。

在企业间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氛围,加快建设数据要素的流通机制。为消除企业间的技术和数据“孤岛”,同时与科技创新机构高效协同,建议在明晰的数据产权制度和流通规则下,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数据的产研良性循环。

在国际竞争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同时推动核心技术在产业中的“真替真用”,形成“技术—产业”价值的双向奔赴。以民企为代表的应用层应该深度参与打磨技术和产品,挖掘应用价值。加强核心技术的产业应用引导,推动核心企业和重点领域优先部署应用;民企龙头发挥表率作用和服务能力,带动各个垂直产业的应用;将核心技术应用纳入考察范围,以税收等优惠吸引企业主动使用;以产业价值为导向对核心技术研发和推广进行评估和激励。

提升技术创新的普惠性,推动以供应链为代表的数字化工程的长期建设和成果转化,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升级的数字鸿沟。建议龙头民企积极参与国家级和行业级供应链等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场景实践和产业服务带动实体产业数字化升级;建议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评价体系。

进一步激活林业经营发展促进林农致富增收

吴旭洋委员

林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也是社会的基础产业,一方面要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开展林木种植和养护,拓展林业经营项目,不仅有利于生态的保护,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林农的收入。2023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对林权、森林经营、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等内容作出了进一步要求。就如何更好地落实《改革方案》要求,逐步扩大林业经营模式和市场规模,帮助林农更多更快地增加收入,建议:

加快林业碳汇市场发展与建设。加快对钢铁、化工等产业碳排放的研究工作,制定发布各行业的入市时间表,增强外界对林业碳汇的发展预期和投资信心。

进一步调整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对林业经营者实行林木采伐限额5年总额控制政策,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进一步保障了林农的合理采伐需求。通过积极补种和养护,林木可以做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建议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放开采伐限制,提升林农造林育林积极性,实现林业经营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局面。

探索建立林业林木评级制度。由林业部门就不同树种树木建立评级标准,组织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开展林业评级工作。林业林木评级将有助于林权、林木数字化网络交易能力的提升,未来也会对林木期货市场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

整体而言,要激活林业的经营与发展,建立起林业经营模式。一方面增强公众和社会对林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强各项要素的投入和流动,社会资本、林木资源、碳汇指标各项要素充分调动起来,林业市场才会不断壮大,价值才能不断提升,林农也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深化国内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

谭文英委员

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开放。当前,在世界经济的新一轮规则重塑中,国际经贸规则由边境规则向边境后规则转变,日益呈现高标准新趋势。这就要求我国将对外开放重心加速转向制度型开放,而标准制度型开放则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建议:

开展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布局。在国家层面出台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各类国际合作交流中,设置标准化议题或内容,强化国际标准化合作。

深化标准化改革,坚持制度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培育壮大团体标准,提高团体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梯次向外国专家开放。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在标准化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和试点。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各方力量。联合制定国际组织建立制度规则,支持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专业性标准组织。围绕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牵头加快国际标准布局。充分发挥标准对外溢效应较强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由各部门分别负责,加强营商环境优化、ESG信息披露、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通关便利化、跨境物流、跨境数据流通、跨境支付、劳动保护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标准国际兼容。鼓励各地政府发挥优势,研究制定本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标准化实施方案,部署一批重点领域国际需求分析与国内外标准比对项目,提炼一批国际交流和标志性合作项目,开展中国城市与国外相关城市间的标准化合作试点。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滕佳材委员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中共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以建设“海上粮仓”为抓手,夯实民生保供基础。强化经营主体作用,完善海产品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强化政府引导,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水养殖区域布局。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作用,在金融贷款、专项补贴、税收保险、产品价格上给予优惠。

以壮大规模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强化规划引领,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牵引,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工作。打造陆海统筹发展区,积极推动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一体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协作。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持续增强发展动能。优化国家海洋科研力量布局,整合优势力量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泛海人才战略,推动高等教育海洋专业面向沿海省份多招生,职业教育面向特色渔业、海洋新兴产业开展培训。建设孵化基地,搭建展示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对接转化。

以生态保护为根本,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有序开发海洋,持续推进入海排污管控、海湾综合治理、海洋生物保护。健全完善制度,建立陆海统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市场化生态激励机制。推动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提升近岸海域水质、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

以开放合作为纽带,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双边多边合作。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以闽台融合为契机,建设两岸共同市场。注重发挥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优势,深化闽台海洋融合发展,推动闽台基础设施应通尽通,拓宽台湾农渔业在大陆的发展路径。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胡文容委员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结合工作实际,就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部署要求、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议:进一步强化统筹联动,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协调共商和督促检查,推动重大项目落实、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问题解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坚持循序渐进,把握各地实际条件,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满意度。

进一步强化协同联创,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提升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是长三角最重要最核心的使命责任。下一步,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实施产业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确保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快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基金,推动长三角国家实验室互设基地,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进一步强化共保联治,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下一步,更好发挥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联动机制作用,聚焦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问题,强化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持续攻坚,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同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进源头减量,促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陈寅委员

文旅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决策。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因文化赋能而内涵丰富、品位提升,文化因旅游推动而更有魅力、增添活力,两者有机融合将更好激活消费和内需市场,增添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近年来,我所在的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我们体会,推动文旅融合,不仅要注意“形”,更要把握“魂”,只有形神皆备、有深度有温度的文旅融合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才会买单,市场才会认可。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时尚潮流,也为各地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差异化的发展空间。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抓紧完善鼓励文旅融合的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定文旅融合重大项目专项支持政策。加快打造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先行示范区,推进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申报创建。加大文旅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场景中广泛应用。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地方旅游国企改革,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重组整合和品牌化经营。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文旅央企将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理念,践行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驻港央企还将发挥独特优势,加强内地与香港的文旅融合方面的交流合作,服务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港传播,助力香港人心回归,在香港由治及兴新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申长雨委员

围绕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建议:

打通转化关键堵点,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同时,建立单位、科研人员和技术转移机构等权利义务对等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机制。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质量,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加快实施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的评估制度,引导科研活动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加快推动专利价值实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出台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标准,探索开展专利产品备案。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在国家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优选一批高成长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推进重点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强链增效,推动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以企业为主导、以专利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培育知识产权要素市场,构建良好服务生态。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市场体系。实现技术合同登记与专利转让、许可登记备案信息共享。加快探索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的质押率。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稳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链条。面向区域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服务精准对接活动。高质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培育一批专业性强、信用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家型人才。畅通知识产权要素国际循环。

深化京津冀产业协作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

燕瑛委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议:

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协同优化。进一步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集聚,探索“一地创新、三地互认”制度。提升重点节点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加强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区域人才、教育、医疗协同体系,促进区域内人才合理流动;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理念,深化三地对接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京津冀通关便利化改革。强化京津冀三地口岸合作机制,构建畅通、高效海陆一体运输体系。

聚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充分激活北京创新与数字经济等服务业动能,在京津冀形成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多中心空间格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完善顶层设计,编制京津冀统筹产业规划和产业地图;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一批产业深度融合的示范性区域。发挥京津冀企业家联盟作用,促进资源整合、高效合作、科创协同和产业升级;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对接合作的平台载体、要素投入、政策配套等;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调动和联合京津冀乃至国内外的科创资源攻关;立足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共建实验室群落和研究平台;引导京津优质高校、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在共建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转化平台。加强首都与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石家庄、廊坊等重要节点的合作联动。抓好三地数字经济顶层规划,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平台建设。

法治赋能强保障环境优化促发展

民革中央

近年来,全国各地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本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持续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现实中,法治思维欠缺,重实体、轻程序,“新官不理旧账”,不作为、不担当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杜绝。为此,建议:

坚持法治安商,以高质量立法为营商环境提供坚实基石。完善法规和制度规范,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完善备案审查机制,依法撤销和纠正不适当、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实现法治思维与市场思维、法律规则与市场规则、法律价值与市场价值有机统一。

坚持诚信留商,以规范文明执法为营商环境提供安稳秩序。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程序,让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健全政务守信践诺机制,加强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充分保障内资与外资、本地与外地、公有与非公、大国企与小微企等各类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保护平等和发展机会平等。

坚持平等护商,以严格公正司法为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依法惩处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及伤害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的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安全稳定投资创业环境。畅通涉企案件“绿色直通车”,加快涉企案件办理速度,降低企业诉讼成本。聚焦“办理破产”“执行合同”等指标,深化“府院联动”,助推营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持续为产业培育壮大、企业顺利发展、企业家健康成长提供司法保障。

坚持服务暖商,以全民尊法守法为营商环境提供良好氛围。打造现代化政务服务体系,为经营主体创业、融资、维权以及防范法律风险等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坚持“人人、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大局观,在全社会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名誉主席 房兴耀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重要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宗教工作理论方针政策守正创新的鲜明品格,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工作重点。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与党和政府同向同行。思想上坚持党的基本工作方针,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学习上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行动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秉承爱国爱教初心,服务社会促进稳定和谐。一方面,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在宗教界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坚持扶贫济困。秉承爱国爱教初心,积极践行“爱人如己”的使命,按照关于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相关规定,开展扶贫济困、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挥宗教界作用,积极建言献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推动宗教领域管理规范化。坚持规范化管理,引导宗教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全面从严治教,带头遵纪守法、提升宗教修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完善领导班子成员的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将“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作为硬标准选用人才。

主动服务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 孙大伟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进入新的十年,广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把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结合起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建议:

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坚持合理管控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在国家层面建立产业跨境转移指导机制,在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上双向发力。

国家层面支持广西创建中国—越南、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转移承接服务示范区;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产业跨境转移对接服务办公室。支持东部地区利用转移企业腾出的空间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加快我国制造业面向东盟的战略性投资布局。

建立共建中越经贸合作区及与东盟商贸合作平台等工作协调机制。支持中国—东盟博览会向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转型升级,实现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垂直分工和深度融合。

建议国家层面支持广西对有升链优势和潜力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实现“东部地区+广西+东盟”的“两国三地三园”跨区域跨境产业布局。支持广西南宁市实施部分国家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支持广西南宁市、桂林市联动实施东盟10国旅游团144小时入境免签政策。

国家层面支持广西同东盟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参与“两廊一圈”建设,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立足长远放眼未来筑牢侨界青年“根魂梦”

海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苗延红

近年来,海外侨社呈现新老交替的结构性变化,6000多万海外侨胞中,华裔新生代群体约2000万,留学、投资等新移民数量持续增长,华裔新生代和新华人华侨(以下简称“侨青”)正逐渐成为侨社中坚力量。做好这一群体的工作,对于团结海外侨胞同心建设强大祖国、共襄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坚持多元驱动,深化侨青工作内涵。在以往片面强调的“机遇”“优势”“资源”等利益驱动中,融入“精神”“文化”元素,从单向吸引转为同向奔赴,从“外在作用论”转向“内在一体论”,不断铸牢侨界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通过他们传承、传播、弘扬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注重点面结合,夯实侨青工作根基。按照“大侨务”工作要求,加强涉侨部门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动,形成“统战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海内外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发挥海外社团作用,以“存量”扩“增量”,以老带新,实现良性传承;搭建青年平台网络,引导海外各级同乡会成立青年联谊组织,为侨界青年提供更多展示和参与机会。

强化要素保障,支持侨青发展创业。加强基础建设,打造一批“海归小镇”“侨创小镇”等海外新生代创新创业基地;突出项目虹吸,推动招商引才“项目化”,依托海外骨干侨团,建立常态化招商联络点;梳理涉侨政策法规,聚焦侨青重点诉求,整体谋划、构建海外新生代政策服务体系。

以文化涵养侨情,培育侨青家国情怀。深度挖掘侨乡文化。支持重点侨乡集中打造“侨”文化展示区;深入推进联谊交流。深化政企协同,打造有影响力的联络联谊品牌;精准开展宣传引导,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思维,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主动适应青年受众喜好。

支持制造业储能降本培育千亿级新兴产业

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 蒋鹏举

制造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对电力资源的需求极大。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通过储能技术进行能耗优化,已经逐步形成市场。特别是随着2023年储能产品的大幅度降价,制造业储能服务将逐步形成千亿级别的巨大产业,并逐步培育检测、售后、维修、保养、安全等一系列技术型附属产业,对我国降低制造业成本、提高生产性服务占比、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储能设备存在安全规范问题,中小型储能产品存在技术问题,储能服务存在融资渠道问题。为此,建议:

加速建设安全规范。安全生产高于一切,由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针对储能产品的安全生产问题,从编撰相关安全法规、制订产品标准、建设检测能力、提供认证服务等方面入手,积极增强安全生产的服务能力与监管力度,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我国中小制造业占比达90%以上,每年消耗全国65%以上的电能,但当前中小储能受关注程度低,技术配套不足。面向中小企业场景,鼓励技术创新,推进小容量产品、分布式服务、网络化平台的研发与落地,以专业的技术,服务好我国最大比重的制造业主体,充分打开千亿级别的潜在市场。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储能服务的需求明确,价值清晰,供应链透明,收入与盈利的可预测性强,是优秀的融资标。但目前储能服务较难获得银行支持,只能从融资租赁等非银机构获得融资,承担了2—3倍的融资成本,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要素成本。通过试点项目积累经验与数据,进而制定专项政策,实现专业化、定向化金融服务,为培育千亿级产业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 李志强

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始终是推动产业发展、催生新动能的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议: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制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加快数字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创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关键底座,继续适度超前建设5G、天基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布局合理、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的基础设施底座;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发挥其独有的低边际成本、强渗透性和融合性优势,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生产制造模式、运营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升级,深化工业数据应用,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动能。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应用场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聚焦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协同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行业发展、规模应用。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技术预见、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搭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术赋能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健全政府研发资金与市场化投资资金的联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未来产业多层次、差异化的资金需求,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聚焦培育外贸新动能支持“新三样”扩大出口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 陈四清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培育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为代表的外贸新动能,对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对外开放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市场需求疲弱情况下,以“新三样”为代表的贸易新动能,正逐步塑造我国贸易新优势,成为外贸扩容提质新支点。调研中也发现,近来“新三样”出口增速边际回落。建议:

坚持稳中求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一企一策”推动“新三样”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动新能源等产业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支持“新三样”出口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提高中国企业品牌形象;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通道;加强中间贸易支持;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突出以进促稳,提升产业韧性与创新水平。推动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高效配置和便捷流动,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新三样”行业性、区域性品牌;推动建立“新三样”原材料采购横向企业联盟,提升采购定价权优势;建立定期跟踪评价机制。

注重先立后破,加强政策保障与风险防控。持续健全“新三样”企业海外利益保护机制与风险预警防范体系;着力把市场和价值“引进来”,实现高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相关领域标准和规则制定。

强化守正创新,提高跨境金融供给质量。将更多优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生产企业纳入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简化跨境资金收付审批流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三样”龙头企业和国家制造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提升境内外联动服务能力,为“新三样”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加强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澳门特区行政会委员 邱庭彪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不断提高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繁荣;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文明的灵魂,应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框架下得到更好的实践和保障。

在有关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应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视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投资的便利程度,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引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享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扶,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以侨为桥汇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合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 吕涛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激励广大侨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我作为一名侨联界委员,同时又常年工作在国际传播一线,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思考: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好侨胞文化优势,对于高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应在立意策划、内容制作、推广宣发等全环节吸纳侨胞智慧,发挥侨胞力量。鼓励广大侨胞立足自身优势,以符合所在国文化习俗和传播规律的方式,向所在国人民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坚持兼收并蓄,借鉴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依然需要吸收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依然需要广大侨胞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鼓励他们从所在国汲取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事业中来。同时,也要以侨为桥,通过广大侨胞的影响力,吸引其他国家心怀正义的文化界人士广泛参与中国的文化项目。

积极拓展空间,打造世界文化创新高地。鼓励包括广大侨胞在内的各界人士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离不开包容活跃的文化创新空间。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地传扬。在文化领域,活跃与开放、创新与包容是密不可分的。建议围绕广大侨胞的现实关切,延展文化领域的创新空间;同时,完善信息权威发布机制,在谣传、误解出现时及时发声、准确发声、有力发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中国应展现大国胸怀,坚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打造新时代的世界文化创新高地,汇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合力。

发挥香港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香港义工联盟主席 谭锦球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的,“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

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香港角色更显持重。重视香港优势、用好香港优势,国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更加稳健、更加畅顺、更加事半功倍。

香港是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的重要指针,香港的稳固繁荣向外界传递的,是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全面加快开放进程的明确信号。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刻认识香港优势,梳理好有力促进香港优势发挥的政策着力点,与国家重大战略推进紧密结合。

香港优势发挥,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离不开与内地省市的合作发展。要扩大互联互通范围,支持香港稳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时可政策支持香港增强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竞争力,授权内地更多省市如深圳、海南一样来港发行政府债券,支持香港成为国际优质自愿碳市场。

加快落实扩大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政策,加强香港与内地自贸区合作,构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家发改委2023年底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为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香港“八大中心”建设,是香港的信心和动力之源,也是国家和内地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舞台。团结齐心、担当创新、协同发展,香港必将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贡献新力量、新思路,创造新奇迹。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 马跃祥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亲历这个伟大时代的宗教界委员,担负着把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对民族宗教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广大信教群众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建议:

加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低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当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到东中部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子女就近入学、就业指导、医疗保障等现实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在全民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区域、城市、单位应予以挂牌支持及资金奖励,优先支持参加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的评选。

加强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并在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单位同步开展。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受教育程度编印教材、通识读本,推动宣传教育工作科学化、准确化、规范化,助力全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快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类基地体系化建设。依托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国家层面及有条件的省市区组建包括考古、古人类基因学等学科在内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智库。各地应依托博物馆、公共文化馆(站)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和有特色有资源的景区、寺院等其他公共场所,加快建设宣传展示基地,挖掘民族团结故事,配合“三交”史编纂,系统梳理地方史,全面总结各民族在“三交”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加快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基地。

在妇女群众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席、党组书记 王芳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内蒙古各级妇联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将其贯穿于妇女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有形有感有效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实施“北疆巾帼铸魂工程”,成立三级巾帼宣讲团。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用心用情用力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本。新时代新征程,发挥妇联大纽带、大家庭、大学校、大智库、大窗口作用,切实履行妇联组织引领服务联系的职能职责。抓好科技创新、创业就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巾帼行动,开展万名妇女和家庭素质提升计划。做深做细维权关爱服务,全面推动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宣传落实好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聚力聚智聚势打造北疆家庭文化品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组织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树根连根·石榴籽心连心·石榴花开耀北疆”系列活动,生动讲述先进典型人物家教家风故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助力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实施家庭服务巾帼行动,助力“一老一小”服务。

提标提速提效建好妇女群众温暖娘家。在边境旗县开展妇联执委“头雁聚心行”活动,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妇联组织工作中。推动“妇女之家”向新领域、新业态、新阶层、新群体延伸,扎实开展“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计划”。巩固“两优”成果,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广大妇女心坎上,当好妇女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

密切联系界别群众画好最大同心圆

深圳市政协主席 林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全国政协《关于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意见(试行)》的制定实施,对于提高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加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重要要求,履职尽责、起而行之、担当作为,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提高站位,切实强化做好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责任担当。不断提升联系界别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思想政治引领者,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界别群众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以模范行动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风采。

履职尽责,团结各界群众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注重从界别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部署,建良言、献实策。紧扣现代化前进方向凝聚共识,通过考察调研、政策宣讲、走访了解等途径,切实为基层、企业、群众解难题、鼓干劲、强信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努力画出团结奋斗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主动作为,持续推动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界别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委员工作站、界别群众联系室等履职新平台,采用委员议事厅、深聊会、微建议等灵活多样的履职新形式,切实为基层一线办实事、解难题,聚共识、送温暖。加强学习,增强能力本领,在联系服务界别群众中走在前、做表率。

聚焦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佳实践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两个变局加速演进大背景下,从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扩展升级,是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国际大循环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建议:

加快构建面向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政策体系,推动重点行业深化实践探索。加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整体统筹,明确相关指导原则、阶段目标(2035年、21世纪中叶)、实施路径、优先次序、法规保障和政策体系。在若干重点行业开放先行。

依托“一带一路”推动中国标准、优势产能走出去,注重参与制定引领国际经贸合作新规则。同时,根据国际规则调整国内相关政策和法律,建立完善与国际高标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衔接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经营主体关切,加强对企业的合规管理和培训指导。

探索建立面向全要素资源配置的制度型开放机制,搭建链接融通全球的开放平台。加强国内外数字经济标准和规则的衔接;探索针对特定区域、特定活动、特定人群研究开放网络直连,试行便利化措施。建设融通技术、资本、人才、资源等汇聚开放的新枢纽,基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打造双边国际合作产业园;探索构建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

统筹制度型开放和高水平安全,鼓励最佳开放实践的复制推广。统筹外资准入及行业管理、产业培育等问题,精准施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开展更高水平压力测试前提下,选取基于市场需求的开放应用场景最佳实践,总结风险管控经验措施,在更广范围复制推广。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系统提炼制度型开放成果;通过容错纠错机制与正向激励机制作用,推动自贸试验区成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同心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鄂崇荣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需要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同心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思想之旗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确方向。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向,通过专题报告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推动“五史”走深走实。正确把握“四对”关系,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处理好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等辩证关系。实施文化润心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品工程。

以交融大美滋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智润心、繁荣发展。实施“干壮枝繁”工程,不断拓展遗产保护的新空间。

以价值之魂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核心根基。积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公益广告宣传。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互动式、立体式、沉浸式传播。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以现代文明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基础。接续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党员干部引领示范;实施育苗工程,促进青少年积极融入;引导各族群众人心凝聚、团结奋进。

以文化工程拓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空间。深入挖掘代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做大做强重要地标建设。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等成果及时转化,提升完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适时在雄安新区启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验馆或主题公园、文化小镇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各省区中华文化符号和元素进行集中式、融汇式、永久性展陈。

便民利民促融合携手共促心联通

大湾区金融科技促进总会会长 庄紫祥

随着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快车道,香港同内地交流合作领域全面拓展、机制不断完善,香港同胞创业建功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随着内地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愈来愈多社会服务需要使用身份证件。在此背景下,通常只持有“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俗称回乡证)的香港同胞,在内地工作生活有诸多不便。出现这些困扰,主要是因为无论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还是回乡证,都没有标示持证人的“中国公民”身份,没有编配内地居民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建议:

允许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国籍居民,按照自愿原则,申请在内地公安系统进行身份信息备案。备案信息经审核通过后,其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即可正常出入内地主要边境口岸。可以在18至38岁年龄段的香港青年人中先行先试,再逐步推广至其他年龄段。

试点降低港澳居民居住证的申领门槛。国家自2018年9月推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其采用与第二代内地居民身份证相同制作技术,香港同胞办理后可申请五险一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在住宿酒店、办理银行或金融服务时,跟内地居民有着同等便利。不过,根据现行《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规定,在内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才符合申请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条件。免除或减少这些额外限制,采取申请即可发放的安排,可以使香港市民真正实现“内地生活通”。

凝聚华侨华人力量共襄民族复兴伟业

香港汕头社团总会主席 高佩璇

近代以来海外华侨对国家、对家乡作出巨大贡献。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广大海外华侨的中国心,团结华侨的磅礴力量共同奋斗。就此分享三点:

华侨是重要的民间力量。海外华侨历来有支持家乡亲人、支持祖国建设的优良传统,华侨也是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是祖国和侨居国的民间桥梁,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力量。凝聚华侨中国心、发挥华侨磅礴力量,不仅有助推动经贸合作,更可以通过民间渠道、以民间方式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可以令更多海外人士听到中国故事、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国情。

海外同乡社团是维系华侨与家乡亲情以及与祖国血脉相连的重要平台。不少华侨已经在海外落地生根,当地的同乡会在维系华侨爱国爱乡的感情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内地有关部门和侨乡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海外同乡社团的角色和作用,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沟通平台,和海外同乡社团保持密切联系。

有关部门加强侨务工作的顶层设计,发挥香港在国家侨务工作中的独特优势。香港不仅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又是内地与海外华侨的桥梁纽带。历史上,香港曾经是广东福建等地民众移居海外第一站。香港700多万人口,新界原居民所占比例不足一成,大部分是不同时期从内地不同地区移居香港,他们在港九新界设立同乡会,例如潮州商会、嘉应商会、福建商会等都有逾百年历史,这些老牌社团与全球各地同乡社团有很深渊源,影响力举足轻重,无论回归前后,由香港的同乡社团发起或推动海外华侨支持家乡支持国家的活动,均有事半功倍之效,在国家层面加强相关统筹工作,很有必要。

凝聚港澳青年力量助力国家蓬勃发展

香港菁英会主席 凌俊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指出:“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港澳青年发展得好,香港、澳门就会发展得好,国家就会发展得好。”集中国家、政协委员、港澳社团三者的力量,可以有效推动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议:

完善港澳与内地的基础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建立促进港澳青年与内地交流交往的统筹机构和统一规范的服务平台,以此加强两地的政策沟通。202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通知,为在南沙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便利,建议国家按“南沙模式”建立统筹机构和服务平台,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和细化落地,提升港澳青年内地生活便捷性及就业的归属感。

发挥港澳地区政协委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政协平台,组织面向港澳青年的学习宣讲团,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帮助港澳青年进一步了解人民政协制度在中国式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定时开展“走近港澳青年”的交流活动。帮助港澳青年找准自身定位及优势,协助他们完成就业规划,为他们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打下坚实基础。为吸引港澳青年来到内地,在为港澳青年创造内地参观的机会时,可以聚焦“伟大、宏大、重大”三个关键词,将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主要参观地,让港澳青年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和蓬勃发展。

提升港澳社团的活动成效。青年社团是促进港澳青年与内地交流、深入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重要渠道,也是增强青少年家国情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港澳地区的青年社团是社会治理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组织青少年工作时,港澳社团应不断增强港澳青少年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通过丰富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吸引青少年,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

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张光奇

青少年时期是塑造国家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而学校作为学生度过多数时间的主要场所,对涵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和民族向心力至关重要。为此,建议:

加强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由教育部门设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引领基础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编写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教材,建立学科化、专业化的教学体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读物的专业审查,推进日常管理、专业认证和质量监督。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保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分阶段制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职业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对在校教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各科教师要梳理书本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形成本门课程的优秀传统文化阐释脉络。其次,在师范院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必修课,建立系统教育课程体系。在学校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绩效考核和晋升机制,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科目。

实现形式实质内在统一。对于学校举办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注意阐释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寓教于学;注重跨界供给,如提供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音乐、舞台剧等,提高活动吸引力。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创新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精华与伦理规范精粹整合融入校规、校风、校纪,在校服、校徽、教具等用品设计上保留传统文化符号。对于丰富校园活动资源方面,可探索用区域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共享、共同开展课程服务等方式互通有无,借助家庭、社区力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增加课程资源供给。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云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马文亮

云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点带面深入持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汇聚民心。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引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感恩奋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中小学幼儿园、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乡村,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讲。在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宣讲活动,引领各族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等工程。抓住国家发展机遇,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加速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对口支援等优势,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农田水利等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社交平台、文艺作品等,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激发各族群众热爱家乡、建设云南的情感和力量。

云南省政协坚持“小切口、大文章”,积极“搭平台、创品牌”,立足政协所能,充分发挥三级政协组织和三级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研究,于2023年9月在全省开展“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协商活动。

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 户思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时该如何对受话人情感产生影响,让其与我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对其产生影响力?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在中外人文交流互鉴中彰显魅力。中华文明中最动人和最具魅力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它们如同“异化”的景观在文字、线条、节奏、意境中展开,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景观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心驰神往,不由自主地想进入其中。其他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研究、欣赏、传播这些来自中华文明的宝藏,将它们与自身的文化进行融合,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颂,成为我们与世界共情的最好媒介。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在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中生生不息。中国所拥有的内在力量、深厚文明底蕴究竟在哪里?儒释道的境遇融合既让它们保持独立的体系,又让它们吸纳彼此有用的养分,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脊梁和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和文明底蕴。张骞通西域、玄奘取佛经、郑和下西洋等展现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追求。民族共同体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传颂着中华各族人民休戚与共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繁荣经济和灿烂文化,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构筑起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在力量和文明底蕴。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勇气,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提供了第二个答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的历史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新局面

民革吉林省委会副主委 邓健

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对于更好发挥法治在全社会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识,持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新时代法治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正当其时。为此,建议:

注重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组织法学专家和实践工作者深入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促进法治文化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法治文化智库建设,开展法治文化科研教学,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自主设置法治文化相关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

注重法治文化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特别应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由政府主导的公益社会事业,通过各类活动引领、项目推进、产业培植等方式,不断加大人财物等方面投入。

注重法治文化实践养成,持续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通过近40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均衡、地域和民族特点存在差异性、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加强,特别是数字领域、绿色领域等新动能飞速发展,对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以“知、悉、会”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分层、分类,均衡推动法治文化实践养成。着眼青少年、农民等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特点,着重培养了解法律基本常识;着眼国家公职人员等群体工作生活特点,着重培养熟悉法律基本规定;着眼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群体,着重培养会用法律重点条文。

举办中国长江流域国际博览会推动世界大河文明对话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韩民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万里长江的高质量发展,亲自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我们建议,充分利用长江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文化绚丽多姿和长江文明享誉世界的巨大优势,举办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览会——中国长江流域国际博览会(简称“长博会”),推动“世界大河文明”在长江流域对话。

创办“长博会”是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全流域横贯中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理区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省区市的区域合作,实现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目标。一个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的国家级综合性展会,将在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带动沿线各省市的产业协同共进。

创办“长博会”是加快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从全国层面看,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地区省市分别拥有国家级的国际性会展平台,已经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中部地区,虽然可以对接多个国家战略,但是目前尚缺乏能承担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展会。因此需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会展平台,以长江为纽带,推动沿线城市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发展。

创办“长博会”应以“同饮长江之水,共襄世界文明”作为展会主题,以“世界大河文明对话”作为论坛主题。邀请全球五大洲的62条主要河流流经的95个国家所涉及的300个主要国际城市、国际机构以及3000家企业参加展会。着力打造大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典范,实现流域内“破除藩篱、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无缝衔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联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发挥爱国爱港力量作用提升凝聚力引领力

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会长 吴华江

在中共中央大力支持和香港特区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进入了由治及兴新阶段。爱国爱港力量作为参与社会事务、守护香港的重要力量,更应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凝聚各方力量共建美好香港,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当好特区政府实现良政善治的同行者、好帮手。政府制定政策需要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爱国爱港力量应发挥熟悉地区、贴近市民的优势,悉心收集民情民意。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爱国爱港力量更应全力支持政府把一项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齐心协力破解深层次矛盾,为香港繁荣发展增添新动能。发展是香港的立身之本,是为香港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根本所在。爱国爱港力量汇聚各行各业精英,应为香港发展经济群策群力,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提振市场信心,多措并举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国际交往合作,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推动香港抓住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机遇,同内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以民为本,加强服务市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爱国爱港力量要进一步强化市民至上的服务意识,始终贴基层、接地气;定期探访长者及有需要的家庭,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为广大青年创造更好的教育、工作、生活环境。

爱国爱港力量要珍惜当前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讲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一方面多举办增进香港和内地联系的活动,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双向交流,提升港人尤其是港青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另一方面,爱国爱港力量与世界各地联系紧密,应努力向世界讲好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和广阔机遇,吸引更多外来投资者投资香港、投资中国。

文化自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香港弦乐团艺术总监 姚珏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合作不仅仅是基建贸易经济方面的联通,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民心的融通。文化自信是推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气,文化艺术力量在促进交流合作、提升发展质量、激发创新动力方面具有巨大的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恰恰就是立足千年中华文明和当代实践的结合,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就是我们的底气。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生生不息,源于开放包容、心怀天下的传统,“一带一路”建设恰恰是运用中国智慧,促进人类的和谐共赢。

我长期在艺术和教育方面坚持的也正是文化自信,守文化之根,创时代之新。我曾经率先代表香港特区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演出。2023年11月,我又率领创办十年的香港弦乐团前往中东欧国家巡演,多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当我们用西洋弦乐演奏中国民谣《放马山歌》时,感受到海外观众的热情和喜爱,全场观众加入我们一起呼喊“唷吼”。加演《我爱你中国》时,很多华侨都跟着演唱,很多人都流泪了,外国观众上来与我激动握手,表示欣赏完乐团的表演,他们更加热爱中国了,也想到中国香港去看看。

作为一个香港特区的中小艺术团体能够在国家支持下,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展示作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得益于“一国两制”伟大制度的独特优势。香港正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能够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善于用当地民众听得懂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香港特区不仅仅是促进互联互通的超级联系人,提升发展动能的超级增值人,更是讲好“一国两制”成就和中华文化精神的超级传播人,未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新阶段一定也大有可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香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联合出版集团董事副总裁 吴静怡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应发挥其独有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国际大都会,香港要打造“一国两制”制度下文化自信自强的特区样本,这既是香港在“一国两制”制度下必须担负起的任务,也是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必须完成的使命。

突出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延续和深层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源泉和力量支撑。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始终浸润着中华文化的滋养。“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要坚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不断增强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突出文化创新性。香港作为华语电影、音乐、艺术等领行者及制作中心,高度发达的电影工业、音乐等产业令人瞩目。新时代背景下的香港应借助区位优势,开辟文化演艺新空间,推出更多能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文艺精品,加强文化、体育、旅游、创意产业等方面发展,借助香港国际影视展、香港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发挥香港影视人才优势,推动中华文化重焕光彩。

突出文化包容性。香港融合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社会。新时代的香港在深化文化交流互鉴上应彰显新担当,充分发挥“中西荟萃”文化优势,全方位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做好连接内地与世界各地文化艺术交流桥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讲好香港故事。

香港优势助推国家文化建设启新程

香港青年联会主席 杨政龙

在国家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荟萃之地,应更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文化建设、文明交流互鉴及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注入更多动力。为此,建议:

增强国家文化事业影响力,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香港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及一流的文化艺术设施,大力推广和举办欣赏活动,策划香港与内地、国家与国际的大型文化盛事,令传统文化活动年轻化、盛事化和国际化。用文明的力量推动中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此外,多层次、丰富的文化艺术交流,更有助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其长远发展,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扩大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助力中华文化海外“圈粉”。香港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应做好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传播,未来让更多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团,把高水平文艺项目带到国际舞台进行演出,展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此外,香港电影公司可以担任好中国电影的海外出品方和发行方,帮助影片在国际传播,亦向世界传递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及舆论引导力。

提高国家文化产业创造力,促进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硬件方面,香港与湾区城市合作,拓展文化产业空间,鼓励建设文化创意园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融资环境,国家和香港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文创企业进驻;软件方面,香港可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建立中华文化大数据库,让公众、市民、企业能利用这些数据进行IP活化、二次创作,转化为影视作品、周边商品、文旅路线等,创造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科技感的文化产品,再通过文创企业将之商业化、产业化、链条化,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

目录

(45篇)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汇编

目 录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4多篇)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范文。

word该篇(4多篇)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范文,全文共有3421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4多篇)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doc》
(4多篇)2024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材料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