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初心 主动担当作为 做新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航员范文
牢记使命初心 主动担当作为 做新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航员
(2019年11月4日)
同志们:
为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根据局党组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在前段时间开展学习教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今天,我以《牢记使命初心、主动担当作为,做新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航员》为题,给大家作一次专题党课报告,与大家共同交流提高。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回顾初心,牢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
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无数革命英烈和先辈党员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做主,挥洒汗水和鲜血,践行初心诺言。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经济国情的基础上,中共“二大”确立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并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基本观点。在这一时期,我党的经济工作实践,主要是对工农经济斗争的领导。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的历史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必须领导工人运动,必须进行“农民土地革命”,先进行民主革命,解放人民,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努力代表广大工人群众的直接利益,多次领导罢工运动,不仅争取到了一些正当的政治权利,也为工人群众争取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这次大会通过的《经济斗争决议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群众进行经济斗争的纲领性文件,必须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同经济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认识的深化,对农民问题也逐步重视起来。1922年6月发表的《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就明确把“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制定限制田租课率的法律”、“废止厘金及其他额外的征税”作为党的当前奋斗目标。中共“二大”对中国农民的经济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肯定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中共“三大”通过的《农民问题决议案》,提出必须要团结小农佃户及雇工,反抗帝国主义,打到军阀、贪官污吏及土豪劣绅,保护农民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得到迅猛发展,农民经济斗争也得到普遍加强,“协议谷价”、“减租减息”等得到普遍实行。
二、砥砺前行,担当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无数党员群众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片腥风血雨中,艰难前行、独立探索,通过对中国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科学分析以及对复杂国情的正确把握,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我党经济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是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
在党的领导下,各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恢复发展地方党组织,建立地方武装和工农兵政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报告中,对根据地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不仅认识到根据地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还指出了根据地经济发展的前途是“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发展,将来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确立了经济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从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和战时经济的角度,确立了当时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一是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经济;二是支持和鼓励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为将来向社会主义发展创造前提和优势;三是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四是经济建设应当为革命战争服务。土地革命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无论是领导革命战争,还是开展经济工作,都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和经济工作的伟大开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改变土地政策,把各阶层的力量最广泛地聚集到抗战的旗帜下。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正式把减租减息作为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渐进性改革,为抗战胜利后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党,党在经济工作方面也走向成熟,新民主主义经济工作全面展开。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丰富和完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全国人民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路线和纲领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有两个方面:第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既要发展民营经济,也要发展公营经济,自给自足,减轻人民的负担。第二,以农业为主体,全面发展解放区经济。这是基于当时的形势和中共所处环境的科学决定,但同时并不排斥工业和商贸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工业建设和商业贸易,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了人民生活,给根据地经济带来了无限生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工作,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不仅保障了军需物资等的供给,还大大调动了边区人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党的经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党的经济工作主题是经济拓展和经济建国。一是在新老解放区继续实行反封建的农村土地改革,二是逐步开展城市经济工作,拓展经济工作新领域,三是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
在和平建国的努力和希望破灭后,中国共产党果断进行武装自卫,坚决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和剧烈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下,党的经济工作重心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在接管和管理城市的同时,不放松农村经济工作。
三、开天辟地,谱写前所未有的历史新篇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世界上从此有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建国后,国家一穷二白,面对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和全面萎缩的严峻形势,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仅仅只用了8年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49年11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关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总体设想。到了1952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国民经济完全恢复了:与1949年相比,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增长了77.5%,年均增长21.1%;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1%,年均增长34.8%;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3.5%,年均增长15.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纪录;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也就是执行的时期,通过“一化三改造”实现了向的转变,经济建设卓有成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按照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用5年时间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与195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继续高速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钢产量535万吨,增长296%;煤1.31亿吨,增长96%;粮食3900亿斤,增长19%;棉花3280万担,增长26%;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2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958年到1978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新中国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苦探索时期,虽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新路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人民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03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这一系列辉煌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勇气,通过不懈努力,艰苦奋斗而来的,也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四、回归初心,敢为新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航员
今年以来,我县以转型升级为导向、科技进步为支撑、创业创新为动力,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全县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的态势。截至9月,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数累计345户,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56.6亿元,工业用电量12亿度,同比增长5.4%,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入库税收6亿元;全县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共74个,计划总投资135亿元,1-9月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3.5亿元。
今年以来,我县民营经济发展整体态势良好。在各行业各领域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较高、增速较快。今年1-8月,全县新登记企业主体5180户,其中内资企业5140,同比增长54.4%,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新增主体数的99%;新增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8家,累计325家,占全县规上企业总数的92%以上,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总量达到20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量80%以上,全县40个工业行业民营经济有39个;全县外贸获权发生外贸实绩民营企业共92家,新增实绩企业数19家,进出口总额占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92%。
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出现了工业增速逐步放缓的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增速下行趋势压力不断增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两化融合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环节,以转型升级为着力点,高质量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继续把稳定工业投资、稳定工业运行、促进增速企稳回升作为首要任务,防止工业增长出现大幅度性回落。围绕今年工业经济现状,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分阶段、有侧重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深化工业立县战略,依托合肥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有利契机,利用安徽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各种优势,促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合作,做好工业园区服务功能的建设,快速推动工业经济迈向中高端。一是推动产业平台建设,加快肥东经开区二次创业进程,推动肥东经济开发区在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加工等产业升级,谋划与新站区的产业合作机制,加大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芯片等战新产业发展壮大,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主要谋划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绿色化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主导优势产业。合肥上海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制造业等产业,积极借鉴学习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管理经验,并在管理体制、运营模式、营商环境、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全力建成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对外开放平台,力争2020年有实质性进展。发挥好传统工业重镇优势,超前、合理、科学的谋划和建设一批如通用航空产业园、科创走廊等特色产业园,控制好规模,重在科技含量和特色产业,以点带面,形成区域发展增长极。二是进一步发挥好肥东县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服务功能,以建设成为“安徽省示范服务平台”为目标,以优质的服务对外展示肥东县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来我县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提供“一站式”从落户到生产、销售等全流程配套服务。
2、加大对产业研究,聚焦大工业招商。瞄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科学技术,创新思维与办法,增强产业布局前瞻性,通过以商招商、代理招商、集群式招商以及基金风投等方式招引一批新型工业化大项目,以战新产业带动、以新兴技术促动县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项目开工落实到位并形成实际产能,实现工业经济快速提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上海、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外溢产业、技术、人才。优化整合产业链,深入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和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坚持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度,切实保障重大招商项目优先落地。加快对重点项目的调度,聚焦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化工、钢铁及深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进度华夏幸福机器人小镇、撮镇VR、长临河科创小镇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投产达效。
3、围绕升级转型,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进一步突出新型石化、电工电器、机械制造三大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推动工业经济迈向中高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光伏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大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二是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我县经济智能化发展水平。强力推进信息化改造,引导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领域的集成应用,促进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加快我县企业两化融合的步伐。三是围绕抓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提升腾出发展新空间。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炼铁、炼钢、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铅蓄电池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
4、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政策保障服务。一是坚持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工业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投资、特别是技改投资的奖补力度、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三年激励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出政策引导和叠加效应。二是围绕既定目标抓进度。完善和落实领导联系项目、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联系企业、工业项目调度等一系列制度及时掌握企业、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工业发展各个层面的问题,并加以协调解决。三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文件精神,帮助企业理解、掌握最新工业发展政策,充分享受系列资金项目支持,帮助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资改造、产业升级等方面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更加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四是按照“产业项目攻坚年”实施方案要求,加快项目落地建设速度,在审批、环境保障、金融、土地指标等要素方面提供保障,专事专办加快速度并建立督查调度机制。严格落实责任,补缺补差,在服务企业上精准发力,对每个项目明确责任人、联系人,在提供保障等方面压实责任。
“初心勿忘坚守,使命呼唤担当”,作为经济主管部门,我们要紧紧围绕我县“工业立县”的战略初心,针对今年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力抓好工业经济稳基础、做增量、强载体、谋合作、保要素等重点工作,不断优化投资营商环境,进一步树牢理想信念、根植为企服务情怀、培养严实作风、锤炼过硬业务本领,积极在对标中找差距,在实干中走前列,为全县工业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创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做好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航员。
全系统党员干部要立足经济和信息化的本职工作,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精神,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我县“千亿GDP、百亿财政收入”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