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53篇)范文

(作者:时间:2022-12-13 17:00:56)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3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3.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教学难点 :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五(1)班有50人,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

(2)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25 1.4 (3)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1/8 3/4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黄豆情景图,问:“从图中你了解到黄豆含有哪些成分?”(生答)

2、师:要求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算式怎样列?你能列式求出黄豆中其他成分的含量吗?

250× 36� 250× 18.4� 250×25�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板书)

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题中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其它的一个数乘百分数?

B.是不是所有的百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和小数?

C.如何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百分数化成小数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通过举例验证,交流讨论,学生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

师板书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生齐读。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集体校对:

1.生任选250×18.4% ,250×25%两道中的一题来求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集体订正并板书。

2.完成数学书70页1.3.4题。

四、知识拓展

小丽家这个月的总收入是3000元,买食品支出的的钱数占总钱数的60�,买文化用品支出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买玩具支出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0�。小丽家这个月买食品,买文化用品,买玩具各支出多少元? 生解答后.

师:你认为小丽家的这个月支出合理吗?如果是你,打算怎样支出?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篇2: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内容:

教材56―57页“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材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并且能正确计算分数分数混合运算。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找出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0

一项工程,已经完成5/8

2.计算。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请学生分析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数量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算法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4.强调: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一些相关联的零散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创造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

2.完成课本56页“试一试”

3.指导完成57页“练一练”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习

分数混合运算(二)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气象小组

摄影小组

航模小组

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篇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篇4: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 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 .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 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 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 1 的表面积: 20 × 15 × 2+15 × 5 × 4+20 × 5 × 4=1300 (平方厘米)

方案 2 的表面积: 20 × 15 × 4+15 × 5 × 4+20 × 5 × 2=1700 (平方厘米)

方案 3 的表面积: 20 × 15 × 4+15 × 5 × 2+20 × 5 × 4=1750 (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 1 最节约纸

三、练习

a) 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 1 最节约纸

四、教学“实践活动”

1 .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2 .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篇5: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课程名称 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类型 小学必修

●教学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下册》

●授课时间 65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7)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8)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课程内容与安排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四个领域: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按单元):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用方程解决问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1.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1分米、1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第八单元“数据的分析和分析”。使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统计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加减法8课时

(2)长方体(一)8课时

(3)分数乘法9课时

(4)长方体(二)10课时

(5)分数除法8课时

(6)确定位置 2课时

(7)用方程解决问题4课时

(8)数学好玩3课时

(9)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10)总复习6课时

篇6: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

篇7: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第一、二学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回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回顾复习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数的改写、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等概念。

2、学会沟通这些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沟通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它们的概念及意义。

教具学具:挂图 图片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活动一

1、以“ 1”为基础整理数的意义。自然数 小数 ?学生回答

分数

负数

总结:什么是整数。

学生思考:整数、分数、小数

活动二

1、在数轴上把整数、小数、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思考:

如何把三者分类?

(A)整数的组成

整 正整数 数 零 自然数 负整数

(B)分数的分类

分 真分数 数 假分数(含带分数)

(C)小数的分类

小数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活动三

学生回答:这些数之间的联系?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活动四

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答:一致的

0.1=0.10=0.100

↓ ↓ ↓

1/10=10/100=100/1000

活动五

1、学生画数位顺序表

2、复习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3、复习数的改写

延伸阅读: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篇8: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难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方,再做这个游戏时,最常用到的操作时什么?(旋转)

请同学们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学生用手势演示)

问: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因为有的是顺时针旋转,有的是逆时针旋转。)

集体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和逆时针旋转90度。

请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学提示其具体的旋转方向。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咱们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二、明确概念

1、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

生:风扇、陀螺、钟表、车轮、风车……

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说的这几种都是旋转现象,那么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和性质呢?我们借助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

2、学习例3.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出示钟表实物。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的指针,描述指针从“12”到“1”师怎样旋转的。(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师演示指针由“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师演示指针由“3”到“6”。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从几开始?是绕哪个点旋转的?怎样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2)明确旋转要素

旋转物体 起止位置 绕哪一点 旋转方向 旋转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度数

师:要想清楚说明旋转现象,明确以上几个要素最为重要。

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一是由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二是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三是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四是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2、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3、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呢?(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点O的位置没有变;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四、绘制图形

1、自主画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纸。

(2)请学生看清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明确:对应点与点O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90°;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2、总结画法。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周围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篇9: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 (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5)、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7)、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 )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 )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 )单位。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 ),表面积是( ),体积是( )。(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

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 、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

C 、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

D、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

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 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1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作业: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法解。

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三、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V=sh 24×5=12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

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长

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但不可能相同。

5、练一练:用方程法。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

(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选择方法解答)

1、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

2、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3、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空: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单位 单位 单位

说一说:计算长度用 单位,计算面积用 单位,计算体积用 单位。

1米=( )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100平方厘米,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100×10=1000平方厘米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3)小结: 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

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填写比较表

50×30×4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3、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钢板的体积:2.5×1.6×0.02=0.08(立方米) 0.08立方米=80立方分米

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 7.8×80=624(千克)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

求物体的质量公式为:比重×体积=质量 注意前后单位是否统一。

三、巩固练习:

1、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20厘米=2分米 2×2×2=8(立方分米)8.9×8=71.2(千克)

2、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3、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四、作业: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容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单元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

2、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体积单位的进率。

复习重点: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体积单位的进率。

复习用具:长正方体的学具。

复习过程:

一、复习单元的主要内容:(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问: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到哪些知识?

1、特征及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集合图)

2、表面积:怎样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说出公式)

3、体积和容积:

(1)、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时用:升、毫升。

(3)、体积和容积的计算:(说出公式)

二、练习:

1、填空:

(1)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不同,表面积是物体 的大小,体积是物体所占 的大小。

(2)、表面积和体积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计量表面积用 单位。常用的单位有 、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计量物体体积用 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3)、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 或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是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 或 。

(4)、一个正方体,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场之和是 ;表面积是 ;体积 。

(5)、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5分米,高0.4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6)、一根长方体材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是0.12立方米。这根木材的长是 ,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是 。

2、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 )

(2)、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 )

(3)、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 )

(4)、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 )

(5)、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 ( )

(6)、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 )

(7)、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 )

3、选择正确答案:

(1)、3.05立方米=( )

A 305立方分米 B 3050立方分米 C30.5立方分米

(2)、4560立方分米=( )

A、4.56升 B、4560升 C、4.56立方米

三 、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

复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用具:火柴盒,尺子,幻灯。

复习过程:

一、准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2、拿出火柴盒,汇报侧量长宽高的结果。

外套: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1.5厘米

内盒:长4.3厘米、宽3.4厘米、高1.4厘米

3、小组活动:

根据以上条件,想一想可以求什么?(摆放的位置,求哪些面) 只列算式。

商标面在上、磷面在上、非磷面在上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如:求磷面的总面积,求外套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

求内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求怎样设计内盒最合理(最省料),求火柴盒的容积,求火柴盒的体积等。

二、研究:(先摆,互相说,列式。)

1、把火柴盒最大的面相对,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新长方体的表面积。(还可以怎样拼成一个长方体?)

如果10盒火柴包成一包,怎样码放最省包装纸?( 小组合作摆一摆)

如果用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的硬纸盒装,能装火柴多少盒?(讨论一下怎样求。)

三、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四、巩固练习:

1、学校要靠墙修一个长4.5米,宽3.5米,高1.5米的长方体领操台,要在领操台的表面(四个面)抹一层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校有一个长43分米,宽34分米,深5分米的沙坑,沙坑内沙面离坑口1分米。求沙坑内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若每立方分米沙子重1.4千克,长满这个沙坑需要沙子多少千克?

3、一列火车有容积相同的车厢20节,每节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5米,装煤的高度是1.2米。这列火车每次运煤多少立方米?(独立完成:先求体积,再求20个这样的体积。)13×2.5×1.2×20=78(立方米)

补充问题:

(1)、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列火车共运煤多少吨?(质量=比重×体积)

1.4×78=109.2(吨)

(2)、这批煤由甲乙两个运输队全部运走,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两队各运多少吨?

分析:,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

想: 甲乙运的和是3.5倍的数,109.2吨就是甲乙的和。

乙: 109.2÷(2.5+1)=3.12(吨)

甲: 3.12×2.5=7.8(吨)

4、一个正方体水箱的容积是125立方分米,把这一满水箱水全部注入到一长方体水箱内。已知长方体水箱长10分米,宽5分米,这个水箱内的水深多少分米?

你想怎样解答?独立完成,汇报。

方法一:解:设这水箱内的水深是X分米。

10×5X=125

50X=125

X=125÷50

X=2.5

5、一个正方形的铁板(如图),从四个顶点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后,所剩下部分正好焊接成一个正方体铁皮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1)这个铁皮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这个铁皮盒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3)原来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6、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3分米,宽2分米。放入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后水深1.5分米,捞出这块石头后,水面下降了0.5分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

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和通分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 总42(电36)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总43(电37)

教学目标: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理解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正确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准备迁移

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操作.

(1)拿出正方形的纸用折叠的方法表示它的3/8;5/8

(2)拿出长方形的纸用折叠的方法表示它的5/8;7/8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1,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1)读分数.[课件1]

1/4 4/5 1/7 8/9 1/15 12/17 30/19 63/37

板述:读分数时,应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2)写分数.[课件2]

三分之一 四分之三 五分之二 六分之一 六分之五

四十分之一 十八分之十三 三十分之一 四十五分之三十七

板述:写分数时,应先写分母,再划分数线,最后写分子.

※ P87 .做一做(上)

2,教学分数单位.

(1)P87 .做一做(下)1

(2)3/5,1/2,13/15,19/36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分别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

(3)小结.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教学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分数:

※ P87 .做一做(下)2

4,教学教学P88 .例1: 文化路小学五年级一班有42人,其中有5人是三好学生.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分析:A,谁是单位1

B,分母是几 分数单位是几

C,三好学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子几

(2)板书:∵ 1人占全班人数的1/42,5人就是5个1/42,5个1/42是5/42

∴ 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5/42

P88 .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89 .1

2,P89 .5

3,P89 .6

4,P89 .7

提问:问题所表示的分数意义是什么

5,P89 .8

四,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提问:A,读分数时应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B,写分数时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C,分数中的分子表示什么,分母呢

D,什么叫分数单位 想想什么样的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什么样的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

E,有关分数的意义,你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需要大家帮助

板书设计: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4的分数单位是1/4,3/4里有3个1/4

读分数时,应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写分数时,应先写分母,再划分数线,最后写分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总44(电38)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 总45(电39)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 )米 180分=( )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 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 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 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P93 .4

§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 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作.

P93 .5,8

分数的大小比较 总46(电40)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揭示矛盾

1,下列图形中的阴影能用分数表示吗 [课件1]

2,用分数的意义说明下列分数,指出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课件2]

1/4 3/5 9/14 17/36

3,指出下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分数,谁大谁小.[课件3]

2/4( )3/4 1/5( )1/3

二,操作实验,认识矛盾.

1,揭示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2,教学P94 .例6: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1)设问:A,图中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B,从图上比较2/3与1/3,哪个大 哪个小

C,如果没有图形供观察,那么怎样比较2/3与1/3的大小

(想:2/3是2个1/3,1/3是1个1/3,所以2/3>1/3)

板书: 2/3>1/3

D,第二组图中用括号表示的线段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E,看图比较,谁大于谁

F,若没有参照图,你会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 2/51/3 3/81/3 2/51/3 3/8 3/5 >2/5

4,P97 .11

习前分析:想想,括号里填的这个分母与8和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 1/8 < 1/7 < 1/6 < 1/5 < 1/4 <1/3,

∴ 括号里可以填7,6,5,4这四个数字.

习后提问:从这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述: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5,P97 .12

§ 因为快车从甲站到乙站要行10小时,那么快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10;慢车从甲站到乙站要行15小时,那么慢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15.因此,相遇时:

快车6小时行了全程的:1/10×6(即6个1/10)=6/10,

慢车6小时行了全程的:1/15×6(即6个1/15)=6/15.

三,课堂练习

1,P97 .7

先要求学生用直线上的点把各分数表示出来.

再指导学生比较出各分数的大小,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应用题.[课件2]

(1)甲车从东站开往西站要7小时,乙车从西站开往东站要8小时,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哪一辆车行的路程长

(2)某小学学生在一块地里收棉花,第一天收了这块地的3/25,第二天收了这块地的3/20,第三天收了这块地的2/25,三天中哪一天收得最多哪一天收得最少

四,家作

P97 .8,9,10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总48(电42)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学会把假分数化成

整数.

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1)观察比较下列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并试着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课件1]

1/3 3/3 3/4 1/5 5/6 2/5 3/5

4/5 5/5 7/4 9/5 10/5 11/5 15/5

① 板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 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② 观察比较:A,说一说第二组中的两个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

B,再请观察第一,三组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

与1的关系,你发现有没有规律

板书: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2)在下面的线段图上,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真分数 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假分数 [课件2]

(3)揭示课题:

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看上去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实质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 ① 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3]

1/3 3/3 5/3 1/6 6/6 7/6 13/6

② 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课件4]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观察下列分数,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课件5]

3/3 5/5 10/5 15/5

提问:A,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B,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 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P99 .例 3 : 把3/3,8/4化成整数.

板书: 3/3=3÷3=1 提问:A,3÷3表示什么

8/4=8÷4=2 B,8÷4表示什么

C,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3)练习:把8/2,9/3,4/4,12/6化成整数. [课件6]

二,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课件7]

24/4 25/5 72/4 54/6 100/25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课件8]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6,分数a/b中,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真分数什么数时,它为假分数

三,全课总结,抽象概括

提问:怎样将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

四,家作

P 101 .1,2,3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例:1/2,3/5,11/12 真分数<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例:5/3,8/8

假分数≥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总49(电43)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做好铺垫.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1]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2]

6/6 25/5 45/15 67/67 65/13

3,下面的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 哪些不能 [课件3]

16/4 9/2 18/18 23/7 35/12

4,揭示课题.

述:通过复习大家知道,当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但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不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那么,这样的假分数又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呢

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

(1)分析:A,9/2可否看作是8/2和1/2合成的数 8/2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9/2是否可以写成4

B,4 中4是什么数 1/2是什么数

C,23/7可否看作是21/7和2/7合成的数呢 21/7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23/7是否可以写成3

D,3 中3是什么数 2/7是什么数

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的,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介绍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板书: 4

读作:四又二分之一

整数部分 分数部分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述:用上面实例中的方法化带分数比较麻烦,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

(1)教学P100 .例 4 : 把6/5,8/3化成带分数

思考: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来改写呢

板书: 6/5=6÷5=1 8/3=8÷3=2

※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 把它们化成带分数.[课件4]

7/3 8/2 15/5 9/4 13/13 11/6 30/11

(2)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A,通过上例的学习谁能说说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板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共同点和不

同点

(共同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P100 .做一做

2,P101 .4

3,口答:3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P102 .6

5,P102 .7

6,P102 .8

7,P102 .9

四,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 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家作

P102 .10,11,思考题

板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 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总50(电44)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教学难点:能进行知识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1,用分数的意义说明下列分数,以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子和分数单位.[课件1]

3/4 2/2 1/6 5/5 7/7 8/23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课件2]

2个1/3是( )/( ) 6个1/6是( )/( )

8个1/8是( )/( ) l4个1/2是( )/( )

18个1/5是( )分之( ) 17个1/4是( )/( )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1,教学P103 .例 5: 把1化成分母分别是2,3,4,5,…的分数.

提问:A,说说图意是什么 你有没有反对的意见

板书: 1=2/2=3/3=4/4=5/5=……

B,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非0自然数的假分数呢

2,教学P103 .例 6: 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1)同桌相互说说怎样把2和5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

(2)集体说说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3)小结: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 把1,2,5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3,教学P104 .例 7: 把2 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1)提问:A,谁能说说假分数是怎样化成带分数的

B,那么,由此及彼,怎样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呢

(2)板书: 2 =5×2+4/5=14/5

(3)小结: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 P104 .做一做1,2

三,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P105 .1,3

四,家作

P105 .2

板书设计: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P103 .例 5 1=2/2=3/3=4/4=5/5=…… 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P103 .例 6 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总51(电45)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 [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习

1,P105 .4

2,P105 .5

§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部分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须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 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 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部分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须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总52(电4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的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的性质.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课件1]

1,120÷3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3/4( )3/5 15/20( )4/20

3,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

2/3=( )÷( ) 5/8=( )÷( )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学生操作:将手中的纸圆片平均分成若干份.

2,反馈.

(1)提问:A,若要求剪下其中的一半,想想剪下的份数各自占圆的几分之几

B,虽然每个同学所剪的份数不同,但它们之间大小关系怎样

板书: 1/2=2/4=3/6

C,观察一下: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3)小结: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

(零除外)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

提问: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4,巩固认识.

P109 .1

(2)说数接龙.

5/6=5+5/( )……

三,运用延伸,深化概念

1,要求大小不变.[课件2]

1/3=( )/6 10/15=( )/6 1/4=5/( )

2,下面分数中哪两个分数相等 [课件3]

3/4 21/32 15/20 1/5 4/20

习后提问:A,依据是什么

B,3/4和1/5哪个大 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C,那么,从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你的新发现是什么

四,全课总结

提问: A,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B,运用分数的性质,你能做什么

C,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你还想从哪些方面去探索分数

的知识呢

五,家作

P109 .3,5,6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2/4=3/6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总53(电47)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重点:应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类推,导入新课

1,口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课件1]

3/4=( )/8 1/2=( )/10 6/( )=2/7

2/3=( )/18=16/24 12/24=( )/( )

二,探求新知,提高能力

教学P108 .例 2: 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提问:A,怎样使2/3的分母变成12

B,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2/3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 2/3=2×4/3×4=8/12

C,怎样使10/24的分母变成12

D,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10/24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 10/24=10÷2/24÷2=5/12

补充例题: 把2和3/7,5/8化成分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分析: A,想想,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B,2是个整数,怎样化成分数呢 以多少做分母,分子又是多少呢

※ P108 .做一做1,2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109 .2

2,P109 .4

3,P110 .10

提问:这道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份数的大小发生变化 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述: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分子不变,分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反而缩小(或反而扩大)相同的倍数.即: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以3,这个分数就扩大3倍;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这个分数就扩大5倍.

2,P110 .11

§ 要根据分数和除法关系,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填空.

3,P110 .思考题

§ 先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入5升的7升水桶,这时5升水桶里剩下3升水;将7升水桶中的水倒掉,把5升水桶中的3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3升的7升水桶,剩下的就是1升水.

四,家作

P110 .7,8,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篇11: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

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

篇12: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五、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生:逐个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前面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现在你们再看这些图形,和前面那些图形一样吗?(屏幕上显示: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指着图)像这样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一块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一种图形(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面的认识:

师:根据同学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大概样子呢?

生:它的大概样子是长长的,方方的。

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生:回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生甲:烟盒,牙膏盒,药盒等。

生乙:电冰箱,收音机,微波炉等。

生丙:砖,床,衣柜,教室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跟着老师一块儿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

师:它的面是怎样的?

生:是平平的。

师:这样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屏幕(出示课件)。

生:6个面。

师:你们手中的学具也是6个面吗?数一数。

生:6个面。

师:对,这是我们对长方体的第一个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面。)这6个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再注意观看屏幕(逐个出示:上下两面重合,左右两面重合,前后两面重合。)

师:现在,你看到长方体哪两个面怎么样了呢?

生: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师:说明这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这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现在哪两个面又重合在了一起?

生:左右两个面完全重合到了一起。

师:说明左右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左右两个面大小完全一样。

师:接下来哪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想出来了请举手。

生:前后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

师:这位同学到底猜想的对不对呢?咱们一块来看大屏幕(显示:前后两个面重合。)这位同学猜想的对吗?

生:对。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长方体6个面都是什么形?

生:6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仔细观察一下。

生甲:我的长方体学具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乙:我的长方体学具4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一般情况下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在特殊的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及电脑演示,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体面的特征。(师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同。现在请同学们齐读长方体面的特征。

生:齐读。

2、棱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割手的感觉。

师: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生: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师:长方体的棱有多少条呢?数一数你的学具。

生:12条。

师:(拿出长方体棱长框架,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依次数出长方体棱长。)12条。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发现,长方体有12条棱。(板书:12条棱)

师:现在,大家一块来研究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边观察边用直尺测量,思考一个问题:1、长方体12条棱按长短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带着这个问题,四个人为一小组,边讨论边分。(师巡视)

师:讨论好的小组请举手。

生甲:我们小组把12条棱分成了三组,最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较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最短的4条分成了一组。每组棱长度相等。

生乙:我们小组分成了两组: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

(师:到底这两组同学分的对不对呢?请同学观看大屏幕,显示1:最长4条分成一组,最短4条分成一组,剩下4条分成一组。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分成。显示2: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这两组同学分的对吗?

生:都对。

师:12条棱一般情况下分成3组,每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特殊情况下分成2组,一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有8条棱长度相等。相等的棱是相对的,也可以说成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总结为(师边说边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生:有扎手的感觉。

师:这样的顶点有多少个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显示: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顶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有8个顶点呢?拿出你们的学具数一数。

生:8个顶点。

师:对,第三个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师板书:8个顶点)

师:(出示课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边说边用鼠标指三条棱)

生:不相等。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边说边用鼠标指长、宽、高)。

师: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出示学具边说边用手指)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学具,老师用手指,同学们说出它的长、宽、高。(师把教具竖放、横放、侧放、让学生说出长、宽、高)

师: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的。现在咱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电脑出示:练习题1)

三、课堂巩固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面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篇1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27~2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观察和电脑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序的观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2个(其中一个两面是一正方形的长方体)、尺子、报告单、制作好的灯笼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图形王国里开演唱会,下面该谁出场了呢,让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欢迎它。

生:长方体。

师:那长方体是不是平面图形,(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学生列举)

看来生活中的物体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发现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的角。

师:把你手中的长方体举起来,说一说什么地方是平平的?还有你说的边和角都在哪?

师小结: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把两个面相交的叫做长方体的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师边摸边说)

电脑演示。

师:现在教师要考察一下你们这段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注意观察,我摸到长方体的哪个部分,你们就快速说出它人名称,好吗?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摸长方体,使他们对长方体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的点滴认识充分激活。面对长方体的物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将要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研究时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个或两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上,各小组要齐心协力,然后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报告单上。

附表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制作长方体,让学生调用直观感知、生活经验、做中观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发现,做的过程将实物、表象、模型建立联系,对特征有浅表的认识。)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师:你想先说说面、棱、顶点,哪个部分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数的吗?举起来数一数。(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对他的方法进行一下评价。数得好不好?

师:同学们在数图形的时候要做到有规律,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大家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

师:你还发现有的长方体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吗?用手指出来哪个面是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上有几个面是长方形、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没有找到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看看。(板书: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继续汇报。

生: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那你是怎样知道这两个相对的面面积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现相等,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3组)哪三组你能上台指出来吗?

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及时表扬鼓励)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呢?

它的前面是个什么形状?它的上面呢?也是一个长方形,由于观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右面也是这样的。其实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般添加3条虚线,画出它的透视图。这样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了。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谁来继续汇报。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不相等。

师:都不相等吗?

生:是4条4条相等。

师:哪4条相等?(指名学生上台摸一摸)

师:这4条棱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互相平行。

师:他们组发现了这样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还有这样的和这样一组平行的4条棱相等。(师边说边摸)

(电脑演示)

师:你们认为他们小组的发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也有这样的发现,你们的发现真是太精彩,来,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来的。

生2: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有的小组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而这个小组同学还对它进行测量,说明他们有很严谨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再一次给他们鼓鼓掌。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的演示。

师:另外,顶点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8个顶点。(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交流中发现特征,沟通联系和区别,说的过程是数学名词,数学概念结合操作体验,通过汇报语言实现转化的过程,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由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长、宽、高。

师:每个顶点上都有几条棱相交?

生:每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

师:我们把相交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是长方体的现下面也叫底面,我们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棱中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宽,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电脑演示)

师:下面长们来进行一个快速抢答,注意看老师摸到的是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高。

(注意纠正不对的同学)(学生纠正)

师:它也是长,因为它和长是相对的,互相平行的,属于同一组,所以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

(交换位置再说一说)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会随关它摆放的位置不同发生改变。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略)

2、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长和宽是多少。

3、做灯笼,把所需要的木条和纸的数记录下来。

(四)教学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6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开,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1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

篇14: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叫加法、减法?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学例1和例2

2、学生提出问题。

3、向学生提问:

(1)为什么分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把分子相加?

(2)填空题:2/9+5/9表示()个1/9加上()个/1/9,一共是()个1/9,就是()。

(3)3/4-1/4表示()个1/4减去()个1/4,还有()个1/4,就是()。

4、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题目说出计算过程。

2、完成应用题。

四、本节课的内容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如何?

2、为什么分母不便呢?

3、最后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篇15: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地14-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借助分类思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和合数,并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在百数表中正确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理解题意-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方法推导出奇数加奇数的和是偶数,奇数加偶数的和是奇数,偶数加偶数的和还是偶数的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感悟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同时注意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掌握“阅读理解题意-分析解答-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教具: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小黑板出示)1-20的各数中,看到者需数字你能想到最近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1,3,5,7,9,11,13,15,17,19是什么数?

2,4,6,8,10,12,,14,16,18,20是什么数?

2,4,6,8,,10,12,14,16,18,20还是什么的倍数?

5,10,15,20都是什么的倍数?

3,6,9,12,15,18都是什么的倍数?

10,20既是什么的倍数,也是什么的倍数?

………

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说明你们做的太棒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可爱的数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二、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说明方法

师:你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很有价值,怎么研究这些问题呢?先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以前研究数的方法,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该怎么做?

我们一般是找一组数据,再观察,讨论,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小组合作研究

科学的论证都来自于实践,下面就请同学们以1-20这些数入手来共同研究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提示:

找出这些数的因数有哪些?

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会有什么发现?

根据因数的个数把这20个数进行分类,小组交流。

3、老师巡视合作情况,点名学生汇报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11的因数有(1,11)

12的因数有(1,2,3,4,6,12)

13的因数有(1,13)

14的因数有(1,2,7,14)

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17的因数有(1,17)

18的因数有(1,2,3,6,9,18)

19的因数有(1,19)

20的因数有(1,2,4,5,10,20)

前面我们根据什么,就把自然数分为了哪两种数?

而现在我们找的是1至20里的什么数呢?

我们又可以根据什么数的个数,又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呢?

第一类是只有一个因数的:1

第二类是有两个因数的:2,3,5,7,11,13,17,19。

第三类是有两个以上因数的:4,6,8,9,10,12,14,15,16,18,20。

你们的发现特别有价值说明你们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下面还有哪个小组也这样分?

4、总结概念

像上面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叫质数。也叫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就叫合数。

哪1呢?

1不符合质数的特征,也不符合合数的特征,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谁来说一说0属不属于上面三种里面的哪一种呢?

师:0虽然是自然数。上面的三种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按它的因数个数来分”。而我们前面学因数和倍数时就特别说明,所研究的数是指非0自然数。0不属于我们研究的数,所以它都不属于三种里的任何一种。

5、找百以内的质数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

(2)点名说一说怎么找。

(3)时引导学生找。

(4)、请学生说说找的方法。

6、师引领总结叙述:自然数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三类,既质数、合数和1三类);如果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两类,既奇数和偶数两类)。下面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出示例2:奇数+奇数=什么数

偶数+偶数=什么数

奇数+偶数=什么数

小组活动提示: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结果?

(3)你的结论正确吗?你怎样证明?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研究的?

从题目中谁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什么数和数什么相加,什么数和什么数相加,什么,看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可不可以举例子来说明呢?

“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所采用的方法和刚开始上课时所用的方法一样,先找一组数据,找出其中的奇数和偶数,然后用其中的数据来证明就行了吧”。

例、1,2,3,4,5,6,7。然后来证明。

奇数+奇数=偶数(1+3=41+5=61+7=8)

偶数+偶数=偶数(2+4=62+6=84+6=10)

奇数+奇数=奇数(1+2=31+4=51+6=7)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那我们来在黑板上演示一下。

还可以举一些大数试一试,如:235+123=358246+368=614123+248=371)得到的结论还是和上面一样。

三、巩固练习

1、请你来判断。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指数以外都是合数。()

(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根据所给提示写电话号码

师:你想知道我的手机号码吗?

它是最小的奇数()

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3()

它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它是10以内中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它是10以内3的最大倍数()

它是最小的合数()

它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它是从小到大排列的第五个自然数()

它是10以内的自然数中相邻的合数,而且是第一个合数()

它是10以内中3的最大倍数()

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作业布置(课本练习四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2、质数和合数是按什么来分的?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奇数偶数

质数合数1

自然数按什么来分而分为奇数和偶数?

自然数又按什么来分又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1呢?

篇16: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例1。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 。 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 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奇数和偶数。那么自然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质数与合数”(板书课题)

2.说出自己的学号、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的年龄,老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激发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说出1~20各数的因数。(课件出示,开火车的形式)

2.观察思考 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

3.师: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 ( 学生讨论,分类 )

4.学生报结果(学生完成表格)

5. 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归纳概念。

(1)师:观察2.,3,5,7,11,13,17,19 这几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师:观察4,6,8,9,10,12,14,15,16,18,20这几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最小的质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最小的合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合数?

7.展示老师和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8.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自学例1:

1.指名汇报预习的结果。

2.质疑。

3.找质数的方法是:筛选法。

4.修改自己圈的质数。

5.出示质数歌。

四.智慧大闯关:

1.判断下面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1)全年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是30天,平年2月是28天, 闰年2月是29天。

(2)五(1)班上学期有52人,这学期又转来1名学生,现在共53人。

2. 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

3.猜数。

4.猜一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1)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比最小的质数大1。

(3)比最小的合数大2。

(4)10以内最大的奇数。

(5)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7)和第6个数相同。

(8)10以内最大的质数。

(9)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和第一个数相同。

(11)是最小的偶数。

5.数学游戏。

五.数学文化:

结合数学文化进行思想教育。

篇17: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我有见解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回顾圆的知识

圆:曲线图形

圆的组成:圆心、半径、直径

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直径、半径都有无数条。

圆的特点: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是否掌握圆的特征

活动二、回顾圆周长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

圆的周长 c=πd

或c=2πr 回忆圆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活动三:做自主练习6、8题

6题是利用圆的知识解决自然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水波传送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水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第8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不同图形面积公式计算。 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公式。 关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活动四:做自主练习10、11题。

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11题是实际操作并计算的题目。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体会两圆的半径比,周长比,直径比是相等的。 学生口答:要求扩建后圆形花坛的周长与面积,需要先求出扩建后花坛直径。 关注测量的方法正确。

活动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篇18: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篇19: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60-61“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2.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理解以下条件的意思

女生比男生少1/3

本月用水比上月节约了1/4。

2.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请学生先估一估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八月份大约用水多少吨?

2.读题、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设哪个量为X,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5.要求尝试检验

6.归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1题 提示:能简算的请根据运算定律简算。

2.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2、3题,用方程解或列除法算式都可以。

3.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百分数”

篇20: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篇21: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小块方砖铺满某个平面。

教学难点:

计算铺满某个平面需要多少块方砖,多少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装修了。妈妈让小明设计自己的卧室怎样铺地砖。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帮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来研究一下铺地砖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卧室面积

1、买地砖之前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

2、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你们能帮他算算他的卧室有多大吗?

(二)分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所需地砖的数量,所需钱数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汇报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交流

2、得出结论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四、全课总结

篇22: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篇2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并标注圆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独立画圆,教师巡视。

1. 你会求出自己刚才画得那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独立练习,2人板演,讲评。

(教师根据学会的回答,整理板书)

二、巩固练习

1.(1)书本117页20题中的1

学生独立画圆,教师巡视检查。

(2)书本117页20题中的2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时说说数对是什么意义?

(3)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书本117页第21题

(1)学生独立填表,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公式。

3.书本117页22题

(1)学生读题理解,说说要求钢丝的长,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讲评

4.书本117页23 题

(1)学生读题后问:“什么是废料?”

(2)那么要求剩下的废料该如何计算呢?

(3)交流时明确:用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4)图2中的圆面积该怎么求?图3呢?

(5)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辅导。

(6)集体讲评

引导学生发现:由于正方形中圆的面积和是相等的,所以每张铁皮剩下的废料也是相等的。

思考:你能像这样在正方形中剪下一些同样大小的圆,并能使剩下的面积相同吗?

学生尝试练习。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篇24: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小明家搬新家,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自己的卧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妈妈去买地砖,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利用课件显示小明卧室要铺地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讨论买地砖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问题一: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篇25: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问题二:如果要用边长为3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创设出买地砖时出现的取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1.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有一块长方形田地,长100米,宽80米,在中间筑两条如图所示(图见课件)的路,路宽3米,那么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扩大规模,把花圃的边长再增加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交流,给所有学生都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四、总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上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你认为谁表现的?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结全课时,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评自己、评他人,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篇26: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2)交流。

(3)出示测量数据。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 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 米,宽1.4 米,厚0.02 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 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篇27: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更深入,能熟练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全班学生共做用手比划1cm3,1dm3,1m3的大小,并举例说明。

2.填空

1dm3=()cm3 1m3=()dm3

1L=()mL 46.5m3=()dm3

1350dm3=()m3 2145cm3=()dm3

750mL=()L 76dm3=()L4?

2L=()cm3 1m3=()cm3

学生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抽生说一说做4.2L=()cm3和1m3=()cm3的思考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1)题分析题意时,

引导学生明确花盆的容积为512mL,就说明这个花盆里可装512mL的泥土,但问题中的单位却是dm3,即:512mL=()dm3

(2)题方法同(1)题:816L=()mL

2.练习十一第8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抽生说一说读题后有什么收获(了解自己每天饮水量为1100mL),再把盛满1100mL水的瓶子拿给学生看一看(帮助学生产生感性上的认识),在读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个题有3个问题要解决),你准备怎么去做?(逐个解答)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3.思考题

(1)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多少个?

(2)组内交流你的数法。

(3)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用学具摆一摆书上的几何体,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验证自己刚才数得对不对。

(4)说一说: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

篇28: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篇29: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2、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篇30: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 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

1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2. 、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 43 ÷ 50 乙牌的合格率: 52 ÷ 60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 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 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

0.3560.025

3 、说一说

1. 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然后学生汇报

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

2. 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31: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篇32: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3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综合应用 粉刷墙壁

一、教学目标

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 、整理 、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步骤

1.明确设计方案需要做的工作。

2.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分析与比较信息。

4.书面呈现粉刷围墙方案。

三、教学建议

1.因本实践活动会涉及实地的测量与调查,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室内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应该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数学信息。

3.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实际效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4.活动结束之后,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已设计的方案投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篇34: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 .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学习难点: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一、分一分

有4张同样的圆形纸片。

(1)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2)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3)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4)每1/3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5)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二、画一画

1.有1根2米长的绳子。

(1)截成每段长1/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3/4里面有几个1/8?

画一画:

列示:

三、填一填,想一想

在〇里填上“>”“<”或“=”。

4÷1/2〇4×2 4÷1/3〇4×3 4÷1/4〇4×4

2÷1/3〇2×3 2÷2/3〇2×3/2 3/4÷1/8〇 ×8

你发现了什么?( )

四、试一试

8÷6/7 5/12÷3

你能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和“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两句画合并成一句话吗?

篇35: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圆的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圆规两脚尖分开4厘米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直径呢?周长呢?

指名回答,明确计算方法。

3.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能很快算出圆的周长。如果只知道圆的周长,我们能算出它的直径和半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圆周长的知识。

二、自主先学

出示例6和导学单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如何准确地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

3.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方法二:算术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五、质疑拓展

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计算。

问: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完成练习十上第6题

各自填表,说说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借助圆柱形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 树干横截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拱门的高度的含义。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交流,明确:先求出花圃的周长,再求出种的棵数。

6.作业:练习十四第8、10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36: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一、走近科学、引出问题:

1、谈话:大家都参加过打篮球、踢足球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球弹离球场地面的性能相当重要,那么球的弹性有什么要求呢?

2、自学课本第73页“你知道吗?”

3、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4、揭示课题:球的反弹高度

二、经历实验,获取结论

1、同一种球的弹性实验

(1) 组织实验

A、明确实验方法

先阅读课本第72页的文字说明和示意图,然后说说实验的步骤,结合学生的说法进行补充说明,让学生明确:

第一、把球从指定高度下落时,要将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第二、要在球反弹的最高处及时做上标记,测量反弹高度时可保留整厘米数。

第三、及时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B、认识实验表格

出示实验表格,学生阅读,然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下落高度,什么是反弹高度,如何求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第二、全班统一确定三次不同的下落高度。(提示高度相差大一些)

C、小组分工,确定各成员任务。

(2) 实施阶段

A、小组分场地实验

每组先标记三个不同高度,然后用篮球进行实验。

B、教师巡视实验情况

两个方面的指导:球的上沿与高度齐平时可以用平直的工具(三角尺、直尺)使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平直;捕捉反弹高度时要仔细观察,及时标记、若看不清楚可以再重复一次。

(3) 整理反馈阶段:

A、把相关数据填写完整

B、观察数据,小组讨论:比较每次下落高度与反弹高度,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发现?

C集体反馈,获得结论。(篮球下落的高度低,反弹的高度也低,不同高度下落,反弹高度也不一样。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小基本不变,即同一种球的弹性是相同的。)

2、不同球的弹性实验,

(1) 研究足球、排球的反弹性能。(下落高度和篮球一样)

(2) 学生有序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实验反馈。

A、观察足球实验的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结论同篮球)

B、观察排球实验的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结论同篮球)

(4)三种球的实验比较,观察:发现了什么?(不同的球从相同的高度落下,其反弹高度不同;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的分数植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三、学以致用,感受应用。

1、计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弹性

让学生根据“你知道吗”的数据算一算比赛用篮球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在哪个范围内?

3、比较检验,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比较,检查学校的篮球是否符合要求?

4、献计献策:学校购买篮球时可以采取怎样的检测策略?

四、回顾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课外可以上网了解有关影响球的反弹高度的其他因素。

板书设计:

球的反弹高度

篮球 : 下落的高度低,反弹的高度也低

足球:

排球: 下落的高度高,反弹的高度也高

结论:同一种球的弹性是相同的。

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相同的。

篇37: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经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出示课本情境图中小强那一列同学的队列)

学生可能说:第2个、第4个、从前面数第2个、从后面数第4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队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的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明确行、列的意义。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交流,可能出现的说法有

横着数,第2排第3个

竖着数,第3排第2个

从左数第3排第2个

从右数第4排第2个

从前数第2排第2个

2.教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学生练习)

认识数对

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

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念。

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学生的个性化表示可能有:第3列第2行、3列2行、列3行2、3/2、3-2、3+2、2/3等

教师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3.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 展示方格图。(将圆点连起来,成为方格图)

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这样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3.52页红点例题。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2、3

2.自主练习6、7

3.利用所学的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一张你的座位图。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数对的抽象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回忆有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的过程,体会用数对表示事物位置的简洁,理解研究数学的方法。

五、作业

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

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确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教学中在学生描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

篇38: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图案带来的美感。

教学板书:

欣赏与设计

变换旋转90时,中心点的位置不变,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转90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不变,对应线段长度不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个别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需要加强。

篇39: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①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二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分数混合运算(三)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篇40: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练习七第9~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加深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板书:认识分数。

关于分数,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假分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今天我们进行一些综合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9题。

独立完成涂色。交流核对。

每组图中分别涂了几份?你是怎样想?说说11/4表示的意义?

2、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填空。

4/9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分数单位?白色部分可用几分之几表示?为什么?

第二组图的分母为什么是5?它有几个分数单位?

3、完成第11题。

1读出分数,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说出这些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4、完成第12题。

分别说说是把什么看成单位“1”?

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5、完成第13题。

“平均每天烧这堆煤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这堆煤应该平均分成几份?(10份)为什么?3天烧的就是几个1/10?(3个)

6、完成第14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展示学生作业,汇报想法。

你们所画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

7、完成思考题。

独立填写分数,交流汇报。

右边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每个涂色的形状相当于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的部分是这样的几份?用分数表示是什么?

三、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分数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呢?

篇41: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1)观察比较下列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并试着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课件1]

1/3 3/3 3/4 1/5 5/6 2/5 3/5

4/5 5/5 7/4 9/5 10/5 11/5 15/5

① 板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 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② 观察比较:A,说一说第二组中的两个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

B,再请观察第一,三组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

与1的关系,你发现有没有规律

板书: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2)在下面的线段图上,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真分数 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假分数 [课件2]

(3)揭示课题:

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看上去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实质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 ① 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3]

1/3 3/3 5/3 1/6 6/6 7/6 13/6

② 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课件4]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观察下列分数,它们有没有一起的特点 [课件5]

3/3 5/5 10/5 15/5

提问:A,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B,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 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P99 .例 3 : 把3/3,8/4化成整数.

板书: 3/3=33=1 提问:A,33表示什么

8/4=84=2 B,84表示什么

C,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3)练习:把8/2,9/3,4/4,12/6化成整数. [课件6]

二,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课件7]

24/4 25/5 72/4 54/6 100/25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课件8]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6,分数a/b中,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真分数 什么数时,它为假分数

三,全课总结,笼统概括

提问:怎样将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

四,家作

P 101 .1,2,3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例:1/2,3/5,11/12 真分数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例:5/3,8/8

假分数≥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做好铺垫.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1]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2]

6/6 25/5 45/15 67/67 65/13

3,下面的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 哪些不能 [课件3]

16/4 9/2 18/18 23/7 35/12

4,揭示课题.

述:通过复习大家知道,当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但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不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那么,这样的假分数又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呢

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

(1)分析:A,9/2可否看作是8/2和1/2合成的数 8/2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9/2是否可以写成4

B,4 中4是什么数 1/2是什么数

C,23/7可否看作是21/7和2/7合成的数呢 21/7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23/7是否可以写成3

D,3 中3是什么数 2/7是什么数

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的,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介绍带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和读法.

板书: 4

读作:四又二分之一

整数局部 分数局部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述:用上面实例中的方法化带分数比较麻烦,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

(1)教学P100 .例 4 : 把6/5,8/3化成带分数

考虑: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来改写呢

板书: 6/5=6÷5=1 8/3=8÷3=2

※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 把它们化成带分数.[课件4]

7/3 8/2 15/5 9/4 13/13 11/6 30/11

(2)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A,通过上例的学习谁能说说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板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局部,余数作带分数分数局部的分子,分母不变.

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一起点和不

同点

(一起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P100 .做一做

2,P101 .4

3,口答:3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P102 .6

5,P102 .7

6,P102 .8

7,P102 .9

四,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 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家作

P102 .10,11,考虑题

板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 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篇42: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质数、合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2.熟练记忆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请说一说20和5的因数各有哪些?

有的数的因数个数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让学生知道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数的因数。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2.按因数的个数分,你可以分成几类?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两个因数:2、3、5、7

有两个以上个因数:4、6、8、9、10

3.明确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4,6,15,49都是合数。

注意: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表。

5.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设计意图】

通过质数表和顺口溜让学生熟练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6.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3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4)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27374***

***99

3.思维训练。

两个质数,和是9,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思考:

篇4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东营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生2:我们要保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

生3:……

师: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师:从这个表上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纸张和食品残渣一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一起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指名回答。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提出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生2: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

生3:食品残渣和危险垃圾一共占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我们学习的分数加法分母都是相同的,今天学习的加法分母不同。

师:这就是今大我们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你能想办法把它转变成我们学习过知识进行计算吗?

小组内讨论怎样变成学过的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生1:我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四分之一就是0.25,十分之三就是0.3,所以0.25—0.3=0.55。

生2:我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表示方法。)

(对于两种方法老师都予以肯定。)

生3:我用的算式的方法

师:你们能看懂这是什么意思吗?

3/10+1/4=6/20+5/20=11/20

生:把1/4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5倍,把3/10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倍。

师:为什么要一个分数同时扩大5倍,另一个分数同时扩大2倍?

生: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通分,而且也知道了同分母相加的方法。

师:他的意思是说,原来分母是不一样的,现在用通分的办法使分母一样,这时候用同分母的方法来做就可以了。

(4)教师总结

刚才的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精彩,无论是画图,还是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还是通分,都是想要把单位统一,然后再相加。具体请看课件演示。

(5)自主选择二次探究,方法择优

师:接下来还有几个算式,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2+1/8 1/3+2/9 2/7+1/3

师: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通分。

师:为什么不用化成小数的方法?

生:因为除不尽。

师:为什么不用画图的方法?

生:画图太麻烦了。

师:看来用化成小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你们刚才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能不能找到一个都通用的方法?

生:还是通分比较简便。

师: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说。

生:如1/3+2/9=3/9+2/9=5/9

师: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怎么计算吗?

生1:分母不同没法直接相加的,通分以后分数单位一样了,也就是分母一样了,所以这样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生2:我们学过分子不同、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现在把它们通分就能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刚才我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能计算出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吗?

学生独让解答,

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同桌交流完,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

生:我是先通分,然后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通分。

师:通分之后再怎么计算?

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们只解决了两个,你能自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吗?

(学生选择问题,并解答。)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10+1/4=6/20+5/20=11/20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形成共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化新知为旧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44: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逐个通知;

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

接到通知人数:1、2、4、8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分成4组(4,4,4,3)——6分钟

(4)分成3组(6,5,4)——6分钟

(5)分成5组(5,4,3,2,1)——5分钟

篇45: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理解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点拨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理:

1、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

2、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

3、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篇46: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理解体积和容积概念;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运用表面积和体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运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5、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1)分数乘法;

(2)长方体(一);

(3)分数除法;

(4)长方体(二);

(5)分数混合运算;

(6)百分数;

(7)统计;

(8)总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同学由于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马虎,字迹潦草,但他们思维活跃。有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全班整体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 15课时

(3)分数除法; 18课时

(4)长方体(二); 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 15课时

(6)百分数; 17课时

(7)统计; 7课时

(8)总复习。 4课时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4、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辅导计划

1、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2、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3、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4、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篇47: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 9/16×12 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是小红的1/2;笑笑的苹果是小红的1/3,淘气和笑笑各有几个苹果?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6×1/2=6×1/2≤3个;学生2:6×1/3=6×1/3≤2个)

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5页试一试,36的1/4和1/6分别是多少?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篇48: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

(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1课时旋转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篇49: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我有见解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一、回顾圆的知识

圆:曲线图形

圆的组成:圆心、半径、直径

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直径、半径都有无数条。

圆的特点: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是否掌握圆的特征

二、回顾圆周长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

圆的周长c=πd或c=2πr回忆圆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做自主练习6、8题

第6题是利用圆的知识解决自然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水波传送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水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第8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不同图形面积公式计算。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公式。关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做自主练习10、11题。

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11题是实际操作并计算的题目。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体会两圆的半径比,周长比,直径比是相等的。学生口答:要求扩建后圆形花坛的周长与面积,需要先求出扩建后花坛直径。关注测量的方法正确。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篇50: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目录(总课时数:80)

一、简单的统计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第3课时:练习课

第4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第5课时:练习课

第6课时:求平均数

第7课时:练习课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第1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1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1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15课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第16课时:整理和复习

四、约数和倍数

第17课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第18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数

第19课时:能被3整除的数

第20课时:质数和合数

第21课时:分解质因数(1)

第22课时:分解质因数(2)

第23课时:最大公约数(1)

第24课时:最大公约数(2)

第25课时:最小公倍数(1)

第26课时:最小公倍数(2)

第27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期备课

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一)

整体感知:

这一单元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两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教学的统计知识,学习用画“正”字法收集和积累,随着时间变化的各种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以及将几个有联系的简单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教学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时都需要知道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的个数,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就不同,因此教学要注意从统计知识的角度来说明计算方法,适当与统计表结合,而不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种类型来处理。

在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操作、分析、比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

3、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会看和会分析统计表;

3、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3、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2、编制复式统计表时的分栏方法。

3、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篇51: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页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及例1。对于质数合数的概念,教材通过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全部因数,然后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例1是让学生运用质数的概念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只要求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是必须的。

(二)核心能力

在认识质数与合数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找100以内质数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归纳推理,理解质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根据质数合数的意义,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学会有条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四)学习重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五)学习难点

正确掌握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方法。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质数和合数》名师教学课件、百数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课前复习)

(1)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2)观察找出的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个数有什么规律?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引入

师:学号是每位同学在这个班级的数字代号,每个人对自己学号的数字都会有特殊的感情,是吗?谁愿意用学过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学号是个怎样的数呢?

师:刚才很多同学在介绍学号时很多用到了奇数和偶数的知识,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哪些人学号是偶数呢?都站过了吗?可见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换个角度,通过研究因数进一步来研究自然数,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

2、问题探究

(1)认识质数和合数

①引导观察,分类思考

师:课前大家都找出了1~20各数的全部因数,谁来展示一下。

生展示引导学生评价是否正确。

师:现在请所有同学一起来观察大屏上(课件出示)这些数字的所有因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板书:按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归纳小结。

可以分成三类:

有一个因数:1

有两个因数: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因数:4、6、8、9、10、12、15、16、18、20

②认识质数

师:先观察只有两个因数的特征,他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师:我们给这样的数取名为:质数(或素数)(课件出示)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师:谁能举出几个质数的例子,并说说为什么是质数。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有无数个)

师: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大的呢?

③认识合数

师:再看4、6、9、10等这一类的数,它们的因数跟质数的因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小结: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

师:我们给这样的数取名为:合数。(板书:合数)(课件出示)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谁再举出几个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合数也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合数是几?最大的呢?

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现在还剩一个1,它是质数还是合数?

交流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⑤小结

师: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明确: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找1~20各数因数,到课中观察因数的个数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类,从而引出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举例,进一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明晰概念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100以内的质数

师:如果请你们找出100以内的质数都有哪些,可以怎样来找?

生讨论汇报。

预设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预设2:先把2的倍数画去,但2除外,画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3的倍数也可以……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一些?(预设2的方法)

引导小结:利用百数表和2、3、5倍数的特征,选用筛除法去找质数。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百数表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思考:在找的过程中,画到几的倍数就可以了?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依托小组活动,先制定找的方法,然后实际操作。在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3)沟通联系,形成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自然数都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交流后,明确:

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因数和1;

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分为:奇数和偶数。

师:请大家结合所学的这些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

随机抽取学生介绍,并适时拓展。

3、巩固练习

(1)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27 37 41 58 61 73 83 95

11 14 33 47 57 62 87 99

(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④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辨析:

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学生举反例反驳。

引导:你是怎样很快的找到这个数的,能说说方法吗?

交流,明确:先写出所有的质数,再找其中不是奇数的。

板书找的过程,并标注特殊数。

引申:这句话怎样改就对了?

交流,明确:除2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辨析:“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学生分组辨析,每两大组辨析其中的一句话。

小组合作,用刚才列举的方法找到特殊数。

小组代表上台板演辨析的过程。

对比,明确:

除2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因为9、15等特殊数的存在,“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是错的。

(3)括号内填入正确的质数。

15=()+()18=()+()

22=()+()49=()×()

4、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知道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质数、合数和1,并且知道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三)课时作业

(1)填空。

①在1~9这9个自然数中,相邻的两个质数是()和(),相邻的两个合数是()和()。

②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奇数,个位上的数既是质数又是偶数,这个三位数是()。

答案:①2和3;8和9 ②412

解析:综合应用概念,熟练找出1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考查目标1、2】

(2)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①八位号码从左到右排列,第一位上的数是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一位数。

②第二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第三位是最小的合数;第四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③第五位上是小于10的最大合数;第六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第七位上是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最后一位上是8的最大因数。

答案:62419918。

解析:综合练习题目,既复习因数、倍数的概念及找因数倍数的方法,又巩固质数、合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考查目标2、3】

篇52: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内容】

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教材第84页例2、3,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欣赏与设计

变换旋转90°时,中心点的位置不变,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转90°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不变,对应线段长度不变。

篇5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带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课时安排: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加减法有含义,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数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测评反思

1、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填一填

(1)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1/8是5/8,7/12里有()个1/12。

(3)3个1/5是(),4/7是4个()。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示:

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2、计算结果应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注意:

1、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P105做一做第2题第一排。

3、提问:

1、整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相同吗?

2、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同桌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 、出示例2

提示:

1、要求还剩多少瓶矿泉水,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4 。小结:观察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当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105页的“做一做”和第10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 、3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标签:实用资料

word该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53篇)范文,全文共有3021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53篇).doc》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53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