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精选28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8篇《文言文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文言文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一:文言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结合工具书、课堂练习题、文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4)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书非借不能读”道理的写法,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2、作品简介(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相关背景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 庋藏( ) 素蟫(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FvJ2Iw'L0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一词多义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为:为一说
若业为吾所有
非独书为然
焉: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之:吾不得而见之矣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富: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有张氏藏书甚富
而: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归而形诸梦
生固幸而遇予乎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词类活用
汗牛塞屋
庋藏焉
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3)重点词语解释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归而形诸梦。
故有所览辄省记。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4)特殊句式----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A书非借不能读也。
B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C为一说,使与书俱。
(5)古今异义词
1)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 无论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
古义: 今义:
3) 子不闻藏书者乎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子
古义: 今义: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 的文体,课题的“说”是 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 ,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4)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中间三段是重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① ② ;③ 。
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 、 和 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
然后,用 和 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以 和 加以印证。
最后,以 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 ,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A.天子读书者有几B.书非借不能读也C.富贵人读书者有几D.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二)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三)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借者”是指:()A.作者本人B.黄生C.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D.借给别人书的人(2)“可惜”的意思是:()A.应当珍惜B.值得惋惜C.使人叹息D.让人可怜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1)“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A.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B.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C.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D.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2)“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A.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B.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C.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D.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四)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B.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C.“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D.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附1: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 tè)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篇二:文言文教案
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题目,“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篇三:文言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篇四:文言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
篇五: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篇六: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二、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王(wang)关中”“说(shui)项羽”“美姬(ji)”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军霸上”、“王关中”;抓点同为名词作动饲用,读第四声。
“成五采”、“为(We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古今异义: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固”,本来。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
“要项伯”,“要”,通“邀”
“毋内诸侯”,“内”通“纳”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泊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篇七:文言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 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三、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读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C、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四、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 (2次)
2、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六、布置作业: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篇八: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两则最新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篇九: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篇十:文言文教案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义的种类:
一、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二、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例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3、“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侯传》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6、“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四、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例如。
1、“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五、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指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杀,然而(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让我击打,好让我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4、(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5、“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六、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例如: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七、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一)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例如: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二)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例如: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4、“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
篇十一:文言文教案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
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
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
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
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篇十二:文言文教案
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xx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xx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xx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20xx年选自《田单传》主人公田单20xx年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
20xx年选自《资治通览·唐纪八》主人公裴矩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11实词解释题和14题句子翻译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实词答题技巧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20xx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如: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99年试题13题“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的“息”也有六个义项
A、气息B、休息C、熄灭D、子息E、利息F、出息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20xx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说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又如: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xx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见的方法之外,一些参考书上还列出了“”通假推断法“词语结构推断法”“比较推断法”等。翻译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同形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文言文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既要做到内容忠实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落实。即落实原文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意义。要通观全篇,仔细钻研字、词、句、篇。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世外之人”,理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以外人道也’。”“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
二.保持。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似乎像疑问句。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表示陈胜愤慨的激情。
三.调整。即对句子中的个别词序作必要的调整。古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毕竟有所不同,有时就要调整词序。如《郑人买履》中的“何不试之以足?”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然后再译作“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四.增补。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完整。如《登泰山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当中一座的水道绕过泰安城的外边,那就是郦道元书里提到的‘环水’。”这样就便于读者理解。
五.省略。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而且也用不着,这就可以省去不译。例如《公输》中的“子墨子”,不必译为“我的老师墨先生”,译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可以了。又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夫”为助词,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不必翻译,译成“打仗”或“作战”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使文字简洁,又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
七、文言翻译的原则
1、译文做到“信”“达”“雅”
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八、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1、对照翻译。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亲近
2、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照录不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4、删掉不译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5、补充省略6、调整语序(以上六种方法视具体语境来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摭谈高考古文今译的标准与技巧
一、要准确翻译好每一个字,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即合乎“信”。一般高考翻译的句子总是有几个重要词语,如“其李将军之谓也?”的“其”,如果翻译不出,就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有些省高考阅卷组甚至规定,把这些重要参与作为采分点,不翻译出来就直接扣分。如下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重要词语必须翻译准确的呢?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3、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上面这五句,每一句都有重点词语。如“心动”意义为内心恐慌,“极”则是尽情享受。我们在平时积累文言知识和做考试题目时候,要注意两类词语。实词中要注意多义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如“恨”在文中意义为“遗憾”;虚词意义往往不固定,如3、5两句的“其”,前一个在句中起揣测强化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表示自己,“焉”则有兼词“于之”和句末语气词两种用法,第2句意为“从中”。如果抓住这些点,句子翻译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翻译的句子要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即合乎“达”。古代汉语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相距太远,如省略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就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翻译。如:
6、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
7、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幕碑记》)
8、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幕碑记》)
这三个句子分别是省略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文言省略的成分有介词、动词,缺少句子主语宾语的必须补充完整。被动句有的有被动标志“见”“于”“受”等,有的没有,如第7句就要根据句意补充。定语后置句要把后置句的定语放到前面,如第8句应该译成“能够不改变他们志向的高官”。状语后置句也应该调整语序,如第2句应该译为“从中得到养生之道了”。而有些句子还要考虑语言环境,将句子蕴涵的语气体现出来,如第6句必须把假设的句意译出来,为“假如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这才通顺。
三、对一些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还要译出原文的风格来,即合乎“雅”。常用的方法是补充成分、明确内容。如: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第9句用了比喻,语言简约,翻译时要符合语境恰当增加成分,而不能就文直译,应译为“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肉”。第10句用了借代,翻译时可以把“虎兕、龟玉”分别翻译为“猛虎、珍宝”;又如第8句的“四海”也应该翻译为“天下”,这样才真正体现古文今译的标准。此外,对采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古文,也要注意。
掌握了“信、达、雅”的标准,可能还不能翻译好一个句子,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难字难句”。这时候就要根据“据文断义”的技巧,根据文章的语境来推测“难字难句”的意思。如20xx年北京春考:
昔者弥子暇见爱于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这则短文写了弥子对母亲和君主的尊重,正因如此,卫君才认为弥子“孝”和“爱”。这是对传统美德的歌颂。许多考生理解不了“不尽而奉君”,或者对“忘其口而念我”感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没有从整体上理解古文的缘故。文章讲了两个故事,根据上下文内容,“不尽而奉君”是指“没有吃完(桃子)就献给卫君”,为什么不另外摘一个呢?因为弥子吃这个桃子的时候感到特别甜。而“忘其口而念我”是卫君在这样的情况下说的,他没有批评弥子,而是替弥子找了一个台阶:“这是尊重我啊,他忘了自己的口味而想到了我!”这样上下文联系,文字就可以疏通了。许多考生就是用“据文断义”的方法,将20xx年春考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中的难点“多”字译成“称赞”。
另外,我们复习的时候要注意,高考古文今译的字、词、句,都是常见常用的,因此平时要多在常见的字、词、句上下功夫,不要一味求难;偶尔遇到难的,我们也不要心慌,要善于联系学过的知识点,结合文章内容来推测,相信一定可以做好古文今译题。
文言“互文”的翻译
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同义对应
(1)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译: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译: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转过来就进攻秦朝。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译: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译: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
(5)处若忘,行若遗。(《答李翊书》)
译: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从上面的翻译看出: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译为“率领”。
2.异义对应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2)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师表》)
译: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5)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译: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文言人物传记中,表官职变动的词使用多且复杂,弄清这些词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例如《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贾鲁传》:“擢户部主事。”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二、调动官职类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宋史·王济传》:“改刑部详覆官。”
三.兼职、代理类:
兼:兼任。《〈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四、降职、罢免类:
贬:降职。《宋史·唐介传》:“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
左迁:降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罢、免:罢除、免去官职。此义同现代汉语。(例略)
黜:废,贬退。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五、就任类:
视事:任职。《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
古代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年幼:总角儿童:垂髫
女孩子七岁:龆年女孩子12岁:金钗之年女孩子13岁:豆寇年华
女孩子15岁:及笈之年女孩子16岁:碧玉年华女孩子20岁:桃李年华
女孩子24岁:花信年华女子出嫁:摽梅之年男孩子8岁::龆年
男孩子15岁:束发(成童)男子20岁:弱冠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
礼仪习俗
总角古代儿童未成年时束发为两结,形如角《祭妹文》:必梳双髻。
弱冠男子二十岁,结发戴冠,以示成年《子路……侍生》冠者五六人。
加笄(簪子)女子十五岁,始梳发成髻,以示成年。《孔雀东南飞》:结发为枕席。
婚姻六礼纳采、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具备,婚姻关系始告成立刘兰芝再嫁太守家。
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家省亲,但娘家不接,不得随便归省《项脊轩志》:吾妻归宁。
于归(归)女子出嫁叫于归或归《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项脊轩志》:吾妻来归。
丧葬棺,(柩)装尸用,是棺外的套棺,总称柩《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
殓将尸体装入棺中叫殓(入殓)
殡停棺出殡即将棺抬出。
葬埋棺于墓穴中今予殓汝葬汝。
窀穸墓穴
坟埋土隆起王昭君之青冢即坟
俑埋葬的人形殉葬品秦始皇兵马俑
挽歌出殡时所唱的歌陶潜自写《挽歌》(见《记念刘和珍君》)
墓地著庐古人死后,晚辈或后学有的在墓地建庐服丧守护颜回于孔子死后,曾造庐守护于墓地。《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崩(驾崩)指帝王死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丧服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不同丧服和穿着时间的长短。一般穿白色丧服。《之战》;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墨衰绖,晋于是始墨
祭祀宗庙(太庙、祖庙)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古代把宗庙看作是国家的象征。国君认为君权神授,是承袭祖先而得,所以天子诸侯必有宗庙。国家大事必告于宗庙,以示尊敬《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即秦代七代祖先之宗庙。《伶官传序》:少牢告庙,请其矢。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祭祀土神、谷神叫社稷,祭祀的地方也叫社稷,社稷也是国家的象征祭品:天子用太牢(牛、羊、猪各一);诸侯用太牢,卿用特牛(一牛),大夫用少牢(羊、猪各一)。
祖古人上路前祭路神是祖荆轲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酹祭奠时,洒酒于地,以慰天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最隆重的礼节叫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极顶祭天曰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霍去病追敌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斋戒古人祭祀前,主祭人要用数日更衣、独居、素食、戒酒、每天沐浴等,使心地清静,叫斋戒《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牺牲祭品如牛、羊、猪叫牺牲《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神器古代帝王所用之物,如符玺(印章)一类的东西,是帝位象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亚父南向坐。(最尊)项王东向坐。(也是尊位)
礼仪坐姿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再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长跪(跽)跪时,臀离开脚跟,挺直了腰板府吏长跪告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顿首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长稽首,首至地,臣事君之礼(《左传》)
再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为拜,拜了又拜为再拜谨使张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尚右古代左、右两字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尚右,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人乘车规矩都以左为上,主位在左。虚左是留出左边的座位,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贽古人拜见时的见面礼撰长书以为贽。
刺即名片,官员互访时要投刺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九宾礼是战国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设九个迎宾赞礼官,将客人延引上殿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xx)
作者的其他文章
论语文的探究式学习
如何帮助补习生提...
妻子和丈夫的别称
18个常用文言虚...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中秋诗词
新闻的标题
文言实词120个...
篇十三:文言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A案,文言文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十四: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M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刘振伟
《师说》课堂实录3
师: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哪位同学说说,“师说”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关于老师的说法。
生:关于老师的观点。
师:都不准确。这两个字,课文下面没有给出注释。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论从师。说,是一种论述文体;师,是从师的意思。
请记住,这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个“师”字。这篇文章中“师”字多次出现,讲法不尽相同。我们要注意区别。
师:请一位同学再解释一下作者。
生:韩愈,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师: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
生:唐代,河南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西)人。
师:老师再补充一下,韩愈,是我们韩家的骄傲(学生笑),他是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变化,可说是汪洋恣肆,苏洵曾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下面请一个同学把“标题”和“作者”均板书到黑板上。今天,老师有点“犯懒”,不想板书,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上,按照老师往常板书的样子,整理一个像样的板书。看看哪位同学整理得有条有理。
(一个同学黑板上板书“师说”、“韩愈”。)
师:下面我试试,给同学们背诵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背诵过全篇。
(学生鼓掌)
(师背诵完课文之后,学生热烈鼓掌)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头出现了两个“师”字。这句怎么翻译?
生: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两个师,都是名词,是老师的意思。
师:是不是这样更好――老师,是承担传播思想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这句是讲老师的`什么方面?
生:是讲老师的作用。
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请自译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从师,那些成为疑惑的东西,最终得不到解决。
师:这里出现了第四个“师”字,怎么讲?
生:名词,老师的意思。
师:有一个“其”字,大家要留心一下。怎么讲?你说一下。
生:其,在这里当“那些”讲。
师:是什么词性?
生:代词。
师:哪种代词?
生:指示代词。
师:这两句讲的什么?
生:应当是从师的必要性。
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出生在我前边的人,他们懂得道理本来先于我,我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出生在吾后边,他懂得道理如果也先于我,我也跟从学习并拜他为师。
师:这里又出现了两个“师”字,各怎么讲?
生:都当“拜师”讲。
师:你联系“师之”这两个字解释一下。
生:之,当“他”讲。拜他为师的意思。
师:即,以之为师的意思。具体说说,这是什么语法现象?
生:是意动用法。
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到此,你们总结一下“师”字共有几种用法了?
生:三种:动词,当“从师”讲;名词,当“教师”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师:其,有几种用法了?
生:两种: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
师:很好!接着翻译。
师:我从师的原则是,哪里去了解他的出生年月先于我,还是后于我呢?因此,无论他身份高贵,还是身份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生:吾师道也――一句翻译的不对。应该是,我学习的是道理。师,是动词,学习的意思。
师:谁的翻译准确?
生:后面的翻译准确。
师:这是“师”的第几个用法?
生:第四个用法。
师:对,活用为一般动词,当“学习”讲。
师:“道”的内容在当时具体指什么?
生:儒道吧?
师:具体说应当是儒家的“六艺经传”,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几句讲的是什么?
生:从师的标准。
生:从师的原则。
师:从师的原则。哪句话凝炼地表达了从师的原则?
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也就是说,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龄大小,谁懂得道理,谁懂得的道理多,就拜谁为师。
师:注意,又出现了一个“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个“其”怎么讲?
生:他的。
师:回头总结一下,这段的思路是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生:由教师的作用说起,再讲从师的必要性,最后讲从师的原则。
师:好,把这个思路在纸上设计成板书。
(学生大都归纳成下面的样子)
教师的作用
从师的必要
从师的原则
师:把“师”字和“其”字的用法在纸上归纳一下。
(学生大都归纳成下面的样子)
师:1)动词,从师
2)名词,教师
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4)动词,学习
其:1)指示代词,那些
2)人称代词,他们
师:很漂亮!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大家把第一段背诵下来。
(同学们开始琅琅背诵。五分钟后,教师让全班齐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出语势,要把韩愈文章的汪洋恣肆之气背诵出来。)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把第二段快速口译一遍。
生:(开始口译。有不少译错的地方)
师:他译错了哪些地方?请给他纠正。
生:“师道之不传”的“师道”应该译作“从师的风尚”。
师:也就是说,“道”――在这里怎么讲?
生:当“风尚”讲。
师:这是“道”的第二种用法,上文的“道”作“道理”、“知识”讲,要注意。
师:对了!注意,还有一个“耻”――“而耻师焉”怎么讲?
生:以从师为耻。
师:都是意动用法。
我们再注意几个“其”的用法。譬如,“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欤”。
生:“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大概”的意思。这句翻译错,大概原因就出在这里吧。
师:我补充一点,这里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
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第一个“其”当“其中”讲,第二个“其”当“那些”讲,第三个也是当“那些”讲。
师:这里的第一个是特指代词,“其中”的意思。
生:“其可怪也欤”中的“其”,当“难道”讲。
师:也是语气副词,表示什么语气?表示反问。也就是说,其,在这里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用法。自己再总结一下:
(学生归纳成下面的样子)
其:3)语气副词,表示揣测或表示反问。
4)特指代词,其中。
师:“彼与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这里的“道”怎么讲?
生:道理。
师:当“道理”讲,讲得过去,但是勉强。从语气上推断一下,是“他们所懂得的道理”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也就是“道德学问”的意思。注意,这是“道”的第三种讲法。
生: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书”怎么讲?
师:哪位同学知道?
生:是读书吗?
师:是“文字”的意思。
师:字词与翻译就到这里。下面我们看一看,这段讲了几组对比。
生:一组对比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
师:怎么对比的?
生: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的人很远,还尚且从师;现在的众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师:这是一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与“今众人耻师”对比。
谁还能找出一组对比?
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一般人相师”和“士大夫耻师”。
是否还有对比?
生:“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爱其子择师”和“于其身耻师”。一共是几组对比?
生:3组。
师:下面我们再系统地总结一下。请大家自己归纳成板书的样子。
(学生都组合成下面的样子)
古圣人从师 今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 与自身耻师
一般人相师 士大夫耻师
师:大家再看看3组对比,各是什么类型?
生:第一组是纵比。第三组是横比。
师:第二组呢?
生:自身矛盾,自身比。
师:我提一个问题,“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这里的“君子”怎么解释?联系我们刚学过的《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比较一下。
生:差不多。
生:都是有地位的尊贵的人。
师:注意,这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朝代的作者,年代遥遥相隔,理解应当完全不一样。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西周、春秋时期,君子指的是“达官贵族”,春秋末年时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而韩愈本篇中“君子”,仍然大体沿用了最早的意义,即“世禄之家”、“达官贵族”。
师:回头把前面两段放在一起,总起来看,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论证核心观点的?
生:第一段应该是理论阐述,第二段应当是结合现实进行阐述。
生:第一段主要着眼于古代,第二段着眼于作者所处的当代。
师:对,首段从古说起,重点是理论阐述,着眼于正面倡导从师风气;次段着眼于作者所处的当今,结合现实,反面指责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拿出几分钟来,看看谁背诵得快。
(学生琅琅背书,之后齐声背诵,之后又检查个别学生单独背诵。)
师:进入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并不难,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口译一遍。(一生译)
师:第三段又出现了一个“师”字,应当怎么讲?刚才这位同学已经翻译得非常准确了。“师”是什么用法呢?意动用法。
刚才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当中的“耻”,怎么翻译的?“以拜师为耻”、“不以相互学习为耻”,本段中的“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师”也是“孔子把后面的三人认做老师”。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再举例,譬如“稍稍宾客其父”、“登齐鲁而小天下”,其中哪些词属于意动用法?
生:宾客其父,把他的父亲看成宾客;小天下,觉得或者认为天下变小了。
师:好的。本段又提出了一个论点。
生:“圣人无常师”。
师:论据呢?
生:两个,一个是“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一个是“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一个行,一个言。最后得出结论,也就是最后一句。从全文看,本段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让人们学习孔子的榜样。
生:从正面阐述哪些人可以为师。
师:从正面举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从师的范例,让大家思考,学习他。我们再用两分钟左右时间背诵本段。
(于是响起背诵声音,然后是齐声背诵。之后个别检查。)
师:最后一段,与课文无关紧要,我觉得可以删掉,大家同意吗?刚才讲到孔子的范例之后,且又得出一个结论,正好回应首段,非常圆满。
生:不同意。最后是又交待一个现实的从师的范例。因为刚才上文已经批评了现在人们不从师的风气,而现在却还有逆风而行的人。
生:另外也是交待写作缘由。
师:而且这个李蟠才17岁,就“能行古道”,让读者感叹。
回看全文,论点是层层推论,论证过程是正反对比论证,有条有理,非常严整。
快速整理一下手中的板书设计,立即背诵最后两段。
师:下节课,我们要重点检查单个的同学背诵。
学生整理的板书:
从师的作用
理应从师 从师的必要 正面提论点
从师的原则
古圣人从师 今众人耻师
今不从师 爱其子择师 于自身耻师
反面论证(对比)
一般人相师 士大夫耻师
孔子从师
从师范例 古之楷模
孔子之言
正面论证(两部分)
写作缘由 李蟠行古道 今之榜样
论点:层层推论;论证:正反论证
篇十五: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设想:
1、 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 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
3、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二、 研讨新课内容
(一)、考点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
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
(三)、实战演练
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
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
(四)、强化训练
三、课堂
四、布置作业
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篇十六: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 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四、技巧突破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篇十七:文言文教案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r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篇十八: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二、相关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善哉 巍巍乎 绝弦 锦囊玉轴 曝晒 谬矣
(重点指导生字 “哉”为平舌音;“轴”为翘舌音。)
(2)学习多音字:曝(pù bào)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一家违法炼油的黑作坊。
②读一读:烈日曝(pù)晒下的她,那张脸早已黑红黑红的了,却仍然要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生怕曝(bào)光。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四、学习“会写字”
哉 巍 弦 轴 锦 曝 矣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轴、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巍”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哉”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哉”和左右结构的字“曝”,学生练写。
哉:半包围结构,土字扁宽、下横要长,斜钩在下横的靠右位置、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日字要窄小、右上边日字要扁窄,中间是个共,下边与水字不同。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学习《伯牙鼓琴》
(一)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这一环节要求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
2.教师再出示文中重点字词,请学生解答。(出示课件,并将重点字词以红字突出)
3.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小组长做好记录。
4.抽查两个小组班上翻译,再出示译文参考。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音乐上均有造诣的是哪个字,这个字出现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长、善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3.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呢?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其中的“念”与文中哪个字意思相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师:是的,这句话就是说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能领会。那么钟子期是通过什么领会的呢?
生:琴声。
师:对,是琴声,那他究竟从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泰山)
老师引读: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谁能告诉老师泰山有什么涵义吗?
生:志向,抱负。
师:非常好!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吧,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子期从高山中听到了伯牙的志向,又从流水中听到了什么呢?咱们来看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江河是指胸怀。
师: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宽广的,如同一个人的胸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个东临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感叹: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而俞伯牙隐藏在琴声里的心意就这样被钟子期心领神会,大家说他们是不是知音?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讨论一下。
明确: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结:“朋友满天下,知音无一人”,俞伯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传千古。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伯牙绝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出示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导学生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g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了解文章出处《列子》一书;
4.读一读与“知音”有关的古诗句(出示课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学完《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2.昨天我们掌握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伯牙鼓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二)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方法指导: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想象的画面,体会音律美。读一读《书戴嵩画牛》牧童的评价画作的语言,想象场景。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四)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
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运用通感写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举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像大山一样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写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3.练一练:反复诵读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真甜!(笑声是听觉印象,笑的样子是视觉印象,而“甜”是味觉印象。)
四、当堂检测(选做)
本课推荐阅读《两小儿辩日》《“知音”马思聪》。
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篇十九: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与一位古代的伟人对话,他就是孟子。谁能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生举手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课题:学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学弈”是干什么吗?(学下围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而第二个人在学习时却三心二意,所以结果不同。)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停顿提示,反复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课文分层次,然后根据提示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孔子的画像课件,并简单介绍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请同学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学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语句。
3.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语速、语气)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举日――“象”的观照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太阳的样子。
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亮的。看到了吗?
(2)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车盖盘盂)
(3)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提示,继续想象太阳。
师设置情境: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4)理解“沧沧凉凉”“探汤”
(5)齐读词语。
2.择日――“理”的寻思
引导学生探究“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每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1)师:大家注意看,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那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了一条线(板书: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教师引读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热”的感觉。最后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辩日――“趣”的体验
(1)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2)理解“辩斗”(辩论,争论)
(3)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4)师提示“辩斗”语气、神态、动作要逼真。可在原文语句前创造性地加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驳的言辞,还可以赋予两小儿动作,尽量还原两小儿激烈“辩斗”的场景。
4.决日――“知”的分享
(1)师: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2)通过用“决”组词的方式理解“决”在文中的意思。
(3)学生自由举手表演“问孔子”的情景。
(4)师创设“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见,是日始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呢?请小先生不吝赐教。
(5)师创设“解疑”情境2: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又是为什么呢?哪位高人愿意指点迷津?
5.悟日――“智”的启迪
(1)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2)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知)这里的“知”怎么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用现在的话怎么说?
(3)师: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四、通读课文,领悟道理
老师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学板书]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另一人思鸿鹄将至
结果: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道理:做事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反思]
在《学弈》一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并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由于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学生都说得很好。
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解疑”的情境,极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让学生多朗读课文,今后再教授文言文时,还是会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意。
篇二十: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的: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篇二十一:文言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悟剧本内容。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师: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学堂里,又没有动画片,老师也不组织大家玩游戏,真是有些无聊、烦人哦!谁能把孟子厌烦的语气读出来?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师:既然读书这么无聊,又要费钱,还不如回家帮帮母亲干活,也能让母亲轻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这么想的话,那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很懂事的样子,他会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师:看着儿子不认真上学,反而还这么自以为是的样子,孟母的心理真难过啊,她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明白应该认真读书的道理呢?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为了劝孟子读书,家里那么困难,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正含着眼泪拿起剪刀把布剪断的情景。这下可把孟子给吓呆了。他赶紧走上去拉住母亲的手问:(生齐说 )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4、我们来合作,老师读孟母的话,请一位同学读场景,其他同学读孟子的话,有信心读好吗?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
篇二十二:《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个怎样的阴谋?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阴谋的?
二、初读翻译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自读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互助翻译,疏通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辱晏子吗?)
“齐之习辞者”VS“习辞者”
2、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
与左右大臣合谋
安排演员
选择时机: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时有没有破绽呢?
4、“王视左右曰”,此时的楚王可能有怎样的语气神情?
5、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对比 淮南为橘VS淮北为枳
类比
对比 在齐不盗VS入楚则盗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时是一种怎样的笑?
6、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8、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复习文言文知识
篇二十三:《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篇二十四:《文言文》教案
总体设想:构建高起点、高效率的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归纳、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2、讨论归纳理解文意和解答题目的方法。
3、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完成阅读题,提高阅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例寻法,运用方法,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讲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发放一份复习讲义,列出本课复习中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选文材料的大意,划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确重点,导入新课。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试卷的必考题型,分数比重大,历年来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两年阅读文章选自课外,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三、明确选文特征。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选取课外的浅显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一是篇幅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顾命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常考哪几种题型?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词语解释。2、句子的翻译。3、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除此以外划分文句的朗读节奏,设置情境迁移拓展也有可能进入09中考试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读通选文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些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1、抓住标题,窥探全文。2、结合注释,大致读懂。3、联系课内,揣摩推测。4、浏览题目,帮助解读。)
就以上四点举08泰州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段《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导。
师小结:理解文意应着眼于全篇大意,不强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晓。
六、探究如何解答题目。
1) 词语解释的解答。
举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明史张溥传>选段 》词语解释题:(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明史张溥传>
学生思考解答,说明答题依据。教师引导归纳:课内寻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译的解答。
举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翻译题:(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A、学生试译。
B、从学生的翻译不足之处中引导归纳:重点词语 特别关照
C、补充文言句子翻译五法(详见讲义)。
D、出示翻译句子的简易口诀: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教师作简洁说明指导,学生齐读。)
3)内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举《沈约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译)回答。
举08徐州卷《张溥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二:抓住关键词句,组织语言回答。
七、实战演练。
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选文《太宗止盗》的阅读理解题。当堂交流。
八、课堂总结
文言阅读虽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课外文章的解读,功在课内,同学们要多读
多背课内文章, 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篇二十五:《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帮助学生养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先交流关于学习课外文言文的意义和困惑,以便课前交流;
2准备好周末作业;印发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技巧的学案资料;
3、做好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进行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个半月了,大家是否想过:究竟我们学习课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义呢?
(学生思考)
何映瑶: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
章 帆:因为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的热情;
师:没错,课外文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加强课外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语文素材,提高我们的文化文学涵养。
2、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比较棘手的困惑与难题呢?
叶幸然: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怎样停顿语句;
李雅倩:我觉得最困惑的一点就是很多的闻言词汇不太理解;
林纪川:我想,最大的障碍就是怎样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将课外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话,也就是说,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疏通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疏通课外闻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来教学
1、师:首先,请同学看到所印发的资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来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点。
(学生齐读,老师事后进行字音订正与朗读评价)
2、师:请根据课文自由地进行一次大意的翻译,特备是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方便待会进行解答。
学生:出声地进行翻译,动笔标记字词等疑难问题,然后提问:
何嘉敏:请问老师:参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师:这是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可以直接翻译就行。
刘泓鑫:“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怎么理解?
4、师:也就是说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也”字是语气助词,无需翻译出。
5、师:其实,在翻译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老师教会一点方法给大家,请先看到学案资料,并同时打开课件进行讲解。
(学生看幻灯片资料并及时做笔记)
师:基本方法两个:直译和意译。○1直译法(常用)对号入座,直接翻译的方法○2意译法 根据大意进行礼节性翻译,一般是针对于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采用意译的方法,否则,翻译出啦很别扭。
师: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体方法:简称为六字真经
留(古今同义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也”)
补(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补省略的主语等)
换(古今异意、通假字等)
调(调换语序,如倒装句等)
变(灵活变通的意译法)
7、师:同学们看看课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们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学习这几种方法,先请同学们找出能够直接保留的例子:
学生:范仲淹、邓州、参知政事等等
师:说得很好,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译,你无需知道邓州具体指那里,你就指导是一个地名,这样,它至少不会对你的理解造成障碍。
师:再找出一处用“删”的方法来理解的例子?
何映瑶:刘泓鑫刚才提到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中间的那个“也”字就是。
师:其实,翻译当中用得最多的还是“补”的方法,也就是说将古代的单音节字词补充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字词,请同学们到课文当中去找找。
麦致豪:“家贫无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贫穷没有依靠,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这就是用“补”的方法来翻译的。
师:以上三种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调、换、变”的方法就比较少点,同学们根据定义去学会运用就可以了。
三、运用以上方法来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师:刚才我们大家已经通过课件资料和文段的实际运用锻炼来学习了一些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再来通过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来巩固提高。
2、师:首先,请大家先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老师及时地就朗读进行点评)
3、师:请同学运用我们刚才所学过的方法技巧来疏通这个寓言故事。尽量地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学生自行地翻译课文,并标记出有疑难问题的地方)
4、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刚才翻译的情况,尽量说到:那个地方运用何种方法进行
翻译的。
陈镇艺:“麒麟”等三种动物的名称都直接保留就行
黄靖忠:“凤责之曰”中的“责”意思是责怪、责备,运用的是将单音节字词补充为双音节的字词。
邓绮琪:“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这里运用的是将古今异意的字换成现代汉语中词语。
欧阳焕:“如今世上恶薄”的“恶薄”怎么理解呢?
师:可以理解为险恶败坏的意思,这里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理解性翻译,也就是说需要自己的灵活变通,以此来理解句子的大意。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经”的翻译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课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这还需要我们要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会一些关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的良好的习惯。
5、师:同学们要记住老师的话:学习除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之外,还需要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课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老师给大家用四句话来简单概括:敢于挑战,学会猜测,加强积累,注重停顿。
学生:老师,请您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四句话的深刻含义。谢谢!
6、师: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的肯定就需要我们去挑战,首先必须要有勇气,如果一碰到课外文言文就感觉难或苦不堪言,这从心理上就失败了,所以,先要有一颗去挑战困难的心态;其次,在一篇课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们能够理解出来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们去结合学过的知识和上下文进行合理化的猜测,这其实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说通过今天一节课就能够帮我彻底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多去朗读,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因为停顿节奏的正确将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你对这各句子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关于怎样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导,我相信一定会给大家的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当然,在今后,我们还需学习关于怎样来断句、怎样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关的训练,总之,希望同学们学会老师所教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去钻研探索,加强积累,更多地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篇二十六:《文言文》教案
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曰:“不然。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1]驾君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3]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释:[1]窃,私下,[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3]矫,假传君命。
(1)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忘其口而念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答案
四、(15分)16.(5分)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2分) 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1分)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四、(15分)16.(5分)①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第①句翻译中注意,“是”和“非”的意义和该句的判断语气,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译中注意“于”“忌”“轻”的含义,未译出各扣1分。)
16.人民不亲近依附君主,商汤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须善于团结人民。
17.(1)城里有一个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
(2)我是你的父亲,对你难道不慈爱吗?我醉了,你却在路上捉弄(折磨)我,这是什么道理?(3分)
17.(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21.(5分)
(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译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可以)。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文言翻译练习(2)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文中划线句(5分)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1]。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2]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注:[1]亢:过甚。 [2] 裒:póu,聚集、收集。
⑴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夏四月,皇太孙自北边南还,执政皆迎于上都之北。伊实特穆尔谓晋王噶玛拉曰:“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噶玛拉遽曰:“皇帝践阼,当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孙即位于太安阁。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
——摘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元纪九
①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①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分)
译文: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分)
译文:
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文: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译文:
答 案
1.(1)先生逝世以后,国内的官吏直到今天谈起先生,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而流下眼泪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胆寒,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驰。(“其”1分,使动用法1分,“塞垣”1分)
2.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3.(1)皇帝逝世,已超过三个月了,晋王您是宗族盟长,还等什么而不说句话呢?
(2)巴延握剑站在宫殿台阶上,讲述立皇太孙为皇帝的原因,语气表情都非常严厉,各位王爷吓得腿打颤,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4.(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或”,解对1分;“是非”,解对1分)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
5.17.
(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篇二十七:《文言文》教案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00、2001、《邹忌讽齐王纳谏》2003、《左忠毅公逸事》2004、《师说》2005。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篇二十八:《文言文》教案
【典例精析】
例一(2005辽宁卷第13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①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②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何浅狭之甚耶
⑥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给出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考生要对照原文,筛选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①是说冯道刻苦读书,与“胆量”无关。②是说冯道在庄宗忿怒的情况下直言进谏,有胆量,符合要求,属有用信息。③是说冯道敢于贬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绅,胆识有嘉,属有用信息。④是说冯道对庄宗的敷衍之词,应予排除。⑤批评“中朝土子”的知识浅薄,与题目要求无关。⑥是说冯道直言进谏庄宗,是有用信息。故C项符合命题要求。
例二(2005北京卷第9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答案:B。①“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候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组。四个选项中有①或③的均应排除。
例三(2005湖北卷第13题,原文见第六节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典例精析”)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解析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①。③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④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②⑤⑥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